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新闻业务的独立操作能力等。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教学效果欠佳,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备投入不足,办学硬件匮乏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办时间短,至今仍有许多院校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应用学科性质缺乏认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是不重视实践课程安排,认为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很多教学实践课都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代替必要的技能训练,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和地位被忽视。重装备、高消耗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录音机、摄像机、编辑机等电子采集设备及编辑与制作实验室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一个成熟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应该具备完善的配套实验室,包括摄影实验室、摄像实验室、视频编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节目制作实验室、演播室等等。这些实验室与实验设备普遍价格贵、耗材高、磨损大,更新快。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受资金的限制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设备匮乏或陈旧。无资金投入又无设备支持,导致学生接触实验设备的机会少,实验课时几十个学生使用一台摄像机的现象在高校并不少见。这种设备短缺的局限使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只能向高年级倾斜,低年级学生实验教学时看的多,动手的少。硬件设施缺乏使得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都难以保证,更无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二)实践内容层次不强,缺乏系统性规划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内容丰富,从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摄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专题片拍摄、新闻栏目制作、新闻评论和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课时。由于开办时问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年年在调整,年年有变动。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年级普遍以通识课程为主,即使有少量的专业课也大多安排为新闻理论课,为数不多的实践课基本集中安排在二三年级。这样除带来设备使用冲突的问题外,还会出现实践内容与所学课程脱节,如新闻采访常常与摄像等实践课程在二年级同步开设,导致学生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尚未掌握画面拍摄技巧,采访实践明显受到制约。同样,学生尚未深入了解电视节目形态与节目制作流程和技术时,进行电视节目策戈4与制作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由于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层次安排,学生专业实践撞车、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实践课程未能按部就班地开设,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缺少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三)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能力培养缺少引导性
作为新兴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短时期内迅速扩张也必然导致专业师资严重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目前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主力教师,大多是从人文、社科等非新闻专业转行而来,或者是刚参加工作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他们普遍从头学起,同时由于缺少业界经验,缺少对实践主题、过程、实践报告的设计、监督与检查,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进行有效指导。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新闻专业的实践与技能课程都由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而他们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则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在我国,尤其是近些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已由重学历重职称变成唯学历唯职称。这就把相当多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优秀新闻人才排除在了教学岗位之外。我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等极少的几所院校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培养资格,每年有限的博士毕业生很难充实到地方高校中来。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后更多的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他们在理论课讲授与科研方面虽然成绩斐然,但由于同样缺少新闻实践工作经验,对专业技能实践的指导难以得心应手。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指导不力,导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或流于形式,或由学生完全自主实践,缺少引导性和系统性,难以达到应有的提高。
二、系统性培养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新闻学不同于传播学。新闻学注重研究新闻报道的过程和细节,偏重业务实践,主要为媒体培养新闻人才;而传播学注重研究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偏重理论探索,培养专家与学者。了解新闻规律,掌握职业技能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能用”和“好用”的人才,对于加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树立重视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并未形成统一的体例。一些院校大多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开设课程,普遍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课程设置不科学,实用性不强,稳定性不佳。学生所学知识与业界需求脱节,导致一些广电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会使用摄像机,不能独立进行节目策划、新闻评论写作,甚至有新闻专业博士生不会写新闻消息的感叹,令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教育产生质疑。因此,重视专业技能是目前新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快速的反应和迅捷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重一l,/JI速前移。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现场即时为多家媒体提供现场直播报道是未来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必然选择,这也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几堂课学生就可以掌握新闻理论,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理论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摸索,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加强学生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人,合理设置新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侧重技能与实用性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构建系统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水平逐次提高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缺少系统性的现状,可按照“基本+提高+创新+应用”的模式来实施。“基本”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基本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提高”是指综合性与设计型的实践能力。在掌握基本实践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通过自定选题、自主策划并独立拍摄制作各种类型的节目。这一环节要结合视频编辑、演播室节目制作、实验电视台运作等综合实验课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创新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综合提高”为理念,积极开展广电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包括任课教师命题的开放项目和学生的自主选题项目等。同时根据分层次实践教学的安排,积极组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项目如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栏目创作、情景剧创作等各类DV大赛及主持人竞赛、新闻评论竞赛等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实践作品的专业水平。应用是指在学生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准新闻栏目与准新闻媒体,使学生的新闻作品播出与发表,同时通过与校内外部门与单位的合作,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走出校门,由关注校园转向关注社会问题,将镜头对准社会,对准现实生活,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此培养模式下,还要确立专业实践与实习“一贯性、系统性与两结合”的培养原则。一贯性即人才培养方案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安排贯串大学四年,年年有,不断档,连成线。两结合即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将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结合起来。
(三)推行专业实践导师制
导师制是近些年国内一些院校模仿国外大学新推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即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就指定在校四年的指导教师。导师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普遍,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全面指导与规划,有时甚至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困难。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分适合推广这种培养方式,导师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及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持续四年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这样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够保证一贯性、系统性的实践培养方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按照一贯性和系统化的目标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导师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深层参与,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样是一种提升。导师制同样可以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引进具有新闻从业经历的指导老师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领域,向公众传递新闻的途径和方法的许多重大发现不是产生于新闻学院,而是产生于新闻机构。聘请资深媒体人士作为指导教师,有利于与新闻媒体的现实需求接轨,使职业技能培养更加有针对性。导师制的前提是指导教师要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目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热情,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行导师制还必须加强对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考核,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或出现由于导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不同导致学生得到的指导严重不平衡的现象。
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1]。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另一方面是其特有的语言能吸引观众。电视新闻语态是新闻文本的解说形式以及主持人说话的方式,也就是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
二、地方电视台新闻语态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播逐步进入受众本位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给地方电视台新闻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追溯电视新闻发展的道路,地方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综观以“新闻播报”、“深度报道”、“民生新闻”、“本土新闻”为拐点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背后的地方电视台新闻,呈现出了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类型新闻语态。
1.新闻播报式
新闻播报式也叫新华语态,1993年之前,中国的电视新闻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语态,传威、传教式的。其中央视的“新闻联播”是新闻播报式的典型代表。地方电视新闻的一半时政类的新闻都是采用新闻播报式,比如各地方台的时政新闻,都是采用新闻播报式,这类新闻采用“用事实说话”,报道中往往事实详尽,理性色彩被寄予详尽的事实报道中。以典型报道为例,同是新时期的典型报道,前期多以自上而下全知的方式报道,内容多为具体事实概括后总结指导性的话语,对材料的加工痕迹淡化,讲究“自然”,报道真实感较强。
2.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也叫平民语态,目前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电视新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新闻故事化,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幅度提升。
如今,信息量丰富的同时需要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重视起来,媒体渐渐意识到,不仅要加大投入丰富传播的内容,更要付出成本追求传播的效果。而新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新的电视叙述方式,从越来越多的电视语态改革的成功实例中得到印证。乐清电视台开设的“民生快递”等一批节目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中故事元素的开发,成功实现了电视民生新闻故事化,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为己任,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浙江卫视新闻联播栏目在2010年初推出了一组“天寒地冻暖人心”的系列报道,将电视新闻的镜头对准了最普通的老百姓,表现普通人的电视形象。如《乡村邮递员》《码头吊机工》《自来水抢修工》等一组报道,用老百姓视角来观察新闻故事、采写新闻故事,这种视角使受众感到新闻是在面对面、平等地与他讲故事,使他感到亲切、自然,产生亲近感。因为最具感染力的作品,往往不一定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从市民的眼光和感受表现出的新闻事件中寻常人的不寻常之处。
3.电视新闻评论
从操作技术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做出诸多改变,特别是改变了新闻语态的构造方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评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依然以评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等要素来总揽全局,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创了新闻内容表现上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评论结合了电视媒体的特征,使评论带上了电视媒体所独有的色彩。由于新闻评论和电视媒介的结合,新闻评论的语态较之以前得到了空前的调整,电视新闻评论的外在表现形式也随之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新闻报道内容上,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范围、原则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扩展。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态的调整,当代热点问题、新闻人物、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突发性新闻、重大政策出台与背景分析、改革开放新现象和新问题、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等都成了电视新闻关注的重点,这些可以说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新闻大网。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启了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先河,以把关人、守望者的形象出现在电视新闻中,这种新闻态度和原则使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监督力度、监督范围前所未有,使这类节目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4.方言体现地方电视台的特色
方言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及语汇、句子结构所成。地方特色是地方电视台生存的根基和发展之本,新闻圈内有句话:“因为本土、所以亲近”,讲的就是本土性原则。如今,方言电视节目在全国各地不断升温,四川话、杭州话、湖南话、广东话……纷纷呈现荧屏,收视率也是一路攀升。
自杭州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之后,江浙地区的苏州、无锡、宁波、湖州、嘉兴、温州等地区都相继开办了类似的方言类新闻播报节目,并且在当地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不少新闻栏目已经成为当地电视台的品牌栏目。“阿六头说新闻”原汁原味的杭州话不仅使收视率一路飙升,还赢得了“全国百佳电视栏目”的荣誉,开创了浙江省方言播报新闻的先河。浙江省广播电视局还专门发文,推荐栏目的个性化做法,并让所属媒体在通俗化和贴近性上展开讨论。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说的是温州人、温州话、温州事,栏目以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为主,以“有趣、有用”的原则制作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观众关心的身边大小事情,并对新闻事件做个性化的评点。
乐清电视台在2008年推出了乐清话新闻栏目“佧你讲新闻”,主持人用通俗风趣、倍感亲切的乐清话,以散讲式的语言风格,来讲说老百姓关心的大小事情。节目内容以受众关心的新闻、资讯、服务、娱乐为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中穿插一些趣事,幽默故事和意味深长的乐清谚语和俗语、典故。栏目设有若干用乐清话命名的小版块,如:逛逛街、讲事干、当月初、咯咯笑等。以语言贴近、内容贴近、形式贴近的特色新闻栏目为乐清百姓所喜闻乐见,在当地具有很高的收视率。
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中以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取得了不错的效应。作为一方之言,方言轻松搞笑、生活通俗,同时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亲切感与认同感油然而生成为人们青睐方言新闻的主要因素。[2]
5.现场报道增强现场感
重视现场、抓取细节、走向纵深。新闻现场是电视新闻形象性和见证性的根源,没有抓住现场几乎就等于没有抓住电视新闻。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百姓最关注的新闻事件,尤其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突发性事件。有时还需要打破常规对突发性事件采取直播、滚动字幕、字幕插播等方式进行全程追踪式报道。对新闻现场各种资源的抓取和表现是衡量电视新闻报道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3]
浙江卫视每年的台风报道,台风现场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的连线,让观众通过演播室领略到记者在现场的感受,拉近了观众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展示现场,是电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前不久,乐清虹桥发生一起火灾,乐清电视台的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记者现场出镜现场报道,讲述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火情、消防人员和村民的扑救情况等一气呵成,观众看后如同是在现场一样,真实、零距离。现场报道的语态能让新闻更加独特更加真实,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语言,能让观众感受到语言更个性化,使观众通过现场语言感受到来自现场的事实信息。
从新闻播报式到新闻故事化、新闻评论、本土方言的大放异彩,可以说地方电视台新闻语态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寻找着更合适的报道方式。这几种播报方式各有各的优点,新闻播报式真实、厚重、权威;新闻故事化能让人如沐春光、平易近人;电视新闻评论以信息评论的角度切入,能让观众阅读到更多的信息;现场新闻语态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现场纪实带来的魅力。方言新闻,体现地域特色,更能体现贴近性。如今,随着网络媒体日益广泛的影响和对传统电视媒体的挤压,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和适应观众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就是要求电视人对观众要有主动意识,要求做到态度真诚平和,内容上关心和真实,技巧上是有过程有悬念,效果上力求达到真实感动和有吸引力。对一个地方电视台来讲,采用什么样的新闻语态呈现给观众,是根据新闻特点以及栏目的特点来定位的。
参考文献
[1]符绍强:《从符号学角度论电视经济新闻语态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7):第70页
[2] [美]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第221页
关键词:收视率;新闻评论;《今日点击》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073-02
一、收视率考核体系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带来的挑战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人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观众总人数。简言之,收视率和电视节目质量是相辅相成的。电视节目办得好看,收视率相应也就高,反之收视率就低,所以说稳定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就成为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电视业既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宣传职能、文化职能)的社会公器,也提供私人产品(娱乐职能、广告产品);既要负责传播主流文化,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满足受众的需求。
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为它的两重属性如何协调带来了矛盾,如果电视媒体成为了广告商逐利的场所,就会成为娱乐产品泛滥成灾的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文化责任感的空间必然遭受挤压,而收视率反映的正是受众和广告商对/私人产品的需求状态。
目前在我国电视界盛行的“唯收视率至上”从事实上推动了电视庸俗化,消解了电视作为一种严肃的公共话语形式的存在。以商业利润为目标,电视文化迅速向着满足于感官快乐、无意义、无深度的泛娱乐化方向发展,严肃的电视节目逐渐被边缘化。而其中,以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最为典型。
广义上,只要是通过电视媒体发表意见性信息的节目都可称为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类型电视新闻栏目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同样需要具备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但是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节目只需要告诉观众“是什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需要告诉观众“为什么”甚至是“怎么办”,也就是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公益性和现实针对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身的特性所限,它的严肃性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因而,收视率所带来的泛娱乐化与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的矛盾在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中尤其突出。
《今日点击》栏目是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于2004年开办的一档以舆论监督为龙头的日播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节目的开办年限较晚,但是因其在陕西同类节目中独树一帜,以其独到的视角、强有力的锐度和深度,自开办初始就成为陕西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尖兵。
节目内容涉及时政、经济、社会、法律方面的热点、焦点、难点、亮点问题,秉承“现场、事实、本质,全新视角”的节目制作理念,成为陕西广播电视台的精办栏目之一。
在节目刚开播的三年间,由于观众有一定的新鲜感,收视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延,节目逐渐暴露出了定位模糊,评论空间压缩,新闻选题滞后、重复,编排手法单一,主持人播报风格呆板等问题,在随后几年的收视率评价体系中,这档栏目的收视率开始出现下滑,与其他栏目相比,收视率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
分析原因,栏目从2004年开播至今已走过近十个年头,出现了节目内容同质化、节目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
在如今激烈的媒体竞争背景下,一档栏目生存将近十年的时间实属不易,就如同一位已过中年的老者,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各种机能的老化,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以延长自己的生命力。
而在收视率评价体系中,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该栏目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评论空间相对狭窄,舆论监督内容颇显疲软,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二是节目形式较为老套,虽然是保持了节目的形式风格,但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与新媒体及其他电视节目相比,节目形式的保守造成了很多求新逐变的观众的流失。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化发展
从1994年央视《焦点访谈》开播之后全国第一轮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到2008年,央视《新闻1+1》、《今日观察》、《我的今日之最》等众多新型评论节目的开播引发的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第二轮,纵观国内同类节目样式的以舆论监督为重点的新闻评论栏目,有的是经历几次改版后“走了样”,放弃了舆论监督这块阵地,有的就干脆停播或改版为其他栏目。纵观全国范围内沿袭了传统述评形式的新闻评论节目,只剩央视的《焦点访谈》、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广东卫视的《社会纵横》等为数不多的几档栏目。这类节目要面对第二轮发展中新涌现出的同类型节目的挑战,要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舆论引导话语权的争夺,就必须内外兼修,不断创新。
作为一档非直播的电视新闻评论类栏目,《今日点击》既要注重节目的内容,在节目评论的深度和锐度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也应当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内容上拓展评论空间和角度,带给观众更深刻的思考
央视记者崔永元的那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曾经引来媒介从业者的一阵热议,热议过后,我们不得不冷静看待这句话背后电视媒介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新闻媒介,一方面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其公益属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又不得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收视率”作为衡量自身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栏目收视率的考核主要是参照西安市网的标准,使得《今日点击》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城市观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和其他热点话题上,而有意识地回避了一些诸如退耕还林、黑煤矿、庄基地、农村医疗合作、粮食直补款等农村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目的监督力度,也远离了农村观众。因此,新闻评论类栏目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在内容拓展评论空间、创新评论角度上下功夫。
首先必须不断创新评论视角。现在媒介的激烈竞争,已经很难抓住所谓的独家选题,但是新闻评论节目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节目,它的卖点在于独到的视角而不是独家的新闻,因而要想抓住观众的心,必须要拿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即与别人不一样的视角。
其次,要加强新闻评论节目的时效性。与通常的新闻节目相比,新闻评论类的制作周期应当是更短而不是更长。如今媒介的竞争已经不再单单是对新闻发生的第一落点的比拼,如何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给出自己的观点,是当下电视新闻竞争又一的高地。
再次,加强评论力度。作为一档新闻评论栏目,其评论的精到与否,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好坏。从目前来看,《今日点击》的节目形式更多倾向于电视新闻评论中的新闻述评,虽然节目始终把握住了“以评驭述”的节目本质,但是,节目往往还是流于讲清楚事件过程,而在评论的比重和力度上有所欠缺,这和“新闻评论”的节目类型定位是不相符的。
(二)形式上加强包装和变化,常变常新保持观众的收视兴趣
黄匡宇先生在5 年间对3000个受众调查样本的研究表明,“新闻节目在60″内、综艺节目在90″内、电视剧在120″内、记录片在80″内若不能在光、影、声、色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冲击,观众则按动遥控器宣判该频道的死亡而另寻‘新欢’。[1]”黄匡宇先生认为,“被充分张扬的传播形式有效地降低了信息内容的‘智力门槛’,为受众的‘轻易选择’、‘愉快阅读’创造了条件。[1]”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形式选择’与‘形式阅读’阶段。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对电视媒体而言,就是“内容为王,形式是金”。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声音和图像,电视是声画的艺术,只有综合应用好声音和图像,优化组合发挥各自优势,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节目内容服务,在引导观众思维的同时抓住观众的眼球。
电视新闻的重要形式载体即声音和形象,也是我们常说的视听语言,如今电视新闻在叙事上的发展开始越来越多关注电视的视听特长,通过适量的视听艺术化处理让新闻更加生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时,必须在这两方面下功夫,不仅有语言文字(解说词)的变化,更要通过声音(同期声、音乐)和图像信息的多种变化来寻求突破。
《今日点击》从开播至今,虽然历经数次改版,每次改版也都在形式包装上有所创新,但是面对日益挑剔的“观众”,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度上仍不尽如人意,很多后期的制作理念仍然较为落后,节目缺乏艺术表现力,也缺乏时尚气息和亲和力,给人以呆板没有生气的感觉。在这个内容依赖形式的时代,必须从画面色彩、背景音乐、字幕形式、主持人形象设计、栏目宣传片等多方面入手,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引入动画特技、漫画创作等内容手段,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加强节目包装,做好“面子”工程,形成节目大气而清新、时尚而不失庄重的包装风格。
电视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一个电视台的实力,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性。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尤为必要。那么要充分彰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1.选题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选题不仅是节目制作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节目制作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拥有新颖的选题,它就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眼球,博得良好收视率,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所选的题目一定要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电视新闻评论要能够产生社会反响与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当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可能一一诉说,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筛选,选择一些典型的、有评论价值的、能够给人一定启发的新闻评论选题。然后将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可以通过正面引导或者批评辩论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在众多新闻播报节目中脱颖而出。
2.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最大的禁忌就是胡乱编造事实,这不仅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还损坏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声誉,对电视台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节目制作期间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要具有十分明确的态度及观点,能够为受众传达真实可靠的社会知识,让受众及时了解社会的整体动向及面貌。不论是主题、采访或者解说词写作在评论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围绕新闻事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3.要重视文化品位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电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其具有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可以看出一个电视台的文化品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节目制作中要重视文化品位及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只有包含了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的评论节目,才会散发出其本身独有的魅力,走进受众的心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商业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制作中不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为目标,深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
4.对评论节目进行准确定位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要对节目自身的作用及目的进行准确定位。在编制之前要结合自身特点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趋势及目标等进行定位,充分展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魅力,打造独有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效应。另外在节目编制过程中要少喊口号,所编制的内容要真真切切地体现社会群众的心理诉求,贴近社会群众的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百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指导思想上的跟进、调整、提升
卢展工书记2009年在我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这“四个重在”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具体实际的结合,是河南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总思路、总要求、总部署。
“四个重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重在持续”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重在提升”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重在统筹”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重在为民”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个重在”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既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以“四个重在”为指导,要坚持“重在持续”。持续是事物连续不断的发展状态。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不断探索新闻宣传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持续的舆论引导、宣传攻势,来营造、强化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以“四个重在”为指导,要坚持“重在提升”。提升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面对信息全球化、媒体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形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主导舆论、引导舆论、疏导舆论的作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就要着力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上下工夫、见成效。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以“四个重在”为指导,要坚持“重在统筹”。统筹是对事物系统性的整体把握。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在把握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河南基本省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宣传我省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宣传各地各部门围绕全局,融入全局,形成共同支撑发展的生动局面。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以“四个重在”为指导,要坚持“重在为民”。为民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总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以“四个重在”为指导,要把“四个重在”贯彻落实到广播电视宣传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中。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理念上的跟进、调整、提升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理念是对新闻宣传的理解和把握,属于认识范畴,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学习贯彻卢展工书记在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使我们在新闻宣传理念上有一个新的升华和飞跃。
关于站位问题。站位问题是新闻宣传的原则问题。卢展工书记十分重视新闻宣传的站位问题,多次强调新闻宣传站位要准确,一要摆正位置,二要站得上去,特别是提出新闻宣传要站位全局、服务全局。我们要充分认识站位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切实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始终站位全局、围绕全局,紧跟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遗余力地为全局造势,为全局提供舆论支持。
关于导向问题。正确导向是新闻宣传的生命线。卢展工书记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氛围正确也是党和人民之福”,明确要求新闻宣传“通过正确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这就赋予了导向这一新闻宣传的核心概念以新的内涵,深化了我们头脑里的关于导向的观念。今后,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在实际工作中把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导向贯穿到每组声音和画面、每个节目、每个栏目之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多做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工作,多做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工作,营造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积极向上、实干实效的氛围,凝聚起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合力。
关于忠诚履职问题。忠诚履职的核心是负责。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像卢展工书记要求的那样,一是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二是要恪尽职守,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切实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三是要加强学习,形成丰富的知识积累,不断提高素质能力,以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才能肩负起舆论引导、营造氛围、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责,在推动科学发展、共同塑造河南美好形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重点的跟进、调整、提升
准确把握新闻宣传重点是搞好舆论引导的根本要求。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宣传上,要把握八个字: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既要把这个目标宣传好,又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营造舆论氛围,提供舆论支持。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宣传上,要把握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宣传我省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稳定、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宣传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持续迈出步伐,经济发展效益不断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宣传各项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主要指标相辅相成,方方面面的合力正在展现出来;宣传我省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宣传上,要突出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要宣传持续发展的意识、持续发展的思路举措、持续发展的进程。宣传我省把领导机关的作为、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改进提高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水平,以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为抓手,不断提升运作水平,使运作切实到位、真正有效。宣传我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重点,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和基本省情,统筹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长远与近期等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宣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实到位;雪中送炭,着力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集中财力办大事,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逐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改善民生。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宣传上,要把握河南的人口优势、区位优势、农业优势和文化优势。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宣传上,要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省情的宣传上,要把握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突破的难点的宣传上,要把握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战略任务的宣传上,要把握加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途径,转变发展机制,转变发展目的;要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精神的宣传上,要把握“四种形象”和“三平精神”,即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口径上的跟进、调整、提升
把握口径是新闻宣传的关键环节。卢展工书记关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重要提法,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宣传口径。
关于发展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把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关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撇开发展谈转变、谈调整、谈提高是没有意义的,要始终坚持发展,在发展中求转变,在发展中求调整,在发展中求提升。
关于解放思想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科学发展的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的实践;解放思想关键是要渗透在工作实践中、持续在具体工作推进中、落实在科学发展中。
关于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科学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活力与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关于改革开放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改革开放要突出引资和出口这两个方面,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招商引资上,扩大出口是今后河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河南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潜在优势。
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效益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只看GDP总量,还要看效益如何、人均如何。人均水平低是河南当前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要想解决只有靠发展,把蛋糕做大,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在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
关于民生与发展关系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最关键的是加快发展、促进就业。
关于民生内涵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到安定稳定,生态环境等,都应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关于有效运作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要立足于学,把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立足于实,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要立足于效,强化效益、效率、效果、效能的概念;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确保运作落实到位。
关于忠诚履职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履职,切实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能够对党对人民负责。
关于求实求效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求实一要实事求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分析思考问题,做到认识、尊重和遵循规律,使发展思路、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二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要务实实干,做到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求效一要讲求效益、追求效果,既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二要讲求效率,既要注重生产效率还要注重工作效率、服务效率。
关于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宣传口径,主要把握选人上坚持“五重五不简单”;看人上关键是看对党对人民是不是忠诚,对党对人民能不能负责;管人上对干部既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又多理解、多帮助、多支持、多担待,保护爱护真正干事的人、坚持原则的人、刚直不阿的人、不跑不找的人,敢于为这些干部仗义执言、主持公道。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路数的跟进、调整、提升
卢展工书记关于新闻宣传的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为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路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乘势而上。
坚持新闻立台。对新闻宣传实行“三个倾斜”。在领导上倾斜,局长、台长要把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主要职责,时刻牢记、时刻突出,既把握总体,又指导具体。在政策上倾斜,从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人才保障等各个方面实施政策倾斜,着力提高新闻采编制播能力。在工作上倾斜,围绕新闻宣传搞覆盖、搞建设、搞技改、搞管理、搞产业开发和创收,为新闻宣传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突出时政报道。省电台、省电视台都成立专门的时政报道部,配备最好的设备,包括小型直播车、发电车以及便携式采编播设备,配备最优秀的采编人员,并且探索建立符合时政报道特点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发时政报道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时政报道质量和水平。
积极推进新闻宣传创新。探索、研究和掌握经济社会广泛深刻变革情况下的舆论生成、演变规律,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条件下的舆论引导规律,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传播规律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规律,积极进行新闻宣传的创新。要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为突破口,当重则重,当简则简,形式手法灵活多样。重则集中力量,采用消息、专题、评论、公益广告等,组织系列化、战役化的立体报道,出规模、出深度、出声势、出大的效果。简则要言不繁,通过口播新闻、标题新闻、字板新闻、游动字幕等提示告知。无论重、简都要努力做到鲜活、贴近,有吸引力、感染力。要以破解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新闻创新难、舆论监督难为重点,使正面报道有分量、有影响、有力度,典型宣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舆论监督实事求是、公道公正。要以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为关键,强化权威,强化大报道、大专题、大制作,强化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道。要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为标准,把更多的话筒、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更多地反映民生、民意、民情,更多地报道人民群众生动的创造实践,在体现“三贴近”、让人民群众满意上下工夫,使新闻宣传充满生机和活力。
打造强势新闻播报体系。实施“两个两档、两个新开办”新闻宣传创新工程。“两个两档”即省电台要有两档新闻,一是《新闻和报纸摘要》,一是《河南新闻联播》;省电视台要有卫星频道18:30的《河南新闻联播》和即将开办的新闻频道19:30的《河南新闻》。“两个新开办”即省电台新开办调频新闻广播,省电视台新开办地面新闻频道,并且精心打造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新闻播报体系。
改版河南卫视。用全国资源打造河南卫视的全国收视、全国影响和全国概念。重点培育四档自办品牌栏目,再加上原有的《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构建自办节目播出新格局,让河南卫视真正成为宣传河南的主阵地,展示河南形象的主窗口。
创新体制机制。省电台、省电视台设立创新节目园区,专门播出创新节目,让它成为创新节目的孵化器;并且探索团队制、工作室制、制片人制,打破论资排辈,给年轻人以施展才智的平台,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增强活力,带动发展。
引进优秀拔尖人才。省电台、省电视台放眼全国,根据实际需要引进优秀拔尖人才,引进名导演、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员、名主持人,引进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创意人才、搞大制作的人才。
实施全媒体发展。发展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广播,形成以广播电视为主体、报纸为补充、新媒体为掌握未来主动权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
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牢固树立覆盖就是影响力的观念,大力实施广播电视的强播强传强覆盖工程。
加强队伍和作风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学习,忠诚履职,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着力培养过硬作风,更加尽责,上心、操心、尽心地搞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更加求实,坚持沉下心来,深入下去,把新闻宣传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往精里做;更加求效,力戒一般号召、一般安排,力戒应付差事、表面文章,既唱响又唱好。着力提升运作水平,借着卢展工书记为我们创造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为,乘势作为,卓有成效地服务中原崛起、河南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