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的主要盈利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用卡贷款 风险管理 定价模型 盈利方式 客户终身价值
一、背景分析
“信用卡”一词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而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卡体系迅速发展壮大。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VISA信用卡”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从此,信用卡在中国出现。随后的三十几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信用卡作为一种便捷的交易方式迅速发展。自2003年起,国内银行业把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全年主要任务之一。如今信用卡已然成为当代交易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经济学家戴维.埃文斯(DvadiEvnas)曾说:“五千多年来,我们的支付方式只经历过四次变化:从易货到硬币―从硬币到纸币―从纸币到支票―最后到信用卡”。
二、国内信用卡贷款的风险与盈利
(一)信用卡贷款的风险
1.信用风险。是指持卡人违反银行卡章程,恶意透支或恶意套现造成的风险,如持卡人以极高的频率,在信用卡营业网点反复支取现金,而且每次支取的金额都在信用卡章程允许的范围之内,然后不还款。在客户在用卡过程中,如果客户经济状况或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客户无法还款,也将引发信用风险。
2.伪冒风险,又称诈欺风险。通过盗取他人的信息或伪造虚假资料申办信用卡;或者利用机器设备窃取持卡人的信息伪造信用卡,甚至直接窃取账号进行消费,给持卡人、商家和发卡机构三方带来了经济损失,属犯罪行为。
3.操作风险,又称作业风险。银行工作内部没有根据规范开展工作,或凭借自身职务谋取利益,并导致对反违反规章制度导致银行资金损失,或者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最终导致发卡行或客户资金损失。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内部风险,只要管理到位措施得当,则相对容易控制并可降至最低程度。
(二)信用卡贷款的盈利方式
银行信用卡贷款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佣金收入、年费和提现费。利息收入计算为:借款人未偿还部分的贷款余额*贷款利率*天数,目前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计算方式均为央行统一标准以万分之五的利率按日计息,按月复利按未偿还消费金额进行罚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若要提高利息收入水平,则需从两面着手,一是提高计息应收账款份额,扩大持卡人数量,另一方面刺激信用卡消费总体额度,培养持卡人的用卡意识,从而提高计息应收账款的比率。以利息收入为主的发卡机构旨在提高消费额,以回佣为主的发卡机构致力于提高消费频率。年费收入一项已经名存实亡,由于目前各大银行发卡竞争,多数银行以免年费为优惠措施吸引客户到本行办卡。提现业务是持卡人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业务,而且提现利率较高,在信用卡贷款收入中占有极少的比例。信用卡贷款业务的盈利成本构成包括:资金成本,运营及营销成本和风险成本。信用卡贷款的资金成本主要来源于利息成本;运营成本包括系统建设投入、机具投产使用和维护成本、客户成本、其他(制卡、密码信封、对账单等)成本等,近年来银行赋予信用卡多种金融功能,相应的设施建设、网络维护、机具升级等成本加大,因此信用卡发行压力也相应增强;商业银行发卡的营销成本包括吸纳新客户、拓展商户、促销以及积分兑礼等多种成本。信用卡贷款的风险成本是成本中最不易量化,也是最不确定的成本,但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包括坏账成本、催收成本、风险欺诈等。
三、关于国内信用卡贷款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关于国内信用卡贷款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由于信用卡是免担保无抵押的信贷产品,信用风险是一个最主要的损失来源“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直接减少银行的利润,而且监管机构会因此要求更高的资本准备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来源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性、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负债经营,决定了银行内在的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任何公众产品的风险都有可能被放大,因此信用卡贷款管理的重点也应是分下管理。信用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借款人履约能力变化;一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问题。根据我国信用卡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给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1.借助新媒体力量,完善征信体系。个人信用征信是银行选择好客户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评价借款人的信用水平,银行才能制定科学的信贷政策,通过有效的手段切实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个人信用具有信息分散、隐蔽性强等特点,仅仅依靠银行自身的力量难以充分了解真实的信用情况。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渗透家家户户的如今,征信体系(如征信管理局)应充分利用网络,与电商平台合作,借助强大的信息来源,进一步完善信用卡贷款征信体系。电商平台的使用者与信用卡贷款的持卡人有相当大的人员重合部分,为信用卡贷款征信提供有力的契机。
2.借助信用评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能动性。我国商业银行借助个人资信评分借鉴美国的FICO信用分以及其他国外现金银行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社和我国情况的资信评估方法――因素分析法。事实上各家银行都应有针对自身客户特点而建立的信用评分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动态的,不仅仅只在借款人申请借款时计算一次,应该随着持卡人的用卡过程,不断评分,实时监控,对信息进行跟踪搜集,量化管理。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弥补目前贷款偏重贷前管理、忽视贷后跟踪而导致的坏账损失问题,但同时对银行的设备设施提出较高要求。
(二)关于国内信用卡贷款定价方式的措施建议
处于利率体制逐步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金融产品价格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产品,而近年来个人信用卡贷款逐渐成为银行贷款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定价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收益、风险和市场竞争力。信用卡贷款定价一方面应以利润最大化、风险控制、巩固市场份额、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为目标,按照成本风险与收益对称、区别化对待以及合法性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应在现有的定价因素基础之上考虑进――客户终身价值因素。银行应该了解同一客户在相同信用额度的情况下,每年为银行带来的收益是不同的,并将此问题纳入定价模型的计算。
参考文献
当前,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时下热门词汇之一,2012年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小贷异军突起、“三马”试水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数量激增、十家较大的商业银行分别开设网上综合商城等。互联网社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友和生意方式,实现了虚拟社区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虚拟货币、虚拟金融与现实金融之间的转换。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网络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销售,以及网络小额信贷等多种形式应运而生;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直接匹配平台,与客户实现开放、交互和无缝接触,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框架。以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社会融资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二维模式,延伸至第三种融资模式――互联网融资。传统银行的概念正在被颠覆,传统金融生态链面临重大变局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重新审视金融战略,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竞争的契机。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一模式,积极创新,将在一些新兴业务上赶超大银行,形成竞争力。传统银行业可能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发生竞争格局的改变。一些互联网企业已不满足只做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而是凭借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信贷等融资领域扩张,未来可能冲击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抢夺银行客户资源、替代银行物理渠道,颠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
(二)拓展银行业务的客户和渠道。
客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客户基础。201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24亿人;我国互联网用户为5.65亿人,网购人数1.93 亿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与自身战略结合,一方面挖掘、吸引新客户;另一方面增加客户粘合度,拉近与客户间的业务关系。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可能发生改变,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弱化,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商业银行传统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将发生改变,能够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市场青睐。
(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大数据、云计算和微贷技术。这三项技术可以使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了解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建立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在信贷审核时,投资者将网络交易和信用记录作为参考和分析指标。贷款对象如违约,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可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和信息,提高违约成本,降低投资者风险,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超越传统融资方式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四)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方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依赖央行的基准利率指导,应主动在市场上寻找利率基准。互联网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判断特定客户群的利率水平。如果还能够深入研究挖掘数据,甚至可以形成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利率指数”,从而完善贷款定价基础。
(五)加速金融脱媒。
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充当资金中介的职能。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从融资角度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寻找交易对象,之后的融资交易过程由双方自己完成。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
在我国金融行业未来发展中,利率市场化是关键。利率市场化要求市场供需控制经营融资的利率高低,而不是政府控制,其市场化包括利率控制、利率传导、利率构成以及利率决定。金融公司对利率进行主观调控,创建一个立足于央行基准利率,由市场利率作为纽带,金融公司利率受市场供需控制的利率创建体系和市场利率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既复杂又敏感的话题,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目前,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如今进入了重要环节,随着存款保险规定的颁布,存款利率已经全面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化的重要环节就是利率市场化,这个环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风险。虽有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但在国家不再兜底的情形下,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加剧,尤其是2015年互联网金融的大潮汹涌而来,势不可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一步步的前行,长期以来靠吃利差占主要收入的银行核心被触动,此举对银行的利润收入造成重大影响。目前世界上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日本,而对比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难发现,在此过程中,银行受到冲击,倒闭并不是新鲜事,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应该及时认清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冲击,做好应对措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以“利”为本,银行当然不能例外。因此,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利润收入。银行净利润为收入与支出之差,商业银行的收入有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分,利息收入主要是指贷款、债券投资和同业拆出之类的普通收入,至于非利息收入通常说的是中间业务收入,但是目前佣金和手续费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同业拆入和存款是利息支出的关键来源,在存款利息中,支出的比例较大,另外如果银行活期存款比例较大,那么它的存款成本一般较低。我国以前的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利率管控,导致利润的收入来源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大客户,没有充分发展中小型客户”、“过度依赖对公业务,没有充分重视零售业务”、“非利息收入比例较小,主要为高息差的利息收入”等。传统的盈利方式过于粗放,不具有长久性,在对利率加速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其缺点也逐渐显现。在当前形势下,依赖利差进行盈利的方法已经受到了影响,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对其盈利方式、收入构成以及业务结构进行改变,这也是金融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实证研究
我国央行从2013年7月20日开始,将全面取消对金融单位的利率掌控,取消其贷款利率下限为0.7倍的规定,这就使银行的优惠政策政策瞬间消失,银行无法利用贷款利率的优惠吸引客户来贷款,与此同时,存款利率允许进行上浮范围扩大,这就导致了银行的存贷息差的收窄,也就是利息收入部分的降低,会导致利润的减少。因为我国还没有完成利率市场化,所以准确全面的研究其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是不需要的。不过我国对利率进行的是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会经常协调对利率的掌控,我们要对比协调前后的利润情况,以此来表示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所以,我们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银行的利润收入情?r”与“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进度”呈负相关。
为了准确的衡量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润收入能力以及利润收入来源的影响,研究利润收入时,我们通常将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作比,该方法在现有的参考文献中已经被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该假设的深层含义就是,存贷款利差水平与银行的利润收入正相关,也就是存贷差越大,那么银行利润收入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我国的银行主要在利率水平上分为三个梯队,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国有银行天生具有政策扶持以及定价优势,所以在利率上浮中并不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积极。由于现今互联网以及手机支付的普及,在几乎无皮鞋成本,同时各家银行的服务几乎无差别的情况下,顾客肯定首先考虑存款利率高但规模小的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商行。所以,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规模较大的银行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大。
三、被解释变量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解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利润收入能力的影响用“利息净收入与非利息净收入作比”来表示。
四、解释变量
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其结果是银行的利率首先受到了影响,导致利差的变动从而影响银行利润收入,所以,我们主要选择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另外,银行的规模我们主要以银行的资产总量来衡量。除此之外,考虑其他原因对商业银行的收入造成的影响,如果把它们都划分为扰动项,则会增加扰动项的方差,降低模型估计的吻合程度。因此,要想获得准确的线性无偏估计量,需要在模型的控制变量中增加其他影响因素,使得我们能更加准确的了解商业银行利率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情况。我们以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来代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考虑了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见表1)
样本数据及模型:
由于2007年至2013年我国的利率变动次数极不规律,有时两年调整一次,有时一年调整数次,为了方便统计以及为了与银行的年报数据相匹配,我们同意选用每一年年底即12月31日的利率差作为衡量存贷差的依据。考虑到数据的公开以及公正准确,银行的统计数据选择了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存贷差和银行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以及wind数据库。
我们建立以下模型:
Yit=β0+β1X1it+β2X2it+β3X3it+β4X4it+εit
i=1,2…N;t=1,3…T
N=16;T=7
其中,β是估计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
由于此次选取的是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我们首先使用FE模型,之后再使用RE模型,最后用Hausman检验哪一种模型更契合,以确定使用哪一种模型分析更为合适。
从Hausman检验的结果(见表2、3、4)我们可以看到P值为0.0069〈0.05,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拒绝随机效应模型(RE)的原假设,意即在本文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E)更为合适。
为了更为直观的观测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我们将FE的结果导出,如下表:(见表5)
固定效应的R方为0.667,在面板数据尤其是本组所选的N大于T的情况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次回归的拟合程度还是较为贴切的。
上述结果表明,一年期限存贷款利差的改变,严重影响了利润收入,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增加一个单位,那么利润收入也就是我们用的衡量指标“利息净收入/非利息净收入”将变动800个单位,反之则减少同样的单位。由于在现阶段,非利息净收入在银行中所占的比重极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的变动对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影响巨大,存贷差的缩小带来了银行利润收入的减少。这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也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的利润收入显著负相关。
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与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的比值呈现出显著地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总资产规模较大的国有银行受到的冲击要大于总资产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
利率市?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银行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国有银行,应该积极改变依靠高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拓展新的利润来源,也就是说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从美国、日本的银行业发展经验来看,中间业务将是银行未来利润收入的主要来源,创新中间业务,改变经营模式,主动“求变”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关键词:金融产品;存款;营销策略
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由于金融产品的营销是商业银行营销的核心,也是商业银行基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产品的营销是银行获利的工具,为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各个银行随时都在创新和改进营销策略,这使得金融产品营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改进和创新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对提升银行的利益和竞争力有重大的影响。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被大多数银行放到了战略高度。
一、基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营销是具体的过程,营销手段和策略都属于其中,而营销策略在其中起指导作用,体现出商业银行的思想。基层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服务策略和定价策略,这些策略都应用于基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诸如,存款、基金等。
(1)产品策略分析。我国具有广大的市场,无论我国众多商业银行有多大,它们任何一家都不能满足市场所需求的全部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各商业银行在巨大的市场份额中,通过分析自身优缺点,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目标进行经营。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最主要的两类商业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的目标由国家划分的特别具体,比如中国银行主要的经营方面是外汇,建设银行将投资集中于基础建设和固定资产,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农业和工商投资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一处。诸如民生、招商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自她们诞生起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以找准符合自身条件的市场,集中全力在某一方面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要工作。比如招商银行将市场定位为运输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民生银行则定位与民营企业,这就避免了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产生激烈的冲突,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和平的基础。因此,发挥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目标市场,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最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和客户的要求,开发出各种金融产品,然而金融产品具有容易被模仿的性质,所以银行要在金融产品上创新,使它与其他银行有差异。
(2)服务策略分析。金融产品的营销是一种服务,优质的服务是保证存商业银行款营销效果的重要方面。树立整体的服务意识,认清服务的深刻内涵,在软硬件方面的服务做到同行业的前列,对任何一个商业银行的竞争都有着不可小视的力量。在硬件方面,注重对网点和营业厅室内外环境的美化,力求营造整洁的服务场所;在网点内设置“咨询顾问台”,为客户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在服务方面,也就是软件方面,要做到热情、周到,为顾客着想,使每个客户满意的完成他的业务;在显眼的地方公布业务员工号,接受顾客监督;同时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使员工熟练掌握金融技能,树立员工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让客户满意才能发展更多的忠实客户。
(3)定价策略分析。盈利是商业银行的目的,对金融产品定价是银行实现目的的具体措施。金融产品的定价除了要考虑成本外,还要考虑政策法律因素、顾客心理和宏观经济因素等。比如,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就是有政策规定的,银行不能自主定价。商业银行应该针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金融产品的风险度进行定价,要考虑到客户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定价,增强银行竞争力。下面用存款举例解释说明基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
二、基层商业银行存款的营销策略
(1)存款的产品策略。在制定存款营销策略时,基层商业银行要考虑客户和自身的需要,要对市场竞争进行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争取做到“人有我新,人精我换”。比如,我国商业银行在分析了传统存款业务后,在原有的业务上新开发了“儿童教育存款”、“养老保险存款”、“健康保障存款”、“婚礼存款”等新的存款业务。对于“定额储蓄存单”这类已经定型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分析市场变化规律,将其改进为可以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储蓄债卷”,这样“定额储蓄存单”就具备了流动和赢利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发展传统的和代保管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办证券、基金资金帐户,实行证券买卖时资金自动划转;为个人提供投资咨询、信息咨询并开办存款帐户与投资帐户合一的综合帐户,集资金调拨、投资和理财功能于一体;同时减少办理环节,让客户真正感到方便,依此带动存款业务的扩大。
(2)存款的定价策略。在遵守存款利率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浮动利率政策,办理不同种类的业务就是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中的存款价格策略。存款价格策略是商业银行理智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并实行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产品价格。商业银行的价格策略是通过理性和智慧参与市场搏击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增加客户。尽可能的吸引顾客购买是制订价格的最大目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在,短期利润的重要性完全比不上存款量的扩大。第二方面是使利润最大化。自始至终,商业银行的目标是盈利,而实现盈利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价格策略。第三方面是对银行用户的费用优惠。如,为留住更多的客户,在每一次商业银行费用改革前,在考虑市场能力后进行存款定价决策后,给予支票帐户、信用卡客户等利率上的优惠或者降低手续费用,增加客户享有的服务。其他银行的金融产品:基金、债券、黄金、外汇等的营销策略与存款相差无几,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兴衰,特别是对基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营销是它们最大的盈利方式,只有做好营销策略的创新和改进,提升银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是银行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春霞.2012: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特征 商业银行 影响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57-02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互联网金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互联网高新技术与传统金融的结合,是基于互联网实现资源配置与优化的全新金融发展模式与金融创新,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自兴起到发展速度惊人,迅速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可,正是因为其背后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传统金融难以比拟的优势,不仅迎合了我国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满足了消费者和企业希望获得更加便利金融服务的迫切需要,而且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让那些无法从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从中受惠,通过竞争刺激传统银行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很多优势。
1.低成本。金融业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摆脱了传统金融中柜台交易的繁琐与时间、金钱成本,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网络平台便可自行完成信息的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省时省力。
2.高效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均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在营业厅排队等候,使得业务处理速度更快,更加重视用户体验。例如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是依托阿里自身生态系统的数据库,经过一系列事先设定的数据分析公式,形成了一套风控标准,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成为了真正的“信贷工厂”。
3.广覆盖。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通过互联网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客户基础更加广泛。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覆盖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的金融服务盲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快发展。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长。例如余额宝的问世,就瞬间点燃了公众对互联网理财的热情,也让大批此前跟理财无缘的“80后”、“90后”首次体验到零花钱赚钱的乐趣,享受到由专业理财机构带来的高于活期存款的10倍的收益。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
1.互联网金融改变商业银行盈利方式和发展方式。
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维系传统模式,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
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N金融交易,金融产品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客户主要是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成为基本诉求。
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基础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被大大简化,以往传统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那种复杂技术被削弱了。互联网金融使传统商业银行竞争基础发生了演变,由安全、稳定和低风险转向快捷、便利和体验,进而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构成威胁。
2.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在传统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由银行充当资金中介,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直接的金融搜索平台,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和快线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票、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3.互联网金融比之商业银行更能提供资金配置效率。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一个发现的市场机会,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资金中介将不再需要。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上,贷款者可列出贷款金额、利率和出借时间;借款者可以在无中介的情况下自由寻找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而借贷双方达成的借款利率,主要因贷款人的风险喜好程度而定。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等。
4.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中介理论形成挑战。传统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专门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造成风险问题。因此,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最为基础的两个功能,规避风险、提供流动性和信息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中介理论形成挑战,首先,互联网金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其次,互联网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第三,互联网金融加速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中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涌现和崛起,大大加速金融脱媒。
三、互联金融存在的现实风险
1.跟风决策和盲目投资带来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上两类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为企业使用互联网技术满足客户需求做出科学规划。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旦金融决策出现失误,盲目开展互联网业务,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2.劣质企业带来的声誉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重要的就是声誉风险,在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准入门槛的限制,一些资质不全、自身信誉较差的金融企业大量涌入,很有可能出现诈骗等问题。
3.法律未建立带来的风险。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准入门槛、电子合同有效性、运作方式等方面还没有作为参照的法律法规,因此,面临着极大的法律风险。在为用户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很难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如果未向用户说明其权利及义务,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容易遭受到被风险。如果客户信息遭到泄露,还有可能被监管机构惩罚。
4.信息科技风险。根据研究发现,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威胁因素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信息科技面临最重要的就是非授权入侵系统风险,一旦出现非法入侵,客户信息将会泄露,并伴随着内部信息混乱等其它问题;如果将病毒植入到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将得不到保证。
四、商业银行采取的应对策略
1.树立互联网思维,开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思维本质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其核心是口碑,而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体验价格为核心的参与感。
传统银行业前几年之所以落伍,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为了紧跟形势变化,银行必须密切关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以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含量”,促进传统银行向网络银行、创新银行、开放银行转变。
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赶上了互联网化的步伐,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除了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之外,商业银行还需根据产品格局变化和用户需求多样化的形势,积极推进业务产品、营运渠道和机制体制等多领域、多层面的改革创新,才能以全新面貌抢占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
2.顺应互联网潮流,发挥好商业银行自身优势。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调整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战略规划。首先传统商业银行应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银行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树立危机意识,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把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实施。其次要明确商业y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发挥自身优势,来确定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
3.加强同互联网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互联网企业是对手更是合作伙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同它们的合作。第一,应该加强技术上的合作。互联网企业在很大程度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其最大的优势,而商业银行业是个高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和营销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巨额资本优势,结合互联网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小微信贷的经验,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小微企业线。上融资平台,扩大自己在小微信贷的市场份额。
4.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优化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倒逼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发展,商业银行应树立互联网思维,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优化客户体验,以客户的需求为起点,从发现、响应、提供、评价、反馈到改进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寻找最便捷最优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从而使客户感觉到便捷和安全。
5.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机制,实现有效监管。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使得互联网金融增加了新的风险,尤其是在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对金融运行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到政府监管机构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和评估,把握政策的导向,对风险实现有效管控。
参考文献:
[1] 李翔.互联网思维(J),第一财经周刊,2014(35)
[2] 王奕.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金融,2014(7)
[3] 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探索与争鸣,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