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里健康;解决对策

引 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内因的作用,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等交流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同学间缺少沟通,师生间缺少交流,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没有可以宣泄的环境,他们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压抑在心理,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健康是全面的健康,而不能只是生理意义上的健康。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心理健康应有的关注,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徘徊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对于性格“怪异”的学生,老师不喜欢,同学也不愿意与之相处,长期的被忽视和恶劣的人际关系就像催化剂一样,会致使学生的“怪异”性格演变为心理问题,更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的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性事件,更是把大学生心理问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作为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因素。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观念和经验,性格开朗,独立,更富于挑战性,不在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同时他们与同龄人相比,更注重人际关系的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随着传播媒介手段的日趋丰富,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书籍、报刊充斥市场,这些都对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不强,崇尚科学,但欠缺辨证思维的大学生产生误导;当今面临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式,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二重性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重大的影响。随着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与中学显然是不同的。相对轻松的课程,热烈的生活氛围都使他们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和改变,但是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还是产生了适应性的问题以及矛盾冲突。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怎样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变成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正规普遍地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关注。把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到与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能力的提升同等的地位。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应该结合各大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例如可以边讲相关的理论知识边与各院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让大学生更能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邀请有关心理学方面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座谈会。让大学生参加学习并展开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结合案例用编导话剧、制作电影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扩大教育成果。此外,还可以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信箱,以便于不愿找心理医生面谈的大学生咨询心理问题,也可利用网络设立专门的咨询处或开通心理健康热线亦可收到相同效果。

2.2开辟大学生社交渠道

心理不健康大部分原因是缺少积极沟通与交流,由于当前大学生几乎都为独生子女,内心孤独,社交方面达不到实际效果与需求,因此,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交与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热爱集体,自发地组织“心理健康协会”。让热爱心理学或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们本着助人为乐,助人自助的宗旨开展个中心理健康宣传和活动,在宣传与相关的活动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达到帮助他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2.3大学生应自我调节

要健全大学生的心理不能只依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靠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必须先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层次,健全自己的健康观念。社会形势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理健康教育同自我心理调节结合起来,达到健全心理、完善自我的目的。首先应进行自我意识调节。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角色意识对人的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大学生自我意识失控时,可借助这些外力进行调节。大学生要会用自我暗示来进行调节。对自卑、不合群、紧张、怯场等现象可采用闻名世界的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心理。比如暗示自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不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力。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转移注意力来调节心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换个地方,换个想法,散散步,参加娱乐活动或体育运动。新的环境新的想法新的刺激都可以使人忘却不良的情绪甚至营造出良好的情绪。除了调节之外,大学生还应注意控制情绪,由于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出现思维狭隘,这会加快不良情绪的发展。强烈的恐惧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造成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心理行为。因此,不论遇上什么情绪都应该先唤起理智,三思而后行。此外,大学生在遇到不开心,不顺利的事情时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不管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快乐又或是悲伤,大学生们都应该学会适当地宣泄。只有把喜悲适当地宣泄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勇敢地面对未来。

结束语:

综合上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其心理辅导,大学生自己也要适当的做自我调节,通过外界的帮助与自我帮助来完善心理的健康,才能顺应进步的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1] 黄通拉嘎.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 (2):117-118.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5-2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来讲,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各高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首先,各高校应该正确的了解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样的,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本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制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等。通过类似的活动,帮助大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心理意识,提高大学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了人们心理疾病的不断出现,因此大学生具有成熟思想意识的人,其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能忽略的。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是属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而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中,所以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高校大学生在读书期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并且受到自身家庭环境、所选专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毕业后的就业观点和工作选择等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焦虑不安,导致在找工作时出现缺乏自信、盲目寻找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的影响。根据现在大学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把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判断标准,甚至有的院校还把能否考取这两个证实作为学生获得学士资格证的首要条件。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中的学习负担之后又受到了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学生的神经更加紧张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代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以及生活中都崇尚完美与成功,并且在家被家人所宠爱着,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过多的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都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斗志。当代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导致学生在面对风雨时容易一蹶不振。大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其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而是变得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甚至有的学生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大学对于社会的认识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增加会变得更深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对逐渐的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时候他们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或者事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都趋向于理想化,与现实有了一定的偏差。当大学生认识到这些差距时,会变得焦虑不安,这是因为自身个体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所产生的不安。随着这种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不断积累,则逐渐会成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金钱问题等。人本身的心理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其主要由社会思想政治、文化背景、道德约束以及风俗文化等组成的。所以大学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去了解周围环境,在不违背社会规定的前提下去追去自身的发展;相反的,一味的逃避现实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意识,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笔者建议在大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为学习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于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样的,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可以方便学生更好的进行心理咨询,降低心理疾病的产生机会。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设立的公共课程较多,但是在时间上又受到专业课程的限制,所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难度。所以笔者在此建议各高校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校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同样的,各高校在没有统一安排好课程之前,可以邀请一些心理专家来进行相关讲座,例如:大学生如何控制自身情绪、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建立等,这些相关心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由于教学不断改革,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进行扩招,每年招收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却在逐渐减少。在大多数院校中,一个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达到了一二百人,并且这些辅导员还兼聘了别的工作。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管理行为,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在校大学生管理的规定是进行自我管理。但是普遍大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不愿意听取家长的忠告以及教育,因此容易养成不健全的心理。这时候辅导员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与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传授健康的心理意识,为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创造条件。同时辅导员应该为学生作为榜样,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辅导员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则对于学生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三)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好与坏对于大学生能够否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指有规律的生活、坚持体育锻炼、科学用脑、注重休息、不吸烟、少喝酒以及注重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心理压力过大,为了确保学习高效的学习,因此需要科学地计划好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用脑是指合理用脑、适度用脑、勤用脑,避免过度用脑导致记忆力的衰退。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情绪状态的调节、适应能力的改善、意志品格的养成等。大学生正处青春年少时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事情的处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个时期正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以及生活知识,从而导致了人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完整,所以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这些心理问题长期这样积累下去,就会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目标。

三、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心理是高校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素质的体现。本文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辅导员作用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秦敏燕.新时期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2).

[2]喻问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3]曹姗.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 2010,(03).

[4]周勤.浅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04).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里健康;青春期;环境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一个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随之逐年增大,这种不良循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以深层级的意义上看,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需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 正确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1 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1.2 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

1.3 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2 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原因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种:

2.1 主观原因

2.1.1 青春期心理不稳定。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人的一生中心理最不稳定、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在这种敏感时期,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随着生理与心理的成熟有了显著发展,但同时又带有较大片面性和主观性。

2.1.2 学习压力大。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折磨之后身心俱疲,上大学后存在一种放松心理、享受心理。所以在宽松的教学模式下,自我要求不严格的大学生便一步步走进学习的深谷,挂科、留级甚至退学。

2.1.3 交友恋爱问题多。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更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只是一帆风顺的甜蜜,大多数情况下,恋人们要经历复杂的感情纠葛,出现猜疑、争吵、破裂等感情问题,并伴以伤心、痛苦、绝望等负面心情,极大地考验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2 客观原因

2.2.1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进入大学后,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脱离了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要全部自理,这对于从未离开家庭的学生是一种挑战。在集体生活中,由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性格、习惯、爱好上存在差异,难免会使人际交往产生困难。

2.2.2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多元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时代。思想开放、乐于挑战的大学生往往在复杂的价值选择中感到困惑和迷惘。在资本主义精神污染的侵蚀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瓦解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2.2.3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经常训斥殴打,互相缺乏感情交流,就会使孩子产生压抑自闭的心理问题。

3 主要工作

在了解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3.1 倡导主体自我调整

事实上,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强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体现其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启发学生自我调整意识。大学生在进行心理调整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1 意识调节。自我意识能使人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情绪。当自我意识失控时要借外力调节,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全面发挥正常自我意识的功能。

3.1.2 情感调节。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难以释放将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情感调整,使不良情绪得到转化,使其引发的能易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中去。

3.1.3 暗示调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大学生由于知识、阅历丰富所以具有很强的思维意识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一些科学适用的语言暗示提升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3.1.4 转移调节。转移注意力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手段。当心情不好时,改变一下环境,新的刺激可以使人忘却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

3.1.5 渲泄调节。在适当的场合,合理地渲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可以起到心理调节作用。但要注意选择渲泄对象、地点、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2.1 建设专职的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队伍素质。所以要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出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辅导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

3.2.2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3.2.3 强化课外教育指导。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要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通过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自我调节方法,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为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关系着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将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安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2012(32).

[2]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0引言

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以及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定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以下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简要探讨。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开始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足。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安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水准方面有待欠缺,这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第二,高校一般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课程设置方式,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主要为一学期一次或者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契合度并不高;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是会主动来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大学生并不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就业压力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以及私人感情问题等等,这些压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求高校能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了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高校能够以多种形式如讲座、专题报告、课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要专门整理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类别的书籍,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95后学生特点),然后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2.2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学校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让大学生随时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现心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位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各校应该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主动找咨询机构内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安排了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也能够一对一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需要教师重视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渐放松自我,在课堂结束后也能够自发向师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从而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参考文献

[1] 佘少华,李姜南.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1):34-36.

[2] 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70-172.

[3] 董炯华.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83-8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过去对健康的片面理解得到了纠正,使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心理健康对人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面向21世纪的历史重任和让中华民族富强、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重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更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实效性。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普遍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总的看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生理上讲,大学生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

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灵敏度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能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性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但他们抽象思维的水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敏感性发展较慢,尤其在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看问题时显得理性不足,往往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臆断的境地,这就难免“连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家都认为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大学生看来却易如反掌”。

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青年心理学之父”霍尔认为,人们处在青年期的特点是动摇、起伏的,会出现一些非常显著的相互对立的冲动,他称之为“狂风暴雨的时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在价值判断时常常摇摆不定,涉世不深和青年人的心理矛盾又使他们的情绪往往表现得非常强烈,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或意志消沉、悲观丧气。

第三,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青春期就已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自我意识增强。然而,长期以来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生活实践的教育导向,使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则采取逃避的态度,严重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体上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而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调控技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发展。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开展,全国有近80%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在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学校不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生把学校开展的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学讲座及课程。开设心理学课程,使大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与心理保健的途径;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自觉控制情绪;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这无疑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也符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学校可以开设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各种讲座,比如对一年级新生,可开设“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调适”等讲座;对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开设“如何选择职业”、“走进社会前的心理准备”等讲座,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现实的能力。

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高校探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过程中,要逐步开展心理咨询和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使部分大学生从困惑、迷惘中走出来。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帮助、友爱和谐,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和高尚的道德风尚,使大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其身心全面发展,心理紧张得到缓解。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大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发展得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阻力为动力。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并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人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要勇于正视,切不可采取逃避的态度,这就要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在众多困难和挫折面前,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通过矛盾分析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各个击破,否则就会焦虑彷徨、手足无措,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持自身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一般都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最后,也可以通过听心理健康课或讲座,阅读心理卫生方面的书籍以及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等途径,来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同学来说,不能讳疾忌医,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合理调控情绪。兴奋、愉悦等情绪能提高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易使人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还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同学们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情绪和烦恼的心情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