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五步工作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内容
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思路在调研一线形成”的工作方法,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为重点,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爱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开展以“五步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民情大走访活动,即:要求全乡干部按照由“第一线”、“二及时”、“三连心”、“四主动”、“五访五问”所组成的“五步下基层”工作法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第一线”:乡村干部必须在第一线直接面对老百姓,将广大农村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实现与“农业、农村、农民”的零距离,以着力消除只坐在办公室进行纸上办公的格局,同时,还要求将优质的服务提供在最前线,绝不把百姓反映的问题拖到二线;
“二及时”:平时工作中,乡村干部要经常进村下组入户,在做好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的前提下能够及时发现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杜绝办事推诿扯皮;
“三连心”:在沟通上,乡村干部还要与群众说一句连心话,帮群众做一件连心事,争做群众连心人,真正恪守人民公仆的职责;
“服务四主动”:全体干部对于来乡机关办事的群众要主动迎接、主动询问、主动办理、主动反馈,严厉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衙"现象。
“五访五问”:乡村干部要访小康户、产业户,问致富经验;访老干部、老党员,问发展良策;访上访户、意见户,问事情原委;访困难户、低保户,问衣食冷暖;访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家属,问就业创业现状。
二、几点要求
扶贫项目资金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重大扶贫政策措施、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为切实提高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质量,确保扶贫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执行到位,确保各项扶贫开发任务的顺利完成,结合省市有关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文件要求,现将我县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项目管理
(一)严格项目的选择管理
扶贫项目的选择必须按照参与式扶贫的理念,遵循群众公选、项目公开、程序透明、科学有效的原则,实施议、推、选、申、示等五步工作法,严格操作。即:“议”就是扶贫部门、乡镇、村干部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初步议定项目建设内容。“推”就是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共同对议定项目推举备选。“选”就是对村内群众骨干推选的项目组织全体村民实行豆选,以充分体现民意。“申”就是对村民豆选确定的项目,由乡镇项目办会同村委会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向县级扶贫部门申报。“示”就是县扶贫部门对乡镇村申报的的项目计划审定批文,在乡镇收到批文后必须立即送达到申报实施村向村民公开公示。对末按“五步工作法”履行申报程序的项目计划,扶贫部门不得下达实施项目计划批文。对已申报批准的项目计划,除特大自然灾害和特殊市场风险及不可抗力因素,可按程序申报项目调整外,其它一律不得随意调整,凡自行调整者,项目计划一律取消。
(二)严格项目实施管理
1、签订施工合同。各实施扶贫项目的单位,除省、市扶贫搬迁、贫困户帮扶、小额信贷扶贫到户项目外,其它都应当与负责施工责任人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不得以村干部分工负责代替施工责任主体),并且在实施合同中明确项目责任主体、建没内容、建设期限、质量标准、预期效益和违约责任等。扶贫及财政部门在验收建设项目时对凡没有按上述要求实施的建设项目不得评估验收。
2、加强质量管理。扶贫项目工程,乡镇是负责实施的主体,为了防止前建后垮的劳民伤财工程出现,乡镇、村必须派驻工作得力的工程监管责任人,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项目必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工程质量监理,扶贫及财政部门应及时加强监督检查与指导,以保证扶贫开发质量和效果。
3、严把项目竣工验收关。扶贫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对竣工项目按照项目合同要求进行验收,对扶贫到户(人)项目,要核查到户(人),出具竣工验收报告书。验收时必须有三人以上有议政能力的村民代表参加验收并签字,并对工程质量作出书面评价。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工程,要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在限期内完工。对已被验收的工程项目要经项目责任人和验收人签字认可。
4、坚持扶贫项目公开透明。所有扶贫项目必须在受益乡镇的村公告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建设地点、受益范围、扶持资金、项目建设责任人等,公示地点要求醒目长久,并要将联系人、监督电话和通讯地址一并公布公示,公告单位对群众反映的有关建设中的问题,要认真受理,及时进行调查核实,视情况做出解释或处理,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5、加强项目档案和项目跟踪管理。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和则政部门对已竣工和投入使用的项目应建立项目档案,建设项目受益单位要在建立项目档案的同时,建立后续工程责任包侏机制,以使扶贫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二、加强资金管理
(一)设置财政专户
县、乡镇财政部门必须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1、专户的设立。由县、乡镇财政部门在本级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专户一经设立,不得随意变更。
2、专户的范围。纳入专户管理的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中央和省、市财政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含老区建设资金、科技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和扶贫救灾资金),以及其它用于扶贫的财政性资金。
3、专户的核算。专户资金必须设立专帐进行核算。专户存储所得利息,全额转作扶贫资金继续用于扶贫。县级财政扶贫专户资金如有结余,结转下午使用。
4、专户的管理。县财政将财政扶贫资金依据扶贫项目管理部门报批的项目资金计划拨付项目启动资金,乡镇财政在收到县级财政下拨计划指标后,必须及时将资金划拨到专户,分项目将资金落实到实施单位,不得滞留或挪作他用。
(二)完善报账制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试行)》(财农[93号)、《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财农发[]5号)所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实行严格报账制管理。在财政扶贫资金实施报账制的过程中,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收支管理和监督检查;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检查验收和项目费用支出的审核。
1、严格专户报账。不得在财政专户以外另设账尸报账,更不得将财政扶贫资金拨到部门报账。
2、严格票据审核。所有报账票据必须由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和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责任人签字盖章方可报账。报账票据必须真实合规、合法,并且出示的票据要规范(包括单位名称、购物品种、单价、金额、日期、付款人、开票人等),除农民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中所得的劳务报酬并有完备手续的“白条”可作为报账依据外,其他一律不得以“白条”报账。严禁擅自调项、开假发票报账,否则,按套取扶贫资金处理。
3、严格报账时限。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在收到项目实施单位报账资料后,应及时对项目资金进行审核,对符合报账要求的资料,交同级财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报账资料要责成乡镇及项目单位限期整改。财政部门在收到符合规定的报账资料后,应在10日内办理审批手续。
4、严格资金拨付。对通过审核审批的项目资金,财政将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将资金直接支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物资供应单位,不得以现金支票拨付项目款。
三、加强监督与责任追究
(一)加强资金监督。对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各地自查情况为基础,由县财政联合县扶贫资金主管部门统——组织,采取抽查、上查下等方式,开展全面检查。县审汁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门审计,并把对扶贫资金的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工作,形成制度。乡镇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有项目资金的单位严格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财政监督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乡镇农经站必须通力配合抓好审计监督,以防止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遵义市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20-0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就是依据法律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农户承包土地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及其变动情况记载于登记簿,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以进一步明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益。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有保障的承包地财产权的工作,开展此项工作意义重大。
一、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的意义
一是进一步夯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需要。2002年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法》,2007年出台《物权法》,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政策目标就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有保障的承包地财产权。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落实长久不变,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把土地承包关系搞扎实,推动党在农村政策的巩固落实。
二是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的目的,就是按照《物权法》的规定,落实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切实保护耕地。只有这样,农民的财产权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三是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出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这些政策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以土地承包面积作为实施依据。通过开展登记,把地块、面积、位置搞清楚,既利于保护好耕地,也有利于国家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土地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纠纷产生的原因,就是在承包的时候不规范。解决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就会创造出和谐稳定的农村发展环境,为广大农民安心发展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是直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对农户所承包土地的全部信息的采集整理、准确确权、严格登记并建立档案,核发权证,最后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记录系统,可以从根本上稳定和改善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的“农用地”的用途管制[1]。
二、农村土地确权的几种模式
按照科学把握工作规程和方法,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妥善解决纠纷问题的导向考察研究了以下几种模式。
1.四川泸县模式。三要点、四阶段模式,简称“34”模式。三要点是:一是锁定有关数据,制订确权方案;二是精心组织安排,确保登记规范;三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确保农民群众满意。四阶段为:一是组织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宣传动员、调查摸底;二是权属调查及实测阶段,主要任务是锁定面积、锁定人员、现场勘界、航空摄影相控测绘、形成图斑、农户指界确认、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公示,制定确权方案并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和县级主管部门备案;三是登记发证阶段,主要任务是签订承包合同、建立登记薄、登记发证、整理归档;四是总结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文件资料整理归档。
2.四川安县模式。安县在土地确权过程中科学选择“3+1”试点类型,即山区、丘陵、平坝各选1个村,另选择1个“5・12”震后异地新建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先期试点。具体工作模式为:一是宣传和组织发动;二是成立机构和制订方案。县、乡(镇)、村都成立领导机构,同时由村民推荐选举3~5位村民代表组成村民小组工作组,具体承担各村民小组试点各项任务;三是收集基础数据。结合各农户现在实际承包的地块,填写摸底调查表,为登记试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四是制作卫星图片资料。委托测绘单位购置1∶5 000农村土地卫星图片和相关数据。根据卫片划分村组界线,并把试点村各个小组的农村土地承包现状图片分别裁出,为登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制作承包地块标签(包括承包户主姓名、地块编号、面积等信息),把承包地块标签粘贴到经过数据处理的卫星图片上。利用卫星图片数据和微机分别对上图的每一块土地计算出实际面积。五是农户确认承包地块。由村组对农户承包土地花名册、农户承包土地台账和农户承包地块的卫星图片公示。公示期间对农户反映有异议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和完善。最后由农户签字确认。六是建立权属管理系统。七是归档保管[2]。
3.贵州遵义县模式。遵义县选择龙坑镇金鼓社区作先期试点,采取四要点、八步骤确权模式(简称“48”模式)。四要点为: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经费,做到县、镇、村、组四级联动;二是强化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突出“五个”方面,做到“五个”确保(突出技术保障,确保准确性;突出细化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确保可操作性;突出人员培训,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突出矛盾纠纷化解,确保工作推进;突出资料收集归档,确保完整性);四是突出监督检查,强化调度督促。八步骤为:一是组建工作机构和配备专项经费;二是组织人员培训;三是宣传动员;四是摸底清查;五是勘界确权、登记;六是及时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七是颁证;八是完善档案。
三、遵义市农村土地确权模式
遵义市土地确权模式是通过借鉴四川泸县、安县、贵州遵义县模式结合遵义市本地实际形成的。概括为“7639”模式,主要内容是七原则、六任务、三阶段、九步法。具体内容是始终遵循七原则:一是确保稳定的原则,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三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四是依法规范的原则,五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六是坚持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七是民主协商的原则。落实六大任务:一是全面组织清理土地承包档案,二是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和空间位置,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注销登记工作的开展,四是对其他承包方式开展确权登记颁证,五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文件材料归档,六是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建设。分三阶段实施:一是试点阶段,完成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培训、资料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完成20个乡镇的确权颁证试点任务;二是扩大试点面实施阶段,完成115个乡镇试点任务;三是全面实施阶段,完成100个乡镇试点任务。采用九步工作法,具体内容是:第一步是资料搜集;第二步是基础信息录入;第三步是模底调查公示;第四步是方案公示;第五步是工作底图制作;第六步是入户实地调查;第七步是勘界确权公示;第八步是入户签字;第九步是登记发证公示。
整个确权工作管理上由农经管理者、乡村干部、村民三者共同配合完成、技术上实地勘测和高分遥感、信息测绘技术相结合。
四、农村土地确权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技术、经费保障、物权主体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1.政策层面问题。如地块面积争议,合同面积与实测面积存在很大差异,以什么面积为准;村或组集体预留的机动机和后期整块复垦新增耕地的确权登记问题;由于开荒和复垦导致面积增减变动的土地问题;公益事业抬粮抬税被占地是否确权的问题;农户间私下买卖地怎么对待的问题等。
2.物权主体变化的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财产,物权主体的登记具有法律效力。由于历史变迁,原共有人有死亡的或者分户的,那么“共有人”的确定,是以二轮承包时分地人口来登记,还是把确权登记时实际家庭成员也进行登记需要进行研究。特殊群体登记问题,包括出嫁女(入赘男)、离婚女、大学生、公职人员、士兵等如何登记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3.经费保障问题。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土地确权经费不足,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又有限,如何保障经费关系到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4.技术层面上的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问题。农村上地承包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包括部分地区没有使用土地信息化管理软件,以及地籍测量成果和土地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录入对接问题等。
五、推进措施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经费耗用和矛盾纠纷调节史无前例,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推进工作。
1.积极思考,创新举措,有效解决土地确权难点问题。建议工作组成立一个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研究解决纠纷矛盾问题的联席机构,提供政策指导和协调帮助,解决诸如政策层面、物权主体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2.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做到经费早预算。在资金保障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支持。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把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3.加强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为地籍管理业务服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登记信息实现共享。统一采用的软件要解决与已有软件信息系统的对接问题,要尽量避免系统不兼容的后果。
4.强化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分工。队伍的战斗力是工作开展的关键,明确的分工是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只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战斗力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今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要加强培训,强化队伍建设,同时进一步细化明确市、县、乡、村的职责,加强四级联动。
5.加强宣传,营造确权氛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内容多,程序多,需要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只有广泛宣传,让群众明白农村土地确权的意义,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才能推动确权工作的顺利开展。
6.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成果应用。利用现代地籍信息系统优势,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档案信息系统,为创新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抵押、融资评估等搭建平台。为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获得改革红利,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成果应用才是充分体现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如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融资担保、入股经营、土地流转等激励政策。
7.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主要技术方法,山区和平坝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辅以必要其他方法是省事省费的正确选择[3]。
8.强化安全保密意识,切实做好登记保密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涉及的地理空间信息多、空间位置精度高,按照国家测绘、保密法律法规规定,对登记过程中使用的基础工作底图、测量原始记录,6平方公里以上的地籍草图和相应范围的登记成果图件均属于国家保密范畴。要严格保密,强化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做到该保密的坚决保密,该公开的及时公开。
参考文献:
[1] 杨立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思考与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6).
我区在创建省级第三轮敬老模范区工作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以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切入点,统筹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推动了老龄工作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六有”的工作目标,20__年10月被国家民政部表彰命名为“第三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主要成效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助推老龄事业全面发展
(一)强化组织,长效规划。一是建立组织网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由常务副区长任主任,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民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区编委批复设立区老龄办为正科级常设机构,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5名。区直各部门、街道、乡镇也相应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在村、社区组建老协59个,成立老协分会、老协活动小组252个,形成了一个上联党委、政府,下接社区、村社的三级老龄工作网络和社会齐抓共管的老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发展规划。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__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__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_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__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有效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一是普法教育宣传。区政府将《老年法》纳入普法宣传重点,组织宣讲团深入各乡镇、各社区进行宣传,累计开展法律知识宣传120余次,群众教育普及率达到95%,老年人接受法律教育普及率达到90%。二是德育教育宣传。在全区所有中小学校中开办了敬老、爱老、护老德育课程,定期组织中小学生为老人开展义务服务,与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结对活动;三是社会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孝亲敬老好媳妇及先进单位评选活动、推广“爱心助老卡”、敬老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老年法和爱老护老先进典型,激发了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参与老龄事业的意识,目前,已评选敬老名星3名,好媳妇20名,先进单位10个,先进个人20名。以举办“中华慈善论坛”为契机,
开设了“慈善网”,在全区大势开展爱心慈善活动,表彰慈善爱心人士,带动和鼓励了一大批社会爱心慈善人士参与社会养老,实现了爱心慈善之城。四是领导示范宣传。在重大节假日,区四大班子领导都要亲问老干部、老党员、老职工、百岁老人和贫困老年人等,开展帮扶活动,推动了尊老敬老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在高龄老人满百岁寿辰之际,区委、区府、区民政局、区老龄办领导都要送去生日的祝福和慰问金。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一是建立了区财政投入机制。区政府每年将涉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定期拨付,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并逐年加大投入。二是建立了养老服务设施投入机制。采取上争、区投、社会捐助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800万元,对福利院进行扩建和设施改善;投入资金2520万元,新建敬老院4所,改扩建6所,新增床位1060张,改善了全区养老基础设施条件;建成了老年活动室、老年阅览室和老年活动健身广场200余个,修建了休闲广场10处,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二、保障到位,服务入心,建立健全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一是全面落实离退休职工待遇。20__年,全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702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4646人,共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159万元,确保了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二是全力做好老年人医疗保障工作。坚持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向老年人倾斜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到目前为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退休人员达5051人,占参保总数的34%;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100%。同时,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二)建立健全养老救助体系。一是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加强敬老院建设,逐步推进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提高集中供养率。目前,全区农村五保户2718人,集中供养1298人,集中供养率达47.7%;按月足额兑现了五保供养金。二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全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城镇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141元,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80元以下的老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差达57元;三是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百岁老人、农村五保、城乡贫困老人、特困群众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时,实行“两免八减”政策,即免收挂号费、门诊费,减收门诊药费、手术费、住院诊疗费、护理费等费用,并将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全部纳入了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实行全额救助,现已救助五保对象1572人次,发放资金35.4万元。
(三)建立健全了养老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按照签订、兑现、检查、调整、推广的“五步工作法”,推行家庭协议养老,全区90%以上的农村老人都与子女签订了《家庭赡养协议书》、《家庭敬老保证书》,兑现率超过95%。二是探索建立社会化服务平台。发挥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保障救助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爱心慈善超市、星光老年之家等平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目前,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共建立了爱心慈善超市42个,道德银行10个,星光老年之家25个,为居家的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教育、咨询、住养等服务。打造了__社区、和平西路社区、犀牛社区、朝阳社区、天宫路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在__社区建立了“一键通”求救求助呼叫系统,实现了“零距离、全天候、现代化”服务。三是建立老年健康服务网络。建立起了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共设老年门诊23个,老年人病床150张。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就医难问题。四是建立“爱心敲门”结队帮扶服务制度,成立志愿者队伍36个,志愿者600余人,积极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今年来,敬老志愿者队伍已开展慰老活动100余次,慰问老人1000多名,送去慰问金、衣物和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15万多元,办实事360余件。五是建立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网络。全区共成立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4所,确保了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三、政策支撑,温馨照顾,建立社会化居家养老维权体系
(一)抓老年人优待规定落实。严格落实《老年法》各项优待规定,老年人持优待证可享受公厕、公交、轮渡的免费优待,享受公园、风景区、影剧院、体育场馆的免费或半价优待,享受就诊、乘车船、电话安装、办理营业执照等的优先或优惠。社会各界、商业、服务行业也积极参与关爱优待老年人活动,优待范围遍及到了就医、乘车、通讯等许多和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目前,全区共有10几个商家和单位成为老年人的定点服务单位。对全区60岁的老年人免费办理老年优待证10000万余册。对全区90—94周岁、95—99周岁、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分别按每人每月50元、100__200元标准给予长寿补贴,并实行了银行打卡直发。
面对记者的采访,房山区市政市容委任正宽主任坦言压力很大,这里面既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有房山区近年创造的“房山速度”带来的环境建设的高标准要求。任主任说,房山区市政市容委的工作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全身心投入全区大发展、大民生、大园区、大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提升全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上水平、上档次,助推新型城市化建设。
整治城乡环境 打造靓丽房山
记者:2012年是房山区“一区一城”环境建设的提升年。提升的标准是什么?成效在哪里?
任正宽主任(以下简称任主任):首环办2012年提出的环境建设总体要求是“全面动员、责任到位、全民参与、靓丽北京”。我觉得这个要求看似简单,达标可不容易。今年,房山区以迎接党的十召开为契机,结合地区实际,在城乡环境建设方面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第一,实施“五大行动”,打造环境优美靓丽房山。这“五大行动”是指:整治提升、环境秩序规范、保障添彩、地下管线排查治理和宣传动员。一是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对良乡建成区、长阳新城、城关老城区、旅游黄金线、重点道路周边的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堆物堆料和非法张贴物等问题进行及时排查整治和集中治理,以及广告牌匾和公共设施的集中整治,提升了整体环境;二是环境秩序规范行动。联合城管、公安、工商、商务、住建、卫生、环保等部门,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协调配合开展环境建设百日集中整治行动,对无照经营、店外经营、非法小广告、露天烧烤、露天大排档、夜施扰民等6类环境秩序类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开展建筑垃圾规范运输试点工作,并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停车秩序和旅游市场秩序等,实现环境秩序规范有序;三是保障添彩行动。以景观造型、花坛花柱、横幅、刀旗等多种形式做好党的十期间政治环境布置工作,营造热烈、喜庆、庄重、祥和的城市氛围。四是地下管线排查治理行动。建立地下管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开展以公共区域内老旧管线、用户线为重点的地下管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全区各相关单位建立相应科学合理的消除地下管线隐患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机制,确保辖区内地下管线安全运行、不出事故。五是宣传动员行动。加强环境建设方面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如开展了7次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环境清洁日活动,参与人员达4.5万人次。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北京人――环境建设文明行动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市民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主动参与到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形成“齐参与环境保护,共享受绿色生活”的良好局面。
第二,实施“精品大街创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味。以创建精品大街为抓手,大力提升道路环境景观水平,全力打造干净整洁、靓丽、和谐的城市环境。开展了阳光北大街、白杨西路等5条市级精品大街创建和拱辰北大街、政通路、月华大街等15条区级精品大街创建,经过创建20条精品大街均达到了创建标准。
第三,实施“进京第一印象工程”,进京路段环境明显改观。把京广铁路、京石客专沿线环境整治作为改善房山区进京通道环境面貌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治理、改善、添彩”为目标,完善现有生活区域内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做到沿线建筑立面干净整洁、绿化完善美观、环境设施齐备完善、环境秩序和谐有序。同时,房山区按照“清、拆、绿、建、管”五步工作法,加大轻轨房山段沿线环境整治,达到了无乱倒垃圾、无卫生死角、无白色污染、无乱堆乱放、无私搭乱建、无污染企业、无乱贴乱挂、无占道经营、无乱停车辆的标准。
第四,完善机制,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环境建设说到底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工作的制度化和人员的专业化来保障。房山区在落实环境建设上创建了“三二五一”保障机制。“三”即三级平台。在各单位全面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庄(社区)三级平台管理的工作机制。“二”即两级督查。加大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两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了由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区监察局、区市政市容委、区城管监察大队等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共同参与的城乡环境卫生监督、检查联动机制。“五”即五级管理。加快城乡网格化管理,创新环境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区、镇、村、片、格五级管理。“一”即一套系统。加快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推进房山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时做好环境监控及环境突发问题的协调处置。为确保工作的落实,还建立了领导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考核制三项机制。
在人员队伍建设上,房山区推行“六员制”实现了环境保障“零距离”。这六项措施具体是:一是环境卫生保洁员。各乡镇、办事处配备白色污染捡拾员20名,各村按每80户配备村级保洁员1名,由乡镇、办事处统一管理,形成村内专职保洁、公路专业清扫、镇域内白色污染专项治理的保洁责任体系,实现“清扫保洁全覆盖”。目前,全区共有白色污染捡拾员460名,村级保洁员1962名,今年从区财政拨出资金,按每人100元标准为农村保洁员上了人身伤害意外险。二是垃圾分类指导员。按社区规模,每60-120户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1名,实行网格化、区域化管理。目前,全区共有垃圾分类指导员250名。三是环境综合协调员。针对乡镇、街道环境整治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区直机关抽调专人成立环境联合执法指挥部,下设环境治理协调综合办公室,协调区直部门、乡镇办事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四是精细管理督查员。联合两办督查室、监察局等部门,成立督查组,建立督查员队伍,定期对各乡镇、办事处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督查,建立督查台账,每季度进行汇总、打分、排名。五是环境建设宣传员。组织交通协管员、社区工作者、流动人口管理员、大学生村官等多方力量,采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的形式,对群众进行环境建设宣传。六是环境专职信息员。各单位设专职信息员,每周至少上报关于环境建设方面的信息2条,区环境办每月编写环境建设信息专刊1期,并报送相关部门,加强上下沟通,推进环境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大民生大发展 突显生态宜居
记者:11月4日,北京首降2012年的第一场大雪。供热工作再次备受关注。按照城南计划,房山区要实现集中供暖,请问现在建设情况如何?
任主任:是的,随着房山区城乡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用采暖、工业及生活用热量的迅速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清洁、安全、高效的城镇供热体系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房山区规划实施集中供暖。2010年5月房山区集中供热工程开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房山区市政市容委负责建设的房山城关西里、城中、良乡鸿顺园、吴店四座大型集中供热厂建设正式拉开帷幕。集中供热工程是事关千家万户冷暖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和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房山区政府折子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压力大。为确保集中供热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房山区市政市容委采取了“四项工程、三年建设、平稳过渡”的方式加快推进,在这四座供热厂施工建设中,所有参建人员牺牲节假日时间,重要工程节点采取“5+2”、“白+黑”24小时分班作业,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质量。2011年城西供热厂已建成投入使用,2012年良乡鸿顺园供热厂、房山城中供热厂建成投入使用,2013年吴店供热厂(2012年建成)将投入使用,四座集中供热厂投入使用后将实现近期供热面积1600万平方米,保证了房山区十几万市民的冬季取暖。
记者:房山区过去给人的印象还是山水旅游区,要适应新的区域功能定位,优化投资环境,城市道路建设首当其冲。这项工作也是区市政市容委的工作之一,这几年我们一共修了多少条道路?
任主任: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为区域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还是为方便广大市民出行,房山区近几年的城市道路建设力度很大,实施了一批重点道路建设工程,使市政道路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最近几年我们开工修建的大工程。
如2007年开工的长周路,全长40.16公里,总投资16.6亿元,是房山区道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多、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市政道路。经过为期12个月的紧张施工(实际施工时间),于2009年6月26日正式竣工通车。长周路工程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京周路、107国道的过境交通压力,改善了交通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
2010年开工建设的东环路,是城市主干路,也是2010年北京市重点工程、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6.7亿元,道路全长7.4公里,北起京良路、南至南六环,主要实施了道路、排水、桥梁、铁路箱涵、泵站、给水、中水、交通、照明、绿化等工程。2011年京良路至长阳大街路段竣工通车,成为沟通良乡组团南北方向的重要交通走廊,极大改善了良乡东区的交通环境,方便了周边居民出行,从而带动了良乡组团和CSD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2011年至2012年,房山区政府把解决良乡老城区交通拥堵作为为民拟办30件实事之一,实施了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在华冠购物中心、西门建立了过街天桥,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从2008年以来,已完成市政道路建设工程13条,促进了城市交通更加畅通、更加靓丽,城市路网更加完善。
记者:2009年我们杂志社曾报道了房山区的垃圾分类创新,以“政府主导-专业管理-属地负责-社区(村庄)发动-居民参与”为亮点的“房山模式”,得到了市、区两级的认可和推广。目前,这项工作有什么新的突破没有?
任主任:2011年,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精细管理,美化市容”总体要求,房山区结合区情,积极探索出了“政府主导-专业监管-企业运营-属地负责-社区(村庄)发动-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管理新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个模式和过去只有一词之差,从专业管理到专业监管,是房山区探索的结果,这种模式在全市开创了先河,走在了前列。在企业运营上,房山区通过政府采购形式,委托保洁公司运营管理进行招标,由中标单位北京海川得益废品回收有限公司和北京源心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对新推行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绿袖标指导员进行招聘,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垃圾分类工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机结合,促进了垃圾减量化。在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建设和管理上,房山区制定了《房山区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考核暂行办法》等政策标准,实施了“日检查、月考评、季评价、年汇总”的专业和第三方相结合的检查考评制度;各乡镇(街道)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基本建立了专业管理队伍,完成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初步建立了系统建设标准、运行模式、奖励机制和检查制度。在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政策机制的建立,房山区再生资源回收量持续上升,生活垃圾产生量继续保持下降,垃圾处理结构得到优化,城镇地区垃圾减量率达到30%。房山区通过创新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将北京市提出的“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三个北京理念落到了实处,特别是在“绿色北京”建设方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既改善了实施垃圾分类社区的环境,又使社区居住的市民感受到了空气的新鲜,同时,也为房山区的“三化两区”建设和“一区一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从2009年以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果显著,已连续3年被北京市评为垃圾分类先进区县。截止2012年,房山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已达到64个,涵盖6.82万户、19.19万人,城镇地区50%的小区完成垃圾分类试点。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涵盖20个乡镇的413个行政村,覆盖5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