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实验稿课标”)已于2012年9月1正式实施,它理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提醒了广大大学语文教师:语文,应该这样教。

启示一:语文教什么――莫忘语文教学的根本:学国的语言文字运用

修订版新课标在对语文性质的表述别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认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它把“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并反复强调这是实验稿所没有的。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不明,各高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都有自己的看法,基本上是有失偏颇的。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应该以语言文字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的语文目的。这样,才能留住语文的真,不至于使大学语文“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或许有人会说,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因而重点应在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但笔者认为,提升学生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只是大学语文其中之一的目标,并且是高一级的目标;而让学生具有文从字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是语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的目标,并且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姑且不说每年都让指导老师抓狂的毕业论文写作,就是在大型的比赛或招聘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2004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言文字大赛上,获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位外国留学生,让众多中国学生惭愧不已。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国招聘工作中,笔试附加题改错字仅1%及格。所以,并不是说上了大学,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亟待提升,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学情。如果大学语文教学弃谈语言,而奢谈“文化”“文学”“人文”,那就是忘了语文的根本,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启示二:语文怎样教――

(一)坚持语文学习的法宝:多读、多写、多积累

修订版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多积累”,这实际上是回归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就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的真理。当前大学生语文能力下降,论文辞不达意的现象极为普遍,书读得少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广州大学的王华老师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较少,因此阅读量也不多。在被调查的224名学生中,有1.3%的学生从来不讲课外阅读,17.1%的学生每月阅读量还不到1本,27.2%的学生每月的阅读量仅为1本,还有21.8%的学生是偶尔阅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都较少,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会逐年下降了。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当今大学生手机、电脑、兼职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不要说三日不读书,就是三月不读书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像中小学语文那样规定一个学期要包含16课时的堂上作文课,大学语文极少的课时也不允许教学上这样做。由于缺乏“多写”的环境和老师课堂上的指导与督促,大部分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除了写写微博、发发微信就再也不动笔了,以致学年自我鉴定和毕业求职信都写不好,毕业论文就更不用说了。要改变大学生这种状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多读、多写、多积累是不可抛弃的语文学习的法宝,这是从古到今已经验证的真理,也是语文十年课改反思的结果。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在如何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上下点功夫,激发学生读与写的兴趣,这才是大语教学的康庄大道。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修订版新课标在实验稿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笔者最近开展的一项题为“90后高职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就高职生这一对象而言,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品位亟待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亟须得到老师的指导。在被调查的68名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人完整地看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有55人了解名著的主要方式是看改编的电视剧或漫画书,有26人“很久没有看长篇小说了”。学生阅读的视野狭窄得可怜,他们除了对时下流行的一些非主流小说以及一些励志的、成功学的书籍有所涉猎之外,对其他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名同学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时触及到经典,如老舍、鲁迅,如《三国演义》。作为大学生来讲,这似乎不太正常。这种状况在中文专业学生群体里大有改观。中文专业学生喜欢的作家有:巴金、曹雪芹、莫泊桑、奥斯特洛夫斯基……喜欢的作品包括《红楼梦》、《白鹿原》、《莫泊桑短篇小说集》、《麦田的守望者》、《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中文专业的学生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的视野与品味相差如此巨大,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包括各阶段的文学史,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自己翻阅教材,他们能不同程度地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教师的讲授也可能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因而在课外阅读时会有意地选择这些作品阅读。而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只有本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经典名著的阅读少有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大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时地指导,还可以面向全院多开设经典文学讲座,或利用博客撰写一些经典作品导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经典,了解经典,读懂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乃至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启示三:语文教学效果怎样评――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修订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还要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照实验稿课标,我们可以看到修订版新课标“评价建议”的条理更加清晰,具体建议更加细化、指导性更强。修订版新课标强调了评价的作用,强调发挥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增强教学评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建议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的发挥其实并不多,充其量也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修订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建议恰恰启发了我们:作为环境较为宽松,学校、任课教师可以做主的大学语文课程,其课程评价完全可以按修订版课标的评价建议来操作,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采取全面的、较为完善的评价。正如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教授所言:“由于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少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语文更易于采用开放性、人性化的评价方式。”目前多数高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都较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评价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评价的多样性、灵活性也得不到体现。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可以采取包括笔试以内的多种评价方式,如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小组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文章发表、写作比赛获奖、小组合作表现、与课程有关的一些社团活动等等都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比例可占总评的50%或更多,考试的次数也可以不止一次甚或可以不考。如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的陈建华老师,他的学生如果在一个学期内能够熟练背诵100首唐诗(老师提供“必背100首唐诗篇目”),就可以免考语文。多样、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等等,评价的结果也更为公平,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莉萍:《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召集人之一巢宗祺》[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增刊.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必要性 思路

[作者简介]周峰(1980-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文秘教学等。(湖南 长沙 4101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创造学会2011年科研课题“精细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我院《实用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CZXH2011K1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31-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定教材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文件。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教育教学提供较详细的指导而构建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

二、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或类似课程,但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现偏差。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囿于专业认知,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来学技术、学技能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钱,不下岗,因此,学不学大学语文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大学语文课是多余的,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学习专业课。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并不是局部存在,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只需要具备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即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指出,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恰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因此,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到,高职大学语文还担负有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任。亦即让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转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高职院校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近些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转型对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技术属性(仅仅造就一批适应大工业化的机器生产的技术熟练的技师或者技术工人),忽略甚至无视高职教育的人文属性(学生还应该懂得如何自由地生活和发展,怎样才使劳动更具有精神的愉悦感),造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诸如在专业设置上“重理轻文”,人文类课程一删再删,教学过程“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专业能力尚可,也缺乏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还是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责无旁贷,语文教育本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周庆元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汉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但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无人文性。即使目前选入了一些有鉴赏意义的文学作品,但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时代背景有些不太契合。因此,必须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要在课程观上渗透“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其次,要在课程内容上摆脱专业学科和文体体例的限制;再次,要在课程结构上走出篇章加写作的框架;第四,在教学形式上,务必冲破“课堂中心”的藩篱,使教学更显生活化、人性化。

(二)主动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了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以各自的教学环境为起点,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市场需求,本着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原则,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改革为重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因为改革不仅仅牵涉到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必须以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为对象,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在其中有所作为,来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现代科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全面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够完全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评价准则的情况下,把精细化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观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在对高职各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类的前提下,将各专业能力标准、德育标准、职业素质标准、人文素质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等有机结合,依据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和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整合,来适应不同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

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制定,应是学生学学语文课程后应达到的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更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课程目标、理念、设计思路。具体体现为:在原有的结果性目标 (知识技能,如“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日常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体验性目标(态度、情感、意志、文化意识、价值观,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3.课程标准的考核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重视评价的发展性特点和过程体验。我们经常说,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混为一谈。如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大多有背诵经典名篇的要求,相对应的在考核内容里也会要求学生背诵。殊不知目的不仅在于背诵,更在于引领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找到乐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人类精神财产的伟大和宝贵,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领悟、表达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考核评价还要注意反馈。课程评价包括两个内容:测量和评价。测量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考核。评价则是对测量所得的结果,对照目标作出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注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价值的评判。

4.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同样要突出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高职大学语文区别于本科大学语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与高职各专业的联系和整合。忽视了这一特征的高职大学语文就仅仅是中学语文的“翻版”,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整个社会也对包括其在内的中国语文教育痛加挞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因而语文教学也应围绕专业,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把沟通协调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并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机械、电子等专业应把思辨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训练重点,并注重经济应用文写作;文科类专业应强化朗读、写作等方面训练,这样使语文直接同专业挂钩,同将来的职业挂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

1.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码、学分、课程管理单位、适用专业、授课对象等。

2.概述。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导及后续课程)、修读条件、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等。

3.课程实施和考核。包括: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和师资条件)、教材与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案等。

4.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在对学习需要、学情、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教学设计。(2)课程教学设计参考方案(如图所示)。

5.其他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注意事项

1.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推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促进,规范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如出台各高职院校实施和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规范等政策,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设置相应评估指标等。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直接组织有关专家制定课程标准。

2.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基础,发展能力。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注重前期的调查研究,主动与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对接。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谋职、职业发展、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与时代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结合。时展日新月异,不论是反映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反映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变化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及时总结、更新和调整。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使教学有章可循,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大学语文是一种依赖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即时相关,必须及时更新调整,促进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容仪.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有效教学 有效性 主体性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面向各类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综合课程。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艺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等人文综合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78年至今,大学语文课程已在我国高校开设了三十多年,在此期间,教育部和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度,也有不少教师参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如此,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仍然面临着重重困境,本文拟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探究,期望能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属性和课程地位一直是教育界不断探讨的问题,就大学语文课程性质而言,研究者们或片面强调其工具性,或片面强调其人文性,片面强调工具性导致大学语文成了中学语文的简单延续和补充,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则对大学语文课程寄托了太多的功能期待。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各高校所持观点不一,重视程度有别,有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开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开设为公共基础选修课,有的开设4学分72学时,有的开设2学分36学时,有的甚至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课。在“母语危机”的冲击下,国人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呈下降态势,大学语文课程被逐步边缘化。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水平、教学经验等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课程,理应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较之于一般专业课更难出科研成果,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行高校考核体制下,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更倾向于从事专业课教学,很少有人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占大多数,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深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态度不够积极,上述因素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潜心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很是匮乏,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很难获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与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差别不大,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激情。

四是学生缺乏兴趣。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人文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学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危机不仅源于语文教育自身,也源于时代环境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市场竞争和就业竞争的双重压迫下,更注重学习实用性较强的技术类课程,而忽视了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大学语文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缺乏,直接导致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状态。

二.大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亟需通过教学改革得到缓解,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两个维度,其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就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教是为了促进学,“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是考量学习有效性的三个指标。①如何克服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和低效教学?笔者认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准确定位,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准确、科学的定位,是优化教学质量的前提。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大学语文课程同样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种基本性质,但绝不只是中学语文的简单补充和延续,就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来看,工具性固然是基础,但最终目标还是人文教育,在实现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人文性。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强化母语教育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课,在高等教育基础课中同样应该居于核心地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培养力度,设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培养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和学生应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转变课程观念,准确定位,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才能激发师生参与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二是直面文本,有效阅读文学经典。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应该“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③。应试教育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变得机械、枯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一些固定刻板的所谓“阅读题答题技巧”所束缚,很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对中国的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阅读并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他们在高考的重压和缺乏书香味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温儒敏先生指出,大学语文教学“最好能重新唤起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教育基础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学会欣赏文学和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进而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④。阅读习惯关乎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关乎民族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是大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题中之义。在影视、网络文化、流行读物、电子游戏等消费文化的重重裹挟中,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首先应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合适的阅读书目,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选择地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理论解读经典,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再次,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想象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通过广泛阅读文学经典,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染,文化品位和道德人格得到提升。

三是凸显生成性,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课堂教学应尊重人的这种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中知识只能被等价地转换,而有效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凸显生成性。大学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应该是体验课程,是被师生共同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的生成性课程。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通过对话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赋予学生课堂主动权。譬如,教师在课前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讲解,再开展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解、思考、预设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这既是对学生的督促和激励,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和活力,使课堂充满无限魅力和生成性。

四是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提倡教学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对话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对话教学为例,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文本”和构造“意义”的过程,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意味着平等互动和相互建构,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⑤。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话的使用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形无实的对话是有效教学的大忌。

参考文献

①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4-11页。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页。

③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1页。

④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43-144页。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并且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也是一样,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来说,大学语文教学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但是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对于语文的教学十分简单,学生学习中也不够认真,导致自身的语文成绩无法提升,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未来更有效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了文化素养教学,高职院校将教学中心放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培养上,尤其是课程的安排以及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是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1]。很多学生在语文课程中仅仅是随意学习,甚至不听讲,导致自身的语文素质无法提升。其次就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并且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教材较为多样,缺乏统一的管理,师资力量薄弱。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学习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些文化文学常识都不够了解,导致语文教学存在较大的困难。最后教师高职语文教学中,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并且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比较随意,这样导致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很多语文教师要无法得到培训以及交流,素质不够高,因此这些状况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学生的语文素质无法提升。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措施

1、树立大语文教学思路现今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大学语文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其教育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2]。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传承,从而来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不必须要建立在大语文教育基础上,能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其开放性。要不断提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2、提升语文教育职业性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特点来说,是工具性、人文性以及母语性,职业性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点,必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职业性,才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作用。语文课程的设置必须要和学生的专业相互适应,以此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语文教师必须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此来了解学生的专业领域,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利用案例等方式来不断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将其职业性展现出来,以此来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3]。

3、运用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那么教师必须要设置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在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必须要选择一些经典的美文,同时其思想性以及艺术性也必须高,以此来提升教学的效果[4]。其次就是要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质量,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利用声音以及视频等画面来吸引学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互动式教学形式的开展中,必须要坚持师生互动,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加深学生的作品的理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讲解语文中的艺术美,教师在课堂之上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吸引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阅读,同时能够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从而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的难度进行调整,让学生随时进行意见的反馈,同时要与学生经常见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另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学生团的课外阅读能力,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自身的感受以及理解,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底蕴,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并且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来带动自身语文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院校教师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也不够认真,导致语文成绩较差,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工作,能够针对自身院校的特点,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并且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来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徐翔 杨茜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成森.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5,(11):55-56.

[2]陈善劝.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反思[J].机械职业教育.2015,(06):65-66.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语文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学科,其旨在通过语文的智育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等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及语文素养。转型时期大学语文教育仍存在如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课堂教学未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教学模式安排不科学单一等不足。创新大学语文教育也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基于此,本文拟将立足于高等教育管理这一视角,探寻大学语文教育存有的缺陷以找出完善大学语文教育的路径。

二、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一)教材内容设置不尽合理:重人文内容而轻技能培养

从现有大学语文教育的教材安排看,诗歌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才是散文、小说及戏剧。诗歌作为最富有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文学形式,融合了文化、道德、情感、美学等人文精神,而诗歌之外的散文及小说也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关怀。这些举措都将大学语文教育重点置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诚然,这样的教材安排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其也漠视了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大学生语文技能这一教育目标。[1]语文素质不仅仅意指文学素养,也包括对学生表达能力等的提高。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认知不充分,对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写作水平差、表达措辞不规范、语法不过关等方面。个别学生应用写作水平极差,对于申请书、简单的会议记录等都无法合格完成。总而言之,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文学性、人文性的渗透,也应关注对其知识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语文教学未与社会实践紧密挂钩

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大学语文教育难以实现其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大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于课本内容,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也鲜少提炼对生活的感悟,更无从谈及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大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缺乏生活感悟和社会历练,大学生往往难以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怀及文章深远的立意,也无法深化自身的人文素养,感受时代的发展脉搏。大学生生活于封闭的象牙塔,未能深刻、广泛地体验社会生活。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实践应紧密联系。拒绝社会生活抽象地开展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即成为无源之水,这也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宗旨。[2]

(三)教学模式的安排不科学

大学语文教育当下依然延续封闭、陈旧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育为核心手段,以教师为重点;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重视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忽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意识及应用能力匮乏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挫伤其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俨然成为知识传授的接收器,其主观能动性大大削弱。另外,语文教学过程固守单一模式,围绕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框架,无以发挥教师及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严重削弱了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最后,是教学方法的单一,主要采取传授型方式,课堂重点锁定为对教材的讲解,甚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意识及其心理活动,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俨然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难以得到充分释放,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三、高等教育管理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提高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路径

1.注重语文基础知识

注重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语文教育乃至其他一切课程学习的基础。针对上述大学生并未掌握、熟练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现状,建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关内容。考虑到这些知识大多已在中学语文课堂讲解过,故不必再专门占用过多课时来讲授,而只需在平时的课堂授课时,将遇到的此类问题作出针对性讲解即可。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提问,通过提问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二是讲解,争取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诠释该概念;三是举例,通过实例来巩固、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

2.采用模拟教学法

于日常教学中,常常碰到有的同学语文人文知识较好,但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培养大学生语文素质及语文能力而导致,脱离了社会实践的语文教育必然削弱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采取模拟教学,让学生模拟作为社会实践中的某一角色,亲身体验这一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例如,其可以模拟担任某一单位的文职,对此应相应提高其语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如熟练掌握通知、广告、会议记录、海报、启事等应用文体写作。此外,还应提高学生的语法知识,使其在文章写作中保证字词、句法等方面过关。模拟教学法一个关键的目的是通过给学生施压,从而强化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明显的危机感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将自身所学与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从而有针对性提升其应对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鉴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故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通过朗读,人的各器官能相互作用,借用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等的相互调节作用,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境深邃、文笔优美的美文,更应注重朗读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其次,提供学生即兴发言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一些问题,通过针对性提问,让学生在课堂即兴回答。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临场应急发挥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路径

1.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感召性、广泛性、吸引性的特点,应致力于构建先进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有助于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将课内教育延伸到课外教学。例如,可以组织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该类活动,它有利于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学语文课程所特有的美学思想、完善自身的情感意志、提升自身的精神品格。此外,还可举办辩论赛,或者邀请学界著名专家等来校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得学生自觉将大学语文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奠基。

2.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语文教育亟需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缩小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处理好语文课堂学习与生活语文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可利用好寒暑假的时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修养,促进学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学生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情谊,鼓励学生胸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及抱负。还可建议学生将所见所感写成文章的形式,并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相互联系,在生活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

(三)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路径

1.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具有情感属性,健康正面的情感有利于促进人的学习质量及创新欲望,通过有效、合理的调动,能激发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也正是大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在意蕴。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应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首先,应重点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应着力于改变以往将重心放置于对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上,力求突破以教学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的情感关怀的单一模式。其次,还应重视教师本身的情感因素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教育本身是一项互动的行为,教师如若能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学,必然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明朗健康的学习气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世界观、品性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深刻影响着学生。再次,利用大量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启发下,可以滋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更新教育观念及转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致力于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要实现从填鸭式到启发式的转变,教师不能作为单一的主角,而应引导学生发挥作为教育过程主体的角色。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予以其能动性处理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有所困惑的问题,教师也不直接给出答案,而应通过启发、引导、提示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完善。此外,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途径,大学语文教育中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形式为主,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渗透性等特点,难以有唯一的答案,对于主观题也难以回答对或错,对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可采取课堂回答加分的方式,改变以闭卷考试考核、评价学生所学情况的单一模式。

结语

总而言之,为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下的大学语文教育,首先,通过注重语文基础知识、采用模拟教学法、强化语言表达训练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其次,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再次,通过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新教育观念及转变教学方法的方式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语

参考文献

[1]郭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新构建模式[J].语文建设,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