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动教学教学改革会计基础课程
《会计学原理》(又称为《会计学基础》或《初级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包括其他管理类各专业和经济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和有关管理课程。因此,笔者尝试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该基础课程的兴趣,进而提高该课程的授课效果,这是值得探索的一条新路。
1.“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一词源于社会互动。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概念。稍后,在美国形成了相关的学派和系统理论。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对“互动”一词进行诠释。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上,将“互动”界定为“人际间的交感互动关系。例如:甲乙两人谈话,甲的问话是引起乙的回答的刺激,而乙的反应又将是引起甲进一步回答的刺激。”章人英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它做了界定:“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教育界(特别是在高校中)呼吁采取的更为积极,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它是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互动式”教学是真正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而言,互动教学摸式具有如下特点:
1.1互动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人际互动
互动是存在于课堂上,在师生间、生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客体的。在互动中,无论是师生的身份还是互动的目的、内容和互动发生的途径、情景等,均体现出明显的教育性的特点.
1.2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间和生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它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1,3 互动包括师生彼此间的一切相互作用
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教师而言,如与个别学生、小组学生或全体学生的交往,或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指导教学等;就学生而言,可以是学生个体间的合作,学生群体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内容也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就教师而言,如对学生知识的教育、情感的交流、行为的指导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就学生而言,可以是学习态度、价值观、能力、观点的相互影响等等。因此,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因此,也表现出明显的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2.高校目前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长期以来教学模式仍按照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进行,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节、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早对于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强化学生记忆具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转变,对高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多的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会计学原理》课程也不例外。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突显了科技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借助多媒体授课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教师在备课时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在讲授时难以面面俱到,这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经常感到抓不住重点,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听着听着就容易走神,甚至打瞌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有的同学甚至觉得用多媒体授课效果还不如传统的“粉笔+黑板”。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更加缺乏。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下,课堂教学往往是这样的场景:教室内窗帘挡得严严实实,昏暗的光线下,教师埋头点鼠标、对着电脑“自言自语”,看不清下面学生脸上的表情,接收不到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信息;学生则忙于记录大屏幕上不断更换的信息,根本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所学知识,更无从谈起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之间围绕教学内容的交流,从幼儿园时便接收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大学里更加凸显出来。
3.”互动式”教学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认知过程是认识主体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中,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之所以缺乏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心理上对老师长期的过分敬畏和依赖造成的。高校课堂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应该有足够的可以思考的空间。为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改变学生上课就是“听课”的心态,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自我,找到学习的乐趣。
《会计学原理》作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更应该贯彻“互动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借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在开课前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可以在第一次课安排学生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包括主要工作经历和业务专长等,并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把握每一次可以联系的机会与学生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为今后的教与学互动创造条件。
——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传统理念。“互动式”教学,要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思维上、行动上和情绪上要相互动起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以本堂所学内容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进而想要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去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学生才有可能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应承担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这与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是开放性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体现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行为,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社会性行为。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瞬间,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当然,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在高度熟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设计。其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表达的机会是搞好”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吕小瑞.互动式培训方法与特点[j].继续教育,2007(3):50- 53.
【摘要】教育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是基石般的存在。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提高教学的水平,使其能够均衡的发展,更快的让初中教育能够向全方面教育转变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地提高与完善初中教育教学的管理质量,才能使其在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中方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新形势下怎样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进行了有关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其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教育;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7
0.引言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前进的有效保障和动能。而初中可以说是教育之中的重点所在,更是人生的关键成长时期。其一方面是义务教育的高段,另一方面又是中等教育的起始阶段,因此,初中教育在其中是启下承上的腰部,承载了我国教育基础的希望与未来。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对当前初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以此来提高其教育教学的管理质量。
1.初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之后,初中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这样的程度还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人们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教育的底子弱、规模小等都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使其无法跟上国家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无法很好的适应许多高校多样化、特色化的办学需要,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将逐渐的影响到了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主要包含但不仅限于下面几个方面:初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无序流动相对较大;对于培养的目标没有很好的定位,教育评价的导向不正确;对于诸多民办教学缺少扶持力度,规划引导不能准确到位;教育教学的质量普遍的处于低下状态,学生自信心缺乏情况较为严重,辍学现象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教师队伍职业倦怠,所处的生存状态令人十分堪忧;初中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教育教学的方式较为落后,学生的学业负担过度的沉重,使其很难得到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机会[1]。
2.新形势下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具体方法
2.1增加对学校的投入与建设,确保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想让教育得到均衡的发展,就必须对其中所存在的差距进行有效地拉近。因此,首先就要对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进行对应的缩小,而后在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的基础之上,依据地区实际的生源情况、人口密度等进行办学规模的确定,只有这样真正的缩小了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才能够使得教育均衡发展,进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的水平[2]。其次,要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必须要有着一定的保障条件,这也是需要各级政府进行配合的关键点。其一,是必须要依法保障好对初中教育的各种投入,不断地改善其办学的条件;其二,合理加快信息化教育的推进,尽早的达到现代化教育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2.2加大初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不管是想要做好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是优质发展,教师队伍自身的水平与质量才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所以,加大多初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是其中首重。首先,一个高质量的学校必定有着一个高水平的校长,只有好的校长才可以带出一批好的领导班子,进而发展出一大群优秀的教师队伍,设计好合理的管理制度,也就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好,实现提高教学的目的[3]。其次,是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改善,必须要对教师的语言、仪表、神态、情绪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有效地激发初中教师对于教育研究的热情,以此提高其研究的能力,也就使得其课程的实施能力得到增强,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具有鲜明特色课程的自主开发,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室改革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渐的形成一支具有乐教勤业精神的师资队伍。
2.3对优质教育进行全方面的强化
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学生只有在得到相应的自尊与成就感时,才会认真的去进行学生,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素质[4]。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不应轻易的否认学生,而应当多进行关心与问候,或者多进行班级活动来让学生拥有自尊,激励学生不断的进步。同时,兴趣作为学生做好的老师,而初中生又是一群正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在进行初中教育是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师都可将其合理的在教学中进行,如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实验材料,提高演示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其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运用鼓励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之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最终目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习惯可以说是一半成功。因此,在初中教育教学的管理中一定不能对此轻视,必须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生的坐姿、预习、独立完成作业等小细节到在教师的提醒或者要求之下,能够很快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的改正。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水平,也才能够使优质教育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种不同的问题也都不断的显露出来,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决,提高了初中教育教学的管理质量,才能让我国的初中教育跟上国家的发展速度,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与高校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友青,黄恢义,张小海.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实施ISO9000标准的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09):124-126.
[2]季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3,35(13):206-207.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性哲学的核心是实践,更强调时间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没有绝对理论只有相对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进行重构,通过消解现代心理学中绝对的“中心”,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提倡多角度视角看问题,认为研究问题可以多种方法,反对了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我国学者赵家祥曾经提出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把这种复杂的联系简单化,就可能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另一种是片面强点实践的重要性、忽视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的唯实践主义倾向。现代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取向必将导致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的必然结果,自然现象是不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人本质上就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同时又具有能动性,那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沿用于心理学无疑是不合理的,用客观量化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无法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实际最终必然导向了惟实践主义的错误理论与实践观。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的形象由原来的置外的、沉思的、不动感情的观察者转向积极主动参与的、更富解释的探索者;研究方式由注重归纳推论和试验研究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有价值中立、人为机器的立场转向价值负荷、人性复归的立场;这种转变使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关注理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要求恢复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处于象牙塔之上的传统心理学终将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后现代主义反对将心理学归为自然科学,强调心理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学科定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心理学的实践性。
理论的不惟一性和多元性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后现代主义因为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认为理论不是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在科学主义视野中,理论是理性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虽然事物与现象是千差万别的,但其本质只有一个。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理论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任何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框架中去解释,因此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概念体系和解释框架,在各自的体系内都能有效的解释世界,不存在惟一有效的解释。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各自的研究时,都应该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选择这一课题的根据何在?它所含盖的范围?他要证实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对什么?对后现代学者而言,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反省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普遍性的理论取决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取决于心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理论的多样化是理论统一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理论是实践和实践中包含着理论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主义视野下理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和实践是感性活动的绝对划分是一种错误,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瑞安所言:所有理论要么是它所描述的过去实践的理论,要么只想未来的实践理论,而且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理论本身是另外一种实践的形式,所有的心理理论来源于心理实践活动,同时既然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观,那么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心理实践活动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那么不存在没有理论的个人,我们任何人在实践活动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这个理论是“个人理论”,这种“个人理论”体现在个人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的理解;体现在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不同;个人本身的差异性,那么实践主体本身有个人理论进行指导,因此不存在脱离了心理理论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实践本身是理论的实践。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理论与实践关系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家 心理咨询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西方,脱胎于哲学。自从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后,心理学就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咨询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西方心理学家们通过种种科学研究使心理学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使心理咨询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诚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主要在西方兴起发展,但是中国其实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心理学的思想,其中又属道家学说中研究的最为广泛深刻。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
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道家的许多专著如《道德经》、《庄子》中都很多有关心理学的思想。比如说《道德经》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认识别人是智谋,认识自己是智慧。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随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灭的人长寿。”这其实也是现代心理咨询中所倡导的,即认清自我,树立目标,知足常乐。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核心便是探索来访者长期的隐藏的潜意识冲突,使其呈现出来,然后对其加以分析,使来访者对自我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解决现实心理冲突。这其实就是“自知者明”的具体体现。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所创建的意义治疗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这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学说中所追求的“所”、“道”其实都有生命的意义这一层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曾多次提到观、明、玄览。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感知,代表着感知觉;明是指明白、通达,代表着思维过程,玄览就是深观远照,从整体上去把握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总规律。这代表的是思维上升到高级的阶段,能够掌握事物的概念,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总的规律性。这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规律。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意思是说人形体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这与心理学中的所提到的身心健康论是一致的。人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中国心理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到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意义,业已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关于精神分析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关于全人心理学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主讲的“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论和修炼的精华,用于人的调整。这里的“全人心理学”特指许金声提出的关于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种开放的、究竟的、在对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态度。全人心理学认为,道家关于“道”的概念极为深邃、丰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能够体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在中国被重视,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也很早就对其展开了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多次说,他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来源于中国的道家的“无为”。他在晚年甚至预测心理学的第三种思潮将过渡到以“道”、“上帝”为中心的第四种思潮。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十分欣赏道家思想,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经》。例如,他在《存在之路》中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的治疗理念也正是如此。他在治疗中强调对当事人不干涉,对当事人真诚一致,给予当事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共情”。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写过关于道家的书。20世纪30年代,卡尔・荣格(Carl Jung)就对道家的内丹学进行研究,开启了心理学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理查德雌尔海姆(Richard Wilhelm)与荣格著有《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一书,使心理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少西方人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中国的经典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荣格在这部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尝试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还从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诠释道家的修炼。从精神分析看,内丹中的“元神”对应于“无意识”,或者说以“无意识”状态存在。内丹中的“识神”对应于“意识”。无意识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炼则是让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整合,开发出无意识的巨大能量。为此,精神分析也发展了一些路径和方法。荣格还曾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内丹学著作《太乙金华宗旨》中的超越现象,视之为一种无意识的表征。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是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学训练。他的“家庭系统排列”在处理个案时,让代表各自进入在家庭系统的位置,代表在这过程中常常能够体验到当事人的感觉。该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氛围和环境,让“道”来起作用。家庭系统排列由于行之有效,在世界风行,尤其是中国。海灵格说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家庭系统排列体现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国老子的智慧”。
二.先秦道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咨询师在这里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医生的角色,而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对来访者的支持和帮助,使来访者发挥自己本身的潜能,从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这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理念是相同的。道家主张:“自胜者强”便是这个意思。
其实道家学说中的很多理念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应该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事物的自然天性,森田疗法的重要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是这一原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体现在要遵循人体和自然的规律,咨询过程应当顺其自然,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不应该急于求成,忽视来访者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列御寇》中说:“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这里的“诚”通“情”,“谍”通“泄”。是说一个人如果内心积郁,就会在体表上流露出来,旁人一看就知道。好比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状态往往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步态、动作可以加深对来访者内在状态的了解。《管子・白心篇》中说“卧名利者写生危。”意思就是醉心于名利的人,往往会为前途未卜而耽忧。《内业篇》中说“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这些剖析人们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念跟现代心理咨询是一致的。现代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经常是由于过于看重名利,然后产生种种忧郁和怨愤的负面情绪,然后导致一些身心问题。如果加以引导,使其以一种道家的顺应与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便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暂时脱身出来,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清净,也即道家所说“心地清净为天下正”。道家学说认为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不好的事情可以变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心理咨询中一些极端不好的现象能向好的方面转化,关键是咨询师要善于引导。比如焦虑可应用于应对压力事件,抑郁可以有助于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事物在释放完能量后就会自然消亡,“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在心理咨询中对于一些不好的病症现象可以先充分去释放,然后再去解决它。
现代的性心理咨询、绘画治疗、书法治疗都与道家思想有关,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道家的理论理念。道家所推崇的一些锻炼方法,如气功、吐纳、太极拳剑等不仅可以用来强身健体,也可运用于心理治疗,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人群,可以通过自己勤加练习,做到自助自愈。道家所提倡的吐故纳新之术跟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腹式呼吸其实也是类似的原理。杨德森与张亚林所创立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就是脱胎于道家学说,其中的松静术、柔动术、病情分析会、保健心得志等都是根据道家文化所提出的一些治疗方法。
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说的就是道家学说对人心理所起的一种作用,现代心理咨询完全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采用更加合适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依据道家学说,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困扰。虽然心理咨询产生发展与西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人和西方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理念,而从传统文化比如道家学说中去探寻,毫无疑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迟欣阳.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3]张金洪.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J].才智.2009(31)
[4]杨树英.道家的心身观及其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