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虽然起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因其发展的潜力巨大,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的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焦点话题。并且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场思想运动。在传统的心理学之中,人们更加关注的想使心理问题、行为以及心理障碍。而积极心理学则更加关心的是每个人心理的幸福和积极的心理带给别人的感受。正是因为积极心理学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使我们每个个体的心理感觉更加的幸福,所以其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更多的人也开始站在传统心理学的对面来观察积极心理学,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人们心理积极阳光的部分。
1.积极心理学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启示
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速度十分的缓慢。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其中在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方面的发展比较明显,相关的研究人员做出了广泛的研究。在以往的运动员心理咨询中,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运动员出现的心理问题,在运动员遇到挫折之后更好的使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并没有意识到运动员积极心理研究方面的重要性。而同时期的运动员心理学家更像是普通的专职心理医生而已。就算着眼于当下的体育类心理学教材,其更多的篇幅也是教运动员如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挫折情绪,没有很好地关心到如何使心理健康的运动员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实力。而与此相适应的,运动心理学研究也只会研究如何解决运动员的心理困扰,没有就如何激发运动员的潜质和人格塑造方面涉足。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学研究将会在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后使运动员的发展受到限制,就算在消极心理学上取得的成就再大,也无法弥补在积极心理学上的欠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出现,在极大的程度上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打破了心理学被消极心理学长期统治的局面。运动员在实际的赛场中,除了要面对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外,还需要面对胜利带来的喜悦,而心理学研究只关心其中任何的一个方面都是十分片面的。除了要关心负面情绪外,还要很好的关注运动员的积极情绪,使其持续的时间更长,为运动员的状态保持提供帮助。而在此方面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能更好的激发运动的潜质,使运动员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2.积极心理学对运动心理咨询目标的改变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出现之后,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目的也应当与时俱进的发生改变。除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中为运动员解决心理问题外,还要为运动员运动状态的维持、提高和发展提供帮助,使他们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具体的来讲,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模式为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预防问题比事后解决问题更加能够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现实的赛场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运动员,而不是那些平时运动问题较多的运动员。而针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运动员,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预防,传授给他们处理心理危机的方法,让他们在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够借助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是在问题出现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后才提供心理帮助。消极运动心理学是被动的,是问题逼迫的一种解决方式。而积极运动心理学是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式,其存在的目的不仅仅包含解决运动员的心理问题,还包括激发运动的运动潜力,使运动员的表现能够更加的完美,然运动员获得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
3.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发展积极健康心理服务模式
如何借助积极心理学这一有效的手段为运动员服务,使广大运动员的潜能能够得到激发,使他们能够获得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打破运动员对心理学的误解,使他们建立起一种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心理思维模式。最终使广大的额运动员认为,心理学是针对全体的人,而不是心理疾病患者。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是为了弥补创伤,而积极心理学则是使心理更加的强壮,能够面对挫折和打击。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心理学研究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
4.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的水平是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要想使运动员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相关的部门就应该尽量的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为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训练环境。而上文中提到的种种内容,也是运动心理学研究涉及到的重要方面。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中加入更多的心理引导,使他们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为其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消极心理学一家独大心理学发展局面,同时也为心理学的研究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正是我们每个人岁追求的,积极心理学就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关于这方面的追求,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积极的心理对我们个人的影响。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必将会给心理学的研究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晓茹,段再复.情绪影响认知研究新视点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5):36-38.
[2]邵国华.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与实践教学能力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157-159.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由此产生了护理心理学,同时护理心理学也是护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随着医疗条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领域对护理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心理学受到的重视和发展越来越强烈。在护理的管理、患者的顺利康复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谓护理心理学就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研究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进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修养和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既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又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更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
一、护理心理学的定义
护理心理学既是一门护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又是护理领域的基础学科。其重点研究心理科学在护理当中的作用。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提供解决心里、行为、护理等问题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医生认识护理重要性的渠道。
二、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尤其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
在护理工作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情况,除了正常的医疗治疗之外,要考虑患者在这种病情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符合其特点的护理计划。可采取的方式和做法如:
1.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法和交谈法的形式,与患者聊家常,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关注患者的病情及病情发展史,建立起与患者互相信赖、互相合作的良好关系。
2.通过向主管医生询问及查询病例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发病前的特质,从而掌握患者在患病后所引起的各种心理反应,找出患者需要解决问题,心里的症结所在,制定护理计划,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不断的观察患者疾病及心理上的变化,如恐惧、紧张、难为情等,及时修订护理计划,保证护理计划动态化,从而及时掌握病情和心理变化,采取有效措施,获得最佳护理效果。
3.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个体情况不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在护理中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如有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对治疗手段、方法产生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时就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把医学知识通俗化,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讲解治疗方案、治疗手段的必要性和
安全性,并让其他患者进行现身说教,通过心理护理让患者摆脱消极情绪、消除心理负担,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尽快康复。同时,心里的疏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向患者及时说明所患疾病产生的病因、治疗、康复注意事项等。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的收集相关资料,用科学的道理深入浅出,通熟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进行讲解,如老年患者容易产生恐惧与焦虑感,因为老年患者的各种功能明显下降,多数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患者也可能持续性的剧痛,而产生较为强烈的恐惧感。同时,在老年人患病及就医期间,多数患者对于休息、睡眠、饮食等方面感觉难以适应,常规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就医过程中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不稳等。此外老年患者还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寂寞感、依赖感。针对这些,就要充分运用护理心理学的做用,在常规护理与药物护理的基础之上,将护理心理学穿插、渗透与交融于护理全过程。
三、加强护理心理学在门诊护理中管理和应用
1、很多护理人员片面认为护理就是简单的为患者打针、包扎、拿药等工作,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对较累较脏的退避三舍,一些问题和困难无从下手和解决,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就要求管理者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精神、物质的动力,带动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充分运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引导和疏导,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2、增强护理人员的荣誉感
社会的发展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出现许多问题、矛盾也体现在了医院中,出现的不少的伤害医护人员的事件,再加上待遇的问题等,导致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的流失。这时候,就要加强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信念。以南丁格尔为榜样,践行白衣天使的责任和义务。
3、加强培训,提升整体医护观念
作为整体医学,医疗和护理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发展的。随着患者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医疗与护理也相应的对这些变化进行统一,达到医护相合的效果。护理心理学不但是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医生也要认识到治疗过程中护理、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 键 词】隐喻 心理学
一、隐喻研究概述
自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隐喻进行系统论述开始,到现今为止,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过了2300多年了。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1936:98)提到,“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另有波里奥(Pollio,1977)等人曾做过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4个隐喻修辞”。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虽然对隐喻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它都是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研究的。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1]。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是“对比论”的观点,即将一种事物类比为另一种事物,从而进行修辞学中的隐喻。公元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替代论”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即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一文中提出“隐喻互动论”,之后,布莱克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过程”[2]。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西方学者开始从逻辑、哲学及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学研究。由于隐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隐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认知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重视,并正在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1980年,Lake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开启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两人在该书中提到,“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3]。在国内,束定芳博导在2000年出版的《隐喻学研究》被认为是国内隐喻研究的第一部专著[4]。其后,胡壮麟博导在2004年出版了《认知隐喻学》一书,从隐喻的实质、隐喻与认知、隐喻理解等角度对认知隐喻进行了探讨[5]。胡壮麟的学生张沛在2004年也出版一本关于隐喻的书――《隐喻的生命》,试图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新角度、新思路和新领域[6]。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搜索,目前关于心理隐喻的文献很少,以“心理隐喻”为检索词时,搜出来的文章只有7篇。整个隐喻学术界关于隐喻的研究大多还是处于修辞学、语言学领域。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从认知领域,或者具体到认知心理学领域,甚至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到隐喻学领域,如何让这个对我们生活如此重要的隐喻学通过心理学的途径服务于人们。
二、心理学与隐喻
现代隐喻的研究角度很多,从传统的修辞学、语言学角度,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角度,关于隐喻的研究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正如束定芳所言,“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一是创造新的意义,二是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7]。所以,我们认为,心理学与隐喻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
隐喻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过程。那我们如何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学领域中呢。
赵宗金[8]认为,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至少有两种方式:一是横向和纵向考察心理学的隐喻,即是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可以对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心理现象进行隐喻式的考察;二是对隐喻的心理学基础的考察,即隐喻过程可以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每一种心理学形态都有其根本的隐喻,即我们所说的每个心理学流派的心理隐喻都是不一样且各具特色的,根据简特纳(Dedre Gentner)等人对心理学历史的分析显示,源自其他领域的隐喻在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1894年至1975年,心理学家们共使用了265个心理现象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拟人隐喻、空间隐喻、神经隐喻和系统隐喻[9]。从这个角度说,这些不同的心理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麻彦坤[10]认为心理隐喻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研究对象的转变,即由物到人的变化;心理学方法论的进步,即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研究从消极研究到积极研究的变化;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的影响,即从个体到社会的变化。
其次,对于隐喻的心理学基础的考察这种方式,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论述为我们理解隐喻的心理发生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Rogers(1973)就曾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隐喻的产生原因。他说,“隐喻是被压抑的不自觉的直觉冲动通过神秘的象征形式的表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隐喻可用于心理治疗,因为隐喻语言提供了一种重组个人世界的工具”[11]。其实,隐喻的产生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这样的体验和经验都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源头。王文斌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一书中提到,“研究隐喻,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研究隐伏于人类大脑里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12]。
此外,赵宗金还认为,可以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考察隐喻的作用。所谓知识社会学,主要是考察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隐喻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与所有知识的学习和获得类似,隐喻在心理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当代心理学家莱尔瑞(D.Leary)对此有一个说法,“所有的直至最终根植于知觉和思维隐喻的模式,同样在心理学中也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13]。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对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和隐喻学中的心理学研究,探索心理学与隐喻之间的关系,达到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而服务于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三、心理学中隐喻研究的意义
自冯特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传统心理学遭到冷落,使得隐喻与心理学间的联系得以减少,更让人遗憾的是,关于隐喻的哲学和语言学的众多研究成果没能及时有效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有用资源。然而,即便如此,单是从其使用频率来看,隐喻研究也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例如,在语言学领域,隐喻丰富了语言表达,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工具。语言又是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情感是抽象的,不能直接表达的,便借助于隐喻进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而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面对的有无法感知、无法视听,但能体验和自觉的心里生活世界,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隐喻式思维方式[14]。从心理学角度,有学者提出,所有的知识最终根植于知觉和思维的各种隐喻模式。所以,隐喻的作用同样能够表现在情感表达和人际交流中,从而表现在心理健康层面上。
孟维杰(2010)[15]认为隐喻在心理学与人文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提到“从数字化、符号化、机械化的逻辑语言中重拾心理学隐喻,并非是要从隐喻语言取代心理学科学术语,而是期望隐喻与逻辑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同在,使之能更好地传达人类心灵自身,实现心理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他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概念、事物等都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隐喻,我们理解和表述它们就会很困难。对于心理学知识系统中的各种理论的成功学习和表述,我们不得不承认隐喻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辛自强(2005)[16]在其《心理学的措辞:隐喻和故事的意义》一文中,对隐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因为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人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一系列时间连贯成故事。可以通过故事来了解别人的心理,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别人明白人类心理的奥秘。而隐喻是故事中的最基本元素。由此可见,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流中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综上,不管是从隐喻角度研究心理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我们都能够清楚看到心理学和隐喻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我们希望两者的研究能够互相促进:一是将隐喻引入到心理学中,我们能够从这一角度探索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因为隐喻能够带领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作用机理,并能找到隐喻更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所在。正所谓风景没变,看风景的角度变了,整个感受就会发生变化。相信通过这样的探索研究,能够从心理学角度让隐喻这种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3]Lakeoff,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0.1.
[4]周霞,郭金秀.认知领域的隐喻理论的研究[J].黑龙江科科技信息,2010(7):144.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8]赵宗金.隐喻研究进入心理学的途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3-107.
[9]Centner,D.& Grudin,J. The Evolution of Mental Metaphor in Psychology:A 90-Year Retrospectiv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5,40(3):181-192.
[10]麻彦坤.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25-30.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1.
[1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13]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6.
[14]孟维杰,马甜语.论心理学中的“隐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1-106.
一、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中介地位
胡塞尔一直对心理学非常关注,明确反对和批判自然主义的心理学。胡塞尔的相关心理学思想可以称为胡塞尔的哲学心理学,而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是胡塞尔哲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思辨和反思的形式阐述并论证了心理学概念及基础的现象学取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它“讨论的不是组成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心理学是什么,而是讨论心理学概念基础的现象学澄清需要什么。也就是说,这种工作可以看作是对哲学心理学或心灵哲学的现象学贡献。它既不是先验哲学,也不是经验心理学,更不是经验心理学程序的讨论”。
胡塞尔把现象学心理学最早称作“理性心理学”、“本质心理学”)也称作心理学的现象学,认为现象学心理学是关于“心理(pyct^)的先在的、本质的、直觉的、纯粹描述和意向性的科学。“从根本上说,胡塞尔用这个术语(指现象学心理学一引者注)替代过去常被称作'理性心理学’的一种哲学分支。“它是以作为心灵特有本质直观的内在性直观为根据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本质现象学,它所完成的并不是科学心理学的工作而是基础性的哲学工作,试图解决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目的是想为真正的科学心理学铺平道路。在胡塞尔理论体系中,现象学心理学服务于两个方面,履行两种职能。现象学心理学处在介于经验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的中间位置,它试图弥合经验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的间隙,充当“心理和逻辑的张力系统”中的重要“平衡器”。“他(指胡塞尔—引者注)越来越感到需要一种能填补哲学和当时最好的心理学之间空隙的现象学心理学,这种现象学心理学又是探讨现象学还原和超验现象学的特殊方法。”
一方面,由于现象学与心理学尽管对“意识”的研究方式不同,但都把“意识”作为各自的研究起点,胡塞尔希望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作为一个中介,充当通往先验现象学的重要导引,实现先验现象学的任务。“对这门距自然思维较近的心理学的现象学的解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引子。我们可以从这个初级阶段进一步上升,达到对哲学现象学的理解。美国现象学家施皮格伯格明确指出,胡塞尔借助两条道路通向先验现象学,一条道路是通过“生活世界”达到先验现象学,另一条道路则是通过批判地评价经验心理学达到先验现象学,而这个任务主要是由现象学心理学来承担和完成。
另一方面,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想充当经验心理学成为真正心理学或者说科学心理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胡塞尔坚持认为现象学心理学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和有价值的启示,可以给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指明意义和方向。心理学必须重视意识的绝对独特性和心理学研究上的首要性。而传统经验心理学恰恰缺乏一种建立在对心理本质的直觉澄清基础上的概念系统。胡塞尔相信,现象学心理学能通过本质还原和反思分析提供给心理学家关于鲜活的意识经验的基本性质,揭示意识流的心理本质。“很明显,通过现象学心理学还原,现象学心理学能够摆脱所有经验的和心理物理的元素,关注本质而不是事实,它从本质的角度寻找心理生活不变的方面。当然,自然主义取向的现代心理学家对这种意识分析是怀疑和拒斥的。
二、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对经验心理学的分析
胡塞尔称冯特为“最糟糕的心理学家之一”,强烈反对冯特实验内省法对意识内容的机械式、元素主义的分解,认为这种把心理经验“肢解”为一堆无意义的心理元素的做法,是典型的“心理化学”式思维,是“自然主义”在心理学中的突出体现。胡塞尔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实证心理学的看法,对当时主流心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并且勾勒了一种积极的科学方式,希望能提供更有力的对人的心理经验的说明。
胡塞尔认为主流心理学没有冷静地考虑心理经验的意义所在,也不可能认真考虑心理经验的意义内在地对研究方法提出的特别要求,因此这种心理学对“心理”本身的特性极易“视而不见”也就必然陷入错误的“意识自然化”。所谓意识自然化就是把意识等同于物理存在,并服从物理自然的法则。意识自然化既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背景,更有具体、可操作的自然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意识自然化表面上看是方法论的错误,而实际根源在于对心理现象的错误理解。心理物理学使得实验心理学家无法认识到对意识的直接、纯粹分析的重要性,而只是把意识转变为可以实验控制的物理事件的相关物,并寻找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而提供一种理论说明。结果心理学家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实验方法的设计及其缺陷的克服,无暇(意)关注意识现象本身的特征和规律。
在胡塞尔看来,实验形式的经验心理学无法或者说忽略察觉和澄清意识的根本性质,没有清楚考虑到自己研究的前提概念已经影响、歪曲了对意识的分析。在现象学意义上讲,这些心理学是朴素的。心理学由于缺乏对根本的意识活动的全面理角解因而使自身对如何描述已经渗透于一堆概念之中的心理经验显得十分盲目。换句话说,心理学家没有明确注意到根本的、纯粹的意识活动的本质未被准确把握,而心理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一些重要的尚未被认清的前概念的研究基础之上。心理学家可能会使用一些概念去描述被试的心理经验,但是心理学家首先应该澄清的是人的普遍的意识活动的本质。“只有对这些概念进行本质分析才能把幼稚的心理学体验(体验心理学)变成一门科学。”因此,胡塞尔认为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方法替代自然主义者对意识的实验研究法,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来研究意识现象而不犯自然化意识的错误。“胡塞尔所要求的是这样一种研究,它不顾心理学的东西在真实机体的结构中的地位,而首先和主要的是全神贯注于本来自行呈现的心理现象。”
主流的实证心理学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积累许多关于心理一物生)理之间的相关材料,能够总结关于这些材料事实的普遍规律,但是心理学只要不摆脱认识论上“素朴”的倾向,也就是心理学如果不预先清楚地把握它所观察和实验的东西,那么不管心理学已经积累了多少东西,它们仍然达不到所谓科学心理学的水平。尽管实验方法可以发现心理事实之间的相关联系,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单单实验不能完成对意识生活本身的分析。主流的实证心理学缺乏对意识的纯粹分析,只注重坚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阐明某些间接的心理学相关事实,而把那些在内在直觉中直接显现自身的、关于意识资料的纯粹分析和描述完全摈弃。
实证心理学家很少考虑到,如果忽略或放弃对意识活动的本质分析,那么即使能够获得间接的心理学相关事实,也已经剥夺了它们真正的心理学意义。换句话说,虽然实证心理学能够阐明有价值的心理物理学事实和规则,但是如果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关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分析的系统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关于意识活动的本质分析的系统化如果不是通过“内在”的直觉反思来完成,那么实证心理学就很难对这些间接的心理学事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精确的科学评价。尽管实证心理学一直努力在方法论上“尽善尽美”,但它无疑缺乏澄清心理活动本真属性的先在基础。在现象学看来,这种心理学还不是真正的心理学或者说还不是科学心理学。
胡塞尔认为,主流心理学家虽然也承认心理学知识来源于人的心理经验,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对于那些素朴的、原始的心理经验资料的描述以及同时对这些描述的内在分析离不开绝对确证自明的心理学概念,这也是主流心理学的一大弱点。也就是说,只有在绝对确证自明的心理学概念作为前提的条件之下,对心理经验的描述及其对描述的分析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心理学概念的自明性确证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来源于被试者或心理学家自身的简单经验,而只能来自于严格逻辑上的先验确证。由于主流心理学强调的重心是“严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统计分析,因而对于确证自明的心理学概念所蕴涵的心理学研究价值没有清楚的认识和重视,也无法看到它们对于心理学方法论的至关重要性。在这点上,胡塞尔认为主流心理学是“不科学的”。也恰恰在此,对心理的现象学的本质分析有了“应有之义”。基于此,胡塞尔相信“只有凭借对意识的内在的本质分析,我们才能发现心理学的科学手段。没有这个预备性的先天分析,经验心理学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徘徊”
三、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对经验心理学的先导作用
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就是要致力于给“经验心理学”提供必要的本质洞察,纠正经验心理学的缺陷,以确保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方向,实现真正的心理学。它主要完成的是基础性的哲学工作,其意义在于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做好充分的铺垫。“这门心理学提出变革的要求,它要求成为原则性的方法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一门科学上严格的经验心理学才能成立。”胡塞尔坚持认为需要全面改革现代心理学,其一贯立场是传统的实验心理学只有建立在现象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主流心理学通过模仿物理科学力求取得科学地位,但是这种心理学并没有获得一个适合它对象的概念基础和方法论。
胡塞尔并非想用自己的理论体系取代传统心理学,也没有全盘否定和彻底反对心理学。而是在肯定心理学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的同时,否定和反对特定类型的心理学,即“自然主义的”和“客观主义的”心理学。“胡塞尔特别反对用自然科学取向研究生活问题,……反对人类精神的客观观点。”胡塞尔认为,这些心理学错误地模仿物理科学,曲解了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想给心理学提供一个基础,把心理学提升为科学。
“心理学对意识的本质不能进行试验,但是哲学却可以,并且能为经验心理学提供一种基础,使得心理学成为科学的。”现象学目的之一是澄清现象的“本质”(essence)胡塞尔认为这种澄清是任何客观探求达到实证水平的基本步骤。同时,现象学体现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取向,致力于如实、充分、丰富地描述意识状态,这种描述是不带先入为主的观念的、纯粹的描述。心理学对意识活动的本质的前提理解必须首先通过现象学的分析得到严格的澄清,它先于任何一种经验心理学的工作。这也正是现象学对经验的(实验的)心理学提供帮助的重要之处。
胡塞尔认为,现代心理学的根本错误是没有在心理学研究中建立和贯彻现象学方法的必要性:“现代心理学的根本错误阻碍了它自己成为真正的、完全的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真正根本的、系统的现象学因为摆脱了自然主义的偏见,致力于极端复杂、易混淆的意识问题,能提供给我们对心理一种真实的理解。“现象学的方法是一条通向科学的理性理论的真正道路,也是一条通向充分的心理学的真正道路。”只有这样,聚集起来的大量心理学经验事实和有意义的法则才会有真正的价值。胡塞尔一贯坚持,获得真正的心理学知识最终必须依赖于对心理的本质洞察,而这种洞察无法通过物理的或实验的方法来实现,只有利用现象学分析即现象学心理学的本质还原来揭示心理的本质,也只有“现象学分析才能让经验心理学走出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无结果的纠缠”。
对胡塞尔来说,不管实证心理学的测量有多么精密,实验技术有多么创新,如果首先不能清楚地把握被测量的和相关的是什么,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仅仅事实的描述不能产生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即使这种描述与直接所给予的现象相和谐一致。统计资料的排列不能认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事实只能构成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不能形成科学研究的全部。”(P23)
对心理现象的清楚把握离不开第一手的现象学分析。所谓现象学分析就是以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描述心理现象,通过自由想象变化便)寻找现象的本质,同时重视意识的意向性这一事实。以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描述心理现象,就是要使得对心理现象的描述与它们在直接经验中被给予的那样,拒绝任何试图将心理现象与非心理实体不管是行为的、生理的或物理的实体)相联系的做法。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种对心理现象的先在的、本质的研究,与传统的经验心理学不同,现象学心理学不关注纯粹的心理事实之类的东西,而仅仅关注心理现象的“本质”,实现的方式依赖于本质的方法即本质还原。
现象学心理学还原也即所谓的“本质还原”对现象学心理学来说是根本的和不可缺少的。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常见的问题包括不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地位,难以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内容以及没有获得必要的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切实解决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这些都使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现阶段,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编写了大批量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熟。不仅如此,我国教育心理学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积极调动了研究者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者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同我国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即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潜在的规律性问题,实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缩小中西方差距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给予了密切关注,与此同时,还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消化吸收先进成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例如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够同国外保持一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一)重视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心理学地位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职业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以及开展程度的重视力度还不是特别的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确立一个全新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机构。二是缺乏必要的发表期刊。现阶段,职业教育心理学还不具备专门的期刊发表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三是缺乏相关教材。职业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其教材却没有跟上职业心理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难以支撑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难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如果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学科内容和体系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发展程度也日趋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填充和完善。纵观市场上的职业心理学教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大概只有十几本,不仅如此,这些书籍大多都是没有核心主题的书籍,对于重点研究对象的介绍也是模棱两可,不仅如此,不论是哪本书籍,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方向性,并自成一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学工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难以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文献法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难以说服学生,缺乏必要地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消耗殆尽。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之所以低于其他学科,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难以在一些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学科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新意识,很多学术成果大同小异。其次,功利性的动机导致部分学者在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撰写学术文章的时候往往大量的抄袭已有文章,将他人文章稍作改动后就再次发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难以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是教师难以实现深入地、全面地把握整体的知识架构,虽然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强,但是其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其却缺乏实战经验。在上述多个原因的作用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路径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在,还要将现在同将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着眼于将来,统领全局,兼顾局部,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它是纷繁复杂地,不仅如此,心理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派纷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其中既包含有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包含有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直接决定了职业心理学的社会性,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做到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科专家实现共同协作,多角度的全面地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在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应做到多元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特定核心基础的、大范围地统一理论模式,从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并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础、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科。
(二)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在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最前端,并将学科建设以及为社会实践服务之间潜在的关系处理好,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依照教育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社会;二是家庭;三是职业学校。以纵向层次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初等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以横向服务范围为依据,可以将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岗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转岗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在岗职业教育心理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怎样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应当做到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针对性,着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还要注意的是,应当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理论、应用与专项几个层次逐步进行拓展,实现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
(三)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水平,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二是拓展研究课题;三是打造人才队伍,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遵循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推进课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将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院系的办学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是课题研究。各院校应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主要目标,开阔实践课程的研究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同心理科学之间潜在地关系,全面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发展规律。
(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最有效的职称。因此,各院校应当着重注意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地位以及该学科的教学水平,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所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笔者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一线教师归纳教学经验的能力,帮助其积累学术理论知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三是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术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理念
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的发展理念。相关研究者应当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当以全面服务职业教育为宗旨,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坚持理论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创新,主动探索符合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符合的心理学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到创新科学发展对策,不断地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整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当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
[3]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李丽萍.荆州市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5]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6]姚萌萌,姜飞月.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20:65-66.
[7]陈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