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 网络道德教育 途径方法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膨胀,网络中也出现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获取他人信息的不道德行为,如黄色信息的泛滥,肆意刹窃文章,传播歪理邪说,计算机犯罪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既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活动者的道德建设。

      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早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运用网络道德对计算机活动进行控制,将影响其进一步健康发展。由此,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推动网络活动起着积极作用,其专业的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重视和做好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够给这些学生正确的专业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培养,也能够给社会普遍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启示和借鉴。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服务与创造的技能。但它是一柄“双刃剑”,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消极的道德人生方向。

      (二)网络道德问题明显。1.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据调查,有61.8%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2.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据调查,有66.1%的学生上网时不诚实守信。3人格冲突突出。45.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和现实中表现不一致,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三)网络心理问题突出。1.迷恋网络,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2.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3.人情关系疏远,交际能力下降,与人不易沟通。

    掌握了这样一些特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之更具有效性。

    二、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备计算机与网络安装、维护、管理和开发等服务能力的人才。要施展服务才能,做好社会服务,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中应当重视并结合做好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强调对计算机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计算机专业与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当然,更不是欺骗别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职业道德的基础。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三、在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采取这一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渗透教学中,可通过“两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可通过操作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诚信教育,可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可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课,通过讲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连的物理设备,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统。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提高警惕,防止伤害,预防犯罪。

      四、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方式,但开设专门的课程也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有益的教育途径。

    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计算机院系可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教材,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用网规范的正面教育。应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结合实际给学生讲解《网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 " H " Rinaldi)教授提出的电脑伦理十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媒体公约》《青少年网络文明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上机道德))等,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用网规范。

五、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一)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范文第2篇

一、信息伦理的内容构成

1.存在基础

信息伦理的存在基础,首先来源于信息活动的伦理需求。需求产生创造的动力,经济活动和精神活动无不如此。近三十年来,由于计算机特别是网络活动的日益频繁,伦理规范的需求随之产生。先是网络问题频频发生,一是信息使用的不平等。网络建设力图平民化、普及化,但还是难以做到最终平等,而一旦“信息高速公路”变成某些人的“高速信息私路”,那么对其他信息使用者肯定是不道德的。二是道德冷漠。信息的生产责任淡薄,垃圾信息大量产生,浪费网络资源;信息使用者有偿意识淡薄,极力免费使用有偿信息,损害商业秩序。三是人际情感疏远。人机交往频繁,导致人际接触减少,从而疏远了人际感情联系。四是道德冲突。信息的生产、传播超越物理空间,导致民族国家伦理冲突。五是信息污染、信息欺诈问题严重,个人的隐私和身心健康受到侵犯。这只是网络活动一个方面的问题,在更广泛的信息活动中,问题同样大量产生并存在着。由于这些问题的大量产生和普遍存在,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伦理秩序,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抑制这类问题的发生,这样就使信息伦理有了最初的存在基础。

2.本体定性

信息伦理的本体定性,也就是信息伦理本质的规定性。这就引出两个问题,一是信息伦理是什么?二是信息伦理学研究什么?前者回答信息伦理的内涵问题,是信息伦理的本体定性;后者解决信息伦理的外延问题,是信息伦理在理论上的深化与升华。关于信息伦理的本体定性,吕耀怀指出:“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这里,主张用伦理调整信息关系,意在强调伦理与法律的区别,即不靠法律强制而是依靠舆论的力量,来维持信息关系的平衡。关于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沙勇忠指出:“信息伦理学的本质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伦理学,是一门以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伦理的生成、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信息伦理学以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这没有什么疑问。论者又进一步指出,它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这至少抓住了信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本质,即它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实践价值

信息伦理学是一门实践哲学,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问题。在更广泛意义上说,伦理学就是实践哲学。信息伦理学是在伦理学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哲学,自然它也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就信息伦理来说,一方面它是从信息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是信息实践活动需要信息伦理规范调整,信息伦理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信息伦理对信息实践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它本身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实现自身不断强化,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说明信息伦理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实践也是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4.发展前景

信息伦理无论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还是作为一个实践哲学范畴,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或准备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活动正在开始或可能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甚至成了支柱产业。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作为成功人士,他就是靠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微软帝国。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把传统制造业向境外转移,而用信息业来填补制造业留下的空白。二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表明,信息产业的支撑不可忽略。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在经济的崛起过程中,信息产业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发展中国家在进行新兴的工业化过程中,信息产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如今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中,信息化建设是同步进行的。四是信息产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产业集群,它不仅包括信息通讯、网络等新兴迅速崛起的行业,而且还包括报刊、出版、电视、广告等传统行业,所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可看作是信息产业的壮大。五是传统产业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信息业的支持和帮助。所有这一切表明,信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同时标志着信息伦理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济运行需要合适的规则来规范,信息伦理就是信息经济的合适的规则。

二、信息伦理的结构构成

1.理论构建

信息伦理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理论形态,它是由计算机伦理学起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W.曼首先发明并使用了“计算机伦理学”这个术语。他认为,应该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引进伦理学,解决在生产、传递和使用计算机所出现的伦理问题。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论文,对计算机技术运用中发生的一些“专业性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同年,德国的信息科学家拉菲尔・卡普罗教授发表题为《信息科学的道德问题》的论文,提出了“信息科学伦理学”“交流伦理学”等概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信息伦理学的问题,包括信息研究、信息科学教育、信息工作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的研究放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知识等背景下进行。他认为任何伦理理论都是对人的自由反映,通信与信息领域的伦理也是如此。1986年,美国管理信息科学专家R.O.梅森提出信息时代有4个主要伦理议题:信息隐私权(Privacy)、信息准确性(Accuracy)、信息产权(Property)、信息资源存取权(Accessibility),通常被称为PAPA议题。20世纪90年代,“信息伦理学”术语出现。1991年,D.福勒和G.帕拉迪斯共同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伦理学》专著。1995年,斯皮内洛出版了《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专著。两部专著的中心论点仍然是伦理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视点置于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90年代中后期,将信息技术和信息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信息伦理学研究发生了本质变化。1996年,英国学者R.西蒙和美国学者W.B.特立尔共同发表《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的论文,认为计算机伦理学是第一代信息伦理学,其所研究的范围有限,研究的深度不够,只是对计算机现象的解释,缺乏全面的伦理学理论,对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有关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认识。1999年,拉菲尔・卡普罗教授《数字图书馆的伦理学方面》,对信息时生巨大变化的图书馆方面产生的伦理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述。2000年,他又论述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的伦理问题,指出:“作为一种描述性的理论,信息伦理学揭示了一种权力结构。这种权力结构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信息观念和传统观念的态度产生影响。作为一种不受约束的理论,信息伦理学开创了对道德态度和道德传统的批判。”随后,他又发表题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伦理学挑战》论文,专门论述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特别讨论了网络环境提出的信息伦理问题。他将信息伦理学从计算机伦理学中区分出来,强调的是信息伦理学,而不是计算机伦理学。我国的信息伦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很快,2002年以来,我国陆续出版了多部信息伦理学专著。从1998年至2004年,信息伦理学论文已达218篇。

2.行业规约

行业规约是信息伦理又一个外在表现形式。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的10条戒律,为其成员规定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内容是: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你不应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你不应未经许可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美国计算机协会还希望其成员支持下列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

有些机构还明确划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协会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现: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相联的系统;商业性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在公共用户场合作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伪造电子邮件信息。

1996年2月,日本电子网络集团(Electronic Network Consortium)了《网络服务伦理通用指南》,旨在促进国内网络服务健康发展,避免毁誉、诽谤及与公共秩序、伦理道德有关的问题的发生。[3]

2002年3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制定并且正式实施《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2年11月,《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开始实施。

3.学科结构

建立完善的学科结构,也是信息伦理成熟与否的外在标志。程现昆指出,信息伦理在我国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其根据是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在这一文件中,有两处可以列入信息伦理学,但没有列入。一处是“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列有7个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未列入信息伦理学;一处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伦理学”,列有8个二级学科,也未列入信息伦理学。由此,程现昆认为,“十几年以前,信息伦理学尚未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出现这种情况也在情理之中。现在,我们有必要将伦理考量的视域由信息技术拓展到信息社会的整个社会信息活动,以此来形成信息伦理的学科追求,并以此作为把握信息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与前提。”程现昆进一步认为,“信息伦理学是植根于信息实践活动,在信息与伦理双重视域及其背景学科的交叉结合中,研究现实社会的信息道德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4]

程现昆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但有两处值得商榷,第一处他说“将伦理考量的视域由信息技术拓展到信息社会的整个社会信息活动”,笔者认为应删去“信息社会的”这一限定语,理由在于一是信息社会在我国尚未到来,而是“整个社会信息活动”内涵很大,既包括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也包括非信息社会的信息活动,这样再用“信息社会”加以限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影响信息概念的准确表达。第二处,信息伦理学的学科结构图中,上部的三个层次排列不准确,第一层次“信息哲学”,第二层次“理论信息伦理学”,第三层次“应用信息伦理学”,将理论与应用(实践)看成母子关系,不够严谨科学。

4.社会影响

信息伦理是社会伦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学者们纸上谈兵,因而社会影响对它来说特别重要,甚至是决定它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社会伦理是什么?是可以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伦理。信息伦理也要在社会上普遍应用,所以要注意其社会影响研究。事实上,信息伦理是在社会上受到普遍而深刻关注的伦理。首先,信息伦理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信息伦理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国际色彩。信息伦理学的许多会议和活动都具有国际性。其中,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当属1997年、1998年和2000年召开的第一、二、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伦理学国际大会。这三次国际大会的规模逐渐扩大。第二届国际大会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伦理学虚拟论坛。这个论坛由来自德国的R.库勒恩教授主持,共召开了两轮讨论会。第一轮讨论会的主题是:(1)信息伦理学的概念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2)信息伦理学的社会与政治方面,包括信息富有与信息贫穷、作为公有和私有商品的信息;(3)全球信息市场的伦理方面,包括信息的可行性、所有权和合法性,网络的隐私、秘密、安全,仇恨和暴力。第二轮讨论会的主题是隐私、信息鸿沟、科学与教育、信息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大会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做的8项工作。第三届国际大会将会场分别设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使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参与者和论文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各大洲的会议分别提出了代表各自利益的信息伦理学建议和宣言。与会者提交的论文反映了各地信息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平,更代表了世界范围内信息伦理学的理论进展。这次国际大会总的精神是强调公平、公正地进入信息社会。大会探讨了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在与信息技术、计算机、伦理学(特别是应用伦理学)、网络及法律有关的各种国际会议也安排了信息伦理学的内容,由此可见信息伦理学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占据的地位和所取得的成果。其次,信息伦理在我国也得到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对信息伦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0月,我国在北京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地区信息伦理研讨会。二是积极进行理论译介和理论研究。国家、地方、大学和有关单位近年来资助了多个信息伦理研究项目。三是积极制定和践行信息伦理行业规约。四是积极进行信息法律和信息伦理的对接。从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看,我国已经部分实现了信息伦理的法制化,对信息伦理的成长和发育无疑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耀怀.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光明日报,2000-08-01.

[2]沙勇忠.信息伦理论纲.情报科学,1998,(11).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诚信;电子商务;商务伦理

一、网络诚信危机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

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网商交易额突破1.3亿,网商数量已经超过3000多万,这个市场非常之大,发展非常之快。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据2009年6月的《中国电子商务诚信状况调查》显示,有23.5%的企业和26.34%的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心的是网络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以及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等,诚信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网络诚信危机问题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网络诚信危机的成因分析

假交易,合同诈骗,侵犯消费者权益,各种各样的网络诚信问题是非常突出的。网络交易为什么出现这种诚信上的危机呢?一是它的虚拟性,二是技术上的复杂性,三是电子商务的远程性,四是记录可更改性。

三、构建网络道德诚信空间,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在技术手段走在道德意识、法律观念之前时,电子商务就面临抉择:要么更改规范,要么就得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显然,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要比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网络道德的建立就成为关系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通道。

1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网络经济是信用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到了互联网时代,信用几乎是电子商务的灵魂。不道德行为在电子商务中的泛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规范信用的机制。在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信用体系很不完善,企业的信用评估、个人的资信状况都不甚了了。急需建立个人和企业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规定信用查询制度,以实现在具体化、可靠性基础上所进行的“虚拟化”交易。

(1)设置相应的监管部门,加强信用制度的监督力度。如加强行业自律,为交易的弱势方提供信用担保;加强失信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方的失信成本。

(2)早日设立信用认证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信用认证。建立信用评估机构及标准,信用档案登记及管理机制,信用资料公开查核机制,信用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公安、法院、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机关的信息互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社会开放查询等机制,从而为全社会提供信誉咨询服务,促进信用意识的形成。

2 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法律的建设经验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环境,这是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影响着电子商务在中国应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已经颁布了《联邦电信法》、《伪造存取手段及计算机诈骗与滥用法》、《联邦计算机安全处罚条例》等,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30多个国家也都制订了有关计算机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法律管制与道德教化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网络的安全与文明,发达国家的管理机制对我国的计算机安全立法工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还处于单行条例、法规的管理阶段,目前只有《电子签名法》和《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信用制度的立法。制定个人、企业、政府信用制度管理办法,先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做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在全国建立信用网络管理体系。

3 加强商务伦理道德教育

商务伦理道德是维系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链接现代文明的纽带,是关乎改革进程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理念之一。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 知识结构; 工作能力; 教学改革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使会计朝着国际化、信息化和会计与企业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经济环境变化和会计自身的新动向赋予了会计人才能力以新的涵义,对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大学会计人才培养阶段占据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大学阶段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本文试从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工作能力三个方面对大学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作一探讨。

一、强化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就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观察,会计人员意志不坚定、不能严格执法,有的甚至参与弄虚作假等现象是其职业道德素质不达标的具体体现,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现象严重干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尽管造成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低下的因素错综复杂,但大学阶段会计专业相关教育的缺失,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可分为社会道德素质(具体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伦理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综合构成人的一种品质或修养。就目前的大学教育而言,重社会道德素质,轻职业道德教育;重道德理论教育,轻道德意识培养。所以,会计专业应完善社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其实质是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即“两课”教育。尽管“两课”教育历来为高校所重视,但其教学效果欠佳已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教学内容与中学有诸多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中不敢触及现实中的异常现象,使学生误以为它只是超越现实的空洞说教。对此,首先应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学已熟悉的内容,课堂侧重于讲授关键点和新知识。其次,对现实中的反常现象应以理论和方法加以剖析,使学生懂得局部的反常现象随着社会改革、进步将逐渐消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抵制和改革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两课”的学习热情,加深对“两课”的理解。

显然,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的培养,远非有限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充分实现。所以,高校要把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延伸到课堂之外。具体措施为:首先,净化校园,让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退出校园,为学生社会道德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深入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情操;最后,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娱乐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社会道德教育无法代替职业道德教育。在完善社会道德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一个原因。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会计在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方面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水平之上,其本身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确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超前意识,而不能局限于现有规定。其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增设的课程。就美国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分析,当前美国许多院校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高级会计》等课程之中,而不单设课程,此种方法值得借鉴。最后,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避免局限于职业道德规范的条文注释,而应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

二、优化会计专业的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实现知识结构再优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纵观近年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新增加的课程越来越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课程的必要性不容质疑。然而,在学制不变、周教学日缩短,而课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调整、优化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应体现教学内容“适度”的原则

对这一原则,高校历来靠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把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随着社会发展,要求会计学生掌握的知识日益增加,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必须在课程设置时予以体现,将学生必需知识之相应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将学生扩展提高之相应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如会计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等设为必修课;而将《操作系统》、《微机组装与调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设为选修课。这样,既可保证学生必需知识的学习,又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未来需要有选择的提高。

(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会计自身的特点

纵观现实社会,不仅有执业会计、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之分,而且有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会计等行业会计之别。对不同会计的“个性”,高等教育的实践已证明不可细化专业。在不细分专业的前提下,应将各种会计共同具备的基础知识、经济知识、会计专业核心知识列入必修课;将体现不同会计特点的相应知识列入选修课。如:可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列入必修课;而将《预算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会计》、《管理会计》、《现代西方审计》等课程列入选修课。

按上述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无疑会使选修课程大量增加。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改革选修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集中辅导重点、难点为辅。这不仅可以通过压缩课时解决选修课多与教师少的矛盾,而且还可以为保证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创造条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精简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途径实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最终实现会计毕业生知识结构的再优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优化的实现,仅靠完善的课程体系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化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中型企业的电算化普及率已超过80%,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础理论、审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产生的变革,已为专家和学者公认。然而,大学《会计原理》、《审计》等教材的内容,并没有融会电算化变革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只是简单地将会计电算化、电算化常识作为一章或一部分内容附在相关教材之后,成为教材的“装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本身对电算化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自身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而且,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完善不能一劳永逸,而要改革完善――再改革再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

三、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培养

据相关调查显示,实际工作中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各项工作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如下:工作经验、学历要求、计算机能力、正作态度及责任心、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熟悉法规、职业资格、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专业知识、写作能力等。这充分说明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核算能力满足后,对相应的协调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说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优化会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那么,深化教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会计毕业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为高校所重视。大多数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师进修制度、访问学者制度及学术交流制度,这对开阔视野、丰富教师的理论水平极为必要。但就会计专业教师而言,除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外,首先,要不断丰富其会计工作经验。因为会计本身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加之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的会计政策、会计程序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专业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差异,则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做好教学工作需要相应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而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所以,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不能忽视对专业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外,还应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改革“填鸭式”教学,代之以“发散式”、“双向交流式”教学;除教师向学生质疑、提问外,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向公理发难。变“教学为导学”,通过激发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为会计工作要求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各高校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课程,这无疑会对会计毕业生业务核算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实践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数是抽象练习作业的翻版,而没有必要的企业背景以及相应操作程序和规范假设,这在相关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结果是极大地削弱了实践教学作用,会计专业应尽快加强实践教材建设。其次,当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侧重于业务操作能力训练,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对会计毕业生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所以,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第二课堂教育,培养会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则第二课堂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意识、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在高校最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无过于担任学生干部。所以,高校应解放思想,改革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使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就班级干部而论,为保证班级工作的稳定性,可使班长、团支书有较长的任期;其他班委、团干部可半年换届一次,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在班干部的职位上得到锻炼,增进其工作能力的提高。此外,广泛开展班级之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集体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对会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在强化会计专业社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加强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而要全面提高会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就必须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课题组.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会计之友,2004,(6):9-10.

[2] 黄达人.关于高校深化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1):9-11.

计算机职业道德与伦理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广告业在取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广告伦理失范的众多问题。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更多的是广告人自身伦理道德的低下所致。因此,对广告人进行伦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作为未来广告行业的生力军——高校广告学专业学生,其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告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将广告伦理教育纳入广告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广告教学;广告伦理教育;课程设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行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广告不仅以其特有的经济功能全面渗透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更以其特有的文化张力全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建构,革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社会文化结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文化教化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广告传播正确先进的消费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然而,现实情况是广告伦理失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更多的是广告人自身伦理道德的低下所致。

一、在广告学中进行广告伦理教育的必要性1当前广告伦理失范现象严重,呼吁广告伦理教育

当前广告迅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众多的广告伦理失范问题。如虚假广告泛滥,广告中很多商家为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不惜夸大产品使用功效与价值,欺骗消费者购买,从而伤害消费者的感情。有些广告主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性暗示广告。如目前在各大电视上热播的“超威”电动车电池广告,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用美女做广告,本身无可厚非,但整个广告画面,突出了美女丰腴的胸部,性暗示效果不言而喻。有些商家为加强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与熟知度,采用轰炸式、强迫式传播,大家所熟知的脑白金广告就是这一类型,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生活。同时,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虚拟传播的特点更助长了广告伦理失范行为。这一系列的广告失范行为矛头直指广告创意者,广告人职业道德素质日益低下,所以呼吁广告伦理教育。

2广告学课程设置中对广告伦理教育的忽视,需要广告伦理教育

自1983年厦门大学首设广告学专业以来,中国广告学专业开始飞速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广告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广告学人才。从我国现有广告学专业的高校来看,在设置广告学主干课程方面大多数侧重于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制作、广告心理、传播学、市场营销等,很少侧重广告的伦理教育。以笔者所在的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艺术系广告学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主干课程主要侧重广告理论与实务,如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媒体、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心理、CI策略、网络广告、品牌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等,以及设计技术类课程,如photoshop计算机辅助应用、平面广告设计等,而对于广告伦理教育类课程的涉及为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告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器轻道”的问题,注重广告的技法传授和专业技巧的培训,广告伦理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广告学专业是培养未来广告人才的重要的阵地,广告行业能否健康长远发展与高校广告学专业学生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广告学教学中进行广告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广告学专业中进行广告伦理教育的建议这里笔者从现有的广告伦理教育情况以及笔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出发,提出自己对在广告学专业中进行广告伦理教育的一些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相关的广告伦理教育课程

具体广告伦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广告伦理、广告媒介伦理、广告创意表现伦理、广告职业道德教育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广告实务课程相对应。这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网络广告伦理课程。鉴于网络新媒体传播时代的来临,广告的重心由传统媒体转向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广告伦理失范的现象在网络新媒体上更加甚嚣尘上。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网络面前更加难以遵守道德的约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广告伦理课程了解更多的网络广告伦理问题,培养自身的网络广告素养。另外,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素养课程,比如美学、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伦理观等课程,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完善广告教育中的不足,创造一个提倡高尚精神、传承优秀文化思想的教育氛围。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广告伦理教育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和为人师表的表率者,在广告伦理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广告伦理教育。一方面,在广告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广告伦理类课程,教师应采用轻松易接受的方式传授,寓教于乐,这样学生能够在欢乐有趣的氛围中接受广告伦理知识的熏陶。除了广告伦理类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广告伦理的有关问题转化为案例,通过大量的案例评析提高学生的广告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丑、善恶的判断力,让学生确立适应社会的广告价值标准、广告行为、广告观念。也可以在多种广告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提倡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解读。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为人师表,用个人魅力征服学生,在言传身教中用真善美的品质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学生在日后进入广告行业中,也会坚守真善美的原则从事本职工作。

3在广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广告伦理意识

广告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广告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广告伦理教育可以渗入这一过程。一方面,在学校的广告实践活动中,如校园广告艺术节、专业技能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等活动中,从活动的宣传到参与环节,都渗入广告伦理教育内容,比如在比赛内容中宣扬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传播社会正能量等,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犊奖等全国专业性的广告大 赛,在参赛过程中,从选题的选取,到选题的制作完成,都会涉及广告伦理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正确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广告价值观。

00三、结语总之,广告伦理教育对于高校广告学专业来说还只是刚刚开始,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任重道远。笔者只是初步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高校广告伦理教育问题提供有建设性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张艳.浅析广告伦理教学的重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