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双导师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各大高校也顺势发展计算机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但缺口依然很大,双导师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1.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它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严重忽视实践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自身的实践能力却很薄弱,从而出现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的情况。由于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要想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双导师制的实施步骤
首先,在学生选择专业之前,校内导师会向学生讲解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规划以及从业方向,让学生充分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其次,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时,校内导师会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但对学生的培养仍局限在理论研究方面,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校外导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校外导师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为学生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双导师的实施策略
3.1合理选择双导师。只有合理选择双导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责任心是选择导师的首要因素,若导师毫无责任心,那么导师制将有名无实,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有不同的指导方向,所以,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特点,合理选择双导师3.2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只有校内导师和校内导师定期开展专业研讨和经验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校外导师缺乏指导学生的经验,这就需要校内导师协助;另一方面,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校外导师协助,从而做到互相取长补短。3.3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由于当前很多校内导师都把心思放在科学研究上,而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从而导致这些导师对待工作不认真负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表现好的导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表现差的导师给予一定的惩罚。此外,对于校外导师也是如此,这些导师往往过于注重企业项目,而忽视指导学生,所以,企业也必须严加对待,将学生指导作为员工考核的内容。3.4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有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才能促进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这对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从而使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企业,以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双导师制的意义
4.1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这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该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校内导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校外导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从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4.2有利于推行高校学分制。从目前来看,学分制很难在高校有效推行,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学分制,但是,其成效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总是喜欢选择容易获取学分的学科,以能够顺利毕业。而双导师制有利于推行高校学分制,校内导师可以在选课环节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3有利于培养有业务专长的学生。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有业务专长的学生,校内导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选课,而校外导师可以在相应的领域加以培养,从而使有业务专长的学生能够突显才能。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科院校 教学质量 连续性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究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其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各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各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对于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造成计算机课程设置、实践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实际教学需要不符。主要表现在:
首先,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都没有认识到,对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只是简单的设置了一些,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虽然开展的计算机导论等基础课,对于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却不能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也不能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不能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巩固和应用,也就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时,而对于实践操作却常常得不到保障。学生也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造成学习计算机技术无法为学生本专业提供帮助。
最后,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还处在低水平的状态。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其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讲,也往往没有形成积极的影响。单纯的运用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缺乏客观性和专业性,也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进步,对各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学生本专业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必须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和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部分,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要将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一,系统性。教师要认识到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充分认识到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然后还要细致的分析计算机基础、硬件、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顺序、内容、教学计划,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第二,专业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去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设置课程上就要尽量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实践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研究的对象不是计算机本身,只是其具有的功能,学生不需要掌握计算机本身的构造和原理。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尽量多设置实践操作课程,从而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间的应用联系。
(二)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首先,就是在开展实践课程时,要摆脱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局限。教师要不断钻研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各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巧妙地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认识、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要将校园网与教学活动结合,组织学生多进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交流、竞赛、评价等活动。也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总结和反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调整教学方案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第一,权威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内容、成绩的方面,必须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缺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层次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由于各专业间的性质和应用都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的侧重点和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强调其具有的层次性,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要求。第三,动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也带动着相关硬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更新评价内容和标准,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仅掌握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灵活的应用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探究创新,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案和计划做出科学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琪锋.关于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28(3):73-81
关键词:高职就业;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社会上对于专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促使学生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实操能力,这是保障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不太重视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教学方法不合理等,导致了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下降。基于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和设备落后,影响学生就业与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比较落后,过分注重在理论方面的讲解,而实践教学和动手实操内容和训练相对较少,不利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性比较强,所以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阻碍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机进行操作练习,这就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不足,最终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快速地进行更新换代,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然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通用性不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既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又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实际生活需求,从而影响了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没有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补充,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未来走进工作岗位以后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那么就会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并且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逐渐变得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而且,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匮乏,使得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开展因材施教。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存在专业能力和水平较低的情况,这就很难保障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师资力量的薄弱会导致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也会存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的降低[2]。
(五)考核方式不够全面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考核方式太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也就是理论知识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考核中,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实践上机操作考试落实的不到位,考核方式的不全面会导致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掌握地不够全面和熟练,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更新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模式,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实操练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逐步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并且在学习和思考中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运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方面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也方便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师生之间除了课堂上的交流以外,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学生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效沟通,方便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技能比赛,在比赛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3]。
(二)优化教学内容,切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不断地为学生输入和补充一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促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更好地实现就业提供保障。
(三)设计分段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能力来制定分阶段的教学目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给学生讲“Word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Word实用功能的讲解上面。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以Word文字的基本处理知识和技巧为主,当学生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对于那些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的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要求这部分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于艺术字体进行创作,或者是PPT等的制作。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还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合理搭配。例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PowerPoint”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讲解,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风格和特色的幻灯片的实践操作,由此可见,分段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科体系;项目导向;高职教育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先前的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理论不精、技术不行,到了用人单位不受欢迎”的现象,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高职教育必须寻找新的出路,高职院校的专业也要进行大胆的改革。计算机专业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占有较大比例,根据国家教委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精神,如何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能就业的计算机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为支撑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是我们进行计算机专业改革一直研究的内容。
计算机专业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软件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络专业等相关专业,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服务领域广。我们要通过专业建设和改革[2],培养出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
一、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化课程,推行项目导向的行动体系化课程
我认为,高职教育是介于普通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一种职业教育,它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技能,既要求学生要具备本专业的基本能力,又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拓展能力,所以高职教育不能完全套用普通高校或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模式。很久以来,我们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很多计算机专业也沿用此模式,而此教学模式带来的结果却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经常会问老师:“我们为什么学这门课”,而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用到该知识时又会茫然地问自己“这点知识我学过吗?在哪学的呢?”。因此,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推行项目导向的行动体系教育势在必行。
“项目导向的行动体系”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项目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严格意义上的项目导向的行动体系教学,就是指无论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如何,都要按照完整的劳动过程模式进行。
以网络组建为例,下图是要求学生组建的一互联网示意图:
网络组建逻辑图
两种课程体系完成该教学任务的流程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主要传授间接知识,采用由核心向发展的结构,专业知识学习在感性认识之前进行,知识的学习较离散,学生有机整合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难度较大;而项目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则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知识,并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项目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强调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的内容和工作环境有感性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由教师指导进行项目实践,同时兼顾专业理论学习。随着教学深入和教学内容的复杂化,有可能将与某项目过程有关的知识逐渐综合并进行学科系统化整合,最终达到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二、转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职教理念,加大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专业不论如何改革,教师永远都是教育的主体[3],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为我们的专业教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同时也受普通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要想取得好的专业改革成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计算机的专业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符合目前国家示范校创办精神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及时整和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尝试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争做一个与时俱进的计算机专业教师。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技术领域需要大量的高智能化“灰领”(又称高级蓝领)人才[4],而“高级蓝领”实际上就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级蓝领,必须要有相应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众所周知,现今社会上更新速度最快的就是计算机技术了,因此计算机的专业教师不能象基础学科的教师那样沉浸在自己所学专业的纵向领域内,他们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捕捉学习新技术,而这一切只靠教师自身是很难实现的,我们的学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三、采用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方式,打造坚实的实训环节
要达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训课程的开设,实训课程开设的保证则需要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而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基地较其他生产型专业有所不同:不管是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只要有计算机、网络、真实的实训项目,就很容易建立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基地,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看似简单的事情办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计算机行业属于信息行业,所有的项目和技术都涉及知识产权,不管是学生去企业实践还是从企业拿项目,校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要想打造坚实的实训环节,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我们可以利用IT行业的特点,采用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引进或开发实训项目,比如鼓励专业教师在企兼职、企业教师带着项目进课堂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利用因特网资源在线竞标,校企结合、专兼教师共同开发和建设实训项目等。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依据国家创办示范校的精神大胆进行专业改革,为振兴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职教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继海,杨百梅.论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
[EB/OL].(2005-3-5)[2006-2-23]./me-
mber_pic_107/files/zjcwjq/html/article_2050_1.shtml.
[2]王凤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