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态度及看法在相关调查中,当问及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时,过半的学生表示喜爱并认为有必要开设此课程。但在本课题组此次问卷调查中,只有35%的在校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文课,有20%的认为没必要,21%的认为无所谓。对于已经上过的大学语文课程,44%的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为一般,只有29%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有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在问到什么原因会导致喜欢或讨厌大学课程时,48%的学生认为是否生动有趣的课堂是喜欢或不喜欢这门课的主要原因,还有32%的学生选择因为语文老师的个人魅力会决定对这门课程的喜好,22%的学生表示讨厌大学语文课布置的作业。在参加问卷调查的语文教师中,有45%的老师觉得学校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一般,有27%的老师认为学校对语文教育是忽视的,也有20%的老师觉得学校重视语文教育。

(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48%的学生认为,大学里所学的语文类课程与自己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提高相关度一般,有25%的学生认为比较高,认为很高的占15%,认为比较低的占8%。而被问及学校的语文教学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时,36%的语文老师认为效果一般,36%的选择比较有效,18%的选择很有效。从数据上看,对于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评判,语文老师的预期明显比学生的要高,超过一半的老师认为自己的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比较有效的。不过,相比于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论文中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高度”肯定而言,本次接受调查的语文老师对于课程教学效果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看法在被调查者中,56%的语文老师认为,要材但侧重点不同,44%的老师认为,应按专业特点编订不同教材。而在问到学生对本校现有教材的看法时,58%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0%的表示非常满意,两项相加占到了78%。这表明本课题组所在学校这几年对语文教材的探索是有效的。据了解,在2007年前,学校一直采用的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侧重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欣赏。2008年,学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了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在教材的编订上,作了较大的尝试。目前使用的《高职应用语文》主要编著者全部都是本校语文教研室老师,教材内容涵盖四大模块———汉字书写、阅读鉴赏、实用写作、口才训练,入选的阅读鉴赏文章不仅有坡、曹雪芹、海明威等文学巨匠的经典之作,也有文艺青年喜欢的穆旦、王小波、顾城、张晓风等,甚至还有姚明等励志文体明星的文章;在应用文写作方面,有针对文科性专业的商务文书,也有针对理工科的科技应用文,顾及到了不同专业需求。

(四)对课堂教学方式的看法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45%的老师选择了专题式讲授,27%选择讨论式,18%选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选择却是56%选择了看视频,36.6%选择课堂互动表演,7.6%选择回答问题。在当面访谈学生时,问及为何喜欢看视频,学生表示因为老师讲课内容枯燥。而对于很多老师喜欢采用的回答问题法,绝大部分学生表示非常抗拒。

(五)对语文能力的看法有42%的受访在校学生认为,语文能力对个人发展以及就业比较重要,27%的认为很重要,认为一般的占22%,还有4%的认为不太重要。对于大学语文课上学到最有用的语文能力,48%的学生选择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32%选择了语文常识的学习,15%选择了写作能力,11%选择了阅读能力。但是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哪一模块的语文能力最需要花时间学习”时,28.6%认为是阅读鉴赏,24.6%认为是实用写作,选择口才训练的有27.6%,还有15%选择了汉字书写。在被调查的老师中,有63%的老师认为,学生最需要加强的是写作能力。显然,在具体的语文应用能力方面,学生对口语表达有较高的需求,而老师认为写作是重点。在实际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选择目标性不突出,精力不集中,对于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没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六)对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看法44%的学生选择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20%选择撰写文章,还有25%选择演讲、朗诵表演等,只有11%选择闭卷考试。对这一问题,受访老师则在访谈中表示倾向于闭卷考试,且最后的课程成绩由课堂表现、作业等多个子成绩组成,其中作业占50%的比重。从调查分析可知,有部分学生反映语文作业比较繁杂,且实际效用不大,尤其是练硬笔字等内容,完全是应付之作;并且在授课过程中,语文老师对作业的批改、讲评不及时,达不到书写作业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七)师资队伍情况在学校专职语文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讲师之间的比例是17%、50%、33%,博士、硕士、学士所占比例分别为17%、50%、33%。从职称、学历上看,学院的师资力量比较强。但受访语文老师中,有45%的认为学校语文师资力量一般。在问及学生“结合你上过的语文课,你认为语文老师在以下哪个方面最需要提高”时,54%的学生认为老师需要提高“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22%的学生认为老师“口语表达”要改善,16%选择“要注重学生学习效果”,11%选择“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这一数据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于语文老师能力的要求,与授课老师的职称、学历无关,学生看重的是语文老师实际授课过程中展现出的高水平,尤其要求老师在口语训练、应用写作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给予切实有效的引导。

二、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正确定位,拟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专业技能型人才,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去界定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那应该不仅仅是一门通识性人文教育课程,它更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较好融合。根据国家职业汉语测试大纲的要求,ZHC主要测查应试者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和逻辑能力,而非语文知识和语法概念;主要测查“文从字顺”而非“立意构思”、“真知灼见”。一定程度上,ZHC与传统的应试语文有非常大的区别,它是一项能力测试,不需要“死记硬背”。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用人单位将会更加重视从业人员职业汉语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新一轮的改革势在必行。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课程重新定位,明确该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参照ZHC的考试大纲,拟定包括课程性质、目的、要求、考核体系等内容的课程标准。[1]

(二)构建师生高效双向沟通平台,改革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因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必须关心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何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习者获得什么学习效果。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它承担着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重任,无论是沟通交流能力,还是实用写作及阅读理解能力,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传统的课堂即时性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要利用计算机、手机网络等新的沟通媒介,构建课外的双向沟通平台,例如建立语文学习QQ群、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探索新形势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全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的人文内涵、重拾大学语文课的人文价值、找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一些带有思路性的看法。

大学语文是高校非文学专业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也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世界各国无不重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大学生正确的母语表达和理解能力,而且能激发大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高对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欣赏和借鉴力,这些特有的功能是任何其它课程所不能取代的。遗憾的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语文课程长期遭到冷落,不仅其人文价值被严重消解,而且其语言工具价值也被大打折扣。全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的人文内涵,重拾大学语文课的人文价值,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语文走出困境需要多方面力量的作用,任何单一方面的努力都将难以扭转其边缘化处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努力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也不意味着每一种努力都没有任何意义,努力去改变困境总比停歇观望要好,只要不停地向前走,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总会有一天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要想向前走,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必须首先要确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在哪里,通往目标的可能路径是什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层面加以探索,这里仅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一些带有思路性的看法。

一、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一个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思考大学语文教学问题不能不涉及教学管理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管理就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服务。那么,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教学管理者应当怎样才能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呢?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制约和调控,必要的制度保证是大学语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语文要想摆脱身处边缘地位的困境,赢得与其它课程同等的地位,必须求助于制度供给,只有在制度上获得保证才能引起校内各院系领导、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否则,大学语文就会被其它课程所挤压,不仅课时得不到保证,就连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难以建构起来。

制度的执行要靠有效的机制来落实,缺失有活力的机制,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有活力的机制不是单一的机制,而是一个机制体系,有了机制而机制体系不完整,同样难以使大学语文在高校站稳脚跟,难以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几乎所有的大学校长都会说开设大学语文很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或听到某一位大学校长在公开场合否定或贬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是,大学语文总是在高校普遍处于尴尬地位、毫无生机、甚至暗中受到挤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大学语文的管理缺少健全的机制。一个完整、健全的管理机制体系,应由若干个具体的机制组成:

一是导引机制,即从素质教育角度导引导全校师生,对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形成共识。同时,还要引导教师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运行机制,即保证大学语文按照常规课程要求得到正常开设。要避免随意缩减大学语文课时或以种种借口给其它课程让路的现象发生,不得随意取消或变相由其它课程取代;

三是评价机制,即对大学语文课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要经过师生民主讨论,才能有效发挥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评价体系要遵循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特别是要充分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视角,设立必要的人文关怀视点。所谓人文关怀视点,就是要有能够反映人文素质教育行为和效果的评价要素,这些要素可参考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要义选取;

四是激励机制,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积极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语文教学改革作出重大贡献者,要充分给予肯定,对改革中的失误要持以宽容态度。激励和宽容是对立的统一体,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宽容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所谓宽容,就是要允许探索的失败,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性行为,探索的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而且失败往往要多于成功。也就是说,没有宽容也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因此,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宽容意识,特别是对教师改革创新中一时一事的失误,不要动辄以“教学事故”棒嚇之。

转贴于

二、发掘和运用人文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其人文教育价值,使语文教学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掘、运用语文课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教育资源是人文教育的原材料,有了大量丰富而深刻的原材料,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高质量、高品位的人文信息。这里仅以人格教育为例,谈一下如何在人格层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一)发掘作家的人文教育资源。一个优秀作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除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应体现在他的经历中。大学语文中能使人叹服的作家不胜枚举,他们的不平凡经历,他们的高风亮节、爱国情感、顽强意志,是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教育最宝贵资源。对典型作家不平凡经历的讲述可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向学生讲述优秀作家的不平凡经历。如,讲到屈原,教师不仿先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尽人皆知的名句,然后引出作家经历。当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将屈原为楚国的富国强兵而与国外贼人、国内奸人奋斗一生的经历讲述给学生时,在文史知识的系统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自然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会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会被屈原那种明大义、不屈服、宁愿以死明志也不苟活的气节与精神所感动。再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人格光辉形象,他的经历曲折跌宕,青年时好学,入仕后刚直,获罪后忍辱,出狱后发奋,忍个人之辱,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自幼丧父,母亲以芦荻画地的方式教育他,令其贫贱不失志,苦读成才。杜甫等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二)发掘作品中的人格教育资源。本着对传统文化扬弃的态度和古为今用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作品中反映人类或民族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精华,并赋予他们以时代的意义,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大学语文中的大部分文章在写社会、写人物、写景物时,无不倾注了作家的爱与憎、好与恶。因此,授课时教师应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以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的表现力,又能使其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杜甫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的宽阔胸怀等。教师应该通过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的闪光点,去熏陶、感染、激励学生,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对高尚人格情操赞叹、感奋、仿效的心理。

(三)发掘教学中的自我反思资源。反思是一种宝贵的人格品质,反思是使人向前、向上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的能力。一个人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内心世界往往要产生各种矛盾。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能力的人,他面对各种矛盾斗争,总是能善于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过去,在反思中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反思中正确估价自己的现状,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正确选择,从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内省”、“慎独”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能力。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荀子的“君子博学而且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愈的“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都是极好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精神的名言隽语。

参考文献

[1]陈建萍.浅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 大学语文学 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特殊性,只有短短的三年,并且在三年中还要留出一年左右的实训实习时间,在就业带来的压力,各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于一些公共课能减少就减少,能压缩就压缩,其中大学语文就是其中之列。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高职大学生在学学语文时,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和学习目的不明确等问题。一些学生觉得大学语文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去甚远,学了以后用处不大,对今后的就业也没有太大帮助,所以学生多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上。虽然有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有较大的兴趣,便是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影响,许多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汉字形音义知识、基本语法修辞知识、段落篇章结构知识掌握较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欠缺,这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加之多数高职院校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由于没有名家讲座、学生文学社团等,往往不能再深入学习文学方面的知识。因此 ,就现状而言,一方面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认识仅仅等同于“高四语文”,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无法将该课程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大学语文过程中发现,一些传统的优秀中外文学作品,往往很难引起高职大学生的兴趣,这与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较大关系,大学语文的教材品种比较丰富,现有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大概有400多种,其中一些教材在选择经典作品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如曾经火爆于网络的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但即便是这关的作品,也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很难贴近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选题的滞后也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固化和停滞。

二、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得人们的阅读媒介已经从传统的纸质转向电子产品。其中大学生更是成为作为网络阅读的主要人群。不同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有着更强的互动性,读者可以直接通过回帖等方式与作者进等交流,文学创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网络的参与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更加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同时,网络文学还非常重视现实性,即便是历史题材的网络文学,其中也加进了个人的感受,例如大量出现的穿越类的小说,其实就是假借一个历史的舞台背影,演绎现代人的感情纠葛,这点更能与年轻的读者产生共鸣。此外,传统的纸质书籍价位往往较高且不便于携带,而网络文学借助于电子媒体,使得阅读更加经济与方便,读者能够花费较小的代价,使阅读成为随时随处的行为。

如上所述,网络文学已经渗透到了当下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它丰富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网络文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并高于生活,不同的网络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字,展示着不同的知识与文化,这对丰富高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知识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所用到的语言也大多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人物形象更是对现实人物的一种缩写,在阅读过程中,高职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能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

网络文学的作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经常使用一些网民创造、网络色彩鲜明、充满创意的词汇,这一方面提高了网络作品的创新性,同时也刺激着大学生读者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网络文学具有灵活多变、多媒体化的形象塑造手段,大学生通过阅读、欣赏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思路,增强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年大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进而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网络文学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

首先,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传统优秀经典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大学生日常生,了解他们的阅读喜爱,从而了解他们对文学的需求。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传统作品的解读,而是要结合高职大学生关注的文学篇目进行分析引导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下阅读大量当下流利的网络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学生对艺术甚至人生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对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也能培养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兴趣点,在日常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

其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阅读的引导力度。高职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在大学里受到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往往能终身受益。教师通过对网络小说的介绍, 推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用的优秀网络作品,可以减少学生在阅读中的盲目性,引导学生鉴别其中的精华糟粕。

再者,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专业网站,这些网站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却鲜有网络文学的涉及。网络时代,文学作者很多出自无名小辈,大学生创作无疑是网络文学的新生力量。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写作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作欲望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如果能开辟一个园地让学生在上面涂鸦,无疑能提高大家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还能快速的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大学语文”网站的建设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文学写作园地,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加有利于该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甚至培养写作的兴趣,从而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工具。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从目前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分析来看,他们的语文基础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夯实他们的文学素养、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活力。

1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有些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甚至取消了课程的设置,造成了学生语文素质的缺失。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难展现出自己的优秀之处,从而影响进步。

1.2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

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采取的大多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尽管不少高新技术被运用到了教学中,但由于教师认识的不足以及课件更新不及时等原因,教学手段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很难真正发掘出语文这门学科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以及人文气息。

1.3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性的课程,很多教师认为从事专业化的课程教学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就现实意义而言,有利于他们的薪资待遇的提高,有利于职称评定,因此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有些是非中文专业的老师,有些是学校刚招聘的年轻教师,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

2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对策

2.1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而且利于大学语文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借助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如主题性的语文拓展训练活动、诗歌比赛等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人文素养,而且为教学手段的创新埋好了伏笔。其次,要注重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在语文作品分析中,把与作品相关的时代特色以及文化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把握,以便找寻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将个体的思考、文化知识点和现实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再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培育,在贴近学生情感世界与心灵世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良好的形象以及积极饱满的热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好印象。

2.2借助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大学语文教学要想增强时代性、技术性,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融合进来。(1)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介让教学内容变得活灵活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可以不依托于语文课本,如可以在班级播放知名人物记录、哲理性电影、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等,让大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语文知识的魅力和作用,在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也督促了大学生朝着更加正确的轨道迈进。(2)为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内容既能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语文名篇的理解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平时所参加的各种语文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改革参考。(3)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建立班级专属的网络平台,通过QQ、微博、微信、博客等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亲和的形象获得学生的支持和拥护,鼓励学生积极说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从而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大学语文教学的完善提供不可替代的活力因素。

2.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之外,还要创新考试模式,将传统意义上的一张试卷"定胜负"的考试模式转变成多方式综合的考试模式,具体包括课堂讨论、期末考试、课程论文以及学生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再者,可以尝试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与课外活动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如开展以"保护民族文化、守卫精神家园"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自由发挥,在活动中可以朗诵诗歌、歌唱爱国名曲、分享优美文章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借助实际的行动来传承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比在课堂中单纯讲解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要好很多。

2.4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提高薪资待遇、拓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等措施,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主动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去。与此同时,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通过推荐优秀教师出国深造、语文教学技能专业培训、轮换教学、开展教学交流会等方式,让大学语文教师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与领域,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注入所需的因素。

参考文献

对大学语文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众化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蒋兴燕(1976-),女,新疆昌吉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陕西西安71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改革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lJG3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07-02

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娱乐化和功利化特点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加入更多的时尚流行元素,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方法更加个性化。大众化时代以其鲜明的娱乐性、功利性、商业性特征,一方面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一、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语文研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局部领域的研究,如教学方法的锐意改革,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说明大学语文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1 教学目的模糊化。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大学语文,包括中小学语文在内的整个语文学科均为社会诟病。出现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模糊,如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工具性的强化都加诸其上;仅对“语文”的理解就很难统一,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章”。无论是长期研究语文的专家,还是扎根一线的教师都难明究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形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混乱的局面。

2 教学内容娱乐化与教材编写的经典化。随着大众化时代到来,大学生作为时代急先锋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学语文讲周杰伦;北大教授孔庆东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讲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鲁迅不如讲张爱玲受欢迎。此外,教材的编写加入流行元素的也不少见,罗大佑的歌《现象七十二变》进人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尽管社会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无疑标志着大学语文正接受着时代的洗礼,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课堂教学内容正日益娱乐化、通俗化。

与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化相反,教材编写篇目的选取却日趋回归经典。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这几年硕果累累,几乎每个学校都出了自己的大学语文教材,当然其中良莠不齐、水平参差,但这毕竟可以视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更新的尝试。翻看这些不断涌现的教材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除了几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材之外,绝大多数教材传统经典篇目多,现代流行的大众文化篇目少;中国文学选篇多、外国文学选篇少;中国文学中古代部分多,现当代部分少。

3 教学手段电子化。大众化时代的一个标志是以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与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产业文化相结合,这为大学语文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被视为落伍,当前没有进行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的学校越来越少,似乎以信息技术与复制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无结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大学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传媒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确实带来了很多实惠,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动画、声音、图像等资料的重组,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原因分析

1 理论研究的缺失。教学目的不明确源于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不明确。任何人文的任务都可以加在这门课上,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老师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教。而理论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语文朝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如果方向都没有找对,大学语文教师花再大的力气研究教学,都有可能是在原地转圈。

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水平偏低,大学语文边缘化是学界的共识,师资力量不够强大也使大学语文理论研究力量不足,更多老师愿意在专业领域下工夫,而不愿在公共课上花大力气,学校教科研绩效考评对此也缺乏机制保障,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大学语文理论研究的缺失造成当前研究只注重局部,忽视整体性的学科理论建构的局面。无论是大学语文还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性设计研究做得都很不够,根本理论建构上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语文的发展方向和生机活力。没有大学语文理论的建构,大学语文的长远发展就只能是个美妙的蓝图。布迪・厄认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大学语文教学在实践层面上研究多,但却缺乏理论的指导,这制约了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经典与非经典的两难选择。教材编写缺少科学的序列,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篇目的选择以及内容的选定上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相关部门也没有明确规定。针对目前语文内容教什么、怎么教,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规定,所以更多的人选取的是熟悉好讲的内容,经典篇目,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就成为大学教材编订中的重头。

同经典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可谓是良莠不齐,充斥着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商业文化”,这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面对大众文化,我们如何对待经典文学与非经典文学?此外,教学内容的中西结合也是同样难以处理的问题,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占绝对优势,而外国文学多数只是一个装点而已,其篇幅短、数量少,语文教师有目共睹。这两个教材选篇上的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界对中国传统经典依然抱有很高的期望,重视程度依然很高,但是否适应新的时展要求,连教师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在大学生日益“西化”、变得功利化的时候,我们大学语文教师还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维系中国传统经典的传承,困难极大。

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局限性导致的结果。大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从中文专业毕业后就从事教学,传统的经典教育、严格的学术训练,练就了他们高雅的文化趣味,他们做教师之后顺理成章地选择经典作教学内容,一方面他们在继承传统经典时有路可循、驾轻就熟;另一方面对难登大雅之堂的非经典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持观望态度,换言之就是对大众文化不是积极地接纳。大学语文老师难有开阔的眼界,也很难不拘泥于原来专业的小圈子,专业背景使其对中国经典情有独钟。这也导致教材出现中国文学居多,尤其是古代文学占绝度优势,外国文

学只是装饰的局面。因此,经典与非经典的选择、中外文学的选篇问题对大学语文教师而言是个两难的抉择。

3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大弊端:视觉形象过于泛滥,课堂教学喧宾夺主,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朗读相比,它又有与语文学科相悖的地方。语文学科主张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这种情感体验与交流不仅仅需要营造氛围,同样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眼神言语交流,朗朗的读书声对于大学语文课堂而言几近绝迹,这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却被我们以多媒体朗读代替,体悟体验被视听觉刺激取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精心的板书设计、抑扬顿挫的朗读被现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代替。过度依赖现代高科技手段,忽视人脑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将为我们塑造一代又一代只会复制的学生,思想和感悟是无法通过快捷手段来复制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注重了与时代、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教学资源的继承研究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多地来源于中学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互动教学法就是大众化时代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是从国外输入,从建构主义理论到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从探讨交流到互动生成,没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自列强以武力打开我国大门,国人对本民族的东西就丧失了自信。20世纪90年代后,国人对外国理论外国文化的崇尚,说明在深层文化心理上我们依然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与研究沿用他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全盘照抄显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上,毕竟这些是经过两三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结晶,更适合国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决策略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研究虽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发展还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1 加强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理论建构。这是当前大学语文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整体性理论建构,大学语文的改革将很难走远,继而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语文局部研究红红火火地展开了,但在关涉整个学科的根本性问题上却还存在太多争议,没有统一思想认识,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语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加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资源研究。包括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利用,处理好继承传统与融合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效融合,提升母语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母语教学研究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