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字】城市绿地、防灾公园、防灾化改造

21世纪世界灾害频发,突如其来的巨灾和接连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内部正常有序的生活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建设迫在眉睫。城市内部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空间、广场空间、城市绿地、滨水空间、地下空间以及设施空间等[1]。其中,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防灾减灾功效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综合防灾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9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2]中指出:城市绿地“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及“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城市绿地因其空间的开敞性、良好的生态功效以及分布广泛等特征,成为承托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重要物质载体。以下根据灾害发生时段,即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灾后一日至数周、灾后数周至数年四个时间段对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进行分析。

灾害发生前――防灾知识普及和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灾害风险的作用。城市绿地空间,如各种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可定期进行灾害知识宣讲、防灾演练等活动,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指导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有序、高效的疏散和避难。城市绿地中栽种的树木、植被等,具有良好的蓄水固土、防风固沙以及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引发城市灾害发生与恶化的负面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甚至防止城市灾害的发生。

②灾害发生时――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保护疏散道路安全以及减缓灾害扩散等作用。例如,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城市绿地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周边市民提供紧急避难的场所。同时,沿街绿化带中栽种的行道树树冠部分可以对两旁房屋的倒塌和空中坠落物起到缓冲作用(图1),保证道路有效疏散面积和市民疏散过程的安全[3]。强震往往会引发城市火灾,在避难绿地种植特定的树木植被可以阻断或延缓火灾扩散,为市民逃生争取更多宝贵时间并保护人身安全。另外,城市绿地还有阻隔传染病菌、减缓泥石流等多种减灾作用。

③灾后一日至数周――提供短暂避难生活的场所、消防救援医疗据点、物资运输基地和卫生隔离等作用。城市绿地经过防灾改造后,可在灾后一段时间内为附近居民提供避难生活空间,并保证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4]。同时城市绿地可以大量生产杀灭病菌的氧气,扩大通风量,起到卫生隔离的作用[5]。

④灾后数周至数年――城市恢复与重建的基地。在严重灾害发生后一定时期内,避难人员可将城市绿地作为临时住宅用地搭建应急棚宿区,以及废墟垃圾和罹难者遗体集中处理用地(图2)、救援物资集中储备与疏散的基地等。

图1 行道树对房屋倒塌起到缓冲作用[6] 图2 绿地作为废墟垃圾的处理用地[7]

城市防灾公园: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具备一般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效,还因其空间规模、布局结构、场地设施建设等而成为城市重要的防灾据点。我国建设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就已明确指出公园绿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和防灾等作用的绿地”。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地防灾功能的进一步发掘,“防灾公园”的概念被引入和广泛探讨,经过系统规划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将在今后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2.1.防灾公园的概念:

日本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其防灾理论经过长期的变迁与发展已较为完备和先进,尤其是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在1993年修改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定义成为“城市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

国内学者也对防灾公园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叶麟珀认为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为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8];刘光启认为防灾公园是“防灾设施齐全,防灾功能较强,灾时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的公园和绿地,兼有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市民游憩和防灾减灾的多重功效”[9]。

本文认为城市防灾公园是城市灾害发生时为市民提供安全疏散避难场所和应急设施,并具有防灾减灾功效的城市公园绿地。

2.2. 防灾公园的规划原则:

⑴结合城市规划各层面,满足城市综合防灾布局要求。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兼顾、系统划设、合理配置,其选址、规模、服务半径、收容人口数量以及相互通信、交通联系等都应符合城市总体防灾规划布局的要求。

⑵安全性。防灾公园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的据点,在灾害发生时为疏散人员提供避难、医疗、短期甚至中长期生活的场所,其场地、道路及设施的安全性是避难市民生命财产的根本保证。防灾公园的选址、内部空间设计、设施建设等都应符合安全性的原则。

⑶易达性。防灾公园的布局建设应根据相应服务半径、周边环境、人口状况等条件确定,保证周边居民可在临灾时最短时间内到达最近距离的防灾公园,并易于通过公园入口空间进入到园区内部避难。

⑷平灾结合。城市防灾公园在灾时充当人员的疏散、避难和救援、驻留等活动的场所,在平日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普通公园的功能,是市民休闲游憩、观赏娱乐以及活动健身的空间。公园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物及相关设施等应当根据平、灾两种需求进行设计建设。

2.3. 防灾公园的类型和设计标准

日本在1998年制定的《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中将城市防灾公园分为6种类型:即广域防灾据点、广域避难场所、暂时避难场所、避难绿色通道、缓冲绿色地带及街心公园。以下表1总结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设计标准,其对于我国防灾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

3.1. 防灾化改造的意义:

对一般城市公园绿地进行防灾化改造,既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天然防灾优势,又可节省城市空间、发挥土地集约效益,有助于缓解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对于新建防灾绿地的需求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3.2. 一般公园与防灾公园的对比:

一般的城市公园“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10],其设计着眼点往往偏重于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与艺术性等方面,因此其在选址、功能分区、园路设计、设施建设、植被选择等若干方面和防灾公园存在区别。表2对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比总结。

3.3.改造设计内容:

①适宜性评价:

并非所有一般公园都适于改造成为防灾公园。对于部分自身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园,如有些公园离近加油站、炼油厂等易燃易爆场所;有些紧邻河流并处于下游地带;有些地处地质状况欠佳地带,易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等,这些公园便不适宜改造为防灾公园。因此,在考虑对一般公园进行防灾化改造之前,应首先对其进行改造的适宜性评价。

②等级定位:

一般城市公园应根据防灾公园系统设计所制定的规模、服务半径等指标,确定其改造后的等级定位,进而确定可容纳避难人口数量、应急设施状况等内容。

③功能分区:

一般城市公园应对其现有内部空间、场地、设施等进行基础分析,根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及平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空间以及可在灾时安全使用的设施,合理划设防灾缓冲区、避难生活区、救援活动区、应急设施区等若干防灾区域,发挥公园的最大抗灾减灾功效。

④园路系统:

一般城市公园的园路防灾改造,应主要保证灾时紧急疏散、应急消防、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物资运输的畅通;干道系统的有效净宽设计应能保证消防、救灾车辆的顺利通过;主要疏散道路设计坡度不易过大,避免给人群的快速涌动造成不便,同时,道路的铺装也应避免易裂、易燃、易挥发的材质,而选择耐久性较好的材料。

⑤植物选择:

一般城市公园栽种的植物往往是适宜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类型,而防灾公园应选栽具有良好防火功效、遮蔽性高的种类。李树华在《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一书中指出:“增设或强化防火树林带是把城市公园改造成防灾公园或提升城市绿地抗震减灾功能的重要课题”。因此,一般公园的防灾化改造应注意引进树叶含水率较高的常绿树和叶肉较厚的树种,并在公园以及人员集中停留避难区域周边的防火缓冲绿带中集中配置。

⑥设施提升:

一般公园防灾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园内设施的提升建设。除对平日使用的造景设施、休憩设施、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地平灾活用的改造之外,还应增建临灾避难时用到的应急取水、应急供电照明、应急通讯、应急广播、应急消防、应急救援、应急卫生、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储备仓库、应急指挥等防灾设施。

⑦应急指示牌:

一般公园改建为防灾公园,应在园区人口处及区域较为明显的地点设置应急场所的指示牌;在各入口处设置公园防灾分区规划示意图,方便引导避难人群快速到达相应避难区域;园内不同防灾功能分区以及各种应急设施的周边也应设置相应示意牌。

⑧其他改造:

一般城市公园的防灾化改造中还应注意基于安全性、易达性以及平灾结合原则的公园入口数量、宽度及形态设计;园区内部场地铺装材料的选择以及建筑物、构筑物抗震等级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结语:

我国对于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的探索仍在继续,各城市的防灾公园建设方兴未艾。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是构建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将会在未来的城市综合防灾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探讨一般城市公园与防灾专项公园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了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化改造的设计思路,期望借此为城市防灾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吕元.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Z]. 2008, 171号.

[3][4][6][7]李树华.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林展鹏.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香港作为研究分析对象[J]. 中国园林, 2008(09).37-42.

[8]叶麟珀.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为例[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9]刘光启 武玉艳 葛兆帅. 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以邳州市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08).84-8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Z]. 1992-6-18.

作者简介: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慢行步道 绿道 透水 渗水

【前言】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居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人们追求生态,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城市绿地中绿道的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生态提供一定的改善,增添了市民在业余生活中锻炼身体、休闲游憩的场所。城市绿地中慢行步道的产生与市民力求改善生活品质,丰富精神文明的需求不谋而合。

1 、城市绿地慢行步道概述

1.1 城市绿地慢行步道概念

城市绿地慢行步道通常被简称为城市绿道,其一般是指在城市绿地中建设的人行步道体系,以城市绿地系统内各类自然生态及人文资源为重要节点,以滨河绿地、市政道路附属绿地等为纽带,从而形成的一道具有良好景观性的开放空间。城市绿带的建设理念就是利用城市中原本分散、孤立、破碎的绿色空间,将其进行有效的组织,最终形成一个各项功能及设施完善、同时免受城市交通干扰的城市慢行系统。

1.2 城市绿道的特点

城市绿道由于所处的区域主要是人口密度较为大的中心城区,其往往通过与城区景观道路、林荫小道、防护林带、城市公园、各类开放绿地等相结合。城市绿道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健身锻炼等多种功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通过串联区内水系空间、绿地空间、人文空间、商业空间,构建集自然链接、生态康养、文化探寻、绿色科创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网络。

城市绿道作为连接城市公园、街道绿地、城郊自然空间的绿色廊道,其具有生态、休闲、健身等多项功能,完整的城市绿道体系让市民能够沿着绿道网络拥抱大自然。

1.3 国外城市绿道的发展情况

美国城市绿道规划建设随着20世纪户外开放空间的不断兴起,将绿道建设推向了新的,1987年首次引入了“绿道”一词。

欧洲的城市绿道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受到世人的关注,大致可分为两类观点,东欧学者们认为绿道是用以保护和连接自然,而西欧的学者们则侧重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

亚洲国家中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日本和新加坡在绿道建设上最为突出,在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道是龟户绿道公园及大岛绿道公园,而在新加坡,绿道被称为“公园连接网络”,连接着城市公园、自然开放空间、街头绿地等绿色空间。

1.4 国内绿道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绿道建设首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开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反思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活空间的产物。2008年国内第一条绿道在广州建成,成为市民的健康休闲之道。随后,我国城市绿道建设进入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我国城市绿道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在各地推进绿道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问题。

1.4.1 系统性问题

在对我国现今的绿道建设进行总结中,发现个别地区将绿道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建设一条步道”,而真正的绿道不是通过突击建设出来的,而是利用城市中现有的绿地资源,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一条合理的线路。例如,在某些城市中公共绿地的连通性较好,那就不需要画蛇添足般地再添加一条慢步道从中强行穿过,既造成了空间连续性的分散破坏,又浪费了公共资源。另外,对于部分用地空间紧张、景观效果较差的公共绿地,也不需要特意设置绿道来达到贯通的效果,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将绿道直接设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只是把原来的人行道铺装换成彩色混凝土,根本未系统性地考虑整个城市或者局部区域内的绿道设置规划

1.4.2人性化问题

部分城市由于绿道线路选择不合理,所建设的绿道未能做好与城市道路的隔离工作,同时绿道的设置也需要和城市的公共交通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前来游览的市民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交通可达到性。另外,在线路的选择上应当尽量选择景观性好、安全度高、可达到性强的路线,并且充分考虑各类游览设施布局的合理性问题,从而体现绿道的人性化设置,为市民创造舒适、安全的慢行空间。

1.4.3 地域性问题

一个城市的绿道能很好地体现这座城市的地域性,如:人文风俗、历史沉淀等。但是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往往只重视图纸效果,片面追求新、奇、特,忽视了植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不能反映当地自然风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2 、上海城市绿地慢行步道规划及现状

2.1 上海市绿地慢行系统总体规划

上海市绿道规划工作始于2015年,《上海绿道专项规划(2040年)》明确了各区绿道建设指引,提出了市级绿道为“三环一带、三纵三横”,区级绿道提倡“一区一h”的建设目标,项目具体实施阶段截止2016年底共计完成203公里绿道的建设任务。据悉在2020年上海市将完成1000公里的绿道建设,届时四通八达的城市绿带将串联起一片片原本孤立的城市绿地,真正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城市生态休闲区。

2.2 上海市绿道建设现状

2016年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启动了城市绿道建设,与普通的慢行步道、健身步道相比,绿道最大的不同是被绿荫环抱,建在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廊系统里,比如绿地、林带。

2015年起上海各区建造了多条各具特色的绿道,如闵行区的1号绿道、宝山区的城市绿色步道、普陀区的杨家桥滨河绿道、徐汇区的徐家汇公园绿道、浦东新区的环世纪公园慢行步道等。

宝山区市、区、街镇三级绿道网络将以环状步道网络为主,长约144公里。2016年宝山城市绿色步道示范段一期工程,将罗店、顾村、杨行等多个街镇绿地串联起来,长约60公里。

城市绿道建设中,要考虑到人流量的因素:在中心城区建设步道时,应避开上下班高峰时人流量集中区域,且必须与原有人行道进行有效分割,否则会达不到慢行步道的预期功能。如浦东泾南公园周边慢行步道,周边居民小区集中,上下班高峰时,行人、自行车、电动车等纷纷拥入慢行步道,失去了慢行步道的功能。

人员稀少的偏远区域也不适宜建设慢行步道,由于少有居民进入步道,配套的各类灯光、座椅等设施受到人为损坏,植被缺少合理养护,整个环境脏乱差,反而可能会导致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2.4.2 配套服务设施问题

在现有的城市慢行步道建设中,配套服务设施大都只是休息坐凳、标识系统、夜间照明灯具等,随着慢行步道长度不断增加,涉及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市民进入慢行步道进行锻炼健身,由此引申出来的公共饮水设备、公共厕所配洹安全设备、夜间安全巡视人员以及其他便民服务设施的短缺问题愈加明显,由此对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设主管部门为城市绿地慢行步道的建设配备更多便民服务举措和设施。

2.4.3 设计、施工时透水材料问题

慢行步道透水材料必须做到面层与混凝土基础统一,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设计单位由于疏忽,面层设计为透水沥青,但是混凝土基层却设计为常规混凝土,并未标注透水混凝土。

亦或是施工单位在施工时,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在施工时使用普通沥青或混凝土来替代透水材料,施工后表面相差无几,但是雨后特别是达到大雨程度时渗水效果极差,路面积水,雨水不能及时渗透排除。

原有道路改建成慢行步道时,建设单位为减少投资,仅拆除面层重新铺设透水面,但是原有混凝土基础并未拆除换为透水混凝土基层,仅仅在原混凝土基层上钻孔作为渗水基层。

以上任何原因都会对慢行步道的透水渗水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慢行步道的功能使用与寿命,工程参与各方均应认真对待建好每一米步道,服务于市民大众。

3、 绿地改造慢行步道工程案例分析

本人有幸于2016年9月至12月以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全程参与了金科路开放绿地改造工程,施工班组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施工建造了慢行步道,但在在过程中及自检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通过仔细分析研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最终确保了工程竣工验收顺利通过,现就这些问题及措施阐述如下:

3.1 工程概况

金科路开放绿地改造工程,包括苗木调整、绿化种植、土方造型、慢行步道等,改造路段为李时珍路至高科中路,全长约2KM,绿地改造面积13602平方米。其中慢行步道设计为透水混凝土道路,长度约1400米,道路结构为100mm厚级配碎石垫层、150mm厚C20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图一)。

3.2 慢行步道施工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2.1 人为脚印、轮胎痕迹等破坏路面平整度

部分路段有大量脚印和非机动车轮胎痕迹,尤其在金科路祖冲之路路口两侧尤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步道路面的平整度和美观性。经现场分析,金科路沿线为张江高科技园区,有众多企事业单位,且该路口两侧分布着两座大型商业广场,人流量巨大。在透水混凝土浇筑养护期内,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标准要求时,大量行人、共享单车、外卖快递电瓶车私自进入慢行步道行走、骑行,留下了处处“伤疤”。

这些脚印、胎痕大小形状以及深度各不相同,且凹陷处存留有垃圾尘埃,我们采取的补救措施为,沿痕迹边缘外扩3-5cm,垂直往下切割深度约5cm,且底部进行凿毛处理,增强新旧混凝土之间粘合力。先前施工时透水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填补时混凝土数量较少,只能采取现场拌和,我们严格按厂拌配合比进行拌和,确保两批次混凝土保持特性的相对一致。凿毛面清洗后保持无积水且湿润状态下,快速将自拌混凝土填充并充分压实。为避免再次出现人为破坏,混凝土填补后,及时在该路段设置隔离栏封闭,并加强巡视,覆土工膜保湿养护。在养护期结束之际,在填补区域周边进行打磨处理,尽量将色差减至最小。

3.2.2 龟裂现象

本工程为原有绿地改造项目,金科路两侧原有绿地地势平坦,为营造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部分路段增加土方造型。慢行步道依地势而建,路幅宽度仅为2米,作为景观园路其走向蜿蜒曲折(图二),道路两侧尚有保留苗木区域,故大型压路机无施工作业面,路基压实由小型压路机结合人工小型机械实施(图三),导致部分区域压实度未达到设计标准,加之土方沉降原因,由此产生了沉降龟裂问题

另外本次绿化改造工程施工工序为苗木移植、慢行步道施工、新增苗木种植,步道施工处在中间阶段,后期现场调整新增苗木种植时,绿化施工班组为节省人力、机械成本,在慢行步道内临时安排运输车辆及挖掘机等机械通行,这也是步道产生龟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保证整体施工质量,我们将龟裂不合格路面拆除,同时一并清理路基,重新夯实路基,达到设计要求夯实度后再次进行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在拆除段与两头保留路基搭接处铺设土工格栅,做好搭接与接缝工作。针对施工车辆机械驶入未经验收通过的情况,我们及时加强施工班组管理,规范现场车辆机械的行驶轨迹,尽量利用金科路市政道路;对于必须使用步道的,采取车辆减重措施,将对路面的损坏减到最小程度。同时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最大限度减少步道与苗木种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

3.2.3 积水现象

雨后部分路面出现积水现象,主要集中在堆土造型与原地形相对低洼的接坡处。由于堆土造型,慢行步道顺势而下,特别是在雨量较大时,步道内一部分雨水未及时往下渗,直接在路面形成径流由高处径直流向低处,从而造成积水现象。

为解决积水现象,我们在慢行步道两侧设置类似与排水明沟的植草沟,不但具有排水和渗透能力,同时也具备景观和生态功能。植草沟内种植便于管理和耐水淹的湿生植物,例如花叶芦竹、石菖蒲、金叶苔草、细叶莎草、美人蕉等植物。植草沟沟底标高低于步道路面30cm,并在易积水区域沟底增加铺设排水盲沟,增强排水。在提升景观性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日常蒸发量。

而且我们在此后的施工中适当加大高地形处横向坡度的设置,在既保证行人舒适及安全的前提下,又能分流一部分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使其向步道两侧的植草浅沟中定向排放。

结语

城市绿道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其在景观性与生态性上的优势在不断尝试中逐渐得到体现。绿道体系具有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维系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纽带,并且在观念和认识上进行调整,积极地面对城市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从而减少人类行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城市绿道建设为案例,将其绿道的植物景观建设、透水材料运用以及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郑琳,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初探[D],东北农业大学 , 2013;

[2]周恬,游步道植物配置设计研究――以上海世纪公园为例[D],东华大学,2014;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节能建筑;建筑节能; 规划;技术

Pick to: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saving building and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stage, explores the problems between energy-saving building and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tongre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Plann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引 言

伴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 能源的过度使用给环境带来的问题日益显著,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产生了“低碳经济”这一观念, 为了保护环境,人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并且把这种理念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去。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考虑最省钱减排方法。

1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概述

1.1.1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 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 设计出的在使用过程中能显著降低能耗的建筑。

1.1.2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指的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 严格执行节能标准, 并且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来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 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 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最终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1.2 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有四个基本特点:

建筑能源消费水平低

能源浪费严重

用能效率不高

能耗增长潜力大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作为为满足建筑功能和建筑舒适所必需的能耗,现阶段在我国总能耗中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建筑能耗对能耗总量的相对值和绝对值都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 由于持续增长的需求和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全国范围内能源供应形势趋于紧张, 能源供应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能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3 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1980 年制定了建筑用能水平节能三步走的计划,从1998 年至今颁布了多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计划。到2010 年新建建筑分步骤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6( JGJ2- 95) 、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 JGJ134- 2001) 、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 JGJ75- 2003)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 以及5建筑照明节能标准6。近年来, 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 节能建筑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推行节能建筑的时间较短, 节能建筑在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由此可见, 我国节能建筑的推广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关系

建筑是一个整体,节能应贯穿其中, 两者不可或缺。

(1)节能建筑是反映建筑本体的一种特性,是建筑节能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建筑节能必须依靠使用者落实, 节能建筑依靠建设者实现;

(2)建筑节能更需依靠管理和宣传, 节能建筑更多依靠技术和材料;

(3) 推进建筑节能需要真正落实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基础, 但并不是建筑节能的全部意思。

3 发展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

我国建筑节能的途径, 不单单要从建筑体形、建筑物的朝向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来考虑, 重点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门窗的保温隔热

由于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 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 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 要尽量减小外门窗洞口的面积, 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 减少冷风渗透, 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 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

3.2墙体的保温隔热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因此可以采用保温性能好、蓄热能力及强度较低的砌块或复合墙体。

3.3屋面的保温隔热

屋面作为护结构的一部分,其保温隔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屋面节能主要措施有:

(1)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 以免屋面重量、厚

度过大;

(2)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 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目前, 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或水泥珍珠岩工艺,其优点是密度较小, 导热系数较低, 而且吸水率和蒸汽渗透系数也较低。

3.4 采暖系统的节能

城市供暖实行城市集中和区域供暖, 可大幅提高热效率。在保证所有房间满足规定室温的条件下, 可以相对地降低所供暖区域的平均室内温度,从而节约能源。

3.5绿化与节能

近年来, 由于城市绿地不断减少,由于空调的大量使用和汽车尾气等问题, 由此引发“热岛效应”, 导致空气环境日益恶化, 给建筑节能带来负效应。绿地每天蒸发大量水分, 吸收大量热量, 为建筑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周围环境条件。因此,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同时, 大力发展庭院绿化也是发展建筑节能重要的举措。

4 发展建筑节能的方法

4.1注重节能建筑的落实工作

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等一系列节能设计标准政策, 但由于监督管理措施滞后,最后导致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节能建筑在总建筑中的比例仍然较低。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提高节能设计标准,而是要保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面落实和达标, 要保证完善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改造的实施细则,并完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诉制。

4.2加强建筑节能

要区分公共和居住建筑, 分别以限制和激励引导为主,对城市中单位面积能耗较大的公共建筑则应根据地域和用途制定建筑能耗的上限, 防止浪费。而对于住宅建筑节能, 应尽快实行产品准入和能效标识制度等市场调节机制的力度。

4.3 正确利用国外新技术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分析其对于我国气候、使用习惯、经济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适用性,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4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的检测、统计、审计和披露制度, 将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能耗统计和披露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这对推动建筑节能落实、政策制定和提高老百姓的认知程度都有积极意义。

5 结 语

节能建筑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兴起产业, 这也体现了当前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此形势下, 我们要做好建筑方面的节能, 促进建筑技术和建筑产业的发展, 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blending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esign thought, botanical garden workers constitute various design LiNianCeng out one after another. But a good landscape projects, and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is always the important problem of nots allow to ignore.

Keywords: garden desig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设计须以生态园林为指导,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系统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表述可以看出,一个城市设计生态园林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一、园林设计原则

1.规划。要科学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分为系统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在建设中,要根据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要符合人与自然的比例关系;符合当地环境与自然群落特点;符合自然的演变与更新的规律。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绿量。要尽可能地保持较大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一是平面上要有一定的面积,二是立面上要有复层的结构,来提高绿量。在符合植物生态特性的前题下,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3.精细的设计方案。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园林作为一种“感观艺术”,要随时接受游人的品味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美景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是至关重要,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

二、园林设计分析

1.园林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使用人群的真正需求,应该根据使用人群的需要和工程生活的周围环境来定位设计目标,进而追求园林工程设计的实质,精益求精做设计。

2.园林工程的设计标准要达到凸显自身的个性化,但是园林个性的凸显与人的个性在实质上完全不同。园林工程设计凸显个性是为了能够提供给使用人群发挥和张扬个性的,而不是要凸显设计工程师的个性。

3.“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一直是作为设计与施工行业的一个口号,却一直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实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限于我国城市居住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4.园林工程的设计应加入一些具有人性化的建筑手法以实现人居建筑与园林之间的相互呼应,即可提升建筑单体的视觉识别性与空间趣味性,这就是所谓的园林景观与建筑单体之间的互动对话。

三、加强园林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整个施工阶段现场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 因此,要对园林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工艺的水平及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如应做好施工方格网测设、放样、复核;栽植工程中的掘苗、吊运、栽苗和养护管理;园路工程的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假山工程的基础、主体;现代塑石钢模/砖模骨架、拉浆、抹灰上色等各工序检查)。

1.施工准备阶段要严格做好设计施工图纸的会审复核工作。对于每一个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图纸的质量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园林工程其施工准备阶段也要严格做好会审复核的工作,如果发现设计存在缺陷和问题,应及时联系业主和设计单位通过共同研究讨论进行纠正修改,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损失。同时在会审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与园林设计者进行设计理念上的交流和沟通,以利于园林工程根据设计者的思想理念进行施工。对施工工程进行开工报审、施工组织设计报审,从施工程序上做到工程施工在合法、受控的状态下进行施工,以确保施工过程能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材料是保证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基础,也是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求对材料的采购工作制定严格的控制把关程序。园林工程施工的材料还包括对苗木的采购。通常情况下,园林工程建设对于苗木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有时候必须要求大量苗木同时到位,这样的情况对于材料采购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是必要的。

3.把好种植工程的苗木质量关。绿化工程中所用到的苗木一定要选择符合设计规格、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的苗木。要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各个苗场选苗,对符合要求的苗木尽快订下来,并做好标记、编号。另外,选苗时不能选择在荫蔽条件下生长的喜光性的苗木,最好也不选在水田种植的非水生苗木,这些苗木种植后适应能力差,成活率低。对某些种植成活率的苗木应提前二、三个月断根假植,以提高种植成活率。

4.由于园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企业相关施工管理人员要求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园林专业知识水平,开展各种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计划活动,提高项目施工管理队伍的建设水平,以保证园林施工整体的质量。

5.园林工程的施工单位要设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管理部门。该部门的设立能够更好的确保我国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在运行管理上与质量上的工作质量。一个良好的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不仅能够对施工需要的原材料的采购工作进行控制,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大幅度的提高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同时,施工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水平应提高,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应摈弃陈旧的管理方法与不懂变通的管理方式,使思想管理意识能够与时俱进,从而避免企业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不足与漏洞,进而保证园林工程施工质量。

城市绿地设计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乡土植物;应用措施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情况,并且根据其实际应用需求实施设计工作,保证可以发挥乡土植物的生态作用与观赏作用,不断提高城市园林设计质量,为城市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

1乡土植物概念

乡土植物又被称为本土植物,也就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类物种演变与替代之后、符合当地种植条件与种植要求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凸显出当地植物发展情况,代表着当地的植物发展历史。同时,乡土植物还可以优化当地自然环境,具有绿色化与观赏功能,发挥着生态作用[1]。

2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作用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乡土植物具有较为良好的生态作用与观赏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2.1乡土植物的生态作用

乡土植物是在经过长期的进化与演变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对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等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可以抵抗恶劣的条件。同时,乡土植物还可以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之下,与各类生物维持着一定的生态关系,即使感染了病虫害,也会通过生态系统的调节对其进行控制。对于一些条件较为特殊的城市,将乡土植物利用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景观设计效率,还能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2]。

2.2乡土植物的观赏作用

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具有地理差异特点,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与观赏特征,同时,在季节变化过程中,乡土植物会有着丰富的变化,呈现出季节性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乡土植物的视觉美。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过程中,本身就具有视觉美感,乡土植物的叶子、果实与枝干等都可以塑造出较为优美的景致,可以刺激人的视觉,例如:龟背竹与鹤望兰等,都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白玉兰等在萌芽的时候都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其次,季相美。由于植物在不断生长,每个时期都会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因此,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或是季节美感被成为季相美。由此可见,乡土植物在四季变换的过程中,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季节交替的美感,例如:迎春花、山茶花可以代表春天;石榴花与紫薇花可以代表夏季;桂花与金钱松可以代表秋季;腊梅可以代表冬季。再次,芳香美。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的过程中,芳香也可以为人们带来较为良好的感受,不同种类的植物都会散发出不同的香气,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空气,例如:桂花、荷花等[4]。最后,意趣美。乡土植物在实际生长期间,已经融入到了当地风俗习惯与民族文化传统中。在人们对乡土植物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与文化素养借景抒情,因此,很多乡土植物都被人们赋予了良好的意境,并且形成了特殊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乡土植物的文化内涵,并且反应出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发展情况,例如:竹子可以代表高风亮节的意境、莲花可以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等。由此可见,乡土植物具有一定的意境美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质量与效率。

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措施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保证可以制定完善的应用制度,并且创新设计方式,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应用作用。具体设计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3.1制定因地制宜的设计制度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制定因地制宜的设计制度,保证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乡土植物。对于不同体系的植物,还要对其进行分类处理,使得不同生态习性的植物都可以在相应的位置生长,避免出现植物之间竞争现象。同时,还要对乡土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与水分,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基础上,增强设计效果。

3.2满足城市绿地功能要求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利用乡土植物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保证可以达到绿色化设计效果,创造出符合城市时代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同时,在对乡土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分析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使得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效益有所提升。

3.3重视历史文化特色

在应用乡土植物设计城市园林景观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历史文化特色的凸显,保证可以利用植物形态、颜色与香气等表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同时,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还要利用乡土植物的意境作用设计园林景观,保证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征。例如:在设计城市园林景观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利用古树等实施设计工作,并且重点关注古树树种的选择工作,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结语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保证可以制定完善的设计制度,并且利用先进技术实施设计工作,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宇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地域乡土植物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814.

[2]武勤.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2916.

[3]刘茜.浅析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用[J].装饰装修天地,2015(4):397-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