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心理的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心思想是记叙文通过记叙具体事件而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内容:或者歌颂人物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述作者的观点等等。要认识到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记叙的材料能表现文章的主旨。短小的记叙文,一般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来表现主题,较长的记叙文有时需要多件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述。如《藤野先生》一文,记叙的事情有东京的,有仙台的,还有国内的,以在仙台“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重点展开记叙,既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思念,又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可以说,材料是中心的载体,中心是材料的结晶,两者相辅相成。
【阅读技法】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理解全文行文脉络、字词句段、表现手法的基础。因此,要熟悉文章内容,就必须对文章中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选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有时候,一个材料对应一个中心点,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为了表现蔡云芝老师的善良、可亲,作者选取了和老师相处中的几件小事,集中地表现了“我”对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选取了三件事集中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一定要注意分析每则材料叙述的侧重点,透过材料读出材料背后的内容。
【例题讲解】
父亲的旅游
顾文梅
父亲是生活在辽宁农村的一个有点手艺的普通农民,按说,一个农民对旅游是没什么兴趣的,可父亲却是个例外。
记得我刚上小学那年,父母终于攒够了钱,盖起了村里最好的房子。
搬进新房子那天,父亲喝了二两酒,倒背着手站在院子里,像是对我们,又像是对着屋脊上描金的五彩凤凰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就带你们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看看皇上的金銮殿。刚好语文书上有天安门的图片,于是很长时间我一翻语文书就浮想联翩,盼着家里早点有钱。
那时我兄妹三个,盖房子那年又添了一个妹妹。慢慢地,我们都上了学,用钱的人多了,而父亲的手艺和庄稼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收入,有钱去旅游的日子怎么等也等不来。但旅游的话还是时不时地被父亲提起,我们的心里充满希望,相信早晚有一天父亲会带我们出去玩。
后来大连开发旅游,好多人都去凑了热闹,我三姨去大连旅游结婚回来,把大连的老虎滩吹得天花乱坠,和我们一样没有见过海的父亲于是把他旅游的目的地改成了大连。父亲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带你们去大连,咱也去看看大海,看看老虎滩。
大连离我们家可比北京近多了,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们对大连的期望比对北京又多了一层。我们都打听好了,去大连坐慢车也就只要一夜,车费才十多块钱。可是几年过去了,家里的钱还是只够让我们吃饱穿暖交学费。
哥哥结婚那年,我上初二,那年不知谁发现了本溪水洞,于是那个不知名的山沟沟成了旅游热点。本溪离我们村又近了许多,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就能到,于是父亲又把旅游的地点改成了本溪水洞。
父亲这次不再是嘴上说说了,还真付出了行动――他给了哥哥一些钱,说,你们小两口去看看水洞吧,转过身来对眼巴巴看着的我们三个说,你们再等等,等再有了钱我也带你们去。
父亲的这句话当时只有妹妹当真了,我和弟弟听多了。后来我上高中上大学,每月按时给我寄生活费像是压在父亲头上的一块大石头,那几年,父亲终于不再念叨旅游的事了。
父亲再次提起旅游时,我已在离家千里之外的江边小城结婚生子,回家探亲时父亲对我说,这回好了,你们总算都成家立业了,我也该享受享受了,今年再忙一年,明年春天我到你那儿去住上半年,到时候你也带我去逛逛大上海。我们都笑了,说行。
转年的春天,等来的却是父亲得了绝症的消息。等我赶到病榻前,父亲已经下不了地。
春天来了,正是旅游的好时节,不知在另外那个世界的父亲,是不是又动了旅游的心思。
(选自《扬子晚报》)
1.整体把握。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只给孩子空头许诺的人?
[解题指导]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主人公的正确理解,同时,也是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解答时,要结合文中材料的实质来理解父亲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对子女始终充满关爱的好父亲,尽管生活的压力很大,他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父爱如山,不能实现的许诺恰恰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解题误区]对父亲的形象理解不深,其实,空头许诺在文中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参考答案]不是,因为每一次的许诺都既表现了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无形中给了子女深深的鼓励。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读者感到了父亲持家的不易和辛酸,所以文章更多的是在歌颂父亲的伟大。
2.内容概括。文中父亲对孩子许诺旅游几次?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景点离家越近却又去不成了?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体会父亲每一次许诺的情况,理解父亲的苦心。
[解题误区]体会不出父亲许诺的深深的用意,理解不到位。
[参考答案]三次。北京、大连、本溪水洞。沉重的生活压力、子女上学的巨额费用使父亲感到实在没有能力带孩子去旅游。虽然景点越来越近,但家中经济状况却越来越紧张,因此,虽然景点近了,但这笔小小的费用却拿不出来。
3.句意理解。结合文章题目谈一谈结尾一句话的言外之意。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题误区]不能从子女的角度理解父亲,把握有可能不到位。
[参考答案]文章标题说明在幼小的子女们看来,旅游只是一句空话,只是一种空想。但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长大的子女已经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许诺。结尾的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在充满希望的“春天”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子女们已经有经济能力去旅游了,但父亲却永远地“老”了。结尾感人至深,动人心魄。
【拓展训练】
果子也会疼
刘心武
远郊那条公路两边,有许多果园,门外全都竖着“欢迎采摘”的大牌子。儿子儿媳妇轮流开车,拉着我们老两口,进入那条公路放慢车速,大家边往外张望边讨论:去哪个果园呢?一家果园门口有醒目的广告:“请来采摘火龙果!”儿子说:“火龙果长在树上还是藤上啊?去看看也好呀!”儿媳妇说:“那一定得进棚里摘,爸妈还是喜欢在阳光下的露地上采摘的。”我说:“采摘之意不在果,能在苹果树下走走就好。”老伴看见一家门口大字写着“美国布朗”,兴趣陡发,说:“如果里头人不多,那就摘点布朗吧。”于是儿子把车开进了敞开的大门里。
车子可以穿过两片果林,驶进果园深处。露出了红瓦灰砖的房子,有狗跑出来,不是狂吠,而是欢叫,紧跟着露出了果农的身影,乍看简直像个非洲黑人,露出两排白牙,指点停车的位置,那里已经停了两辆车。果园深处,有欢笑的人声。
“你们,头回吧?”果农问。
儿子说:“怎见得?”果农也不答,只是说:“有四种苹果、三样梨,还有大枣、柿子,可以混着称。”老伴就问:“不是有布朗吗?”果农说:“有哇。您摘吗?那可要贵上好些。”他分别报了价,说着递过装果子的塑料袋,又指指屋檐下靠着的一摞马扎,意思是可以随便取用,摘累了坐下歇歇气。
儿媳妇张望着,说:“比超市的贵那么多呀!”果农就说:“您采摘不是有个乐子吗?”我们就一人拿了一个塑料袋,又都取了个马扎。
果农说布朗树只有五棵,在果园深处,他领我们去。穿过许多苹果树和梨树,有时需要弯腰前进。我见一棵苹果树只有我那么高,也没张开树臂,却缀满了滚圆的红果子,就伸手去揪其中一个,没想到果农大喝一声:“您别!您那样,果子他疼!”我们全愣住了。果农站到我跟前,指点着说:“您得先来回瞅瞅,瞅准了那熟的,再轻轻先摸摸他,他冲您乐呢,您再这么把他摘下来……”他示范着摘下一个来。儿子说:“这个又不大,也不是最红,您怎么偏说他熟了?”果农就笑说:“熟不熟,看果把儿啊。”老伴评价:“您这么摘果子,跟相亲似的。”果农大加表扬:“您心里亮堂。可不是跟搞对象似的。”我现在记录他的话,说到果子全不用“它”,只是不知道究竟写成“他”还是“她”更恰切。
终于走到布朗树下。紫红的布朗有的已经似乎快要胀破,但是我们都没轻易下手,因为懂得,首先要看果把儿。可是又怎么对果把儿下判断呢?围住果农,再听他解说。说实在的,我也没太听懂,只记住他嘱咐“这样果子他就不疼了”“那样果子可就疼坏了”的语音。儿子问他:“那我们吃果子的时候,果子不更疼吗?”果农严肃地回答:“那不。果子离了树,就是另外的事情了。果子疼不疼,全在下树的那一刻。疼过的果子,吃起来总欠点味道。所以头一回来我这果园采摘的,我都这么说一回。有的没听完,扭头走了,那是没缘分,走了好。二回再来的,全是懂得疼果子的。真有那比我还疼果子的,我就连钱也不收他的,晚上睡觉时候想起来,念叨给媳妇听,由她笑话,我心里头那个痛快劲儿,别提了,比喝了天宫的神酒还痛快!”
(选自《读者》)
探究练习
1.迅速阅读全文,理解标题的含义。
2.全文基本上是通过 来展示故事发展的情节的。
3.分析下面句子表现的人物个性。
①他分别报了价,说着递过装果子的塑料袋,又指指屋檐下靠着的一摞马扎,意思是可以随便取用,摘累了坐下歇歇气。
②果农就笑说:“熟不熟,看果把儿啊。”
4.果农说:“有的没听完,扭头走了,那是没缘分,走了好。二回再来的,全是懂得疼果子的。”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本期参考答案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肺气压伤
肺气压伤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应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通过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如选择合适气管导管、避免过度通气等,使重症监护室(NICU)机械通气治疗NRDS中肺气压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57例NRDS中,男46例,女11例,日龄
1.2方法:
1.2.1呼吸模式 采用定时限压恒流型呼吸器,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IMV)50例,高频通气(HFV)7例。
1.2.2气管导管的选择 导管采用国产聚氯乙烯塑料管,按新生儿体重大小选择导管内径,3000克3.5mm5例。经口插管12例,导管前端有黑粗线标记进声门距离2~2.5cm,插管时黑安全线置于声门水平即可。经鼻插管45例,鼻孔-管端距离为体重+7cm。
1.2.3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的应用 42例静脉滴注鲁米那5mg/kg,12例静推安定0.2~0.3mg/kg,3例加用硫喷妥钠5~10mg/kg缓慢静注。
1.2.4 呼吸器参数的调整 53例在撤离呼吸器过程中降低了呼吸器的参数,57例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时采用了皮囊手控通气技术。
2结果
治愈36例(63.1%),死亡5例(8.8%),自动出院16例(28.1%)。肺气压伤3例(5.3%),与以往的发生率21.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肺气压伤即气道正压导致肺泡外出现气体,是新生儿呼吸器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肺气压伤后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或胸腔,亦可进入颈、纵膈、心包腔、腹部、皮下等,其临床表现有肺间质气肿、纵膈积气、气胸、皮下气肿、后腹膜气肿、心包积气和血管内进入空气等,显微镜下还发现有细支气管扩张[1]。
气压伤的发生与气道峰压和肺组织有关。当气道峰压在25cmH2O时,则易发生气压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重症肺炎患者也易引起气压伤。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肺气压伤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容量控制通气,机械潮气量过大;肺顺应性低下而吸气峰压(PIP)过高;呼气末压力(PEEP)、平均气道压力(MAP)、气囊加压过大;气管导管插入过深等[2]。
选用定时限压恒流型呼吸器,使呼吸道内的压力控制在预定的峰值内,吸气压力和吸气、呼气时间分别可调,因而可用较低的压力,较长的吸气时间使肺顺应性差的新生儿肺扩张;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可避免在吸痰和复苏囊加压呼吸时形成通气量过大,多余通气量通过气管周围的空隙漏出而出现气压伤;应用适量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可减少患儿的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对抗产生的气道高压;撤离呼吸器过程中及时降低呼吸器的参数可避免过度通气,吸痰时应用皮囊手控通气技术可避免使用过高压后发生气压伤[3]。
机械通气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与指导。本组57例NRDS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通过上述措施使我科的肺气压伤发生率由以往的21.1%降至5.3%%,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759
Abstrac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self-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individual adaptive performance in modern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self-education.
关键词: 个体;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适应性
Key words: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self-education; suita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0・7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79-02
0 引言
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所以,要想有针对性的调适自己,就需要认识自我,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教育,特别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从不适应到适应,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1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自身组织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它是由内向外的过程,即将已有知识践之于心理的体验、调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走入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主观感受和内部体验的教育,只有把外在物质力量内化为主体心理世界的动力机制,才有可能达到促进其有效发展的目的。
这是由于教育不可能主动的传授给个人,它一定是通过个人自我价值系统的审查以后,将其归纳进自我概念结构,才能转换成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自我教育来自人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多姿多彩与个体的相对匮乏的不协调。当它们达到一定程度的差距的时候,人们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需要感,而且这种感觉十分强烈,甚者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斗争,也就是内心的矛盾。促使个体调动本身的动力机制,例如情感、意志等等,尽最大的努力去消除他们之间的差距,朝着理想我的目标前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与协调。这也就是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不以自我教育为本,心理健康的目标很难达成。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心理学流派的观点来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强调当事人的领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虽然把人看成消极的 被动接受刺激的对象,但也重视当事人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正常人有自主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向。例如,罗杰斯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的心理咨询方法的基本假设就是,“只要给当事人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便能朝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身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心理变得更为健康。”从而逐渐形成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的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系统,这是对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关于这些心理成分与知觉输入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这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这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
综上所述,需要个体自身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是有必要的。
2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适应性
关于适应性,就是指行为规范。本文主要从人际关系适应性、文化适应性、心理影响下的生理导向适应性。
2.1 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性 杨中芳所言,中国人“自己”的表现方式,可能受到“求同”、“怕壮”心理的影响,以不突出自己为表现准则,甚至可能有避免表现自己的现象出现。为了自我改进,中国人对个人的错误、罪过及不良特性甚为敏感,且十分倚重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等机制来避免社会批评、责任及惩罚。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包括以自身实体为界限的那个狭窄“自身”,而且还包括“自己人”。人们倾向于将亲密朋友作为自己的延伸自我,所以就会对朋友做出较好的归因评价。策略性地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提供积极反馈的人进行社会交往是自我提升的一种重要表现。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之下,自我提升或许会致使个人和互惠性关系网络的疏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对他人的亲密或许比自我的提升更加的好。所谓自我提升是指人们有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
2.2 表现出文化适应性
2.2.1 社会赞许反应 前人通过研究发现,人们认为追求个人目标的重要性要大于集体目标,即注重个人主义,也就会做一些自我吹嘘的事情;相反,人们认为集体目标的重要性要大于个人目标,就会从事印象管理。
2.2.2 社会控制和自我调节 在华人社会占主流的中华文化,要求人们在表现自己时中和谦厚。认可中华文化的华人,无论是在人们当面还是背后,都会做到不亢不卑。但是,对于不认可中华文化的华人来说,他们将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文化压力之下显得格外的温和恭厚。当人们只是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的时候,社会或许会由于个人利益的行为,产生淘汰集体的危险性。
2.2.3 个人谋私引起的问题,社会控制机制 有研究表明外控的社会文化压力指通过互相监督以预防有人作出损人利己的举动。内化的社会文化价值指培养人们的公平、仁义意识,使人们不愿作出谋私害众的行为。在遇到社会文化压力时,才肯策略性地遵守规范。
2.2.4 自我表现 研究显示,不管在中国还是北美,自欺自擂对个人的精神健康都有积极作用。自欺自擂的人,只要他们不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美德,都会比不自欺自擂或过度谦卑的人快乐和健康,并更能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些结果说明自欺自擂能强化个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趣的是,在我国主流知识传统之中,不仅注重人们应该具备自信(即相信自己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能力),而且注重人们在公众场合之中,不需要贬低自己,但是一定要表现的温和谦逊。另外,因为我国的人口相对密集,没有较高的职业流动性,相互监督成为由很高成本效益的社会控制机制。通过互相的监督,保证生活在社会的人们不做出超越规范的行为。然而,人们相互举报个人的越轨行为,更有甚者,会惩罚那些以及不去举报亲友和近邻的人,也就是说,换向监督或许会发展为集体惩罚文化。
2.3 表现出生理导向的适应性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当事人对自我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对身心疾病则以治疗原发病灶为主,同时给予精神、心理上的疏导。由此可见,只有明确诊断,采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3 建议
从上文来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亲密朋友,真诚对待别人,尽可能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性;重视集体主义,时中、谦厚、不卑不亢、自信表现出文化适应性;明确诊断,采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运用中医调理自己的身体,表现出生理导向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杨中芳.如何理解中国人.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多元文化;自卑;实验研究
一、本研究的意义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 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2011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 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 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 “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 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 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 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 “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 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 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6,5(10);
[2]孙东方,常永才 民族心理学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4(2);
[3]姬兴涛,郭金兰等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李涛,杨寿 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J]咸宁学院学报,2004,2(1);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音乐教育,调试功能
一、亚健康心理释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进一步凸显,有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心理偏常状态,但是又没有达到疾患程度,即心理亚健康状态,与常说常见的忧郁症、强迫症、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等有着很大的区别。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约有44%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亚健康心理状态中,因此亟须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和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表现和成因
从整体上来说,亚健康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一种长期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是灰色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偏常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事情缺乏兴趣、对行为缺少信心、遇到困难时首先选择逃避等,而且周期性情绪起伏较大。第二是学习焦虑。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会间歇性地头疼,由此也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如果这种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问题。第三是情爱挫折。这是一种由于爱情遇到挫折后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消极状态。大学生情窦初开,但是心智发育水平有限,且缺少必要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很容易在恋爱中遇到挫折,并难以正确对待这种挫折,或消沉和忧虑,或激动和烦躁,有的甚至出现轻生念头。第四是人际交往。多数学生在求学时,经历的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社会经验十分匮乏,更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都遇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倾听和体谅他人;或者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无关紧要,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多数学生都有着较为宽裕的成长环境,且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关心,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难以独立生活,性格上任性、自私和狭隘等。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会出现悲观、过激的心理。其次是学校方面的原因。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努力后却因环境、方法等因素而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贫困生,他们因承受着巨大的经历压力和生活压力,也很容易出现自卑、悲观、失落等情绪。再次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也让高校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很容易进入校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很多学生都长期接触互联网,互联网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而学生则缺乏辨别和抵制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状态,便将互联网作为新的寄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网络综合征、网络狂躁症等。最后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人生、社会等都缺乏正确认识,个人的物质、情感、理智心理未能得到良好协调,遇到一些波折后很容易冲动,给美好的校园生活蒙上了不和谐的阴影。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理论依据
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调适和干预,并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着深刻可行的理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重要作用。由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情绪,是各类心理现象和活动的最初表现。情绪的好坏程度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决定性影响。作为音乐来说,其本身就是情感、情绪的产物,自然也可以有效作用于欣赏者、学习者的情感和情绪。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预防心理疾病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表情达意
任何时期和类型的音乐,都是带有特定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换言之就是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情绪的外化。“大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时,自然会与创作者、作品进行深入的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陶冶、启示和润泽。”[1]如著名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有力、发人深省,有的人理解为命运在敲门,有的人认为这是贝多芬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号角。随后的旋律中,这个主题动机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充满着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动力。每一个学生听罢后,都觉得之前的沉闷和抑郁一扫而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正是对贝多芬和作品情意的最佳回应。
( 二) 诱发感染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就表明学生的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压倒了正面情绪。所以心理调适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在于让正面情绪常伴大学生,充盈于大学生的全身。音乐正是对此最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当学生听到不同情感指向的作品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系列情感反应,获得多种类型的美感体验。比如在听到《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著名的流行歌曲时,自然会诱发学生奋进、坚韧、不服输等情绪体现,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不良情绪自然也消弭于无形中。
( 三) 宣泄释放
前文中提到,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这些不良情绪,如果置之不理,任由发展,则容易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对待不良情绪的诸多方式中,利用音乐进行宣泄和释放就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比如一些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音乐,可以使寂寞和低沉的心情得到有效缓解,继而达到开阔心胸、爽朗精神的效果。一些节奏舒缓、旋律清新的轻音乐,则能够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可以让大学生摆脱烦躁,神闲气定、安静平和地接人待物。所以很多时候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都是缓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药方,如果可以对症下药,自然会药到病除。诚如毕达哥拉斯所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可以治疗人们的情绪和脾气,使它们归于和谐,让自己重获新生。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对音乐的情绪调适功能给予充分重视,将其作为音乐干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改善和消弭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实践依据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调适,不仅要分析可行性,更要看实际的效果。这一点最鲜明的体现就是音乐治疗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早在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音乐治疗就率先应用于当时的伤病员,为他们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情,并因良好的成效而迅速推广。”[2]20世纪80年代,音乐治疗学开始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其涉及多个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含通过音乐鉴赏引发想象和联想、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在音乐美的陶冶和润泽下,可以将那些痛苦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转化为一种悲剧式的审美体验,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也就是说,音乐治疗不同于普通的医学治疗,直接通过手术或药物作用于病痛,而是重在改变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感性获得人们的情感共鸣。目前,音乐治疗学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广泛运用。比如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音乐想象治疗法,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聆听相关的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然后再与学生就想象内容进行讨论,进而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音乐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消除学生的焦虑感、紧张感和烦躁感,引导学生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所以从医学角度而言,音乐治疗学方兴未艾,正是音乐教育调适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重要的实践依据。
综上所述,大学生既是时代新人和民族的希望,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时代等综合环境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和情绪波动,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调适,则很容易陷入到亚健康心理状态中。音乐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希望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让音乐教育成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