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世界经济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对利率降无可降的现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无古人﹑无来者的大背景下,毅然决然于09年4月推出最终实施新的救助措施——也就是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购买各种证券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从而直接刺激了基础货币的增加。如此一来,市场的流动性增大,银行有了充足的资金,市场不会持续悲观,从而避免发生挤兑。此外,资产价格如股票和房产等也在人们信心重塑的过程中将不再继续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从而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是实际情况确是经济依旧疲弱﹑失业率仍然居10%而不下。又值美国大选,为解失业率的燃眉之急,于是美联储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无独有偶,量化宽松实施已久﹑实际收获却依旧甚微,依据路径依赖原则,2012年9月15日推出QE3——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并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美联储投下名为流动性的炸药,在世界大舞台下,这又岂能是一人的独偶戏?可以说在“美元本位制”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其货币政策的推出可谓带来了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即是典型。日本自06年起,本已退出了实施已久的量化宽松,但自09年起又重拾这一政策,而此时美国正值QE1。2012年11月21日,日本宣布其贸易逆差额为5490亿日元(约合418亿元人民币),迫于此等不景气的现状,又逢安倍政府的持续压力,日央行在1月19日进行重大政策转向,维持基准利率在0-0.1%区间不变,并引入2%的“物价稳定目标”,取代此前1%的通胀率目标,自2014年起实施无限量宽松措施。在博鳌论坛开幕前两天,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更是宣布,日本央行每月的国债购买规模高达7万亿日元,可谓一山要比一山高。
2量化宽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可以说长期以来,整个世界都在担忧,这样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法和手段是否正确,是否有效。根据学者李石凯的观点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联储投放的美元中没有形成美国国内流动性的部分,绝大多数已经溢出美国金融体系,变成国际游资,并通过乘数和杠杆作用被无限放大,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经济疲弱的问题不是流动性而在于信用问题和信心问题。与之截然相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曾针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提出:尽管美联储推出QE不一定能达到政策预期的效果,但要说QE是一种错误愚蠢的政策,那只能是主观臆想。受到美国疲弱内需的制约,受到新兴市场增长放缓的拖累,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美国QE的推出也许对美国经济起到的刺激作用十分微弱的,或其实际的效果不能如愿,但它毕竟是眼下美联储的最优选择。笔者借以通过VAR阐述“量化宽松振兴世界经济”这一观点。选取变量有世界总GDP实际增长率—y2realgdp,世界总通货膨胀率—y3inflation建立一阶滞后VAR模型:Yt=c+ГYt-1+μt。由eviews得出参数估计结果:由检验,模型估计值显著。Y2REALGDP=3.33186411264*Y2REALGDP(-1)+0.961302772432*Y2REALGDP(-2)-17.5403529018*Y3INFLATION(-1)+9.58664960474*Y3INFLATION(-2)+7.56469839891Y3INFLATION=0.746146173435*Y2REALGDP(-1)+0.183963248301*Y2REALGDP(-2)-3.00563715235*Y3INFLATION(-1)+2.03876765488*Y3INFLATION(-2)+1.68808116439检验被估计模型的恰当性,AR根图表如图,四个点都在单位圆内部,表明该模型稳定。根据脉冲响应分析,量化宽松对于通货膨胀冲击的确对GDP产生了正向影响,并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流动性的增加确实与当前世界经济的通胀现象存在一定关系。虽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前对于量化宽松的质疑主要在于流动性是否真正流动到市场中对市场乃至整个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而本文对于这样的疑问给出了具体的解释即:量化宽松确实振兴世界经济。
3美量化宽松预期收紧的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现状 模式
一、引言
我国有关的金融部门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并未在人民币的国际化实践中有比较明显的举措。但是,随着人民币所处的世界经济背景的不断变化,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国际化开始加速。当前世界经济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国际金融合作逐渐加强;金融去杠杆化趋势明显;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结构不平衡中前进;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局部调整。在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多重意义。这不仅能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而且可以促进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降低美国滥发美元带来的冲击,让全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当前我国人民币国家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已经在周边国家开始结算与流通。人民币在经历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中,始终坚持不贬值的举措赢得了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信任与赞赏。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在与我国进行贸易时很乐意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这样使得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第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工作开始试点向全面推行转变。2009年我国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几个城市开展人民币的跨境结算试点工作。2011年3月,我国政府决定将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第三,持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民币货币互换业务。从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总额高达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10年又先后与冰岛和新加波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尽管货币互换只是为了缓和金融危机造成的资金融通问题,但是,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其他国家持有更多的人民币,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第四,积极研发和人民币有关的债券业务。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始积极研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以供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投资。这样的举措促进人民币在国际投资和流通中的活跃度。第五,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正在建设中。2009年3月,我国国务院正式提出2020年以前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情况相符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民币流通和使用的范围较为有限。目前,人民币只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比较受到欢迎,而且在国家和地区中主要的计价货币仍是以美元为主。当我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进行贸易时,美元、日元和欧元相较于人民币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仍未有关当局提出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措施。原因是多元化的,可能由于忌惮目前世界主要货币的强势地位,也可能是考虑其他的经济政治因素。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推进措施,没有统一部署,人民币国际化很难顺利有序的开展。最后,人民币当前仍未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要想得到世界货币市场的认可最终实现国际化,必须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度十分缓慢,当然国家当局不能只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化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而损害其他的经济利益体,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进展缓慢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难度。
三、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模式。接下来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明确人民币在寻求国际化中的定位;其次是实现的路径探索;最后是具体如何安排实施。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系统工程中缺一不可。
(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定位
关键词:海洋经济;世界经济;耦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82-02
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研究独立发展多年,人们很少将两者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与重陆轻海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两者的关联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各国的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学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海洋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与之相适应,新近有人提出了“海洋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战略、直至影响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一、传统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
从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存在密切关系。从时间上看,17世纪欧洲国家从海上掠夺开始了崛起之路,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演变;19世纪沿海国家借助近海之便发展对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世界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15世纪的经济和技术大发展使得早期的航海活动开展起来,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传统海洋经济向现代化转变。从空间上看,世界经济中心沿海布局的态势明显,从中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再到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以及超级大国美国。如今人类各种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向海洋延伸,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都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海洋交通运输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海运的辐射半径大大超过河运和陆运,海运技术的突破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贸易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早期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贸易,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贸易的主体之后,更是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开放条件下,各国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和产品配置,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国家的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上交通,而海洋交通运输是传统海洋经济的主要部分。因此,传统海洋经济通过国际贸易间接对世界经济发挥作用。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耦合
20世纪60年代,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以及海洋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嫁接、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标志着以海洋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为特点的现代海洋经济诞生。现代海洋经济的诞生是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传统海洋经济并非直接对世界经济发生作用,而只是通过海上交通强化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互动。现代海洋经济则不同,它逐步摆脱了陆地本位的束缚,直接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对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任何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保证,世界经济在生产、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构成了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也往往是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日本1981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高达393亿日元,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至964亿元。(2)制度推动作用。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认知呈现出内涵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地位逐渐提高的趋势。沿海国家纷纷提高了海洋问题在国家内外政策中的地位,甚至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筹划的重要内容。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海洋科学报告”中提出要以海洋科技的发展来提高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日本出台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也提出以海洋技术为先导,加强日本海洋开发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政府的积极干预使海洋经济发生跳跃式发展,同时也为其适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海洋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工业―技术革命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纳入“资源”的范畴。海洋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要多,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农作物,海洋储藏的矿产资源和可燃冰能够使用一千年,海水经过淡化后可以直接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和开发陆地资源相比,其经济成本小,边际收益大,因此海洋开发成为许多濒海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2)海洋经济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尽管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其潜在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引起重视。进入21世纪,网络泡沫退去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海洋技术很可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力。海洋再生能源、海底通讯、游艇、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扩散效应强,极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沿海国家首先崛起的产业。
这是一种有别于间接传导机制的直接传导机制,具有几个特点:(1)直接性。现代海洋经济是知识经济、资源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直接提供动力,效应大、时滞短。(2)有序性。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补充、聚合放大,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3)自发性。这种机制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不需要人为推动,还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认识。
三、现代海洋经济的世界经济属性
(一)现代海洋经济的本质属性
结合历史和当前趋势来看,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具有动态性。要验证“海洋经济就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论点,就要从两者的本质属性上探求答案。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态势,世界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现代海洋经济也是开放经济:(1)海洋具有空间开放性。任何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都离不开海洋,各个国家通过海洋互相连通,控制了海上交通就是控制了世界贸易,从而控制了世界财富。(2)海洋资源具有共有性。有些海洋资源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成为跨国界共享的资源,还有些海洋资源归属不明确,沿海国家围绕其产权展开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3)海洋技术具有综合性。海洋产业涉及学科多,海洋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加剧了其风险性,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加之海洋开发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要求各国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共同行动。
同世界经济相一致,现代海洋经济也开始了全球化进程:(1)政府间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海洋大国之间从海洋科技合作向政策合作转变;(2)远洋渔业、海油开发等产业走向全球布局,以此突破资源、资金和技术瓶颈;(3)众多海洋产业相关企业采取全球化生产方式,建立起物流、航运、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跨国战略联盟。总之,现代海洋经济在对外关系视野中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现代海洋经济的开放性是探究其与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现代海洋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生耦合
海洋经济自诞生以来就和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这种态势只能更加明显,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进的关系。
首先,两者共生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世界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裹挟中,对外贸易增速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资本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各国间高速流动,只有开放的经济领域才可能在世界大市场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海洋经济就是如此。开放性是现代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共有的属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一属性都不会发生改变,决定了两者耦合发展的态势。
其次,两者耦合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方面的发展,反映在世界经济上都将产生极大的效益。世界经济的基础正从资源向资本、知识和技术转化,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的现代海洋经济无疑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源。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现代海洋经济非但不会脱离世界经济,两者的关系还会更加紧密。
海洋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耦合演进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号:现代海洋经济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海洋经济等于世界经济”这一说法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经济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对其地位和价值的理性认识。只有认清两者的耦合规律、发展态势,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才能把握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参考文献:
[1]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2007.
[2]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轮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5-78.
[4]红.现代海洋经济及其特点、趋势初探[J].资源与产业,1999,(6): 41.
[5]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6]乔琳.刍议复杂系统下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15):9-18.
[7]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J].史林,2008,(4):167-173.
[8]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46-52.
当前世界贸易格局正处于重构期,其动力一方面来自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贸易国内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来自于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那么,在世界贸易格局重构期,中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状况到底如何呢? “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企业200强”报告的及时问世,为我们探索这个关系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重要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200强现状解构
首先,本土企业尤其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累计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6.6%提高至29.7%。相较之下,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首次低于50%,仅为49%。
其次,制度创新为中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在中国外贸发展史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过去的一年里,在国际经济形势疲软、中国进出口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外贸数据却逆势而上。
再次,制度创新在特定形式下也可能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冲击。以铜进口为例,2012年中国铜进口量、值均创历史新高,原因是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了非常规融资途径,即企业用信用证进口铜放入国内特殊监管区域,然后抵押给银行以获得贷款。这种低成本融资方式备受因国内银根收紧而陷入资金困境企业的青睐,但后果是导致保税区铜库存量暴涨。
最后,国际制度创新和国内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有力促进了中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如果将贸易协定视为一组规则的集合,那么新贸易协定的实施则是国际制度创新的体现。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从东盟进口的煤炭大量增加。由于进口煤质优价廉,国内电力巨头华能集团2012年仅通过进口煤一项就为集团节约13.5亿美元的燃料采购成本。在竞争效应的作用下,国内电煤价格联动改革提速,2013年实施电煤价格并轨,鼓励煤企和电企自主衔接签订合同和自主协商确定价格。
中国企业面临挑战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稳出口、促进口以及调结构等诸多重任。但是世界经济形势并未给中国外贸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探底风险下降,金融市场形势有所改善,但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疲弱。
国内成本的提高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另一个重要障碍。受成本因素影响,一些订单和制造业产能加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
国际贸易规则调整是世界贸易格局重构的重要内容。TPP(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协定)正在成为美国全球贸易政策的核心,并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成为影响全球贸易秩序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将在2013年6月启动的美欧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美欧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该贸易协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可能会超出任何现有的双边贸易协定。
规则调整的实质是国际事务主导权的转移与争夺,背后是新旧国际格局的交错转换,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加大了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关注力度,并多次提出针对性的观点和建议。在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联合的题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报告中,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引起了各界的热烈讨论。2011年,OECD在题为《竞争中性与国有企业:挑战和政策选择》报告中,全面研究了国有企业相对于私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消除这些优势的措施,进而提出“竞争中性”政策框架。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USCC)在2011年报告。更是将中国的国有企业同国家资本主义联系到了一起,主张用国际经济规则约束中国国有企业的行为。在实践中,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力图将“竞争中性”政策上升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通行准则。同时美国在多边贸易谈判、TPP以及国际投资协定的谈判中大力倡导建立国有企业规则。
制度创新推进企业发展
在内外约束下,中国可以考虑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外贸企业的新发展,潜在的切入点有两个:
削减贸易成本
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之间的差额通常被称为贸易成本。这意味着,贸易成本的改变不仅能够克服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还能为进口地进口价格的调整拓展提供空间。
要进一步拓展中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可以在三个方向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发达国家改变不利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性政策,促进农产品自由流动;鼓励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改善贸易环境,更深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积极推动中国与南方国家间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降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问的贸易成本。
此外,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贸易伙伴基础设施的改善、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以及币值保持相对稳定、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活动,乃至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贸易成本降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
建立动态平衡的规则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除了中国自身坚持和平发展、对外开放的原则之外,也靠别人“善意的忽视”。也就是说,中国相对被动地接受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尽管如此,中国仍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重任,未来发展的艰巨性可能超过既往。虽然世界经济格局改变以及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对中国有利,但是外界的关注以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呼声也在提高。因此,如果想要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人民币;汇率;德定
面对世界经济减速发展,欧美各国频频降息,如美联储进人2(X)1年后n次降息,使美国的短期利率由年初的6.5%降至1.75%,很多国家采取本币贬值的政策来促进出口,限制进口,以刺激本国经济增长,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但人民币汇率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走势持续坚挺,并保持稳定。而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参加2田1年《财富》全球论坛时表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减速发展,中国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广泛开辟国内市场,中国外汇储备将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保持稳定。
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两种观点
目前,面对国内经济增长减缓,外贸出口增长回落,加之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经济理论界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应该贬值,其理由:一是亚洲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贬值幅度在30一50%之间,而亚洲国家同中国外贸出口的“碰头”产品率高达25%以上,若人民币不贬值,就会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减弱,造成中国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如1998年中国出口仅增长0.5%。所以,只有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降低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的价格,把失去的优势找回来,才能达到促进外贸出口的目的;二是中国目前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严重,经济需要以增加出口来走出困境,而应用非汇率手段(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扩大出口,虽然对出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出口越多退税越多,从而在目前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国家的财政收人就有可能减少,故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来促进出口并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本身就说明了人民币币值被高估。因此,人民币贬值是唯一出路;三是1998年中国的年贸易顺差达437亿美元,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456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却仅增加了50亿美元。这说明外汇流失严重,各方面对人民币信心不足,外商投资者普遍对人民币有贬值预期,因此便产生了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四是历史已经证明,货币贬值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贫到富的必经之路,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同样,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得强大、富裕之后,货币贬值也依然是它应付外部冲击,调节国内价格,纠正贸易逆差的一种“常规武器”,美国则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而理论界中的另一些经济学家,如复旦大学的谢百三同志,中国社科院杨帆同志等,则持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应该而且必须保持稳定。经过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我们认为,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
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民币汇率当前应该而且必须保持稳定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运用国际经济学理论,并结合当前经济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从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较小,人民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不大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一国货币贬值的效果,要看该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如该国进作者简介:冯英娟(1970.2),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出口商品需求弹性无穷大,则货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差额;而如果该国进出口商品需求无弹性的话,货币贬值不但不能改善贸易收支,可能还会使贸易收支恶化。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该国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无穷大的话,则货币贬值一方面会使以外币表示的该国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增加出口量,增加外汇收人;而另一方面会使国内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商品的价格升高,从而减少需求,减少进口量,减少外汇支出。因此,货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甚至可以使逆差变为顺差。但如果该国进出口商品需求无弹性的话,则恰恰相反。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的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较小,接近于需求无弹性的情况,属需求缺乏弹性一类。因为我国出口商品中20%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80%是初级原材料、低附加值的制成品,这类商品弹性较小。近年来,由于初级产品贸易规模下降,此类产品弹性更日益缩小;对于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往往被发达国家视为“敏感产品”而加以限制,从而人为地降低了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年初,日本又对我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等农产品实行进口配额,而且准备陆续对其他一些产品如木制品等也实行进口配额。这些做法,都人为地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而从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结构来看,我国进口的商品中,有80%是各种生产资料,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引进国外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口难以压缩,因而中国的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也较低。所以,从现在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人民币贬值,不但不会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反而有可能引起负面影响。应该采取其他措施来改善贸易收支。而且,近年来外贸出口增长乏力,主要是由于世界商品价格下跌造成的。所以,扩大出口并不只是通过人民币汇率贬值就能解决的。另外,产品出口国借用货币贬值的方法改善贸易收支,常常会导致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从而互相抵消着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积极作用。
2.国际经济学中阐述的J曲线效应理论指出,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有一个时间差在货币贬值初期,国内企业对汇率变动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出口不能立即增加,而进口也不能立即减少,但原有进出口合同却还要执行。此时,由于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出口量不变,则出口收汇会立即下降;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商品的价格会上升,而进口量不变,进口付汇反而增加,从而带来贸易收支恶化。因此,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来看,不宜采用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
3.在国内物价指数较低的情况下,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稳定对中国的出口是有利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汇率的稳定,有可能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出口国和进口国都稳定。而目前我国物价指数较低则可能使我国的出口商品在进口国长期保持低价,这对于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十分有利;汇率的稳定有利于价格的稳定,而价格的稳定有利于计算出口成本,这一切均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发展。
4.中外利差逐步缩小,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条件根据国际经济学关于利率与汇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可知,如果中外利差过大,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将很难。例如:美国利率高,而中国利率低,则投资者会抛出人民币,购买美元,存到美国银行以获取高利息,这样,人民币汇率将下降,即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总之,中外利差过大,则可能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而中外利差缩小,则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条件。
5.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亚洲与金融”专题研讨会上说,近二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接近百分之十,2(X刃年GDP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预计今年的经济增幅为7%,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进出口增长8%。这一切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6.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外债总量、结构合理,对投资者来说相当安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最好的投资国之一,使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所存无几。中国外汇储备高达16田多亿美元,并另有600多亿美元居民外汇储蓄,而外债仅12(X)亿美元,短期债务更仅有巧O一180亿美元左右,与1998年的俄罗斯和韩国情况不同。由以上各点可以看出,目前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稳定,才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第l期冯英娟:从国际经济学角度看人民币汇率稳定
三、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现实意义及加入Wl丫)后的变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