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经济行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43
本次研究将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对象, 具体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该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72例(7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其中男40例(40眼), 女32例(32眼), 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65.7±8.9)岁。依据LOCS分级法, 本组患者中Ⅱ级核32例、Ⅲ级核28例、Ⅳ级核12例。白内障检查结果显示手动/眼前1/2;③患者均合并有老年性白内障疾病, 检查结果显示其视力为手动/眼前0~0.4;
1. 2 治疗方法 术前患者均给予药物常规治疗, 如采取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噻马心安滴眼液、醋氮酰胺片、甘露醇注射液等滴眼, 若仍然存在眼压不符合手术标准者可以实施前房穿刺术, 确保患者眼压符合手术要求。此外, 本组患者术前还应该给予视力以及最佳视力矫正, 患者实施Goldmann眼压测量以及裂隙灯检查、前房角镜检查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患者入院后就应该实施全身检查, 确保患者视网膜无脱离现象、玻璃体无浑浊现象。
本次研究过程中使用UniversalII型超声乳化仪(美国爱尔康公司)、PMMA硬质人工晶体(美国博士伦公司, 光学部直径5.5 mm、总长度12.75 mm、屈光度+5.0~+25.0 D不等)、非接触角膜内皮镜(日本Konan公司)、黏弹剂(透明质酸钠, 上海其胜公司)。
患者术前1 h给予复方托呲卡胺滴眼液以扩大瞳孔, 常规麻醉。于患者鼻上或者颞上9:00~12:00方向、以穹窿部位基底的结膜瓣上作巩膜隧道切口以及角膜辅助切口。Ⅱ~Ⅲ级核使用原位超声碎核法以及超声脉冲模式, Ⅳ核使用拦截劈裂法以及普通超声乳化模式, 超声乳化时间8~105 s。超声乳化过程中医生应该始终保持超向下, 抽吸残留皮质并抛光后囊膜。于患者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人工晶体置于囊袋内。(对于虹膜后粘连患者, 使用粘弹剂推压患者虹膜, 钝性分离后, 撑大瞳孔)在患者巩膜隧道中小梁部位做于角膜缘垂直的条形小梁组织, 在相应处进行虹膜跟切处理, 其切除范围需较小梁切除范围略大。隧道切口使用10-0尼龙线给予间断缝合, 最后将粘弹剂抽吸出来, 在辅助切口注水, 并观察其滤过量后, 根据密闭情况缝合患者结膜瓣, 给予0.2 ml的2%利多卡因和2万U庆大霉素以及2.5 mg地塞米松进行结膜瓣下注射, 妥善包扎术眼。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前眼压为(42.0±6.1)mm Hg、前房深度为(3.5±0.2)mm、视力为(0.41±0.08), 术后患者眼压为(10.7± 3.7)mm Hg、前房深度为(1.2±0.2)mm、视力为(1.3±0.18),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闭角型青光眼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青光眼疾病, 患者由于眼球前房角关闭造成眼内房水排出受阻, 进而导致青光眼疾病, 其可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类型, 同时不同类型的患者在临床症状、病情发展上表现也有所不同[3]。而白内障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晶状体代谢紊乱、晶状体蛋白质浑浊, 使患者产生视物模糊临床症状。白内障与青光眼是当前世界上导致患者致盲的主要眼部疾病。
以往针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分开手术的方案, 首先给予患者青光眼治疗, 确定患者白内障晶体核已经成熟后给予患者白内障手术治疗, 其疗效虽然较为显著但是却会延误患者治疗时间, 对患者生理、心理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并发症发生率也会由于手术时间延长而升高。而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手术效果、适应证、禁忌标准等均有了新的改变,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的适应标准不断扩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 这就为合并手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本次手术过程中应该遵循解除瞳孔阻滞、建立房水外引通道、重建房水平衡、增进视力的手术原则, 医生仍然谨慎完成超乳术, 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 指导患者术后护眼[4]。
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眼压、前房深度、视力等指标相较于治疗均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 王淑兰.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置合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观察.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9):1432-1434.
[2] 王海梅.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对比.河北医学, 2011, 17(4):441-443.
[3] 谢丽莲, 朱俊东, 陈文芳, 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1, 6(2):168-171.
各位报考交通银行的考生们需要多多关注当前月份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热点,重大时事政治,以及交行近几年行内政策、业务调整以及行情行史,对这些内容着重复习。
交通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内容基本与四大行相似,主要考行测、公共基础、金融常识、时政热点、英语以及交行行情行史。交行笔试经济金融部分题量大,经济学、金融学题目整体难度高,基础知识覆盖面广;另外,经济金融热点将会是必考项,占比较大,考察内容也更加精细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牛年初始,股市行情蓬勃向上,市场各方欢呼不已。而市场在二月下旬的震荡调整又不免给人带来些许困惑,牛年行情还能延续吗?市场是否又要开始新的一轮调整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给出新的判断。在我们看来,市场点位的预测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但市场中长期的走向却并非没有恰当的分析逻辑。只有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我们才能把握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才能看清纷繁复杂背后的客观规律。
宏观经济数据忧中有喜
从表面层次来看,当前经济数据并不理想。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经济形势看,当前宏观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并不乐观。特别是在欧美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内经济能否独善其身,国内股市能否特立独行,这的确需要进一步观察。
根据2009年1月公布的经济数据,1月CPI和PPI增幅双双下滑,落至1%和-3.3%的水平,分别连续9个月和连续5个月下跌,因此有人认为,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仍然严峻。外贸进出口额双双下降,中国在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下,产品出口需求受到制约。
同时,1月份信贷大幅增加,而M1和M2增速剪刀差则创出历史最大纪录。我们认为,尽管信贷速度加快,但货币在实体经济的使用效率并未完全显现,大量货币以居民储蓄存款及企业定期存款的形式沉淀下来。因此,企业对实体经济的信心不足导致投资减少,这是M1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在春节期间,单位活期存款减少也存在季节性原因。因此,不排除未来M1增速仍有可能掉头向上。另外在2月份以后,随着股市行情的走好,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将会导致准货币的增加,也可能导致M2的增速继续加快。因此,有人担忧,新增信贷的加快是否带来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单纯通过加大投资能否充分调动内需?这样的疑虑确实值得重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存在认知的缺陷。而认知的缺陷又会导致我们对经济的未来走向的迷茫和恐慌。
但市场人士往往愿意从宏观数据当中挖掘股市上升的内在动力。从1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标PMI来看,生产指数自08年12月以来的连续两个月的上升表明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出现复苏,而库存指数的连续大幅下降也表明企业消化库存已经取得进展,这些信号对于当前仍处于观望期的市场参与者或许可视作定心丸。
金融市场稳定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从深层次原因来看,经济走向的关键还是参与者的信心问题。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数据不乐观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国内生产者及消费者的信心,如何维持稳定繁荣的宏观整体局面是各方人士亟需努力的方向。我们重申,在目前情势下,不应该低估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力。
作为证券市场参与者,我们应该高屋建瓴的看到目前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在国外需求不足的情况,通过努力营造虚拟经济的稳定发展局面有利于大众参与者的信心恢复、内需的增长和国内经济的走好。一方面股市的走好,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各方参与者的信心,促使人们对实体经济认知的改善,推动经济较快较好的复苏。同时,股市的走好会提高投资者的消费能力,从而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当前证券市场的主要矛盾就是宏观经济不景气及信心不足与市场资金充裕、人心思涨之间的矛盾。而上述矛盾的解决途径就是让股市涨起来,让更多的人获得财产性收入实惠。
理性来看,股市需要放慢上涨的步伐,我们当然希望股市走牛,但并不希望走得太猛,福祸相依,欲速则不达。近期板块的轮炒,说明市场资金很活跃,但过度的活跃往往又会衍生更大的风险。因此,保持市场稳定有序的发展和加强投资者教育也许又将摆上监管层的议事日程,而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获取较为稳健的投资收益应成为主流投资模式。特别是对于基金等投资机构而言,应该让大盘蓝筹股成为中流砥柱,避免参与概念性的题材炒作。
三月的A股投资策略:把握结构性机会
展望未来一段的行情,春季行情仍可延续,市场经过二月份的充分调整,大盘风险已经有所释放。且大盘蓝筹股存在补涨要求,我们预期两会期间行情仍可期待,特别是中石油与银行股的加快上涨,将会带动指数进入加速拉升阶段。同时,从目前热点看,市场不乏板块轮炒的机会,特别是房地产板块仍然存在补涨要求。总体而言,在目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没有达到30倍之前,市场仍存在交易性机会。在资金市波澜壮阔的推动中,上证综指或可冲击3000点。
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短期看,市场是投票机;众人投票愈多,资金累积效应愈明显,股价也涨得愈快。而长期来看,市场又是称重机,股价的涨跌最终由内在价值决定,市场的长期走向由基本面决定。本轮行情能否维持到第二季度,仍需观察,适当的调整和暂时的休憩也许都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可惜的是,“市场先生”往往是歇斯底里的疯狂。
摘要:本文对过去十年债市走势进行回顾和总结后发现,通胀而非经济增长是影响债市走势更为核心的因素。展望未来十年经济基本面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未来经济增长或替代通胀,成为债市的核心驱动变量,未来长期看债市机会大于风险,加大配置仍是主题。
关键词:核心驱动变量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影响过去十年债市走势最为核心的驱动变量——通货膨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影响债市走势的关键因素无非有三大方面:一是长期方面,看债市供给层面;二是中长及中期方面,看需求层面,即经济基本面;三是短期方面,看货币政策实施及资金面供需层面。其中,经济基本面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不管是供给层面,还是货币层面,最终都是围绕经济基本面演变的。而且经济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也更直接、更明显,尤其是在“经济增长+通胀”核心驱动因素对债市走势的影响分析中,百试不爽。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基本面是影响债券市场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因子(如图1所示)。债市走势基本与经济基本面保持着一一对应的影响关系,虽有经济基本面与债市相脱离的情形发生,但这一点可以解释为政策面的滞后效应所致,或者说政府行为与市场预期出现了偏差,从而对经济形势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债市的整体运行轨迹。
从市场的运行周期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02-2004年,经济基本面即经济增长与通胀共同主导阶段,乘着加入wto的春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而且世界经济也在互联网等it技术因素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增长期,社会需求不断得到夯实,进而带动通胀中枢大幅上移,致使债市收益率中枢显著上移;第二,2004-2005年,背离阶段,此时通胀下行,经济下移,但收益率继续上移,这与政策的滞后效应有关(经济体自身会对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政策产生部分“免疫”效应),背离持续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小;第三,通胀主导阶段,自2005年以来,债市走势与通胀走势吻合程度最高,就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特殊时期,这种“如影随形”的关系也得到了市场的印证。
沿着上述思路继续向下探讨,纵观十年来的债券市场走势,不难发现,相比经济增长,通胀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当前市场基本都凭借对通胀的走势来判断债市行情的现象。从图1至图3中可以发现,相比基本面变化,债市行情较基本面变化平均滞后3-6个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市对经济基本面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尤其是2011年以来,债市的滞后周期平均已在1-2个月之间。而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债市基本与经济形势保持同步,甚至可以提前反应出经济基本面的部分特点。笔者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市场预期的有效性大大加强,这种市场预期的偏差效应正在逐步削弱。
但如果将考虑问题的角度拉到更精细的周期层面,债市也在寻找收益率与基本面之间的平衡。以2012年的行情为例,债券市场呈现出先抑后扬再抑的态势,分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通胀高于预期,收益率中枢上扬;第二阶段是经济增长低于预期,通胀低于预期,政策面配合,收益率中枢下移;第三阶段是经济增长超预期主导行情。由此,债市收益率中枢的波动主要是在修正预期偏差,是对预期透支、未兑现的一种再消化。
沿着上述探讨逻辑,在承认上述猜测的前提下,反观近十年债市走势,为什么是通胀而非经济增长是影响债市更为直接的因素?是否可以考虑,扰动通胀的因素太多,通胀预期偏差过大,而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8%-10%的高速增长,预期偏差幅度不大,尤其是政策面对经济增长的保障较为可靠(基建+房地产对经济增长推动更为有效与简单),而对通胀的控制力度较弱,政策面滞后效应的负面冲击还很强,致使通胀对债市收益率的影响更为凸显。
换一个角度,从“债市收益率”概念反映的经济学意义来看,这种影响似乎更加容易被理解。经济增长与通胀对债市收益率的影响,可形象地体现在对收益率中枢运行区间上限与下限的影响上。从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率来看,经济保持高增长的黄金态势(基本维持在9%以上),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偏差影响的边际效应不显著,而通胀波动范围较大,其对债市收益率中枢运行区间下限的影响显著是不言而喻的。通常,债市收益率中枢对上限的敏感性相对较弱,而对下限的敏感性更强,因此通胀对债市收益率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
债市核心驱动变量由通胀向经济增长转移
以当下作为界点,将过去十年与未来十年的经济基本面特点作一比较,或者说将过去的预期修正与未来的预期偏差作对比:过去十年,相比黄金态势的经济高速增长,通胀预期的不断修正是扰动债市的最核心因素;而未来十年,结构转型引发的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行似乎更难预测,其产生的预期偏差应该更为显著,而结构转型期,政府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央行货币政策不断完善,通胀压力不大,超预期风险或将愈来愈小。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被推到了更高的政策层面,以“城镇化”为主题的经济改革正在重塑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而且收入分配深化改革、城镇化推进、培育内需新增长点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再次被推到幕前,“没有水分”的概念范畴要求国内经济消除不利的泡沫因素,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增长速度。
(一)经济增长下移有超预期的风险
在国内财政扩张的刺激下,2013年经济增长反弹基本没有悬念,这其中有基建投资增长、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外贸增长等方面的因素推动,更有“城镇化”的概念推动,但在国内经济缺乏内生增长性的背景下,经济就算恢复高增长,还是产能拉动产能的过程,长此以往,势必形成资产泡沫,甚至发生经济危机。所以,中央提出“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笔者相信政府作为,城镇化只是作为缓释经济下滑风险的重要工具与载体,而不是再以gdp为纲的经济发展理念,按照经济学的产出理论,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定是以经济增长下移来换取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为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如果上述猜测正确,那么财政扩张一定是有序的,不会像以往那样全面铺开,始终要淘汰一些高耗能的产业,要削除风险愈来愈大的资产泡沫。考虑到政策面在增长与转型的平衡选择上,会有一些时点风险,经济增长下移的超预期概率较大,也许2013年经济增长会有8%以上的速度,但2014、2015年经济增长的下移幅度可能将大大出乎市场的预料。如果再保守一点来看,一旦政府投资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有效性出现回落,那么今年四季度,甚至下半年,可能重新燃起市场对经济下滑的预期。同时考虑到资产泡沫的风险敞口问题,政府已经不会再有像以往那种大规模投资的冲动,而且还有收紧的可能性,所以,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增长下移幅度超预期要比上移超预期的概率更大。
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主题不
会改变,虽然央行逆回购政策以及sol政策的逐步落实,有意压低市场利率,但像以往那样短周期内大幅度降息、降准的政策不会再出台了。因此,央行政策出台只是在完善利率制度(利率双轨制向银行间市场利率单轨靠拢),市场只能期待中性偏宽松的市场利率状态,不要过度期盼央行政策的大幅放松,或者市场利率的大幅下降,中性偏宽松应是最理想的调控状态,这也对经济增长的单边上移形成较大压力。
(二)通胀涨幅可控,超预期概率偏小
在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的前提下,通胀并不具备大幅抬升的条件,而且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加大供给,改善物流,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不出现极端的天气情况,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物价不会出现明显上涨。同时,央行数据显示,一年多以来,货币供给m1始终在个位数徘徊,说明企业财务账面现金流量不足,生产端经济属性异常不活跃,也从侧面说明社会需求风险很大,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的情况基本一致。所以,供给端在增强,需求端在减弱,通胀涨幅基本可控,超预期概率愈来愈小(一年多以来,通胀基本在预期之内,而且低于预期次数明显偏多)。
值得注意的是,最大的风险在于输入性通胀压力。近期外围出现量化比拼的货币环境,欧、美、日三大经济体不断放大货币供给,容易引发风险偏好升温,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会造成不可预期的通胀压力(变相承担世界经济衰退成本),如我国外汇占款已经出现了明显回升。但这种不可预期甚至不可控的输入性通胀对我国造成的冲击应该不具备可持续性,除了政策层面会有防范的举措外,美国、日本此轮的救助方案依然有其局限性,不如前几次的量化宽松政策冲击那么大,整体对国内通胀的负面影响也属可控范围之内。
整体来看,经济增长中枢下移超预期的可能性更大,就算用投资可以“砸出”一定的gdp增长,但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如果政策按照“健康城镇化”的概念模式推进的话,2013年经济增长将在8%附近(如果抛除政府投资以及其他形式推动的“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国内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中枢不会高于7%),而2014、2015年经济增长势必要沿着下移的趋势运行,结构转型力度大一些,超预期下移的幅度就会大一些。而且从政府态度来看,中央表现出可以容忍经济增长出现一定幅度的下移,如2012、2013年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均为7.5%,以后的政策目标或将下移至7.0%甚至以下,而这是市场在过去十年间没有经历过的,市场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预期偏差,就像前期对通胀产生的预期偏差一样(主要对社会需求、经济结构缺乏深度认知)。而且这种新的预期偏差刚刚开始,有增大的趋势(市场由于惯性思维,往往不愿意接受新的经济周期与运行轨迹,需要相当时间的磨合期),需要市场不断反复修正与完善。
根据上述解释,中长周期层面,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成为周期性主题,需求面累积风险持续放大,政策边际效应持续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不可避免,而通胀因素弱化显现,由此可推断,影响债市的最核心因素正在向经济增长层面过渡,也就是说,由通胀主导的债市行情将让位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驱动因素的行情。
未来债市机会大于风险,加大配置仍是主题
立足当下,“潮头再立”或许能更恰当地形容当前的债市态势,配置盘应顺势而为,果断建仓、加仓。
结合成熟债券市场的运行态势(见图4)来看,我国债市收益率中枢还有更大的下降空间,这主要因为:一是最大的预期偏差——经济增长下移推动;二是利率市场化政策框架推动。当前,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若要为结构转型周期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必须要降低融资成本,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严格来说,在结构转型周期的关键期内,经济体需要债券市场的支持,以度过攻坚期、困难期,完成空前的产业升级,反过来说也成立。如果债券市场不经历一个大的牛市周期,承担起必要的改革成本,那么经济也不会好起来。
央行的用意再明白不过,本次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目标不在于变动汇率水平,而是强调汇率形成机制,可以让金融机构和银行有个适应过程,市场也会逐步熟悉。显然,短期来看,此次人民币升值对债券市场构成利好,中长期仍需观察未来浮动汇率的变化幅度,若将升值预期消化殆尽,市场也将进入另一种局面。
当前主导债券市场行情发展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基本面,其二是资金面,从更直接意义上说,人民币汇率调整将通过资金面影响债券市场。
当前债券市场的基本面继续支持债券市场行情的发展,而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进入债券市场,短期内构成对债券市场的利好。此次升值幅度预计还不足以使境外资金获利后大举离场。当前股市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风险较高,债券市场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包括QFII在内的境外机构的重要选择,从当前QFII和外资银行大量购买国债可见一斑。
不过从长期看,由于升值对出口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国内目前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经济降温是可期的,因此央行采取进一步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本次升值幅度不大,对经济的短期负面影响有限,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会立即出台。但从长期看对中长期债券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预期。如果预期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则流入国内市场的资金会增加,这样不会对国内债券市场产生短期冲击,甚至会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的上涨。而升值幅度进一步增加会导致国内经济回落程度的增加,增加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可能性,这对债券市场中长期是较大的利好。
如果预期本次升值后不会再一次升值,则可能会对短期债券市场的冲击较大。而且由于本次升值幅度较小,宏观经济不会出现紧缩的局面,对中长期债券市场的刺激作用也不强。预计年内人民币再次调整2%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加大了投机资金炒作汇率的难度,因此不能对资金进一步流入推动债券市场走高产生过高的期望。
值得债券投资者警惕的是,未来债券市场资金的动向已经成为影响债券市场行情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在未来几个月内,债券市场还将维持温和向好的局面,但随着制约当前股票市场良好发展的障碍的消除和系列扶持政策的明朗,股票市场一旦形成转机,并基本确立股票市场一段时期的行情,无疑将从当前处于高位的国债市场分流资金,并有可能形成债券资金外流的羊群效应,将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时间有可能在9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