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内部挖潜 信息化 分阶段推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57-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1990年由管理科学家G・哈默尔和C・K・普拉德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迅速在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的研究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企业的发展应该由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特有的资源来决定,企业利用并合理整合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实现并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是整体资源,是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同类型企业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竞争者可以与该企业已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竞争优势上进行比较。该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对于特定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不断地延续和积累而形成的,因此不会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竞争对手也很难完全了解和复制。

2.价值性。创造独特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特征体现在:首先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核心地位,并能明显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其次能满足并实现顾客特别关注的价值,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应是关键性的。最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原因,可以通过凭借它在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因此,它无论对企业还是顾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3.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业能从核心竞争力中不断延伸出新的系列。满足客户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最终服务于客户,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性保证。

4.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劳永逸的固定形式,当竞争对手通过不断地研究、学习和创新,逐步缩小并甚至超越时,原有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一般化,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新核心能力作为竞争的新方法。因此,核心竞争力是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

5.整合性。它是将企业内部不同的资源不断进行优化,最终整合的过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关键步骤。

二、我国现阶段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建筑行业现阶段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无论是建筑行业的客户数量,还是建筑企业的数量都非常多,但建筑企业的规模、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由于建筑企业大多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整合、分离而来,因此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逐渐开放,机会在增多的同时,挑战也更加严峻。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我国建筑企业大致有以下几点:

1.我国建筑企业大都重生产、重产值,但在研究、开发、创新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方面非常欠缺,同类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基本一致,主要优势集中在量变的范畴内,没有形成企业自己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国外建筑企业一般都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或方法、方案,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地效仿,各个公司之间也有其各自的优势,特点鲜明。

2.由于建筑企业各项目相对分散,企业对项目的管理相对松散,企业成本难以控制,运转效率不高,很难创造超额利润。

3.“保质保量”在国外属于行业自律范畴。但在我国仍然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主要砝码,其次通过压低价格来争取客户的方式依然普遍。客户需求的价值没有得到优质体现。

4.资源浪费严重,各项目之间没有形成资源整合与共享。

总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是企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怎样通过内部挖潜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应是建筑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信息化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将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企业各部门资源等,凭借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桥梁对资源进行汇集、整理和优化,整合成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流”处理平台。使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员流等被科学有效的管理,从内部入手,提高企业协调、沟通、组织等的效率,使企业高效运行。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来看,信息化将对建筑企业在技术、管理、整合能力上产生重要影响。

1.信息化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形成技术核心力。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已经成了建筑企业的代名词,但随着业主要求的不断提高,施工难度也随之不断加大,粗矿生产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精细施工、精细生产已成为建筑产品新的要求,因此对建筑企业原有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如北京首都机场A380飞机维修库钢屋架整体提升、钢屋架跨度约360米,进深约114米,提升高度近40米,要求一次提升到位并将误差控制到合理范围内。若提升中不同步力过大就可能造成整体提升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该施工单位通过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经过精确计算,以及不断验证确定施工方案,并在现场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同步控制器等设备,将数据信号通过网络传回现场办公室,同时利用现场视频设备,在保证现场安全的同时,对提升过程实时监控,及时调整,最终顺利完成。针对项目部分散、沟通不畅的特点,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平台,利用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络电话会议等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项目遇到的技术难题,并通过企业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形成解决方案。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2.信息化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除了本单位以外,所涉及的外部单位多,涉及人员多,往来文件多。因此所需要的信息量大,变化快,延续时间长,企业若针对每个相关节点都分配人手,显然产生了很大的成本,且效率难以控制。据此,若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来自中南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显示,通过远程指挥和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物资管理的实时监控,提高了施工进度计划目标达成率,同比增长10%~15%;加大了质量、安全管理及文明施工的管控力度,主体结构质量管理问题同比下降15%~20%,安全管理问题同比下降30%,文明施工问题同比下降40%;有效控制了项目物资、材料、工具等的浪费和遗失,损失同比下降近20%。据该报告2007年数据统计,由于视频电话会议系统的使用,节约公司管理人员往来项目参加会议的差旅费用和人力成本,每年超过300万元,间接影响效益在50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信息化将一个个分散的管理问题连接起来,提高了交流的速度、质量,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本身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规范的管理,大量业务数据的集成,减少劳动成本。这恰是管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3.信息化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构建核心竞争力。整合在核心竞争力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它不仅汇集了企业所有的资源,而且还汇集了企业的优势,能够将项目和企业总部分层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并形成“1+1=3”的超额利益,将企业各部分的竞争优势放大化,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实施

1.平台搭建。网络是信息流的重要载体与传递通道,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特点,主要分为同一企业平台下两个分系统,即企业总部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目前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企业总部的局域网平台已搭建完毕,并且OA系统的部分模块正在运行中,如财务、人事等,但基本属于独立运行状态;项目由于其短时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网络平台需要临时搭建。根据这些特点,应形成企业总部整体联接,项目部在同一接口下,实行模块化快速搭建的标准数据平台。

2.实施顺序。信息系统的建设投资比较大,涉及部门多,范围广,若一次性到位会占用大量资金,所以应按一定步骤逐步实施。一般应由内部到外部,由上层到下层,先试点某一项目再带动其他项目,分阶段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保障措施。(1)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形成统一的思想。从领导到员工都应该了解信息化将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的不统一也是信息化改造半路夭折的主要原因之一。(2)我国虽然还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化,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标准,统一各类型编码、形成标准流程等工作必须落实,这是信息化能否顺利应用的根本基础。(3)体制改革与流程再造同时进行,这是信息化建设中的挑战,原有的管理体制与标准的信息化流程之间必定存在差别甚至矛盾,但如果两者互相脱离,就形成“空架子”,信息化的建设就成了形式主义。(4)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队伍建设。一般企业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从以往的经验看,信息系统都是外包型,有专门的公司负责管理。但从服务质量和及时性方面看,企业能拥有自己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将会使企业信息化道路走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荆德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2005

2.燕平,邱岩.信息化管理是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来自中南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2007

3.张立梅,刘晓泉,潘天华.首都机场A380机库钢结构工程安装测量控制技术.建筑技术,2008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 核心竞争力 提升机理

1 研究背景

在金融危机的潮流影响下,建筑类企业无疑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杠杆,进而形成了房地产的泡沫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成为必然,虽然市场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可是土地、原材料、人工费的不断上涨单位建筑面积成本必然上升,诸多外部因素使建筑类企业面临两难的境地。根据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战略范式,企业此时可以应用一些战略分析工具(如竞争的五力模型等), 选择进入最具超额利润潜力的行业进行竞争,然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新兴技术使得新价值创造方式和新游戏规则不断涌现,这些分析工具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失灵的境地。一般而言对企业竞争力我们常常认为是技术和管理的差距,其实技术和管理的背后都是文化,文化才是统领一切的,所以企业只有向内打造内涵建设,向外加强对市场顾客的服务能力建设,这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路径。

2 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内涵

2.1 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和员工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机制,精神文化为引领。企业形成的初级阶段,领导和员工目标一致,行为一致,都是在为企业生存拼搏奋斗,进而奠定了物质文化的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去保证“物质”的稳定,领导者需要有意识的制定并强化一系列管理制度,即把最初的“无形”化作“有形”,打造了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次回归,就是把“有形”又还原成“无形”,当然这种“无形”已经不是企业建立之初的那种“无形”,就如沙因所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深层次基本假设和信念,产生出无意识的作用。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企业竞争力,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一直未能给出明确的界定,国外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两个大类所组成的。硬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新技术研发能力、企业资源的获取能力等等;软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文化。所以面对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要快速革新,还要在市场消费不足导致需求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的组织能力建设以及对产品的终端用户----顾客的服务能力建设,即企业的文化建设。

3 建筑企业文化特征

建筑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首先是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力要素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大,而且建筑企业的临时用工多,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均衡,大量的隐蔽工程除靠有限的检查把关外,主要靠员工的负责精神和自觉性。其次是环境的复杂性,建设项目由于异地施工多、临时用工多,所处环境要跨地区、跨文化,造成管理的离散性。再次是时间管理的复杂性,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招投标与合同签订、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企业经营活动的长期性就决定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最后是产品的复杂性,建筑产品在客观上自然条件、环境条件迥然不同,主观上要求各具特色,所以生产总是在全新的条件下进行,新条件、新要求、新设计、新施工方法、新施工组织决定施工现场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4 建筑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关系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大家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将二者割裂开,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是统一的一体,尤其是建筑企业。在大家的印象中,建筑类企业大部分都是“粗旷形”,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依然相当粗浅。诚然,这些年来国内也有成功的建筑企业文化案例,比如万科地产,中海地产等,通过文化管理,使员工能在理念和行为上形成一致。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着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表层为物质文化,包括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人力、财力等等。中层为制度文化,包含了保护企业技术产生的规则,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的使用规则等。底层为精神文化,文化的精髓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价值、信仰、规范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并且无论是文化的哪个层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三个层次还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处处展示企业的管理风格、经营状况和精神风貌,从而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5 建筑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机理模型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追求资本永远是企业的目标。在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建筑企业的“隐性收入”空间越来越小,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则,认清管理、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是解决企业管理桎梏的唯一途径。

我们认为管理的有效性包括效率与效果两个维度,这里用“效率”和“效果”来分别表达“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是指建筑企业创建初期在人员、技术、资金都匮乏的情况下敢于创新、尝试,并迅速的积累“第一桶金”,为企业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基础。伴随着企业发展制度文化建设应运而生。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企业将消亡于无形。建设制度文化,不仅包括建设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还包括企业运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逐步形成完备科学的运行机制,使企业从最初的机会主义思想,上升为理性发展的阶段。“做正确的事”就是在企业稳步发展中,要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制约,降低“机会主义思想”的威胁,大力发展内涵建设,统一思想,完善企业战略,进而打造企业的精神文化。我们认为三个层次文化的良性作用,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能够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6 结论

随着建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新兴建筑技术的不断涌现,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建筑企业而言,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于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与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手段,但技术与管理背后的文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技术与管理这些硬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来说,企业技术、管理与文化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借助效率与效果的概念来阐述建筑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机理,其中建筑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在企业创立初期形成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制度文化是企业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发展的理解阶段,这两种文化的形成伴随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从企业文化视角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建立完整的理论研究框架,本文仅对机理模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尝试,后续研究将针对此模型进行详细剖析,设置调查问卷,选取典型建筑企业作为调研样本,通过统计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验证机理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Edgar H.Schein,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John Wiley & Sons.Inc, 2004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竞争战略;构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经营谋略,对企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制定适合中小型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企业有了准确的经营方向、市场定位、优势的产品,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确立集中一点战略

中小型建筑企业要采取集中一点战略,做强主业,突出主业的特色,提升竞争优势。

由于中小型建筑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各种资源相对贫乏,因此不一定适宜搞多元化经营,经营多元化只能分散经营的精力和分散有限的资源,其结果可能是主业没做强,其它的业务也没做好,业绩平平,毫无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施工企业决不可与比自己强大的施工企业集团展开全面竞争,而应扬长避短,避实就虚,从本企业没有优势,也很难做强的领域中主动退出,作到有所不为。采取集中一点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源,把主业做精,做强。使自己在工程质量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进度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快,成本上比竞争对手更低,善后服务上比部分对手更优。突出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领导中这种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特长和特色,就是企业竞争中的优势,不断强化这种优势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确立特色经营战略

树立正确定位、特色经营的理念,就是要依靠特色参与竞争以求自下而上和发展。我国建筑业市场需要解决过度竞争问题:一是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二是形成差距化生产。从企业的角度看,前者是定位问题,后者是特色问题。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是比较现实的,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产业内组织结构的调整

中小型建筑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须在整个产业内部找准自身的位置。这也有赖于整个建筑业规模结构的调整。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筑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应该是刚性的,即各类企业所占的比例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其中,大型企业为少数,集中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规模效应,可以跨地区承包;而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建筑企业,按地区分布,从总承包人手中分包业务。这种刚性的企业结构不仅能实现建筑业生产力的优化组合,而且能够保证正常的建筑市场运行秩序。适应这一规模结构的调整,中小型建筑企业应该通过资产重组,调整自身在产业及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在大公司的带动下开展业务。

(二)差距化生产

对于中小型建筑企业而言,发展专业化生产能力比较现实,只有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方向发展,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建筑工程服务的特点,建筑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朝着项目总承包的方向发展,以管理、技术、资金、知识为经营基础,为项目业主提供整体综合的工程服务,满足现代项目业主对建筑业提出的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并在工程项目总承包层次,在总承包市场上进行规模竞争或集团竞争。而中小型建筑企业则是向专业化、特色化、精益精简方向发展,市场经营方式主要是围绕大型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在专业分包层次,在分包市场上展开竞争。以项目总承包为主的核心层大型企业,将项目总承包工程中的相关专业工程向与之合作的专业分承包企业扩散,逐层分包,从而形成分层竞争的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

中小型建筑企业通过这种专业化发展,本身就可以汇集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工程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能从工程项目中获取利润。而且,这种分层竞争的建筑业企业组织结构,界定了建筑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可以避免产业内各类企业间全面的过度竞争,获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规模经济效益。中小型建筑企业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最终在某一领域内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确立协同竞争战略

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许多建筑企业或者习惯于寻找保护、竞争意识淡薄,或者靠自相残杀、“窝里斗”、压级压价等恶性竞争手段争夺工程项目。面对全球化的竞争,要转变“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的思维定式,与供应商、用户乃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努力开拓市场,分享利益。因此,在竞争策略上,需要关注企业间竞争――合作的基本原则及策略、企业战略联盟的组成及运行、竞争――合作中的利益协调及风险防范等问题。例如,加强与外地承包商合作,以尽快适应外埠承包商的经营模式,从承包方式、融资渠道、管理程序等方面对接,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先进经验,熟悉竞争规则,提高竞争力。

四、几种合作关系的建立

(一)基于业务外包的劳务合作

中小型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定位。行业环境决定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只有在正确的定位下,才能在和其他企业竞争中胜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造就、拓展核心竞争力。中小型企业即使在无法和大型企业竞争的环境下,仍然可以选择补缺市场、或者选择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与大型企业合作。在企业的发展中,选择自己具有相对较强的技术或市场空间,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专注于相互关联的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走专业化经营外包业务的道路,这无疑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明智之举。

作为建筑企业,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实施归核化战略,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就要强调外包。对中小企业而言,这里的外包不是指导的把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商,而是重视外包其他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中小型建筑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取得外包业务,并把此类业务作为本企业的核心业务。作为资源有限中小型建筑企业更应该将资源集中于某一领域内以强化在该领域内的竞争能力,创造竞争优势。

(二)基于战略联盟的合作

从各个方面来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中小型企业之间积极地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较快地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大型企业的差距,从而拥有与大型企业竞争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可以获得获得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加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比如联合投标,就是中小型建筑企业组成战略同盟的一种主要方式。有些工程招标要求较高,许多中小型企业被拒之门外,通过这种方式,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投标就能符合投标的基本条件。

(三)基于知识联盟的合作

中小型建筑企业通常都面临技术和经验的不足,要想顺利完成较大规模的工程施工,仅靠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成为迫切之急。

对于中小型建筑企业来说,对外聘请技术和管理人员虽能解决一时之需,但不是长久之计。培养相对固定的知识联盟是中小型建筑企业值得探讨的一种方法。由中小型建筑企业与当地相关院校、设计院、科研院所结成知识联盟,企业派人员到各个单位去学习培训、现场观摩,迅速吸收施工所需知识,而建筑企业可以为以上单位提供科研和实习的便利,在实际施工当中为各单位提供检验新技术、新工艺的机会。对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则由各个单位视情况派人员参与解决。通过这种知识联盟可以有效的共享联盟内的各种知识,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提高职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一、融入合肥经济圈,组建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合肥科技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5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在校大学生和科技人员65万多人,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六安市紧临合肥,区位优势明显,应加大与“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的科技合作,利用合肥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及技术转移,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切实解决制约该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

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搭建一批自主创新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主动承接长三角技术成果转移。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孵化企业、形成产业”的功能,加大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提高入孵企业质量,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二是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长三角科技公共平台的对接。积极协调市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仪器设备等共享机制,为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专利、技术市场、专家大院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实施等方面提供服务,逐步建立“运作市场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凝练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皖发[2010]29号),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皖江城市带发展的重大契机,推进合肥经济圈产业链合作,加大与合肥、淮南等市联合开发及上下游产业间协作的力度,支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工业、钢铁工业、机电与家电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支撑规模以上企业做大做强,突出节能减排、生物医药和民生工程等技术需求,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主动深入企业摸排并与有关部门会商,凝练一批对该市产业提升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产业化明显、拥有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项目。三是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和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增强农村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农业科技发展引进专家、推广技术、培训人才。四是组织认定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与产业竞争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六安提供支撑。

四、完善科技奖励机制,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建筑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建筑市场打开了通道,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着效率与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经营单一,企业隶属关系上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站稳脚跟,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建筑企业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差距。因此构建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培育和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途径。

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般资源与战略性资源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组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某种单项资源,而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就建筑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比较快的速度、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质量、与业主比较和谐的关系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利润。那些能为建筑企业带来优势竞争力的先进施工技术、无形资产(如企业精神、品牌效应等)、管理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营销能力等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包括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企业文化,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第二层面为目标层,包括企业的战略制定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调整和转移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成长提供导向;第三层面为载体层,包括企业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平台效应”和起到“支撑”作用;第四层面为保障层,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顺利形成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方式、沿特定的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因此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不容易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转移和占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文化力的重要表现,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因此,企业文化是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才能维持或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距离。一个企业旺盛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底蕴,是企业长期优胜的关键和保障。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1.企业文化的一般共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一定机制,正式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具备以下特点: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有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不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决定因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产品的竞争而转为理念与文化的竞争。消费者购买的已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产品所代表的全部。而企业文化的根本在于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目标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忠实信仰。管理者必须将其组织统一在一个坚定的意念和共同的愿景下,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相应的管理。企业文化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社会大众和客户在接受企业服务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震撼力。

2.建筑企业文化的个性。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的因素在生产力构成中的比例较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对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同时建筑业又是一个资金投入量较大,风险也较高的行业。因此,建筑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既有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行业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分散、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艰苦、异地施工较多,从而造成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而建筑企业职工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企业的临时用工较多,队伍流动性大,从而加大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复杂程度。

建筑企业文化是维系建筑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包括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外在层次为物质文化,如建筑产品和建筑工具;中间层次为制度文化,内在的核心层次为价值观;外在层次为硬件,中间和内在层次为软件,硬件是软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利润源泉,拥有众多的优秀项目必然显示出企业的雄厚实力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文化在每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上都会发挥作用和得到体现。因此,项目文化作为建筑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建筑企业文化的建设

1.基本思路。建筑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内外环境,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基本情况;再分析建筑行业的劣势,如市场行为不规范,存在严重的混乱状况等阻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然后研究建筑行业的优势,如我国对外承包市场的扩大,关税壁垒的降低将使得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施工模式的引进带来的发展机遇;最后开展实证分析,如传统观念、心理、行为方式、习俗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研究和设计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建筑企业文化。

2.具体措施及创新思路。在与具体业务行为相关的操作层面上的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培育技术文化、质量文化、信用文化。

技术文化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在技术进步活动中集中统一的体现,决定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并使其有效运行。不同技术和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工程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竞争,而且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只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注重提高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的技术氛围,形成技术创新的全员意识;质量文化是渗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思想和精神理念,包含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追求和企业质量教育培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突出质量意识就是突出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功能;信用文化是指关于信用的意识、理念、评价、体系、规则和机制等方面的文化积累。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形成全员的诚信度,以良好的信用获取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与时俱进,适时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项目文化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点与特色,应结合起来建设,将新的经营理念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创建创新的项目文化,确保项目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控制进而实现管理升级,树立了良好的项目形象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并且赢得业主、占领市场。创新项目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项目管理文化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建筑工程微机管理系统作为项目信息管理的有效工具,实现现场办公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无纸化”的项目管理,使施工的整个过程具有可追溯性。

(2)项目制度文化创新,抓住关键问题。专门给项目经理建立一套既能保证项目管理顺利进行又能反映、维系和弘扬项目文化的规章制度,强化他们创建项目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项目精神文化创新,实现人心凝聚。以人为本,尊重、理解项目人,充分调动项目人的积极性,尽可能最大利用他们的创造性使之为项目尽职尽责;适时加强岗位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项目人的综合素质。

(4)项目业主文化创新,产生品牌效应。将项目文化积极向业主延伸,工程竣工后主动配合业主的善后工作,有效宣传自己的优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全面实施无投诉回访制度,建立与业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的根基,更是企业进步发展的灵魂。企业有了文化的魅力,才会有经济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通过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群体理想培育,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潜能,使企业员工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团结,关注全方位效益的提高,构筑双赢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企业自身的实际,准确把握企业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的文化类型,确定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理念,以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为核心,以面向市场、优化经营理念和员工思想行为为着力点,塑造员工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将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形成合力,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守杰,胡韫频,饶欣.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山西建筑,2004,(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