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的知识点

创新的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的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的知识点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微课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4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2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响应时代号召、满足人类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我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是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的桎梏。近年来,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大学生有了创新的热情,却又缺乏创新的毅力;另外现代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等因素而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积极的心理取向。因此,需要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通过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对专业学科的深入钻研,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作等能力。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的特点。基于微课的以上优点,在学生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微课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需知识点的深刻掌握,并便于学生随时查阅,提高创新设计的效率。微课的出现是教育资源建设的重心由“助教”向“助学”转变的重要契机[1]。

教学过程中应融入一些实践环节、设计环节、竞赛环节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微课建设需要系列化、教学设计及理念要提升、微课平台及时转向应用环境建设等[2]。已有专家探讨了微课在大学计算机课程[3]和材料力学实验教学[4]中的应用。谢丽娴提出“人的本质属性”微课教学设计要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关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抽象理论具体化、生活化,深入浅出讲透理论[5]。本文就是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各主干课程的知识点微课群,使学生在创新设计之前以及设计过程中方便地查阅各个知识点的微课,提高学生对主干课程知识的的掌握和利用能力。此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在就业和深造方面的竞争力。

一、微课群构建的内容

根据车辆工程的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实践环节、创新设计环节以及竞赛环节,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如下: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通过《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等课程的授课实践中发现对某些结构或部件感兴趣的同学,根据兴趣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实践和设计小组,对关键部件的重要结构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其性能参数的多个实施方案,在同一组中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实践环节的设计

汽车拆装是车辆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整个拆装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分解汽车阶段、组内钻研阶段、组间相互交流阶段和重新装配、调试阶段。在整个拆装过程中,指导老师全程介绍各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性能参数的可能措施,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与各组提出的实施方案进行对比,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三)创新环节的指导

根据在教学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环节中的实践验证,确定各小组进行创新设计的部件及结构,通过和指导老师进行讨论以及查阅文献确定各设计参数,绘制其工作原理图和关键零件的零件部,并进行初步的查新。对有意向申请专利的同学进行申请书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书写习惯。

(四)微课群的构建

图1为车辆工程专业中汽车理论课程部分知识点的微课群框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构建比较完整的微课群,主要包括车辆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和汽车设计、汽车工艺学等,把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以5-20分钟的短视频课件呈现,上传至微课群系统中,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可以查阅。

二、微课群构建的目标

建立完善的车辆工程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点的微课群,并利用所建立的微课群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预计达到以下目标:

(一)构建完整的车辆工程专业微课群,使车辆工程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对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查阅和学习。

(二)充分利用微课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微课群构建的方法

(一)实施方案

通过建立车辆工程主干课程的知识点微课群,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等能力,本项目总的实施方案是在确定了易于进行创新设计的关键部件或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环节中理论分析指导和实践环节中的使用环境分析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独立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在整个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建立的微课群,能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

(二) 实施方法

建立每一个知识点的微课,主要包括以下形式:课件播放配合录音讲解;关键工作部件工作视频配合录音讲解;手绘(计算机绘制)机构图配合录音讲解;试验过程录像配合录音讲解;拆装过程录像配合录音讲解等。根据在教学环节中与学生的交流,确定兴趣小组,选择合适的部件或结构,进行小组讨论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确定创新小组的人员以及人员分工。建立“汽车关键零部件创新设计大赛”竞赛机制,制定创新大赛的规则,建立大赛专家组和评审组等。结果的鉴定主要通过学生口头阐述、专家提问来确定在竞赛中各创新产品的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制作性,选拔出优秀设计。对于优秀设计,可通过专业老师指导进行专利申请等。

四、结论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微课群,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学习时间自由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竞赛与理论授课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成果鉴定包括竞赛获奖和专利申请两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满福, 桑新民. 对MOOCs 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5.

[2] 胡铁生, 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J], 2014,24(2):5-13.

[3] 向华. 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12(1):157-159.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引导社会舆论、干预社会事件、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弘扬正气、伸张正义、宣传美好、鞭挞丑陋的社会代言人。本文旨在分析当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之处,并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模式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评论;评论模式;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作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例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除了有一般意义上的新闻评论的作用之外,由于它传播的广泛性,受众人数的众多以及影响力,它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地位。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起步较晚,自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出现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最早的《观察与思考》到现在的《新闻1+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地推陈出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以及网络评论的兴起,网络评论以其互动性、观点的犀利性等特点在评论领域掀起了一次新的革命,在这个背景下,电视为了应对网络的新挑战,推出了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在当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既存在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又存在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模式,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在不断地创新。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处于老模式与新模式并存,同时不断向前探索的阶段。

一、从“范评”到“深评”,回归电视新闻评论的本源

(一)传统电视新闻评论选题不集中,评论针对性不强。

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上很泛泛,由于采用述评的模式,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在选题上没办法集中到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新型电视新闻评论模式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在选题上能切中社会绷的最紧的那根弦,评论针对性强,摒弃了传统模式的“范评”,回归到电视新闻评论“针砭时弊”的本源。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电视观众渴望有价值的新闻评论。随着现代社会新事物、新问题的增多,受众对于“判断”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信息的意义、影响以及处理方式,语义、评论、言论格外重要。因此,言论要达到效果,在选题上就必须切中社会最关注问题。只有那些能够提出契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问题,并在孜孜以求的追问中体现其独有见识和价值的媒体,才能真正形成与社会的良性共鸣,达到与观众情感上的深层共识。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力图契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深刻的主流的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予以关注,做到紧贴新闻,又不仅仅是新闻。

(二)新型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相对集中,切中时弊。

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比,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在选题上就有所突破,摒弃了传统模式的陈旧的、中庸的选题方式,把评论的焦点集中到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上。

在话题的选择上,《新闻1+1》的选题比较集中,紧跟社会的热点话题,贴近民生,同时也能看出,在评论上《新闻1+1》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评事议事,避免上传下达,大量正面评论的方式,紧贴社会的主流现象,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旨在针砭时弊,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相比,新型模式回归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本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二、从重“述”轻“评”转向重“评”轻“述”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采用“述评”的模式,所谓述评就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在节目中大量的陈述事实,注重“叙述”而轻视“评论”,这样的评论过多的报道事实,没有发挥出评论节目的个性特点,过少的评论让节目失去了电视评论节目的根本职能。如《焦点访谈》一般在整期节目中,主持人只在开头和结尾各出现了一次,仅仅是开篇引题,结尾总结而已,总结的内容也只是单一的陈述事实,没有任何评论的信息,典型的“红烧头尾”。干巴巴的新闻事实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没有评论的评论节目也就显得很没有生气,观众想看的不是新闻事实,而是评论员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述评”是其典型的特征,“述”远远多于“评”。

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则不同,大大增加了评论的篇幅,如《新闻1+1》的评论做的很厚实,评论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新闻发生的当时,还会对长远的计划做讨论,提出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与传统模式比较起来,评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的增加了,同时整个节目中,评论员和主持人的评论远远多于对新闻事实的陈述,陈述事实的片子都很短,言简意赅,说明事实后紧跟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评论,把评论的主要地位展现了出来,而叙述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观点和见解才是评论节目的根本,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充分展现了一个评论节目的本质特征同时也发挥了评论节目的个性优势,用观点和见解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从“主持人”到“评论员“的转变

新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已经进入了“三名时代”即“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 如凤凰卫视核心竞争在于人才。以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为内容的“三名”战略使得像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杨锦麟这样的新闻评论员成为凤凰卫视评论的活商标。新闻评论员所具有的宽广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快速反应解读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因果关系找到最核心的脉络和最本质的原因。

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型电视新闻评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在评论员的选择上有所创新。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采用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讨论的场,使评论更加全面真实,更有魅力。

四、结 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已经在选题、评论内容、评论员以及时效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不断在探索中前进,今后,新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不断创新和突破,逐步向融合化、开放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08(08)

[2] 宋美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J].视听纵横.2010(01)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一 、教师要以人为本, 多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七年级思想政治教学不能谙于“我教你听”的老模式,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实施创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七年级思想政治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加兴致勃勃,有发展自我的强烈动机,这样将非常有利于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七年级思想政治课入门篇的第一节课,教师要有充分的前言思想动员意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感召力、亲和力,从而自发地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强烈学习动机。

新奇、活泼、富有情趣的新教材,洋溢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气息,能够对学生起到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吸引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良好的第一“见面”印象,并让这种印象早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课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激励学生。信息化的今天,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思想政治课的新教材,也充分利用这一深刻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当中,多途径多层面的收集信息、展示信息,并在课堂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整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体验创新

创新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种激情。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这种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创新;二是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应时刻有热爱教育的满腔热忱,积极主动地组织创新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教好思想政治和兴趣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并给予更多的鼓励,组织教学活动要根据教材的理论,善于创新,组织学生活动中善于把握生活中同学们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接受得活动材料,对教材加以丰富、加以创新。久之学生自然会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能否保持持久,关键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体验,能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的积极性,来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灵感。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真正的通过丰富的课堂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原则应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强化。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牢牢贯彻这一灵魂。比如我在设计七年级《享受学习》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别的“课外预习作业”: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多途径的收集你(你们)弄不懂的科学问题、有关科学探索的名人名言、以及好的学习方法等等。上课时,学生们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等待着我的“检阅”,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以期待在课上弄一个水落石出,可我并不急于回答同学们这五花八门的问题,而是充分让他们们发言,气氛轻松和谐,然后就同学们能够解决得问题,当堂让同学们解决,还有好多不知道的问题,我问同学们怎样处理,同学们又想出了好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如图书馆查找资料、从课本的学习中逐渐体验、上网查找资料、还有的到我县博雅书店去找……。我又设置了另一个教学情境:“假如你通过艰苦的努力,突然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请说出你此时的感受?”同学们对学习中的苦与乐的体验,水到渠成,教学的效果自然出奇的好,个个兴奋得就象是在参加联欢会似的。在我嘉许的目光中,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了自己的“创新”的见解,师生交流、多边互动的良好氛围使45分钟的教学效率充分得到优化,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我自己也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勃勃朝气,升华了自己的教学激情。

我体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原则是信任学生。信任是学生创造奇迹的基础,课堂内外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主体”空间,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动手进行创新观察和学习,如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收集到课堂中进行信息展示,成为探究学习的素材,口琴、二胡、小竖笛等乐器的学生即兴演奏,水彩、速写的艺术表演也完全可以拿到课堂,成为学生才艺展示的舞台,培养他们的健康情趣,使我们七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堂真正在异彩缤纷的学生活动中,成为激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人性化、艺术化、民主化,让学生快乐学习

七年级思想政治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充分赋予了思维、活动的空间。因此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结构的搭配,并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怎样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怎样更好的让学生快乐学习尤为重要。

多样化是指教法的使用要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录像观摩法、竞赛检测法等可以视实际需要交互使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做到“请进去,走出来”,在教育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有效的实践活动。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工培训;单元培训;培训任务

作者简介:徐昆山(1964-),男,辽宁新民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阜新供电公司培训中心,讲师。(辽宁?阜新?12300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15-02

近几年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培训管理力度,畅通培训路径,培训是各专业、各部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已根植,职工参与培训的主观热度有提高,培训任务得到落实,培训效果有所显现,生产技能人员适应岗位工作能力普遍有所提高,全员培训局面已基本形成。然而,职工培训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深层次问题,培训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贡献力度还不能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培训组织机构、培训管理、培训人次数、培训计划完成指标、培训经费投入的数量比例为主要评估指标,这些指标有约束力,但还未能有效地反映课堂质量和培训对员工岗位能力的提升和培训工作的效果;基层单位培训的管理则是以完成企业年度培训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心态,安排员工培训工作,缺少细致考虑与培训整体的谋篇布局;许多脱产培训没有重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而形成系统培训方案,急于求成,欲速不达。

以上说明:收效与投入还未形成正比例一次函数。

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和培训方法,给员工多元化学习的需求提供平台,是职工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培训功能定位

职工培训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类型。前一阶段国内出现了“技工荒”,各行业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究其原因: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显得有些滞后,用人单位重使用、轻培养,不愿支付劳动力再生产的高昂成本,甚至只使用,不培训。对于技能人员培养,企业要从根本上培土施肥,才能推动技工队伍茁壮成长;同样,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获取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学的定位才能量体裁衣,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地市公司职工培训定位:培养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初中级技能的职工;行业职工培训(省公司、国家公司):在企业培训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企业与行业共同形成培训阶梯,构建人才培养“金字塔”。

2009年起,阜新供电公司职工培训工作进行创新尝试,并收到了效果。

二、实施项目课程,开展单元培训

按照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采用便于施训、便于受训的单元制培训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职工培训“怎么做”和“怎么做得好”的问题。

1.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一项基础工作,通过调查找出实际状态与工作标准理想要求之间的差距。

案例1:2009年5月12日—14日培训中心与阜蒙县供电分公司、清河门供电分公司、城郊供电分公司生产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交谈,并围绕培训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人员现状及抽查结果:配电系统胜任本职工作且“游刃有余”的职工占其总数约17%,基本能完成工作的占83%;配电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职工文化程度偏低;善于思考问题和钻研业务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缺少专业公认的领军人物。

以上调查说明:目前配电专业与公司工作目标差距很大,也就是说培训有其紧迫性和现实性。

2.培训任务分析

班组是实现公司战略、安全生产的基本单元。为加强生产管理,充分发挥班所长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一线班所长的培训更显紧迫与凸出;农网划归后,在公司系统出现了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基于以上原因,开办了首期农网系统班所长脱产培训班。培训工作服务于生产、服从于生产,针对农电工作特点,我们找出其工作时间规律,形成图1(用工作值反映工作紧张繁忙程度)。

根据以上分析,培训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年的7月与8月为妥。培训班时间安排:7月6日~12日,每日8时30分~17时。

3.学员分析

培训中心设计报名表,要求各单位如实反映参培学员的学历状况、工作职位、本岗位工龄、性别等基本信息。根据以上信息,再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即他们不是一张白纸,有一定经验,有依赖经验的自我判断的习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有选择性,他们的学习需求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开发课程及遴选培训师

课程是实现职业培训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的架构、内容、实施途径要显示培训的特色。首期农网系统班所长脱产培训班制定了强化技能、注重整体的课程标准。根据工作任务分析,安排以下培训课程:架空线路故障诊断及检测;10kV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10kV架空配电线路设备运行规程;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标准化作业现场观摩。

选用具有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完成传授规定培训任务,同时还应有课堂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控场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师。

培训目标:使受训人员的技能、态度及行为趋向提高。

5.培训教学与管理

创新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将9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治疗组口服胺碘酮。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两组的室早数、短阵室速数和QT间期均有显著降低,治疗组降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均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用药途径方便,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胺碘酮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冠心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这既是病症加重的征象,又可导致病情的恶化,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太满意,胺碘酮是一种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我院从2004年6月~2007年6月,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9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或有确诊的心梗病史;男64例,女26例;年龄40~81岁,平均59.8岁;病程1个月~10年;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5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9例(其中13例有陈旧性心梗病史);频发室性早搏60例(其中成对室性早搏25例),陈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5例,连续心搏在15 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心搏≥5次的室性心动过速15例;心功能依据NYHA分级为Ⅰ~Ⅲ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症状;排除严重肝、肾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支气管哮喘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病、胺碘酮禁、慎用疾病。按照随机原则,设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及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前2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150 mg/次,3次/d;治疗组第1周给予胺碘酮200 mg/次,3次/d,第2周给予200 mg/次,2次/d,第3周给予200 mg/次,1次/d,逐渐根据疗效及副作用减量直至停用。若出现新的、加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停药。疗程均8周。

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成对室早数量减少≥80%,短阵室速消失≥90%,连续心搏在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心搏≥5 次的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有效:症状减轻,频发室早数量平均减少≥70%或连发减少≥90%,15次以上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消失为有效;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经统计学处理,χ2=4.41,P<0.05(见表1)。两组的室早数、短阵室速数和QT间期均有显著降低,经统计学处理,t分别为2.051、19.469和4.014,P

讨 论

冠心病是目前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程度高,且不易治疗,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是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但是由于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可致心律失常作用,所以选择能有效抑制心律失常,又不会促发心律失常的药物至关重要。

胺碘酮为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碘化苯丙呋喃衍生物,具有扩张血管、减慢心率、抗心肌缺血作用,对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预激综合征所伴发的心律失常均有效,已逐渐成为临床的一线抗心律失常用药,用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1,2]。胺碘酮药理机制很复杂,吸收慢,半衰期长,起效时间为7 d,具有高度脂溶性,广泛分布于肝脏、肺、脂肪、皮肤及其他组织[3],同时具有阻滞非活动期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以及非竞争性抑制α和β受体的作用,所以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有很高的疗效。与此同时,它还有抗缺血作用机制,具有Ⅰ、Ⅱ、Ⅲ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抗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冠脉血管、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无或轻微的负性肌力,而且还具有抗交感活性,减弱儿茶酚胺正性变时作用,但不影响心率变异性,提高心室致颤阈值、减少心室颤动的发生[4]。

总之,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用药途径方便,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淑贤,王淑惠,姜秋兰.胺碘酮对合并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2,942-943.

[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以及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065-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