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什么专业有前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年各项工作目标和《关于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决定》,大力营造全县广大干部创业干事良好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干部创业干事热情与活力,更加自觉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加快实现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贺兰的奋斗目标。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广大干部中开展干部创事业大讨论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开展大讨论的目的
通过大讨论活动,使全县广大干部立足本职,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把事业当成学问去研究,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个人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激发广大干部在创造一流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各类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营造一流的全民创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树立起想创事业的干部有机会、能创事业的干部有舞台、创业有成的干部有前途的选人用人导向,从而使全县广大干部在科技兴农、工业强县和现代化卫星城建设三大战略中释放潜能,在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贺兰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推进贺兰发展新跨越。
二、大讨论的主要内容
1、“干部为什么要创事业”。要以“干部的事业是什么?干部的职责是什么?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进一步强化干部创事业就是抓发展、抓服务、抓落实和创事业光荣、创事业发展的时念,坚决破除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的观念,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重实践、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切实增强广大干部创事业、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2、“干部怎样创事业”。要以“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和执行力?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使广大干部树牢终身学习观、群众观、科学发展观、依法行政观,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创事业促发展的素质和本领。
3、“怎样考评干部创业有成”。要以“干部创业有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考核和评价干部创业有成?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使干部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
4、“如何选用创业有成的干部”。要以“如何推荐创业有成的干部?如何考察创业有成的干部?如何选拔创业有成的干部?”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树立想创事业的干部有机会,能创事业的干部有舞台、创业有成的干部有前途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把敢创事业、会创事业、创成事业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努力建设一支创业活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实绩好的干部队伍。
5、“干部以什么姿态投身到全民创业”。要以“在全民创业工作中我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做什么?”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大讨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心,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树立立志大事业应从小事做起的思想,立足自身岗位,创新工作思路,花最多的精力,尽最大的能力,多想办法,想好办法,破解工作难题,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为成就事业进行点滴积累。充分发挥广大干部集思想知识、专业技术、市场信息于一身的创业条件,破除“安于现状”意识,增强拼搏竞争的意识,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出人头地,以抢先一步的超前意识,成为全民创业的倡导者和先行军。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县委成立干部创事业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场、各单位、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要坚持开放讨论、开门讨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讨论活动,领导干部要带头讨论,引导干部主动讨论,吸纳群众和服务对象参与讨论,迅速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个个想创业、人人思干事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科教兴国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校扩办不断在发展,以及生源不断的在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不仅改变了当今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择业方式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成了广泛关注的对象。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特别是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增加就业率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简单抽样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报告的对象来自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及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四所院校。样本从大一到大四这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
(三)问卷状况:本次共发放问卷800份,每个高校200分,回收且有效740份。回收率92.5%。其中大一人数为80人、大二为80人、大三为320人、大四为320人,男生364人、女生376人。涉及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结论分析与讨论
(一)对当今就业形势的认识。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判断,其中39%的人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25%的人觉得形势正常,25%的人认为形势正常、易找工作,11%的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还不是很了解。从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人对待同一件事观念是有差异的,因为本次调查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因此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可能还只是在享受校园的安逸生活从而不是很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而导致就业观念的模糊。
(二)对专业的认同性以及择业观念的分析。在本次调查报告中,18%的人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景,24%的人认为较有前途,40%的人认为前景一般,18%的人认为较无前途,基本没有人选完全没有前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于所选的院校涉及面较全面,而且专业都是一些较热门的专业,所以导致大家对就业前景觉得较为可观。
(三)对就业单位选择的分析。在关于就业单位的选择中,本次调查中有41%的选择国有企业,19%的人选择名营企业,20%的人选择三资企业,16%的人选择政府部门,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仍是广大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的工作较为稳定。二是三资企业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且工资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其他两个,从某种上来讲,需要自己投入的较多,这对一个应届毕业生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资本,而且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家也都意识到这一点。
(四)就业地域的分析。一直以来,沿海地区就是大家就业首选的地方,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有65%的人选择留在广州或深圳,22%的人选择回到家乡城市,6%的选择出省,7%的人选择其他二三线城市。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广州和深圳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地方,确实,这两个地方各方面条件都优越,大家难免都会青睐。而回家乡城市发展也是一部分人考虑的,毕竟回到熟悉的地方,会有不一样的机会,而且吃住这种大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五)择业标准的分析。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38%的人选择工资不高但是有发展前途的,25%的人选择工资一般但比较稳定的,28%的人选择工资很高但工作不稳定的,7%的人选择其他。虽然选择其他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就业的茫然的一种表现,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都还是理智的就业观,但是依旧有一部分的人选择高收入但是不稳定的工作,并不是说这样完全不好,但是这样风险很大,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谨慎择之。
(六)关于毕业后打算的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67%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职场求职,18%的人选择考公务员,8%的人选择继续深造,3%的选择出国留学,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些结果表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想毕业就踏实找工作,毕竟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当然自身的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工作,只是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或是公务员,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以及金钱,因此广大的学生从实际考虑出发的话,还是可以先工作,然后再看一下进一步该如何选择。
四、思考与建议
(一)大学生应该认清现状的就业形势,理性的看问题,正确的认识现在的就业趋势,把握就业机会,切忌心急乱投职,因此,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和择业观,从而提高就业选择能力和竞争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大学生应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当代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或者一些学生组织,这可以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以及为人处世与人沟通的能力。因为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三)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应改变等待就业、第一就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克服思想压力和心里负担。同时,大学生还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自觉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应该抛弃那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想法。
回溯国内运动品牌的发展历程,借助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北京奥运会所带来运动热的推动,2007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销售额为690亿元,2009年已突破至1110亿元的巅峰状态,强劲增长速度让人侧目。在此背景之下,对前景过分乐观使得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扩大产能,凭借上市潮所带来的大量资金迅猛扩张门店,正当准备迎来更大突破的时候,市场却急转直下,行业开始面对订单下跌、库存高企、利润下降的现状。
还记得2012年年底被各大媒体疯狂转载的文章吗,中国服装企业即便全部停产,库存也能卖三年。甚至有媒体曝料,根据财报显示,当时仅22家内地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货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82亿元。这个数字无不让人惊叹!但很快就有相关领导以及业内相关人士等出来辟谣,称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不过此时再说什么,似乎都让人觉得,中国服装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过去的20年,处在发展“黄金时代”的中国服装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大品牌服装企业,他们信奉“营销+渠道”的策略,在各大城市跑马圈地,在各大媒介狂轰滥炸,迅速做大市场规模,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些方式在当时是很新颖的,找明星打广告,然后再大量开新店,很快形成了一批大公司,然后吃掉小工厂”。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服装企业当时陷入了过度营销的怪圈,这使得企业不重视产品的开发,陷入严重同质化,而“他们所谓的差异化有时候很可笑,比如西装比别人多一粒扣子,在宣传时还会放大这种所谓的差异化。”
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对此类营销却乐此不疲,“企业搞个VI,打个广告,在某某大酒店开个订货会造势,找一些所谓差异化的东西。这些做完了,就跑到中山找件T恤,去浙江桐乡找个毛衫,在福建当地找个裤子、夹克,很快一套男装的东西就出来了。产品随便抓抓就行,重点就是订货会造气势。这是一种模式化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关心产品真正的差异化。”于是在运营成本大幅攀升的现在,开店风险越来越大。这也宣告着过去二十年服装商们赖以生存的“营销+渠道”的扩张方式已经完全行不通了,服装行业的增长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了。
也许我们应该向ZARA学习,在他的眼中,服装品牌实际上是对生活方式的创新能力。就像ZARA,它是一个系列,是服装生产商,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商店,通过它直接的零售终端,能够很迅速地将它的系列产品介绍给消费者。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正处在关键转折时期,“不必急于打出一个品牌让全世界都知道,可以先充实自己实力再创建品牌。”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认为,“对于我们现有的著名品牌,要千方百计保持它的优势,而对于紧随其后的竞争者,要静观其变想尽办法打压甚至收买。中国的服装企业不一定非要大谈国际化,只要先做到自己和自己竞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做好客户想要的就是在走向成功。”
“只有真正的在心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上全方位拥抱它们,中国本土自主时尚品牌才能真正崛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指出,中国市场品牌需要拥抱4个不可回避的改变:社会发展带来的审美趣味的改变,融入消费潮流才能引导潮流;科技发展带来的消费功能的改变,依托科技创新才能引领创新;大数据、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改变,拓宽营销界面才能提升营销;资本力量带来的发展速度的改变,撬动资本才能拥有发展的资本。
也许此时有句俗话更适合于正在转型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李凯洛:
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
一、与其说做大市场,还不如好好考虑做精、做专的问题;二、如果过去的竞争力,服装行业仅仅来自于模仿,请思考原创和创新,哪怕微妙的创新都可以说微创新;三、如果说今天我们还在忽略新的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时,请认识到供应链条让技术重新构建的;四、善用好资本的利器,也许对企业的发展实现跨越发展。
刘步尘:
中国新闻营销理论创立者
“做代工不如做品牌”,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个认知误区,必须打破。至今,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做代工不如做品牌有档次、有前途,而事实以自己的方式反复证明,代工企业有其自身生存规则,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换言之,不要以为代工的门槛很低,什么样的企业都能做,什么样的单都能接,不是这样。任何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没有前途,不仅代工企业,也包括品牌企业。
吴建民: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市场经济下存活的企业本来就有高低起伏、生死存亡,永远都有一些老的企业在死去,新的品牌在推出。这对中国服装不是坏事,反而正是因为这样,才推动着中国服装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发展。
李增新:
中国劳力成本上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企业不仅在中国设厂,也会在东南亚或者其他的国家设厂。但由于产能或者说经济体量的问题,一些大宗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可能还没有完全转到东南亚的国家。许多中间产品,也会在东南亚进行初加工后,再由中国企业加工生产,并且在国内进行销售。这其实是一个有益于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和趋势。
熊晓坤: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
中国服装产业“拐点”,主要是指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已从追求数量逐步转变为追求质量。这种变化,既是我国服装发展瓶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服装产业真正强大的必然模式,因此这个“拐点”将有利于我国服装产业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促进服装产业从“低端模式”向“中高端模式”转型。
王艺璇:
尽管东南亚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强于中国,但是,东南亚服装代工行业起步晚,生产领域仍限制在较基础的低端产品。而中国服装代工企业生产技术娴熟、设备先进、产业链资源集中,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向中高端的服装代工过度,进一步增进技术水平,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地位。
里皮: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经济学教授
制造业的终极发展最终是要回归本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用于做精做透行业,增加利润,专业化、纵深化是未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张喆:
上海晨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前中国服装行业库存严重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产品开发跟不上的“内功”薄弱。产品研发指的不仅仅是设计这一个环节,而是快速反应体系的建立,包括销售信息系统、常规面料供应体统以及小型自备工厂的建立等。
关键词:中职酒店管理;学生能力;就业前景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有了新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肯定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不然就会只是改变了表面而本质却和原来没有区别。新的教育制度要求学校培养出有实践能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也促使学校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做到学生还没走出学校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不需要到了工作岗位才去将知识变成现实中的执行能力。
教师应该将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化、模块化以后以打包的方式教给学生,避免了学生难以形成具体的知识结构而造成学生知识点混乱、难以记忆,更别说让学生将理论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学校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拓展眼界、丰富自身,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个人能力的提高、爱好兴趣的培养都应该被考虑在对学生的培养方案里。
二、现今社会的就业单位对酒店管理学生的基本要求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化教育,并且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点单一、知识量小、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的现象。学生的实习经验大多积累在学习的一学年甚至有些学生只有半学年的实习经验,而学校的老师是不会跟着学生去实习的,教师根本就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实习对学生的教学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对企业本身的利益看得过重。当学生到一个酒店实习的时候,酒店一般只会要求学上做一些简单、重复、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所以大部分学生到酒店实习以后并没有学到实质的东西,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就这种情况来讲,学生在毕业之前能否积累大量的实习经验就成了学生就业时,企业判断一个学生能力强弱的关键。
三、当下酒店管理的就业前景
酒店管理专业一直是有好前景的专业,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后,就带动了和酒店管理相关副业的发展。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增加了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级人才一定是不存在就业难问题的,但作为中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并没有深入地了解。酒店管理是一个高薪的工作,但为什么我们高职培养出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就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酒店管理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其他的工作?这与现今的人才市场上对于酒店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相违背。这是因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就业的时候,如果能力不佳、经验不足,就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而最低层就意味着工作累、工资低。这使得中职教育出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不从事酒店管理的相关工作。
总的来说,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有前途、好就业的专业。中职教育体制的改变是想培养一些“专才”来从事酒店管理的相关工作,毕竟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其他国家的语言基础。酒店管理专业需求的是应用性专有创新能力,能够给酒店管理事业注入新血液、带来活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要先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工作,如:餐饮、客房服务,用这些最基本的工作来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才有可能胜任管理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初.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
[2]谭桥梅.浅谈中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7).
在我看来,中国软件产业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问题,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软件业缺少品牌企业
什么样的软件企业才是最有前途的软件企业呢?什么模式才最适合中国软件业发展?品牌企业、走品牌软件企业发展之路才是最适合的。这从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可以知道。
可以说,我国传统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的情况比目前软件产业所面临的要严峻得多。但十几年后的今天,它们却发展起来了,更有一些企业日渐成为世界级企业。这靠的是什么?不难发现,正是在一大批品牌企业的带动下,传统产业才得以复苏并发展壮大起来。其中有家电领域的海尔、饮料领域的娃哈哈等都是开启了某个领域的一个时代。
软件产业发展必须学习传统产业依托品牌企业的发展。如果作为龙头的品牌企业没有发展起来,那产业肯定是有问题的。
中国这几年也在不断涌现品牌软件企业,如用友、金蝶、金山、新中大等,但是还太少、太慢。而且,国家还没有特别重视品牌软件企业的发展。有些软件企业从研究、设计、编码到集成等,什么都做,没有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自然就不会有长久生命力。而像用友、金山、新中大这样的百分之百龙头品牌软件企业发展后,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而不是一家两家企业的发展。这之后,品牌软件企业也会逐步走向集中,不论是财务软件、ERP软件,还是更高的URP软件,可能在3到5年后每个领域只剩下两到三家品牌企业。这时候,我国软件产业也才算真正成熟。
品牌企业带来了什么?
那么,品牌企业究竟能给产业链带来什么呢?
首先,品牌企业加速了软件业国际化步伐。国际化是任何决心有所作为的软件企业的必由之路,国际化才能带来管理的完全规范,才可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资源。
一个企业到底是发展之初就开始国际化,还是等成长壮大之后才开始国际化?这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但至少,软件企业发展最初就开始国际化比较好,因为软件需要国际化的资源、国际化的信息来支持企业发展。其实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发展到像联想、海尔这么大才开始国际化,那样反而容易延缓国际化步伐―大公司有很多的东西是不容许、也不容易轻易被改变的;而小企业则灵活多变,更容易吸收国际性的先进东西。
当前,我国品牌软件企业正在加速走向国际化,由此带动其他企业也必将加速国际化步伐,从而带动了国内软件企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品牌软件企业的发展,还带来了相关IT咨询的完善。很多软件工程的IT咨询还很不完善,往往一个项目由于咨询问题而导致最后企业与客户双方都不满意。但现在品牌软件企业都加强了售前咨询服务,不论是成立独立咨询部门,还是和专业IT咨询商合作。对产业链来说,有了售前、售中、售后相关咨询的产业链才是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第三,品牌企业带来产业链的规范。品牌企业有一个向高端迁移趋势,未来的软件品牌企业更多地充当一个研究、设计的角色,而具体开发则交由专门的开发公司完成。比如说,新中大的下一个5年计划就是成立相关研究设计中心进行高端的研究设计,而开发队伍比例会越来越少,研究设计能力越来越强。其结果,自然会形成一个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形成一个经济资源联盟体:品牌企业做研究,开发的搞开发,小软件公司成为品牌企业的合作伙伴或是服务商,链条越来越规范。
那么,这样的产业链怎么运作呢?一个很好创意就是,品牌企业把一个设计委托一个加工企业,在3~5个月时间内完成;再委托一个评测公司在3~5个月内完成产品评测。这样,就缩短了从研究、设计、开发,到产品走向市场的周期。同时在推向市场过程中,很多机构、咨询公司、服务商开始做产品相关工作。合作的结果,最后从研究、设计、开发、评测、营销、服务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