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教学理念;侧重点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英语课程不仅是中职教育中培养适用现代社会人才的基础课程,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高等技术工人来说也显得日趋重要,它有利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首先,从指导思想来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思想普遍存在于学校主要领导乃至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甚至许多英语教师也持这样的观点。其次,从学生构成来看,学生构成复杂,学生来源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再次,从教师结构来看,普遍存在师资不足,从教人员老龄化,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最后,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能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教学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①此外,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也很难使自己的教学计划得以有保证的实施,很多的教师在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热情不足,这些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的创新理念探索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反映和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1、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应用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学好外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②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学要结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相应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开展多项活动,倡导体验参与

教学活动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倡重在参与和培养合作精神。课外活动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朗读、唱歌、英语角、英语班会、故事会等。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

三、改善中职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

1、重视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当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能忽视一个专业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突出作用。

为此,一方面,学校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着眼于英语教研人员的梯队化、年轻化、专业化建设。积极引进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扎实的英语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重视对青年英语教师的培养,并关注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发展梯队,在制度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包括激励机制,奖罚机制,职称评定机制,使教师能够有动力开展工作,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给予教师充分的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努力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给与其深造和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机会,鼓励教师总结教学活动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教育创新活动,在教学研究方面多出成果。

2、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树立创新的英语教学理念,以创新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③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设计引人入胜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善于运用趣味性教学法,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内外活动和各类比赛,如英语角、讲英语故事、英语电影赏析、英语话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④

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讲台,日常的生活实践也是英语学习的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同时通过生产实习,通过学习生产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介绍、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增强对专业英语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能力也成为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当中现状,秉承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学;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46-03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界的一次革新运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1]。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解学生需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特提出此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心理学课程需求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从理论上来说,公共心理学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当前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样一门对学生当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利,对未来工作也极其有利的课程,按理应该受到广大学生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但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学者曾经对在校生和往届毕业生做过调查,认为“心理学学了没有什么用,学了就忘”的大有人在。往届毕业生认为过去他们在学校时学到的心理学太抽象枯燥,理论化,概念太多,考试死抠概念,大多在实践中运用不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采用“上课时随便听一听,考试时应付应付”的方式对待。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2]。

造成心理学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讲还是在于课任教师的教学模式上表现出唯师、唯书、唯讲、唯记,教学取向上要求学生按照大纲读死书、死读书,教材内容较为滞后,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3]。这样的教学极大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心理学的教学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重要的实践价值。

基于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以及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理念中的深入,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和主体性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成长,特提出此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为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提供现实依据。

一、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红河学院为例,从红河学院下属13个子学院大一到大四学生中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0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平均每个学院30人左右。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真正需求,结合研究内容,走访了红河学院13个子学院的26人(每学院2人,男女各1人),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询问,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编制问卷做好了准备。

采用自编课程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共31题。问卷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人际交往、情绪与意志。其中自我认识包括1、2、10、22共4个题项;职业规划方面包括23、24、25、26、27、28共6个题项;学习方面包括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三方面3、4、5、6共4个题项;人际交往方面分为恋爱、交友、社会交际三方面共12个题项;情绪与意志方面有8、19、29、30、31共5个题项。问卷采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从1到5的5点计分,分数越高则代表在该项上的需求越为强烈。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提供依据。

二、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分析

(一)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整体性分析

对红河学院在校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红河学院在校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总体情况结果(n=366)

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在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情绪与意志四个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性,其中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度最高,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分最低,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学习需求性。

(二)自我认识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简而言之,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在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问卷中,自我认识方面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心理素质认识等方面。

调查表明,各个学院在自我认识的学习需求的平均得分为3.328,得分最高的则是外国语学院,得分为3.72,说明在自我认识的学习方面外国语学院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得分最低的则是美术学院,其得分为2.78,低于3分,但是高于不需要0.78分而只是低于需要0.22分,这就说明美术学院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是存在学习需求的。

(三)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4]。在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问卷中,职业规划调查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职业选择、择业态度、目前就业状况认识、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背景了解等方面。结果表明在职业规划学习需求方面,得分最高的是音乐学院,得分为3.91分,而次之的则是教师教育学院3.87分,再次之的得分也高达3.83分,分别是数学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这表明,这几个学院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程度是比较高的。在职业规划学习方面,得分最低的则是美术学院的3.19分,也是高于3分的,说明对职业规划的学习也是存在需求的。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各个学院的综合平均分为3.598,得分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学习存在明显的需求。

(四)学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在本研究中,学业规划特指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在调查中,学业规划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压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结果发现最高分为3.76,是音乐学院的平均得分;次之的为外国语学院的3.70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小的;得分最低的为美术学院,得分为2.71;低于3分的还有商学院和数学学院,分别为2.98和2.95。各个学院对学业规划学习需求的总体平均得分为3.288分,通过这一系列数据可以得到:在校大学生对学业规划的学习是存在需求的。

(五)人际交往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网中,每一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校学习,抑或毕业后的职业生涯,都是依存于人际交往的[5]。调查结果得分最高的为音乐学院,分数为3.02,次之的为外国语学院的3.01,得分大于三分的也只有这两个学院,其余学院得分都低于3分,最低分为商学院和美术学院,得分都为2.48,剩余的得分处在2.5与3之间。这就表示商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是不存在学习需求的,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绝对存在需求的有音乐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各个学院的综合平均得分为2.772,这表现出,总体上在校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学习是存在需求的,但需求的程度并不高,不存在明显的需求。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不存在明显的学习需求,这表现出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还是比较顺利的,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长以及接触范围的扩大,心理越来越成熟,见识越来越广,各种观念也随之变化,各种能力也随之增强,使得人际交往能力也逐渐进步,进而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六)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则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情绪调节困难[6],在本学习需求问卷中,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情绪调节、意志力培养、自卑心理克服等方面,在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中得分最高的为音乐学院的3.55分,其中得分超过3分的有9个学院;得分低于3分的有商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共4个学院,得分分别为2.92、2.93、2.84和2.95。显然,低于3分的4个学院的得分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不需求。在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的综合平均分为3.154,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情绪与意志的学习需求度不是很高,但是依然存在明显的学习需求。

(七)不同专业类别的学习需求比较

将不同学院的学生按照文史、理工、艺体分为三个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学习需求的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表2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n=366)

注:p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专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需求上存在差异,但差异甚微,差异性并不显著。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在学业规划的学习需求方面,文史类的学生对学业规划的需求最大,艺体类次之,理工类在末,文史类与理工类差异较大,在学业规划方面文史类的学生需求较大于理工类学生。总体来说,被试在各个维度的学习需求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明显专业差异。

三、改进大学心理学课程设置的建议

结合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在心理学课程的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人际交往和情绪与意志五个方面都存在学习需求,对于职业规划的需求最大,次之的是自我认识,然后是学业规划,之后是情绪与意志,人际交往方面的学习需求程度最低。学生希望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学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学课程模式。

将心理学课程现状和相关理论与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及分析相结合,本文对高校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在课程设置时,首先应着重考虑学生最需求的即“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因为调查表明“职业规划”对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学习需求最高的,对“职业规划”的教学一可以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二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三可以组织“职业规划竞赛”活动。最终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能为自己做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人际交往”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学习需求是最低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不需要为“人际交往”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可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为学生搭建交往平台、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自我认识”的目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是由于在大学阶段,随着身体的成长以及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中地位和角色的改变,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加深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迷惘和困惑;另一方面则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情绪与意志”方面,对情绪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在意志力方面可较多地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励志电影,组织体育竞赛,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去体验生活,也可以邀请这方面的名人进行讲座。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在“学业规划”方面,各专业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差异最大的就是“学业规划”方面。因此,在开设“学业规划”的课程时,可根据需求情况按专业来开设课程,还可以组织同专业间、不同专业间的学生进行交流。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但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在开发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是开发心理学课程的基础,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保证。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保证心理学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

2010,(3).

[2]饶淑园.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惠州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张丽娟,王秀希.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策略探讨[J].邯郸学院学报,2010,(1).

[4]王保林,刘文涛.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

[5]兰静.浅析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J].现代企业

教育,2012,(14).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感知;记忆;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故事情节,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记忆水平,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表达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对的,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谚语一样,“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橄榄球,乒乓球,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4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状态,而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是由无数个“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构成的。所以了解心理学首先要了解心理现象中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今天先介绍心理过程的基本内容。

心理过程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过程。

认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我们来以一个简单的认识活动说明认识的基本概念。

我们面前摆着一个水果。

首先,我们会用眼睛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大小,还可以用手摸摸它的表面,用鼻子闻闻它的味道,然后你可能还忍不住咬上一口尝尝它的味道。我们这些通过眼、耳、鼻、舌等身体的感官去感受和反映水果的形、色、、味、外表的过程,就叫作“感觉”。这是人最简单的认识过程,也是认识的基础。概括来说,“感觉”就是人通过自身感官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过程。

其次,我们对一个水果有了基本感觉后,会通过自身的感官和以往的经验,把这个水果的基本属性联合起来,对这个水果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判断这个水果的来历和名称。这个过程就叫作知觉。因此,“知觉”就是人在感觉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的过程。感觉和知觉常常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都知道,通过我们感觉和知觉的事物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痕迹,以便于我们再回忆起它时会在大脑中呈现原来留下的事物的形象、特征和相应的资讯,这种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就是我们说的“记忆”。

我们对事物有了感觉、知觉,就可以直接地感知事物,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并且还能通过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而这个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了。

在我们的心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通过感知、记忆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我们把这类心理活动称为“想象”。

以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就基本构成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认识过程。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态度体验,比如成功时的喜悦与快乐,受挫时的沮丧和忧愁等等。心理学就把这种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称为“情感”。

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还能自觉地确立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且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个人的“意志”。

所以,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就是有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我们行动的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都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风格和面貌上就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心理”。

人的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性的倾向性。主要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等等。

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主要通过我们平时很关注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能力”是指一个人保证自己能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比如你在感觉能力可能较好,而你的思维能力可能偏弱,就是指一个人的能力;

“气质”通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或者说性情。是表现在人的情绪与行为活动中的动力性方面的个性特征。比如有人是急性子,有人是慢性子;有的人脾气暴躁,而有人则性情温和等等。这就是指一个人的气质。气质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学上一般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类。

“性格”指的是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是人和人之间个别差异的重要特征。如果说人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更多的时候受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那么性格则更多是人在后天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特征。

也许有很多人看了类似的心理学知识,会觉得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接下来就结合我自己的认识谈谈学习心理学基础理论的一些感受,希望能为看此帖的朋友提供些启示。

虽然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事物,但如何结合上述所提及的人的心理过程的几个内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恐怕有不少人就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忽略自己的认识过程。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 要 以非智力因素内涵的中观层面作为理论基点,通过对动机、兴趣、意志力和情感因素的分析认为:在体育专业技能培养中,社会动机取向和个我情感取向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教练员/教师应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学生这两方面的取向予以重视。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动机取向 意志和情感 技能培养

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组成。非智力因素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总称,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组成。智力因素受先天遗传、后天塑造等影响,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较大,相关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成绩的影响远远超过智力因素。因此,探索非智力因素对体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影响比智力因素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演进

关于非智力因素对人们发展作用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十世纪的英美心理学界对智力的测试如火如荼,这同时亦催生了研究者对非智力因素的关注。早在1935年英国心理学家Alexander.W.P在英国心理学报上发表《智力具体与抽象》(Intelligence.concrete and abstract)一文,最早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一心理学范畴。从事心理测验的美国学者Wechsler.D在此启发的基础上于1940年发表了《普遍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 in general intelligence)[1],他认为智力并非单一和独立的个人特质,智商在90-100的人往往能够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而神经质者和高IQ的自闭症者却无法对周围的环境作出积极地反应。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更具发展优势,其包含了一切情感和意欲表达得行为能力。1950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发表的《认知、意欲和非智力的智慧》(Cognitive.conative.and non-intellective intelligence)[1]专门对非智力这个术语进行了阐释,认为普通智力不简单地等同于人类的智慧能力的向量和,还应包含诸多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气质和人格因素,其中人格因素又包含先天性、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交互融合形成了人的智能总和。至此,非智力因素正式成为心理科学研究的公认概念。

我国研究者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始于教育实践过程中“开发智力”的需要。继吴福元于1981年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之后,我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之一,燕国材教授[1]也随后撰文《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指出非智力因素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至此,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探讨,尤其是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外延、构成与功能、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量化研究方面,引起了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范畴国内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燕国材教授从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表述;第一个层面就是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即为非智力因素,也即宏观层面;第二个层面为意向活动在其向客观世界的意向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亦可称为中观层面;在微观层面可分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责任心、自我认同等等[1]。林崇德教授在David.Wechsler“智能和非智能交互”理论的基础上则把非智力因素阐述为智力能力之外,但又同时与智力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所以心里因素,其中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取向和气质性格[ ]。本文着重从中观层面,针对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在非智力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对体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展开分析。

二、体育运动中非智力因素的相关分析

(一)动机与兴趣相关分析

目前针对非智力因素的直接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体育运动中的非智力因素的相关论文数量较少,但事实上在非智力因素概念内涵的中观层面,即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与体育运动技能的关系研究非常之多。研究者普遍认为运动动机与兴趣是催生参与者主动提高运动技能的直接动力,而对体育参与者来说社会动机取向是引发他们分离拼搏的主体动因。美国研究人员McCullagh和Matzkanin等人的一项报告表明,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年人大多是因为社会交往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包括建立友好的社会关系、加入某个团队和突出社会角色等[2]。Scanlan等研究者同时还指出,像交友机遇、社会认同感和家庭压力等社会因素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了青年人的参与度[2]。Brustad和Duncan等还进一步认为,与双亲、教练和同伴的社会互动程度都已经于青年人的体育运动经历相互关涉[2]。体育运动首先意味着参与,因为其本身就是提供人际交往和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虽然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有很多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但研究者倾向于强调青年运动员与体育技能形成有关的体育动机的建立,例如身体感知能力和自我目标取向来作为深入了解青年人动机的基础。

关于运动动机的目标取向当前有两类研究范式。其中一种社会目标取向理论强调交互经验,认为这种心理取向与需要时可获得必要帮助的心理和积极地学校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联(Ryan.Hicks.& Midgley.1997)。这种目标取向集中表现在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得积极地社会经验中,是该取向理论的一个典型例证。这样一类个体总倾向于参加体育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取得与其他个体间更多的社会交流机会和建立并发展人际关系的机会。对他们而言,体育运动仿佛就是社会活动本身。他们有可能乐于获得一种在参与体育运动时所产生的社会活动机会和人际交往的体验。

另外一种社会目标取向理论则强调一个人通过与其他人交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该理论认为感到威胁感而寻求帮助的心理和更为消极的学校生活态度具有关联性(Anderman.1999;Ryan et al.1997)。此目标取向,如社会认同度、社会接纳度和社会地位都是社会认同取向的同类例证。该类个体具有通过体育活动获取例如社会地位、重要人物的认可度和社会认同等的潜在倾向。这意味着参与体育运动的目标就在于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获得什么样的社会评价。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很可能会是为加入一个有名气的团队或获得他人的认可度。

无论参与者的视角是怎样的,寻求机会与他人亲密无间的社会关系或确立自我的社会角色及自我认同感都是体育运动行为中的内在感受。因此,社会动机取向论可以给研究者一个更容易理解导致人们乐于以运动参与者的身份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二)情感与意志分析

情感和意志对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Hanin和Lane[2]等人认为无论是从客观的还是主观因素来看都是影响运动员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主观方面,有研究者认为与运动员环境交互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就是感知能力的应对,它与亲近、逃避、自我关注反应以及交互关注行为倾向有相关性(Green&Sedikines.1999)。这些都是了解运动员行为和促进运动成绩提高以及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信息。

大量相关研究表明,竞赛焦虑是导致运动员出现比赛失常甚至发生Choking的重要原因。当前的部分文献表明,有三种潜在问题的来源与运动员的焦虑指标呈单一相关性,即情感状态。事实上,与运动员情感经历相关的事实并不能完全地和精确地描述或减少焦虑症状。Frijda认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主观性回应是动态和复杂的状态,不止被一种单一的情感因素包围[3]。其竞赛焦虑能够被特殊的评价机制(损伤、挑战或威胁机制),行为倾向(亲近、逃避、自我或外部注意)以及被各种各样的情境和个人因素所缓解(例如个人意志)(Cerin. Szabo.Hunt.&Williams.2000)。

在赛场上,状态焦虑往往是复杂和多变的情绪状态,Jones和Hanton 2001年的一项对于竞赛焦虑的认知功能的研究发现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情绪直接存在显著相关,Lane和Terry[2]指出焦虑状态被恐惧、悲伤、负罪感、羞怯感、自我敌意和挫折感等逃避型反应和行为倾向所控制;与之相反的是主动缓解恐惧、快乐应对或外部引导愤怒情绪等交互式的行为引导,能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因而情感和意志不能作为独立的因素进行分析,它们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稳定性情感能很好地避免运动员焦虑情绪的产生和蔓延,更是发挥最佳技能水平的保障,强大地个人意志可以成为缓解情感波动所造成的焦虑的有效机制,与此同时,社会目标取向(动机取向和兴趣)与之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我国体育心理学学者张力为教授认为,多维焦虑理论有忽视社会焦虑的倾向。而运动员在赛前经历的社会期待,往往对其比赛发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2]。

三、体育专业技能培养中非智力因素的分析

(一)动机与兴趣的培养

当今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自身更加注重竞赛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对运动兴趣本身缺乏相应的培植,因而很多运动员因长期从事重复性技能和体能训练以及高强度、高密度地比赛活动产生了严重地运动心理疲劳甚至是心理耗竭,郭玉江[2]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男运动员运动心理疲劳因子得分均高于女运动员;18岁以上的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因子得分均高于18岁以下的优秀运动员;一级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项因子得分比一级以上和一级以下的要高,情绪/体力耗竭及运动负评价三者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可以推断出随着运动年限、运动员年龄和运动等级的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运动动机和兴趣逐渐下降,这无疑为体育专业技能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研究者严蓓在《游泳运动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中指出:随着游泳运动比赛竞争的白热化,高水平运动员之间如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性日趋减小。比赛实践表明,高水平的大赛,绝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与技战术水平的对决,更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尖峰角逐。因此激发和培养运动员的兴趣,挖掘其运动潜能是体育专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保障。

美国体育心理学者Justine B. Allen对运动动机和兴趣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以参与运动者的社会目标取向作为切入点,调查了100个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女性,详细分析了她们的关系取向、任务取向、自我认同感和运动能力认同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青少年感觉自己参与到某个团队中后,团队的任务、同伴的认可、赢得他人的关注与喝彩以及在运动中超越其他人都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努力。他们感觉他们自己已经属于该项体育运动了,并在其中提升了自己的运动技能和参与兴趣。关系取向、任务取向、自我认同感和运动能力认同都与动机变量和运动兴趣变量呈现显著相关性。另外,社会地位取向维度下的关系取向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与运动兴趣未呈现显著相关性[2]。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在体育专业技能培养中,团队凝聚力、团队成员对该团队的认同感、团队内部的合理竞争等都是促使处于这个团队的运动员获得自我和他人认同感、成就感和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在此条件下运动员不仅满足了安全的需要,还满足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运动心理疲劳和心理耗竭的有效方法,更是通过培养运动兴趣更快、更优的形成运动技能的有效手段。

(二)情感与意志的培养

前文引述部分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运动员的竞赛焦虑能够在恰当的评价机制,如损伤机制、挑战机制和威吓机制,个我的行为倾向,如亲近倾向、逃避倾向、内部和外部注意,以及被恰当的环境或个人意志所缓解和释放(Cerin,Szabo,Hunt,&Williams.2000)[2]。因此面对赛场的复杂环境,运动员必须有多种方法或途径释放多维焦虑情绪,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这主要取决于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肌肉、骨骼、神经反射等)的和谐积聚,换而言之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技战术水平与内部状态形成一种内稳平衡,神经系统调节达到一定的兴奋程度。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运动员的情绪往往呈现出不稳定的多维状态,作为自我内部稳态的重要组成因素,情绪能否处于相对单一稳定的曲线决定了技战术水平是否得以完全发挥。因而意志是非智力因素中对运动员影响最为显著地因素之一,那么如何在同等技战术训练条件下对从事体育专业运动的学生进行意志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运动训练学中涉及意志力培养的方法主要有:强化运动员目标取向的内部动机、训练困难逐步增大、使用恰如其分的奖惩措施、对运动员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和引导运动员建立正确地归因方式等。这些措施是为了培养作为运动员的学生怎样摆正自己在团队中和自我心中的位置,如何应对和承受比赛失败的结果,如何在紧张激烈的训练和复杂多变的比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衡的心态,以及如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意志作为一种主观情感,在认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它与情感生成和认识过程是一对共同体,统一于运动技能的习得中。只有当认识的主体人与自身需要之间产生关联时,才会诱发人之情感,随着情感体验的日渐弥深,情感逐渐形凝聚成为意志,从而促使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完善。在这一系列过程当中教练员和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美国Wales大学Tim. Woodman和Lew.Hardy[2]通过对参加奥运会的十名运动员进行的个案研究,把运动员的个人因素,如伤害因素、目标取向和个人期望与其所在的环境因素,如团队气氛、支持网络、角色感和交流因素进行关联研究,发现个人情感与意志的形成与所在的团队环境呈显著相关,其中起主导角色的是教练/老师以及他们的训练/教学风格。因此,在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中教研员/教师必须担负起主体责任,为所有运动员/学生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学生,他们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发育期,各方面都非常脆弱,更应予以加倍重视。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