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管理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引入和突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环节,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即通过政府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估量效果与支出的匹配性,其根本目标是评价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因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推崇。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的实施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善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具有判断、预测、激励、约束等多项功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是深化财政改革的必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能够通过对财政收支对比关系的深入分析,对财政资金运用结果的绩效评价,促进财政资金供给理念从供给保障向“有效供给”的实质性转变,进而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需求。
1.有利于确立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的财政支出取向。财政支出和管理的全过程应该是: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再到决算,到最后的追踪问效。而我们常说的财政三步曲只是预算、执行、决算,缺少了问效这一环节。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财政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项目轻效益”的问题,存在着财政支出规模与支出效果脱节的缺陷。财政预算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财政的主要任务被误解为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部门的资金需要,各部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争项目、争资金上,而投资责任和支出效果却往往无人负责,造成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导致行政成本加大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将支出控制的重点从投入转到了产出或结果,突出强调财政支出的责任和效益,要求支出机构承担起对于产出或结果的管理决策的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突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的约束。顾名思义,公共财政是公众的财政,公众有权知道财政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同时,公众不仅希望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更希望有一个高效的政府。高效使用纳税人的钱,是纳税人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政府自身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需要。通过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判断钱花出去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没有取得较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现并分析资金使用上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将目标主要锁定在提高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挖掘潜力上,有利于控制预算规模,防止预算支出膨胀。寻求以最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最合理、最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财政政策。
3.有利于增加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进而逐渐推动“绩效预算”模式的建立。通过对财政资金投入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从资金分配源头上予以规范,进一步管理好财政资金支出的闸门,体现了以结果为中心的理财思想。在政府与财政的关系上,财政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的出纳机构,而真正成为“政府的理财者”。这对那些“只想要钱,不想办事”的机关肯定是有压力的,至少他们先得想想要办成哪些事,然后才去要钱。部门单位向财政申请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报一个文件说要多少钱就行,而是从一开始就要把资金的绩效目标以及评价结果与预算结合起来,实现绩效与预算的匹配,彻底改变预算单位申请预算随意要价的做法,硬化预算的约束。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难点分析
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虽然已有初步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仍然处于理论准备和试点摸索阶段,全面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并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合理的鉴证性还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
1.发展和建立一套成熟而且运行成本比较低的绩效测评体系,需要较长过程。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活动效能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计量方法,使项目的绩效目标能够量化、具体化,为评价各项目的绩效提供技术支持。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评价的复杂性。如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衡量,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和主要难点。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编制一套系统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值,熟练掌握和应用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手段等都还需要一个过程。
2.全社会对绩效评价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缺乏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氛围。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工作缺乏硬约束。也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财政部门就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执行主体,工作起来难免出现个别部门、单位不积极主动配合的现象。同时传统的、固有的观念给绩效评价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阻力。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财政资金是“唐僧肉”,不吃白不吃。绩效评价工作对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打破长期形成的管理方式,其难度可想而知。在目前考核机制下,单位领导最看重的是其在任职期间的发展业绩,最重视的是“争项目、争投资、争规模”等“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以求得发展效应,即期望的是眼前或很快能看得到的成绩。绩效评价在推动发展效应方面更是一种“内含扩大再生产”方式,而且绩效评价是对过去已支出的、现在正在支出的和将来要支出的财政资金或项目的有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监督,这些矛盾将或多或少限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开展。此外财政支出涉及到各个层面,牵涉到部门、单位甚至是个人的利益,财政支出本身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增加了绩效评价工作的难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单位和项目追求较好支出的动力。
三、对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要着力培育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环境,不断建立和完善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条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角度看待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从而逐步有效地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1.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宣传力度,树立绩效评价理念。只有破除传统观念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公共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一是财政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对绩效评价工作重要性的宣传。通过重要工作会议加以强调、通过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公共资金绩效评价理念深入人心。要运用绩效评价试点成果,积极争取各部门领导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二是制定并完善相关奖励制度,建立领导任用及提拔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挂钩的考核机制,扭转以往注重短期内“短、平、快”政绩的做法。
2.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支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氛围。对财政支出进行追踪问效,不仅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也是资金使用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共同责任。财政部门应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沟通联系,注意听取意见,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达到相互理解、配合和支持,形成共识,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3.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通过成立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负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和具体评价工作的组织落实,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选择部分财政支出项目,开展试点工作。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范围主要是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大宗申请款及教育、水利、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财政支出。逐步有序扩展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和完善组织管理程序,收集评价衡量体系中所需的基础信息,建立和完善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关键词】 预算编制;财政;精细化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而预算编制是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突破口,预算编制过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预算编制,现结合高陵县实际,就高陵县预算编制的主要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思路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精细化科学化预算编制之路。
一、高陵县预算编制的主要情况
高陵县预算编制工作从2004年的7个单位的试点到目前全面推开,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框架,逐步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编制方法日益科学,工作流程逐渐规范,运行机制日臻完善,走出了一条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改革之路。
1、在预算编制形式上,基本实现了综合预算
目前,全县71个一级预算单位及92个二级预算单位已经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同时把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编制的主体,基本实现了各项收支清晰、项目预算到位、“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目标。同时,按照“收支统管,综合平衡”的原则,将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其他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统一安排,以部门的全部收入安排其必须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实现预算内外“两张皮”到综合预算的转变。
2、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完善零基预算
部门预算改变了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对部门的基本支出预算,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的原则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按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编制。大大提高了基本支出的准确性,规范和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机制。
3、在编制程序上,严格规范化
预算由基层编起、逐级汇总,严格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程序,并明确了预算编制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分工。实现预算编制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形成了职责分工明确、协作合力、积极高效的工作机制。
4、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工作
2013年7家单位公开部门预算,在西安市十三区县中第一家公开部门预算情况。在上年公开的基础上增加57个部门,部门预算执行更加科学规范,力争2015年全面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5、在制度建设上,出台新的管理办法
先后制定了《高陵县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和《高陵县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对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高陵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高陵县部门预算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部门基础信息管理比较薄弱
一是人员及车辆等信息经常变动,我们目前尚未建立预算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员及车辆的核对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对人员及车辆信息逐一核对,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数量加大了,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质量上的精细性。
2、政府采购预算的规模比较小
一是一些预算单位对政府采购政策不够了解,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存在漏报等行为;二是预算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重视,导致在一些应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没有上报为政府采购预算。
3、公用经费标准仍欠科学
目前,高陵县部门公用经费标准和档次划分基本上还是沿袭2010年的基数进行预算编制的。随着高陵县经济的飞速发展,旧的标准难以保证部门正常工作开展,这势必形成了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缺乏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4、项目预算缺乏规范性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求单位根据本单位项目情况报送项目文本,但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项目文本的报送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对预算单位没有约束效力,致使我们的项目预算不够科学规范。
三、预算精细化管理建议
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完善预算编制、细化预算管理程序、制定科学化管理制度,把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财政预算范围内、细化到每个工作环节,让每一笔钱的去处都清晰可查。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建议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预算部门信息库建设,做好预算编制基础性工作
结合高陵县预算编制的基本情况,当务之急是要健全预算编制需要的基础信息数据动态采集机制,建立预算部门基础信息库。库中资料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项收费项目,并实现部门基础信息数据的动态管理。同时,按照统一的预算编制政策,对基础信息分门别类建档,并将此作为编制预算的有效依据。只有提高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才能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有效发挥基础信息的作用,最终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
2、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公正性
预算标准体系要严格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要求,切实适应现行政策规定,并充分体现财政合理分配和调节的综合财力支出定额。
人员经费标准体系要严格按照县人事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人员经费标准执行,并通过基础信息库,实现对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津贴和补贴、社会保障缴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等人员经费的科学化管理。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既要保证定额标准科学合理,又要满足较长时期内预算编制的需要,将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划分为财政标准和部门内部标准执行。
3、注重制度创新,做大政府采购预算规模
一要强化宣传工作,提高预算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的认识。二要结合高陵县实际,对市财政制定颁布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进行调整,将不切合实际的品目删除。三要充分体现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将政府采购的各种强制、优先采购政策在政府采购预算这一源头上明确固化下来,充分体现绿色采购。四是在预算编制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管理职能,做大政府采购规模。
4、利用支出预算绩效考评,促进预算编制精细化
从高陵县的实际出发,确定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的试点项目,设定合理、可计量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目标和实施方案。要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逐步建立起以绩效为导向,科学规范的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约束机制。
5、强化财政监督,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要实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科学化,必须强化财政监督:一是完善财政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并通过培训、座谈等形式,提高自我约束,增强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强化事前监督。三是坚持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经常深入单位、部门了解和掌握预算编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参考文献】
(一)健全财务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进行
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明确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规范明确的制度,为员工如何做好工作提出了指引,是员工调整自己工作行为的依据,也方便了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员工工作的整体把握和控制。要制订并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既包括成本控制制度等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制度,也包括奖惩激励制度等对员工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制度。要注意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时掌握最新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制度规定,确保制度规范有效。
(二)做好事业单位部门内部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作
事业单位部门内部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事业单位成功控制成本、增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高低,关系到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事业单位整体运营状况的监督和把握,必须做好编制及审查工作。事业单位运营的各类数据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在预算编制中必须保证该数据是真实准确的,同时,必须按照确定的规则编制预算。在预算编制结束后的审查也非常重要,不仅要对预算的真实可靠性进行审查,同时也要关注预算与事业单位实际的契合程度,保证预算编制质量。
(三)妥善调配事业单位运营资金
事业单位资金运转是否流畅、高效,对于自身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事业单位效益,必须对资金流进行合体调配。要着重抓好投标、成本、资金、材料和非生产性开支这五个重要环节。同时,要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和审批制度,避免甚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对于已经完结的业务,要进行及时的清理结算,保证资金及时回笼,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要对业务进行独立核算。由于每个业务都有其自身特点,成本和收益都可以独立计算,因此完全可以选择独立核算。在核算时应重点考虑业务规模、业务进度及特点等要素,同时应对核算人的权利及责任予以明确,确保核算的独立性。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成立专门针对每个业务的工作小组,选择相应的财会人员为组员,小组负责业务的财务核算工作的所有事宜,并承担责任。
二、构建信息披露系统,重视财务风险
(一)健全财务信息披露及监督工作的信息系统
完善的采取信息披露系统可提供各种管理数据,以作为分析解释的依据,并作为决策的参考。计划的执行需要持续及动态的控制,而管理控制有赖健全财务及会计制度系统,将事业单位营运活动加以记录分类汇总,从而产生足以公允表达事业单位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信息,以帮助会计监督人员通过有效的数字信息开展自身工作。财务及财务信息的表达,为使会计监督人员对行动及决策产生真正效应,信息的编制者应了解当前组织财务面对的问题,以设计提供良好品质的信息。一般言之,优良财务及财务信息涵盖如下内容:合适的组织结构及可控制性;包含例外管理原则;在特定的期间内按规定有序编制;适应会计监督人员的需要;简单、易懂的提供重要财务信息;正确且能说明重大的差异;迅速及适时的编制与表达;具有建设性。
关键词:处理关系;财务;会计;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财务和会计工作在民营企业中是必须存在的,并且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加强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但目前民营企业中都分不清财务和会计的关系,将财务和会计混为一体,没有真正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所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民营企业中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现状
1.企业中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轻视会计工作。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但企业由于对会计和管理工作认识不清,导致在账目核算和资金运转时出现差错,假账和烂账频繁出现,会计信息失去了可靠性,最终导致贪污和挪用公款的现象严重,直接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企业只注重会计管理工作,忽视了财务管理。有些企业主要采用现金办理各项业务,导致领导和管理者对会计工作比较重视。工作中加强对会计的管理和培训等工作,重点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以及会计工作的使用设备等。忽视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管理混乱,降低了经济效益。
二、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看似相同,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包括定义、责任和各项任务等都是不相同的。
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部门在民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主要负责处理企业中的各项工作和财务的关系,组织企业的资金运转活动。财务管理重点在于管理,利用成本、收入、资金的指标来分配各项企业工作,处理各项工作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经济矛盾和经济利益。
其中财务工作主要为:计划的制定、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计划、分析计划的完成情况,然后分析企业的目标完成状况,制定更大的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财务管理具备综合性和全面性,能够整体把握企业的经济情况,通过采用货币的形式关系来组织和规划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利用组织的职能,采用资金运作的方式来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价值,评定企业各方面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收益。
三、企业中的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作用较大,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利用货币的形式和管理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收益情况进行记录和计算,在企业会计工作具体项目有: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会计凭证的审核和填制、财产清产和账簿的登记、编制报表以及成本的核算。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来评定整个生产过程,为企业生产提供资金管理依据。通过管理为企业提供需要的计算信息,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四、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职能的关系
1.会计工作的职能是负责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对观念的总结。在会计工作中通过会计的专业手段来有效的控制生产过程,利用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式来进行生产过程的会计分析,有效的监督会计计划的实施。
2.财务管理工作在职能上跟会计工作有明显的差别,其中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作方法上主要对企业管理工作作出财务决策。财务管理掌管着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状况,不断要对当前的企业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评断,还需要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和整个企业的环境变化,并根据各种影响的因素进行判断,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和对策,以保证企业的发展。
在管理财务工作的同时,需要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控制,然后进行财务分析和决断,协调企业生产中的各项活动,以便于提供资金的合理供应。减少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出现问题。
五、正确处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财务和会计的不同点:财务管理主要为组织和实现各项既定的任务,服务对象为资金的运动和对资金运动的监督和教育。而会计工作主要反映企业资金的运作,并在运作过程中进行监督,服务对象就是资金的运动,所以二者存在本质差别。但因为二者都是通过完成本质任务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监督企业的财政活动,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所以需要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的形式来进行记账、核算和报账等,同时采用审计和活动分析。
1.财务和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联系,都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都与经济核算紧密相连,但都不属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二者都是利用货币的形式来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遵循企业的财经制度,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为企业的经济决断提供依据。
2.财务管理需要保证生产过程的资金组织和控制,同时指挥和协调企业的资金运动,保证资金按照计划运作,同时为扩大企业生产提供保障。所以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合理利用资金和成本为基础,来进行经济管理。其中主要管理方法可以采用:经济核算、计划管理、经济活动和组织领导的方法。
3.财务和会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管理者需要分清楚财务和会计的关系,找准其特性,同时也不要将二者完全孤立。实际工作中,财务和会计工作需要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相互补充,会计工作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财务管理是企业监督工作的反映,也就是体现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财务和会计工作要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职责,分清楚会计和财务的工作关系。为领导和企业提供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准确的核算和判定企业的收益,有计划的决断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对于资金的周转和运用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分清财务和会计的关系,找出二者的差异,正确的处理财务和会计工作的关系,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04-105.
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财政管理越来越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支撑。鉴于此,本文以会泽县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了我国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我国乡镇财政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
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目前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1.财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乡镇财政情况调研,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乡镇财政的真实情况,进而根据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财政计划。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财政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制约了乡镇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乡镇财政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方法掌握不足,没有办法实现财政的内部控制,进而不能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2.缺乏完善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我国的乡镇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但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具体表现在:一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与财政管理工作不适应,因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涉及乡镇资金管理的全过程,而财政内部控制却只包含资金管理的部分过程,所以造成内部控制与财政管理的范围不匹配。二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不能得到顺利落实,使财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三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配套设施不足,减弱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3.缺乏预算控制乡镇政府对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不足,制约了乡镇资金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一般而言,乡镇政府需要向市级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市级财政部门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拨付资金。但是乡镇政府不能实现对乡镇资金预算的有效监督,造成乡镇资金使用的无计划性,乡镇资金入不敷出现象较为严重,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导致乡镇政府对其他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同时,乡镇财政管理部门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使得财政预算和决算缺乏有效性和真实性,对乡镇财政的有效管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
4.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存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现阶段我国的乡镇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相对落后,目前大多数乡镇主要依据相关账项来作为审计基础,而且相应的监督工作缺乏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制约了乡镇财政监督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1.加强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高素质的财政管理队伍能够确保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也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因此,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内部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在录入财政管理人员的时候应坚持公平公正、德才兼备等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选择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加大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和培训力度,继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效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通过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奖惩力度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落实。只有全面提高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财政内部控制的效率,进而实现乡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2.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要想实现乡镇财政的科学管理,就要加大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力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资金作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乡镇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基础,通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顺利落实。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下,会泽县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创新:首先,进一步健全了财政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法规,使乡镇财政在预算过程中的问题得以明确,并通过加大监督力度保证了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其次,提高了基层预算的审理力度。通过全面了解乡镇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会泽县财政部门严格审批了其预算申请,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再次,会泽县财政部门通过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例如通过审计部门的监督,使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使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运作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3.加强预算控制建设预算控制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预算控制,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得到顺利落实。在预算过程中,乡镇财政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预算资金进行严格审批,保证乡镇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通过加大资金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使资金严格按照既定的预算方案来使用,并对资金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价。此外,审计或监管部门应根据资金使用情况从方案执行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等方面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乡镇资金能够科学使用。
4.完善控制监督体系只有通过完善财政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才能确保各级部门独立的实行内部控制和监督,使其免受其他相关部门的影响,提高审计及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同时加强乡镇财政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通过全面落实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规避乡镇财政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三、结语
乡镇财政资金是确保乡镇履行各项职能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内部控制能够通过保障资金高效利用来保障人们群众的合法利益和乡镇的持续发展。目前,会泽县的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面临缺乏预算控制、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落实。乡镇财政部门只有通过加强预算控制建设、完善控制监督体系等途径才能实现财政内部控制效率的提高,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领.浅析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J].新经济,2015(32).
[2]侯雪.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5).
[3]段喜峰,王虎.乡镇财政财务内控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财会,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