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展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问答网站诞生之初,便受到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青睐,如其代表性网站Quora一上线便获得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Capital 140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国内社交问答网站知乎也是在创业之初就获得了启明创投、创新工场以及两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和蔡文胜的联合A轮投资。
一个新模式的诞生,围绕其盈利模式是否清晰成熟以及能否在短期内获得收益等利益相关的问题,必然会展开一场讨论。对于社交问答服务来说,距离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还很遥远。
盈利模式未明
自2009年创立至今,Quora已先后获得总计达6400万美元的投资。今年5月,Quora更是宣布公司所有重要用户数据在过去一年都至少增长了3倍,这其中包括日活跃用户数(DAU)、月活跃用户数(MAU)、注册用户数以及回答用户的问题数等。
尽管并不能如实反应网站质量和用户体验,但用户数据的增长却能直观地体现出网站当前的发展状况是否良好,而即便是发展良好且被看作社交问答网站代表的Quora,至今也尚未拥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Quora的用户现在达到了数以百万计,很多的用户已经看到了在Quora上面可以免费地提供和分享知识。律师和其他行业的专家正在使用Quora来建立自己名声,并且他们也通过Quora获得了好处。现在我还不确定公司是否会将此作为盈利点,因为我们现在的重点是促进增长,扩大规模,把尽可能多的人吸引到Quora这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上来。”Quora创始人亚当·德安吉洛(Adam D’Angel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随着Quora等海外问答网站的兴起,国内也涌现了一大批类似的网站,如知乎、略晓等。
从2011年1月26日上线至今,知乎已走过了两年半的历程,目前,其日活跃用户达到了60万,而月活跃用户则达到了1000万,短短半年就增长了10倍,而这种高速的增长仍在继续。
如今,知乎每天产生的优质内容量已经相当于两个新闻门户一天的更新量。今年5月,知乎了一款全新的资讯类应用——知乎日报,将社区中有价值的内容经过编辑选择,结合当下热点推荐给更多用户。“知乎一直致力于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到互联网上,让彼此能够更好的连接。”知乎创始人周源表示。
同样,模式与Quora相似的知乎在盈利方面的状况也与前者类似。而面对外界对于盈利模式的疑问,知乎团队也一贯以“我们还没准备好”作为回应。
“目前,知乎还处于内容生产的阶段,而盈利模式需等知乎达到信息传播阶段之后,这是属于第三阶段的事情,不能着急。”知乎联合创始人成远如是说。
在他看来,未来知乎的盈利模式不会和传统的企业有太大差别,也是以广告盈利为主。“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版块上向企业、广告主收费,通过广告盈利,但当前知乎最重要的还是积累优质内容、扩大用户基数。”
有偿问答的尝试
同样是受Quora的启发而创立的略晓,虽然在人气、用户数据、外界口碑等方面不及知乎,也并未获得投资,但在盈利模式上的摸索却比知乎更进一步。
略晓采用小额有偿问答的模式,提问者可以通过它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知识提出来,并可以通过现金悬赏的形式,获得更精准、更高质量的回答和服务。而回答者可以通过回答问题,获得赞同,同时还能赚取现金。
“让知识体现价值”是略晓的主旨,在创始人陈硕看来,每一个信息和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用户在网上分享,光靠兴趣并不能持久,而只有给他们带来名或利才有可能让他们长期停留在问答网站上,并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分享给不认识的人。”陈硕表示,“如律师、医生等在网站上做出有价值回答后吸引到现实中客户,或是分享的内容被编辑看中并整理出书等。因此,有偿的小额付费问答就是我们最初想到的方式,就好像你用金钱来交换我的时间和知识。”
但显然,这种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网民的行为习惯,人们习惯于在网上免费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资源等。“在当前的中国,泛社会化问答网站想要做有偿问答是很困难的,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我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陈硕表示,“但不得不强调的是,Internet等同分享,但分享并不等同于免费。”
陈硕承认,略晓最初尝试的这种小额有偿问答的模式情形并不乐观,因此,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晓站,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开源的问答网站平台,企业或个人用户可以在略晓的平台下快速建立属于自己的Q&A站点。
“曾有很多商家找上门来,如留学、移民等,他们并不愿意在泛社会化的大平台上去做分享,但却愿意在我们的平台下做一个单独的、垂直的独立站点,展示自己并与用户沟通。而这给了我们灵感,晓站就是这么产生的。”陈硕表示。
晓站同时具有小组的社交性和小站的独立性,既可以作为兴趣小组使用,也可以作为建站工具使用,同时还具有提问、回答、评论、付费咨询等社会化问答的元素。
“从今年年初晓站正式上线至今,已经积累了不少用户。我们并不会插手晓站的推广,通常都是晓站主自行推广,这样也可节省略晓本身的成本。”陈硕介绍道,“在晓站的首页,有一块用户自定义的广告区,用户可以添加任何想添加的广告,增加自己的收益,而我们则是抽取分层,这也是我们继早期的有偿问答之后,探索的第二条路。”
“目前第二种探索的收益还行,但由于团队前期的投入,目前收入还没打平,我们也在继续努力。”陈硕表示。
盈利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公司的盈利模式会是什么样子。或许会是广告,也有可能是通过会员付费的模式,或者是通过专家咨询模式来增加营收。”亚当·德安吉洛如是说。
在针对问答网站盈利模式的探讨中,广告是最常被人提及的一种形式,而问答网站广告的魅力在于,用户在网站上或回答的问题、关注的内容必然是他们当前最关心的话题,从中透露大量的广告信号,而广告主就可捕捉这些信号,并据此有针对性的精准广告,提高广告的转化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融资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上,如墨西哥坎昆、美国夏威夷群岛、新加坡、马尔代夫、阿联酋迪拜、韩国济州岛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开发海岛旅游、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融资建设方面拥有诸多成功经验,对海南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融资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旅游融资平台建设
1.建立开发公司模式
迪拜的开发主体主要是迪拜世界集团,该集团是政府控股的旗舰公司,负责在全球进行融资。迪拜世界具有强大的融资平台功能,主要的任务是把迪拜建成国际旅游胜地与全球金融中心而融资。迪拜世界的主要目的是扮演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为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迪拜快速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09年8月份,迪拜总共融资800亿美元,而迪拜世界就融资590亿美元,占总融资额的74%。据统计,迪拜近年来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高达1000亿美元,而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整个伊拉克的重建资金也只有530亿美元。因此迪拜世界的融资平台建设是非常成功的。迪拜世界的融资来源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阿联酋财富基金投资;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是通过“出售后租赁”的信托凭证方式发行具有股权特征的伊斯兰债券;四是银行信贷,例如欧洲银行大约向迪拜世界融资300多亿美元。
迪拜世界作为迪拜政府控股的核心企业实体,在迪拜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成功的融资平台建设,曾经作为沙漠边上一个小港的迪拜,如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开发成就,具体表现在:一是形成了发达的旅游业,以高消费、顶级休闲服务为特点的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二是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化配套基础设施:电信设施、能源设施、海水脱盐淡化、迪拜机场等的开发既是迪拜开发的起点,也是迪拜开发持续进展的强力支撑;三是构建了新型经济结构,在融资平台的金融支持下,迪拜大力发展非石油产业,拥有阿联酋全国最大的两个非石油工业项目,即迪拜铝厂和迪拜干船坞;四是成为本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交通运输、旅游和购物中心;六是成为购物娱乐的天堂:迪拜的零售业、消遣娱乐增长强劲,迪拜一年一度的购物节把全城变为一个主题乐园。通过融资平台的建设,迪拜的观光住宿人数从1996年的200万人,猛增到2005年的600多万人。同时期,迪拜机场过境人数,也从800万人,成长到近2500万人。自2003年起,迪拜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了GDP的10%以上。
2.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模式
新加坡的融资平台建设是通过建立离岸金融中心来完成的。新加坡通过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利用外部资金的流动弥补本国资金的短缺,也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构建了融资平台。而新加坡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模式是以金融开放为主要特征的。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跨国公司调拨资金的需求,需要在伦敦、纽约等原有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外,另外设立亚洲美元市场以便集中该地区的流动资金,方便支付清算。当时东京、香港、新加坡都在候选之列。然而,香港当局不愿意豁免对离岸货币交易所征收的15%的利息预扣税,日本政府则坚持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新加坡政府则做出积极反应,首先是提出把新加坡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或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表明了政府坚定的态度和决心。同时在1968年宣布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取消对非居民持有外汇存款利息所的预扣税,得以获得“先发优势”。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确保其国民待遇,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等,有利地推动了新加坡离岸金融融资平台的建设。此后新加坡政府紧接着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例如废除了大额可转让存单、亚元离岸贷款合同及有关文件的印花税、取消了亚元经营单位必须保持20%的流动准备金以及必须提存6%最低现金余额的规定、废除了存款利率的限制、豁免了非居民持有亚元债券的利息税、废除了非居民持有的亚元单位存款的相继税、全面取消外汇管制,包括取消外汇的批准手续及外汇的交易限额、扩大非居民的短期离岸金融业务范围、对国际银团借款实行免税政策等等。
正是由于新加坡政府及时采取措施,逐渐放开金融体系,才将当时大部分亚洲美元业务都吸引到当地来,极大的促进了新加坡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并在并在短短10年内成为主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短时间内建立金融市场是很困难的。从全球来看,在货币自由兑换前,没有政府推动,市场难以自发形成离岸金融中心。
二、盈利模式
1.房地产投资与旅游收入模式
迪拜世界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房地产投资开发与旅游收入为主,投资流向主要是高端地产和旅游开发路线,不断融资推动豪华房地产项目,动辄就是“世界最高”、“世界独有”或者规模上百亿的项目。但迪拜世界是一家靠债务高杠杆运营的企业,虽然其资产超过900亿美元,但由于资产投向大多以流动性较弱的不动产为主。为了开发这些项目,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然而,这些巨量投资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国际银行业信贷收紧的背景下,这种完全借助房地产与旅游产业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风险很大,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2.旅游产业集群盈利模式
新加坡、韩国济州岛等国际旅游岛采取的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例如韩国政府宣布自2002年至2010年,将把济州岛开发成为旅游、度假、商务、尖端科技、物流、金融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自由城市。这种盈利模式依托旅游优势资源与金融市场优势,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以旅游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包括温泉旅游、体育旅游、高尔夫旅游、休闲娱乐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购物旅游、金融旅游、移民旅游等,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以旅游为核心的相关联产业的共同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旅游相关产业的营运收入。以会展旅游为例,近年来全球每年召开的国际会议超过16万次,产值2800亿美元,按国际上1:9的估算,即1元钱的会议场馆收入能够带动相关收入就是9元钱。因此会展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新加坡、夏威夷、澳门和济州岛的实践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据新加坡统计,公务会议客人在新加坡平均逗留天数在3天以上,而一般旅游者只逗留1天,前者的人均住宿和其他花费约为后者的10倍以上。因此,新加坡旅游局在世界各地主动出击,使近年来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会议大幅上升。旅游外汇收入已成为新加坡的第三大收入。会议旅游的住宿、食物、游览和购物的消费都比较高。旅游增值效益十分显著。这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来说,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不很丰富,但基础设施齐全和先进,经济比较发达,则尤为适宜。济州岛自2004年建成国际会议中心起,已经先后举办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亚太旅游协会年会、亚洲开发银行年会等近200个大小会议及展览,直接经济效益显著。此外,移民旅游也成为旅游金融产品设计的重点,例如新加坡推出500万新币基金投资移民项目,申请人只要具有2000万新元的净资产,并将500万新元的等值金融产品(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信托投资、保险产品和其它金融投资品)存入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金融机构5年,即可申请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
三、融资平台布局
1.政府主导、整岛开发模式
迪拜、坎昆与新加坡等旅游发展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整岛开发的模式。迪拜政府通过财富基金建立迪拜世界、墨西哥与新加坡通过政府拨款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等方式,并积极引进多方资金对这些岛屿进行整体开发。在旅游岛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最终这些岛屿的旅游业能够快速发展,都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推介与主导。例如,1975年坎昆刚开始建设时,墨西哥便在基金会拨出一大笔钱建宾馆,起步后又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包括国际大财团等国内外资金投资建宾馆。经过20多年建设,把过去的一个荒岛建成了一片宾馆区,墨西哥政府20多年来对坎昆旅游业的投资达24亿美元。
2.国际招标、整岛出让模式
马尔代夫在开发岛屿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国际招标、整岛出让的模式。即对一座岛屿开发实行国际招标,一座岛屿及其周边海域只允许中标公司单独开发与租赁使用。马尔代夫在开发海岛的过程中,始终采取“四个一”的模式,即:一座海岛及周边海域只允许一个投资开发公司租赁使用;一座海岛只建设一个酒店(或度假村);一座海岛突出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一座海岛配套一系列功能齐备的休闲娱乐及后勤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独立、封闭、完整的度假区。因此,这种旅游岛的融资过程完全通过对有雄厚实力的国际集团招标来实现,岛屿旅游的开发与运营受政府的干预较少。一座岛屿的旅游设施建设完全自成一套体系,功能齐备、休闲娱乐设施齐全、后勤服务完善,基本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全功能酒店或度假村。
3.金融制度优势安排
所谓的金融制度优势,是指金融制度优先实施或金融制度优先创新的优势。首先推出新的金融制度的国家或地区就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在考虑金融因素时,金融制度优势就不能不考虑。一是开放外汇管制。迪拜长期实行自由和稳定的经济政策,在各国之间以及国际工商界赢得良好的声誉,迪拜的市场没有外汇管制,非常开放,易于进入,这里的进口税一般仅为4%,从而鼓励了本国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于迪拜的商业、工业和服务业;二是市场准入开放。新加坡政府秉承一向的开放政策,大量发放许可证给外资机构,使它们享受税收优惠的希望成为可能。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经营者是以跨国银行为主;三是法律法规为基础,新加坡政府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修订了《银行法》和《外汇管理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和《新加坡规定银行之执照可读性及规章之条例》等金融法规也出台,提供了多层次可靠的法律保障;四是金融监管体系符合本地实际情况。新加坡政府在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度。新加坡规定全能银行和限制性银行都可以经营亚洲货币单位,但离岸银行只能利用新加坡作为开展国际业务的基地,不能参与国内业务的竞争。而商人银行则只允许从各金融机构股份公司或本身的股东处筹资,不允许从公众手中接受存款或筹资。这种严格划分的目的正是为了既吸引外国银行的加入,既发展新加坡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又避免金融业务的过度竞争而破坏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新加坡已成为旅游产业发达、金融体系完善、全球风险最小的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旅游岛。
四、对我国金融支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启示
1.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的开发模式
纵观国际各著名旅游岛的开发经验可以发现,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前期,大多由政府主导进行岛屿旅游的开发模式,这与建设初期旅游开发投入巨大、融资平台建设尚不完善不无关系。同时,由于海南岛的面积远大于夏威夷、济州岛等国际旅游岛,因此如果分散开发容易导致各行其是、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开发运作机制。全岛旅游资源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全方位的旅游开放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胆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海内外企业成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借鉴国际经验,并从我国海南的基本省情出发,应当确立企业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应当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例如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海内外大财团作为一级开发商参与海南的旅游开发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和中小企业按照全省的统一规划,进行旅游的具体项目的建设。
2.以旅游开发公司为主、离岸金融融资为辅的融资平台建设
我国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应在借鉴迪拜世界集团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开发公司模式。迪拜的开发仅仅以投资基金为主体的迪拜世界来全面运营,风险较大。而从国际旅游岛开发主体的成功经验来看,成功的开发往往集中和动员了开发区域所涉及到的中央政府、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全球各类投资者、国内外大企业等等多元投资者、多元运营者,可谓举全国之力、全球之力。因此应建立海南旅游开发公司的融资平台,建设多元投资和融资机制,实现投资和融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引进政府投资、企业、国际金融机构、交易所上市以及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实现融资需求与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国内一些著名旅游景区已成立类似的开发公司进行旅游发展融资,例如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旅游集团等。同时,借鉴新加坡通过离岸金融业务进行旅游开发融资的成功经验,争取在海南洋浦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实现岛外、境外的金融机构在海南实现离岸金融业务与服务。
3.以旅游产业集群为主的盈利模式
在海南省旅游融资平台的建设中,必须拓宽开发公司的营业收入范围与渠道,综合考虑资金流的收益性、流动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迪拜世界资产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与旅游领域的困境。因此,应借鉴新加坡、韩国济州岛等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业集群盈利模式。在建设海南旅游发展融资平台的过程中,应以提升旅游产业服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纽带,大力投资包括会展、娱乐休闲、度假、医疗保健、商业物流、金融、体育建设等一系列有助于提升旅游品牌与增值服务的产业,而这些旅游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海南省旅游产业服务的品牌效应与国际化水平。
4.分地区整体开发为主、微型岛屿国际招标为辅的融资平台布局
国际著名的旅游岛如夏威夷、巴厘岛、济州岛等大都属于小岛型旅游,面积小、旅游产品种类少。因此,一个旅游融资平台能够满足这些岛屿旅游开发的融资需求。而从面积与产业结构而言,海南岛更具备大陆的特征,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旅游小岛。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南岛属于小陆地型大岛,一个旅游融资平台难以满足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融资需求与建设步伐。因此在建设海南融资平台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海南自身特点、差异化定位国内国际市场。建议海南省可以采取分地区整体开发、微型岛屿国际招标为辅的融资平台建设分布。具体来讲,一是就海南岛本岛而言,在确立旅游资源的区域划分与编制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东中西部的不同旅游特色,分别构建东、中、西部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旅游融资开发,满足不同地区的旅游融资差异性需求;二是就一些附属海南、坐落于西沙与南沙群岛上的一些微型岛屿,可以采取国际招标,整体开发的模式。
5.金融制度优势安排
国际著名旅游岛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在金融制度安排上相较本国或国外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与制度安排。一方面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与企业进行投资,解决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为旅游者旅游消费提供便利,吸引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因此,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在金融制度与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以满足投资与旅游消费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信贷业务、结算业务、外币兑换业务、资金管理业务、保险等。具体来看,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开发建设需要信贷融资支持。海南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投入不足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资金自给能力差,金融资源大量外流,迫切要求通过金融开放,引入多种资本满足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的融资需求;二是企业的信贷需求。国际旅游岛建设将吸引国内外企业进驻海南,对信贷资金提出更多需求。目前,海南地方性融资体系不合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在现有的金融机构得到有效满足,贷款满足率仅为10%左右,金融支持旅游相关服务业发展功能受到了制约;三是国际化旅游支付结算需求。国外游客对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都涉及到支付结算问题。为提供便捷服务,海南应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外币兑换点;四是国内外游客保险需求。国内外游客在旅游地会遇到人身安全、疾病,海南的保险制度是否能与国际接轨,赔付问题是否能解决等问题,关系到国际旅游岛软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迟福林.“十二五”消费主导趋势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J].新世纪周刊,2011(20).
工具向平台的延伸,来源于自发性、专业性、系统性三个方面的支撑,工具需要加深与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产生平台搭建的基础。
可能陷阱
大多数工具不论拥有了多大规模的用户,都毫无例外地沦为了公益工具,转向平台盈利模式更加不清晰。
旧石器时代开始,智人就已经开始普遍地锻造和使用工具,工具从诞生到发展,始终决定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所谓平台自古皆有,狭义地说,集市、赌场、丽春院等都算是平台,广义地说,不同的地区、社会、民族等,也可以称为不同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演化推进,我们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工具和平台都有着它特殊并鲜明的功能和意义,以虚拟的状态呈现着更有趣、高效的价值。
今天我们手机上各种耳熟能详的工具,美图秀秀、网易云音乐、有道云笔记、滴滴打车、大姨吗、墨迹天气、手机简历、Camera 360,满足了我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与欲望,极大地延展了手机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应用型工具,除了手机简历,几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途径,但他们却已经拥有了上亿人次的用户规模,有的估值甚至已经达到35亿美元。这应该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奇葩现象――未赚先富。
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工具按捺不住长期的寂寞与虚无,纷纷走向搭建社区或平台的道路,为自己转型。大姨吗、美柚甚至墨迹天气等都折腾起社区。互联网引发的分享经济,开启了全新的商务模式。不仅是工具,就连平台的盈利模式,也是那么云里雾里、羞羞答答。他们到底是虚胖还是有肉,是虚假繁荣还是货真价实,我们理所应当去参照比对,探察背后的故事。
APUS与微信的不同路径
在工具型应用中,Apus走出了从工具到平台的第一步转化。APUS主要是一款应用于手机的内存清理App,主打东南亚和南美市场。它从桌面清理开始,已经扩展到一个手机应用市场,会推荐给你“周边的人都在用”的应用,类似于一个关联型的App Store 。下一步,App广告植入应该是它的主要盈利途径之一,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即使是苹果的App Store这样一个巨无霸式的应用平台,如今也是靠苹果养着,APUS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来,依然是个疑问。
要说成功走向平台的代表,微信不得不提。最早的微信不过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但成长到今天,它已经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中一个不折不扣的代表性平台。微信已经将交互、内容和支付贯通,繁衍出自媒体、手机话费充值、理财、彩票、滴滴打车、微信红包等,搭起广告,也做起金融,甚至让京东商城也成为其平台上的“工具”。
微信的崛起壮大,我们看到了工具到平台的顺势而为的进化过程,而微信成为平台的关键,是将工具立足于人的流动性和交互性,在有了充分的流动性和交互性的基础上,顺势向平台转型。
平台的三个支点
我认为平台的产生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自发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自发性。小米是自发性的鲜明代表,以手机为单点,就像是“工具型”公司,聚合粉丝、口碑和情怀,迅速拓展至电视、智能手环、充电宝,甚至家电,已经在逐渐形成航空母舰式的平台。
专业性。专业性有如微软、苹果的操作系统,游戏、视频、社交、购物、办公软件等被收拢,其背后是技术的不可复制性。
系统性。系统性就像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从前端至后端彻底贯通,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交易闭环、流通闭环、监控闭环。
大多数工具转平台能否成功,我们不能过早定论,毕竟移动互联网才刚刚起步。可以看到的是,微信实现平台化的成功转变,是因为它确实聚集了足够大的人流,同时这股庞大人流能在工具上“自由活动”。
而像“大姨吗”开创社区就是想要填补它作为工具的不可活动性,这个基于女性健康管理的社区是否能在未来嵌入关联易,也是可以想象的。最后,工具本身强化自身没有什么不好,强化后加深与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即可产生平台搭建的自发性,如小米般扩大化,做二次打击。
工具的极致
工具本身的盈利方法有三种:第一,付费下载;第二,刊登广告;第三,成为平台附加值而被“包养”。
付费下载的关键来自工具的实用性、习惯性甚至必须性。许多工具并没有形成付费下载的基础,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对流量的贪婪以及投资者的追捧。为了聚集流量,甘愿打破商业底线,以免费突围,从而致使整个业态都掉入了关于免费的无间道。
另一方面,倡导个性投资的大环境也让多数风投更加嗜赌如命,一味地追求着“新事物”。但浮华过去,总该要回归商业的本质――盈利。不论前面是服务还是产品至上,没有盈利,谁也撑不起你的一世长存。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实用主义,探讨一下工具盈利的三个方面:
付费下载。我们设想一下,美图秀秀做成付费下载后还有人会下载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论从实用性还是习惯性来说,美图秀秀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颜值的必需品,它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柴米油盐。但是它为什么不敢收费?因为大环境都是免费,它害怕被喷死。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建立起一个商会一般的社团,各类工具型企业结盟,就定价策略达成一致,共同改变,恐怕改变免费的境况就要容易得多。尊重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本来就容易被消费者所认同。当然,这样做又回归到传统商业模式,整个互联网思维将被自我。
刊登广告。滴滴打车很火,这个打车工具几乎已经深入人心,因为它便宜、便捷。而便宜便捷的背后,是企业自己在不断地烧钱。当然,滴滴已经开始回归理性,走向刊登广告的模式。
我们逐渐看到,各类明星、企业、电视节目以冠名的形式出现在滴滴的分享链接上。相比付费下载来说,刊登广告的可行性或许更高。以此类推,自称已经有3亿用户的墨迹天气,能否复制滴滴的路子,以“冠名”报天气的形式,嵌入到盈利模式中去?看看那些个视频网站,从无版权的胡作非为,再到今天都走上版权化的道路,大广告商于是也就自然入驻。这似乎又是一种商业本质的回归。
被“包养”。成为平台附加值被“包养”,恐怕是诸多优秀工具的宿命。Microsoft Office 就可以看作是微软桌面的一颗棋子,Windows可以做到让研发Office的团队衣食无忧,专心升级迭代,这样一辈子也就过去了。还记得《绝命毒师》里的剧情吗?背后有老大罩着,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当然,实现小米式的突破,也有可能。
走向平台的障碍与通道
牛文文说:“只要100万的粉丝和用户,就可以成就一个价值30亿元到100亿元的公司。”而如今墨迹天气已经号称拥有3亿用户,估值还是那么无从下手。订票工具“格瓦拉”完成C轮2000万美元的融资后,在格瓦拉的官网上,我们看到格瓦拉已经从预订电影票拓展到预订运动场地,也是行走在通向平台的道路上。但格瓦拉还是一头雾水,找不到盈利的方向。
在商业计划书落笔前你需要想清楚三个事情:
whynot?这事儿,为什么是现在切入市场。
whyme?这事儿,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这个团队做。
Makemoney?这事儿,怎么挣钱。
投资人会从BP的这三个方面判断项目靠谱不靠谱
1、从事的层面上考虑需求、逻辑和市场
项目必须从需求出发,项目的需求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目标人群是谁。
商业模式以及解决方式是什么。产品的表现形式,用户感知度如何,产品的市场匹配度契合度如何。
市场规模有多大,竞争对手是谁,项目运营的数据和规划怎么样,为什么是现在启动,驱动项目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2、从人的层面上考虑创始人和团队
创始人的背景和团队如何,为什么是你们这个团队,而不是别的团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团队的信念是否坚定,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是持续学习型团队。
3、从商业层面上考虑融资规划
需要投入什么样的资源,项目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投资回报率如何,资本的退出方式如何设计。
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事”
商业计划书的首页是项目的介绍,需要用一句话简明扼的话把项目是做什么的说明白。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一点:需求的分析和目标用户的描述。需求是项目存在的根本,如果项目的需求是伪需求,那么项目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部分需要有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的描述,什么样属性的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里有怎样的需求和痛点。基于这样的需求和痛点我做了怎样的产品,满足在这样的场景里的人群的哪部分需求。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早期的投资机构主要关注人群的潜在需求,偏后期的投资机构主要关注商业趋势。所以根据项目一定要有所侧重。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二点:解释项目的商业逻辑。提供满足用需求的解决方案,展示产品的Demo(样品),看产品的展现形式,产品的逻辑。有些技术出身的CEO去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只有技术能用,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样的情况是不允许出现的。产品需要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易用性,产品核心功能要聚焦,围绕核心功能增加丰富度和层次感。投资人还很关注产品的反应速度和拓展性,这两点表现好的产品,天花板高,空间更大,可投资的价值也越大。在产品的展现形式上要从这几点逻辑来写清楚、讲明白。
对于商业模式来说,越颠覆、越跨越、越性感、越能吸引投资的的兴趣和想象力,但一定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踏踏实实打磨出来的商业模式。创业者千万不能走“TOVC”的模式,一味地去追风口,什么流行就做什么,现在用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前两年大量的O2O、互联网项目死亡,什么都没有留下,不比实体项目还有固定资产剩下。中国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比之前的冷静,更关注商业模式了,尤其是早期项目,看人群的潜在需求同时,会去扣商业模式。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三点:展现产品的市场匹配度,BP里需要展示用户的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早期用户数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户的增长曲线是否健康。相关数据包括:用户留存、用户粘性、日活用户、月活用户、付费转化率等等。这些信息不需要全部都展示,但和项目强相关的,能验证商业模式的点要重点展示出来。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四点:盈利模式的验证。商业模式不等于盈利模式,可行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就是有效的盈利模式。有一个电商平台的项目,入住用户非常多,数据增长非常好看,一旦开始收钱,商家就全都跑了,那么这个项目就不存在盈利模式。考量项目未来是否能够盈利,可以从一个关键指标来做判断:用户获取成本是否低于用户贡献的收入。用户获取成本等于推广成本加运营成本。总之,通过项目的历史运营数据说明盈利模式是可行的。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五点: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行业趋势格局和竞争对手分析会展现出创业者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创业者对行业越了解,投资者对项目就越有信心。对行业趋势的研究,不建议创业者过度考虑过去,创业者应该基于当下行业的研究去对趋势进行预判,对市场保持足够的敏感度。投资人会十分在意这个领域的竞争者是否过多或过少。若竞争者过多,则是红海,很难建立壁垒;若过少,投资人会想,这是不是一个机会?进入太早会不会成为教育市场者,为后来者铺路,这是一个好的进入时机吗?
投资人经常会问创业者一个问题:如果BAT做了和你相同的事情,你该怎么办?
其实投资人想知道你面对强大竞争对手时的思考和逻辑。如果BAT不做很有可能就说明这个事情没有机会;如果BAT做了这件事,至少说明这是一个机会。那么BAT投入了多少资源来做这件事情,是点到为止还是战略布局,你该怎么应对?你还有没有机会,你的胜算是什么?比如你是初创团队,团队很有战斗力,可以全力以赴,你在某一方面有竞争壁垒,你准备项目做大了卖给BAT。总之投资者需要看到你的分析和思考,从中看到有说服力的逻辑和判断。
商业计划书写事的第六点:介绍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未来三年的规划。时间越近越要清晰,可实现。
总结一下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事”,分为需求、逻辑、市场这三部分。需求是基础,从用户需求出发,定位目标用户,清晰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逻辑是关键,提出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模式、产品逻辑、表现形式、数据验证可行性、项目现在做的事,以及未来三年规划。最后,分析市场规模和竞争对手。
商业计划书怎么写“人”
商业计划书中的人包括:创始人、核心团队和股权结构。
早期项目很大程度上由人决定命运,大多数投资机构投早期项目是看人投项目的。BP要展示创业者的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有不同的偏好。徐小平偏好具有“高大上”背景的人,像海归精英。有些投资者喜欢连续创业者,他们认为即便之前的创业没有成功,踩过的坑是有价值的,再次创业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有的投资人则偏好连续成功创业者,他们认为只有成功的创业才是有价值的。关于什么样的创始人更容易成功,每个投资机构都有各自的理解。
团队介绍: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成长背景和里程碑事件,包括创始人在内的整个核心团队的创业基因和项目是否匹配,能力是否互补。
团队核心成员的契合度体现在是否有共同的经历。比如是多年的同学或同事关系,或者是某个团体的共同成员,经过打磨过的团队一定比刚拼凑起来的团队能动效果更好,更有默契,遇到挑战的时候能够共同面对。另一方面,核心团队成员的行为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来团队成员的契合度。团队成员的契合度在BP上没能体现出的一点是价值观的一致性。这部分是务虚,有时候务虚可能比务实还重要。公司的价值观包括信念、价值观、规则、愿景、使命、短中长目标。需要创始人去塑造,不断传递给团队核心成员,至少创始人、对内核心人员和对外部市场的核心人员传递的价值要一致时,执行才更有效率。
商业计划书怎么写“融资”
介绍项目的融资规划:融资的时间轴和饼图
融资的时间轴指项目的起始时间到未来的三年融资的融资频次和时间节点要达成的主要目标,运营数据,财务状况等等。项目估值不要比实际过高或过低。高估值和低融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能让团队安心做产品,需要不断地找钱,估值过高给后几轮难度增高。
当前资本寒冬情况下,项目活下去是首要目标,尽快融到现阶段最低目标资金,合理估值,落地为安,准备粮草过冬,然后才是图发展。
做“强”开发经营主体
全面优化开发管理主体。对中国塑料城公司进行从国有独资到国有控股改组,实行管委会和股份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进行企业化管理。发起成立由国有资本、社会法人(战略投资者)、管理者团队共同持股的余姚市中国塑料城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管委会继续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而公司经营与市场具体运作则由余姚市中国塑料城集团有限公司进行。
全面提升开发经营实力。把做大做强开发主体作为中国塑料城提升发展的关键,加快帮助指导各下属公司制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鼓励中国塑料城内企业取得国内外石化企业塑料产品的总商或总经销商资格,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发挥中央商务区的集聚效应,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塑料经营企业、大石化企业总部入驻,增强塑料城经营主体实力,提高塑料城产值容积率。
开“拓”后续发展能力
着力推进空间功能布局拓展。把握余姚新型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趋势,坚持把中国塑料城建设与城市有机更新再造统一起来,与余姚城北区块开发统一起来。按照区域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与余姚城市总体规划、城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着力构筑科学合理、功能明确、集约发展的规划体系。优化完善市场重大功能区块布局,加快打造核心商务区、原料机械交易区、展览展示服务区、仓储物流配套区等功能区块,提升市场功能和形象品位。启动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着力打造塑料及塑料机械交易商务楼宇集群,培育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加快中国塑料城核心区开发建设和改造提升步伐,推动中国塑料城真正实现由“街”向“城”的转变,从而带动周边地块开发和空间增值,成为余姚新型城市经济的先导区和集聚区,成为余姚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座标。
着力推进产业链拓展。在原有塑料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壮大相关产业链。加快筹划塑料机械设备交易中心,鼓励现有塑料机械销售企业入驻,着力引进国内外塑料机械设备的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落户。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塑料经营企业、大石化企业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的营销中心,实现总部经济效应。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会展等配套产业,以东方物流公司为重点,建设中塑仓储服务园,争取设立保税物流园区,着力完善仓储基地和物流配送节点,加快构建现代仓储保税物流配送体系,打造智能物流。重视会展经济培育,着力提高展会的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组织化、高端化水平,继续办好中国塑料博览会等现有重大展会,鼓励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和会展企业组织举办各类涉塑产业展示展销或行业论坛,充分发挥会展经济助推市场转型升级的作用。
着力推进交易平台功能拓展。抓紧筹划涉塑半成品全球网上采购平台,采用现场实物展示和网上虚拟展示相结合方式,开展涉塑半成品和模具网上采购,促进原料、模具、机械销售。推进资金结算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中塑网上创业园,打造网上中国塑料城;努力拓展网上市场交易品种,壮大中塑现货、中塑仓单的会员数量,不断扩大无形市场的规模和效应。
做“特”核心产业实力
以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中国兵器集团五三所整所搬迁到余姚的步伐,充分利用浙江省塑料加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其他塑料改性科研机构,主攻塑料改性项目,构建集技术服务、改性研发、中试实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发展平台,不断提升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改性塑料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加快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与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公共研发与性能检测服务平台三大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院开展研发与产业化合作。
以产业园区平台建设增强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建设滨海新城2000亩改性塑料产业园,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积极引进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建立园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链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吸引国内外高端改性塑料企业进驻园区,促进改性塑料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加强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工作,推动企业向生产高端塑料新材料领域迈进,使产业园区成为以推动改性塑料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方向的改性塑料生产创造、创业创新基地,成为中国塑料业的实验园和尖端产业园。
以专项交易平台建设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牢牢抓住省政府“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机遇,发挥重点项目的政策优惠优势,在继续做大做强现有塑料原料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改性塑料交易平台建设。新市场二期(中塑世纪大厦)增设改性塑料交易区,吸引全国知名改性企业入驻,抢占改性原料销售的领先地位。充分利用中国塑料城的“中塑指数”、“中塑仓单”、“塑博会”等资源优势,突出改性塑料专区,通过更为便捷、深入的专项交易平台,扩大交易额,提高市场占有率。
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关系。按照政企分开、实体运作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中国塑料城管委会和所属企业各自职能。正确把握政府在推进市场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强化中国塑料城管委会对中国塑料城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加强对国有(国有控股)公司的绩效考核和监管,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搭建公司组织框架,明确投资主体、开发主体、会展主体、经营主体、研发主体,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在加快推进市场内各类资源资产整合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盘活企业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进一步加快要素保障体制创新。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激励机制,鼓励引进高层次实用专业人才,形成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良性循环局面,积极争取将中国塑料城列入宁波市“人才特区”一区多点建设中的其中一点,享受相关人才政策。适度增加市政府每年拨付给管委会的经费,市政府对中国塑料城经营企业继续进行政策性补助,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给予资金保障,广泛吸纳其他资金进入。强化金融服务,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战略性合作,争取与一家商业银行和一家政策性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30—50亿规模的贷款额度。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探索对中国塑料城内企业开展股权质押、仓单质押等质押贷款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用地保障,对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上级统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