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往往会产生某种无所适从之感。这种心理困惑如果解决不好,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能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固然是人之所愿,但并非都能实现,一旦希望落空,难免产生失望、沮丧情绪。特别是一些带着“高考失利”的无奈心情进校的学生,心理落差更大,觉得大学生活跟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远。还有些学生是因为学非所爱,对所学专业不喜欢而产生不良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
(2)独立生活带来的无助感。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有一种突然长大成人的感觉,事事都靠自己把握。这对习惯于父母照顾、老师管教,已经养成很强依赖感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一些同学因此感到孤独无助,觉得无法排解自己的苦闷情绪。有的同学因对自己“照顾不周”而烦恼不堪。
(3)人际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孤独感。大学新生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接触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过的是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人际结构和交往方式与中学时代大相径庭。面对这些变化,因缺乏交往技巧等原因而产生对他人的认知障碍,导致交往困难,严重的甚至产生社交恐怖。有的同学感觉自己的“个人魅力”有所减弱,似乎从过去的一条“龙”变成了现在的一条“虫”,因而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怀疑。有的则误认为同学间关系充满了“冷漠”、“虚伪”,从而心灰意冷。这些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导致他们因不善交往而不愿交往,这反过来又引起他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进一步下降。
(4)“外松内紧”的学习方式出现的不适感。大学里的学习表面上非常自由和宽松,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供自己支配,感觉真正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然而,在摆脱了过紧的“管制”之后,一些学生往往被这种表面“自由”所迷惑,或抱着“高中是苦过来的,大学是玩过来的”心态尽情玩乐,频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不再将学习放在心上。结果把握不住自己,导致考试不及格、受处分等情况发生。
(5)强调素质要求形成的焦虑感。《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里,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是在关注学习的前提下,强调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思维开阔敏捷,知识面宽泛,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对这种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变化的不适应往往导致一部分高分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大学生需要从主观上改变观念,积极配合高校形式多样的灌输和引导,顺应变化,才能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1)树立良好的心态,将大学看作是人生新的起点。十年寒窗,一朝入榜,学子们往往会松一口气,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达到,这种心态是不可取的。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他们已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在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情况下,大学也不再是就业的“保险箱”。因此,大学生必须将大学看作是学习知识、练就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场所,看作是人生新的发展阶段,而非人生的终点。大学生进校后要为自己树立新的努力方向,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不利处境。
(2)了解大学教育方式,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大学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大学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宽松式管理,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大学生要尽快摆脱“依赖”心理,树立“自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乐观向上,勇于进取。要转变学习观念,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处理好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既不能因各种社团活动过多过杂而耽误学业,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高校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承担者,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可以组织多种活动帮助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大学生活。
①利用入学教育的机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给新生做“治学与为人”讲座,介绍学习做人心得体会等。②通过组织新生联欢会、运动会、学习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③以校园广播、刊物、网络等为阵地,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端正学生思想,激励他们积极进取。④开设心理咨询机构等,帮助学生改善不良心理,引导他们以合理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心理检测和心理保健,尽快融入大学生活。⑤以德育课为主渠道,使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使学生顺利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包生耿.困惑与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6).
[2] 吕桂兰,任金珍.大学生心理迷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8).
[3] 刘仲平.大学新生的迷茫心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
[4] 何斌,刘兆平.浅谈大一新生辅导员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2).
[5] 邢海东,冯羽.浅析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J].高教论坛,2005(2).
[6] 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困惑;对策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自2008年9月实施至今已有五年,经过近两轮的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成才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养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回避新课改带来的某些困惑,如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课堂容量大课时少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物理教学就无法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也无法完成新课程改革的新任务。
一、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困惑剖析
(一)理念与实践脱节的困惑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的脱节问题比较突出。虽然高中物理教师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参加了市、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教学培训,但由于长期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又由于各任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把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新课标落实程度更是各有侧重。如此等等。这就造成了新课程理念、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有的物理教师对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如应怎样组织、怎样合作、怎样探究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度如何把握。有的教师限于时间,“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讲实际效果。有的教师干脆讲的是新一套,做的仍是老一套。他们认为效果还不是原来的好等。新课程理念与实际教学脱节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二)“三维”目标难以把握的困惑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与情感目标的落实。要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及现代新科技的发展。不少物理教师受传统经验的影响,担心过分强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势必削弱对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落实。过多的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势必影响到知识的落实与技能的把握,时间就显得很紧,甚至连例题的研讨、课堂的归纳、学生课内的练习都缺乏时间。这会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学生做题的错误率就会明显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这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三维”目标的落实究竟如何把握。是否每一节课都要落实这“三维”目标等,使教师难以把握。
(三)课堂容量大而课时少的困惑
目前普高物理学科第一学年一般每周安排2到3个学时。结合我校实际,高一学年物理课时每周为3学时。笔者以为课时的安排,从理论上分析应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要最大限度地能完成学年教学任务的需要与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可是,新的物理必修课内容多、容量大、实验课多。教师在现有的课时内要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大。同时新课程明显增加了实验课时,增加了科学探究活动时间,一些结论是没有直接答案的,需要学生自己归纳。实验课一多,实验准备的器材增多、时间拉长、工作量加大。有时真想把物理课搬到实验室去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新课程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物理的学习,觉得太难,跟不上进度,消化不了学习内容。有的打算放弃。因此,笔者以为物理课时不足,教学难度加大。矛盾比较突出。
(四)教学内容取舍的困惑
新课程的编排结构与传统的大不一样,譬如新添的说一说、做一做、STS、科学漫步等内容,为学生的交流、探索提供了平台。但给教师的操作带来了困难,你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如何把握教学要求等。又如教辅与教材差异较大,教辅中的有些练习题难度比教材中的难度要大得多;有些内容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可教辅中的练习却出现不少。这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取舍。这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事实上,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材为准,讲究体系的完整,对照高考考纲。除讲授教材全部知识与技能外,还增补原来被删除的内容,拓宽、加深考试要求,而没有按新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根本不懂得如何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面对以上存在的种种困惑,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领悟新课标 实践新课程
笔者以为,高中物理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应在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实践新课程。因为学习领会新课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这一基础包括对新课程的性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与学习方式等的理解与认识。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是实现这一依据的物质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理解新课标,熟悉新教材的前提下,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兼顾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再运用新课标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物理教师还须理解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方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将随着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的变化而变化;也将随着时展的要求而呈现出变化多样、千姿百态的教学样式与方式。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但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的物理,我们应发挥它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素质的主战场。
(二)讲究教学方法 缓解课时压力
在现有的课时安排下要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很大,更不必说要达到规定的要求了。你看一个模块36课时,每节课的容量非常大,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巩固须在课后自己安排。学生对知识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练习训练。教师对学生练习存在的错误也需要有一定时间更正。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实际,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以缓解课时紧迫的压力。譬如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一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些全新的知识你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把握,这你得讲究方法,开动脑筋。一可用媒体演示法。课前,你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自制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知识用形象直观的媒体演示给学生看,再配合讲解、实物演示、投影等。这样可缩短时间,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二是实验演示法,教师可将知识点中的核心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用实验演示的方法给学生看,将书本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达到快速掌握的目的。三是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适当搭铺知识台阶,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接近的学习任务,联系旧知,启迪新知。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讲究方法,引导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实际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新教材的组织结构变了,不少内容是原教材所没有的,又增添了不少实验探究的课题。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呢。一要根据大纲要求,是学生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二要结合教学目标,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还是需要了解的。三是联系教学重点与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四是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五是肯化时间、精力去准备,包括领会大纲精神、深入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教参、借鉴他人经验、调查了解学生等。在此基础上,相信教师就会逐渐具备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能力,届时你会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应认清形势,领会精神,把握实质,吃透大纲,钻研教材,讲究教法,因材施教,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摸索、总结,才能不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困惑;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37-1
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越来越活跃,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课堂上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生问生、生教生、生查生的合作互助式学习的场景。分小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高了,积极了,活跃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彻底从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课堂,整个课堂焕然一新。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本人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
一、课堂教学中预习环节落实难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知识进行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的课前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改革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内容,预习环节是否落实到位是决定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
预习课本不能一读了之,不恰当的预习是不能促进学习的。因此预习活动要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不能盲从课本,要摆正对待课文的态度。在预习课文时,要边读边想,课文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这样学生的思考就融入到课文的预习中。让学生在具有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中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这就要把握好学生的预习关。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所学的内容较简单,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预习,而如果内容较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少部分能够完成,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少数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这样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堂教学中合作角色不均衡
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如合作不主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合作不充分、角色分工不均、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以及教师评价不全面等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生参与发言次数明显高于学困生。由于优生基础好表达能力强,他们就成了小组的全权代言人。而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即使想参与小组活动总感力不从心。还有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有实力,有的甚至还是班级的佼佼者,但他们不积极争取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听到的意见与自己观点不同也不加以辩解,甚至在小组合作中沉默不语。当然,小组之间的融洽程度,对话题感兴程度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
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关注到每个组员的基础、能力、性格等个体差异,更没有合理的、科学的对组员进行分工。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间的地位与作用就不均衡。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由以往的对教师的依赖转变为对组内同学的依赖。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来的师生接受模式改成了生生接受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而教师即使发现这些问题,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及时去解决。其结果是优的越优、差的更差,不能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竞争机制。
三、课堂教学中合作主题不清晰
小组成立之后,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来给组员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很多时候,老师刚一宣布讨论,小组内的学生便迅速凑在一起,于是满教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却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如果深入小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没听清要求,毫无目标地活动,有时直到老师叫停,还未真正开始学习。而有的小组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还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状态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对学习状态差的学生来说,相当于走了一个形式。
在合作学习上,还时常会出现学生为某个问题纠缠不清的场面,致使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不能得到完成。教师就会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就急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还出现只表扬不批评的现象,生怕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显然流于形式。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并不断地加以完善。
四、教学改革成果保持难
一时的改革成果容易使人欣喜和振奋,但也容易出现反弹。因此,既需要经常督促,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使改革工作得到长久健康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出现今天新模式,明天老样子;今天围成小组,明天就恢复原状。课堂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久地不遗余力地巩固和深化、改革和创新,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改革目标。在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改革过渡的过程中,目前我们仍是处于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磨合期,我们还须努力探索,不断实验。路还很长,也很广阔,但我们充满信心,
总之,在课堂改革的初始阶段,新旧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碰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遇到困难或挫折就轻言放弃。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有不可预知性的问题,只要我们悉心研究,大胆实践,建立起符合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思想,勤于总结、吸取教训、善于调整思路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那么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课改是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坚定改革方向,团结一心实践课改,愿我们乘着课改的春风迈上一条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大道勇往直前!
一、新课标下教学中的困惑
1.初高中的知识衔接问题
初中升高中是开卷考试,学生对历史知识基本模糊不清,基础太差,知道一些也只是片段。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得较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2.历史必修教材容量大,进度紧
教材弹性太大,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
3.学生没有时间拓展历史知识
新课改要求开放式教学,而现在的教学环境基本还是封闭的,这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有限,而且学生早晚都忙于应付作业,时间紧,没有时间拓展历史知识。
4.教学基点不好把握
新课程教材全新改版,内容全面更新,给我们一种陌生的感觉,特别是拓宽、拓深了大量的知识,这使我们教惯了旧教材的教师,专题结构把握不准,达不到应有的认识高度。而且目前还没有课程评价方案,教材究竟讲到什么程度,不好把握。
二、新课标下高一教学的对策思考
1.课前要备好课
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要求,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三维目标,研究多套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更新课程观念,优化教学资源,立足有效教学,控制教学难度。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我们必须执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标,吃透课标。同时,我们要尽量搞到另外几套教材,看不同的教材对课标是怎样进行诠释的,从不同的诠释中找出共性,共性的东西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围绕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去充分拓展教材外的教学资源。这要求我们在教材分析上,不能玄而又玄,使人云里雾里;材料提供上,不能漫无边际;课堂设问上,不能多多益善,一切都应化繁为简,切实可行。
2.赏识教育与激励教育,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
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层次的内容做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受,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做出当众表扬;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同时,将学生的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历史图表等制成展板,对全校师生进行展览。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要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要综合采用观察、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3.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要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4.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在集体备课时,重点讨论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研究设置什么问题,设置几个,问题之间要有梯度,层层递进;还要研究突破问题的方法,集大家的智慧,资源共享。
5.研究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
对相关练习册的习题精选。做到练习要有的放矢。
6.厚书薄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要整合教材,大胆取舍,突出重点。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
困惑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存在很大不足,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等因素导致学生历史知识匮乏。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对策是:首先是在高一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给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讲述和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员。其次在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复习并组织学生课前复习,进行学习历史主动意识和习惯培养。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已经学过内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题目,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对策是:第一利用PPT展示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框架,明确告诉学生这些是应对考试的最低水平要求。第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与历史科有关的课外资料帮助其扩充知识面。
困惑三: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对策是:高考不管难易,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教学中还是要立足于书本,立足于教学大纲。然后在基础教学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困惑四:新课程一标多本,采用模块专题形式,教材很难把握。专题模板教学,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章节式的结构,拿到教材,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进入了第二轮专题复习。老版本的教学是先基础知识的通史学习,后专题复习,现在完全的倒置过来了。对策是: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既然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视为圣经,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完善教材以利教学也是其职责。对教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的、适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刻不容缓。被动地围着教材转,唯教材而教学,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精神,而且也赶不上高考改革的步伐。全国高考会议再三申明:新高考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哪一种教材。因此,整合教材势在必行。在整合的过程中注意重视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困惑五:新课程提倡使用多种教学法,而我们只习惯使用讲述法。对策:主要用讲述法,适当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很有道理,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讲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而且讲述如果能够做到通俗、形象、流畅并简练,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都是讲述形式吗?不能说讲述形式不好。但是,学校教育似乎还不能完全与大众教育相比。中学教育要讲究科学的培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的参与也给教师提供了充分观察学生的机会。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自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同一内容对不同群体,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中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不等于教师就轻松了。相反,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