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沟通技巧 培训 临床应用

    护患沟通不仅是护士与病人或者家属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与之发生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在实施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对病人的评估、咨询、健康教育、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几乎所有的护理环节中都需要护士应用沟通技巧。我科自2005年起在临床实习护生教学过程中,按护理程序框架设计操作流程表,加强护生护患沟通技巧的规范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培训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2005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我科的实习护生共62人,其中4名男性;年龄18~22岁;大专学历42人,本科学历20人。均未参加过系统的沟通技巧理论及应用技能培训。

    1.2方法

    以护理程序框架为操作流程主线,原操作流程不变,主要增加操作前、操作时、操作后解释的评价指标和步骤,即:①与病人核对床号、姓名之前,先自我介绍;②解释操作目的、过程、物品对人体的影响、不适感和减轻法,维持消毒状态的方法,留置导管的时限等问题,再询问是否理解;③征得病人同意后,才准备物品;④再次解释不适感和减轻法的配合;⑤操作时了解病人的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并调整下一步操作的力度和速度;⑥操作后给予结束语。按照设计流程图对我科临床实习护生62名进行培训。为了了解护生是否掌握沟通技能,发出不记名问卷62份,收回62份。为了调查病人和家属对流程图的态度,随机调查病人和家属各30名,发出不记名问卷表各30份,收回各30份。

    2结果

    2.1流程操作使解释更规范

    因教材中没有操作解释的直接内容,使无临床经验的护生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为某项护理操作的解释有一定的难度,故增加流程表中概括性内容的解释。每一次介入性操作前的解释,使得解释的内容规范化,步骤程序化。因为就护生而言,从初学时的按步模仿,到熟练后的习惯性动作,直至最终真正地学会一项完整的护理操作程序,需要一个科学的、全面的、系统和反复的训练过程[1]。动作技能的掌握需要培训,解释的沟通技巧掌握也应如此。

2.2流程操作被护生接受

    护生对照流程操作表提示,结合个案扩展为个性化的解释内容,反复模拟训练,使之熟练解释的内容和步骤,使护生认识到运用所学的知识适时开展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的要求和需要[2]。对接受此法培训的护生调查显示,97%的护生希望今后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编写操作流程表,说明此培训方法为大多数学生接受。

    2.3随时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器械性治疗、检验、用药、心理卫生等知识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应仔细观察病人的表现,及时向病人传递信息及指导。在提供信息时要注意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不使用医学术语来描述或解释问题,使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王署红[3]等报道:78%病人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1次,通过护患沟通,病人的心理得到了疏导,缓解了郁闷情绪。同时病人对健康知识需求呈普遍性,根据研究发现86%的病人选择护患沟通的内容与疾病有关,提示病人对健康知识要求呈普遍性。同时当病人被关心时,病人的满意度增加。

    3讨论

    护患沟通有两种形式:①言语形式的交流,即利用语言来传递信息;②非语言交流,即操作过程中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与手势及必要的触摸等。这两种形式在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甚至有时非语言交流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给护患沟通带来困难,护士应有效地运用沟通技巧给患者帮助。在增进护患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和改善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沟通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整体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努力通过有效地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为病人提供科学系统的整体护理,继续研究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不断改善,提高沟通技巧,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军,李莲芬,关旭明,等.在模式病房对护生实施实习前培训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0):167.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患沟通;神经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63-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的“语言艺术”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1]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有的患者因术后导致偏瘫、失语、肢体残障等,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这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带来较大的压力。护患沟通是护理服务中最基本的技能、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较多,护士的言谈举止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所以护患沟通在整体护理中越来越重要。有调查[2]显示,目前护患沟通现状不容乐观,临床上80%的纠纷是由沟通不良或障碍所导致。在护理活动中,应讲究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艺术,以突出仁爱、反映修养、展示才能为沟通基础,充分认识到语言有治病和致病的双重作用。为了解神经外科护患沟通的应用情况,提高护理质量,2011年1~6月我们对住院时间≥6d的患者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次共调查2011年1~6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时间≥6d的患者265例,平均住院天数(10.0 ±6.1)d,其中男性150例占56.6%,女性115例占43.4%,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52岁。职业情况:农民92例,工人82例,干部74例,其他17例。文化程度:文盲12例,小学28例,初中76例,高中或中专64例,大专及以上85例。

1.2 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护理情况、护患沟通情况、满意度等。对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进行基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患者反馈,对神经外科护士进行针对性的护患沟通培训,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患沟通的改善情况。护患沟通培训内容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操作熟练程度、护士对患者的关怀(如护士操作时充分尊重患者隐私、主动巡视病房、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感受及解答疑惑)、护士的语言沟通技巧(如语言表达、语气语调、专业术语的使用、礼貌性用语的使用等)、护士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表情、手势、眼神、穿着、肢体接触等)。

2 结果

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培训前,我院神经外科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运用不当、专业术语过多、态度生硬、缺乏沟通技巧等方面,培训后效果明显好转。

3 讨论

3.1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强化技能操练。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护患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通过培训,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明显改善。因此,护士应在工作之余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过硬的素质赢得患者的满意与肯定。工作中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尊重患者人格,做到守时、说话通情达理、随叫随到、认真负责等,给患者以良好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护士的信任感。另外,护士还需要做到得体大方,提高护士在患者中的亲和力。

3.2 加强护患间知识、技能交流。护患之间知识、技能的交流是指实施护理错施的决定和实施过程中护士和患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技术本身的认识和态度[3]。护士应善于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得到主诉,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与患者一起商讨治疗护理计划,尽可能多地让患者参与到护理中来,从而促进康复。

3.3 正确运用语言交流技巧。语言沟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语言沟通技巧的正确运用是有效护患沟通的关键。由于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与医护人员的想法会有很大的距离。本次调查显示,培训后护士运用语言沟通的能力明显提高。因此,护士应尽量根据患者的教育程度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勿用训斥、恩赐、讲授式的口吻,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或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医学常用缩略语,应紧密围绕治疗目标进行谈话,并要求保持良好的心境,根据患者语言信息反馈情况,有效地选择和调整语言形式,避免护患之间出现沟通障碍。同时,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职业情况等给予恰当的称呼,经常使用“您好、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使患者感到亲切和被尊重。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对于患者家属比较敏感的话题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有准备地与患者进行沟通,语言委婉、关切,以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里负担。

3.4 正确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是通过人的表情、手势、眼神、穿着及与他人的空间距离进行信息传递,据有关资料[4]显示,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信息,仅有不到35%来自语言,而65%是以非语言方式传递的。本次调查显示,培训后护士的非语言沟通技能明显改善。因此,正确使用非语言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良好的形态语言。护士的形体、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对护患关系的建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护士在工作中,应衣着整洁合理、统一着装、佩戴胸卡、举止稳重大方、步态轻快、表情自然、淡妆上岗、言谈得体、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亲切、可信、放心[5](2)注重面部神态和表情。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谈话时应全神贯注,不要随意打断话题,理解患者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注意患者讲话的声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动作,目光平视对方,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解答问题时可伴以相应手势。(3)正确运用微笑和肢体接触。面带微笑的对待患者是沟通的基础,工作中应发自内心的对患者表示友善,操作时应用柔和的目光观察患者的反应,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使其感到护理人员可信、可亲、可敬,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效果。必要时可使用善意、得当的身体接触,如抚摸、握手、依偎、搀扶、拥抱等,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和被尊重。护士在与患者身体接触时应考虑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环境及触摸部位等众多因素,应保持敏感和谨慎的态度,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并及时调整,不要让对方感到受威胁或难堪。

总之,护患沟通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服务艺术,是加强信任、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桥梁。护理人员应当努力探索护患沟通的技巧,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和温馨的治疗环境,降低护患之间的交流障碍,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叶雪花,叶雪英,叶小娜.浅谈护患沟通的艺术.中国医学工程,2010,18(3):161-162

[2] 杨丰慧.护患沟通684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3482

[3] 刘海英,何飞虹.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应对.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28(23):2922-2923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患沟通;儿科护理工作;临床应用效果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独生子女成为当今家庭的主要家庭成员组成模式,这就导致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和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掌握更多的沟通和护理技巧,本文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132例患儿为研究资料,并对加强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32例患儿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患儿30例;患儿的年龄区间为3.5~11.5岁,平均年龄为(6.34±0.35)岁;住院时间为7~25 d,平均住院为(15.69±2.33)d。观察组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31例;患儿的年龄区间为3.6~11.6岁,平均年龄为(6.41±0.36)岁;住院时间为8~26d,平均住院为(16.11±2.08)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2]:①所有患儿均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且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基本的信息交流和沟通;②所有患儿的住院时间均在5 d以上;③所有患儿意识和认知均处于清醒状态,且无重症疾病;第四,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在参与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向患者家属介绍儿科病房区的规章制度,保持患儿病房内的环境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②定期对患儿测量体温,并记录和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③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功能、面部症状以及哭闹原因等,发现异常立即通知主治医生。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患沟通护理,具体如下:①加强语言交流:儿科的护理工作中,语言沟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常用技巧。由于患儿的年龄偏小,对语言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用温柔的语气和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儿家属介绍患儿的疾病情况、治疗和护理方案等。②加强非语言沟通:护理人员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拉近护患间的关系,并鼓励患儿将自身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在打针时,可通过触摸患儿的面部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③娱乐沟通:娱乐沟通时投其所好的一种沟通方式,在临床护理中,与患儿一起娱乐和游戏,并为患儿讲故事、演故事,以此拉近护患距离。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患儿家属投诉率进行统计和对比。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就医程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病房环境的满意度等。问卷的满分为100分,8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60~79分表示满意,0~59分表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患儿及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7.2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投诉率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护患沟通技巧,例如,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以及娱乐沟通技巧。在儿科的临床工作中,将上述沟通技巧应用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不仅可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纠纷发生率和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儿科工作中加强护患沟通,掌握并运用合理的沟通技巧可降低纠纷发生率和患儿家属投诉率,提升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文杰,邓范艳,王江.在儿科护理操作中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2795-2796.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手术室收治的3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资料真实、完整,具有研究价值。其中男156例,女144例;年龄19~72岁,平均(43.2±5.6)岁。手术类型为:阑尾切除术53例、疝修补术46例、骨科内固定手术40例、扁桃体切除术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例、胃大部切除术30例、甲状腺切除术29例、其他手术29例。根据围术期护理中沟通技巧,将2011年之前进行常规沟通的患者150例记为常规组,2011年后护理中强化沟通技巧的150例记为沟通组,两组在患者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沟通效果评价

患者出院前采用该院自制问卷,从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沟通有效度、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护患关系5个方面衡量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其中≥85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组别间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两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围术期护理的常规沟通仅将沟通视为进行护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并未将之视为护理的一部分,不重视或未意识到沟通技巧对护理质量的重要性,整体沟通手段上具有随意性。该院手术室自2011年开始强调将沟通技巧视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高效沟通对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作用。具体护理中的沟通技巧实施方法如下。

3.1树立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容易获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护理人员要举止端庄、稳重大方,姿态协调优美,谈吐亲切温和,着装得体美观,这样有助于给患者带来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建立护患双方的良好关系打下基础。

3.2强化护士沟通技巧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患者法律意识的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已经不再以单纯的护理操作技巧为重点,而是开始逐渐强调以患者围中心,强调护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为适应此种变化,该院手术室强调:①护士要向患者全面介绍手术要点、围术期注意事项、护理举措、预期治疗效果等,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紧张感。②护士要全面掌握和分析患者的手术顾虑、心理状况、个性特征、职业、行为习惯、年龄等信息,并进行对症心理护理。③护士要积极主动了解患者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困难境遇等,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护理中充分尊重患者,以使其获得安全感和可依赖感。④加强对护士进行人际沟通学、心理学、高效沟通方法与技巧等系统培训,来提高护士的言语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从而帮助护士将高效沟通溶入到护患沟通中,避免和减少低效沟通、错误沟通和无效沟通现象的发生,提高沟通质量。

3.3掌握适当的沟通时机

在与患者沟通时,护士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适当掌控沟通内容、进程等,沟通时机上,选择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心境平和且有沟通意愿时进行。沟通中要积极向患者传递正面信息,若沟通过程中患者情绪低落可暂停交流,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沟通。

3.4注意沟通方式

一方面,正确运用语言技巧,沟通时注意用尊称,语气要温和,避免生硬;语速适中,不可过快;内容要简练易懂,避免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非语言交流,注意观察患者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语言表现,对异常表现及时进行沟通,从细节处体现对患者的关心。

3.5控制沟通效果

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护患沟通;护理语言;临床护理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敞开心扉的桥梁,也是增加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我院依据文献,在护理中着重应用护理沟通与护理语言,以提升护理质量,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0.3±5.9)岁;患者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以上24例,中专20例,初中19例,小学及以下12例。

1.2 护理方法 在应用护理语言前,对全部护士进行有效沟通、护理语言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正常使用临床医学用语,有效沟通的技术及用语规范,护理心理学等。

入院交谈。患者入院时,将护士进行分组,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流,交流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知识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法讲解,使患者了解病情,了解治疗过程,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感。

心理调节。观察患者每日的心理情绪状态,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及语言接受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家属配合护士与患者间的沟通。

语言适当幽默、风趣,注意多用文明语言,不宜使用命令式的语气;语气轻柔,语速稍慢,面带微笑。适当应用肢体语言配合谈话。

1.3 疗效判定标准 自治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对护士交流沟通中的用语问题进行着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专业程度、护理态度、沟通频次,语言表达技巧,语言规范程度、整体满意程度等,全组满分100分;观察患者的满意度。

2 结果

对全部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患者评分为79-98分,平均得分(92.3±10.6)分,患者对整体护理质量较为满意。

3 讨论

良好的护理沟通是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最佳方式。近几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要求的提升,新的护理模式的广泛应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被临床广泛认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仅关注患者住院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更注重对患者心理的调节,使患者获得舒适的护理体验,而语言沟通则是患者舒适体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体现。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应用语言的艺术,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将辅助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均获得全面的康复。本组研究中,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着重强调与患者的护理沟通,着重护理语言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患者满意度的提升的应用价值。

在应用过程中,首先对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言规范,还包括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语言应用技巧,及医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提升护士的沟通技巧;使护士可及时、充分了解患者心理情绪状态,针对性地应用语言技巧,使护士说出的话能够“进入患者的心坎上”,让患者乐于接受,易于遵循。

在护理用语上,注意正确使用临床医学语言,通过自身和解读患者的体态语言,加强护患关系。礼貌的语言是与患者有效沟通的前提,在交流过程中,多使用诸如“您好”、“请”这样的礼貌用语,避免应用命令式语气,使患者乐于接受。尽量使用规范的普通语,表达清晰,在使用医学名词的时候注意适当地进行解释,消除在专用名词上与患者的沟通障碍。沟通过程中,要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注意采用与患者相适应的语言沟通方式,可使患者更易接受。如果说委婉是谈话的“软化剂”,那么幽默的语言则是谈话的“剂”,幽默、风趣的谈话可拉近护患间的距离,缓和气氛,尤其是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更能缓解紧张的情绪。适当应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可有效配合语言沟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本组研究中,给予重点应用语言艺术,加强护患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对整体护理满意度较高。

总之,加强护士护理语言艺术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沟通,可有效促进护患沟通,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詹永玲.语言艺术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J].中工医药导报,2010,7(1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