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慧城市 供给侧改革 可持续发展 组织模式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Polymer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Smart City Based on Stakeholder’ s Win- Win Situation
Qi Congsheng, Wang Yihua(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Through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smart city,and based on the endogenous demand of the intelligent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ggreg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intelligent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in- win situation of the stakeholdersm, and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city.
Key words:Smart City Supply- side refo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Model Profit model
一、智慧城市概述
(一)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智慧城市支持
2015年底,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国家,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同时带来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等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城市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见图1。
(二)经济发展需要智慧城市激发内生动力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倍左右。目前经济发展逐渐放缓,智慧城市可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三)技术发展的逐渐成熟给智慧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云计算、物联网、4G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对城市信息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智慧城市是应对城市化挑战的突破口,面对诸多挑战,智慧城市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实现政府管理、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模式的转变。打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智慧的城市十分必要。
二、智慧城市发展剖析
目前,全球超过60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其中美国、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较为积极的地区,我国“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即从量上的大规模进入质的大规模,建设范围也将扩展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数量应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和热点。
但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缺乏统筹性的全局性规划,重复建设现象多,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第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各领域智慧应用之间难以融合发展,形成合力。第三,缺乏合适的组织运营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智慧城市聚合发展模式探讨
(一)电信运营商深度参与智慧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运营商的优势。运营商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中坚力量,具有明显的优势:网络基础资源优势、客户规模优势,运营保障能力优势、人才团队优势、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优势等。
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可以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全面统一,包括实现多屏合一、拓展新兴市场、推进大数据运营、有效提升收入、提升客户关系、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等,智慧城市是未来运营商的价值蓝海,运营商深度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见图2。
(二)构建多方共赢的组织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链由政府、运营商及其他角色构成,需构建政府统筹、电信运营商主导、互联网运营商参与、社会公众受益、多方共赢的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见图3。
(三)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多样化盈利模式
智慧城市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探索规模化、多样化的智慧城市生命周期盈利模式,确保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见图4。
导入期:从产品体验角度,仅设置必要的盈利点,保持具备基本的财务生存能力即可。
成长期:基于客户发展,对大众客户提供基础通信、增值和会员服务等,对商企客户提供广告、流量分发、优质资源分销等服务,实现收入快速增长。
成熟期:基于规模化客户,提供丰富服务,实现收入稳定可持续增长。
四、智慧城市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成为城市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智慧的生活体验,提升全社会的总体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理桥.城市发展与智慧城市[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2- 15.
[2] 陆小敏,陈杰,袁伟.关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4(01):15- 22.
通过对道路客运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进行市场细分,重新定位道路客运行业的服务外延,与高铁、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建立有效的协同联动,将道路客运行业特定的属性转化为优势,打破“等客上门”的传统经营模式,构建以客运站综合体为中心的站商融合盈利模式,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和前后关联产业的资源整合,深化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客运”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道路客运服务的升级版,将是道路客运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模式。
一、道路客运行业的发展趋势
1、道路客运行业向公益性回归
综合运输体系新格局将促使道路客运服务业的经营回归本位,行业平均利润降低并逐步转向公益性。点对点的长途班线客运在市场中的作用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高铁、民航这类在长距离运输中效率更高的运输方式。短途客运和对接运输在细分市场中逐渐占据主导位置,融合班车客运和包车客运技术经济优势的新型体验式服务产品正在兴起,对安全性、环保性更加注重。在这种新的发展定位下,道路客运服务产业应立足保障性、基础性、衔接性和兼容性,有选择性地避开高铁民航优势覆盖的区域,充分发挥道路客运的便捷性和机动性优势,在县市直达、城乡对接以及农村客运市场做好服务,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差异化发展。
2、道路客运行业向信息化升级
在新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道路客运行业不仅面临其他旅客运输方式的挑战,各种移动互联网出行软件APP的应用也成为新的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如:滴滴专车、定制巴士等。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以及柔性化的服务将成为影响旅客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道路客运行业必须推进信息技术与行业管理和柔的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深化政府与企业间合作,共同打造交通信息服务产业新生态,以智慧客运实现道路客运行业向信息化升级。
3、客运站经营向综合体发展
由于汽车客运站是公众场所,往往代表一个地方的形象。因此,在过去的车站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往往要求把客运站建造成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使很多汽车客运站建筑物具有“占地多、规模大、个性化”的特点,而实际上用于客运服务的空间并不多,特别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后,旅客购票、候车及乘车效率大幅提升,大量旅客在车站长时间停留的现象已不再多见。为了提升站房的利用效率,利用多余闲置的站房开发改造为适合于旅客需求的商业空间,汽车客运站由单一的客运服务向商业综合体发展已成为趋势。
二、道路客运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在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下,道路客运企业应转变通过中长途线路实现经营利润的惯性思维,积极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促进道路客运行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在道路客运的优势领域找准定位、寻求商机,实现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以及与相关产业的服务互补,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1、城际公交,实现在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在综合交通体系中,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道路客运具有需求响应快、便捷灵活等特点,在200km以内的运距范围内有民航、高铁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在我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城市骨架不断拓展扩大,但受到地形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道路客运仍然是公铁对接、城际连接和城乡衔接的主要运输方式。因此,大力发展城际公交、以低票价、大容量、高密度的运行方式为城镇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将成为道路客运行业在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实现功能定位的主要方向。
2、站商融合,挖掘流量经济所蕴藏的边际效益
随着客运班线从定线到定制,运输距离从中长途到中短途的发展,客运站场旅客的停留时间相对缩短,站场的集散功能得到提升,客运站周边人流、车流聚集,为站场带来潜在的商业价值。要让这种“内生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则应该从站场建设的设计环节就植入站商融合的理念,万达商业综合体就是十分成功的典范。在客运站的设计过程中可以结合旅客的流动性、客运站的中转和集散特点、客运车辆行李厢的搭载功能等合理在建筑物内设置商业区域,引进便利店、熟食快餐店、快递服务、旅游服务、汽车展厅以及快捷酒店等业态,深入挖掘旅客流量的潜在价值,提升客运站场自身的盈利能力。
3、运游结合,延伸道路客运产业链条
道路客运以其速度快、灵活性强、受地形限制小等优势,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在一定区域内(特别是景点周围)可快捷送达旅客,为游客出行节约时间,是旅游出行的最佳选择。道路客运企业发展旅游业可以借助自身的客运网络为旅客提供快捷的出行服务,从而提高客运主业的资源利用率。
4、智慧交通,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行业品质升级
一方面,道路客运企业间要借助“互联网+”破除传统经营模式下的区域间信息交互壁垒,以畅通的信息链实现不同城市间的信息共享和供需匹配;同时,道路客运企业要从服务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强化互联网思维,在现阶段已经实现的掌上购票、扫码上车等技术性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市场细分等一系列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模式。
三、对行业监管和地方政策的相关建议
1、在行业治理方面,要把传统的线路行政审批逐步放开,对道路客运企业的资质评定要引入社会群众和第三方的意见,对优质服务、运输安全的道路客运企业要开放线路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道路客运企业的优胜劣汰。
2、在发展智慧交通方面,行业管理部门要制订完善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标准,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平台,提升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为实现企业资源和旅客需求的精准匹配建立大数据系统支持。
近日,在中国企业大数据联盟峰会上,中国电信正式了“天翼大数据”品牌,推出精准营销、风险防控、区域洞察、咨询报告四类数据型产品和大数据云平台型产品。业内人士表示,毫无疑问,大数据会是运营商未来几年的一项“大买卖”。
与此同时,分级运营体制造成的数据分散、产品体系不健全、系统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存在,运营商能否运营好颇具互联网性质的大数据产品有待时间验证。
存在问题
相比起步早、高渗透的互联网行业大数据应用,运营商的大数据能力被视为广而不深。此前阿里巴巴数据分析专家车品觉曾直言,运营商的数据量巨大但做得不好。他表示,数据量大到某个量后,计算数据和管理数据的能力更重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客户与服务研究部陈宇航撰文表示,互联网行业数据类型丰富、范围广,同时作为一个高渗透力的行业,正在与各垂直行业发生深度的融合。他表示,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海量的数据并未带来可观的收入,
长期以来的运营机制和体制制约大数据发展。电信专家马继华表示,在数据结构上,运营商们原来存储数据主要用来作为向用户收钱的证据,对于与收钱关系不大的项目往往很少留存,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数据缺失,而这些缺失的数据对于大数据应用看起来更重要。
而分级管理体制造成的数据不统一,使其难以发挥整体性的作用。马继华表示,运营商是分级管理的,集团公司、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逐级展开,特别是在省公司层面,各地运营几乎独立,各地的支撑系统都不是来自一家供应商,数据结构存在差异,且很难统一。即便数据可以通过系统建设实现全景视图,但在分级管理平台分隔的情况下,大数据应用时依然很难整体操作。数据不是分割的,但人是分隔的,在解决一些全局性问题的时候就无能为力。
某运营商人士表示,现在大数据业务问题很多,如没有统一资费、产品体系不健全、人才配套落后、系统建设不足。
两个方向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电信运营商拥有独特的数据资源优势:数据的维度丰富,数据规模庞大,而且属于全网性数据;数据提供的可持续性,通信网络的实时存在为数据的持续和速度提供了保证。
借鉴国外运营商的经验,运营商发展大数据经验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内部管理;二是确立商业模式,创造外部收益。
此前运营商的大数据应用集中在前者,例如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户维系、网络运维与管理、拓展新业务等。例如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智慧洞察”平台;提供“景区监控”、“商铺选址”等对外数据服务;中国电信广告精准投放平台;实现面向用户行为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信息推送服务。
某地方移动工作人员表示,外部大数据投入使用的案例较少,而且大多是自有大数据,没有与其他行业大数据结合。在尝试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服务于企业或者政府,获取利润等方面探索较少。
而运营商大数据对外应用的模式 主要有,运营商将自有数据结合第三方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生成结果数据集,以各种方式提供给企业客户,帮助企业了解用户,提高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模式目前主要有5类应用:精准广告、数据报告、精准营销、能力开放和能力租用。
向前推动
此次,中国电信推出聚焦于旅游、金融、广告、政府、交通等行业, “天翼大数据”品牌,推出精准营销、风险防控、区域洞察、咨询报告四类数据型产品,并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型产品将数据能力开放,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价值和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据介绍,风险防控产品基于中国电信用户标签数据,建立用户信用模型,主要服务于银行、保险、征信、P2P等金融机构,在贷前风险防控、贷中风险管理、贷后风险追踪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服务;区域洞察产品基于中国电信用户位置标签数据,为道路交通、区域人流分析、商业选址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旅游建设等领域提供数据服务。
中国电信相关人员表示,本次中国电信大数据品牌和产品的,是中国电信在大数据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在构建生态圈方面,由中国电信牵头,联盟推出了大数据共同成长计划。本次峰会同时启动“天翼杯”大数据算法应用大赛,旨在推动大数据领域的万众创新和人才培养。
他山之石
法国电信开展针对用户消费的大数据分析评估,借助大数据改善服务水平,提升用户体验。比如某段网络上的掉话率持续过高,借助大数据手段诊断出通话中断产生的原因是网络负荷过重造成,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网络布局,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获得了更多的客户以及业务增长。
英国O2在英国推出了免费Wi-Fi服务,以积累更多的用户,从而收集到更多的用户数据,用在精准的媒体广告和营销服务方面。
NTT DoCoMo通过制作精细化表格,收集用户详细信息,大大加强了CRM系统和知识库,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提高了业务办理的成功性。
曾被人誉为“中国物联网元年”的2010年,已如白驹过隙。在物联网这个领域里,每天都诞生着传奇。世博会上,诸如RFID门票、RFID食品跟踪,手机支付系统、安全监控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均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和展示。
2011年,世界各国对于具有巨大潜力并亟待开发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都极为重视,物联网成为了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开局,物联网产业无疑将成为新年里最“给力”的新兴产业。
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领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随之带来的市场利润无可限量。目前,我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需求量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其市场空间远大于互联网。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渐渐清晰,分析机构预计2011年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年前,我国首个《中国物联网行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物联网行业景气与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69.9,充分表明行业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该报告也为企业提出发展建议,即关注国家政策,抓住产业机遇;做好投资规划;提升研发力度,加快产业链整合;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加快民用产品开发。
自2009年以来,我国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规划,上海、无锡、杭州等城市已率先启动。2010年4月,上海嘉定、浦东新区谋划建设两大物联网产业化基地;5月,总规模为50亿元的国内首个物联网产业基金――“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该基金将通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政府政策支持相结合,对物联网产业的非上市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并对技术领先型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积极推动自主创新。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201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等教学课程。
聚焦公共服务领域
日前,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类研发机构和物联网企业已加大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同时,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比如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实时数据交换等,均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的新颖之处在于,利用这些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物联网各类解决方案的完善,物联网技术将会进一步聚焦公共服务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人口和土地资源、城市交通和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未来三到五年将是物联网产业基础环节支持商迅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中将涌现一批致力于通信网络技术和智能芯片技术的企业,并有望成为整个产业的领头羊。专家指出,未来物联网发展将以城市应用为突破口。2011年,随着各地智慧城市规划出台和部分发达城市的示范作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将呈井喷状态。
标准将相继出台
不可否认,虽然物联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依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因此,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陆续制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城市应用将是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2011年,上海、宁波、无锡将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新兴智慧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感知网络和无线城市建设;新兴智慧产业主要是物联网基础产业、智能电网、智慧家居、智慧农业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类现代服务业。
自物联网概念出现以来,产业标准缺失―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隐私和安全成了首要问题。日前,我国已成立了专门的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组,今年有望成为物联网标准制定最有成效的一年。
TIPS 物联网
1、智慧城市与过去的城市建设大不相同,过去的城市建设当中,政府各个部门只需要各司其职就能把城市建设好。在过去的行政体制中,有各条线路的行政命令,各种各样的法规。但是智慧城市就不一样了,智慧城市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必须要打破行政制度上的壁垒,打破信息壁垒这扇门。
2、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有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运营问题,把这个运营完全交给政府来做,很显然这不是政府部门的核心职能,政府部门只能是指导、各方协调。目前大部分的智慧城市试点几乎都还是采用过去那种盖房子交房子的模式,把工程建好之后就没有人来管理来运营了。
3、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大都是采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方式,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低迷,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智慧城市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是很难打造成功的。而目前的智慧城市当中还没有看到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何引入更多的投资方是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一道难题。
4、定位不清晰,如今各种软件产业园遍地都是,但是他们对于产业园的长期规划究竟如何并不清晰。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过去地产商过度开发造了一座座空城,今天依然在重走过去的老路。一座座智慧城市园区试点变成了空壳子,招商招不进来,即便招来了也是五花八门,缺乏核心的竞争力。
不过在智慧城市的摸索道路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正在一步一步开始走近人们的生活当中。
模式一:银川PPP模式
今年6月份,在法国尼斯举办的2015TM Forum Live全球峰会上,由财政部主推的PPP智慧城市模式“智慧银川”拿到了智慧城市总裁特别大奖,这个获奖充分肯定了银川市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成绩。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银川PPP模式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
其一,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投资占到了70%,但是合理的方案应该是政府只占到20%。智慧城市在前期建设当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而后期运营需要的则更多,仅仅依靠政府建设管理资金是很难运作起来,银川PPP模式就是成功地引入了民间和企业资本,利用PPP和资本市场成功地既解决了建设期巨额投资一步到位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后期运营商的资金问题。
其二,银川智慧政务上线以来,已经实现了政府部门432项业务一站式审批,审批时限缩短78%,企业注册由5天压缩为1天,市民在一个窗口就能办成所有手续。从信息共享的角度来看,智慧银川通过涵盖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10大系统13个单模块,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共享,成功地解决了信息壁垒问题。
其三,政府的职责在于指导、支持,而企业的职责则在于把具体方案落到实处,银川PPP模式的成功与银川市政府、企业之间的亲密合作也是分不开的。很多智慧城市项目之所以没有做起来,跟政企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从目前来看,银川的PPP模式在目前所有的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其距离真正的智慧城市实际上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要走。
模式二:中央物联港多元化模式
中央物联港是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税务总局、中科院、工程院、国家标准委、总参信息化部、总后司令部等物联网联席会议14家成员单位的共同指导下,由国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携旗下40余家骨干央企及1000余家创新型实力科技企业联手共建,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物联网城市建设分会、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物联网城市建设专委会牵手北京城建、碧桂园等10000余家地产企业及项目加盟落地建设。其规模之庞大,号称国内之最,首个物联网示范城镇“金山岭长城河谷“项目首期开发15平方公里。
首先,从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中央物联港是目前国内最强大的智慧城市阵营组合。不管是前期的资金投入,还是后期运营的资金投入,都是国内其他智慧城市所无法企及的。由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多方参与的方式,通过协同创新,从顶层设计到分工实施,共同构建全新的智慧城市物联网基础设施。中央物联港告诉我们一个智慧城市的打造是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共同完成的。
其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中央物联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打造推出的物联网通用体系架构是一种创新性的物联网顶层设计方案。通过提炼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共性需求,建立通用的物联网平台层,将为为各种垂直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提供水平共性的技术支持。基于物联网通用体系架构的“中央物联港”将是支持互联网互通互操作的基础设施平台,面向物联网应用开发者的中间件平台,同时也是催生新商业模式的物联网服务运营平台。
其三,从运营的角度来看,中央物联港将通过设备生产商和服务内容提供商等新的产业单元,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运营中心,逐步推动城市以管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全新模式的转变。对于智能硬件创业者来说,这里会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对接和发展平台;对于地产商来说,这里也将是他们实现从传统地产向智慧城市运营商转型的好平台,房联网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而对于地产政府来说,中央物联港也将是他们打造智慧城市的起源之地。通过对以上两种模式的总结,刘旷认为智慧城市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只需要做好以下几步工作就完全可能轻松实现。
1、智慧城市在前期建设之时,必须要采用多方合作的方式。智慧城市毕竟是一座城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区,仅仅通过地方政府或者地产商是很难打造成功的。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保证在前期智慧城市的建设资金和后期的运营资金上面能够保证到位,这一点中央物联港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项目。
也许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了,目前智慧城市在盈利模式上并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对于投资方的吸引力并不大,对于这种疑问,刘旷只能认为是有些鼠目寸光。根据麦肯锡全球机构的最新报告预测,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可望在2025年以前达到11兆美元,其中仅家庭自动化与家庭安全就占了700-1500亿美元,智能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增长点,市场前景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
2、必须要做好运营管理,一个智慧城市的管理离不开一个好的运营商,银川智慧政务的打造以及中央物联网港的全方位运营中心对于智慧城市的运营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加入智慧城市的创新智能创业团队来说,对于他们的扶持与帮助对于整个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