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工程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指导; 教学改革;本科毕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作为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起点,本科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实际动手能力及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有关规定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但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与毕业设计发生了严重冲突,学生忙于找工作,去单位实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出现得过且过,或请别人毕业论文的事件,甚至有教育界人士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环节。在此形势下,如何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监督指导,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并着重解决的教学难题。
2严格把关毕业设计环节
从毕业设计的三个重要环节――拟题、开题、开发流程进行重点把关,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 灵活拟题
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要能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指导教师所拟的题目要合理,毕业设计内容应结合计算机专业迅速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有工程应用的背景和工程实际的内容。指导教师可以从自己的在研项目中选择题目,或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题目。在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时,一定要把握现阶段流行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要将这些技术合理地渗透到毕业设计工作中。此外,毕业设计题目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对保研或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和自觉性较强,在完成工程实践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要适度地反映出理论研究点。指导教师在拟定此理论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与学生硕导的研究方向接轨,使学生的工作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证明,他们中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考研不成功或找工作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困境。究其原因,往往是上课时学到的技术在毕业时已经过时,导致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应在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掌握使用现阶段流行的技术。毕业设计题目要跟进当前主流的开发模式和方法,如采用面向对象、面向服务、基于中间件的软件设计思想,采用MVC三层架构,使用struts+hibernate等技术。指导教师要通过大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2) 严谨开题
万事开头难。当学生选定一个题目后,往往心中无数,此时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严谨地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开题报告。当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下来后,开题是对未来工作的初步论证和设计,因此绝不能走形式。通过写开题报告,可以理顺毕业设计工作的背景、可行性、设计内容、技术方案及工作进度,使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有一个较清晰的轮廓,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开题报告将对今后具体的毕业设计工作起指导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际经验较少,作为指导教师,就应对设计中的难点、重点有充分的了解估计,帮助学生把握技术方案,明确设计的环节、步骤、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和研究进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尤其要强调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教师通过询问可以发现学生在某个知识方面的欠缺,在开题报告的参考文献中应有针对性地强调出来,这样既帮助学生找到症结,树立信心,又可以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和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3) 规范流程
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想。一个毕业设计的软件开发从需求分析开始,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才能开发出一个可运行的系统。但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拿到题目首先开始编写代码,而将“软件工程”等课程所学的知识置于脑后,不能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和各个阶段所需的工具、文档等要求和规范设计过程,以至于毕业后此方面能力严重欠缺,甚至不会写设计文档。一些学生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没有E-R图,不考虑数据冗余、范式,数据的完整性、约束等毫无章法,数据库的设计随心所欲。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软件开发经验,将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充分地体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规范学生的项目开发过程。要分阶段对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控制,实行目标管理,使学生有节奏、有步骤地进行毕业设计。如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设计软件的具体需求,而让学生从客户对软件的要求出发,运用所学的现代软件工程知识完成需求分析,做出需求分析文档,包括项目背景、项目目标、用户特点、项目功能、系统用例图和用例说明。在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系统需求后,要求学生递交详细的功能描述,如功能的输入、加工、输出。接着再进行业务建模,要求学生递交操作契约、系统类图等。教师带着学生按照软件开发流程有条不紊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使学生具备项目开发的基本思路,纠正简单完成代码编程的行为,将他们培养成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3注重总结交流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协调、规范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保证每周交流一次,对学生的设计工作进行启发、答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交流前先递交本周的书面工作总结,做好平时的积累,教师可以针对总结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在交流时给予充分指导。工作总结报告是本周毕业设计的文档和资料汇总,对于刚完成的工作,学生印象深刻,报告写起来有内容,这样既可以防止抄袭或请别人代做论文,又便于指导教师掌握毕业设计的进度,从报告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讨论和提出改进意见,保证整个设计顺利进行。此外,有了每周的报告总结,学生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将这些发给老师的报告进行整理归纳就可以了,不会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大大缓解了写论文的压力。实践证明,督促学生每周上交报告以及每周面对面的交流,在帮助学生理顺设计思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完成走向社会前的演练。
4指导人员结构合理
(1) 提高教师素质
现在的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所指导的课题内容外,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清晰的思路、对学生灵活严格的要求,是保证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要素。反过来,通过指导毕业设计,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相长并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的深入。
毕业设计阶段正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夕,指导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影响着毕业生,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在进行业务指导交流的同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择业中遇到的挫折、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配置指导梯队
当今社会的本科生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了,每个高校都会有部分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于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繁忙,不能保证对这些能力欠缺的学生给予时时指导,更不可能帮助他们调试代码。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这类学生实施“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研二)-本科毕业生”为模式的指导梯队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实行人盯人战术,研究生具体负责到某个本科毕业生。为鼓励督促研究生的责任感,调动他们的指导积极性,将指导态度、指导时间、指导效果与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成绩相挂钩。事实上,研究生对于技术底层、编程调试技巧的知识通常比导师了解得更多,由他们解决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编码问题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指导模式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本身的学术水平,培养锻炼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同龄人的交流更方便,指导效果远远好于教师。
5校企联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急于上岗,在签订就业协议后被要求(或主动)去就业单位实习,学生不能全身心做毕业设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无法保证毕业设计按质按量完成。鉴于目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学校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忽视对论文的实质要求,只注重于论文形式。而联合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是较好的解决方式。指导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后,结合其所在单位的特点,重新调整、制定毕业论文的工作重点,如论文侧重于Java方向、.Net方向、网络工程方向或嵌入式方向。如就业单位具有满足毕业设计论文所要求的真实课题,可以允许学生在单位搞技术开发,但指导教师应主动与学生的项目主管建立联系,以了解掌握毕业设计进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事实上,当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实习工作紧密结合后,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毕业设计热情和创造性。
6结束语
尽管新形式下的本科毕业设计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地掌控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和流程,灵活处理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要具有更多的责任心和耐心,才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学任务,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发挥校内实践育人作用、创建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新模式的基本保证。文章结合西安外事学院两个基地的建设情况,介绍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具体内容、实施办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对继续推行该模式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关键词:校内外实践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人才的一种类型而非层次,其特征是有能力利用科学原理、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类高校共同的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且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提高,面向行业,立足地方,培养和造就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一有发展后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有5点:一是专业体系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接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二是课程体系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应用型为主线;三是构建开放式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四是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多元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五是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的考核评价体系。
1 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
1.1 适应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定位和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是专业技术性的教育,但第一要向职业化发展,第二要塑造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前,笔者采取了3种方式调查了解相关情况:①通过校外基地发放问卷调查表;②召开校企研讨会;③邀请已就业的部分学生回校参加座谈。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课内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的“三链、一环节”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购买实验设备,搭建实验环境,建立校外基地,将所有实验分配到校内外实践基地实施。
1.2 开放实验室,举办学科竞赛,多途径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
1)构建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链式实践教学体系。
(1)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穿插分布在1~6学期进行,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验类别从验证性到综合性、创新性,形成科学合理的链式体系。
(2)对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安排集中进行,保证时间安排到位、人员配备到位、实习内容到位、学生考核到位。
(3)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第2课堂在课外进行,而且长期坚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综合运用大学4年所学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体的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作品等水平逐年提高。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并使其成为校内实践的核心。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各项活动中,注重实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按照单一课程依次教学,而是以工程项目为驱动,采用多课程内容的并行教学,即工程项目需要哪个知识点,就讲到哪个知识点,涉及几种课程知识的关联,就讲几种知识点,让学生产生兴趣,了解整个设计过程,再逐步补充其他相关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点结构。
积极改造传统实验项目,适当压缩验证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学科竞赛体系。
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科技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建成了数码影像设计、电子设计、软件程序设计、网络工程与技术、应用数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级学科竞赛基地,形成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学生从大一入校就会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引导下进入一个或多个基地进行竞赛技能学习。在基地学习中学生亲身经历从“参赛见习组织培训组队参赛参加比赛”的各个阶段,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得到显著提高。经过6年发展,以学科竞赛基地为平台进行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已经成为明确的办学特色之一。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和受益面逐年扩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
开放实验室具有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是高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开放实验室能够将实验室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延伸,为各类学科实践活动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开发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目前已经开放有网络工程与技术、数码影像设计、电子应用设计、软件开发等4个综合创新实验室,还有动画与平面设计、电子产品制作、嵌入式应用等10个一般实验室,先后接待了3000余人次进行开放实验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开放实验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领”,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互学互帮,高年级帮低年级,本科生带专科生,教会一个就教会一大片,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逻辑推理,拟出实际条件允许的具体操作、实验方法,来验证或观察某些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项目和进行开题报告讨论,挑选出一些合理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实验进行预备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结果对原始的假说、实验方法和技术操作进行修改,再进行正式实验。通过这些过程的实践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而言,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项目外,逐步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开放实验项目,并将学生完成的开放实验项目成绩一并计人实验总成绩,把这作为一项制度在工学院逐步推行,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校内实践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到基地的各项运行管理中,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由学生担任“基地管理员”,承担创新活动组织管理、设备维护、器件登记发放、竞赛活动组织等多种工作。学生参与基地的管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出现了竞争上岗的现象。
制订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建立健全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状况的实验室开放机制,做到实验教学人员愿意开放实验室,学生愿意进实验室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保证了开放实验室的长期性。
1.3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切实发挥校外基地的合作育人作用
高校教学资源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企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依托高校自身完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从2008年抓起,各专业陆续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基地在专业教学体系建立,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达到了共同培养学生的目的。
1)着力校企合作,构建多样化合作育人模式。
不同的校企合作单位生产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校企合作要做到双方互赢才能长足发展,必须根据合作基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例如,在与山东浪潮公司的合作中,我们了解到浪潮公司是国营大企业、国家IT骨干企业,在“云计算”“计算机软件外包”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课程置换”“共建实验室”“学生实习后优先聘用就业”的模式;与上海贝电集团公司的合作采取“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实习前针对学生部分课程单独开班,选用企业教材,企业工程师上课,实习和就业一条龙服务”的模式;而在与西安丝路软件公司的合作过程中,由于两单位距离近,合作时间长,通过多年的合作探索,逐渐形成了“从基础到专业,从入学到就业的全程合作”模式。
2)引入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培训,同时将新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
通过校外实践基地,近几年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教师参加了多个项目的新技术培训,如英特尔(Intel)中国区教师新技术培训、西安丝路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Oracle中国区教师培训、上海贝电公司新员工技术培训等。教师参加培训后,将培训内容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达到“以工程实践实现教学理念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三个课堂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的提升”,最后达到“以研究与实践结合实现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的目标。
1.4 校内外基地相互融合,学生参与项目实际
基于校内外基地平台,形成了电子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影视数码设计3个方向的“产”“学”“研”多个层次的机构组织,其中“基地”已经成为联系教学、科研、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纽带。同时,经过与校外基地的充分协商,我们将校外基地科研项目的部分模块或子系统放到校内,由校内教师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在基地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师生通过实际参与科研项目,体会项目开发的所有流程,熟悉开发工作环境和规范、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目前在研项目有2项,这些项目完成后,将会锻炼出一支队伍,能够独立承担更大的项目。
2 取得的成果
基于校内外基地培养模式运行以来,先后有80余名教师和近3 000余名学生参与到“基地”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其中最大的成果是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质量,在社会、在学生中口碑很好,从而又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形成了良性循环。
以校内外基地为平台,教师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完成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获得国家各种奖励5项、省级奖励20余项,已完成和在研各种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校企合著专业著作1部,合编教材多部。
从2009年到现在,有300多名学生参加校、省、全国各类学生竞赛,共获各种奖励50多项。3建议和思考
目前,不少本科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但就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由于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同类老牌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对也比较低,在此情况下,充分发挥已有校内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资源,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在继续推行基于校内外基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1)学生的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不能沿用期末笔试与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老一套考核方式。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拿到了一定的奖项,可以取代某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学生完成了一定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可以得到一定的学分,也可以取代某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经过教师认定,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学分;学生利用假期到合作基地实习,不一定是学校规定的时间,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实习任务,经过合作单位考核,也可以认定通过了课程实习,并且得到一定的成绩。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基地去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基地的作用。
(2)应用型人才应该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在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育人、合作育人的作用时,不应该仅仅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该给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力、责任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加强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使其能够真正成为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在基地培养中经常需要打破专业的限制,尤其是计算机应用领域,需要将新软件应用、程序设计、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等内容综合起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参加基地辅导的教师有一定补偿,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基地更长久地运作下去。
(4)校企合作应该突出应用学科优势,注重企业发展实效,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模式产学研合作平台。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以不同的形式合作,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学校要坚持与基地经常性地交流与沟通,优先推荐优秀学生到基地就业,保证已经签署的协议一定按规定实施,这样合作才能正常进行并不断推进。
4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不断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程,开拓新的应用方向,采用教学、科研、企业相结合的全新培养模式,重视应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形成一种灵活、立体的培养模式。笔者结合西安外事学院创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具体内容、实施办法和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基于校内外实践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社会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01-103.
[2]崔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N].黑龙江日报,2012-06-18(4).
[3]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