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业经济环境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业;宏观环境;PEST;对策
1、引言
旧中国的建筑业是十分落后的。在1933年的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占比达到61%,第二产业占比10.3%,而建筑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1%。1934年是旧中国建筑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年,其生产净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不过1.4%[1]。从1949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开始,我国建筑业逐渐走上正轨,稳步发展,到了1979年,我国建筑业生产创造总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7%,解决就业人口占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总就业人数的5.82%[2],建筑业的支柱地位开始显现。但是我国在八十年代时期,人均住房量0.22平方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35平方米/人),而且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每人每年完成30平方米开发(国外平均为120平方米/年人)[3],建筑工业化程度低。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建筑业得到了极大发展,2011年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5%[4],这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但是在建筑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时期有新的发展环境,不同的发展环境下,得到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本文就通过战略管理里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法则,分析当前时期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以期为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宏观管理策略。
2、对中国建筑业进行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对某一行业或者企业进行的宏观环境分析方法,通过对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四个方面的分析来把握宏观环境,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战略管理策略。
2.1 中国建筑业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Politic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具有稳定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理念,政府出台的各种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执政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执政党对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个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建筑行业必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政治法律发展环境。
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国家的政治情况稳定,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十中,对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进行了阐述,其报告中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中提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一现实国情,而有专家分析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万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又直接和建筑业有关,所以十报告发映出国家层面很重视城市建设,在报告中还谈到了保障房,绿色建筑,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与建筑业之间相关的问题,通过十报告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城中村的改造、城市功能的升级、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都离不开建筑业,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视也是建筑业良好稳定发展的根本。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相关的法律系统和运行状态也是建筑业发展宏观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2007年)、《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年)、《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和责任的通知》等文件,它们指导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调整建筑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建筑市场运行、协调产业发展适应国内外形势等,随着我国建筑业产业政策越来越完善,范围涵盖了建筑业的各个方面,可以预见中国建筑行业将越来越规范。
2.2 中国建筑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Economic)环境是影响建筑行业诸多因素中十分关键和基本的因素。经济环境主要指构成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2012年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虽然国内外环境日益严峻复杂,但是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增长了9.2%,其中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72亿元,增长36.0%。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总体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建筑业发展仍超过平均发展水平,达到10%,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受到全球经济萎靡的影响,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变慢了,从2009年18.6%的增速,2010年的13.5%,降到了2011年的10%,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对于这个趋势不应该过早得出建筑业发展越来越缓慢的结论,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国际市场疲软,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期,而我国在国际局势萎靡的同时能继续保持一个较高速度增长,虽然幅度变小,但总体还是稳步发展,再加上政府通过四万亿等经济刺激计划来支持经济高速发展,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总体的经济导向还是以发展为主,所以建筑业不应该过于保守,而应该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3 中国建筑业的社会环境
社会(Society)环境是指一个行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因素中对建筑业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源情况,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7059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52.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人口数量大,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而且根据建设部建设事业人才现状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建筑业专业人才的比重由1983年的4.8%增加到2005年的31.3%,有学历和高职称人员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所以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建筑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随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譬如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开始衰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建筑工地的技术人员知识比较老化,管理观念也相对滞后,素质不高等都是中国建筑业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4 中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
技术(Technology)环境是指与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科学技术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导致社会巨大发展的、革命性的产业技术进步,也包括与建筑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明情况、应用程度和发展趋势,还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科技体制、科技政策和科技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中国建筑业技术在最近几十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高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开始应用,建筑保温与新能源得到广泛认可,绿色建筑的提出对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建筑业施工技术的提升减少了工作的浪费并且节约了时间,建筑业技术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建筑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得传统的建筑业焕然一新,高科技新技术使得建筑成本降低,工期缩短,质量提高。所以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是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先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建筑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安置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绿色建筑技术的落后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所以处理好建筑技术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当前中国建筑业所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3、总结和建议
通过PEST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建筑业的宏观政治环境稳定,法律逐步完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政策以发展为导向,社会能为建筑业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技术差距和发达国家逐步缩小等对建筑业发展十分有利的环境,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在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中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业的发展,所以通过PEST分析应该认清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对建筑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从以下四方面支持建筑业的发展:
①完善建筑业的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是保障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一些老的不适应新时代的法律法规应该被淘汰,应该制定一系列适合建筑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政策来指导建筑业的稳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并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②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
建筑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们的技能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应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高层人员的岗位继续教育,并且可以和各大高校联合培养,开展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技术交流,并通过适当的鼓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学习、创新。
③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宣传引导、政策鼓励、积极教育、创新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规范建筑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创新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在全行业倡导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通过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建筑业的工业化、信息化并通过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来增强施工技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J]. 统计工作通讯, 1956, 24): 41-3.
[2]吴洛山.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建筑经济研究, 1981, 02): 23-4.
关键词:咨询行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一、 咨询行业定义、分类和特点
1. 定义。咨询的是通过人头脑中所储备的知识经验和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综合加工而进行的综合性的研究开发。咨询最初是为决策者充当顾问、参谋和外脑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咨询作为一项具有参谋、服务性的社会活动,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发展起来,已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成为一项商业活动。
2. 分类。随着咨询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咨询行业认识的深入,咨询行业出现多种分类标准,按横向分为:战略咨询、财务咨询、市场营销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企业文化咨询、管理咨询、管理信息化咨询、顾问咨询服务等;按纵向分类,包括信息咨询业、管理咨询业和战略咨询业。
3. 特点。咨询行业的特点包括专业性、专有性和合作性。(1)专业性是咨询行业发展的基础。咨询行业起源于为客户提供关于信息、管理和战略等方面的服务,客户会依赖于咨询公司的重要原因是客户缺少专业性的人才,可以说,正是咨询行业的专业性吸引了客户,因此,咨询公司提供的建议或是服务过程都需要体现专业能力;(2)专有性是咨询行业的又一特征。根据咨询公司的工作流程,咨询公司首先应该明确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出客观和有效的咨询方案,而一般咨询公司需要与客户进行保密协议,不允许将客户的情况与方案与他人分享,而咨询方案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因此,咨询公司提供的咨询方案针对性较强,具有专有性;(3)合作性是由于咨询行业属性决定的,咨询公司在提供咨询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客户进行讨论,在使客户明确咨询公司的观点的基础上,与客户协作,相互信任,使咨询方案达到最优水平。
二、 我国咨询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1. 我国咨询行业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咨询公司起源于美国,当时麦肯锡成立了麦肯锡咨询公司,随后企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咨询行业开始发展,其中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企业对咨询的需求较多,咨询行业发展尤为突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咨询行业才开始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引入我国,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市场化运作模式并不熟悉,亟需学习外国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开始在我国投资兴办公司,因此,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如何提升我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对咨询行业的发展尤其重视,并成立了多家咨询企业,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政府部门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和为企业的商业化转型提升建议。
(2)形成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咨询行业也受到企业的关注,咨询市场不断扩大,外国咨询公司看到我国咨询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在我国成立了服务机构,同时,我国企业也开始关注咨询行业的发展,因此,这一阶段,政府部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社会团体在我国设立了多家咨询公司。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咨询行业不规范,那么这一阶段的咨询行业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规范化的经营制度,并开始提升专业能力,为政府、科技部门和企业提供了大量信息,咨询行业的专业化能力和服务受到了市场的普遍好评,咨询行业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3)成长阶段。咨询行业在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市场对咨询行业的认可度达到空前的高度,“点子公司”、“策划公司”等成为企业追捧的对象,但这种追捧只是昙花一现,市场对咨询行业的了解更加深入,企业对咨询行业给予的建议提出更高要求,咨询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同时,企业的决策层观念开始有根本性的变化,需要咨询公司给予专业的建议,高智力人员开始进入咨询行业,社会对咨询行业的意识加强,咨询人才培训体系建立,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咨询行业的发展。
(4)成熟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企业对咨询公司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而咨询行业明确咨询企业是知识型经营主体,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是咨询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咨询行业开始主动提高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咨询行业形成了社会团体,对其进行规范和道德约束,政府也开始重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对咨询行业进行了立法约束,使我国咨询行业形成了发展规范的良好局面。
2. 我国咨询行业的现状。虽然我国咨询行业发展较晚,但由于我国企业发展迅速,加之政府部门对咨询行业的重视,我国咨询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咨询机构达到约20万家,营业收入增长至千万亿元,可见,我国咨询行业的发展迅速。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和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对我国企业的冲击较大,同时,供给侧改革、利率市场化、“营改增”等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未来咨询行业还将有更大发展前景。
三、 咨询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1. 咨询行业的基础环境分析。从经济环境分析,国外美国加息预期、英国脱欧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我国经济的经济,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仍然较慢,因此,我国未来将长时间处在“经济新常态”,这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从宏观政策分析,我国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供需不匹配,因此,供给侧改革仍将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宏观政策;从社会文化看,我国企业管理层对咨询行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客观,既不会对咨询行业神化论,也不会对咨询行业有偏见;从技术环境看,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仅为咨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改变了咨询行业的服务渠道。
2. 咨询行业五力竞争力分析。咨询行业的供应商主要提供的产品是基础数据或是简单的咨询方案,供应商经营主体主要包括:软件供应商、高校的老师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一些小规模的咨询公司;咨询行业的竞争对手,咨询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咨询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包括:国外的咨询公司,他们凭借专业能力和服务,占去了咨询市场一半份额、国内规模较大公司,如中信咨询、新华信等咨询公司、小规模咨询公司,从规模和专业能力看,咨询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参差不齐,国内的咨询公司缺少专业方面的核心部分力;咨询行业的潜在竞争者较多,因为咨询行业的门槛较低,因此,进入这一行业非常容易,在企业资深的管理层、高校的教授和研究院研究人员都有能力进入这一行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得到咨询服务,这需要咨询公司更好地研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其的冲击,更好地创新服务模式,扩大和维护客户群;咨询行业的购买者范围较广大,但咨询市场需求主体仍然是企业,由于企业的管理理念的提升,对咨询行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为咨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四、 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咨询行业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咨询行业在我国发展较晚,咨询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市场环境影响了咨询行业的发展。虽然政府部门在改革开放之初表现出对咨询公司重视,并率先成立了咨询公司,但是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没有实现,国有企业表现出过分注重规模的增长,决策过程不规范,没有体现科学决策,均衡经济效益和风险的原则,民营企业则表现出对债权人、中小股东利益的攫取,决策更注重个人收益,忽视了公司的利益。可见,我国企业并没有足够重视科学决策,不能充分利用咨询行业的技术专长引领公司的决策与管理机制。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模式的成熟,也影响了我国咨询行业的发展。
2. 咨询行业相关法规没有健全。虽然咨询行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发展起来,但我国政府对咨询行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对咨询行业的法规也没有建立起来,产生了咨询行业进入容易,管理不规范,恶意竞争,欺骗客户的恶劣现象,严重影响了咨询行业自身的发展。反观西方国家,政府对咨询行业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一旦咨询企业发生了违规行业,将面临巨额赔偿。同时,在西方咨询行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支持,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同时,我国咨询行业的民间组织也没有成立,缺乏对咨询行业的道德约束,咨询公司间缺乏沟通机制,不能共享发展经验与教训。
3. 咨询公司缺乏专业能力。咨询公司的产品就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由于我国咨询公司发展较晚,因此,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是我国企业不能信赖咨询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咨询公司没有核心竞争力,不能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我国咨询公司的特点是规模小,但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没有对咨询行业的市场进行细分,而是承接咨询市场的的所有业务,因此,没有对专业领域的服务进行研究,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不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咨询行业属于智力密集行业,咨询公司的人才储备是咨询公司成功的关键,但是目前,咨询行业的门槛较低,同国外大规模的咨询公司相比,我国咨询公司的人员素质较低,或是学历不够,或是实际经验不足,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给出专业性的意见,甚至有些还需要现学现卖,这严格影响了咨询公司的竞争力;最后,咨询公司没有完善的营销策略。咨询公司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服务,甚至需要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发展行业、发展阶段向客户提出咨询服务,进而挖掘潜在客户,但由于我国咨询公司的营销策略不够完善,无法及时针对现有或潜在客户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和判断,影响了对客户开发与维护能力,这也是影响咨询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 咨询行业发展建议
1. 完善咨询相关法律体系。目前,咨询行业还存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咨询行业的相关执业标准、规范等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造成了我国咨询公司进入门槛低,内部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恶意竞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客户的利益和咨询公司的企业形象,进而影响了咨询行业健康的发展。因此,为了使我国咨询行业健康发展,良性竞争,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使我国咨询行业良性发展,成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此外,咨询行业也要重视自身行业的发展,积极建立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通过行业协会固定的组织来对咨询公司进行道德规范,规范咨询市场秩序,为咨询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 提高咨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咨询行业的发展和国外咨询公司的涌入,我国咨询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智力密集行业和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咨询公司需要更加重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咨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及时深入研究当前经济环境和客户发展趋势。咨询行业的最大特点是需要满足客户的咨询需求,可以说,如何向客户提供最合适的需要是咨询公司是否成功的关键。咨询公司需要及时研究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客户发展需求,为客户提供最需要的咨询服务;二是关注热点改革问题。互联网金融、“营改增”等热点问题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相关的服务需求也更多,咨询公司需要对热点问题及时反应,提供相关服务。
3. 引入高素质人才。作为智力密集行业,咨询公司需要有先进咨询理念和管理知识的员工,可以说咨询公司员工的知识与素质决定了咨询公司的成败。西方的咨询公司一般都会从顶级学府或通过猎头公司招聘所需要的人才,并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反观我国,咨询行业的顶尖人才较少,且专业能不足,无法取得客户的认同。因此,咨询公司应更重视人才的引入机制,重点引入有国外咨询经验的人才,并设置有吸引力的薪酬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同时,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复合化、专业化,可以紧跟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的步伐,创新产品与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4. 提高营销策略。咨询公司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且是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如何使客户认同公司提供的服务和公司的专业能力十分重要,这更多依赖于公司的营销能力。因此,咨询公司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需求对咨询市场进行研究,细分市场,对有不同需求的客户进行深入需要,使服务与产品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例如,今年出台的“营改增”房地产、建筑、服务业和建筑业有较大影响,咨询公司应该在“营改增”政策落地前,积极主动地与潜在客户沟通,使客户了解“营改增”对其带来的挑战,进而扩大客户范围。同时,也需要加大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宣传,吸引更多客户对公司的认可,提高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咨询行业仍然没有正确认识,特点是对咨询行业的声誉,因此,咨询公司需要以成功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大力宣传其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吸引客户。
5.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我国咨询公司一般规模较小,咨询行业相关法律环境不佳,无行业标准,道德约束较弱,因此,咨询公司门槛低,内部管理不规范。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咨询公司内部控制较差,有些咨询公司与客户签定咨询条款后,对客户后续的服务不负责任,营销团队与项目实施团队不能统一,营销团队与客户前期沟通时承诺的咨询效果较高,而项目实施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不能实现营销团队的咨询效果,使客户对咨询公司的服务效果非常失望,影响了后续的合作和咨询公司的声誉。因此,咨询公司需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保证客户对咨询结果的满意。另一方面,奖励机制不健全。咨询公司在招揽人才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奖励,才能留住人才。目前,我国咨询公司奖励机制没有体现出人才的专业优势带来的报酬,员工间的薪酬差距小,不能激励员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甚至导致有经验员工流失率较高的情部,因此,咨询公司需要完善奖励机制,体现按能力分配的特点,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吕萍,王以华.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客户满意标准体系[J].经济管理,2007,(5).
[2] 原毅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与管理咨询业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0,(1).
[3] 李元旭.知识管理与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4).
[4] 孙江超.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4).
[5] 叶,黄明哲.加快开展我国会计公司管理咨询业务的构想[J].当代财经,2005,(11).
[6] 周海炜,杨君.认管理咨询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作用[J].求索,2006,(7).
[7] 汪祥春.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
[8] 朱丹.中国管理咨询业发展现状的分析[J].信息空间,2004,(5).
[9] 张军波,罗漫玲.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服务能力评价模型[J].价值工程,2012,(12).
[10] 孙江超.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4).
关键词责任保险;保险市场;法律
责任保险,顾名思义是指保险公司承担,由被保险人的侵权行为而导致的应依法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特殊的险种。责任保险从本质上说是侵权行为之责任风险转移,是基于民事责任的一种分散和防范侵权损害的法律技术,是一种愈来愈被人们认可、重视并希望被用来规避责任风险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现如今,民事责任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特别是在侵权责任领域,无过失责任范围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过错推定责任具有比以往更为广泛的普及,使得损害赔偿的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使得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性和责任程度迅速增加,人们对民事责任的承担更加难以估计和预测,这也就促使加害人不得不寻找可以转化其民事赔偿责任的方法和途径,侵权责任制度的变化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近几年,我国责任保险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其规模和作用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对责任保险市场存在及其发展的诸多问题做深入研究,以期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责任保险市场的社会环境要素
(一)责任保险市场的风险环境。风险环境是影响责任保险需求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个人和组织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不断增加,所面临的事故风险也就会随着各种经济活动不断增加。西方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区间,是各类事故和民事法律责任纠纷案件的高发期。有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每3天发生一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个月发生一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每年因事故造成70多万人伤残,每年约70万人患各种职业病,每年发生的侵权案件约470多万件,涉案金额5900多亿元,而这些风险和涉案金额大多属于责任险承保的范围。
(二)责任保险市场的经济环境。保险业的发展又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责任保险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条件密不可分,责任保险的发达程度标志着一国保险业的发展程度。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人均C-DP将达到1900美元,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保险业超过30%的年均增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责任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比重日趋下降,与责任保险发展较为密切的第
二、三产业,如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煤炭、建筑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而这些领域正是安全隐患较大,是责任事故的高发区,相反经营单位的风险承受能力却较弱,一旦发生事故,公众的生命和财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责任保险在这些领域应该大有作为。
(三)责任保险市场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生死由命、息事宁人”等观念对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的主动维权意识较弱,遇到侵权事件发生时抱着能忍则忍的态度,放弃索赔,而致害人一方则以种种借口减轻经济赔偿甚至逃避责任。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于责任保险认知程度较低,保险意识不强也是现阶段存在的客观事实。但随着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由责任风险所引起的投诉和纠纷不断增加。公民维权、索赔意识的增强将为责任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责任保险的法律环境要素
责任保险与法律的完善密不可分,一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有利于公众的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从而刺激责任保险的需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责任保险的发展与完善和责任归责原则的发展与完善同步。责任保险发展的历史,是法律责任归责原则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历史。国际司法界和保险界一般都认为,归责原则基本上经历了合同责任原则、过失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三个阶段:
第一是合同责任原则。最初的产品责任是一种合同责任,是以合同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受害者只有与生产者具有直接的合同关系,才能就因产品缺陷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害,对生产者或销售者提出请求赔偿的诉讼,否则无权行使请求赔偿的权利。第二是过失责任原则。过失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而承担责任的原则,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构成要件,无过错即无责任,并不需要合同责任原则的契约关系。第三是严格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也称无过错责任原则或绝对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发生后,既不考虑致害人的过失,也不考虑受害人过失,只要有损害的结果发生,并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即使没有过错,致害人也要承担责任。严格责任原则以损害结果的发生作为归责的价值判断标准,受害方无须承担举证责任。比较过失责任原则而言,严格责任原则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二)责任保险的发展与完善和法律的发展与完善同步。从责任保险的发展看,法律制度的变迁引发了符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的责任保险产品的变更创新,如:由于英国在1880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而有了专业的雇主责任保险公司的产生;英国的《1930年道路交通法》催生了强制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等等;产品质量法的颁布也造就了产品责任保险,进而推广到食品和药品领域,以致到几乎所有工业制造产品领域,其他各种法律的颁布产生了药剂师、会计师、律师责任保险等等专业人士的职业责任保险。责任保险的发展和新险种的开发至今仍然活力无限。
关于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我国《保险法》第五十条、五十一条、九十二条从法律层面给责任保险提供了框架,各种责任保险的法律体系目前正处在不断建设与完善中。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废止、修订了大量不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和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法律文件,陆续颁布实施或修正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各种侵权行为的审理有法可依、赔偿标准更清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责任保险也将成为政府部门运用商业手段代替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责任保险发展的趋势
(一)责任保险作为保险业务的发展趋势。首先,经济的发展必定促使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表明,责任保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方面,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大量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产品致人损害等事故必将随之增多,加之技术成果应用的大众化,使普通民众致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纠纷的大量涌现,必将促使社会各界转而求助责任保险以转嫁其责任风险,从而促进责任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责任保险本身所具有的突出的社会管理功能,使得许多国家认识并开始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安定社会生活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责任保险的发展问题,这无疑为责任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支持。
(二)责任保险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责任保险与法律制度和法制环境息息相关。法律制度日益健全,为开发责任保险市场提供了较充分的法律依据。责任保险产生之本意在于填补被保险人因故意或过失侵害第三人利益而为损害赔偿所造成的损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保护受害人权益思想的发展,责任保险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其新的建构体系正在逐渐展现。表现在:第一,在诸多领域责任保险由“自愿责任保险”向“强制责任保险”方向发展;第二,在所承保被保险人的行为方面,由承保被保险人“过失行为责任”逐渐走向承保被保险人的“无过失行为责任”的方向;第三,在责任保险的功能方面,逐渐由“填补被保险人因赔偿第三人所受之损失”转向以“填补受害人的损失”为目的的方向。
四、我国责任保险现状及滞后原因分析
(一)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尽管近年来责任保险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责任保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商业保险中所占比例较低,其保险品种、技术含量、偿付能力、服务水平都与保险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需要认真反思。
1、我国责任保险投保率极低。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滞后。根据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责任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为34.8亿元,占全国财产总保费的4%左右,相比国际上责任保险占财产业务总量的1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更大。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甚至高达30%以上,像英国、德国等保险业发达的国家,责任保险占财产保险业务的30%左右;美国的责任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在20世纪80年代竟占到整个非寿险业务的40%至50%。与国外相比,显然我国责任保险的差距还很大。
2、责任保险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责任保险产品少,承保范围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在4%的责任保险业务中。绝大部分是产品责任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而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切身利益的公众责任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则少之又少。责任保险的投保率虽低,然而,频发的事故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却触目惊心。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石油付出了3000多万元的责任赔偿;北京密云“灯会”踩踏事故,密云县政府的财政也付出了几百万元的赔偿。然而,在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事故中,由于责任方存在侥幸心理,投保不积极,保险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公益性,大部分损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予以补偿,最终只能由政府善后处理,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3、外资抢占中国市场。在国内责任保险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时候,在保险企业对责任保险的推广还没有积极性的时候,外资保险公司已开始抢滩中国市场。我国在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已完全对外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主体的丰富,直接结果就是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相较于国内保险公司具有更多的风险控制经验和更成熟的保险产品。因此,给国内各保险公司以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了其积极性。
(二)我国责任保险滞后的原因。我国责任保险滞后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致。
第一,公众的保险和维权意识较弱。由于我国现阶段保险知识仍未完全普及,很多人尚未形成主动的保险消费意识;还有一些人心存侥幸,对可能发生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责任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二,责任保险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虽然市场中的责任保险产品为数不少,也不乏新型险种,但很多险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先天不足”,如费率科学性问题、市场不完善、险种设计问题,产品的种种缺陷使责任险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三,缺少完备的法律体系支持。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是责任保险的基础,尤其是民法和各种专门的民事责任法律和法规。相比欧美一些国家来说,我国的民法体系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现行的《民法通则》对于归责原则、赔偿标准等内容及条文解释及表述不够系统和完善;其次,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侵权法体系,如《产品责任法》、《劳工赔偿法》《隐私法》等法律的缺失,无法对于某些本来具有侵权性质的行为实现法律的硬约束。
五、发展和完善我国责任保险的对策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法律环境。当前,各项保护公民生命财产权益不受侵犯的法律不断完备,是发展我国责任保险的重要前提,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交通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实施,大大地促进了责任保险的发展,但我国的民法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诸如产品责任、雇主责任等与现行责任保险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2、增加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险业应切实从市场需要人手,并作好前期的数据搜集,特别要调研司法案例中侵权案件的种类和赔偿额,研究和探讨产品费率、承保面、责任范围,以此保证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引进较为成熟的险种,并加以改造。
3、扩大强制责任保险的范围。现阶段,在公众对于责任保险的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有必要将一些责任风险事故频发、损害大、影响大的领域涉及到的责任保险通过立法或制度形式强制实行。如在煤矿、公共场所等高危行业和人群聚集的场所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强制企业或行业投保,使得一旦发生大的灾难事故,可以通过保险分散损失,既增加了企业的赔偿能力,也有效地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4、需要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责任保险虽属于财产保险的种类之一,但不同于狭义上的财产保险产品,其风险性质决定了其从费率的制定到赔偿方式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较其更为复杂。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如果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在增加了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的同时,也无形中加大了经营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在已经成立的专业责任保险公司的基础上,鼓励建立更多的专门经营责任保险的保险企业,专业经营责任保险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5、积极寻求再保险市场的支持。责任保险具有涉及面广、运作复杂、风险大等特点。根据发达国家发展责任保险的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健全,保险公司为了协调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和商业保险公司的赢利性目的,可能会承保一些高风险责任保险。对此,可以探索建立国内责任保险再保体系,或者与国际一流的再保公司建立再保渠道,在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分保机制,有效化解责任保险的经营风险,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以确保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屏.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供求环境分析[J].时代经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