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高数学和普高数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2.职高的培养目标需要注重应用
与普高数学教学相比,职高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职高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人才,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高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化水平,而不像普高那样,有高等教育的缓冲与弥补,可以说与普高相比,普高基础性更明显,职高应用性更突出。其次,根据著名数学家斯托亚利尔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包含三方面:①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②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③数学知识的应用。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育(含普高、职高)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往往是掐头、去尾、烧中间。这种病态延伸到职高,往往使职高数学教育面临“中间烧为熟,头尾难立足”的尴尬局面。因此,职高数学教育要摆脱困境,打开新局面,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平衡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重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淡化材料的逻辑组织,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能力。
3.改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初中刚毕业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经验型抽象思维,如何把握住其思维方式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是显得相当重要的,而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并把握,又显得那么的突出。比如在集合这一章中,关于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的教学中就存在许多难点。例如:设集合,问集合与函数的关系是什么?许多学生觉得很困惑,是不是呢?是不是因为它们的对象一个是而另一个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这就需要追溯到初中关于不等式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仅为选学内容,中考并不要求,基于应试教育,许多学生并不知道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当然就更无法理解集合与函数的含义了。而如果仅从具体表象的符号加以判断上述例题,就容易出错,因而会出现许多连锁反应。
许多学生由于习惯了初中单一的学习思维方式,尽管老师一教再教,但还是“拐不过弯”来。要解决这种教学上的困境,教师唯有逐步灌输运动变化的思想,让学生从“静”到“动”,慢慢体会其中的奥妙。譬如在集合关系中可以从较简单的开放型题开始,如:已知集合满足,试写出一个满足题意的集合。这道题的难度已经有了明显的降低,学生应当可以理解同时满足题意的集合不止一个。通过这道题,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集合之间包含关系与真包含关系的区别,并建立初步的运动变化思维理念。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职业高中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计算正确率极低,且缺乏坚韧的意志,稍有困难就退缩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不自己做练习(经常照抄别人的结论)。长此以往,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很难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在学习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顺利为此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原因。
【关键词】 职高数学 专业背景 教学 改革
新一轮的职业中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中学数学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高素质劳动者的数学需求,明确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我校结合专业实际,在学生一年级学完数学基础部分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旅游、电美、幼儿保育专业的数学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选择能为学生就业生活服务的数学教学内容为我校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职高数学教学沿袭普高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偏重演绎论证的训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上,很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展开,导致学生误认为数学与专业没有多大的关系,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其结果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教得吃力。要想改变现状,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脱离专业特点,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多数职业高中的学生将来从事技术工作,他们不是数学工作者,更不是数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而有的行业则相对松散,如,旅游业和服务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由于进入职高的学生,升学不是主要目的,就业是主要目标,选择的专业不同,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让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了解和涉及本专业的是相关知识,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从而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改变现状的原因分析
学生改变学习现状,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⑴职中生的数学底子薄,基础太差,以至于学生听不懂数学,就不愿学习数学,产生厌学情绪;⑵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数学和语文一样,都是工具性学科,许多专业课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理论课程更是离不开数学。这要求数学老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列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⑶国家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区域实验当中,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三、以专业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改革后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论文、报告、问题引入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我们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尽量多地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有关定理发现的数学历史及数学家趣事等,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思路讲解与动画演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以便学生易于接受、吸收,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倡导考试改革。数学评价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考试观,在考核的内容方面,不仅要体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考试的方式,形式上可以是灵活多变的,采用多种形式,将成绩分成平时、考勤、论文、上机实验加期末闭卷等部分,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以评(考评)促教、以评促学,快乐学习。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育 体会
一、适度降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基础的数学也即统一性内容。适度降低统一性内容的底线,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它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
二、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实践,重训练、轻能力,这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雪上加霜。没有过程的结果,他们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没有应用的知识,他们缺乏兴趣、巩固不了。其实,从普高到职高,数学教育的功能已从“筛”变为“泵”,已从以应试为主,转变为以提高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
首先,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可有效弥补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薄弱;其次,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第三,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更多的数学问题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事实上,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是很多国家数学教育的普遍的做法。如英国的数学教育,从数学教材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突出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活动,特别是探究活动。
三、常规数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区别化改革
所谓常规数学教育就是统一大纲、教材、要求、进度、考核下的数学教育,是我们长期采用的教育模式。而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假设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智力因素与数学基础,而该假设在当前多元智力理论的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缺陷,甚至错误。对中职学生实际而言,这一假设也显然不能成立。如果数学教学仍沿用常规教育,势必事与愿违,使更多学生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因此,我们提出数学教育的区别化改革的设想,即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专业对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等因素,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不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具体的包含:建立区别化大纲(从低到高来编制数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实行层次组合、教学进度与课时计划允许弹性),制定区别化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使他们在知识方面分别达到识记、理解、掌握的层次,在能力方面分别达到模仿、学会、综合运用的层次),探求教学组织区别化策略(量力而行,实行提问、练习、作业层次化),实行教学评价区别化(评价标准多层、课堂上的提问、板演、练习,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关注过程评价,提供多次机会)等。区别化教学改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有了经常性的成功体验,从而使他们学有乐趣、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四、树立学生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恰当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才能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数学、自觉运用数学、主动探究数学。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1.课前引入生动形象、贴进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努力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探索的欲望,启动认知。要做到精心设计每一堂数学课,变换表达方式,创设情景、引导观察、架设疑问、激发求知欲。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这一节时,我在引入部分选用了哈雷慧星访问地球的年份测算和根据珠峰高度测算温度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时适开展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倾向性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浓厚兴趣才获得成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教学游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推导与计算变得活泼生动,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引入折纸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对折过程中纸张厚度的增长非常惊人,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用生活、生产实例,使数学的理论知识变得易学、易懂、易记,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并不单调乏味,而且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途,定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信任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结果,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效地促进学科的学习水平。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对学生的宽容和尊重、再加上生动风趣的教学风格、富有感染力的个人魅力等都是营造良好数学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
4.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与表扬,巩固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