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常识总结

生物常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常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常识总结

生物常识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主要做法:

1、为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和城区肉品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大肉品安全监管力度,全年共下乡稽查6次,出动执法车辆6台次,执法人员30人次,依法查处私屠滥宰12次,查处病死猪肉470公斤。20__年1—10月城区生猪供应10260头,约82万公斤;城区定点屠宰生猪8827头,约70.6万公斤;人均消费肉品约16.4公斤(城区人口约5万人);定点屠宰率达85以上。

2、我局多次召开宰场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会议,始终把对宰场的监管作为工作重点,特别强调要加强屠宰前的检疫工作,严禁屠宰加工病死和健康状况不好的猪。加强对宰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企业行为,严格屠宰加工规范操作,认真做好屠宰场卫生消毒灭菌工作,整治卫生死角,优化宰场环境,严防疫病传播,坚决杜绝病害猪肉出场。积极主动配合兽医防疫人员做好防控工作。

3、认真做好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节日期间肉品安全监管工作,认真落实节日期间肉品安全措施,我们在开展节日期间专项整治活动中,加强对肉品市场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力度,节假日不休息,加强对生猪经营户的宣传教育,严把质量关,如发现有问题猪肉,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防止病害猪肉进入销售市场,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节日期间真正吃上“放心肉”。同时,我局积极配合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节日期间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净化了食品市场,确保了节日期间肉品质量。

4、我局组织县食品公司和宰场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猪链球病防治措施》张贴宰场门口,并把《条例》、《措施》印发到部分屠商手里,向屠宰商广泛宣传防控知识,提高屠宰商防病意识。并在九华西街挂了一条宣传横幅,积极配合和参与县食品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3•15活动,并在中行大楼门前摆了咨询台,向过往行人宣传、解释和发放宣传册,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下步打算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在总结今年的基础上,为明年工作作以下几点打算:

1、继续做好20__年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加大对肉品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宰场的监督管理,整治肉品市场秩序,严格执法。

生物常识总结范文第2篇

概括来说,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是相互利用、双方得利的关系。人们的生活实际包括过去的和将来的两类。过去的生活实际是指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可概括地称为生活常识。下面就分别谈谈生活常识对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和生物教学对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

一、生活常识对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

1.用生活常识作引言

一个好的引言,对学生能起到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有事半功倍之效。以日常生活常识开场,是引言的一种好形式。

比如“种子的结构”的引言,就可以做如下设计:大家都见过花生、绿豆、芝麻等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看起来很不一样,从颜色上讲花生是红的,绿豆是绿的,芝麻是白的(或黑的);从形式上看花生是长的,绿豆是圆的,芝麻是扁的;从大小上说,花生大,绿豆小,芝麻更小。然而,为什么它们都叫种子呢?这是由于它们在结构上基本一致。现在我们就学习种子的结构。

2.用生活常识来说明理论

有些生物学理论比较难理解,常需要举例说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就可以充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较难的理论。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的“体温调节”一部分中,课本上说:“人体产热的部位包括骨骼肌和内脏。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占总热量的90%以上。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量能比安静时高出10~15倍。”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联系下面的生活常识。冬天你如果在室外观看篮球比赛,尽管身着棉衣,时间久了也会感到冷。可是那些参赛的运动员虽然只穿短衣短裤,仍然汗流浃背,这就是由于观众处于安静状态,仅内脏器官产热,生产的热量少,所以感到冷;而参赛运动员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不仅内脏产热,全身的骨骼肌也产生大量的热,所以他们显得很热。

用生活常识说明理论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二,能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用,因而能更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

3.用生活常识贯穿多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

有的生活常识与课本上多个知识点的内容都有关系,这时就可以用这一生活常识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内容贯穿起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例如生物教材(七年级)“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一节课,就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知识点。讲课时就可以用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把这些知识贯穿起来。讲新课之前可以问学生:“你做过血常规化验吗?你知道化验单上的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吗?”在讲血细胞之前可以说:“如果有一个女生经常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无力,到医院检查,医生可能让她做血常规化验,如果化验单上有:R:2.5×1012/L,H:90g/L,你能知道她得的什么病吗?”接着就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有关知识,之后又回到那张化验单上,“R表示红细胞数量,H表示血红蛋白含量,可见这位同学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所以,她患了贫血病。”最后用一张正常的血液报告单来做全课的总结。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血细胞的有关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了看血液报告单。

二、生物教学对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

1.为学生提供有关的生活知识

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物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就可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对生活行为起指导作用。

讲生物(七年级)“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一课时,就可列举冬贮大白菜的正确方法。冬季贮藏大白菜,首先要将收获的大白菜经过晾晒使其失去一部分水分,然后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0℃~1℃),这样就降低了白菜的呼吸作用,因为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强度,以保证白菜质量。一定时间后,还要进行翻晒,以便散去呼吸产生的热量,利于长时间贮存。

2.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提高生活能力。

讲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让学生回想一下生物(七年级)第六页的图,钟罩里的小白鼠为什么在黑暗下会发生窒息,而移到阳光下又会恢复生机,由此可向学生解释清晨不宜在树林或花丛中做深呼吸的道理。光合作用仅在白天进行,而呼吸作用则日夜不停地进行着,白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夜间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清晨光线较弱,温度又低,光合作用很微弱,植物释放的氧气较少。因此,最好不要在清晨到树林或花丛中做深呼吸,也不要把花草放到卧室中。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科学现象

在我国地方的一些农村,还有很多连茅圈(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讲到猪肉绦虫时,就要讲清楚连茅圈的害处。如果人肠内有绦虫的成虫,就会随粪便排出绦虫的妊娠节片或受精卵,被猪吃后,绦虫的受精卵发育成囊尾幼,并寄生在猪身上,被人食后,会使更多的人得绦虫病。所以说连茅圈为绦虫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一定要改造连茅圈。

生物常识总结范文第3篇

(1)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非教会学生某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习,必将会被高效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本章节中涉及到大量的相似名词,如神经节、神经中枢、周围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等,这些名词无论是从语素上讲还是从具体的含义来说,都极其相似。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就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各个名词组成和分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辅助记忆。具体的方法以的人体神经脉络图为例,或以一根有枝节的树枝进行类比。形成相应的记忆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通过模仿进行相似的独立思考,最终实现生物知识水平的提高。

(2)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而活跃的思维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理论和结果,进而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作为教师,有义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并通过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乳酸菌饮品、防腐方法、污水净化、甜酒制作过程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细菌和真菌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的利用都有哪些、运用了哪些原理。学生在解决教师所设置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会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优化,最终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逻辑梳理能力

逻辑梳理能力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适用于各个学科。通过归纳并总结类似、相反等对比关系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记忆、掌握知识。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梳理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体系和系统规律,并在学生不具备该能力之时通过示范帮助其生成相关意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对整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各个器官、血管血液流通的状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本章节的讲解,可以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为主线,可以对血液以及流通所经过的器官的作用进行引申。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挂图展示帮助学生总结血液运动的规律,即“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外,还应该对其进行引申,将生活的常识问题加入其中,如心脏疾病的预防,以及常识性的知识进行引申。当学生接触了此类学习方法后,印象会更为深刻,不但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而且增加了生活常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教师应该多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

(4)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非因为它本身缺乏学习的意义,而是因为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更加复杂、严谨,尤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观察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升学是最大的任务;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应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教师全程监督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大胆一试,包揽实验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学生亲自设计的实验与书本或教师设定的实验不同,他们从最初的设计环节就参与进来,不仅能更明确实验目标,而且能培养其科学、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观察、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成功,他们将从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并牢牢把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使失败,他们也更愿意从根源处寻找问题,有助于身心发展。生物实验并非一定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有一些操作简单、持续时间长的生物实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轻松完成的。生物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伊始就可以带领或鼓励学生种植几株植物,从播种开始,完整地参与、记录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年级上册中关于植物的知识。而当植物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生虫、杀虫等状态,恰巧可以与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相契合,让学生了解植物界的疾病和免疫系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结语

生物常识总结范文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绪论中,在讲述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的基本特征时,就以南方人和北方人体型、饮食的差别来说明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与环境相适应。以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例子让学生回答原因,最后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特征。最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生物科学的广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举例要动人、动心

一堂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例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生物也能影响环境”时,要提及有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的例子。如围湖造田、鼠害破坏草原属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植树造林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属于对环境的正面影响。让学生认知一句话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进而让学生举例。学生既开动了脑筋又认识了环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要保护生存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达到预想的教学的效果。再比如,讲述植物的果实各部分由什么发育而来时,就从生活常识谈起,通常我们吃西瓜时吃的是什么?西瓜皮是生物学意义上果实的哪部分?学生很惊奇,到底是哪部分?注意力一下就提高了。

三、课前三分钟生物趣闻演讲

由于学生了解的生物知识比较少,因此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或几个生物趣闻、生物科普知识、生物科学最新发展动态。然后在上课开始的三分钟内到讲台前讲述,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生物常识,又锻炼了学生胆量,并且由学生做评委,评出最优秀的演讲者,当然还要设立奖励,激励学生更踊跃参与生物课堂,学习生物知识。

四、要善于归纳、总结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那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同时可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推向。例如:讲述光合作用时,最后阐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以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是掌握重点,而这些都要由学生来回答,这样便于学生思考记忆和巩固。

五、课间和学生拉近距离

有的学生是先喜欢任课教师,然后才喜欢任课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开学之初要拉近学生的关系,就得走进教室和学生交流。要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信的品格。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靠近教师,从而主动地接近教师,提高与教师交往的机率,缩小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得学生乐于从教师方面接受大量的信息,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教师的教诲能通过学生敞开的心扉直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认可,最终和学生做朋友,使学生爱上生物课。

六、实行月竞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生活都有枯燥平淡的时候,适当改善一下会有好的效果,实行口答形式的月竞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准备50道题,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问题既不脱离课本,又要广于课本,抢答时不仅回答问题还要解释原因,解释不对时也要扣分。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只要合理就可以。这种要求不仅能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严谨性、条理性、发散性,还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活跃了大脑。

七、课堂语言要优美

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会有动听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生物课堂也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和谐的意境。比如,讲解“种内互助”时,以蜜蜂家族为例说明。蜂王是这个家族里的女王,她统领着整个家族,保证这一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雄蜂是这个家族的父辈,为蜂王提供,而工蜂是这个家族里的辛勤园丁,照顾蜂王、建筑蜂巢、哺育后代。那么多的蜜蜂挤在一个蜂巢中,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是在所难免的,但蜜蜂却有一颗宽容的心,他们从不发生争斗,相互礼让。蜜蜂群体有很强的凝聚力,共同御敌,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园。我们作为生物里的最高级生物,应该学习蜜蜂的这种互利互助的相处方式,共同学习和努力,使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八、适当运用形象教学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让学生充分掌握就有难度了。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他们能够看到的事物帮助理解。在讲述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的原因时,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可以以学生自身为例。具体如下:选取20名学生,假设每一名学生是一种氨基酸,编上序号。让不同数量学生按不同的顺序排队,排好队以后把顺序号写在黑板上,所得的种类数就可以理解由于氨基酸种类导致的多样性。再从学生人数的多少,排列的顺序来讲解相应的蛋白质多样性原因。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同学排出的队形的变化,队伍里的每个同学可以做随意的动作,代表空间结构的不同,学生就可以理解了蛋白质多样性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空间结构这几方面来决定。

九、用谚语、俗语提高学习兴趣

在现在的生物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知识与生物知识相结合:如: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这些说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特点,更利于知识的记忆。另外,如我在讲到维生素的功能的时候,就借用了一个广告词:A,火眼金睛看得清;B,脑筋急转我最灵;C,大力水手羡慕我;D,加钙增高我能赢;还有一个小小E,不怕病菌来入侵……这样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十、评价

生物常识总结范文第5篇

在某种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主要原因有:(1)人们的日常活动总是依照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是社会常识进行,这些经验和常识都是在问题基础上进行验证的,一般不会轻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现问题。(2)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总是过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进行日常活动。因此,原有的经验意识掩盖了对发现新问题的意识,导致人们不会主动寻找问题。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隐藏在事物的背后,极不容易被人轻易地发现。除了隐蔽性外,问题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哪一个环节问题就出现了,寻找问题没有具体的方向。如果问题一旦被提出,那么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故意留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如在人教版生物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研究,调查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原料以及产物。通过研究表明,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活动。在进行实验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根据概念提出问题,例如,“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相同”“植物生长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

二、重视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探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研究计划制订,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后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实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实施,最终会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且研究计划的制订难度是非常大的,它需要制订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经验,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因此,要加大对制订研究计划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拓展;然后,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仔细了解和掌握制订科学探究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接着教师要有充分的设计探究计划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和教育;最后,可以进行专业的讲座,加强学生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