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智慧服务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移动政务的移动灵活性、个性化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的优势,浅谈了移动政务在服务体系中的5大应用:信息服务体系,交通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教育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关键词】移动政务 服务体系 应用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3G技术的广泛应用、4G技术的到来及使用个人移动装置用户总数不断增加,移动政务这一新生事物,作为行政管理方法的重大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移动政务的发展热潮在全面掀起,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移动书包、智能养老等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移动政务概念
移动政务(m-Government),全称移动电子政务(Mobile e-Government),是指手C、Wi-fi 终端、PDA、GSM、蓝牙、无线网络等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改善政府的运作效率,及时有效的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移动政务与电子政务相比有其几大优势。
1.1移动灵活性:移动政务不受地域的限制。公民随身携带ipad、手机等移动电子工具,在有网络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移动工具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例如医疗、社会服务、教育服务等信息,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公务人员不需要在固定的办公场所提供各种信息和查看各种意见与建议,只要随身着移动电子工具,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办公,不受场地的限制。可以创造一种将边行边关注政务,将零碎时间结合起来“随时随地查看信息,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新途径,创造和谐社会。
1.2 个性化:ipd、手机等移动电子工具是个人所有,每个公民可以得到个信化服务。移动政务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服务的种类和项目,每个公民根据自己的需求订制服务。比如“天气预报”、“就业信息”等。
1.3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为市民提供实时便捷的服务,提供各种市民关心的信息,同时能够收集到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能及时作出相关的回应。政府可以提供网上处理事物,比如车子违章处理。移动政务可以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与效率、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2、移动政务的应用
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可以分为:服务体系应用、技术体系应用和管理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应用又可分为信息服务体系,交通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教育文化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等等。如图1所示。本论文主要论述服务体系应用。
图1 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
2.1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应用比较广泛,政府快捷、透明的提供各种信息,公民通过移动终端可以方便、快速的查看自己关心的信息,同时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与意见,政府可以及时的收集公民的建议与意见,以便能更好的改进工作为公民服务。例如“中国政府网”微信微博上线,国务院把重要政务信息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是移动政务信息服务的一大应用。信息服务体系的另一大应用在于危机管理服务,移动政务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移动终端发送预警。总之,信息服务体系有助于政府与功能的沟通理解,有助于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2.2 交通服务体系:交通阻塞是各个城市的通病,如何治理这个“城市病”的建议各种各样,但是治理交通阻塞所起到的作用赶不上汽车增加的幅度。移动政务的应用之一交通服务可以帮助你找到一条适合你的路线。例如智能交通APP是专为人员及时提供各种交通信息的应用,提供信息的媒介有ipad、电脑、手机端、电话、车内显示屏等。无论你是在办公室、大街上、家中、汽车上,只要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方式,你都能从该应用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如图2所示。
2.3 养老服务体系:养老问题是一民生问题,目前提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是大部分适合的选择。根据安居养老的不同需求,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能家居系统、智能社区服务、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智能应用系统,智能养老服务。“智能养老”其宗旨是使得老人的安全有保障,子女可以放心的工作,政府便于管理,其最终目的是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智能养老”能远程监控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态,同时提供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智能养老APP
2.4教育服务体系: 政府建设以移动终端为载体,集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网络学校、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共享应用平台系统,创造一种将边行边学,将许多零碎时间结合起来“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交流”的教育新途径,可以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可以进行学术沟通和合作、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例如 “移动书包”是利用移动终端,在校内可以下载课件、电子教材、辅导资料和家庭作业,校外可以进行复习、完成及提交作业,同时可以以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
2.5医疗服务体系:政府一方面建立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另一方面应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进行改革,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力度。例如杭州市的“智慧医疗”,解决“排队――就诊――付费――再排队”的难题,能简化就医流程、能增加被医生重视的感受;对医生来说,不仅能减少劳动时间,还能提高患者管理质量、提高诊治水平,在不断学习中得到患者认可;对医院来说,能更直接的了解患者需求,为患者服务,同时提高服务满意度。
3、结语
移动政务作为一个新产物,有其移动性、灵活性、个性化、便捷性等特点,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快速、透明的信息带来了重大的创新,对建立“服务型”政府有重大的意义。
浙江乌镇的居家智慧养老新体系正在改变着这里约1.5万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方式。
67岁的冯培祥在乌镇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晚年生活竟与“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前些天,冯培祥突然觉得身体有些不适,赶快叫老伴拿出一台名为“按护宝”的仪器,测量血压和血糖。测得的数据实时共享给几公里外的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上提出建议:“平台上显示的健康数据有点异常,您应该过来检查一下。”
当天下午,在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连线了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神经科专家,为冯培祥及时进行了诊治。
当养老成为全社会需共同面对的课题时,率先在乌镇试运营的“互联网+养老”体系进入全国视野。这一体系集纳了线上线下系统,通过信息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pp等,实现对老人的全方位监护。
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上平台主要指为老人在家中安装“智能居家照护设备”“远程健康照护设备”“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并利用阿里云服务器、微信、相关App等进行远程管理。负责运营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椿熙堂副总经理戴勇介绍,乌镇开启了“智慧养老2+2新模式”。该模式在乌镇原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把线上平台和线下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医疗服务的全覆盖。乌镇给每位老人都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利用自动检测终端、健康管理App,持续跟踪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养老、医疗服务。
“乌镇模式”是我国养老领域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 一位居民在乌镇椿熙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卫生服务站接受心血管功能测试(黄宗治摄)
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路径是什么?专家表示,我国的养老方式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此后,居家养老与智慧养老进一步结合,成为养老a业的重要选择。
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智慧养老投入产出效益更高。有研究表明,投资建设实体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投入10万元到25万元,这意味着1000万元的投资最多只能满足100多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将同样的资金投入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可以覆盖6000多位老年人,满足他们常态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因此,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如苏州市姑苏区的“虚拟养老院”通过话务中心与家庭走访的结合,为老人提供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服务。青岛市南山区政府为1050位老人发放了养老服务智能手环,这种手环具备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儿女可通过客户端软件了解老人的活动轨迹,实时掌握老人的状况。
专家表示,智慧养老不仅是技术革新,还是产业和社会革新。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城市社区研究部主任刘建兵认为,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不仅需要搭建信息开放平台、开发适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还需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
“仅仅依托线上不可能实现智慧养老。”戴勇表示,线上、线下必须更好地融合。在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下平台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根据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与情绪状况、家庭生活状态、社会交往情况等,把服务分为7个等级,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服务套餐,满足个性化的生活照护需求。
智慧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亟待对症下药。有专家指出,预计5年至10年内一个更加智慧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成形。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目前,在养老领域,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比较突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仍显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举例说,有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某医院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可由于标准不对接,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间有效应用。
其次,数据汇聚集中有待加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博士白玫指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平台业务内容丰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往往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且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存在量大、异构、冗余、相斥等问题。
远程监控老人生活
在智慧养老方面 海南省走在了前面,从2013年起,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中心成立,这意味着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顺利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海南省于2013年投入216万元建设全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并为全省“低保”、“五保”等困难老人免费发放1万部手机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免费为困难老人发放手机,并提供政府话费补贴。老人可以通过手机拨打12349热线电话,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获得24小时紧急救助、走失定位、政策咨询、精神关爱等信息服务。
据了解,海南省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今年要重点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该服务平台可为海南省老年人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具体包括24小时紧急救助、走失定位、健康管理、社区志愿、社区生活、文体活动等基础服务及后续的各类增值服务等内容。该平台将服务热线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将老人家属、急救中心、服务企业等资源全部纳入平台体系,形成一条居家老人专属的安全服务平台。
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不论是意外摔倒,还是煤气忘了关,这样的事情不用担心身边是否有人扶、有人关,一个电话就能够让老人充分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海南省最初在海口、儋州、文昌、三亚、定安和琼中6个市县的203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海南省智慧养老试点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良好运营与快速成长,获得了政府、行业、公众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健忘的老人家,或者万一老人已经外出,也没有关系,“如果报警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除了这些突况,物联网“智慧养老”的关怀还体现在细节之处,比如老人住所内的水龙头一旦24小时都没有开启过,那么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还是出现了其他的意外。
据介绍,如果老人想休闲,系统会告知老人当天的电视节目、社区开展的活动等内容。如果家中房门上安装了娱乐传感器,老人进门时,便会自动播放主人喜爱的音乐,并适时调节室内暖气和灯光。
“智慧养老”不仅将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不仅能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个随身携带的“药匣子”,同时,还能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发挥“隐形伴侣”的作用。
“互联网+”行动
从三个方向出发
廖毅敏,清华大学硕士,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业和经济研究部主任,他对智慧养老尤为关注。他认为,养老O2O成为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互联网给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服务方式。
一方面,社区是社会与家庭的中间纽带,老年人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有利于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可以极大提升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智慧养老的新理念正成为当前机构养老发展的重点,通过软件管理系统,能够优化养老机构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治疗。例如,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家属能够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护理情况,查看各种测验报告,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支付;在护理方面,通过定位技术,可以对老人位置信息进行捕捉,当老人出现异常情况时,还可以自动报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空气净化器、空调和加湿器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控,给老人以舒适的室内环境。
廖毅敏认为,基于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互联网+”行动将重点从智能健康产品、在线健康服务和智慧化养老服务三个方向出发,强调互联网在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健康养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消费成本。
一是推动智能健康产品创新。随着应用技术的不断小型化,可穿戴设备品种多样,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穿戴产品的融合创新,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激发个人创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融合型新产品标准建设,在确保产品安全可靠的同时,加快可穿戴健康设备走向市场的步伐。
二是壮大在线健康服务产业。鼓励医院和体检中心等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共同搭建个人健康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集合生命体征检测、医疗化验、医疗病历和用药记录等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鼓励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健康测评,面向广大亚健康人群提供慢病医治、健康预防等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服务。积极探索、有序推动个人健康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发挥数据创新潜能,培育大众创业的广阔空间。
三是发展智慧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O2O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推手、以培育社会组织为支撑、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包括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康复护理、家电维修、精神慰藉、法律维权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的服务项目,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腕带、智能药盒、智能血糖仪及相关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软硬件产品,提供老人出行定位、突发事故报警、健康实时监控和日常用药提醒等老人智能看护服务,提高机构养老设施和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逐步建成,以政府为主体建立,或与政府合作形成了多种智慧养老形式,这些形态各异的养老模式有助于智慧养老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也助于智慧养老产业标准化建立的探讨。
宁波:“家院互融”养老服务
早在2008年,宁波江东区就已经开始探索“家院互融”养老服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到2015年已经逐步建成了适合江东区情和老年人需求的“家院互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养老”向“智慧养老”的转变。创新的“家院互融”服务体系被民政部评委优质服务品牌。目前,宁波江东区享受“家院互融”服务的老人共计6600余人,占比全区老年人总数超过12%。
“无围墙”的专业化养老。江东区变革了传统养老服务模式,以“机构-日托-居家”三位一体新模式服务架构,引进日托(日间照料)服务管理,使其成为老人在养老院和居家之间的过渡。将养老院的专业服务实施和管理能力,延伸到日托中心和居家,使更多需要照护服务的老人获得专业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围墙”养老。服务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实时更新并推送到老人子女和政府监管部门,消除与服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老人子女和政府监管效率。
养老服务,注重精神关爱与情感融合。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更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通过志愿助老“分层三服务”,即心理治疗志愿服务、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精神慰藉志愿服务。对一般的独居老人,由红蚂蚁助老服务队以结对、陪聊、陪学、文体活动等方式开展精神慰藉服务;有心理疾病的老人,由医院心理医生组成红蚂蚁分队提供专业治疗;因突遇家庭变故等突发性重大事件导致心理障碍的老人,由江东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心理干预,实现院内与院外的老人、老人与社会的情感融合,促进老年人精神健康。
信息网络和服务功能融合,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在不断整合养老实体服务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一库(数据库)一线(87680000服务热线)一机(老人机)一系统(家院互融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推动虚拟网络和实体网络之间互融互促,实现对养老服务人员实时GPS定位考核、老人需求10分钟相应和满意度实时评估等功能。同时,“家院互融”服务在原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基础上,引入了嘉和颐养院、三替公司等社会组织及加盟企业的特色化专业养老服务,增设了11大类83项特色化专业服务,收费标准低于市场价格并实现全区统一,按A、B、C三个类别提供会员式服务;对于C类会员,可以按照需求自购养老服务。目前,全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受益对象已达6200余人。
近三年,江东区“家院互融”共服务15万人次,其中365必到安全服务126万余次,家政便民类服务136万余次,物业维修类服务2.8万人次,日托、医疗、送餐等其他类服务3.7万人次,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同时,江东区的创新“家院互融”专业化养老服务模式也逐步在鄞州、奉化、慈溪、余姚等多个县(市)区推广,惠及老人40多万人。
上海:“五位一体”养老体系持续推进
2016年10月,“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标志着上海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了解,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后,同时承担了上海的“为老信息服务统一门户网站”“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统一入口”以及“为老服务资源大数据库”三项功能。依托该平台,整合和链接了各类为老服务信息,方便公众浏览查询行业内容及服务信息,还实现了各类为老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动态管理,加强行业服务和监管;同时涵盖了为老服务的需求、项目、队伍、设施和政策的综合数据,有效地服务社会公众、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相关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
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的介绍,自2014年开始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上海一直着力推进“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已达7000多家,机构式、社区式、居家式等多种养老服务业态日益丰富,但服务资源相对分散、信息不对称。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立后,作为各类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桥梁,可望有效地消除服务获取的障碍。
与市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架构类似,改版后的新区分为公众号和网站两个平台,为老服务政策、信息、设施等相关信息都将在两个平台进行推送,后台则是庞大的为老服务相关数据库,新区将把数据汇总和分析,报送到市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实现两级信息共建共享。在完善后的区级综合为老平台上,老年人可以获取多种养老服务资源和信息,依赖互联网手段实现智慧养老。到“十三五”末,上海将形成市、区“两级平台”,市、区、街镇“三级网络”的架构,支撑全人群覆盖、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理、全天候响应的智慧养老体系。
广西:线上+线下共筑健康小屋
今年3月,由广西幸福颐养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主办,新竹社区、星湖社区等11个社区协办的“互联网+”居家健康养老社区健康小屋投入使用。据了解,幸福颐养健康小屋是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的线下实体服务平台,为社区内60岁以上的孤寡、空巢等困难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场所。幸福颐养健康小屋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老年人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提供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等”为基本服务内容,有效“整合社区各种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智慧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小屋内配置有身高仪、体重仪、血压仪等多种设备,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可以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健康小屋工作人员正热情服务居民,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细致检测健康指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项优质服务。目前,新竹街道办已经有6个社区“幸福颐养健康小屋”建成并投入使用,老人不出社区便可享受到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为此,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法律保障。完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措施办法,让更多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取得许可证。
2.构建分类施养、各尽其责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基本职责定位,按照政府托底、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家庭支持的原则,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可操作的社区居家养老的绩效考评机制。三是养老服务中心(站)要围绕服务网络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制度建设、服务成效等内容开展评比检查监督,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优化老龄疾病防治护康体系。一是建立完善老年保健服务网络,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科,增加老年病房数量。二是转变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建立社区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医生等制度,推进面向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三是继续做好新农合的制度建设,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筹资水平。四是鼓励和建立专业的老人医疗康复和护理机构。
4.利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是通过软件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紧急呼叫监控服务设施;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信息共享互动服务平台,提供老人智能看护服务。
5.加强老龄学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是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临终关怀等课程。二是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三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