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1.幼儿园教师总体选择结果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75.6%的教师认为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非常重要,2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与幼儿思维发展的科学性认识的总体选择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这与之前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教师已经不再将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仅仅看做感官经验和简单知识的积累,而是利用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将发展幼儿思维列为日常教学的目标,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2)95.3%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分类和比较能力,这可能与教师对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较熟悉有关,在小、中、大班均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育内容。(3)在其他方面选择的人数略少,尤其是归纳与演绎能力,只有69.4%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对其发展有帮助。虽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并无直接相关的内容,然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无不包含着训练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方式方法,如通过观察足球归纳球体的特点、通过数字5的组成演绎6的组成等等。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水平较高,在科学性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教师只是从宏观上意识到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但是具体对哪种思维、思维的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的认知有些混乱。在教育内容中直接出现的,如分类和比较能力,教师能够辨别,对于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可见教师对于数学教育和思维发展的关系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理解。2.幼儿园性质与教育观念的差异分析通过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选择的百分比例(见图1),发现:(1)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究竟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思维发展的认识与幼儿园等级并非正相关关系;(2)省级示范园中只有56.7%的教师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意义,只有46.7%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3)民办园有81.8%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对问卷中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发现,省级示范园的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培训机会(大专占60%,本科占40%,86.2%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法的培训),然而教师对于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的理性认识并不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层理解单单依靠高学历和培训是不够的。民办园教师的认知水平较高可能源于以下两点:(1)通过观察民办园教师实际教学,发现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数学教育的观摩和研讨,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思考较多;(2)民办园以年轻教师居多,30岁以下占75%,年轻教师的思维较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优势。尽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然而通过卡方分析可知,在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哪些思维发展的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χ2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262,p=0.650,p=0.275,p=0.471)。

(二)教师的教育准备

1.知识的准备呈现符合逻辑顺序的、适应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是保证幼儿顺利完成思维迁移、理解知识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随着年龄班的不同而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见图2,小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为76.9%,中班为63.4%,大班为53.5%。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发现:(1)教师在认识数字、量的比较上较之《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对幼儿有着更高的要求。63.9%的教师认为在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中班教育内容,74.7%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应当学习50以内的数字。然而在幼儿数学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中,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大班教育内容,而认识50以内的数字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规定范围之内。(2)对于数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仍有部分教师不清楚,16.9%的教师认为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应该在大班教学,68.7%的教师不知道圆、正方形、三角形属于小班教育内容,可见教师对于幼儿园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还是比较混乱的。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搞不清楚反映出教师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没能做到让教育适应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因而教育内容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超前化、小学化的倾向,这一现状在大班尤为严重。另外,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不属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但是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幼儿园将此列为实际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除了自身的价值判断,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考察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性别、园所级别、学过教学法与否等差异,本研究以性别、园所等级、是否学过数学教学法为自变量,以教师选择正确教学内容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男女教师、不同级别园所教师得分差异不显著,学过数学教学法的教师得分明显高于未进行过专门学习的教师(p=0.046)(见图3)。2.材料的准备前苏联幼教专家A•M•列乌申娜认为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是从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开始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强调儿童真正理解数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发现。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为幼儿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架起一道桥梁,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而为同一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颜色分类,既提供不同颜色的硬纸片,又提供不同颜色的事物让幼儿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民办园和省级示范园存在一定的差距,省级示范园有86.7%的教师经常为学目标准备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民办园则只有54.5%的教师达到这一标准。这可能与省级示范园在办园规模、办园时间、财政补贴方面相比民办园均享有一定优势有关。

(三)教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采用

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的认识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选择见表3:由此可以看出:(1)40.1%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最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35.7%的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操作法。(2)各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观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省级示范园和民办园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更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而市级示范园和一级园则认为操作法更有利;χ2分析表明,在“最常用的数学教育方法”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省级示范园和民办园更常用游戏法,市级示范园和一级园的教师更经常采用操作法,尤其是一级园比例达到64%。(3)教师最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也是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3)无论是认知上还是实际教育过程中,讲解法都不是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首要选择。(4)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选择其他,原因可能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不明确,也有可能是选择了探究法等其他教育方法。结果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正确的,数学学习逻辑性较强,对幼儿而言相对枯燥,操作法和游戏法因趣味性强、幼儿的可参与性高而经常运用于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意识较强。然而,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教师在操作法和游戏法中产生争议,相对而言,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积累感官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游戏法则对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帮助。除了贯穿始终的教育方法,融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育技巧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让幼儿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归纳总结、鼓励幼儿之间交流讨论、提出延伸性的问题等等,在教育内容、硬件配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方式上的技巧对幼儿思维的发散、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体现,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的运用情况见表4。由此可见:(1)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在安排幼儿讨论时间、提出延伸性问题方面存在不足,27.2%的教师偶尔安排幼儿讨论时间,23.5%的教师偶尔提出延伸性问题。语言是培养幼儿思维连贯性的重要途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认知串连起来,并且在听取他人想法时有助于幼儿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性,锻炼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提出延伸性问题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而完成思维的迁移。但是,组织讨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较难以掌控的环节,提出延伸性问题则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十分熟悉,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进一步检测发现,不同性质幼儿教师在选择“是否给幼儿安排专门的讨论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5),公立园教师比民办园教师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讨论机会。这可能与民办园年轻教师居多,缺乏教学经验有关。综上所述,从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汉市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教育能力整体较好,教师能够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并注重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有利于思维发展的教育方式方法。但是在掌握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最有利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数学教育与逻辑思维的具体联系上存在不足,总的来说,教师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幼儿园性质、教育程度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一定影响。

(四)建议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蒙台梭利 数学教育 数学思维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77

学前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也能为幼儿入小学以及日后的生活做准备。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数学认知的目标,首先是对数学的感知体验和态度,第二是有关数、量和数量关系,第三是形状和空间。更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而非一味地追求幼儿读写算的技能技巧。前言部分也指出“幼儿在对自然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学前数学教育要在幼儿的感知经验基础上进行,同时不能忽略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视,学者们意识到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独特性,并将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本土化,希望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独特性体现在:数学教育的情境性;数学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教具的可操作性和自我监控性等方面。

1 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情境性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对于儿童的学习的作用大于“用奖励和惩罚所激起的努力”,认为后者“决不会给孩子带来自然发展。”所谓情境学习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而进行的学习。教师提供真实的物品让幼儿感受长度、数量,通过提供精美教具吸引幼儿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幼儿通过与教具间的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幼儿用手感知黄色串珠,体验10、100、1000的多少,感受数与量的关系,感受和理解数的概念;并且强调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为幼儿设计生动的游戏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在邮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邮局和兑换钱的银行等情境,让幼儿贴近生活学习数学,并感受游戏的乐趣,让幼儿感到不陌生,同时也为幼儿在日后生活使用邮票做准备。

2 直接感知为基础,层层递进的教育形式

目前,部分幼儿园集体数学教育活动仍停留在教师演绎教具,幼儿看、听的状态,这种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教育形式,不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更关注幼儿数学感知经验的积累,强调教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认识到综合操作的原则,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感知,提高其思维能力。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感官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基础,为幼儿更好的学习数学打好基础。在感官教育中,幼儿学习了基本的“配对”“排序”“分类”。这一过程让幼儿更好的获得了辨别、比较、找规律等能力,特别是在对空间感知的过程中,通过长方形盒、三角形盒、小六边形盒、大六边形盒教具的操作,感受平面图形,然后是对立体投影的学习,层层递进让幼儿对空间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为更好的迁移到数学教育做准备。在数学教育中同样体现了层次性,体现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在数与量的对应上,先是1-9的彩色串珠的学习,然后是10金色串珠的构成,在数的感知基础上加入数字,引入塞根板,通过点数的方式将数字与彩色串珠配对。让幼儿不仅对数量有直观的感受,也对数的含义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而非机械训练,通过对教具的直观体验、感受、理解和积累,形成数的概念。

3 提供自主性和操作性强的教具

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主要是教师讲解并演示教具,幼儿主要在教材上进行圈画或点数,这种平面的教材不利于幼儿对数字、图形的理解。正如蒙台梭利说过:“让我听……我随后就会忘记,让我看……我就能记住,让我做……我就能理解。”显然,蒙台梭利重视幼儿对教具的操作,通过与教具的相互作用,获得一定的经验,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蒙台梭利教具的最大亮点是有系统性和自我监控性,并在操作过程中有检验和整体感知的步骤,幼儿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并进行自我订正,从而获得正确结果的方法。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其细心、秩序感、认真、独立思考等良好品质。同时,在操作教具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操作行为,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应用能力,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蒙台梭利教具的可操作性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在反复的操作过程中增强幼儿对数、量、形以及空间的认识,并对数学感兴趣,提高自我认可和成就感。

蒙台梭利学前数学教育的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体现在数学教育的情境性、以感知为基础,层层递进的教育内容以及可操作性和自我监控性强的教具,同时也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和组织管理者不同,教师的角色更多是观察者、提供者、支持者,更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取直接经验,并“把感知到的材料,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更多的数学逻辑思维,为以后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3.

[3]陈青,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999,(4).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4.202

幼儿教育作为人生重要的启蒙教育,对人的未来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数学存在于幼儿世界的点滴当中,成为幼儿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必要工具。因此,通过一些简单而丰富的数学教育活动,除了能很好地帮助幼儿掌握一些通俗易懂的数理知识之外,还可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帮助他们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主动性,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的数学学习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概念与特点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的通过教师或其他成年人的指导或影响下,幼儿在参与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空间、数量、形状等数学概念进行观察、感知和思考,从而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学思维。除此以外,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还不能忽视幼儿好奇心、探索欲、自信等方面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来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幼儿数学教育是一种早期教育,应注重幼儿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在一些舒适愉悦的活动中开展数学教育,才能防止幼儿厌学情绪的发生;其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为了让数学教育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儿童的需求,还应深入探究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和价值所在。最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生活与实际,通过生活化、场景化的活动设置,可以让幼儿在游戏当中,就轻松完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实现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

2衡量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既受到幼儿自身的影响,又受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约。鉴于此,衡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标准也随之多元化。总体来说,判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来看,只有科学地选择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才能丰富幼儿的认知层次,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地讲,一是数学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对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关注和兴趣非常有必要;二是数学教育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度绝对不能超过幼儿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平。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准备来看,细致入微的活动准备是确保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主要从物质和环境两个方面精心准备。其中,玩具和教具可以帮助幼儿更直观地认识数学,它的准备和投放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过多就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过少则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收效;活动环境则是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最基本的保证,在一种场景化的游戏环境中进行活动,幼儿能得到充分的放松,有效地降低了幼儿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来看,活动设计是决定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成败的根本所在,也是选择和制定活动内容和规则的源头。因此,要重视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使其能够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一方面,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有较强的操作性,除了常规的演练、游戏、记录等方法以外,操作法对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这些体验式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赋予更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取得胜利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所以,活动设计过程要先易后难、逐层深入,逐渐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3改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建议

目前,我国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依然要加以不断改善,使活动设计真正契合教育实践的需要。

3.1精心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多样化方法与策略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主要包含10以内数字的识读、简单数字的加减、时间、空间、形状的认知等方面,并且这些活动应该具备针对性、趣味性和操作性。因此,要根据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特点的不同,整合教育资源来改善现有教育活动内容。比如,通过搭建积木让小班幼儿快速认识各类常见形状,并能迁移到生活当中辨识各种物品的形状,这也成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延伸的一种重要表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随之加强,能够关注于事物的时间也成倍增加。鉴于此,用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选择面将越发宽广,比如将小组合作、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配合使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3.2掌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全过程,强化教育活动结果的反思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活动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不可知预计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整个数学教育活动,能够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终确保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稳定性。同时,及时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也是促进每一位幼儿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善始善终,这既是上一个教育活动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教育活动的开始。所以,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为幼儿的成长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陪伴每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幼儿未来的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数学知识的领悟水平、数学技能的好坏。因此,要做好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工作,从内容、活动过程、评价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质量,从而真正为幼儿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双贤.数学教育趣在其中——浅析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时,更多的是重视幼儿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往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使幼儿感觉数学这门概念是硬加到他们身上的,与幼儿学习以及认知的概念和实际的生活严重不符合,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严重阻碍了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所以说,进行幼儿数学教学一定以幼儿熟悉生活环境为基础,将幼儿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进入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进行幼儿的数学教育时,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着手进行,抓住生活中任何时机进行各种各样的数学教育活动,要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事物,使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现象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让幼儿看一下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自己住在哪个楼层,哪个门牌号,以及数一下自己家里有多少人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观察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还比如说,让幼儿在每天到幼儿园时和其它的小朋友一起数数今天班上来了几个小朋友,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今天做值日的有几位小朋友?今天星期几?今天的天气如何?等等,当幼儿教师带着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各种事物形状、颜色的观察,比如说,一些房顶的形状像三角形,房子的门是长方形、马路上的班马线是什么颜色?等等……

三、在操作过程中寻找数学

在幼儿时期正是处于思维的过渡期,进行直观性的教学以及实践的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因此使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比如说在进行“份数”的教学过程中,将圆形以及正方形分成几份,并且对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让幼儿通过对颜色的查找,对物体的分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者还可以利用故事使幼儿加深对份数的了解。一天小兔子妈妈买回来一块特别大的蛋糕,对着自己三个兔宝宝说,你们每个人只能吃这个蛋糕的三分之一,然后其中一个小兔子就说,妈妈我只要吃二分之一就行了。这时就有小朋友举起手来说,小免子说的不对,分两份比分成三份多。将蛋糕分成两份比分成三份多,然后跟着幼儿的思路,我将图片蛋糕分成了三份,另一个图片蛋糕分成了两份,让幼儿也跟着一起做。将分成三份的其中一份拿出来与分成两份的其中一份拿出进行比较,这时通过幼儿的操作,明白了分成两份比分成三份大很多。加深了幼儿的印象。

四、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

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到愉快的心情,还可以学习到各种游戏中的技能,以及认识到各种数学的信息。比如说幼儿平时经常玩到的积木游戏,通过对此游戏的玩耍,使幼儿可以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不同;再例如说,让幼儿在玩超市游戏的时候,使幼儿初步认识到需要对各种物品进行有条理的摆放,认识到钱币的大小等。在进行数学活动“物品匹配”时,可以教给幼儿将形状不同、颜色差异的各种玩具进行分类收集,让幼儿产生兴趣……等等。以上种种,不仅可以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可以有目的进行幼儿的数学教育,还可以使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掌握各种数学的现象,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以及音乐游戏等都可以使幼儿对数学进行初步的认识。对幼儿的数学教育要重视生活中点点滴滴,这是幼儿学习数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使幼儿更加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日常生活中各种经验与数学教育息息相关,进行日常生活的数学教育,在提升幼儿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五、结语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刻学习了《纲要》精神,结合教学实践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这一课题做了一系列思考。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内容与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线索来进行活动,同时又注重活动的生活

化、游戏化,探求适宜幼儿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语言运用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理解数学

同一个意思同一句话教师用儿童化、游戏化的语言,接近幼儿生活的言语说出来,幼儿就易于理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正确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贴近幼儿生活,更易于幼儿理解接受。如,在教学“认识1-10”时,教师可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形象比喻帮助幼儿记住字形,例如:“1”像粉笔直又长,“2”像鸭子浮水上,“3”字像个小耳朵,“4”像小旗迎风飘……“10”像火腿加鸡蛋;如认识“>”“

二、教师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情竟,易于幼儿感受数学

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变得积极主动。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水果超市”,让幼儿手持“钱币”自行挑选喜欢的水果,主动学习加减运算,算出需要的钱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算能力;

又如,在学习时间,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可以“美美小朋友”从早到晚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来进行,在具体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可巧妙地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把时针走比作乌龟爬,把分针比作兔子跑,在一日活动,在故事中,将抽象难解的时间问题回归生活,化为游戏,这不是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吗?

三、教师提供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和玩教具,易于幼儿感知数学

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尤其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在对周围环境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的认知上,幼儿需要通过真实的感知实际的探索才能有所得,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如,有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各种种子,果

核……这些材料可以在幼儿练习计数活动中运用;如日常生活中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冰糕棒,瓶盖,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认知几何形体。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形象感知平面与立体,远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来的具体。

四、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学以致用

《纲要》中提到:“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的简单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玩玩具回家的游戏,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