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范文第1篇

(一)国际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假设商品要素流动这一前提下分析研究企业发生的具体贸易行为,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变动。国际贸易理论中提到了优势思想,这一优势简单阐述即是各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中体现出的竞争力,形成了各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进入与退出,体现各个国家的企业在国际上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国际贸易的优势从绝对优势演变为相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各国企业对同一商品的生产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形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相对优势是指各国企业在生产不同商品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形成的竞争优势。相对优势与绝对优势都是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对相同事物做出的判断。同时可以得出结论,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不受到资源约束的话,具备相对优势的企业则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具备绝对优势的企业则可以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的发展应用

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垄断优势理论,它形成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该理论认为因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具备不完全性的特点,给跨国公司带来垄断的优势,比如跨国企业具备的专有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销售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得到较高的垄断价格和利润,因此产生了不完全竞争的局面,这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垄断优势理论提出的,因为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周期性的变化,主要分为创新,成熟以及标准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与企业的决策密不可分。因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国际直接投资应该运用在产品生产已经成熟并且投入标准化生产,这样可以将生产投入到成本较低的区域,从而替代出口产生的成本。3,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基于自然性市场的完美性出发分析当前跨国企业的兴起以及外国投资现象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是由于市场内部化形成的,市场内部化是指外部市场机制导致原材料,半成品等交易的效率呈现较低的状态。为了提高这一效率企业不得不通过行政结构将低效率的中间产品内部化。这一理论同时解释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行为。

二、套利与平价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的发展应用

(一)基本概念阐述

套利是指在同一个市场中购进外汇,证券,商品等其他货物同时在另外一个市场中以更高的价格将其卖出。价差则是指同一个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有着不同的价格,包含时间上以及空间上的差异。交易成本是指套利者完成一项交易需要耗费的成本,主要包含直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劳动力流动的交通费,资金流动的汇费以及隐含的工资,利息以及租金等,间接成本主要包含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等。平价主要是指价值对等,具体阐述为只要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超过交易产生的费用,那么套利者就能从中获取利润。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套利与平价理论的基础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质量

2003年4月开始教育部积极倡导精品课,高校则围绕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管理上的五个“一流”来加以建设。精品课建设项目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寸金学院的第二大专业,对整个学院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它深刻地影响着学院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所以,《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对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和学生、学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从理论上对寸金学院《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的建设进行探析,从而指导我院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教学队伍

高校精品课的建设要求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来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创造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1]《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要求其主体——教学团队必须是双师型队伍,由教学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课程带头人负责,有效地组织带动整个团队参与精品课建设,通过传、帮、带迅速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年轻的教学团队。并且《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在学院课程建设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专任教师真正投入到课改中,掌握一套适合本校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学生是该机构的服务对象。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高校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2]《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作为高校众多课程中的重点课、一类课或优秀课,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要求根据本专业学生与课程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突出使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另一方面要求根据专业及行业特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同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全面发展。[3]

二、《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优秀教学梯队组建困难

精品课建设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该梯队是由优秀教授作为领军人物带队的、一批精干的中青年优秀教师构成的。其中,领军人物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他们由学术造诣较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老教授担任,他们的水平就代表了整个课程的水平。目前,即使是成熟的地方高校,即使课程已经建设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领军人物的选择方面还是需要斟酌和选择。因此,像寸金学院这样建校不够20年的地方性三本高校,基本没有可选择的领军人物。目前寸金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而且专业不是完全对口。另外教学梯队中中年教师缺乏,而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年龄小,教龄短。可以说寸金学院缺少一支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精品课教学梯队,很难起到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违背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不足

教师授课的“趣味性、互动性”是精品课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寸金学院的《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教师多数不具备双师素质,对所授专业的前沿知识研究不够,缺少实践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机械甚至呆板,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忽视、被压抑,导致学生对精品课信心大失。另外,《国际贸易理论》升级为精品课后,在给学生的教学中容易下意识地中回到原有的教学老路上去,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依然采用原有模式,无法推陈出新,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三)缺少先进实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在精品课建设中更需要“针对性与实用性”较强的优秀教材。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的特点,所需教材应该是够厚,能提供丰富全面的知识方便学生自学;又要突出课程各部分的重点,方便教师授课;第三还应该配备有大量的练习题;第四还要实时更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每部教材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中要找到一套适用、先进的教材相对来说比较难。

(四)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精品课应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专家的严格评审下产生。[4]制度是规范的、严密的,但执行的结果却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评选方面,高校精品课的评审专家一般由院、系领导及部分教师组成,这导致一些评审专家的“外行”性,即“外行”专家评审精品课,降低了精品课的水准。另外,高校精品课评选结果一般由一个或几个人草率决定,甚至是论资排辈,造成有的优秀课程没有机会当选,影响精品课的建设发展。在建设经费方面,有很多像寸金学院这样的高校存在建设经费较少或不足的问题。在寸金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和其他精品课一样,全部建设经费是5000元,但从人员筹备到结题直至后续发展所需要的费用远远超过5000元,况且多数情况下学校也不会增加后续建设费用。因而,建设费用不足导致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影响了精品课建设的质量和建设的持续性。

三、《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措施

(一)加强优秀教学梯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适应精品课程教育教学需要的优秀教学梯队才能建设出质量高、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精品课程。寸金学院优秀教学梯队建设应充分发挥知名老教授的带头作用,由他们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培养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逐渐组成阶梯式的教学团队。寸金学院作为年轻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从其他高校选聘适合学院专业发展的老教授来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选择一些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兼备的中青年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带领中青年教师,进而迅速提高精品课教学团队人员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在精品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精品课建设的切入点。“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既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不是精品课所追求的效果。《国际贸易理论》是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如果是枯燥地描述一遍,学生很容易听走神,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这就要求学院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采用暗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寓情于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境于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多做、多看、多想、多思考,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还有,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因为《国际贸易理论》时间性很强,课本部分内容是比较滞后于实际的,要把一些新的资讯带给大家。授课结束后精品课的教案、大纲、习题以及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等都应向学生公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立体丰满。

(三)合理开发适用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寸金学院精品课建设需要合理开发适用的精品教材,即“用精品,出精品”。“用精品”就是教师要在众多教材中选用多数高校普遍使用的、一致公认的一流精品教材。这样的教材虽然不多,但最能反映当前本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要“出精品”,结合学院实际发展需要,结合专业性质,组织校内专家和其他高校、政府机构中的专家对原版教材重新编写,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融入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体系更符合实际。

(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为了推动寸金学院精品课建设的长足发展,学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首先是建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精品课建设的领导小组,教务处是精品课建设的办公室,院(系)、部是实施机构,督导组是监督办公室。这四级机构各尽其责,确保学院所有精品课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产生,并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加大投资力度,学院要拿出足够的经费用于精品课建设。由于精品课建设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要时还要适度追加后续建设经费。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表彰。因为精品课建设任务繁重,投入人力、精力比较大,在定岗及教学工作量等方面更应给予这些教师较大力度的倾斜。对于获得省、国家级精品课称号的,可分别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及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海英,张华.高校精品课建设的思考[J].硅谷,2013(2):276.

[2]周成华,姜丽清.独立学院的精品课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36.

[3]邹茵.高职精品课建设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87.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贸易对策问题

一、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影视贸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市场化起步阶段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陈凯歌、张艺谋以其《黄土地》、《霸王别姬》及《红高粱》、《活着》等一系列反映民俗的影视作品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中国电影业发展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但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市场多被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译制片所充斥,电视业的发展仍在萌芽阶段。

(二)低谷阶段

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是近代中国电影业的低潮时期,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机制甚为严格,同时,电影业和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电影娱乐业受到了电视文化的强烈冲击。伴随着电视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大批量的,形式多样的电视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中国影视业与外界的交流减少,体制落后,影视贸易发展履步维艰。

(三)迅猛增长阶段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影视娱乐贸易进入了迅猛增长的新阶段。2003年至2005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分别为5亿,11亿和16.5亿。仅2006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二、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影视娱乐贸易的发展状况

影视贸易是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以8500亿美元的外贸总额成为世界贸易三强之一,然而,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2006年,根据文化部出具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比例大约是10:1,存在着巨大逆差。以中美两国间的影视贸易进出口对比为例,截止到2005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美国影片占到40%到50%;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4000余部,40%以上是美国的;在电影院放映的211部影片,53%是美国片;5年当中以分账方式进口的影片是88部,美国影片为70部,占80%,而中国出口美国的影片和电视剧却屈指可数。我国目前影视贸易的逆差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二)中国影视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从体制上来讲,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影视业到底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由于既缺乏政治保障和体制保障,又缺乏产业运作的经验,中国影视至今仍处在“产业化最初级阶段”。而计划经济带来的垄断、保守、僵化、消极和“反市场”规律等一系列“前产业化初级阶段”遗留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影视贸易的正常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速度滞后,经营水平较低。

2.我国影视娱乐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

影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通常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影视贸易发展的国际范围空前扩大这一年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此年度,中国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而同年的进口额为0.5亿美元,贸易竞争指数为-0.376,2002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贸易竞争指数下降为-0.758,贸易差值是-0.382。我们与称霸世界的美国影视的出口额根本无法相比,就与相邻的韩国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2年韩国文化节目出口额达2881万美元,进口额达2511万美元,实现顺产370万美元,与2001年相比,出口增长22.8%。尽管近几年这一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影视产品现在的出口竞争力仍然非常低。

3.我国影视产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小

目前,传播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生产的电影只占全球6%到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1995年,中国进口大片平均票房都在400至500万以上,观众上座率平均达50%,1/3的放映时间、10部左右的影片,创造的是5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2/3的放映时间、10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创造的票房收入也只有50%。而中国电视在1999年对外销售的总收入只有0.21亿美元,这对于全球每年上百亿的电视贸易额来说,简直有点微不足道。

4.我国影视作品国际营销手段单一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最缺乏的是把影视产品当作一种商业产品进行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就市场营销水平而言,中国影视行业不仅远远落后于好莱坞,而且与国内多数其它行业也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一直注重电影的意识形态教化作用,对于市场需求考虑较少,更谈不上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另一方面,电影在不同市场会出现文化贴现现象,加之海外观众因为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较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要尽量拉近与海外观众的差距,注意采用国际性的营销方式对本国视听产品进行宣传。

5.我国影视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

我国影视产业融资体制不完善,受经济实力和体制制约等方面影响,我国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影视单位既缺乏丰富、独立的经费来源,对于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有很多限制。在影视产业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大多数影视经济核算都有不真正实行,运行过程中没有利益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竞争机制等问题;影视经营单位在融资方面的管理上都存在着行政化与非产业化,这就造成了资金融通的低效率。特别是文化体制使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真正打破,政府与影视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清,政府主导经济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影视经营管理,经营者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这些问题都给影视产业的融资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6.我国影视娱乐贸易法制保障制度不健全

电影产业的促进政策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稳定性、系统性。产业主管部门还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电影产业在税收、基金等方面在事实上还不是一个能够享受优惠与促进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电影投资规模的扩大、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都还缺乏法规政策的鼓励。与2003年和2004年频频推出影响巨大的产业改革政策相比,200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深化与推进动作已经明显减少,但《电影促进法》等相关法规政策仍然处于难产之中。

三、提升中国影视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影视娱乐文化体制改革

1.体制革新是振兴中国影视的根本动力

体制革新是解决制约影视发展各方面问题的关键。推进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律和影视自身的规律,从突破体制入手,努力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规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影视市场体系。体制问题不解决,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就等于带着镣铐跳舞。

2.拓展中国影视的政策开放度

政府在体制改革的政策上应重点解决发行渠道不畅通、打击盗版力度不够、院线影院瞒报票房等制约影视发展的问题。要推进影视的投融资机制改革、审查制度改革、评奖机制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调动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配置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

3.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体系

影视产业体系的建立目标是形成一个产业环节贯通、产业整合完备的现代影视产业体系。拆除环节与环节之间,行业内、行业外、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之间的不平等障碍和间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分配资源、优化资源、提高效益,增强电影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

(二)加强对影视娱乐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范文第4篇

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由来已久, 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于1939年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经霍弗和申德尔(Hofer & Schendel)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以波特(M. Porter)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后来(1990)又将其引入国际竞争领域,是对比较优势说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在战略管理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提高一国竞争力而进行的政策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其基础体现为著名的“钻石模型”,它将一国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归纳为四点:

1.生产要素

2.需求要素

3.相关产业

4.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另外,机遇和政府行为这两个因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而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即是否拥有自然资源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即该国是否可以投入大量资本用于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研究和开发投入(R&D);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即这些国家或地区将过去的成果累积成为财富后,财富的运用可以再推动增长。波特将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分为三种主要形态,一是客户以旅游方式在他国购买劳务;二是服务企业派遣母国总公司的人员和设备到其他国家提供服务;三是服务性企业通过国外分支机构网点,雇用当地人或侨民,为该国提供服务。他认为,服务贸易给予厂商或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可以分解为六个:服务技术要素、服务资源要素、服务管理要素、服务市场要素、服务资本(投资)要素、服务产品要素。

二、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学说基于要素分析,强调自身禀赋在优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而竞争优势基于竞争力分析,强调优势的形成不仅仅依靠禀赋,更重要的是将优势发挥出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贸易实践中取胜。相对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提出从更高的层面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当某些产业在国际间转移,国际比较利益发生变化时,原先拥有该种产业比较优势的国家可能就会因为固守静态比较优势而失去贸易上的竞争优势。各国只有在国际经济格局的动态调整中,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及资源,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优势整合,不断创造新生的竞争优势。克鲁格曼(Krugman 1994)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禀赋差异较大的国际贸易方面具有优势,而竞争优势理论在解释资源禀赋相近的国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方面具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更多地适用于那些处于寡头、垄断竞争德市场结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与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贴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认为,竞争优势只是比较优势的一种直观表述。早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已将绝对优势一分为二――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显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两个方面分别体现着斯密“绝对优势”的精神。

三、增强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建议

如何增强国际竞争中本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是各国政府和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飞速发展并迅速扩大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形成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无疑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1.知识(Knowledge)和教育(Education)

知识是许多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巴尼,1991; 格兰特, 1996; 格兰特・巴登 福勒, 2004; 斯彭德, 1996)尤其是相关的服务行业;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或培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在贸易竞争中获得和保持优势,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提高

2.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在经济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即在于非线性创新。根据波特的理论,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源泉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根源于企业由于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各因素互相影响和加强,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

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电子技术和网络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信息网络兴起和飞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电子商务以因特网技术作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90年代,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才几十亿美元,到2014年,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万亿美元。到如今,我们对电子商务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客观地认识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捷,另一方面,要规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国际经济贸易的稳健性。

一、网络经济概要

网络经济,是基于高新技术,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的要素配置,以互联网为载体,整合相关的经济资源,达到推动“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及技术与商业”间结合的目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由三大块组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对于网络经济而言,不只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动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以高新技术作为推广、改革及宣传手段所受益的传统产业。网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给经济模式和管理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影响下,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基本实现了无国界对接,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中间环节才能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 因此贸易的成本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倍。如一件成本为18美元的上衣,加上运输、关税和各中间商销售环节后,价格至少能翻五六倍。 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通过B2B或者B2C方式,直接从企业对企业及企业到个人的方式将商品传递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因此节省了商品流传的中间过程所需的费用,从而达到降低国际经济贸易成本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2.有利于贸易全球化的形成

首先,网络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贸易对于地域和商务环境的依赖,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贸易市场。其次,网络给广告宣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传统的广告宣传已经成为过去时,降低了贸易的成本。最后,电子货币的使用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贸易全球化正在缓慢地形成和完善。

3.网络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服务贸易提供了便利

除了能有效地降低我国服务贸易的成本与提高贸易效率外,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石,我国的商业贸易不能只局限于传统企业如大型工业、物流及旅游等服务的应用中,还要结合网络时代的优势,开辟网络采购、销售、移动电子商务等多种创新的商业贸易方式,促进我国的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2]。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作用

网络经济在有效地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增加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网络,因此网络的安全程度严重制约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而网络黑客的入侵、商品提供方式、付款的信用、技术及质量等都会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面临经济犯罪的威胁。近些年,互联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2.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暴露了我国的劣势

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极大地依赖于物流体系。但是与国外先进、完善的物流相比,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而且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未能形成物流一体化,因此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此外,电子商务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拥有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商务贸易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商务贸易的准确性及高效性,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很严重,也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不良影响[3]。

三、结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增加网络的安全程度,尽量避免互联网犯罪等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从物流下手,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最后,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春阳,孙硕,吴天鸣.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商,2015,20:107.

[2]张俊.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