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才培养;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中职院校为提升竞争实力,开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得以发展。但受中职学生生源质量、知识储备情况、学习能力,教师教学重点、教学模式,中职语文教材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仍需深入实践探索,以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提升中职生的综合实力,提高就业发展能力。因此,展开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研究,意义深远。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教学开展有明确指示,指出语文是一种无法取代的重要交际工具,这同时是语文的基础属性。而现阶段绝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相对传统,对学生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培养力度存在不足,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功能未得以全面展现,这无疑严重影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养成。而就中职生自身基本情况来讲,首先,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实施,中职教育发展备受影响,生源整体减少、中职招生规模扩大等,造成整体生源素质下滑,入学者多以应试教育失败者和普通高中教育落选者。其次,中职学生自控能力弱,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专注力不足,长期成绩靠后不自信或抵触学习等问题严重。城乡发展不均衡、师资水平不足、父母知识能力限制等也严重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最后,中职生受传统教学理念模式的影响,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情况可想而知。就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情况来讲,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课堂知识与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只将语文当作教学工作,忽略其人文性,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毫无帮助。其次,教学方法较为老旧,对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意识相对缺乏。最后,教学创新仅限于教学形式变化,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就中职语文教材设置不合理性而言,主要表现在部分文本教学难度大、教学连贯性不足、单元内各学习板块间呼应性不足、教学目标不统一等方面。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方面人文素养作为个体自身发展内容,与其职业发展关系紧密,对个体长远发展影响深远。中职生与其他高校生一样,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应具备极强的素养能力。这样,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开阔视野,得到更多赏识与重视。如果一味发展专业能力,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未来发展中此类学生将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知识面狭窄,也不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运转需要的是人际交往的沟通。具体到中职语文课程中,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不单单包含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时更有优质的精神内容。因此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将人文素养教学展现到极致,从自然、人生、语言、思辨等多个层面向中职生传播人文属性内容,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故而,在中职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人文素养培养亦极为重要,只有将二者完整融合起来,中职生才能够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大成效,才能深刻理解社会发展、民生就业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养成民族向心力意识,为推动我国民族凝聚与发展贡献微薄力量。另外,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也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要求,只有切实达成这一目标与要求,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劳动人才。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学观念塑造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时,中职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且符合教育学情的素养培养理念,充分依托中职语文成长教育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重视学生写作、沟通能力训练,提升入职适应与实践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近几年,中职教育引入职业定位与理想概念。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此类主题讲座或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对参与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与写作,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个人发展立场与理想更明晰或坚定。其间,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指导或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职业规划理解,提高职业选择标准,获得更好的发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便于学生端正职业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取向观念;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性增强,语文素养提升,择业机会更多。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还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语文课堂人文特色尽数发挥。例如模拟真实招聘会场景,组织学生择业面试,不仅能锻炼中职生的表达与展示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为充分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势必要转变与创新现有教育理念,消除传统理念屏障,实现现代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教学实力。2.消除教学偏见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中职教育解读往往是狭隘的,无法深入解读其重要性,没有明确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性。事实上,职业教育对我国发展影响极大,为国家输送各类高素质劳动力。随着长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极具规模,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倾斜与扶持愈发凸显。但实际发展中,中职教育发展动力仍有欠缺,中职语文教学中也存在偏见。例如,学生生源素质薄弱,无法理解深层次文化课知识,理论知识教学以基础为主;中职生学习目的是提高技术水平,文化课影响不大;等,中职教育短视性一览无余。基于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消除偏见,明确语文的重要性,尊重语文学科人文特点,重视语文工具作用的同时,重视语文文学本身的内涵,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积极通过语文培养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人格,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应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不过分强调学生已有的成绩表现,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握现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自信地走向未来。
(二)重视语文人文意识
目前,中职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仍沿用2009年的版本内容结构安排,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大板块。因此,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教师仍需从三大板块入手。1.“阅读与欣赏”的人文性与审美性中职语文“阅读与欣赏”板块的内容以散文、诗歌、小说及戏剧等为主,学习中重在整体感知文章主题,辨识写作手法,增强情感体验,感受文本思想情感与艺术魅力。就整体学习目标来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较为笼统,具体到教学中需细化开展。其一,散文。散文是培养学生人文性情怀的重要途径。散文创作时期不同,目的、情感表达不同。以《鸿门宴》为例,题材是历史散文,描述了楚汉争霸这一历史事件,刻画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从课文中,既能明确项羽英雄末路失败诱因,又能从刘邦“奸”而得天下表现中感受其优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客观全面性。再说当代散文,典型的如《我的母亲》《合欢树》等,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追思和对母爱的眷恋。这样的主题,极易引发离乡求学学生对亲情的渴望,教师借此搭建文章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易知恩、懂恩、感恩,提升人文情怀。其二,诗歌。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利器。无论何时、何种题材的诗歌,永远表达着作者对生活、自然、家国等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人们表情达意的语言精益性。诗歌学习重在朗诵,教师可让学生以此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以现代诗《致橡树》为例,舒婷的《致橡树》,表达的是对平等爱情的追求,是对过去不平等爱情关系的否定与挑战,赞颂了爱情中的女性独立,既表达出对爱情的尊重,又表达出爱情的独立性与自我珍视。因此,在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意蕴美,学会沉淀人文底蕴,提升自身艺术审美能力。其三,小说。小说反映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引导人们建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学会批评人生的价值,理解人生。中职语文教材中小说类型有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等,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很显然更贴近生活,多以白话文出现,可读性强,容易理解,既可让学生自我探讨学习,又可辅助教师展开拓展阅读教学。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中产阶级市民的真实生活现状,表现出社会生活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念,做取舍有度、取舍有道的高素质人才。其四,戏剧。戏剧实践性更高,便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仍以《项链》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其改编为话剧,由师生分角色进行排演和摄制,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理解能力的同时,写作、编排及表演能力均可得到提升,表现力也会增强。2.“表达与交流”的生活性与文学性中职语文“表达与交流”板块分为口语交际与写作两部分。口语交际重在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听即听明白字面内容,听懂内在含义,听清楚什么,听明白暗示什么。以《荷花淀》为例,这篇文章写了水生夫妻的对话,教学案例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中职生无法切身体会夫妻聊天经历。基于此,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现代化生活背景下的示范案例,让学生深入学习。同时,听与说是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培养情商不可替代的重要路径。只有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提升,才能基于语言将人才自身魅力进一步展现出来,获得更多的自信与认可。写作目的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是提升学生文学性的重要方式。以航空服务专业为例,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工作日志与调查报告,让学生记录学习、实践经过与结果,引导学生如何准确表情达意,启发学生的心智。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与延续性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旨在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因此,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指导工作,学生课外拓展学习亦不可忽视,所取得实践成果也应进一步推广。例如一些较为新颖或典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制作成专题教学或宣传视频,上传至网络教育平台,起文化宣传的作用。另外,语文综合实践是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桥梁,基于此类实践活动,学生全方位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发展平台更为广阔。
(三)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
个人成长,与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势必要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创造文化长廊、校园图书馆、校园数字图书馆、校园书吧等,积极组织各学院展开书香校园搭建活动,鼓励学生勤读书、爱读书。重视文化社团搭建,举办各类比赛,组织文化艺术节,引导学生自我展现。另一方面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养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除语言文学专业外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其次,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批评学生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处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严厉、可温柔,但不可羞辱和讽刺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重视。
四、总结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间兼容性较高。因此,教师在展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时,可充分依托语文学科展开,兼顾“阅读与欣赏”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表达与交流”的生活性与文学性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与延续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同时,不能忽视正确教学观念的树立和积极人文环境的创造。但需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只有基于具体现状,选用合适的理念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方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金明.基于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2]王立慧.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A].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邱春华.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2):189-190.
[4]张睿鹏.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114-115.
[5]黄务娟.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145-146.
[6]徐乃罗.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家庭生活指南,2020(12):25-26.
[7]凌红兵.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长江丛刊,2020(34):37-38.
关键词:培养 农村学生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强调了要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但农村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等原因,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表现在语文基本功差、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写作能力薄弱、缺乏创造力等多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农村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要科学施教,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首先,要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其次,要激发热情,用活教材。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第三、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农村生活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首先,结合农村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其次,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如: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第三、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
三、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首先、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水墨金州的黔西南自然景观优美,山山水水无不彰显出黔西南的美丽,特别是“金州十八景”更让人陶醉。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长城》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我黔西南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黔西南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收集的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万峰林真奇啊,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又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真是奇峰罗列,姿态万千,我真为此感到自豪”。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黔西南州的煤炭、金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提炼,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文学意识 文学素养 阅读
李祖荣在《浅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中提到:“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认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同时也担负了道德与审美的教育作用”。可见,小学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较大的,而文学素养在这里是指学生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以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意识是指文学作品引发的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目的及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包含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之类的文体,而文学素养则是一个人或者组织在文学的创作、传播和交流等行为及语言、思想的水平。而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就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统称。在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可以说,语文作为主要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培育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古至今,教学都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但是在实际中,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很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些枯燥。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能机械的学习,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严重缺乏。
教师的儿童读物阅读量少,小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太少。对于小学生来说,儿童阅读物就是他们开阔视野汲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课堂上,小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的知识,他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不强,对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不强,的享受不到文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阅读量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是处于语文学习启蒙的关键阶段,如何学好语文,为其他科目打下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养小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是产生了很多的阻碍。21世纪是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多媒体在声音和视觉上的运用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吸收知识,牢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多种文学体裁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过少,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既非常贪玩又非常爱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且阅读的内容要多种多样,阅读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开阔,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沟通、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得到提升,提升个人魅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学读物中的内容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写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从生活的感悟中得来的,其中包含的生活哲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生在读物里徜徉文字的海洋,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用文字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小学生学到他们从未遇到的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用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这种书本与生活结合的方式就是培养他们文学意识和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
小学生要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文字中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小学生每次考试都会考到作文这一项,但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都写得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平时很少动笔,不仔细观察生活。小学生从小要学会写日记或者动笔随时记下的生活中的感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些记录下的东西就成为了写作的素材,就不愁动笔没东西可以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不光是在课堂上教授,更要在生活中去慢慢养成。我们不但只看到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要看到小学教育对中国百年教育大计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灵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当成一门兴趣学科,让小学生在学习里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刘慧.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依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分析,学校必须给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其目的是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以及人文性等特点,是适应现当代人文及自然科学日渐交叉结合的发展走向,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育拥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优质人才。而限于此,却给以培养高级的专门应用技术性人才的高职学校一个漏洞,大部分高职学校不知怎样定位高职语文教育,怎样进行该项教学。对此,在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了迫在眉睫的一大障碍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思考
目前,教育产业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科学教育成为了其日渐增长的经济价值展现的根本内容。因此,科技和专业教育便日渐得到人们青睐,相比而言,人文生活方面却落得个相对冷清。也就出现了为满足专业课的需求,恶意删减语文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从简化,更提出基础课要服务于专业课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极端问题
1.语文科目处境边缘化
长时间以来,语文因为其学科性质单一并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其大多时候仅作为升学工具,从而也使学生对国语的文化特质产生疑惑,缺乏对母语的感情。作为高校基础课程的语文,在高职教学中更是日渐趋近边缘化,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高职学校存有名利性,其职业教育的泛专业技能化,其只为给学生以单纯的职业技能,一再强调技能、技巧等,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了名利思想,从而对人文素质方面却毫不理会;二是高职学校对语文教育存在根本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技能训练的引导压力,简化教学内容,从而学生无法学到文化精髓,使得语文课也变得枯燥无味,更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了
2.校园文化气氛差
现代教学中,学习的发展力已不再单靠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社会需求,同时也受着学校的学习气氛影响。一个好的学习气氛,能根本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所以,学习气氛也从本质上影响着语文教育。然而高职学校一味追求名利,仅在乎分数或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建设,也使得语文教育岌岌可危。这样的情况,表面上是给学校节约了不少教学资源设施,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却少了具有高素质、优品格、高潜质的人才。
二、人文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仅仅需要崇尚科学发展,而且需要弘扬其人文价值,要说科学是立足之根,那么人文则是为人之本。
目前,各个用人单位均要求其职工拥有人文修养,良好的人格及品行,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是高职学校面临的重大探究。对传统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发现重视技能教育并没有根本性错误,但随着教育的深入及改革,一味追求技能教育也必定丧失高职教育应有的品格和文化修养。因此,把教育简化成技能的培训,也就成了根本性不重视。其实,高职教育更应当效仿同级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而不仅局限于让人成为技能的载体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更是作为高职教育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其教育具有人文性,它既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和思想认知等,从而通过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掘取语文人文价值,体验更多的文化感知,学习更多的文化精髓。语文更能凭借其庞大的信息量,升华文化底蕴,提升人文品质,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层面上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三、培养方法及途径
1.重视语文教育
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左右学生的情感,本着教于美的本质,是所有其他学科不能具备的。高职学校的管理层从教学本质上出发,抓紧语文教育,视其为教育基础学科之一,使其成为一门独立有学术探究发展的优质课程
语文课程应当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聚其教育的工具性、审美性以及人文性于一体,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公众基础课,纳入高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之中并做出不少于30课时4学分的条文规定。
2.树立人文教育观
“通人尤重于专家”,要以人为本,主张老师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从而在教育目的上,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性及高尚的精神生活。其中的人文理念,应不局限于学生对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掌握,更应该让学生拥有其自主的想法和判断。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最大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人格品质,展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从而热爱语文文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更渊博的语文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
3.建立人文熏陶教学观
只有变化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建立人文熏陶的高职教学观,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了解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而不是仅限于考试学习成绩。依据当前考啥就教啥,不考则不学这种完全服从于考试的应试教育理念,其往往是教不得法,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而完全只掌握老师给出的重点结论,其根本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视而不见。因此,建立新的教学观念,制定符合综合素质教育的新考评办法及标准,用来评价学生、老师或教育成果
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语文实践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一种行为认知的发展迅猛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方式都将为今后扎实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及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的培养内容
何为语文素养?这是个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但只有在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才能谈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基本的语文素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特点
1.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综合性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言文字是人们处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对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一种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材上的信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和空间,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增强学科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也是一门工具,其最终目的还是体现为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实践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是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是对语文素养的一种检验。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遵循规律,通过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内化语文知识点,提升语文运用技能,在实践中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阶段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平缓上升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握住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各阶段的学生特点,认真抓好“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各阶段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保障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整体性的关键。
三、培养语文素养的三大方向
(一)创造语文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1.提升班级语文氛围,铺垫学生语文内涵
环境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意义是无比深远的,好的班级语文氛围建设,能让学生耳濡目染,终日沉浸在书香神韵中,在潜移默化中厚积而薄发。可以设置一个“趣味语文”栏,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收集趣味语文的资料,如名人轶事、妙联巧对、文人趣事、历史回顾、语文常识等,每两周一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设置一个“我家有趣事”栏,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写自己家的趣闻趣事,来分享自己的快乐,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形成一种氛围。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需要老师积极去引导,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习惯,激发潜在的内涵。
2.积极开展语言训练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能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在活动的双边交流中有效落实一定的训练目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活动的设置上,可以依据教材上的活动任务来开展,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
3.丰富语言的积累,打造书香班级
“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章佳篇的感性认识和主旨理解,从诗词歌赋中吸收营养,使他们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老师可以结合课外书推广计划目录,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重视课堂有效性,把握语文教育主阵地
1.尊重每一个学生,由“让他学”变成“他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这门功课才能在上课时全力以赴,而看学生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看学生对此课是否有期待感。教师要搞清楚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得到他们的满足感,即学生自身的课堂幸福感,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激励的课堂,是积极的课堂,是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课堂;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要用自身的优势来赢得同学们的认同,如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性格、耐心细致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等,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充分感染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2.课堂有效性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性学习
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骄不躁,虚心接收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教学观念,为打造精品课堂而努力,为培养我国未来优秀的建设者而努力!
(三)注重日常语文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外实践是对课内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补充。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很多内容是课堂上老师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去观察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补充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个“第二课堂”,要充分利用教材和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创设实践的氛围,为学生设计好实践的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能扼杀学生求知的天性,堵塞学生的学习渠道。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语文资源和时间机会随处可见,我们结合家庭因素要充分利用好一切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资源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利用家庭旅游的时机,欣赏祖国壮丽的景色,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要注重全面发展,认真对待每门功课,将语文能力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而且积极吸收课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体验,将我们的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展示我们的语文素养,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小学时期培养的语文素养犹如一颗种子,我们现阶段的付出就是在为种子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相信学生长大后定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