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高职教育 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心理学也不断地汲取教育学以及心理学当中的精华,将两门学科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促进了这门学科的综合发展,不仅提高了理论基础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实践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的应用学科。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与整个的教育学科的不断实践发展的过程紧密相连的。而在高职教育的过程当中,也必然会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反过来说,在高职教育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必将会引导教育心理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为教育心理学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心理学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科以及心理学科的综合发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教育心理学是由教育当中的实践和经验由来的,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无疑是对教育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包括教学与受教育的双方的心理现象。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高职院校又是一个非常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场所,因为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性都比较明显。那么如果使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成为我们应该不断去思考的问题。要想让教育心理学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就要将教育心理学当中的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更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当中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教育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从高职院校的情况入手,进而拓宽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反之,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的指导。
二、理论结合实践,深化教育改革
(一)用理论指导实践,深化高职教育的实训课程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成为专业性突出的社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对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能够有效的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专业性以及方向性。因此,实训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课程的安排占了很大部分的比例。在高职院校当中,要合理地分配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既要通过理论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又要通过实践的课程不断的完善和巩固知识,将理论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宗旨。
而实训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要将学习者以及探究学习放到整个课程的中心位置,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课堂当中。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思考的能力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在实训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上欠缺的部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链条。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训课程当中来,比如说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或者是注重自我的体验。如果能够合理的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应用到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当中去,就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二)用理论指导课堂,夯实基础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实训课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样为高职院校培养出专业化以及特色化的人才是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可是高职院校当中的理论课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之后的教育才会变得更加顺利。因此,在重视实训课程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了对于理论课的教学。在课堂上,也要深入地对课堂的教育心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只有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有兴趣,感到有意义,才能真正的接受知识。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也应该看作是一个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过程,要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做到主动的思考、将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过程。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合理的引用到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当中。
(三)将理论融入德育教学当中,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德育教育是每一个院校不变的主题,在高职院校当中也是如此。德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素质的培养,甚至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院校当中,应该将教育心理学引入德育教育当中,这样对于学校整体的发展都将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将教育心理学合理地引入到德育教育当中,能够更好地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仅在教学方面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德育教育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力量。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遵循教育心理学当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互作用的规则。通过这样方式能够加强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2002(4):32-33.
【关键词】教育 心理学 人性观 发展趋势
一、当前社会中人的本性探析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在远古时代产生意识之初,人们就开始以自己为认识社会、自然以及一切生物的对象,人们将自己定身为凌驾一切生物之上的物种,并将自己与其他生物区分开来。因此,自从人类开始具有意识之后,每个人都便注定具有自己独有的人性特点。儒家代表人物孟轲主张“人性善”,认为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而在其日后的生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不同,而导致了人们逐渐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从而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人的人性都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相信人性本恶,其主要代表就是我国的荀况的性恶论。荀况认为,人一旦出生,就欠了上辈子的债,这辈子将用一生去弥补上世自己所犯的一切过错,因此,人的一生就应该用来做善事。除此之外,还有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杨雄的性善恶相混论、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等等。但是无论哪种认识,都是从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中,进一步探讨人性的问题,就成了目前各个国家相关人士所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教育心理学:要想在本质上彻底弄清“人性”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彻底的弄清“人性”与“人的本质”到底存在哪些不同,二者虽然有着一些相关性,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区别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不同主要在于“人性” 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 不涉及其他的“类”。人具有的特性其他“类”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础,它必须涉及其他“类”,只在能和其他“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本质”。
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分类探析
1.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派人性观分析
在1950年之前,行为主义思想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心理学相关人士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行为主义思想中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一生都具备一定的倾向性,周围环境与自身行为的发展都对将来这个人的发展与人性塑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自身表现出来的生物进化论与物种衍生发展不仅了人类的意识,还使得行为主义变得越发缺少现实意义。虽说行为主义不是完全的人性的正确反映,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与人性塑造的。
在整个行为主义的发展中,我们不能完全说行为主义是反人性的,但是它也具有非人性的一面。这是由于在当时的行为主义中,把动物学习行为与其他方面的各种行为研究,应用到了人类的人性研究中,这种片面性的研究迁徙不仅忽视了人为的潜在意识影响,还忽视了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等等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行为主义学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中认知派的人性观分析
作为整个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派,其主导思想是诞生在行为主义将动物试验应用到人类身上并且严重忽视了人类社会心理与众多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形成的,因而该学派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活动都是人类理性的行为,是有尊严的,不能单纯的将动物的思想行为实验应用到人类的人性分析中。认知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人性认识从长期的行为主义认知的束缚中拯救出来,带给了人们新的研究希望。
从认知派的人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所有人为活动以及社会活动都是人类理性的活动,都是合理的,即使有些人可能当时做出了非理性与非合理性的行为,都可以追源溯根的,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而单纯的将动物的行为主义应用到人类行为主义中,不但会使得人类的尊严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与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科学研究。除此之外,认知学派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是没有“主体间性”的,这种主体间性主要就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与社会交往的一个过程。认知学派这种孤独不完整的人性观分析,使得它在未来的发展中,遭到了人本主义的攻击与反对。
3.教育心理学中人本学派人性观分析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主要的思想研究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讲究万事均以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为主,主张教育心理学在研究人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为活动的特点,并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人性观的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研究人类的活动经验、价值以及各种人类精神文明。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人性观思想的提出,使得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产生了各个方面的强烈反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心理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的情感、勇气、自尊、自信等方面。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顺利提出不仅使得教育心理学的所有研究回归到对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活动,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再加上,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儿童天然性本质的重视,更加使得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人性观点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然而,人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虽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由于其自身过分强调人类以及个人存在的价值,使得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走入极端――不加反省地将个人主义的全部当成了人类声明的全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由于过于注重发展自身的价值,而失去了“自我”与社会必然的真实联系,使得人的生命“ 本真” 完整地显露。
三、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的取向探析
1.教育心理学在进行人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整体性,让人真正“成为人”
我们从上面教育心理学的各类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时代或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工作与一个国家国民的人性观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一个国家教育工作者能够足够重视发展国民的智慧、身体以及道德,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性的发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提高自身国家的国民力量,还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市场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发展。然而,在当前的个别民族教育中的一些学校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人的某一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导致在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缺陷,使自身的人性观发生了偏离。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进行人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整体性,让学生在知识、科技以及技术得以最大发展的同时,其自身的精神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在本质上使学生都具有一个特有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整体,使得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具备更完善的人性观。真正的教育活动应让人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被分解的零件, 让人感受到存在的价值,能够正确的自我认识, 真正“ 成为人” 。
2.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人性观的过程中要使广大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观与特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的教育过程,不仅要最大程度符合教育的本质,还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一个特定的教育模式,从而在本质上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让其在社会中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社会活动与社会交际能力,从而在本质上提升人与自然的“法律”。另外,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工作也要逐渐适应“自然教育” 工作,即遵循人作为自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进行积极的适应, 发展人的天性与身心,并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在人类生活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还要积极面对人生,真正在现实的活动中学习人与人的交际经验,从而使得自己的身心都能够得以最大程度地发展。
3.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要求人们必须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本质
一个真正健康、现实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都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更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类人群不但具备良好的心智能力,还具有一个相对健康的人格特征。但是由于每一个人所能够接受的教育与日常生活均是不同的,使得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个体,虽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是其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缺陷,这种缺陷不仅使得这类人群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还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其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当前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回自己”,只有这样不断发展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还要充分探索与调动受教育者的心理积极性,发现受教育者具有的潜能, 确定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 为现实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四、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发展方向探析
教育心理学工作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其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心理学理论,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潮流、经济以及科技知识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一些主流教育心理学家也逐渐发现,在各个高校以及其他部门顺利开展教育心理学工作,不仅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顺利提升学生以及各方面人才的心理健康,还能让其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性观,使其能够向着更为健康的人生发展。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还呈现出以下基本趋势:理论观点的多元融合;研究设计的质量结合;研究情景的生态化;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了解以上趋势,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不仅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还可以充分调动出一个人心理内在的潜在的自我心理,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一个人的人性观。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研究整个人群的分类,它是信息的加工者,不但能够最大程度探索与培养一类人群的“人性”,还能使人的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惠. 时代背景:理解主体性教育的一把钥匙[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
[2]赵 艳. 论主体性教育的时代性[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8) .
[3]窦 坤,刘新科. 人性假设与教育理论建构[J]. 宁夏社会科学, 2010(02) .
[4]韩栋娟. 人性关怀与学生的个性发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7) .
[5]霍海洪. 主体教育理论:现实挑战与因应之道[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 .
[6]施吉峰. 化学学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5) .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学 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身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相比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并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探讨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些途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习积极性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技能及综合竞争力就必须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当前心理状态,我们应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从不学到主动求知,达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的做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
情感的迁移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转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对象上去。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课内课外,无论学生成绩优劣,也无论学生表现好坏,都应该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积极引导有益情感迁移,进而慢慢地消除了学生对于某课程的消极和敌意。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二、激发学生某种需要,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特长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教师在教学时,先引起学生发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适当的设问,言语不多,却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教学法之所以比讲演法更有效,是因为问题教学法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读书,去听讲,去搜集材料或去实验的。
三、给予他们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因此,务必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四、设立奖励机制,积极有效鼓励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行为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是激发动机不可缺少的手段。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讲解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对学生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下面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浅谈几点看法:
1课堂应成为对话的场所
新课程改革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目标,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进行整体关怀。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让学生乐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会事半功倍。
1.1课堂教学要建立在人格平等富有爱心的交流对话的基础上。
“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连这个都不会,太差了”,一味地训诫和责备,会让一丝成功的喜悦立刻化为乌有,甚至让学生丧失再尝试的勇气。泰州名教师许亚平老师就主张“良药要甜口,忠言需顺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欣赏眼光的导演,而不是做只唱“独角戏”的演员。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1.2课堂教学要承认个体的差异,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扬长”,千万不可“一刀切”。
例如,在课堂训练时可以设计出A级、B级、C级三个难度系数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做“规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处理好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关系。
1.3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自由地参与、体验和建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挖掘。因此有些老师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坐着发言,甚至随时插话,从而“解放”学生的嘴巴。
2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状态,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将学习过程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亲临现场”的主动状态中,让学生觉得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体验生活也就可以使学生找到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现实支撑点。
2.1利用录像再现生活情景。
例如,在学习《功》这节内容时,可以先用摄象机把塔吊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吊起楼板的工作过程摄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播放。
2.2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生活情景。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设计出动漫小人踩西瓜皮滑倒的动画场景。
2.3利用实验探究体验生活情景。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注射器,让他们体验一下医生是怎样把药液吸进注射器内的。
2.4利用课堂表演来触发学生回忆生活情景。
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表演穿上溜冰鞋推墙壁而自己也会后退的场景,引起学生回忆。
2.5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来展现生活情景。
例如,在初二学期末,可以利用操场开设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是看到发令枪冒烟才开始计时”等问题,这样让操场“热闹”起来,既可以拓宽教学的时空,又可以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3课堂教学应让学生经历过程与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的成长,要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开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要求致力于学生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使生成的“增量”成为学生新的知识点。有位教育家说过:“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及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主要途径有:
3.1教师要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学生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设经典问题开启学生“沉默”的智慧,在亮点处引领,在疑惑处引导,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有“思”却“止”,有“口”难“言”。例如,在学习《功》这节内容时,有学生举例“手掷铅球时,手对铅球做了功”,教师此时可以设疑:“整个过程中,手对铅球都做功了吗?”,然后引导学生模拟体育课上掷铅球的慢动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得出铅球“在手中”和“离开手后”的两种情况时的结论。
3.2教师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
课堂教学要体现多种对话,追求深刻的沟通和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合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生成新知识、新方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能够促使资源共享,能力共进。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巧用乒乓球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就可以得出七八个实验方案。
3.3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让这些“错误”资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翮艮务。江苏名校洋思中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当作“例题”来讲解。例如,笔者在讲解“救灾飞机在青海玉树上空沿水平方向匀速空投救灾物资时,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只注意到“水平、匀速”,而忽视“空投”。此时教师就借“题”发挥,进而讲解“洒水车”。3.4教师要学会利用突发性事件。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方法;现状
中职校的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德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增强了德育课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现实的德育课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情况,使教学陷入了困境。因此,在加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功能的同时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措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新课改明确了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与推进。德育课程教学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需要教师具有厚实的德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不受重视,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安于现状,不能根据时展的要求及时提升自身能力,更新知识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德育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2.教学缺乏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3.德育课堂缺乏有效互动。德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中职德育课教学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师缺乏教学探究意识,德育课堂教学仍然以知识传授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再加上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相对偏弱,课堂师生互动难度进一步提升,德育课堂缺乏实效性。
二、针对中职德育学科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1.展现教师人格魅力,体现表率作用。教师在中职德育学科教学中要首先突出表率作用,充分的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师赢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学生,起到表率作用。2.尊重学生人格,树立平等思想。尊重与被尊重是人生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人人平等的基础。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对中职生来说,更需要讲尊重教育,因为他们大多成绩较差,在初中阶段被同学和老师看轻,我们要对他们多一点关眩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中职生不尊重教师,师生关系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德育课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所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心是教育的剂。在关心型师生关系中,尊重与热爱学生能使中职生认识到自身价值,产生愉快、乐观、自信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并由此迸发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3.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实行兴趣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兴趣教学法,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合理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重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运用,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建立专门的师生道德交流机制。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完全的解决矛盾,建立专门的师生道德的交流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人格独立的个体,学生也不必盲从教师(但是不是说学生就可以不尊重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要比学生丰富的多,在这一点上学生和老师是不对等的。)。学校可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学生做心理辅导,健全学生的心理机制。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冲动,遇事走极端,所以学校有必要建立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如当面谈心、电话、短信、网络等,范围也不能只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应包括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想活动才能被家长和教师掌握,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才能有的放矢,才更切合实际。
总之,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德育课教学必须做到: 提倡激发而不是漠视学生学习兴趣; 提倡加强积极的学生自学而不是满堂灌;提倡优化课堂讨沦而不是一言堂;提倡有效的讲练结合而不是讲练分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使德育课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崔相录.素质教育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意见[R],2008-12.
[5]王叙林.愉快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职业教育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