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的特征

微课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课的特征

微课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 内涵 特征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5-02

近来,“微课”、“微视频”、“微内容”、“微学习”等概念备受人们关注,各种形式的“微课” 教学比赛、“微课程设计”大赛更是如火如荼,一时成为教学设计者、一线教师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课程,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微课程?微课程有哪些应用价值?设计制作微课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从探析微课程产生、发展的根源出发,进而阐述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厘清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和联系,探讨设计、开发及应用微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一、微课程的产生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1】,这也体现出“微型课程”概念存在多义性,可以理解为:短期课程、短小课程、短视频等,具有教案式和视频式等多种表现形式。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2】。这一概念引入到国内之后,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的热点。教师们希冀用微课程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校本、跨校和跨区域的微课程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微课程的产生、发展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有其深层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因素。

1.微课程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科技创造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催生新的观念,信息时代的人们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碎片化的生活模式、泛在学习的逐步发展构成了微课程产生的时代背景。

(1)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众所周知,信息量爆炸式增长,新知识、新技术飞速更新。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已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即使参加了再学习、再培训也无法保证就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客观需要。然而,虽然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在线学习平台、网上讨论区和资源库等,但终身学习毕竟不同于学校的集中学习,两者在学习目的、内容等诸要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终身学习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微课程的研究和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2)“碎片化”生活模式成为常态。对身处职场的人们来说,适应高效率、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成为一种基本要求。随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邮件、甚至一条微博都可以将既定的计划全部打破。人必须成为一个“多任务处理器”,随时并行处理各种“指令”。日常的生活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对处于相对独立、固定的学校环境中的学生而言,碎片化不是那么严重,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学校与社会界限不断模糊、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趋于多元,其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活动秩序需要不断地更新,甚至重建。

(3)泛在学习逐渐成为可能。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从而搜索信息、获取资讯。学习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开展。只要你想学习,就可以搜索到相应的资源,运用相应的工具,得到必要的支持。应该说,技术方面的瓶颈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设计和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当下研究的主题,而微课程以其体量小、易获取、易传播等诸多特性,成为泛在学习内容资源开发的最佳选择。

2.微课程是高效学习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以学校为外部环境的“班级集体学习+课堂集中授课”教学模式已经非常完备和成熟。这种模式有助于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工业化教育阶段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该模式也逐渐面临新的挑战。

(1)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是内在因素。据研究显示,一节课最有效率的时间是开课后10至25分钟。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多种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其注意力时间还会大大缩短。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问题,可见,每天整整一上午或一下午学习,其中有效学习的比例并不大。

(2)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线教师都逐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性。“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3】、“将理论倒过来讲”“快乐学习”等理念的提出,学生的学习体验备受重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说教式教学,而必须尝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将枯燥的、客观的学习内容,融入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小活动中,让学生在主观体验中完成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设计、策划、组织和引领。

(3)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生源竞争的日益凸显,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从规模扩大转移到内涵建设中来,各项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改革上,“向课堂要效益”已经成为共识。缩短课堂授课时间,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整合课堂、计算机网络、移动平台等多种教学环境,最大可能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课程设计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校课程的自身内涵,挖掘学校资源的内在价值。

二、微课程的概念与内涵

微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必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课程呢?在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对微课程的理解更多的是其具体表现出来的载体。如:一段视频、一个PPT课件、一条微博等,而对于微课程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不多,导致其设计标准和规范也未能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从名称来看,微课程首先是课程,它的内涵与课程是紧密联系的;其次,才是“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就是课业及进程,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4】。“也以将课程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5】。综合各种对课程概念的理解,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包含了目标、内容、结构、主体、评价等诸多要素。下面将从对比微课程和传统课程的基本要素入手,进一步明确微课程的概念。

黎加厚教授曾这样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6】。”由此可见,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对传统课程的精加工和再创造,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要求,在课程设计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

(1)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教学内容呈现效果的最大化。微课程之所以强调的时间短、容量小、效果突出,其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达到教学目的。

(2)无论是一段视频、一个PPT课件,还是一个课程教案,其反映的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过程的精细设计。旨在对传统课程的时段长度进行压缩,对其表现形式进行重新设计,以期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从立足于教转向着眼于学。除了为课堂教学服务之外,微课程的核心应该着眼于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高效学习,为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增加交互性,能有效地吸引并留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才是推动微课程发展的源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微课程即是精细设计的课业及进程,而我们平时接触的一段小视频、一个PPT课件并不能等同于微课程,最多算是一个教学或学习的材料;而一条微博、微信更不能说是微课程。微课程可以是一个设计方案、一个数字化产品、或者一个教学活动。

三、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明确了微课程的概念及内涵,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微课程有哪些重要特征,以及在设计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独立性

微课程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其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具有完备的课程要素,能够被单独实施和应用,能独立地满足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情感达成的教学需要。没有相关课程要素的一些信息载体,可以看着是素材、资料,但不能称其为微课程。

2.多样性

具备多种表现形式,能最优化地展示课程内容,满足各种情况下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是微课程的一项内在本质要求。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不但应做到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而且同一课程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易用性

易于获取、传播、播放、教学、学习等是新时期对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体量小、知识点少、表现力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是从易用性的角度对微课程设计提出的要求。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不然,就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微课程。

4.开放性

再完美的课程设计,如果其本身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不能随着需要的变化而升级,必然变得过时、僵化、难于修改、最终失去教学价值,面临淘汰。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无论从设计方案上还是课程产品的技术选择上,必须具有开放性特征,易共享、可交互、可扩展、易更新。

四、微课程的应用

微课程因其众多优点,可以广泛的推广并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应用价值。

1.课堂教学

“到课率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秩序难以维持”……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让学生产生认知疲劳,这也从客观上反映出既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情况下的实际,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程,可以打破固有的课时分配方法,实行更短的课堂讲授模式,利用互联网环境和工具,整合线上和线下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2.自主学习

再好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随着泛在学习的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形态。微课程的应用可以让自主学习更加灵活,易于管理,学生不必在线观看一整集的教学视频,观看一整堂课的PPT,或者阅读一整篇文章。

3.继续教育

微课程的应用能最大化的利用业余时间,满足碎片化生活状态的需要。在继续教育中,将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手机上的学习、短期培训班等过程结合起来,微课程可以有效地满足各种学习情境的需要。

4.教师专业发展

设计和开发优质的微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经验,即使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未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教研室可以开展微课程的设计教研,避免不同专业研究领域的教师无法相互沟通和理解。

五、设计应用微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围绕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领域,无论是提供理论指导还是设计规范,都是对微课程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开发微课程。例如一些抽象性较高、推理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就不适宜于开发成微课程,因为在短小的时间范围内无法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同一门课程也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差异,选择性地开发成微课程。

(2)为了最大化的控制体量、时间并能吸引学习者参与,微课程必须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进行一些舍弃。但在开发微课程的同时,不能太多的偏离知识体系和事物本质,为“微”而“微”。设计制作的重点和难度在于对粒度的把握,真正做到微而不虚。

(3)微课程的独立性特征使得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容易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让学习变得非常零散,必定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所以,应着手建立有效的微课程管理平台和行业标准,为学习者掌握知识体系和提高理解层次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2]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3]马朝宏,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中国教师报,2012年10月10日第015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73

[5]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5,396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cn.

微课的特征范文第2篇

他们所演绎的,是古代墨西哥文化舞台的最后一个角色―阿兹特克人。

不像玛雅或者其他中美洲的文化一样,阿兹特克文明为墨西哥独有,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墨西哥的象征,今日的墨西哥人也不遗余力地把它们当做神话。

骁勇善战的阿兹特克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也被西班牙殖民者彻底消灭。为何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却要最终湮灭在历史的大流之中?人们只能通过对阿兹特克遗迹的考古发掘,找寻那些血淋淋的历史线索。

打算征服所有国家的国家

1978年,挖掘电气线路的工人们在墨西哥城市中心发现阿兹特克人数百年前的遗迹,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对于墨西哥人来说,这个消息与其说是一个考古大发现,不如说是某出重大电影的首映会,声势浩大,名流云集。当时的墨西哥总统何塞?洛佩斯? 波蒂略亲自参与考古挖掘,并下令拆除现场的13栋建筑。

“墨西哥人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如意的现在,”一名考古学家如此解释,“但往昔的辉煌让他们可以引以为傲。”

整个阿兹特克帝国的建立可谓是白手起家。最初的阿兹特克人极有可能来源于北方亚特兰兹大陆移民。他们使用托尔铁克人的纳瓦特尔语,后者那曾横贯中美洲的庞大帝国早在12世纪就已灭亡。这些早期的移民从一个又一个的聚居点一路辗转而来,1325年,他们最终落脚于Texcoco湖中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án),也就是如今墨西哥城的中心。

今日的墨西哥国旗给我们讲述了阿兹特克人建造特诺奇蒂特兰的神话故事,国旗的中央图案为一只展翅的雄鹰嘴里叼着一条蛇,一只爪抓着蛇身,另一只爪踩在从湖中的岩石上生长出的仙人掌上。相传在很久以前,太阳神为了拯救四处流浪的墨西哥人祖先阿兹特克人,托梦给他们,只要见到鹰叼着蛇站在仙人掌上,就在那地方定居下来。居住在墨西哥北部地区的阿兹特克人在太阳神的启示下,找到图案中所描绘的地方。特诺奇蒂特兰的意思,即为“仙人掌之城”。而阿兹特克人的那只雄鹰也是今日墨西哥的两个主要航空公司的标志,国家足球队穿的也是印有标志性的鹰的制服。

那时的特诺奇蒂特兰实际上只是一片荒泽,缺乏饮用水和可供建筑的石料木材,而住在这里衣衫褴褛的居民们,虽然被学者们描述为“不开化”,但他也赞扬他们拥有“不屈不挠的开拓者精神”。

这些居民开始在当地挖掘昔日辉煌的城邦的废墟,不管挖到什么都顺手拿来用。到了1430年,特诺奇蒂特兰变成了整个地球上最为宏伟的城市之一,拥有奇迹般的垃圾填埋场和水渠系统,被四通发达的运河和堤道划分为整齐的四个城区,环绕于中心的是双道金字塔和高耸于顶的双子神庙。

当然,所有这些没有一样是原创的,当时的阿兹特克帝王Tlacaelel借鉴了这片土地上先人的历史,宣称其人民是大托尔铁克的后代,并将Huitzilopochtli―太阳和战争之神―荣升入托尔铁克万神殿众神之列。Tlacaelel还将其帝国统治的天命定为“征服地上所有国家,虏其人民送上祭台,以人牲之鲜血祭奠烈日,否则生命之源终将熄灭”。

围绕战争构建的社会

阿兹特克人以能打善战而闻名于世,武装军队也有自己的特点。

战争是阿兹特克政治扩张的基本动力。阿兹特克社会本身也围绕着战争构建:所有男性阿兹特克人均从幼年时就要接受武装训练,而一个平民能爬上高位的唯一途径就是赫赫战功―尤其是所捕战俘的数量。战俘祭祀是许多阿兹特克宗教节日的重要内容,因此战争成为了阿兹特克社会经济运作和的主要驱动力。

阿兹特克人的战争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政治需要:对敌人的征服可获取供奉和领土,并以此巩固阿兹特克的等级制度。第二个目的与宗教和经济有关:战争带来的俘虏可满足活人祭祀的需要。

不过,后来的考古学家们认为,草率地把这样的阿兹特克人形容为嗜血残忍是一种误导。西班牙入侵者夸大了阿兹特克人的杀戮欲,比如,西班牙人曾经宣称后者仅在神庙的一次祭祀活动中,就把80400人处死献祭,要真是如此的话,墨西哥中部大多数人口就没了。

当然,在过去的15年,考古学家们对整个墨西哥城的多孔表面进行的化学检验中,也显示“血迹随处可见”,“有祭祀石头、祭祀刀具、127个受害者的尸体。显然,阿兹特克人存在着活人献祭的情况。”

在当时,到处都是活人献祭。玛雅和许多其他文化都比阿兹特克的献祭实践要早。 “这不是人的暴力,而是一个时代的暴力―一种好战气氛,当时的宗教要求贡献出人类来补充神。”一名考古学家解释道。

政治和宗教的两大目的也影响了阿兹特克战争,大多数阿兹特克人的战争都属于政治类型,既能满足统治贵族通过扩张促使经济增长的愿望,也为平民阶层以战功来向上流动提供了机会。每个统领在即位前都会通过策划一场战争来显示自己的战斗才华,并警告被征服国家其接下来的统治将对任何胆敢反叛者严酷无情,而战争带来的丰富战俘也会成为其即位典礼上的好祭牲。同样,一次失败的即位典礼战争将被视为恐怖的凶兆,象征着新晋统领的无能,同时会导致已被征服部落国家的反叛和其他贵族的不信任。

战俘是众神的使者

阿兹特克人发动的另一种类战争被称为“花之战”,这种战争是交战各方在制度安排达成之后由小股军队发起,并不以征服对方为目的,只是为了保证能有足够的俘虏充当祭品。

历史文献指出,在1450-1454年蒙特马祖一世统治期间的中美洲时,一场“花之战”就是在当时的帝王Tlacaelel煽动下进行的。资料表明,Tlacaelel与Tlaxcala、Cholula、Huexotzinco和Tliliuhquitepec等部族的统领达成协议,组织了一场以为各方提供祭祀用俘虏的战争。一旦被俘,这些用来祭祀的囚犯就不再被当做敌兵而杀死,而是作为派往众神之处的使者。当一名武士抓住一个俘虏时,他总是要宣布:“这是我深爱的儿子。”而俘虏本人也按照仪式回答:“这是我尊敬的父亲。”对于阿兹特克人和他们的许多邻国来说,能成为祭品献给神被认为是莫大的荣幸,牺牲品本人也被注入了神圣的尊严,几乎能和神相比。

不过,哈佛大学历史宗教学家戴维?卡拉斯科还分析认为,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命令,只有有着相当痛苦的阿兹特克人能接受。他说:“他们对献祭很不满,我认为有很多迹象表明,他们为献祭所困扰。”

当然,除却宗教上的因素,“花之战”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对内外起到一种政治威慑,不仅能够使得帝国内民众和其他国家都能对统治者的武力保持敬意,同时还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战俘来源。

战俘数目决定地位

阿兹特克军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的架构:平民士兵是守卫,隶属于领队和卫队长的管理;贵族则属于专业武者阶层。除最高统领外,率领军队的是大将军Tlacochcalcatl(“飞镖世家出身之人”)和普通将军Tlācateccatl(“砍人者”)。Tlacochcalcatl 和Tlacateccatl都会为自己指认继位者,确保一旦自己在战争中身亡立刻有人替补。祭司们也会加入军队,随身携带神灵雕像以保佑军队。

与此同时,军队里的训练也会有阶层之分。所有平民士兵之上的是“武者阶层”的贵族。他们按照以前抓获俘虏的数量排位,所获俘虏数目也决定了他们所着荣誉战袍tlahuiztli的种类。随着位阶的升高,战袍的样式愈加华丽繁复,而捕获俘虏最多、最高位阶的武者则身着最为华丽的战袍,在战场中显得鹤立鸡群。高位阶的武者也被称为Pipiltin。

最为勇敢和最为精通武技的阿兹特克武者可升为鹰族或者豹族武者。在所有阿兹特克武者中,他们是最具战斗力和最被恐惧的。鹰族和豹族的武者都身着独特的头盔和制服,豹族武者以豹皮战袍为特征,全身都包在豹皮中,只有脸部从豹头中露出;而鹰族武者则以插满羽毛、张开巨喙的头盔著称。

70万大军的规模

一旦这个民族决定发动战争,就会提前数天甚至数周在城市的广场中心发令。部队准备进发前,所有被动员的盟友城邦也会获准参与战役行军。一般来说在部队打头阵的是高举神像的祭司们,第二天进军的是由“大将军”Tlacochcalcatl和 “普通将军”Tlacateccat带队的贵族部队。到了第三天,大批主力部队开始投入进军,最后才是其他城邦的盟军部队,行军沿路遇到的藩属城邦也会一路参与进来。

由于贯穿中美洲的高效而保养精良的道路系统,阿兹特克人的行军速度平均能达到每天19-32公里。阿兹特克军队规模从几千人的小型先遣队到几万至几十万人的大军不等,在一场同Coixtlahuacan的战争中,阿兹特克人动用了20万战斗部队和10万的搬运工,其他资料曾称整支大军达到了70万人之巨。

战斗通常在黎明打响,有时也会在中午时分―狼烟被用于提醒战斗开始,同时配合军队各分支作战。鼓类、海螺号角以及Tlapitzalli(一种阿兹特克人独有的乐器,类似长笛形状)是进攻开始的标志。

一般第一轮进攻使用弓箭发射,平民士兵构成的军队主体都配备有弓箭和投石索。接下来战士们冲上前开展肉搏战,同时在间歇时投掷梭镖,这种武器比起投石索和弓箭更适用于短距离杀伤,并且也更加致命。

在真正的贴身肉搏战中,勇往直前的,往往是更高阶层的士兵。首先冲进敌阵大肆砍杀的都是来自武者阶层Cuachicque 和 Otontin族的优秀战士,然后是鹰族和豹族的,最后是平民士兵和缺乏战斗经验的年轻士兵。

不管战争如何激烈,阿兹特克军队的攻击始终保持着森严的等级秩序;首次参加战斗的年轻士兵一般在胜利在望前不被允许卷入格斗,而在追击溃逃的敌军时,他们可以捉拿俘虏。

阿兹特克人还喜欢用假撤退和伏击的战术,先使用一小股部队假装逃跑,引诱敌军追击,结果由埋伏好的大股部队歼灭。一旦敌军逃回城市,战斗将转向攻城,但战争目的通常是征服而不是消灭对方。当一座城市被征服,其主殿堂将被放火烧掉,这也宣布了阿兹特克的胜利,如果敌军坚持不投降,整座城市都将被付之一炬,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

微课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设置;学生需要;特色教育创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创建特色学校,学校优质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怎样打造特色学校?如何充分开发学区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构建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这些问题是困扰学校的难题之一。研究和破解这些难题,让自己的学校从千百万所学校中脱颖而出,是不少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理想。创建特色学校,开发人才资源,塑造校园文化,打造教育精品,是学校发展的理想境界,是办学者的至高追求,也是时代赋予校长们的崇高历史使命,它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实现创设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发展应该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课程变则学校变、教育变,课程不变则学校不变、教育不变。那么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呢?怎样才能既保证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能实现创设特色教育,同时又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做的主观反映。课程设置要根据创设特色学校的需要,根据学生对教育的需求,达到与高级中学特色教育相承接,挖掘并培养符合高一级教育需求的学生而设置课程,以课程设置保证特色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比如,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再者,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不难看出课程成为校长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载体,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就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课程。

一、特色课程设置――从学生“升学”需求入手,从特色高级中学相应特色课程出发

初级中学的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上“好学”的需求,设定课程,就是要保证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得以实现。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实验中学办有音乐美术特色教育高级中学,其中以音乐艺术教育特色著名,为高等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全市有志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初中毕业生趋之若鹜,有这方面爱好的考生求学都有些难,我们一些学生都苦于没有专业成绩,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以美术特色著名,在美术特色教育上形成了品牌,深受这一艺术类考生青睐,大多数美术类的高考生从这里走向高等艺术殿堂,我们初级中学很多学生向往就读南昌市第十八中艺术特色班。这些特色高中专业班级,深受社会喜爱,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求学需求。我们的课程设置就要从衔接特色高级中学的特色课程入手,以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

就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比较差的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学生主要学科素质较低,要想办好就必须办出特色来。以我们南昌市为例,中学招生范围划分不够科学,同时在就近入学的管理上也不到位,尤其是一些热门学校收地段外生源问题,导致学生偏向热门学校流失,造成薄弱学校入学学生素质偏低,在主要学科方面的学习远远不如市属中学。那么创建特色学校,要从特色课程入手,从学生爱好、需求出发,走出瓶颈,办特色学校。

二、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校本化,从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入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保障。因此,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而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遗传素质不一,因而特点千差万别。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样化,推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时值国家正倡导办特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应该是课程。素质即能力即素养。从哪里来?从课程中来。也只有将课程规划好、设计好、实施好,学生才有可能从各门学科中获得各种能力和素养。为什么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实施呢?一方面,如果国家课程(基础课程)没有实施好,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实施、参与其他课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在没有实施好基础课程的同时,硬要盲目开发和实施其他课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人认为,搞课程设计留给我们的时空很小,就只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那点“自留地”,而国家课程是不能动的。虽然国家课程设置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做到更细致、更有效,让其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内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体现其基础性和工具性。

我们认为应坚持以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为纲,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创设特色学校,改革课程设置,从根本上确保特色教育的实施。

1.以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为前提,研制校本课程设置标准系统。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从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出发,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让每一朵花儿在科学与艺术的熏陶中安然绽放,每一颗金子在智慧与道德的锤炼下闪闪发光”。课程校本化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中的适应性,而且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根据特色学校特色课程的需要,在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上下工夫。把特色的课程门类科学地安排到课程设置中去,研制出表现本校特色课程设置及标准。

2.形成特色教育的校本教学内容系统,增强教材的针对性、系统性、拓展性(即对教材创造性使用,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我们的特色教育就是要保证学生升学上与特色高级中学教育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设置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系统都要为学生开发自身特长和进入相应的特色高级中学服务,针对性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前提下保持系统性和拓展性。

3.编制特色课程教学设计系统,突出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分层性、整体性。教学设计要经过教研组反复研究,彰显个性、层次性,体现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要求。

三、自主课程――发展个性特长,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微课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智慧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47-02

1 前言

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自行携带学习设备,比如常用的电脑等,通过利用教学APP软件,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利用多屏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或者是答题方式等,多样形式的媒体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教室里使用的均是活动桌椅,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供了便利[1]。

2 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互动行为特征

在智慧课堂中的学习小组互动行为 根据智慧课堂的教学特点,需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是让学生随机组成小组,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教师编排小组,一般是3~5人的学习小组,两个星期后重新进行组合。组建小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团队带来的力量,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融入新团队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潜能。在组员相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点以及看到自我的短板,以取长补短。这种学习小组的建立也可以很好地达到互动的效果。

比如小学二年级上灾薪会介绍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可以提问学生:哪些是角?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角?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小组的形式,为学生分发一些卡纸,让他们凭着自己对角的认识,做出与角有关的小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小作品分析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角的教学活动。

在开始认识角的教学的时候,通过媒体教学让学生再一次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角的图片,比如五角星、金字塔、剪刀等,让学生感受到关于角的实物存在于生活中,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并让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关于角的作品。这样安排,学生对角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就是通过三角形认识角的名称,比如锐角、钝角、直角,知道哪一个符号表示角形,学习利用简单的方式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并学习画角。

学习小组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课堂交流,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力。在认识角一课中,学生学习画角,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互相比赛画角,指定画哪几个角,然后让学生开展画角比赛。小组内部选出最佳的那一张画作为参赛代表,参与组间竞争,从中选出画角最标准的一组,并给予小组奖励,对其他小组成员也不要忘记鼓励。这样形成良性竞争,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智慧课堂中的课程情境互动行为 智慧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全员参与互动,数学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情境互动的模式,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生动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为大家演示。首先,将学习的课文内容运用在课堂中。比如在教学数字大小比较和改写一课时,课堂重点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正确读;二是写多位数;三是比较数值的大小,主要是对万以内的数值进行大小的比较,让学生意识到改写单位的必要性。利用课堂上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与数值相关的图片,如超市价钱标签、公路里程路标等,并询问学生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哪个数值比较大,哪一个数值比较小。或者是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让几位学生上台拿着某一样物品并展示价钱,让学生指出哪一个物品的价格比较贵,哪一个比较贱。

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本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来,教授学生认识整数大小时,先看位数,哪一个位数多,即表示那一个的数值就比较大,这样就可以顺利开展新知识的教学。课堂场景互动的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使得学生快速掌握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以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将课文内容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基本分辨数值大小的练习,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场景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以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数值大小比较技巧。

在智慧课堂中的课堂知识互动行为 重视课堂知识互动模式,智慧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学生间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课堂知识。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课堂小话题,设计1~2个主题即可,可以选择学生当下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趣味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点燃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生学习乘法表时难度比较大,而且他们对学过的知识,隔几个星期不温习就又会忘记。因此,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智慧课堂上主要通过知识互动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乘法表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训练。首先可以分段进行学习,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在不理解的状态下,让学生死背乘法表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

微课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一)当前科威特经济运行情况

第一,经济增长趋于巩固,非石油产业增速明显。得益于非石油产业和个人消费的快速增长,2014年科威特经济呈现明显回升态势。IMF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科威特实际GDP增长率为1.3%,显著高于2013年-0.2%的增速,2015年有望继续涨至1.7%。其中,非石油产业实际GDP增速达3.5%,较2013年上升0.7个百分点,市场预计2015年该增长率将进一步提高至4.0%。

第二,失业率继续维持低位,整体通胀压力不大。2014年科威特失业率为2.1%,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低位态势,在海湾六国中仅高于卡塔尔。受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5年3月科威特通胀指数为3.3%,虽环比上涨0.7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历史低位。

第三,财政盈余稳步增长,外贸顺差连续收窄。科威特2014/15财年前6个月实现财政盈余308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预计整个财年将增长22.2%。受国际油价下跌等因素影响,2014年四季度外贸顺差为33.33亿科第,同比下降43.6%,且已连续6个季度收窄。

(二)影响科威特经济的有利因素

第一,新发展计划逐步实施,有利于扩大科威特的国内需求。包括鼓励私有部门投资、增加企业竞争力、改善经贸兴业环境和保障教育卫生住房均衡发展等经济发展计划的陆续出台,在短期内能有效撬动科威特国内市场需求,并持续释放企业和居民消费潜力。

第二,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有利于刺激科威特投资。铁路、地铁、机场、电力、清洁能源、公立学校私有化、媒体城、海岛开发以及自贸区等投资项目的实施,有望成为助推科威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影响科威特经济的不利因素

第一,从国际方面来看。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最新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长率下调至3.5%―3.7%,较2014年10月预期调低了0.3%。二是国际油价成本“塌陷”冲击经济发展动能,将恶化石油净出口国经常项目状况。三是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叙利亚内战、伊朗核问题和伊拉克紧张局势将对科威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以上三个因素形成的“叠加压力”,有可能挤压科威特宏观政策调控空间,并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第二,从国内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公共预算的结构性失衡、私营部门的弱势地位、公共服务的机制欠缺以及基础设施的总量不足,是科威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政局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科威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预计2015年科威特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世界银行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将科威特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上调至3.0%,2015年和2016年则有望进一步上升至3.3%和3.6%。

二、科威特产业发展现状

(一)“油气依赖”五十年如一

科威特是OPEC的重要成员,石油与天然气是其国民经济的两大核心支柱,两者总产值约占GDP的45%、约占各级政府收入的95%、约占出口创汇的92%。此外,科威特还是中东第一家发展石油下游产业的国家,炼化和化工产业是其未来几年的投资重点。

(二)第一产业“相对弱势”

农业是科威特相对薄弱的产业,从业人口约有1.4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约为0.5%,该比例最高时也只有1.1%。可耕地面积约有14182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0.6%。农业以生产蔬菜为主,而农牧产品主要依靠进口。科威特渔业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大虾、石斑鱼和黄花鱼,年产量在1万吨左右。

(三)第三产业“蓄势待发”

科威特未来将重点发展金融、旅游、贸易、航空、运输、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会展等行业,期望将科威特打造成为海湾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科威特最新公布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将通过设立自贸区、对BOT方式立法、简化过境程序、发展公共仓储以及修改商业公司法等手段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方面,先后实施了苏比亚大桥、南祖尔发电站、杰赫拉公路等重点基建项目。

三、中国与科威特双边合作总体思路

第一,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自1971年建交以来,中科双边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直线上升态势。到2014年上半年,中科贸易额已达58.7亿美元。海关总署最新报告称,仅2015年2月,科威特对华出口原油达104万吨,相当于日出口27.3万桶,同比激增263.8%。截至目前,中国已是科威特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国。

第二,双边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3年,科威特在中国人民币市场QFII投资额度已达25亿美元,成为了人民币市场最大的外国投资者。与此同时,截至2014年11月,科威特已向中国的37个项目提供了总额为9.52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科威特的直接投资存量已增至8939万美元。

第三,双边承包劳务取得重要进展。2013年,中国企业在科威特新签承包合同20份,新签合同额达8.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49亿美元。与此同时,2013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58人,年末在科劳务人员6213人。新签大型工程项目主要有萨巴赫阿哈默德公建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宗教事务部总部大楼等。

四、推进中国与科威特双边合作的若干建议

(一)积极推动中科“一带一路”合作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威特作为我国深入推进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应以筹建中的“丝绸之城”为契机,积极与科威特就“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沟通和协调,争取尽快在能源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投融资便利化以及人文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共识。

(二)加快推进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

中国―海合会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并先后举行过五轮磋商和两次工作组会议,但由于各方在开放领域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2009年中海自贸区谈判陷入僵局。2014年,在我国的积极推动下,中海自贸区谈判顺利重启。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是进一步提升中海双方开放水平、拓展深化双方经贸关系的必然要求。一是要突出能源领域的合作,建立并完善能源对话机制,对于争端性问题及时进行磋商,实现互利共赢和长序发展。二是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合作,重点要加强双方在核能、信息、航天卫星、新能源、港务、银行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三是通过减免关税、简化海关程序、加强检验检疫合作和完善许可证管理等手段提升中海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四是加强中海在农产品与食品贸易等服务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五是扩大外商投资合作领域,营造有利于中海双方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未来,中海自贸区必将成为中国与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深化经济合作的新支点。

(三)“点”“线”“面”并行推进,构建立体合作新模式

从现实经济发展来看,要想建构科学、合理、完整的国与国合作策略,合作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具体到对中科两国合作战略的设计来说,则需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来构建。所谓“点”是指投资产业园。需按照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政策优势等特点,逐步筹划设立“中国―科威特产业园”,以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推进提供支撑。所谓“线”是指商品―要素市场线。针对目前中科两国的发展特点,积极参与构建符合中科国情的多层次且一体化的商品―要素市场,全面提升两国市场化水平。所谓“面”是指一系列投资策略的组合。要遵循“安全稳健”和“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发挥策略组合的“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打造新常态下中科合作的“新引擎”。

(四)着力完善中国―科威特合作论坛

中科两国应以现有的合作成果为基础,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着力完善中科合作论坛,实现两国贸易投资利益最大化。当前,关键是要加快市场准入条款、技术性贸易措施(TBT)、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经济技术合作等规则层面的进行对接。

(五)进一步加强中科两国宏观政策沟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