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全英文教学 必要性 问题 建议

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强调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竞争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国际贸易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对调节国际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国际贸易课程以国际化的视野向学生展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领域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专业化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全英文教学时会面临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缺乏课程建设经验

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要求所有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全英文,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考试试卷、章节习题等在内的一整套全英文教学文件,这些教学文件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任课教师搜集大量材料,结合学科发展进行编撰。信息化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的教学资料,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客户端等信息化资源开展师生互动,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学研究。

(二)缺乏全英文教学师资

除了高校中部分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较长时间的教师,各个本科院校通常都只有少数教师可以做到既精通专业课程内容又能够用英语熟练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目前,在高校从事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全英文教学技能培训,甚至很多教师也没有出国短期访学或者交流的经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全英文教学质量。

(三)学生英语水平偏低

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在校本科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长期的被动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公共英语词汇,但专业词汇很少,英语应用能力差,尤其体现在听说能力上,这给全英文教学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英语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在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学生听不懂授课教师全英文讲授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英文教材速度慢,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导致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实施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的建议

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推行应该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搞表面工程,而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制定科学的培养大纲和完善的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课程大纲的制订要以学科发展和教育部专业建设要求为指导,参考国内外高校国际贸易领域教学实践和我国外贸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模块化的工作流程为思路,详细拟定各教学知识点的教学内容。配套教案、PPT、习题等的编写也应当以专业的英语表达为基础,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尽可能做到条理清晰,易于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有教学资料的设计在涵盖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尽量精简,减轻学生既要学习专业英语又要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这样更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开展。

(二)多渠道提高全英文教学的师资水平

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全程熟练地使用英语讲解课程内容,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英语开展讨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化教学风格。要推行全英文教学就必须要保证全英文教学的师资水平。学校教务处近年来也对全英文授课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如对全英文授课的工作量给予加倍计算,对新开全英文课程提高相应的课时计算系数,鼓励教师参加英文培训等,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全英文教学的积极性。

(三)重视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国际贸易全英文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授课教师不断钻研国际贸易领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我校近年来加大了对全英文教学的科研投入,如设立了专门的全英文课程教学基金,对教师发表的国外原刊论文给予奖励等。教学平台的建设最主要的是配套课程网站的建设,该网站应该涵盖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文件,同时补充配套的案例、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互动模块与学生开展网上交流答疑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语

国际贸易课程实施全英文教学,既是培养国际化贸易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极大挑战。如何在全英文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本专业的教学特色,一方面需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需要设置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切实保障国际贸易全英文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庆春.在高校中实施全英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2):16-18.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本院校 应用型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55-02

一、《国际贸易实务》在三本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其中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层次以上教育,本科院校又通常被分为一类本科院校、二类本科院校与三类本科院校,分别对应的是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高等学校定位应该有所区分,基于此,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那么三本院校显然是教学型大学。将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那么三本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

从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面向来看,外贸人才可分为研究型或学术型外贸人才和应用型外贸人才两类。应用型外贸人才又可分为应用型对外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主要应由二类和三类本科院校完成,而二类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外贸管理人才比例相对三本来说较大,三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则主要是应用型经办人才,职业高等院校培养定位则单纯是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

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的培养重要的是使其具备良好的外贸实际业务经办能力,服务于这一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国际贸实务》课程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展开讨论三本院校《国际贸实务》课程的教学问题。

三本院校大多是民办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也应顺应市场需求,当前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符的问题,从而导致国贸专业人才市场的现状:人才需求很大,国贸专业毕业生也很多,但外贸企业却招不到符合要求的外贸人才,或招到的人才并不能胜任外贸相关岗位的工作。我们应该结合市场上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三本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去探索如何设置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去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而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本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贸实操能力等业务经办能力,因此需要相关课程的配套。以我校为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型经办人才,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胜任政府相关部门、涉外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贸易业务、市场营销以及外贸会计等经办类岗位的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业务经办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其中实际业务能力,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海关实务》、《外贸流程实训》、《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跟单实务》、《外贸业务员综合业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等课程体系来支撑,而随着后续《外贸跟单实务》、《外贸业务员综合业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外贸流程实训》等实训课程,包括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上机操作等的不断丰富化、精细化、完善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甚至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以上后续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后续相应实训课程的理论支撑。 因此《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国际货物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

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包括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理清《国际贸易实务》在高等院校整个外贸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也显得尤为必要。根据笔者参加教学研讨会听取其他相关教师的意见、与一些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自身工作中的感悟等,笔者认为当前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当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仍然主要以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容易溜号,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缺少活跃气氛,并且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忘记。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或者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并没有运用好这一方法。

2、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使学生并没有领会实践中如何运用的问题,因此,即便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在后续的其他诸如《外贸流程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或是企业实习时,学生还是无法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3、教学评价手段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的教学评价手段运用相对单一,如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这些方式并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在课堂参与的情况、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平时学习的效果等,过程教学的考核手段运用较少,或者运用不当。

4、专业教师外贸从业经历匮乏。三本院校专业教师大多缺少相应的外贸从业经验,这对于实践性强的国际贸易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的。教师从业经历的缺乏,必然导致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用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也是导致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仍然不会操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样的现状解决起来较难,一方面高校考核教师不止授课,还有科研成果等,教师的时间可以用来去积累从业经验相对较少,另外教师本身并没有很好的渠道去联系外贸企业从业,学校如果不鼓励教师去企业实习,也不给教师搭建这样的平台,那么这一问题想解决起来很难。

三、解决《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结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自身特点等,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思考,使其切实的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目标。因此,应进行相应的教学方面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解决实际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基本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如simtrade模拟实训课程的配套。授课过程中,多用习题,特别是一些与外贸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题,历年考试真题,这样学生一举多得,既学到的知识,又可以把知识灵活运用,而且还可以去报名一些外贸类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2、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外贸流程图等,运用各种单证实例,鼓励学生多去浏览外贸相关的网站,如商务部、联合国贸发会议等,了解行业动态,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请一些业内人士来学校为学生开专题讲座,比如外贸公司的、海关、银行、商检局的人员,也包括邀请已毕业的从事外贸工作的校友做报告、座谈会等。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运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点以及提高其分析问题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老师的关注、学生自身的成就感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课业的学习。讲课之前采用案例导入,会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兴趣,并且带着相应的问题开展学习,往往事半功倍。应该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中,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讨论很重要,案例的选取要恰当、典型、精而非多而广,而针对案例展开讨论,需要教师灵活考虑学生的特点具体实施。

4、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评价方法应更多的注重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包括参与度,与老师互动,包括质疑、提问的积极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等。

5、学校也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去到外贸企业实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外贸企业、海关、银行、船运公司等实习。

6、师资力量建设。应用型外贸经办人才的培养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具有实际外贸业务经验的,业务经办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努力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去外贸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耕种形式的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参加行业培训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现代物流一直在快速发展着,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物流行业很快就成了全球经济的焦点。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这就给现代物流行业提出更多的要求。作为新兴行业,物流在现如今的形势下,只有结合时代需求才会得到更好、更好的发展。本文中主要阐述现代物流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物流需求,促进物流行业发展壮大。

一、现代物流概念分析

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就是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现代物流则是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搭建起来的相对完善物流产业系统。通过分析现代物流有以下特点:现代物流建设的基础就是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现代物流物流管理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还要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国际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实际中现代物流服务影响到国家贸易的达成,因此有必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国际贸易背景下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完善。

二、国际贸易发展中物流问题分析

(一)现代物流产业创新不足

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物流产业的创新不足,这一方面影响物流为主的服务贸易,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货物贸易通关。特别是,物流贸易本身的竞争力与创新密切相关。但是现在,在专有技术研发上,一方面我国国内的技术研发一直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对落后,导致研发与创新的保障性不足,最终导致国内专有技术等物流贸易能力不足。更加关键的是,相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在绿色物流等方面发展比较落后[2]。

(二)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偏低

国际贸易地开展,实际上必然借助现代物流工具实现。即便是服务贸易,也必须在客运服务基础上。但是,现实中,我国现代物流集中在有限的仓储、运输与配送领域,相对于西方的国际物流服务,层次低、能力差。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铁路、港口以及航空运输等发展中,铁路运输效率低、港口物流成本低但是覆盖率较低且区域局限性很大,航空物流在国内的供给相对于西方国家显著较低,这就影响了我国现代物流服务综合效率。

(三)缺乏专业的国际物流人才

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和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缺乏国际化人才、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这些方面的差距都会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物流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加强企业对国家化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才能确保在国际市场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发展中现代物流发展措施

(一)现代物流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国际社会关注绿色环保理念和现代贸易中运用的背景下,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下,也应当注重绿色物流建设。在跨境电子商务以及生鲜食品等进出口增长的背景下,还需要注重构建更高质量的生鲜冷链物流等。这就需要做到:构建相对完备的法律框架,明确绿色物流及其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的构建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规范等,做到引导和约束广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对绿色物流企业在发展绿色物流上的部分支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者减少税收,从而减少绿色物流企业在发展上的经济压力,进而更好的引导其发展绿色物流[3]。

(二)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我国国际贸易中,现代物流服务对象最关注的是物流能否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率的运输配送,特别是能否对产品品质进行全面的保障。现在企业大多使用网络对企业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综合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长久健康地发展。所以应该加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代物流活动是建立在配送中心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现代化、适应信息化应用的配送中心,这样会使企业的物流活动更加畅通无阻。

(三)培养优质物流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发展中现代物流企业需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通常情况下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现代物流企业需要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仓储信息化战略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这就需要企业加大人才教育培训投资力度,制定完整有效的培训机制,将员工培训制度化[4];另一方面就是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我国在推动国际贸易转型的同时建立相匹配的国际物流服务机制,培养人才同时引进大量优秀人才,借助这些优秀人才促进国家与企业战略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完善,进而有效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两者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影响。我国国际贸易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得到现代物流的支持,所以做好现代物流发展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际贸易中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造成现代物流行业逐渐显露出颓势及不足,实际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提高现代物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正英,杨凡.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价格月刊,2015(08):12.

[2]芦丹.新环境下我国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影响关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7):14-16.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国在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人民币.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然而在中国对外贸易工作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存在着诸如频繁遭遇反倾销,对外贸易科技含量低,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等问题.本文尝试将公共物品的被概念引入到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问题分析中去,首先介绍了公共物品概念和相关理论,然后针对中国目前对外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努力挖掘其中存在的公共物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原因探索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 :公共物品;免费搭车;反倾销;囚徒困境

中图分类号:F74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74-03

1 公共物品概念及相关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某些人对于某些服务或者产品,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是指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公共物品就是指某类商品或者服务如果别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而得到,那么不需要付出成本就可以得到,由此导致每个人都不愿为此付出成本而采取观望态度,期待某个人先采取行动付出代价,然后自己坐享其成作免费搭车者,下面将对我国当前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公共物品和搭便车现象.

2 针对我国当前国际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公共物品角度进行分析

2.1 我国国际贸易频繁遭遇反倾销,企业应诉率不积极

我国现在虽然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价格较低,造成了我国一直以来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局面.自1979年我国出口的糖精钠遭遇来自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以来,至2012年底我国已连续18年成为世界上反倾销调查的最大目标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份额的不断提升,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数量激增,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遭受的损失不断增加,出口企业的产品信誉也受到严重威胁.同时,频繁的反倾销调查,严重扰乱了我国出口经济贸易活动的正常秩序.我国在实施针对国外的反倾销工作当中,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就是国内企业应诉积极性低,很多企业不愿意主动应诉.反倾销案件的国外律师费用较高,涉案企业的经营金额相对较小,很多经济领域又没有商会或行业协会,加之对国际商贸和WTO规则不熟悉,有些企业想应诉, 但是应诉成本太高,企业认为自己出钱却全行业受益, 因而不想让别的企业搭便车而放弃应诉,企业间如何进行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难以确定,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家都消极应诉,期待某个企业出头承担费用而坐享其成,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由于无人应诉而败诉.

2.2 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科技水平低,外贸企业创新积极性低.

2013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占比32.6%,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依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一直是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部分,缺乏盈利空间.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忽视对核心技术的研究,设计及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在国际分工的舞台上一直处于产品国际价值链的生产环节,赚取的是微薄的加工费.同时高能和高污染外贸所占比重较大,粗放型的外贸方式造成了我国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无论是贫困化发展理论还是比较优势陷阱理论,都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不能一味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适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整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但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科学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一个企业单独进行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项技术一旦被研究出来其他的企业对其进行模仿是很便利的,这样每个企业都倾向于采取观望态度作免费乘车者,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因素,参与创新的企业由于付出了研发成本而降低了竞争优势,没有参与创新的企业免费得到了模仿技术的好处却没有付出研发成本,这样没有创新的企业就会扩大竞争优势,企业的这种心态会进一步降低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产业缺乏创新动力.

2.3 我国当前存在严重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问题,企业与外商主动议价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初级产品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又是大宗商品的出口大国,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对价格合理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致使我国在大宗商品进出口过程中经常遭遇高买低卖的问题.铁矿石价格上涨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利润极低,我国大宗出口的稀土价格下降又导致我国很多出口企业生存艰难.“中国进口什么商品,什么商品就贵,中国出口什么商品,什么商品就便宜”.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这样的“中国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牵涉到了很多复杂因素,但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我国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的企业数量太对而且分散化,行业集中度低,在遭遇价格不公正待遇时,单个企业与外商进行议价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太大.众多的利益群体之间很难形成有效的成本风险分担以及利益共享机制,许多企业采取观望态度,期待某个企业与外商议价成功而自己坐享其成,最后导致整个行业主动与外商议价的意识薄弱,议价积极性不高使得我国在争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工作当中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存在许多类似公共物品的现象,某个企业进行创新使得别的企业可以进行模仿,某个企业参与反倾销应诉获胜从而使别的企业获利,某个企业参与大宗商品议价从而别的企业坐享其成,这些现象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正是由于企业希望不付出成本作免费搭车者,最后导致了行业整体竞争力损失,接下来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模型分析

假设有甲乙两个厂商,同属于一个行业,以反倾销应诉为例,假如两个厂商原来收益分别为6、6,假如应诉获胜需要付出成本为2,如果不去应诉则应诉失败遭受损失为1,那么甲乙两个厂商中主动应诉的一方最后收益为4,不去应诉的一方成了免费搭车者,可以获得收益为6.对应支付矩阵如下:

由以上支付矩阵得知对于甲乙两个厂商来说,无论对方当采取什么措施,自己的最优措施就是不去应诉,不应诉是甲乙两个厂商的占优策略,最后的结果就是甲乙都不应诉,每个人都想不付出成本做免费搭车者.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假如现在政府介入,对首先进行应诉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对于消极应诉的企业进行处罚,进行奖励和惩罚的额度分别是1.5和1,那么对应的支付矩阵变为:

引入政府作用后,我们发现甲乙两个厂商占优策略发生了变化,无论对方采取什么措施,自己的最佳策略都是应诉,这样就可以形成企业积极应诉的局面.我们得出结论,政府可以通过减少企业应诉成本,同时加大对消极应诉处罚力度,是可以改变企业消极应诉的局面的.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问题与这个问题有很大相似性,也可以用类似模型求解.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分析没有考虑到企业之间互相竞争的因素,如果考虑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因素,那么付出成本的厂商机会因为成本上升而处于竞争劣势,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下面以我国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外贸企业进行创新为例,假设甲乙两个外贸企业在不进行创新时各自收益分别为6,6,创新所需成本为2,创新收益为3,首先进行创新的企业由于付出成本导致竞争优势下井带来的损失假设为2,进行技术模仿的企业不需要付出成本,那么对应支付矩阵如下:

由上述支付矩阵得知对于甲乙任何厂商,占优策略都是不进行创新,最后的结果是甲乙都不创新,甲乙都不创新得到的收益之和为12,比其他任何一种情况得到的总收益都要小,甲乙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当中.那么怎么走出囚徒困境呢,我们同样引入政府的奖惩制度,对于首先创新的企业奖励假设为2,对于消极创新的企业惩罚假设也为2,那么对应支付矩阵变为;

引入政府的奖惩作用机制后,我们发现甲乙厂商占优策略变为了创新,而甲乙厂商同时进行创新可以带来最大的收益18,囚徒困境的问题得以解决.企业之间会出现争相创新的局面.

4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在我国目前的国际贸易当中存在许多类似公共物品和免费搭车的现象,由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在本文当中只是列举了少数例子.我国国际贸易当中存在着更多的类似现象,如果我国国际贸易企业之间某个企业的某项措施需要付出很大成本才能完成,而完成这项措施会给其他企业带来不用付出成本就能得到好处的结果,那么大家都会倾向于作免费搭车者,特别是如果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大并且考虑到互相竞争的因素,企业之间甚至会出现囚徒困境的情况(类似创新的情况).最终会致使企业之间都会采取观望态度,那么本来有利于我国贸易发展的措施就会被企业放弃,最终损害我国外贸整体竞争力,以国际贸易企业的创新为例,自主创新要落到实处,首先出口企业在思想上要重视.目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由于仅依靠数量扩张,产品雷同,附加值低,导致出口价格不断走低,利润不断减少.所以,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制定一个长远的出口战略规划.国家当前的目标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过去“量大价廉”的粗放式出口已不被提倡,出口企业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不要满足于当前低价出口和加工装配所形成的利润,要在研发上舍得投资,将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研发资金,逐步实施高附加值的自主创新出口战略.在企业主动进行创新积极性不足时,必须引入政府的奖惩和激励制度,微观企业的具体行为是从在进行了各种影响自身收益与成本等因素后综合做出的决策,利益出发点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并不具有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政府要通过各种强制与非强制手段影响企业行为,避免企业陷入囚徒困境的怪圈.具体来讲就是我国政府应警惕和努力挖掘企业间这种免费搭车的现象,进行调控时可以通过加大企业采取观望措施的成本,减少企业进行有利措施的成本,具体的操作力度和政策效果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支付矩阵来进行.只有把这种思路和做法渗透到我国国际贸易具体工作中去,我们才能从更大程度上提高我国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玉琴,孙倩,王辉.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考察[J].国际贸易问题,2013(4).

〔2〕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J].国际贸易,2008(12).

〔3〕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10).

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现状 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服务贸易因为具有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等优点,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新亮点。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下,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发达国家甚至将服务贸易作为主导产业,对其发展进行大力度支持。国际经济竞争的重点也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已占至各自国家GDP的10%以上。

入市十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起步于20世纪的80年代,但是进步非常快。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2年的5.25%,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1998年的265亿增长到2012年的4715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了20%,这一增长幅度已远超货物贸易的增长率。2006—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服务和货物进出口总额之和)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尽管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很快,但一直处于“不平衡”状况,服务贸易进口大于出口,逆差日渐扩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附加价值比较低的行业,对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必须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层次的重要抓手,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二、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

一方面,服务贸易总额水平偏低。2011年、2012年我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分别为10.3%、10.54%,低于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18%。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也比较低,2011年仅为5.2%,2012年为5.0%。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的结构水平偏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体。这两项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50%以上,但也是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2011年,我国运输服务业的贸易逆差达到449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81%;旅游服务在2011年产生的逆差达241亿美元。这说明了我国在国际航运和旅游方面的竞争力比较低。受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需求锐减,直接导致对运输和旅游的需求减少。最后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知识和资本密集程度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而此类服务贸易已占全球服务贸易的一半。2011年和2012年知识和资本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仅为20.7%和20.8%。这个反映了我国在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贸易仍然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服务贸易法规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后

我国到目前都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虽然已经颁布了《对外贸易法》、《保险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并不系统,不完整。有些服务行业尚无立法或欠缺配套法律,如旅游业、电信业;在碰到国际服务贸易纠纷时,国内的政府部门依然采用从上至下的文件、通知等红头文件来解决矛盾和纠纷。这样必然会存在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相互闭塞等问题。已颁布的法律又比较宽泛,没有相应的配套法律条款,可操作性差,如《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目前制定的法律不够健全,很多还与国际规定相冲突。如中国有关贸易权的规定明显与《中国入世协定书》不符;中国对金融行业的保护也存在着与中国入世时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相冲突的问题。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无法对需要加以保护的服务行业进行保护,同时也易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纠纷。

3、缺乏高素质、高技术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一直推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大学生的入学率也提高到了25.95%,但是这个比率仍然比较低。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了新兴服务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型的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权费、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型服务贸易的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传统服务部门无法提升竞争能力,现代服务部门无法更好的发展,导致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一直处在低端。

4、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东部沿海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西低东高的状态。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最发达的是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这些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地理位置占据优势,服务贸易总额名列全国服务贸易的前列。而西部地区如青海、云南、、贵州等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5、服务业开放程度低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低,许多行业仍是垄断行业,或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金融、电信、民航、铁路、信息服务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门槛较高,开放程度相当低。如2009年,通讯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金融出口额在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量中的比重分别为0.9%、5.1%、1%。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建筑、旅游、航运等传统服务产业依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能够吸收大量的人口就业,应该保持并促进原有的优势。但是这些行业都是低附加值的领域,服务产品替代率高,需求价格弹性大,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对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给予财政、税收、信贷、物流等方面的鼓励措施,积极扶持企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的竞争能力。

2、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缩小地区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着依存关系。因此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与服务业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进行经济融合,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实现共同发展,互利互惠。

3、扩大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提升国内服务贸易水平

降低电信、金融、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打破垄断,不断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管理和技术,加强行业竞争,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提高国内服务水平,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同时逐步改善我国对服务业的过度保护和行业垄断的形势,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从而提高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同时我国需要在商业存在、境外消费、跨境交付及自然人流动等方面提高开发程度。

4、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

一方面,扩大教育投入与培养人才。政府应扩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加强对服务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资,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教育现状,紧跟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建立和调整相应的专业,有计划地增设与服务贸易相关的紧缺专业,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熟悉和精通服务贸易的会计师、金融家等国际服务贸易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我国存在着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和专业人才收入低的问题,影响服务贸易业的发展。为此,应建立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机制,对服务贸易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短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同时采用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服务行业的管理和专业人才,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注入新力量,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水平。

5、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要尽快完善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制度。政府应遵循服务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不违背国际法则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贸易领域的透明度、服务贸易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管理规范、制度严谨的良好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燕:入世十年-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逐步扩大[J].国际贸易,2006(2).

[2] 曾青: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应对策略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

[3] 王静:中美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及启示[J].国际经济探索,2008(4).

[4] 郑昌吉、夏晴:国际转移背景下的中国服务业——发展空间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