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说课 教学设计 PPT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81-02

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课多用于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上好一堂课,不一定就能说好一堂课,如何把课说得精彩,笔者在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课”、“研究课”评比活动(以下简称“两课”评比)实战后,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

1 说课项目整体设计

此次说课选用的教材是马成荣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我选取学习领域6――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的3个子项目,重组为项目《PPT演示之道》,分解为2个微型项目,8课时不变。

项目一: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规划职业生涯,从中掌握PPT的基本编辑功能,实现“会做PPT”,并在该项目中初步接触PPT艺术设计的一些知识技巧,为项目二的学习打下基础。

项目二:在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的基础上,设定模拟的特定职场情境“产品推介会”,让学生针对手机产品进行 “产品推介”,尽显职场风采,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职场PPT的妙用,进而掌握PPT的高级编辑技能,实现“做好PPT”的目标。

2 微型项目巧设计,任务流程细分解

以微型项目二为例: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了解职场PPT的一些常用元素和呈现要点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笔者以模拟承办某手机推介会来导入新课。

有了微型项目一的制作基础,先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任务制作某手机产品推介会PPT,教师给出制作建议。学生先自主探究制作,教师巡视,发现共同问题,再让学生暂停制作,回到教材优秀实例――Windows7产品介绍PPT统一辅导基本技能,通过半成品实例巩固掌握基本技能后,学生自主再探究。

在学生自主再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抛出6个问题(如文字如何简化、图片如何能出效果等)进行细节美化的探讨,进入进阶节能教学环节,这也是本次课的难点。

项目二通过“自主初探―练习技能―再探完善”的过程内化技能,层层递进完成2个子任务,最终完成某品牌手机推介PPT的项目任务。

3 把握注意点,设计出亮点

3.1 说课注意点

3.1.1 注重“点”:提炼关键词,突出重点

以微型项目一《职业生涯规划PPT》为例,教学目标提炼为:

会做PPT (熟悉PPT制作的一般流程,掌握PPT制作的基本技能)[基本目标]

做好PPT(择优选拔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校内演讲选拔赛)[进阶目标](原则和依据:体现了以“学”带“赛”,以“赛”促“学”的理念)

讲好PPT(通过推优展示演讲,锻炼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1.2 抓住“线”:设计流畅,体现特色

本次说课有2条线:

横向是说课的流程,即粗线“析教材―定目标―谈方法―说过程―论反思”。

纵向是说教学过程,即细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项目的教学环节设计”(参见左图)

3.1.3 关注“面”:语言过渡,体现说的美感

说课,重在说。无论将说课设计得多么巧妙,思路多么清晰,只有语言精炼有力度,组织巧妙有美感,抑扬顿挫有穿透力,说的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说课的每个环节都是有联系的,是一环扣一环的,要设计过渡语,来体现说的衔接。

总之,说课为达到说好教学设计、说清楚教学思路的目的,在语言雕琢上花再多功夫也不为过。

3.1.4 有据可依:区别说课与上课

说好一堂课与上好一堂课,要领和侧重点不同。上课主要是把握好教与学的互动,面对的是学生;而说课是要说清楚教学设计的依据,面对的是教育界的同仁。

3.1.5 说课PPT不容忽视

PPT是辅助演讲的最佳手段,要想在说课方面拔得头筹,PPT的辅助视觉效果也是不容小觑。

如何做好说课的PPT,以下是笔者在实战“两课”评比后的一些体会:

①界面简单,配色自然。

画面留白,色彩搭配清新自然。重要信息可以用特殊的色块标明,但是一张PPT上颜色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3种。笔者通常喜欢用灰黑色、蓝色、红色搭配突出重点,这样整体体现出犹如薄荷的清爽,让人保持清凉醒目。

②导航清晰,动画适当。

说课时间一般在15分钟内,听的内容量较大,而听觉有时总是没有视觉具有冲击力,因此,理清说课思路,PPT的导航必不可少,如笔者在“说课”评比中清晰地标注了本次说课的5说提纲,让听者一目了然。而重点说教学过程时,又将教学环节作为纵向导航,说到之处用红色突出显示,让听众知道现在说到了哪个教学环节。另外,导航也可以结合动画显示,但是切记不要太花哨,适当即可。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第2篇

案例观摩和模拟教学一般都是穿插在课程之中,缺少单独的考评,而教育见习和实习、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也多是作为课程展开的,最终也是以学分考评为主。由此可见,实践课程学分制考评,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缺少有效考评。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必备环节,但因为安全问题、学生人数多等原因,很多学校师范生的教育见习一般不是去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而只是请中小学名师到校,以本科生为对象模拟教学,师范生听完课就算见习完了。这样的方式,导致其有效考评的直接缺失。

实习既能展示师范生的理论水平,更能展现其综合实践能力。但很多学校均将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一次进行,因为与考研复习相冲突,所以很多同学两头兼顾,甚至以回家实习为由,躲在家里复习考研,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碍于情面,也不严格约束实习生,如此一来,间接导致实习考评的缺失。教师资格证申请未重视实践能力考评。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材料中,有《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评价表》一份,其内容包括试讲(说课)部分、面试部分。

其试讲(说课)部分共100分,具体测评事项为:教学观念15分,教学内容30分,教学设计25分,教学艺术20分,教学效果10分。该表对表中各项均给出了具体的评分标准,如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切合学生实际,内容正确,容量适中,能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大纲处理教材,重点和难点突出等。尽管该表能考评师范生试讲或说课的实践能力,但问题在于,该表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评,根本不具备指导意义,因为师范生在申请教师资格证时,是不用试讲或说课的。教师资格证申请的潜在逻辑是:师范生肯定会上课或说课。然而,由于实践课程时间有限,大多高校针对师范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大班甚至合班上课,致使一些师范生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尽管如此,只要他们通过了相关考试,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如此一来,由于教师资格证申请过程中缺失对申请者教育实践能力的考评,致使相关教育实践能力考评流于空疏。

二、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有效考评策略

为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践取向的理念,培养合格的教师,师范院校必须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开展有效考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师范生参与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中,更要凸显其实践性,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评,贯穿于课程始终。具体而言,在与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方法引导和过程监控,放手让学生开展实践,最后的考核可以课堂考核为主,如指定篇目让师范生当堂分析和解读等,若师范生考核不合格,则应在其反复练习实践的基础上再考核,以实现其实践能力的螺旋式提高。如此考核,再加上学生的平时课堂实践记录,就可以真正考查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水平。此外,也可借鉴国外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如芬兰的“基于认知冲突,提供学习环境,转变教师身份,重视学习理论,提倡经验表达,关注社会文化”的“合作行动计划”,以长效眼光考查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在师范生实践环节中,教育见习、实习是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关联最紧密的一环,也是教师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针对见习、实习的有效考评,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职前实习成绩评价包括对教案、教学过程有效性,管理课堂的能力,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责任等方面的全面评价,其评价结果也是实习生申请教师资格证的重要依据。我国也应重视见习、实习有效考评,落实见习和实习计划。高校应克服困难,多次引领学生去中小学现场见习、实习。学生见习、实习后,应要求学生提供见习、实习记录,并尝试模拟试教,以巩固其见习、实习成果。

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高校应严格执行见习、实习计划,并随时开展考核,如严格检查学生的备课笔记,切实加强对学生指导教师的管理,督促并指导本校指导老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见习、实习开展严格规范的考评。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把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严格考评,真正纳入教师资格证申请体系中,并使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师资格证申请过程中,对申请者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可采用微型课的方式开展。所谓微型课,指的是师范生模拟中小学课堂,自问自答地演示整个教学过程。微型课所针对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是一个知识点,不可能要求面面俱到,因此,其时间一般应以15~20分钟为宜。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包括导入、教学过程、总结、板书、作业、点评等。借助于微型课,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师范生对某一教学任务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把握、课堂流程、操作方法等,并由此了解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高下。微型课考评,可以从教材学情把握、学科知识把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基本能力素养、教学创新和总体印象等多个方面予以量化打分。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434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为特征,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指定学习领域。”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学习基础、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个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是不同的,有的同学从小就玩电脑,从装机到网络技术都有所涉及,对软件操作的领悟力超强;但有些学生,平时很少用电脑,鼠标键盘使用不熟练,对于任何一款新软件,都有惧怕心理。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又掌握不了。这就使得课堂上做得快的学生无所事事,做得慢的学生跟不上节奏;老师被迫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不断重复讲解基本操作。

2.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易落到实处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协助者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及时跟进,给予适当的提醒、点拨或解答。事实上,由于现在班级学生人数40到50人左右,一位老师能同时兼顾到5到10位同学的学习过程就非常不错了。

3.被迫重复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中小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脑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落实技术的掌握,更要强调其艺术表达力。然而,因为前面两种客观情况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技术讲解时间过长,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变少,而且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又占用了老师的一些时间,为了保证一节课大部分同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可行性

信息化时代挑战传统教学结构,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能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借助微课的微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微型学习的需求促进了微课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正是由若干个微型学习环节组成的,如果能将其中的某些环节用微课来处理,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从而达到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1.教师在微课的制作方面具有优势。信息技术教师无论是使用屏录软件录制操作说明,还是在拍摄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上手,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制作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屏障。

2.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微课的实施。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支持,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随时暂停,自行操作。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微教学模式中的核心教学资源,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作为课堂外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在课堂上使用的可能性与频率远远超过课后。

1.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育教学的方式在变,技术能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微课,我们提倡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不妨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对任务的分析与实际的编程是一气呵成,如果学生在中间有一点没有理解,或者是编程的某个细节没有注意到,就直接导致编程失败,极大地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有时候学生模仿老师完成了编程,比如分支语句的教学,由于分支的嵌套看起来很复杂,部分学生能模仿完成程序结构的编写,但是对于其实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含义还是不够清晰。老师在制作的微课中,不仅有讲解分析推理,更重要的是在微课中也可以提问,并提示学生暂停并进行思考与尝试。

2.微课可以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

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老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他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讲“flas制作――动作补间动画”中,可以制作三档不同的微课。

四、信息技术课堂微课的制作注意事项

1.微课的制作方法和基本要求

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而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都依托计算机进行,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微课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音视频的录制。微课的配音要清晰,最好在安静的房间录制由于以录制实时操作为主而非知识点,而操作中涉及的文字表格对视频分辨率要求较高,所以录制时分辨率需要高一些,不能低于720*576的标清分辨率,码率也不能过低,最好达到1Mbps甚至以上,码率过低,文字会被压缩的很模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同学的视力健康。

2.信息技术微课需要字幕

信息技术微课的字幕很重要,除了开头结尾教学目标和小结字幕之外,整个过程都要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以便让学生关注到操作要点。说明文字最好有连续性,即学生学习时任意跳转到视频中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现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这点我认为很重要,因为很多学生只需要观看这个知识点操作过程中某一个环节,这样能大大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3]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式教育,2013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第4篇

微课与慕课,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于是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微课制作热的背后,我们基层一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该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我们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课堂上使用的微课作品,并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的支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

综观上述一些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二是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和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如我所在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电教中心负责全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各优质资源学校的微课作品,电教中心的网站全天候开放,供全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使用,这样做的效果是既互通了资源,也放大了优质微课资源的效应,同时也更能促进广大老师制作精品微课。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可以鼓励广大的一线教师,组成研发团队,以学科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作品。四是要注重团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每年暑假期间,我所在区域的教研部门就组织各个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牵头组成五到八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专题式的微课程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性的微课制作,又发挥了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名师作用。

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第5篇

冯老师说:“行,我先来听你一堂课,不需要精心打磨,最好是一堂‘有准备的常态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真问题,再转化为微型课题……”不久,他如约而来,听我执教四年级《藏书票》一课。

课一开始,我先打开一本书,让孩子们关注书主人在扉页留下的记号——购书者姓名、购书日期、购书地点等符号和印章图案;再出示另一本扉页贴有藏书票的书,由此揭示课题;接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交流、讨论藏书票的历史、特点、制作方法等;然后引导孩子欣赏藏书票图案内容;再接着着重示范藏书票制作方法;最后一环是,学生制作藏书票、作品展示与评价。主要教学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但作业普遍来不及完成,只得拖了几分钟,更没能有效组织作业展评,不无遗憾。

隔了一天,冯老师约我聊课:“我不是来评课的,美术教学我也是外行。我只从课堂结构方面来说,你的课还比较传统,像古人写文章那样,‘起承转合’,缺少变化,这也是拖课并且未能完成所有教学环节的原因所在。据我所知,此类情形在美术课上比较普遍……我给你一个点子,你听说过‘翻转课堂’吗?”我摇摇头:“‘翻转课堂’是什么意思啊?”

“‘翻转课堂’是课前让孩子们在家看视频,到学校后由他们作业或操作实践,老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它的教学结构与平常课堂有所相反,适合于各个学科。我为什么建议你去研究这个呢?因为通过改变课堂结构,可以解决课内时间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美术课的任务规定性不是很强,而课与课的顺序又可以适当调整,不像数学课那样,一环扣一环,有很强的序列性……我给你‘量身定制’的微型课题是《美术学科尝试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你看怎么样?”

这是一个令我耳目一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吸引我的课题。我明白了冯老师要先看课的原因。因为只有看了课,才能综合学科特性、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学生课堂反馈等多方面的因素,生成合适的微型课题。这样的课题一定很实在,有针对性,也与一线教师的实际能力相“匹配”。

回家之后,我急迫地在百度中输入“翻转课堂”四个字,相关信息75万多条,我顿觉自己的信息很闭塞。

“翻转课堂”最早探索者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他想到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如果说他主要还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那么,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则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从2007年春开始,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把课堂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辅导。“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花费30分钟~60分钟来讲解。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了。”这对搭档对“翻转课堂”感触颇深。

通过网络学习,我对“翻转课堂”有了基本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不由得想到:如果上课前让孩子们了解这一课的内容,譬如绘画技巧、要求、制作方法等,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现场辅导,学生作品的完整性、深入度一定会好起来。

对“翻转课堂”,对这一微型课题,我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冯老师又给了我很多建议:“‘翻转课堂’不是要全盘,它重在‘转’——(适当)转变你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课堂结构观,转变你的课堂操作行为……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尝试:一是部分课堂‘翻转’;二是‘翻转’某堂课中的部分;三是整合课堂,把两堂课连起来上,后一堂课让孩子有充分的操作和展示时间,让孩子们体验活动及其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我决定在四年级做“翻转课堂”的尝试。我从本册教材中挑选出《千变万化的帽子》和《飘来飘去的小岛》两课作为实验内容,一课用视频方式,一课用PPT方式,制作好学习内容发到班级博客,然后通过“家校通”,事先将学习任务告知班主任及家长,求得他们的配合,届时,让学生在课堂内合作、交流,我可以做他们的助手,这样,他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和展示美术作品,相信这样的课堂就真正属于学生了。一切都有眉目了,下面要做的是为学生精心制作视频或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