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的核心

临床医学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医学的核心

临床医学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21-03

医学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在社会和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较为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普遍淡漠了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1]。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课程,实验教学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操作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二次习得,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实验课中,学生的基础医学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锻炼。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具备直观性和客观性,有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解理论课程中的抽象繁复的知识点及复杂的结构,是生物化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结合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甚至于初步影响他们未来的医德,这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创新,并影响了实验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个人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主义、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念被推崇到越来越高的地位,新的价值观念以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为核心[2],而且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原有的就业政策、分配政策等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导致目前个别学生因个人利益和道德感缺失而发生社会惨剧,让人惋惜的同时也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痛心。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方面的要求,确定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这7个最低要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属于职业道德类别;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属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类别。IIME的规则说明,只有道德和专业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4]。

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主要是理论课、实验课及临床实习结合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涉及道德伦理的教育仅依靠一门《医学伦理学》理论课程来完成,在实验课及临床实习课中,道德教育却鲜有提及。这使得临床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范畴的知识严重缺乏认识,长期以往将会使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IIME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理论课教学中,更需要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利用开放、师生对等的实验环境,共同完成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技能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充满向往和好奇,他们渴望尽早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尽受医院临床一线的气氛,同时却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素质和技能懵懂无知。在这个时候,他们接触到的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它既为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分析推开了大门,也为他们将来医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所以此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严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能为他们建立起最初的临床认识和医德素质。

1.实验课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教育,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模范示范作用才能实现,在课堂中适时合情地融入道德教育内容,能在学生操作实验和沟通交流中自然地实现道德教育。例如,在学生依次使用仪器和试剂时,提醒他们使用完毕物归原位,便于下一位使用者使用,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的习惯;在涉及有关核酸性质的知识点时,会提到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在实验室辛勤工作和互相支持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合作、互助和团结的重要性;在实验涉及到有毒试剂时,向学生反复强调使用方法及禁忌,并引入近期发生的试剂投毒事件,利用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给学生敲响警钟;在实验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时,给学生讲解动物福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并建立起尊重生命的概念。在实验课的内容上,为学生详细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设计思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操作顺序和细节,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思路还是操作,都必须经过认真科学的思考和细心的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态度和操作的严谨性,进而树立起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严谨态度,也为他们将来的科学思维打下基础。学生在实验课开放、师生对等的环境下听课,能快速掌握知识,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主动地认同道德教育、接受道德教育。我们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不仅讲授了生化实验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在避免传统说教的老套形式下,传递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这两项共同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两个核心

2.实验课安全教育。除了实验课中穿插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也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生实验操作不当引发的危险事故频发,不规范操作和欠缺安全意识都是事故原因。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实验安全教育。在第一堂生物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向学生仔细讲解了实验室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室守则等规定,对实验试剂和药品的使用特别做出说明,并强调实验试剂和药品严禁带出实验室、严禁用于除实验外的用途等规定。当课程中使用有毒试剂时,每次都反复强调安全操作的知识。课程中涉及的特殊仪器(如高压灭菌锅、水浴锅等),在首次教授示范使用时都规范操作,为学生仔细讲解使用程序和养护要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操作规范,避免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

三、实验教材的准备和创新

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准备合适课程的道德教育素材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精心挑选的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原理与方法技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即将要操作的实验的基本原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通过实验教材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并将经典的实验设计原理和思维在课堂中侧重地介绍给学生,使其初步获得实验的概念及目的。例如,我们使用医院生化化验单的幻灯片来引入碱性磷酸酶的生化和临床意义,即病例引导型教学[5](Case Based Study,CBS),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想象自己已是医生,进入到看到化验单要进行诊断的角色中,在营造出生动的虚拟氛围后,开始讲解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测定的实验。在这样一个引导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感伴随探究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再例如,我们采用p53野生型小鼠和p53突变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s,MEF)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在镜下观察正常细胞与癌化细胞的形态,并通过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操作来观察不同细胞的衰老程度。实验结果是,p53野生型小鼠的细胞在体外培养7代后,衰老染色有明显的阳性现象;而p53突变型小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在同样的7代时,经过衰老染色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阳性现象。观察到实验结果,并结合染色原理分析结果,可使学生对正常细胞核肿瘤细胞的特性上有直观的认识,在基础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相关的肿瘤知识,极大地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为基本实验操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中,涉及到仪器使用方法步骤和个人动手操作锻炼,这些基础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连续几次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仪器和操作要点的讲解上,要尤为耐心和细致,在第一次,即树立良好正确的操作规范,预估到学生易犯的错误并提前告知并讲解,降低实际操作训练中的犯错率,让学生练习几次即可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克服学习中的枯燥感和失败带来的厌烦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灌输仪器药品使用完毕放回原位、贵重仪器细心操作及共享物品正确使用等为他人考虑的实验素质;另外,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强调并重复性地为学生树立实验室药品正确使用的观念。第三部分为设计性问题。就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或实验思路等方面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结果等有用的实验记录,结合简明的语言和图解在实验报告中进行解答,训练学生正规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求实验报告尽量不要和实验教材已有的内容相重复,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例如画流程图等形式)重新讲述实验原理及流程,促使学生自己能把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吃透,将学到的理论、技术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因而道德是可以教授和传播的;但同时,道德还是一种情感、意志或行动。”我们创新性地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学生传授了团结合作、尊重生命等道德知识,希望这些知识内化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使他们具备道德自觉的能力[1],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完备的医德,成长为医学道德和专业精神兼具的优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平昭,李云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状况与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0,11(5):8-10.

[2]沈雁霞,刘奇.浅论新时期医学院校道德教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39-40.

[3]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临床医学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

心血管疾病十分普遍,但一旦患上心血管疾病会极大的影响到日常的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对患者心理与生理上都有极大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昂贵,也会对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人们渴望有新的手段防治心血管疾病,让心血管疾病不再困扰人类。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主流的趋势,即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各自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对心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如何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使得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互补,从而对心血管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是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研究工作者的一大研究方向,但是医学研究不能只靠理论,需要反复的进行试验,试验的特点和方法也成为了研究者们的一大研究重点。

1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临床试验及其特点

1.1 临床试验概述

1.1.1 含义

临床试验归属于临床研究一类,但具有试验性质,所以要开展临床试验,需要找到具有特定特性的人群,以他们作为样本进行试验以验证治疗方法的实际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看到还没有取得大众认同的新式治疗方法的实际疗效,而真实客观的试验数据也可使该种治疗方法得到公众的信赖,在患者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也可以进一步的做出一些修改,让它惠及更多的人。另外临床试验还可以协助击破许多医疗过错中的误区,协助患者明辨利害,让他们不再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有用却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方法欺骗。

1.1.2 意义

要采取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不能只是凭空说说公众就会信服,它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从而为该种治疗方式提供值得信赖的依据。西医可以为患者做出具体诊断,并在必要阶段可以进行手术或是用一些医疗器械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的治疗,改变生活习惯等等方式也可以对病情有所缓解,而在这种时候,是不是可以融入中医的理念,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增强体质,进行比较长期的治疗。将西医的单独治疗与中医相配合,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2 临床试验特点及结构解读

国家对药物临床试验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措施,一般要选用提交审核后得到国家批准并取得相应的批号与合格证的药品,对于没有上市的药品,研究人员则需要有相关的资料证明其合法性且已得到国家许可,并且药物质量合格,并且不可大范围使用。[1]临床试验有一定风险,要充分保证试验的合理性,并最大程度确保安全,以免对患者心理造成阴影。

为了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医学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在实验中,不光要注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适应性,还要对其临床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结果应当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这样才能准确的预计抽样的误差,不管实验的优劣,都应当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方法。

2 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临床试验的具体方法

2.1 确定实验对象

临床试验的试验对象必须进行严格的选择,选择要根据试验研究的目的,对对象的相关指标进行核查,设定入选标准。其判定标准可以有许多种,西医的标准或是中医的诊断标准都是可行的。就例如在冠心病的阳性负荷试验中,参与试验的男性年龄均不小于40岁。又比如若是要观测治疗后患者的生化指标变化就需要参考病情的自然波动这些影响因素,及时针对变换做出相应改变,而不是一个硬性的衡量标准。

2.2 选择试验方法制定疗效评价指标

临床试验有诸多方法,需要根据每个试验各自的目的进行合理选择,比如可以将随机与非随机进行对照,也可采用平行或是交叉的方法进行对照。在这次试验中,随机双盲的对照方法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当然面对特殊情况如果样本特殊不适合随机进行分配,就可以采用非随机的方法,另外要对影响试验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用作事后对实验数据的校正。如果进行对照试验,就要根据环境去设立对照组,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都是很好的对照方法,但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并不适合全部试验。

在我国患有心血管病患病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显著性症状。在大量的临床试验当中,已经被证实的就是中两医结合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较良好的功效。能够显著提升哪个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避免其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应当设定为恢复患者患病前的生活水平。将考核指标分成主观与客观两大类,利用成熟的分级系统和统计方法,确保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评定结果。由于多种原因,主观和客观的评定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这个时候就应当结合临床诊治经验仔细分析,切忌草率地给出治疗方案。

2.3 严格控制细节施行标准治疗

临床试验是一项精确的工作,所以从试验开始就不可懈怠,需要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详细的备案,中医手段进行介入使其合并用药的百分比和剂量都需要在事前进行缜密的计算,才可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试验的信赖度。值得一提的是,中药间有许多实用禁忌,这些都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若出现未知的不良反应,要及时记录并持续的观察状况发展,掌握药物的效用以及在试验中的实际影响。在试验开始前,要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预判,事先进行应急措施的制定。

在临床试验中,参与实验的患者应当都能够得到同等的治疗,这也是实验者的基本权益。医疗工作者应当结合实际,确保治疗得到实效,以便于患者早日痊愈。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不同,因此也会带来不同的治疗标准。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最佳的医学证据。然而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中,必须要制定所有地区都要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便于比较不同地区实验之间的相似形与差异性,才能便于得到普遍性适用的结果。

2.4 安全性的考虑

中西药间有时会出现互相排斥的现象,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试验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试验目的是让心血管疾病可以更好地得到治疗,所以试验前就应对已知禁忌进行避免。临床试验与日常的临床实践是有一定区别的,对于临床试验来讲,在足够的药理学及毒理研究证实药物互相作用的安全性后,才可进行使用,并且临床试验随时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这需要对试验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包括一些指标的异常,及时处理不良事件,而对于已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需要提早制定处理方案,以保证不出现意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初期就会接受多种西药的治疗,在后续中药治疗跟进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现在的中药使用持续时间长,且通过静脉进行直接给药。[2]其实在传统的中医范畴外,对其安全性的讨论需要超出一般的中西药结合案例,在进行试验中,安全性也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评估。

3 总结

现今的医药工作者之所以要对中西医结合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进行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是根治,从而让患者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困扰。临床试验是研究人员获得相关数据最直接的方式,可以直观的呈现出治疗结果,对研究工作给予了最直接的建议和参考。要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也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并努力认识临床试验的相关特点,对临床试验的方法有一个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医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等[1]。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相反,糖尿病也可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探讨中医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 18例,女12 例;年龄36~79岁,平均(63±2.7)岁。对照组30例:男 16例,女14 例;年龄37~80岁,平均(63±3.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方案:胰岛素注射和他丁类药品服用。观察期1个月。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原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处方疗法。辨证属肝肾气阴两虚型方用生地30g、山萸肉10g、枸杞子20g、太子参15g、天花粉30g、葛根15g、元参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脾肾气阳两虚型用黄芪30g、党参20g、茯荟30g、生地20g、仙灵脾15g、猪30g、泽泻15g、泽兰15g、木瓜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心肾气阳两虚者方用生脉饮合五苓散加减人参、五味子各10g、麦冬20g、猪苓30g、茯苓30g、泽泻15g、桂枝6g、葶苈子30g辅以丹参30g活血。观察期1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5d和30d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且稳定。有效:糖尿病症状减轻,血压较治疗前下降且趋于正常。无效,糖尿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压未见改善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进行x2分析及T值检验,以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统计结果见表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为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优治疗前,且治疗后生活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主要是虚证,或本虚夹实证,本虚为主,标实为辅,气虚是因又是果,标实主要是果[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现代难治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为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病变分为两种类型,即大血管病变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理论上与非糖尿病者相似,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大中动脉,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周围血管病变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为糖尿病的特征性合并症,分布广泛,以肾脏及眼底病变为典型。

分型辨证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是当今临床最常用的辨证论治模式,有根据气血阴阳虚实盛衰分型者,有结合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方法分型者,实际上是在继承多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辨证方法。目前临床治疗中,中医药降血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治糖尿病的地位仍是作为现代医学的辅助疗法。但从大量临床病例中观察到,加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明显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症状[3]。客观指标证实,中药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糖耐量和微循环,因此中药对于慢性合并症有较好的确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潜能,亟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苏娜,徐,唐尧.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循证药物治疗[J].中国药房,2012(14):1330.

临床医学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抑郁;心率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R544.1R25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Methods Two hundreds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SAS and SDS scores,and then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treatment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HRV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35% of patients was accompanied with anxiety and 32.5% with depression in 200 hypertensive patients.The indexes fo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 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P

Key words:hypertension;anxiety;depression;heart rate variability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ial hypertension,EH)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情绪因素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多种器质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影响。老年智障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和焦虑有关,且二者之间的影

响是相互的[1]。焦虑和抑郁情绪也影响高血压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和存活时间[2]。同时,高血压也容易使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重,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合并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可能有着不同的临床特点。本试验通过收集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收集2011年9月―2013年3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且病程小于2年,无并发症,年龄30岁~60岁,入选时均未服用降血压药物或停用降血压药物>2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以2005年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为标准,即未服药情况下不同时间内测量3次基础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排除标准:近期急性感染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文盲或对问卷有理解困难者;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小于60%;近期突发家庭变故者;近期服用精神影响药物者;继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冠心病、重度贫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患者及6个月内严重外伤和手术史者。所有入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测量身高、体重和坐位血压,行24 h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测,查尿常规、血生化、普通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以排除并发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每位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每个量表各有20项问题,由患者根据自己目前心理情绪状况做出回答,按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累积20项问题分数得出总粗分,再按公式换算成标准分(标准分=总粗分×1.25)。SAS评分总粗分≥40分(标准分50分)为焦虑情绪,SDS评分总粗分>41分(标准分51分)为抑郁情绪。焦虑和(或)抑郁情绪患者需经心身科专业医师重新审核评定,参照我国精神疾病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及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以减少假阳性率。必要时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身科医师帮助下进行。将同时满足焦虑和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归为焦虑抑郁组,其余患者为非焦虑抑郁组;将焦虑抑郁组患者随机分为抗焦虑抑郁亚组和非抗焦虑抑郁亚组,随机方案采用信封法,即在入选患者降压方案确定后,抽取信封并交由第三方,第三方根据信封结果确定给抗抑郁治疗或安慰剂,并据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坐位血压、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检查。

1.3 质量控制及主要测量指标

1.3.1 基础血压测定 测血压当日未服用任何药物,为避免测量误差,采用统一的测量方法,固定诊室、固定医师、固定时间(08:00~09:00),固定使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测量。测量前半小时内禁止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15 min。测量入选者坐位血压,臂部轻度外展,充分暴露,气袖下缘位于肘窝以上3 cm,气袖中央位于肱动脉表面,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搏动最强点,测压时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待动脉搏动声消失,再升高20 mmHg~30 mmHg后以每秒2 mmHg的速度缓慢放气。双眼随汞柱下降,平视汞柱表面,听到第一声为收缩压,声音消失为舒张压。患者初次血压测量,两臂均要进行,选择血压测量值较高的一侧上肢坐位血压。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1.3.2 动态血压观察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测量(ABPM),袖带缚于左上臂(如两侧血压相差>10 mmHg,则缚于血压高的一侧)。白昼(08:00~00:00)每30 min监测1次,夜间(00:00~08:00)每60 min监测1次。每小时区间有效读数无缺漏,方可入选。将获得的ABPM数据统计分析以下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动态脉压(APP=24 hSBP-24 hDBP)。

心率变异性:采用经人工确认的各种期前收缩及伪差后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观察指标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受检者于检查前1 d及当天禁止饮用咖啡、浓茶、酒和可能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检测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3个反映心率变异性的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以有无焦虑和抑郁为应变量,以反映心率变异性的3个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 果

2.1 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临床特征比较 共入选符合条件的高血压病患者200例,其中男95例,女105例,年龄49.6岁±6.9岁。根据SAS和SDS评分及相关专业医师诊断,2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存在焦虑70例(35.0%),抑郁65例(32.5%),根据是否同时患有焦虑和抑郁,将研究对象分为非焦虑抑郁组和焦虑抑郁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24 h动态血压和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详见表1。

2.2 心率变异性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以是否患有焦虑抑郁为应变量,以反映心率变异性的3个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DNN和RMSSD为高血压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

2.3 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比较(见表3)

3 讨 论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逐渐增加,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之间的密切联系已不容忽视。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两种情绪障碍,高血压合并有焦虑和抑郁在临床中较常见。在对北京市高血压患者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4],高血压患者焦虑发生率为38.5%,抑郁发生率为5.7%,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焦虑和抑郁同时也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Levenstein等[5]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与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Stein等[6]研究发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更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Raikkonen等[7]研究发现焦虑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Almeida等[8]的研究发现老年人血清内皮抑素水平和抑郁症相关,而内皮抑素对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生成均有抑制,那么高血压、抑郁症和血管内皮抑素三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值得进一步探讨。美国有研究发现包含有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方案更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情绪低落或抑郁症状[9],说明高血压合并有抑郁情绪也有可能是药物源性的。本研究为排除药物对精神情绪的影响,所纳入的患者均未服用降血压药物或停用降血压药物>2周,以尽可能排除降压药物对患者情绪的不良影响。

[7] Raikkonen K,Matthews KA,Kuller LH.Trajectory of psychological risk and incident hypertension in middle-aged women[J].Hypertension,2001,38(4):798-802.

[8] Almeida OP,Ford AH,Flicker L,et al.Angiogenesis inhibition and depression in older men[J].J Psychiatry Neurosci,2013,38(6):130158.

[9] Wilson DL,Ried LD.Identifying iatrogenic depression usi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in patients prescribed a verapamil-sustained-release-led or atenolol-led hypertension treatment strategy[J].Res Social Adm Pharm,2012,8(4):309-320.

[10] Rubio-Guerra AF,Rodriguez-Lopez L,Vargas-Ayala G,et al.Depression increases the risk for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J].Exp Clin Cardiol,2013,18(1):10-12.

[11] Schmieder RE,Grassi G,Kjeldsen SE.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hypertension report increased stress and anxiety:A worldwide study[J].J Hypertens,2013,31(3):610-615.

[12] 苏海.焦虑对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6,14(5):332-333.

[13] Sunbul M,Sunbul EA,Kosker SD,et 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ar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fall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Clin Exp Hypertens,2014,36(5):354-358.

[14] Sjosten N,Nabi H,Westerlund H,et al.Effect of depression onset on adherence to medication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A longitudinal modelling study[J].J Hypertens,2013,31(7):1477-1484.

临床医学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心综合征;脑卒中;炎性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47.9 R25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6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159-02

脑心综合征(CCS)又称脑源性心脏损害,是一类由于脑部病变而引起心脏损伤疾病的统称。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心脏疾病,该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研究脑卒中引起脑心综合征患者的血浆炎性标志物的变化,旨在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104例为观察组,男55例,女49例,年龄36岁~67岁(56.6岁±5.4岁);脑出血46例,脑梗死39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9例。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人30名,男17名,女13名;年龄45岁~65岁(53.5岁±6.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试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院时、24 h、1周、1个月后空腹情况下取静脉血5 mL,静置后,于4 ℃下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置于-20℃保存。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均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测定使用ELISA试剂盒,为美国Genzyme公司产品;酶标仪为Thermo Multiskan FC型。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观察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与入院时相比,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IL-6、IL-10、CRP、TNF-α、sICAM-1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IL-6、IL-10、CRP等指标比较(x±s)

3 讨 论

脑心综合征主要是急性脑病如脑出血、脑梗死、急性颅脑外伤等累及脑干、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损害而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一类心脏疾病的统称。常用的监测手段有心电图检查,陈慧娟等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比脑缺血患者高很多,程度也较重;心电图异常情况与脑部损伤部位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呈现出同心圆的变化[1,2]。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在脑病的急性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CTnT)的异常情况也仅仅可以判定心肌出现损伤[3,4]。白细胞介素6又被称作前炎症细胞因子,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细胞炎症因子,具有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功能;IL-10是一种抑制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因子合成的白细胞介素,对于降低心脏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6]。在sICAM-1的作用下,可以引起炎性细胞与内皮细胞粘连,导致血管平滑肌增生,引起心脏疾病。CRP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吸收,促进凝血作用。TNF-α是激活的单核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分泌,刺激血小板的产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氧化代谢,破坏了内皮细胞的结构,产生细胞毒作用[7,8]。

本研究发现,脑卒中引起脑心综合征的早期,患者体内IL-6、IL-10、CRP、TNF-α、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孙晓靖,陈玉岚,张向阳,等.普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损伤大鼠心肌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2470-2472.

[2] 常宝成,杨菊红,任慧珠,等.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合成的影响及机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31(3):148-151.

[3] 董波,屈晓冰.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2):508-509.

[4] 史冬梅,张文,张维君,等.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医学,2004,26(4):253.

[5] 李洪宇,齐红梅.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2):118-119.

[6] 陈慧娟,高琳,朱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血糖水平变化

特点及其机制探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18(6):413-415.

[7] 李宏治,张宝成,钟志越.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J].中

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25(5):416-417.

[8] Lakoski SG,Liu Y,Brosnihan KB,et al.Interleukin-10 concentr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event risk in the estrogen replacement and atherosclerosis (ERA) study

[J].Atherosclerosis,2008,197(1): 443-447.

[9] 杨建峰,魏经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1B、TNF-α水平及临床意义[J].实用全

科医学,2007,5(11):954-955.

[10] 高宏伟,孙国章,李均辉,等.8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J].中华神经

外科杂志,2013,29(3):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