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词佳句摘抄

好词佳句摘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词佳句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词佳句摘抄

好词佳句摘抄范文第1篇

1、好词:谀词、谦卑、良师益友、刻骨铭心、气吞斗牛、凭吊庸碌。

2、好句: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操心;个人消灭了,茫茫宇宙照样进行,个人算什么呢;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这样下去,少年变了老年。与社会脱节,真正要不得。我说少年变了老年,还侮辱了老年人呢!今日多少的老年人都很积极,头脑开通;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

3、好段: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来源:文章屋网 )

好词佳句摘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为教学;感悟

一、多观察,注重平时积累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准标》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细心观察,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

二、扩大阅读,多练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写作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在写作时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三、多体验,合理想象,从说到写,注重学以致用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我们的写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了。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作文要想有意思,写精彩,留味道,合理的想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整篇作文从头到尾都是写实文字,就事记事,就人写人,那么这篇文章好比记流水账一般,文不成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必须留下想象的痕迹,因为想象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

够让空洞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流露出思想情感,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四、多鼓励,认真作好批改,注重作文评价

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出现一两句精炼的话,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就会有所进步。作文的批改要认真,批改包括“批”和“改”两个方面,“批”应该有眉批和总批两种。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受益。特别在农村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农村学生写作现状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吸收新鲜的教育经验和理念,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相信总有一天学生不但会不怕作文,而且还会爱上作文。

参考文献:

好词佳句摘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字词句;积累

一至三年级相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来说,仅是个“起步”阶段。识字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实属重中之重。而字、词、句的积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中就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3~4年级)阶段目标其中也有: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小学生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字、词、句才能顺利开展日后的中高段习作训练。

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作文。写作文除了要有丰富的写作内容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否则所写作文,就会显得空洞乏味,甚至不知所云。我们说,看书多的学生,好词、佳句积累得多,说起话来就会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如泉涌,挥洒自如。所以说字、词、句的积累能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是广开习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办法。

俗话说:“滴水成冰。”本身语文知识,就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慢慢“积攒”,学语文,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随时随处都要加强字、词、句一点一滴的积累。

那么,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加强字、词、句的积累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激发学生进行字、词、句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可是,低段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对知识的学习积累都极其被动,我们不可能靠强制性手段逼迫学生进行积累。再说强制积累的知识总是记不到脑子里去,效果不佳,反而增加学生负担。因而,我们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使学生喜欢积累才行。

为了激发学生积累字、词、句的浓厚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内多搞竞赛类活动。比如,一、二年级可以举行“比一比看谁认得字多,谁认得词多”“词语接龙”等形式的竞赛。三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增设“成语”“名人名言、歇后语、优美句段”等的竞赛活动。另外,对优胜者要及时赞扬、奖励。在学生平时的说、写训练中,发现其有好词、佳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积累字、词、句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积累字、词、句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二、要培养学生积累字、词、句的正确、有效的方法

1.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积累

学生平时在往返学校的途中,在跟父母、同学逛街进商场等日常活动中,要留心广告牌、物品名称等等,要随时随处用心看、用心记,以增加书本以外的词汇量。

2.三年级学生,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

在课内、课外看书遇见不认识的字、词时,不能张嘴就问老师,问家长,一定要随时翻字典或词典,而且要把它记牢,不能懒惰。

3.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

增大识字、认词量可为读书奠定基础,而读书又是积累好词佳句的重要途径。读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三年级学生,可准备摘抄本,随时随处摘抄自己喜欢好词佳句。

总之,学生字、词、句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其成效的,关键要能“持之以恒”。而且还要“学以致用”,将自己所积累的字、词、句能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口语表达和写作中。

参考文献:

好词佳句摘抄范文第4篇

精读课文,细品感悟

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大家、学者们的精华,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是我们提高写作技能的最好的素材。《大自然的语言》、《苏州园林》、《背影》等等一些名家名作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模仿。教课文的过程中,侧重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浅斟低吟中与作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自己发现语言中的情境美,意蕴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提升,厚积而薄发,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背诵美文,摘抄积累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美文、佳句、好词,再加上合理灵活地运用,那么写作对他们来说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吗?因此在平时我注重学生的摘抄笔记的整理,督促他们养成勤于摘抄的好习惯。摘抄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别人的好句好词为己所用。摘抄是为了转化运用。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感受生活,储存素材

好词佳句摘抄范文第5篇

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过多繁琐的分析,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也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都强调了读书对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以“读”开展教育,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朗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获得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进入角色,理解内容,加强朗读

儿童的情感极其丰富,课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内容,然后再加强朗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妈妈的爱》这篇课文时,她先把文中的三幅插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被彩图吸引了,仿佛置身于融融的爱的氛围中。上课伊始,教师指着图,充满深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家,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尽情地享受妈妈的爱,她多么幸福呀!现在,我们也和图中的小朋友一起来分享妈妈的爱吧。”当时,学生的情感马上被调动起来,教师边板书课题,边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妈妈的爱就在课文里,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细心想,一定能找到。”就这样,在教师要求读准字音的情况下,学生朗读起来,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之中。以读为本,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思,一边读,一边想,联系课文,感悟课题,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句子,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妈妈的爱》这篇课文中,我们就可以抓住几个句子来进行感悟。

1.“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指导学生边读边想:炎热的夏天,“我”躺在床上睡不着,亲爱的妈妈却坐在床边,给“我”扇扇子,“我”的感觉怎样?妈妈为了给“我”清凉的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让学生在对比中朗读,感悟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

2.“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指导学生看图对照文字,想象妈妈在雨中淋得全身湿透的情景,从而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是那么的无私伟大,进而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我”人生道路中的“遮雨伞”。此句的朗读,可以联系上句的理解,读出“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范读课文,以情唤情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在范读时,要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的理解。所以,每到课文的新颖之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感人之处,教师都要适当地范读。教师的情感如同春风化雨,时时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深入细致地感染着学生,诱导着学生积极的行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技巧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最有效的培养。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内心的体验,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语感。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巧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熟读成诵,扩大阅读量

小学生记忆力强,小学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积累佳词妙句,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能使学生终生受益。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苏霍姆斯基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活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补充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后,就可以介绍学生读《西游记》,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爱,引导他们读自己喜爱的,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地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不断增强语感。

五、多读多练,在练笔中培养语感

随着对课文的大量阅读,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表达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习作。教师不能局限于每册教材仅完成八篇习作的训练要求,而应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多读多练笔,在写中进行相应的语感迁移或进行语感创造。

1.开展课内小练笔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断或文章,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发展课文内容。如学完诗歌《妈妈的爱》后,教师播放一幅“冬天,一个小孩坐在火炉旁做作业,妈妈站在旁边看着”的画面,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表达对妈妈的爱的话语。有学生写道:“在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天,我在做作业,妈妈把火炉让给了我,寒冷让妈妈冻得发抖。啊!妈妈的爱是温暖的火炉。”

2.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开展课外练笔

写日记是开展课外练笔的有效途径。因为日记不受内容、题材的限制,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事,因此用词丰富、随意。教师做到及时批阅,及时点评,每周用十五分钟时间把写得好的日记在全班宣读,讲评写得好的原因,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这对学生习作能起到鼓励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开始体验到积累好词好句并尝试灵活运用的乐趣,为培养语感提供了机会。

3.做好摘抄,增加词语的积累

经典例文、精彩语段要让学生做好摘抄,逐步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做到潜心涵泳。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学生手中就会有一个内容丰富的摘抄本子,当他们在写作时,翻开摘抄本,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好词佳句等着去运用。虽然头几次,学生要借助摘抄本才能获得好词佳句,但当他们第二次、第三次运用这些句子的时候,就无需再翻开摘抄本了,而是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从积累运用中,学生博采众家之长又“脱胎换骨”于其中,逐步实现了语感迁移,实现了从领悟别人的语言向创造自己的情感丰富的语言的转换,从而达到了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