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污染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15-02

《污染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边缘交叉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污染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读研深造或从事污染生态研究、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污染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改革进行了若干探索。

一、优化教学内容

1.课程特点与知识体系。污染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相融合、相交叉的产物,其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化学、土壤学、物理化学、植物学等。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课程基础,因此本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仍应注意回顾与补充相关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本课程知识。

污染生态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大体可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两部分,基础篇主要介绍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即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具体包括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生物富集、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生物体对污染物的抗性及生物在长期污染条件下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这几个部分分章节讲述,但相互联系紧密,并且可在生物生命过程中同时发生,应从整体把握。应用篇主要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重点是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此外,污染环境的生物监测与评价也是污染生态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篇和应用篇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联系实际,两者互相印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学科特色,突出教学重点。污染生态学是生态学中实践意义较强的一个分支,将该课程与学科优势和特色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态学综合人才的培养。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科于1989年成为首批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与特色。主要是以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点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理与技术,土壤生态学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湿地濒危物种生境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湖植被缓冲带与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等。因此,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科特征,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有:污染物的生态过程的基本理论、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危害、评价及修复对策、水污染的土地处理系统修复原理、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可将本学科教师的研究成果与案例融入理论知识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实践的设计与实施

本课程在原教学大纲中理论讲授学时数为48学时,并未设置实践学时。针对本课程的现实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特点,将学时调整为理论讲授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同步开设,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本课程拟开设的实验实践内容具体如下:

1.重金属对植物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影响(4学时):将上课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不同重金属(Cd、Cr、Pb)对不同植物(小麦、白菜)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影响,考察不同重金属对不同植物种子的毒性效应,加深对效应浓度、安全浓度等概念的理解。通过不同组的实验结果比较,还可了解不同重金属的毒性大小和不同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敏感性。

2.人工湿地对城市尾水的处理效果研究(6学时):参观人工湿地尾水处理厂,调查人工湿地的植物种类配置和运行参数,采集人工湿地的进水和出水,了解人工湿地对主要污染物,如有机物、N和P的去除效果。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对污染物的吸收去除能力,综合分析理解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原理。

3.采用观赏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研究(6学时):分组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观赏植物,研究观赏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量,评价观赏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性能。该实验一方面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生物富集的概念,掌握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计算,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理解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原理,掌握超积累植物的筛选方法

三、教学方式的应用

1.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授方式。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理论基础概念、专业性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多媒体技术是指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承载信息的载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给学生以视、听新感觉,调动联想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污染物对植物超微细胞结构的损伤时,可以通过直观的照片展示不同浓度的污染物胁迫下,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损伤情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多媒体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播放速度快,信息量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缺乏足够的时间消化和记笔记,因此,应根据具体知识内容,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重点概念,通过板书的形式,放慢讲授速度,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案例教学与学生演讲相结合的方法。污染生态学的课程内容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污染生态过程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有机体的生态响应机制和其毒害表现,探讨污染控制和污染修复生态工程的学科。但是环境中污染物种类众多且对生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课堂学时有限,仅能挑选比较经典的案例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效果欠佳。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可指定阅读材料或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最新资料与案例,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给予针对性点评并引导学生讨论。如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章节中,比较经典的案例是铅和镉在玉米根系中的吸收和迁移,可以引导学生查阅铅镉等在其他植物或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规律,并在课堂上讲解、讨论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途径。该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了解学科最近的研究进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3.专题讲座。污染生态学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和研究性,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其学科内涵更加丰富。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污染生态学中出现的新污染物、新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因此,有必要开展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前沿与展望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主要介绍目前污染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如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内分泌干扰物、生态风险等。这些新兴污染物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专题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吸引一批学生投身于科研事业中。

四、结语

《污染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具有现实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与学科优势特色,优化教学内容,并合理设置实验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97-0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在21世纪的科技、工业、社会、自然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生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步入了稳定发展期。

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生态、环境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资源环境、自然地理、生态学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类知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市政、规划、环保、能源、旅游、国土资源、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部门从事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与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生态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了解如何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和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尝试解决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1.课程定位

“生态学概论”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机制,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明确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体现生态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治理以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环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日后从事生态、环保相关专业工作作铺垫。[3]

2.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生态学概论”课程相较于其他一些传统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科内容中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内容具备了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比如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等,需要具备生物、化学、化工、物理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是不断变化和发展更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和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更新教学知识内容。另外,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在测绘学院,课程设置也向测绘类课程倾斜,因此在“生态学概论”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将测绘知识运用到生态环境实践中,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性。

3.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

相较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生态学概论”课程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较为紧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群落生态、种群生态等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都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工程设计等紧密相关。此外,当前社会生活中经常报道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其本质和机理都与教学中的多个知识点相联系。[4]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笔者所在专业的“生态学概论”课程设置为32个课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而言,相对较少。如果在这样的课时安排内进行通篇讲述并且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目的就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上寻找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的教课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社会热点的课堂结合引导式教学

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学科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进展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是授课选用的教材在原则上是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固定性的,不可能根据行业发展实现年年翻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把一些和课本基础内容相关的新的热点研究成果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科研发展现状,反映生态学的时代性与变化特征。比如在讲解生物多样性问题时,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定义及相关公约外,还应着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以及近年来灭绝的野生生物进行举例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进一步明晰其重要意义。通过运用真实的照片和相关报道材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认识,并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前沿性和热点研究的知识点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课上和课下的资料搜索也可以扩大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视野,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基础。

2.紧扣知识点的扩展式视频教学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已由传统的板书授课改为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原先无法在板书上进行展示的一些图片、动画等资料很好地呈现在课堂上,有效增加了信息量,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实现讲授和视频播放结合。通过放映一些与课程某专题相关的视频可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并且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会更加牢固。比如在讲解海洋生态系统时,首先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视频教学,让学生观看一部生态纪录片“海洋”,然后再进行课程讲述,此时会发现学生能够主动结合视频中的内容来理解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都保持兴奋状态,更易于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由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认知,切实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3.案例与专题报告式教学

生态学的知识内容应用非常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工作和科研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运用案例和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通过听“故事”、看“故事”轻松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内容。

三、增强学生实践认知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除了课堂教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开展生态环境相关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搜集和相关实验。笔者所在专业在此方面主要从两个层面对开展教学实践给予支持。

1.校内实践安排

可以结合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地理学”等课程,建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并且无条件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和实验考证;同时,要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按照不同的专题研究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课题小组,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学校旁边的城中村―吊庄)进行初步的认知、调查,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汇报PPT,之后利用2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该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科研业务能力。

2.校外实践安排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澄合矿务局签订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由澄合矿务局提供实践场地,在暑假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利用矿区的煤矸石进行生态恢复利用的实验研究。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将他们视为教学的“主体”之一,针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充分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述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的兴趣,拉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意识,注重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通过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的学生不但可以满足当前工作及市场的需求,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中也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木壮,林媚珍,谢献春.基于创新理念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22-123.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2012Z-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3-01

《环境生态学》是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形势,强化环境教育,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高等学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了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课程,进行公共选修或必修,把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手段。《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对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在高等院校中如何开设好《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讲由于本专业学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对环境保护实践缺乏感性的认识,仅依靠板书和大量的语言课程显得抽象和枯燥。另外,从以往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环保技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强对环境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能够综合运用其它专业知识的进行环境规划、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强动手能力的提高,则是《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最为重视的内容。

2.改变学习方式,增加教学资源

针对环境生态学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太多,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详细介绍所有内容难点的特点,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对教材中出现的学科间知识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自学能力培养的关系,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工程专业行业网站资源,扩大掌握最新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动态。积极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扩大学习范围。将主要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材料、主讲教师讲课教案、教学讲义、实验指导、习题库及参考答案、课程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环境生态学》全部课程录像等全部放在《环境生态学》教学网站上。

3.课程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创新及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本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任务领会、计划落实、展示讲解等职业能力,考查任务方案设计、生态调查、生态监测、自主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环境生态评价、生态影响分析、环境生态保护对策等问题解决及报告撰写的能力等,进行环境生态学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开展教学计划内的实习实验,包括在实验室进行的结构实验、生产实习、企业参观实习,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记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对一些前沿生物技术和环保设备的研制,增加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际操作能力。选择性的设置一些有关生态调查、生态监测或者生态规划设计的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与技术问题的能力。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有选择的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参观学习。

4.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

现有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单一、内容已显陈旧、重点不突出,需要加强教材建设,课题组成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突出工科特色,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编写新的《环境生态学》教材。针对生态学生物学技术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邀请一些著名教授和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介绍环境科学及工程的发展前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前沿技术内容教授,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改变考试内容,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本课程的考试增加了平时成绩,作业、课堂练习、提问、辩论、讨论及其他表现机会都被列入考核范围,提高其在考核学生时所占的比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环境生态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其它院校环境生态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环境生态学》提出的新任务,结合高等高专学校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下,紧紧围绕“育人成才”、“质量第一”的办学生命线,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为搞好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云,李兆华.面向对象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09(4):161-163.

[2]余顺慧,程聪.关于《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16,13934.

[3]韩玉杰.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2009(1):147.

[4]雷泽湘,谢勇.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科教文汇,2008 (2):44- 45.

[5]王红新.《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6):135-136.

[6]黄一绥.美国大学”环境生态学” 课程体系及其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4-46.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化 网络课程设计 知识管理 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金项目】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1SA10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5-01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式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生态化研究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知识或技能的人,还需要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而教育领域的课程设计师,尤其是网络课程设计师,首先必须是具有生态意识,全面发展的人。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运用教育生态化理念就是为了行之有效地解决学习者学与教中的问题。面对当前教学改革实际,构建基于教育生态化理念的学习环境并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能能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发现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

二、过程-结果研究范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学设计领域开始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结果)之间关系研究的“过程-结果”研究范式,以及强调自然情景、采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课堂生态学(classroom ecology)研究范式逐渐形成。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十分重视研究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它认为教师的行为以及其他特点会影响学生并转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学生的成就都能够用观察和测量等方法记录。然后采用统计方法来确定教师特点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1]根据这一范式,有效教学的内容用经验确定的教学行为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目的在于或是根据某些行为的内在特性,或是根据督学或其他“专家”的判断提出教学达到有效果的各项要求。过程-结果研究计划的第一步是有相关性的。在一个课堂样本中观察自然发生的教学行为,然后求出观察结果所得到的变量与班级学生平均成绩间的相关。从这种相关相位图中,可以看出与学生成绩最有关系的变量。研究计划的第二步是用实验验证相关联的变量与结果是否有因果关系。[2]在过程-结果研究中,一般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师,并认为因果关系的方向是教师指向学生。对学生这个作为课堂中社会行为的合作构造者或作为能有选择地参加并加工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的积极思考者,所给予的关注不够。对教师作用的研究限制了过程-结果研究人员对内容或教材的注意。结果,许多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便在这种范式的实验布局中被遗漏了。

三、生态学研究范式

二战以后,当人类惊叹于自己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偶尔也觉察到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遗留子孙的无穷祸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伴随它的还有人们对造成生态危机根源的深层追问和寻求解决危机对策的全面思索。生态学的观念和方法对现代注意思维模式下的教学研究范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学研究的“权威性话语”、“统一性梦想”以及“确定性追求”在生态学面前纷纷梦醒。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生态学研究的信念,即教学的系统观、教学的差异观、教学的互动观、教学的情景的重要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完整和谐、教学双方的民主平等思想。生态学教学研究所运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参与式观察、行动研究以及访谈法等。

教育生态学研究范式借鉴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研究教学现象和规律提炼出一系列共同的思想、观念与方法。在这种研究范式下,教学就像是一个真实的生态系统――一个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事件等组成的系统,而且有各自的生态位,彼此相互联系,各自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教学也就有了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在自然的情景下教学,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变化性和灵活性。

四、生态学研究范式对网络课程设计的启示

教育生态化网络课程设计旨在塑造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性,以使他们具备在以后的生活和职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这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教育生态化网络课程设计旨在解决我们学与教中的问题。众所周知,知识发展是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的内在建构过程,学习者是在互动交流分享中进行知识建构的。所以,我们教学关注的焦点就自然应该从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转移到了学生隐性知识的内在建构过程中,并因而引起了对学习主体的真正关注,促进了对追求意义理解型学习的研究。真实有效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通过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思,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五、结语

基于教育生态化的网络课程设计中使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得到延伸,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习者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嘉毅著:《教学研究方法论》,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7年版,第19页.

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鼠害;防治建议

草地鼠害是草原开发利用中重要的生态学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降雨减少等原因,白银区天然草地严重退化,加上牲畜头数大量增加,超载过牧严重,草地生态遭到破坏,同时天然草场与农田错杂分布,农作物为害鼠提供了食源,鼠类大量繁殖,造成天然草场退化、沙化。畜牧业发展受限,农业生产受损。目前的现状是年年治鼠,年年鼠害不断。其原因一方面是对鼠害的治理单纯依靠药物方法,虽暂时限制了鼠害数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鼠类及其分布数量、种群特点以及危害状况不清楚,盲目地进行灭鼠,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收效不大。

本调查在对白银区鼠类及其分布和危害状况进行走访了解、多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鼠类的分布和主要种群数量以及不同区域鼠害分布密度,提出了对区域鼠害综合治理的建议。

1自然概况

白银市白银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黄河中上游,甘肃腹地。属典型大陆型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土地面积1 372km2,平均海拔1 946.50m。年均气温8 ℃,无霜期平均182d,年均降雨量193.70mm,集中于夏秋季,雨热同季,日照时数达3 065.72h。属微温干旱类和暖温干旱类草原。全区为黄河灌区和引大入秦灌区,水、电、光、热资源丰富。

全区以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扁豆、豌豆、糜子以及瓜果类、蔬菜类。畜牧业以羊为主,有羊、牛、役用大家畜等。天然牧草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豆科牧草少。全区地形多山、沟谷,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害鼠不但破坏草场,同时危害农作物。

2调查内容和方法

重点调查鼠害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危害程度。对城区和农田害鼠进行了走访了解和捕捉分类。对草地鼠害进行了重点调查,采用洞口系数调查法。即在调查选区时,采用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游动选点,每一生境类型区选3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区,用长条法布设样地,样地宽度为6m,长250m,调查时记录样地内所有鼠洞,统计完成后,在样地内堵塞所有鼠洞,经过24 h,统计被鼠打开的洞口数,然后在有效洞口置夹捕鼠,捕尽为止,统计捕到各种鼠的总数。计算单位面积中鼠只数。洞口系数=捕获鼠总数/有效洞口数;单位面积中鼠只数=洞口系数×有效洞口数。

3结果分析

根据实地观测和捕获分类,白银区境内主要分布、栖息的鼠类属1个目、4个科,计10种。有蒙古黄鼠(Citellus dauricus)、中华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灰仓鼠(Cricetidae cmigratorius)、黑线仓鼠(C.barabensis)、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等。 (表1)。优势类群为仓鼠和黄鼠。城区主要害种类有小家鼠、褐家鼠、灰仓鼠、黑线姬鼠、农田害主要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苍鼠、灰仓鼠、蒙古黄鼠、长爪沙鼠。草地害鼠分布广泛。

对草地害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鼠害有其不同的生境范围,在不同区域其鼠害密度也各不相同(表2)。从表2可以看出,白银区天然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鼠害发生,随草地类型的不同而鼠害种群、数量各不相同。山地干草原、荒漠化草原及荒漠上鼠害最为多样,危害也较为严重,中华鼢鼠虽然分布面积小,但其高度的挖掘能力决定其危害程度最为严重。

4鼠害防治建议

4.1鼠类虽然对维持生态平衡有一定的作用,但鼠类高密度发生成灾则必须加以防治。我区多年来防治鼠害首选是药物毒杀,虽然效果显著,但污染了草地、水源,对人畜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毒杀了鼠类的天敌,并且一种药物的连年使用,增强了草地鼠类的抗药性,为以后的灭治工作带来困难。因此,药物防治应尽量减少使用,只是在鼠害暴发的紧急时刻局部使用。

4.2加强对优势种的监测,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其经济阈值和危害的临密度,掌握鼠害发生及成灾规律和危害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控制灾情,减少损失。

4.3城区和农户灭鼠,天然草地鼠害在暴发时,可尝试使用不育剂灭鼠。施放不育剂毒饵后,一方面对害鼠有较好的毒杀作用,灭鼠率相当于一般慢性杀鼠剂。另一方面残存的个体因部分胚胎流产和死亡,使种群繁殖力降低,从而起到在较长时期内有效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增长的作用。

4.4大力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控制鼠类,健全食物链,促使鼠害草场的良性循环。鹰、蛇、隼、黄鼬等天敌种类,发挥其生物控制作用。

4.5加大生态防治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害鼠密度。要做好以草定畜,防止超载过牧,并且加强退化草地改良,遏制草地退化趋势,促进草地植被恢复,鼠类才能被抑制,鼠害才能逐年减轻。

参考文献

[1] 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保护学第一分册(草原啮齿动物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边疆晖,樊乃昌.植食性小哺乳动物与捕食风险[J].生态学杂志,1997,16(1)34-39.

[3] 梁杰荣,萧运峰.鼢鼠和鼠兔数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草场植物的危害.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3:1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