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精心钻研教材,根据学情找准合作探究点

1.教师精心钻研教材,找准探究点。

设计课堂教学探究环节前,教师应把文本自身蕴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和编者编排意图弄清楚弄明白,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找准合作探究点。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时,经常会发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语文老师就提出引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可以是自读,可以是互读,也可以是抽读,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这里的关键是要通过合作以强带弱。

二、设计合作问题紧扣目标,由易到难,体现思维层进性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按“四读”模式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全可以贯穿于“四读”模式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那我们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时,也可以依据“四读”模式层层推进,合作探究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由易到难,体现思维的层进性。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问题数量一次不宜超过三个,且梯度适宜。一般情况下,一组问题力求突破一个目标。问题呈现时语言简明,思维指向明确,条理性强。让学生一目了然,关键词句用鲜亮颜色标识出来。

1.读题环节设计情境导入读题,学生依据课题质疑问难,小组内讨论归纳,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2.自读环节设计小组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环节设计小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读懂文章的内涵,在小组内交流拓宽思维,再在全班展示交流,提升思维品质。

4.品读环节抓住重难点,设计小组探究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小组内交流拓展思维,读出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对话 问题式教学 语文阅读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86-0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的成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模式逐渐由“听”转向了“看”,阅读是人自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新课改正在进行,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实行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心存疑虑,不能很好的在课堂中实行。所以,我们应该在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指导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应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今,对于人才的重视很培养时前所未有的。我国的教育成本不断的提高,家长在课业之余,更加的注重对于孩子全方位技能的培养,陶冶孩子的情操。这也意味着,未来孩子的竞争压力也非常的巨大。为了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对于教育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的。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开拓与研究,更加注重对于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孩子探索知识的能力,这一理念逐渐成为我国当代教育的主流。概括来说,当前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1]。

二、有效对话和问题式教学的内涵与作用

1.有效对话的理念

对于有效一词的内涵,具有多种解释,但是都提到了有征验,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从教育学上来说,有效包含三个层面,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效果是指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与发展;效率是指教师在投入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后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效益是指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目标与学生具体发展需求的匹配情况。有效对话指的就是能够维护、激发、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交流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通过对话的方式,在一定方向性和主题的指引下,以平等参与为原则,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发表观点、进行学习的一系列过程。

2.问题式教学和有效对话的结合

阅读是人们通过认知器官,对语言符号进行识别,然后在人的大脑中转化为一定的概念,形成完整的思想,并发展为联想、评价、想象等复杂的活动。我国新课标明确的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一问题为起点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对教学中主要的核心观点、构思等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其主要的实施在于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引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探讨与进步,更加的注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对话的进行,就是体现在教学的问题性上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对话,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问答式的对话过程。

三、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预读的有效对话与问题式教学的设计

1.进行设计的目标

任何教学的进行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只有制定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字阅读审美、批判、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阅读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在课堂上,要通过有效对话和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2.具体操作方法

这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想是以问题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并不断的推进问题、归属问题,推进学生积极学习。

首先对于问题进行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包含三个原则,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和思考;第二,问题具有解答性,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探索能够找到本身对于问题的答案,并且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变;三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根据性,可以以生活、教学内容、学生的思想状态等进行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和教师应当是平等交互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进行思想的碰撞。在课堂氛围上,要注意对于情境的设置,这是使学生展开有效对话的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对话的有效性与适宜性、认知指向性进行控制[2]。

具体做法是首先把阅读分为泛读、读看、精读、评论、发言与书写这几个环节。在泛读过程,要提出问题,建立基本的文本感知;在读看环节,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对情境进行导入,学生结合教师的展示进行阅读;在精读环节,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方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体会;在评论环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文章深入的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在发言与书写的环节由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的扩展迁移,并写下读后感。在泛读的时候,问题的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蔡勉旅坚还亡友财》这篇文章中就可以问学生,如果你如果再没人看见的情况下,捡到了500元钱,最近有看上了一双漂亮的鞋,你想怎么处理这些钱呢?引导学生的解答兴趣[3]。在读看环节就要利用先进的设施进行实物的展示,加强氛围的营造。精读的环节要使学生对你文章的语言、情感基调、表达方式等进行掌握。评价的环节要注意对于整个过程的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的发言与书写环节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比如在《蔡勉旅坚还亡友财》中,就可以让同学们举出身边的例子,以及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要一味的强调高、大、全的模式,要在学生中展现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更加的具有代入感。在每一过程要把握好对问题深入的探讨,逐步推进问题的深度。比如说针对上述问题,先问学生怎么办,然后问任务是怎么办的人物有没有犹豫,你怎么看待人物等。

本文全面的介绍了目前对于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两种方法的具体意义,并介绍了这一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希望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赖桃英.现代教学技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影响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师、生、教材、文本四者间的精神对话,是他们之间心灵和思维的碰撞过程。阅读教学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和得到锻炼。教师要为学生优化阅读实践活动的氛围,精心做好阅读活动设计,搭建阅读活动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其思维认知,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

一、阅读教学活动应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解读是有效语文阅读活动设计的保证,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文章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教师的心里必须要明确。所有活动设计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精致;是否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起到作用等。只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不偏离教学主线,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所收获,深入理解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整合教材文本,突破教材固有编排限制,打开思路,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等综合使用教材,把静态的教材文本教学变成动态的活动教学,建构有效的、激情的语文阅读活动课堂,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二、明确活动设计目标,有序开展教学

阅读活动的设计应方向明确,主旨鲜明。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活动主题的指引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活动程序,使每一步都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整个活动设计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机的活动体系,各个环节步骤应是科学衔接的,不能颠倒。这样的设计才可以有效地、快捷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需我们下足功夫精心地、周密地制定设计,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地开展,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

三、灵活运用活动方式

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有效融合。如余映潮老师讲《云南的歌会》品读活动一:文意理解,则采用速读说话的活动方式,交流读到的内容;品读活动二:要点感受,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文中精彩的写人、写景、写物、写场面的精彩片段;品读活动三:精段品读,则采用合作探究“主问题”的形式,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再如,在《老王》一课中,学生通过集体诵读的形式是不能理解“我”的愧疚心情的。作者杨绛的内心情感需要学生用心、仔细地揣摩才能体会得到。阅读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有效的、合理的活动方式,定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四、活动设计要丰富多样

人们的认知是多元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同时,知识也是以丰富的形态存在的,不是固定形式的。所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也是迥异的。因而,教师应该设计和创新各种教学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应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参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斩获,有所发展和进步,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比如,有层次的朗读活动、丰富的材料积累活动、认真分析处理信息的活动、赏析美文的活动、积极的课堂阅读交流活动,独立思考分析解读优美诗文的活动,课内外的阅读和习作训练活动,阅读探究、创造的活动等,都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效的组合、设计,为阅读教学活动服务。这些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手段变化的重要体现,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阅读活动设计应有深度

教学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问题讨论活动,仅仅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解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根本不能算是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授模式,它还只是学生对文本的浅层认知,不过是达到了读懂课文这样较低的要求。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这不是说读几篇文章就能达到的,它要靠学生不断的读,大量的读,在阅读中感悟、体验,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所以说,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深度,高目标,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鼓励学生从多视角来品读文章,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体验;提倡多方面参考资料,探寻文章主题;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理解、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搜集资料,找出文学作品中这一类人物形象或者这一类表达技巧的活动等,这些都是更高思维层次的阅读活动。活动越深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认知也越深刻,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会有效得到提高。所以,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应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精彩的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主问题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对课堂提问艺术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问题设计策略。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在20世纪90年代借鉴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的提问设计思路,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模式,以推动对学生的“板块式”读写训练。自此,主问题设计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华东师大的倪文锦教授首次在高等师范教材(2004)中将“主问题”以教学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和确立:“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借鉴主问题教学设计策略,笔者结合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总结出在英语教学问题设计方面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问题性原则

问题性是“主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性特征,即教学内容是由需解决和探究的关键问题来呈现和组织的,语言、章法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问题解决”这一目的的过程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以关键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宕开枝节,对文本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使学生一旦进入作品就直奔情感目标领域,不纠缠于一词一句,然后再从整体加深对通篇词句的理解。

在教学新目标英语教材八年级下Unit 2 What should I do?时,可以用提问导入新课,结合新课,可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I want to buy a new bike, but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What should I do?

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回答,学生会给出You can ask your parents for money. You can borrow some money.等答案,然后补充说You can get a part-time job.或You could buy a used one.等答案,从而引出多种提建议的方式和could、part-time job、used等生词。

这样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知识时的障碍,为新语言知识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整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自下而上(即部分到整体)的教学设计是使教学过于简单的根源,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遵循相反的路线,即自上而下(整体到部分)地展开教学进程。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这样,就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更好地建构自己的内部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教材七年级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时,在教完生词及Do you like...?句型后,要过渡到第三人称单数句型的教学,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What do you like;Do you like...?

然后问其他同学What does he/ she like? Does he/ she like...?很自然地过渡到基本句子:He/ She likes…并通过p32第2d部分的Role-play找出John和Bob各自喜欢的食物,在表格中画出笑脸和苦脸。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What does John like? What does Bob like? Does John and Bob like...?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同时,在过渡处提问,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台阶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我们应该根据认识规律来设计问题,使问题围绕课文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主问题”的把握不准或理解不全面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将一个“主问题”分解成几个具有层递性的小的“主问题”。这样体现思维的层递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思维的难度,可以起到对学生阅读和思维的逐步引导作用。

在初中《牛津英语》7A Jobs people do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要求一般细节性的问题:Who is Mr. Henry? Where/ when does he do the job? What does he do in the office everyday?

针对学优生则可以有进一步的拓展内容:How long does he spend in the office? Do you like his job? Why?

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前提下进行问题分层,有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参与性。切记问答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由此拓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显示出来的问题逐步理解文本、熟悉语篇,从而实现课堂内复述语篇,背诵简短的对话、改写短文等语用能力的提高。这样自然分层使得学生真实的表达自我情感,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另外,要注意提问的关键技巧不是问“why”,而问“what is it?”“why”的问题易导致学生们消极、抵触的应付,而“what is it”的问题则会鼓励学生在不必进行裁决的情况下细致地观察,并乐于开放式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他们的认知技巧,而且可以帮他们恰当地、健康地分析处理各种行为模式。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艺术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6-01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艺术地设计问题呢??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

三、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四、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