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对烹饪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能教学质量;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06-03
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培养选拔优秀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大检阅。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件盛事。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创新技能大赛体系,深化技能教学内涵,探索技能教学与大赛结合的新模式,构建以大赛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技能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研究的背景与对象
(一)研究背景
技能大赛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展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精湛技能、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体现了职业院校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技能大赛,为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规范有序地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保证,真正做到了技能竞赛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和地方政府在认识和准备技能大赛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片面追求技能大赛成绩,有急功近利、“精英竞赛”的倾向,过分重视技能训练,忽略文化课教学;重优秀者的培养,轻普通者的训练;教学与大赛脱节、与企业脱节。政府重视对重点职业院校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轻普通职业院校的发展,大赛本身的公平性也受到质疑。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困惑,需要我们对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过程中的应有定位作出理性思考。为此,我们组建了技能大赛与实训教学问题专项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问题为切入点,在回顾关于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大赛的政策初衷的基础上,反思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身以及职业院校参与技能大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围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应有定位进行理性思考。
(二)研究对象
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选择了江苏省内不同地区5个城市的5所设置烹饪专业的代表性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这5所学校都分别参加过市级、省级和全国的烹饪技能大赛,特点是都很重视技能大赛,并都获得过各类各级奖项。调查对象主要是烹饪专业教师、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三年制中职学生。在5所学校中,总计发放835份调查问卷,其中,专业教师60份,学生775份,收回教师有效答卷36份,有效答卷比例为60%;收回学生有效答卷728份,有效答卷比例为93.9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关于技能大赛覆盖面的调查 其目的是调查对技能大赛的认识问题和技能大赛的普及率问题。内容包括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究竟是否需要举办,几年办一次最好,个人是否愿意参加层层技能大赛的选拔,对历届金牌得主的态度,现在各个学校推行的班级、系内、学校、市级层层选拔程序的合理性,个人对参加技能大赛选拔的态度等方面。
关于烹饪技能大赛质量的调查 包括烹饪技能大赛设置的项目(热菜、冷菜、面点、果蔬雕)合理性,烹饪技能大赛每个项目设计的竞赛内容(基本功、规定内容、自选内容、创新内容)的合理性,目前,烹饪技能大赛的规章制度的合理性,能否体现公平公正,烹饪技能大赛的整个程序的合理性,烹饪技能大赛评分要点中操作过程分和菜点成品分哪个更重要,烹饪技能大赛项目与企业品种的匹配性等方面。
关于技能大赛与技能教学关系的调查 包括如何看待技能教学的水平与技能大赛的水平,现在技能教学与技能大赛接轨程度,烹饪技能的基本功在技能大赛与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强化基本功训练,烹饪实训教学的规定菜品与技能大赛的契合度,技能大赛中的创新菜品如何实施教学,技能实训教学的教材是否符合技能大赛的要求,企业在技能大赛与技能教学中的地位,目前职业资格鉴定与技能大赛和技能教学如何匹配,烹饪职业的核心素养等。
关于烹饪技能大赛与教学资源开发 包括目前师资队伍的水平,实训实习条件,使用的教材,人才培养模式,电教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设备和设施能否适应大赛和教学的需要等。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有三种,即问卷调查法、研讨分析法和数据比照法。其中,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在此基础上,召集了5所学校烹饪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代表,就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研讨分析,并对5所学校历届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进行数据比照,由此掌握可靠数据,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数据分析与结果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就业心理 调适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型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高职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即将走上社会的高职大学生们是一个特殊群体,正经历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导致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我在推荐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基础上,分析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介绍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在就业过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扭结和沉积,往往会导致产生一些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常见的心理误区。
1.互相攀比,缺乏主见。
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评判自己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的常见办法是互相攀比,比周围的同学哪个选择了知名度高、效益好、岗位好的单位。他们在心理上总是感到:“我不能不如人。”互相攀比,互相嫉妒,有些高职大学生在和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问及的是该单位效益怎样,福利如何?他们的观点是:“管它专业对口与否,挣钱是第一。”“先挣钱,后搞专业。”就业标准趋向功利化。部分高职生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结果,不从实际出发,错过了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孤芳自赏,虚荣侥幸。
部分高职大学生自认为在校经过几年学习与锻炼,任何问题在他们手中都会迎刃而解。为了被用人单位选中,他们在推荐时有意抬高自己,虚荣心极强。另外他们认为,面试的时间很短,招聘人员不可能认真考察,只要充分表现自己,管它什么真本事不真本事,能签约就是真本事。
3.急功近利,忽视专业发展规律。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以专业的名称招聘人员,从而导致部分高职大学生产生误区。部分高职大学生没有从专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不了解,对社会的需求不了解,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例如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一些学生,只想到电厂工作,而不选择与专业相符的糖厂、水泥厂等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导致错过就业的良机。
4.贪图享乐,取近舍远。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高级技术人员。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就是体现高职人才的应用性特点,但是一些高职大学生就业时期望值过高,将薪金待遇放在首要地位,不愿意做一线的工作,不愿意承担艰苦的工作。另外,有些高职大学生对于就业非常务实,就是为了离家近或者为了情侣而一味地追求留在南宁工作,这类同学往往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高职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卑。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的缺点,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当这种自卑心理严重时就可能发展为自暴自弃,甚至失去生活乐趣。
自卑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有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总是过低估价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在就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身体存在缺陷的同学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2.焦虑。
就业焦虑是指高职大学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个体对多种生活环境的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焦虑。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结果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结果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高职大学生若个人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就会遭受挫折感,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有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他们既希望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理想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一种就业恐惧感,特别是一些高职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高职大学生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会形成就业焦虑心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3.急躁。
在单位的名单未最终确定以前,高职大学生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能在面试桌前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须经过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者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时,就匆匆面试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莫及。尤其是看到多数同学已经落实单位自己还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
4.怯懦。
怯懦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在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5.孤傲。
一部分同学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单位工作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就业中,这些高职大学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就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就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职业的选择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而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则是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把握机遇的关键。高职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作出合理的心理调适,以便全面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
(一)了解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
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就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国家在本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正在实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趋势,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规律,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自己的政策和法规。了解的目的不是研究、评判,而是为了接纳、适应。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骥,而是社会选择,优胜劣汰。要勇敢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
(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面对就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高职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特点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等。只有在正确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克服自卑等的心理,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次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从而减少就业的盲目性,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三)正确处理好自我实现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地选择职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确定职业期望值。正确的职业理想必须建立在符合现实、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符合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职业的选择应立足社会的需要,不能把个人的经济收入、名利地位放在首要位置,而应当充分考虑到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贡献。高职大学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克服攀比心理,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四)确定合理的就业标准和就业目标。
一个人的就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的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高职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高职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高职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高职生这就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高职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避免理想主义,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总之,高职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就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这样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尹小玲,孙凡.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现代企业教育,2009,(24).
[2]郝晓琴.高职毕业生择业心态分析及解决对策.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职业取向;就业指导;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32-03
职业取向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心理倾向,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职业、追求职业及其所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的主观向往。职业取向既是人的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调研组对淮安高教园区内的3所高职院校新生的职业取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
文献查阅 以“职业取向”、“职业理想”、“高职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通过检索获取相关文献数十篇,通过组织学习,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 调研组设计了《高职院校新生职业取向调查问卷》,对3所驻淮省属公办高职院校2011级532名新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最后确定486份有效问卷(见表1)。
统计分析 将统计结果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进行逻辑归纳,总结出影响高职院校新生职业取向的相关因素。
数据统计与分析
入学前是否做过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新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即使有少数学生有了自己的职业期待,也不知道如何去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这说明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相应的指导,往往将升学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取向(见表2)。
在选择职业(专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职业取向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当今社会不少学生较看重薪酬,还有的将工作环境作为择业的首要因素,这折射出部分学生爱享受、怕吃苦的消极思想,对此学校要高度关注并给予积极引导(见表3)。
影响职业(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从数据来看,近半数的学生在选择职业(专业)时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反映出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个性追求。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大半学生职业取向并不确定,更多地受到家长、教师、同伴以及社会的影响,其中家长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最大(见表4)。
入学后的主要感受 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状态,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同伴的落伍者”,情绪低落,态度消极,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入学后感到迷茫和空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确立新的发展目标(见表5)。
对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 从学生对高职院校专业认知的程度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并不清楚,甚至有近2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而我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是非常具体、明确的,对此我们要加以引导,尤其对新生而言,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见表6)。
对所学的专业是否满意 一个学生的职业期待是否与其所学专业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学习态度,通常满意度越高,越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主要原因是由于学院根据学生服从志愿以及学校办学需要进行调剂所致,对这部分学生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指导(见表7)。
入学后的发展目标 在调研结果中不难发现,心存升学愿望的学生远远多于希望就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学生则“以升学为目标”,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对矛盾,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具备“自主创业”意向者明显多于工科类学生,对此须加以积极引导(见表8)。
在专业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专业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选项中,选择以能力为重的学生占72%以上,充分反映了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强烈愿望,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见表9)。
希望从高职院校毕业后成为何种人才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从调研数据来看,机械、电子、食品等工科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选择了“技能型人才”这一发展目标,而财会、营销、金融、文秘等专业的学生则倾向于成为“管理型人才”和“自主创业型人才”。从数据来看,不少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比较高(见表10)。
希望毕业后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 心理学工作者经多年研究证实,个体只有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即所谓的“人适其职”或“人职匹配”,不仅能使求职者实现个人价值,而且能使用人单位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据调查分析,高职新生的“人职匹配度”在七成左右(见表11)。
希望毕业后得到的第一个职业岗位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学生存在“白领情结”,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会计、管理人员、办事员、文书、推销员等;相反,对成为一名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不太感兴趣。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尽管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级“蓝领”,但如果受教育者的观念不改变,那么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见表12)。
希望毕业后在哪个行业就业 学生在行业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其中,金融证券、信息传输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备受青睐,而对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则有一种明显的排斥心理,如食品生产、机械加工等。在调研中,食品加工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两个专业有83份有效答卷,而选择食品加工业的学生只有62人(见表13)。
希望今后在什么单位工作 前不久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就业,其中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就业的约占三成,为各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但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就业单位选择上,仍普遍存在攀高与求稳的心态。从调查数据来看,有36.8%的学生愿意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然后是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这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新生在就业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想法,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倾向(见表14)。
毕业后希望在何地区就业 从调查来看,很多高职学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而是片面地认为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少考虑到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见表15)。
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对考试成绩看得不是很重,他们更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不少学生认为拥有一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远远胜过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见表16)。
认为对未来就业帮助最大的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就业市场的不规范运作,有很多学生认为找工作就是要找关系,有过硬的社会关系就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这种想法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分地依赖他人的帮助,常常会导致学生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见表17)。
对策与建议
加强对高职院校新生的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如何看待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丰富的内容。它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选择问题上的反映,对个人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就是说,缺乏正确职业观的指导就很难对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改善生活、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三大要素是衡量一个人的职业取向的重要标尺,三者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职业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以“发挥个人特长和有社会贡献”作为首选标准。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更看重职业在改善生活、发展个性方面的功能和需求,而往往忽视了其服务社会的价值。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择业意向和从业态度。马克思1835年在《青年的选择》一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以人类的福利和个人的理想为主要指针。我们不应当认为这两种利益之间可能发生对立性的冲突,认为一种利益消灭另一种利益,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安排的:他只有为社会进步和同时代人的福利而努力,才能为自己完善起来。”所以,我们在学生职业观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作用与发展前景,通过引导学生放眼社会、紧跟时代,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统一起来,深入了解社会、主动服务社会,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加强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入学教育 提高学生对高职教育以及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是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的偏见,很多学生对职业教育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导致不少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产生了迷茫的心态,学习缺乏积极性。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咨询服务,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锁定在“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新的人生目标。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心理。正如黄培炎先生在《职业教育之礁》中所说的:“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何种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作为高职院校,不能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并由此转化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学校要为新生充分解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理解课程结构及其作用,掌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选择什么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职业方向。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学业与未来职业联系起来,那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也必然会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对高职新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在高职院校有很多新生职业取向模糊、职业理想淡薄、职业意志脆弱,存在从众心理,盲目追风。因此,学校要及时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每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不同,其职业发展方向肯定也不一样,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和职业准备阶段。著名学者先生指出:“大学生选择科系就是选择职业,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职业性格测试软件和职业兴趣倾向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自我评估,确定职业目标,确认专业方向,制定行动计划,分步组织实施,及时评估反馈,切实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凌方栓,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2]李荣华.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3]张小建.职业指导的操作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4]吴俊华.我国大学生职业兴趣现状调查与测验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金一鸣.中学生的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关键词:情感;容入;塑造美;审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78-01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信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以及职高生就业观的影响,普高热、职高冷的现象依然严重。致使职业高中生源素质不良,学生的思想、文化等素质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缺失,思维能力差,美与丑的界限模糊,情感自控弱,生产实践质量差等。给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意识,应当敢于创新,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力求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
一、强化职业教育的美育特征
サ谝唬要在引导学生审美上下功夫。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职业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职高学生感知对象的美。例如,帮助学生欣赏《红楼梦》,就需要介绍有关的社会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进步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否则,学生是不可能真正进入《红楼梦》的艺术境界和欣赏心理的。又如,欣赏齐白石的国画,也需要让学生了解齐白石以及他生活的时代。了解国画的有关知识,包括流派和技巧,否则,他们也很难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其次,培养和发展职高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理解力和想象力。这里也涉及某些知识的传授。例如,美术中关于色彩的知识,水墨画以墨代色的知识等。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这些能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职高学生进入欣赏心理。例如,根据美的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环境等,就有积极的意义。当学生进入美感心理之后,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深化美感。如,介绍前人的经验,同学之间互相启发等,都是有益的。
サ诙,要根据职高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美育。前面说过,美育的对象应当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还要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职高学生感知和分辨事物能力相对弱尤其值得注意。例如,《红楼梦》中既有艺术的美,也杂有糟粕。对于这一类美的对象的欣赏,就需要有较高的辨别力和较多的知识了。所以,欣赏《红楼梦》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比较适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计划。学生的特点,依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认真研究。
二、在职业教育中应遵循美育的规律
ッ烙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它的奥秘即在人们欣赏美时所发生的美感之中。美感并不神秘,从根本上说,产生情感的直接原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与评估。即一事当前,如果它大致符合并能丰富主体已有的认识,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和渴望,主体就会对它发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则发生否定的情感。情感还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根据这一规律,我在具体的实施中分了三个方面:
サ谝唬要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实施多种多样多层次的美育。对职高学生进行美学教育需要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职高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サ诙,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音乐、美术课,还可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文娱活动。例如可以集中地开展美学类讲座,开展文化艺术节等,把美育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样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还应该把美育融入智育和体育之中。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特别是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是美育的实施,想象力的发挥,都必须凭借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的把握与发展,也都需要想象力的帮助。如职高烹饪专业开设美术基础训练课有助于烹饪技术和色彩搭配能力的提高;机电专业开设素描造型课有助于结构制图能力的提高;文秘专业的艺术欣赏更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养等。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把美育融入智育的具体途径。至于美育和体育的结合,如健美操、远足郊游等,都是例子。还有,学校的环境、校风建设等,也是实施美育的具体途径。它能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サ谌,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和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如几何有立体对称美。在讲授中,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知识,诱导学生去发现图形或公式中进行证明推论所隐含的美。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总之职业高中实施美育的天地相当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会有很多好办法。
ブ耙到逃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学校美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从而推进技能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改善德育的薄弱状况,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做好精神准备。
おげ慰嘉南祝
[1]王海中.《加强中学生的美学教育》.
[2]《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14日,第4版
【关键词】中职 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克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9-01
在我个人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中职学校对与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这是能够影响学生们课堂上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普遍是不为学生着想,只是本着自己怎样方便怎样上课的思想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学生是否需要老师根据自身专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而能促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本文就针对中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一下初步的剖析,在此过程当中给与适当的解决办法,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积极地给与评价。
一、当今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学生心理现状
当今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对教学的质量要求已经是逐渐的在下降,这样对于教学就只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这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优化,给学生们上课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有很多学生觉得上体育课就是时间上的一种浪费,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上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老师教学内容也是比较单一没有什么趣味性,这样就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是存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够跟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联系,对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很感兴趣两方面,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在中职学校学生们对体育教学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授课过程与自身对体育课的看法不一致
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学生自身的想法就是老师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让自身的能力能够在体育课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确实很少能认识到的,所以学生与教师对于体育课堂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点,与此同时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所在。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这样的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的看法有所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清学生们究竟想要在课堂上得到什么,应该让学生能够得到哪些方面的培养。
2.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上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对于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到认真的规划和整理,这样就使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教学内容凌乱复杂,这对于我们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是很不利的,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们的内心也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很多时候学生会认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很没有意义,这样就使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产生,促使学生产生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障碍。在此过程中希望能够引起我们教师朋友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让学生们对于体育课堂教学重拾信心。
3.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过程对自身专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从各科进行对学生职业素质及技能的培养,这样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来面对今后的职场竞争。可是还是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还是一成不变的老传统,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职业类学校体育教学的新形势。所以会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当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非常大的心理障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弥补,下面我就会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对这一点进行相关的阐述。
三、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有哪些
1.将教学过程逐渐从引导过程转为带动过程
在中职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普遍认为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最实用不过的了,可以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由于中职学生们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引导式教学方法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那就是将引导逐步向带动教学进行深入,这样学生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自己更加适应当今技术型人才发展的趋势。
2.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进行摸索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积极的观察学生在上课时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这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是有着巨大压力的,在课上和课下多对学生内心进行了解,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到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和巩固自身专业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这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3.结合学生们的专业特点开展适应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比如针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将健美操教学以及体育舞蹈教学进行融合,这样学生在面对今后的工作岗位就可以将这一教学方法与工作很好地融合。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以及上手胸前传接球或者原地各种运球的教学,让学生的上肢力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学生在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不同专业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地培养。
结论:以上就是我个人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一些举例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其目的就是能够让我们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在此期间我个人的观点还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们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能够更加辉煌的发展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福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