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1篇

1.企业财务会计目转变的重要性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直接的冲击,经济环境变化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作用体现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在经济环境下及时转变财务会计工作方式是企业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财务会计目的转变有助于企业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对会计信息进行存储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够为企业的会计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目的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大环境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信息搜集来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行状况,从而保持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因此要将财务会计转变和经济环境结合在一起,逐步实现财务会计的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经济环境变化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低下经济环境的转变意味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企业及时调整其财务会计工作,以应对市场竞争。但是部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经济环境变化需求,其财务会计系统中会计信息的采集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只有相关管理部门的盖章和签字都齐全,才能形成有效地会计信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虽然其管理效率较低,同时企业不能及时及时了解经济环境变化下行内行情的变化,从而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财务会计工作分工原则不明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分工原则不明确,部分会计人员担负着多种工作,负责数据的传输、处理、报送、输出等工作,这种集中化的工作方式也容易造成内部人员的现象,一些熟悉会计内部操作的人们对系统内的漏洞了如指掌,从而会直接进行数据的修改和操作处理,降低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企业对内部控制不相容职责分工和职能分离原则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实施财务会计决策时,单位负责人对人员岗位没有实行重整,岗位分工混乱,权限设置缺乏牵制,会计制度不健全,核算过程不规范。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致使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即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与业务脱离,和具体实际差距较大。

2.3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缺乏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目的影响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当前财务人员要具备会计和市场信息分析两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市场信息化系统的会计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求,会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市场形势的变化给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跨级系统的相关业务活动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会计工作人员要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同时熟练应对各种会计问题,还要能够准确的掌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4财务会计审计误报风险加剧财务会计审计工作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误报风险,信息化审计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后生成财务报表,实现了会计数据无人化处理方式,但是会计人员不参与数据处理容易造成错报或者误报的现象,例如计算机识别磁性代码出现错误,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混淆和错报。信息化审计工具应当采用会计人员和机器设备双重控制,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参与计算机程序的升级和监控,及时发现程序软件运行错误,避免恶意信息盗窃或者修改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存在的风险之一。信息化审计资料的存储形式主要采用磁盘、硬盘等介质,一旦存储介质出现了损坏,就会造成其内部数据信息无法读取,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同时磁盘数据被人为修改的概率较大,引发会计审计工作误报风险。

3.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目的的影响

3.1对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影响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同时对财务会计信息要求不高,企业只需要根据市场状况进行战略决策,对财务会计风险的防控没有前瞻性的概念。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企业不仅仅要加强自身的经营和生产工作,同时也要了解企业财务会计政策是否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并从财务会计信息中了解经济环境变化下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增强对财务会计风险的防控力度。经济环境推动企业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升级,企业的决策者在战略决策时从财务会计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支撑,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策略。

3.2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经济环境对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影响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组织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规模和业务方式不断扩展,企业经营者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强,再加上企业战略规模的推移使得企业结构逐渐复杂,企业经营者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全面的理解,经营者通过财务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产生影响。企业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直观反映,也是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参数,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直观化和透明化,企业信息和外界环境的契合度日益提高。此外,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程度要求逐渐提高,并促进会计信息计量、确认、报告的规范化,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3.3对企业会计信息意愿的影响经济环境直观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影响其会计信息意愿的表达,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只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充分体现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一种被动的财务信息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扩大自,通过财务会计信息分析来构建筹资渠道和经营策略,强化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控制力度。再者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要主动向政府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给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4对企业财务会计环境的优化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促进了财务会计环境的优化,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为了更好的应对竞争,企业采用职业化的管理制度,优化财务会计管理环境,及时弥补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管理漏洞。再者强化对财务会计责权控制,企业对财务会计各个部门进行严格的权责分配,遏制不同环节中出现的信息失真现象,并在相关会计制度的规范下,制定企业内部的职业行为规范,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经济环境可以改进企业财务人力资源配置,企业采用严格的人员招聘机制,综合考虑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质,同时要完善考核机制,对于员工和管理人员采取相同标准的评价制度,保证企业公平公正性。此外提高会计人员的企业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会计人员更大的监督权利,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5对企业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影响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市场的变化也推动了信息化会计审计的发展,为了实现扩展信息化审计的应用空间,企业积极发展发挥其经济环境的主导作用,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适用原则,同时根据审计部门的需求颁布工作准则。再者为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会发挥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原则的践行,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反馈,对实施会计审计原则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政策和条款的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适用性。

4.结语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2篇

一、浪费时间,污染环境

(一)时间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小汽车热”造成城市交通堵塞,使出行的人苦不堪言。据悉,北京人也越来越多地开始遭受交通不便之苦。2001年12月7日的交通瘫痪只是一个征兆,那一场突降的大雪让北京成为“堵城”,数以万计的北京人到深夜有的甚至凌晨才瞒姗到家。时至今日,北京己经越来越无法逃脱交通堵塞的痛苦了。最受交通之苦的,是北京城“朝九晚五”的白领们。北京一家媒体会同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共同组织了一场以“交通与居住”为主题的街头调查,调查选择国贸、中关村、亚运村、金融街、广安门等五个集中区域的白领和12个拥堵路段周边的居民。调查发现,白领中多数人上班需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由此可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不是个小问题,必须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的轨道,用科学的发展观加以认真解决。

(二)环境污染严重

“避免重蹈西方的环境污染覆辙”,这是外国专家对我国“汽车热”提出的忠告。汽车排放的尾气对人民健康产生的危害比烧煤还要严重,而烧煤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主要的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一举一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会影响到资源的利用率。“北京地球村”创始人廖晓义说:“鉴于中国目前的状况,盲目增加汽车数量是一种错误观念。相反,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北京的一位规划官员说:“如果实施欧洲二号排放标准(EL月又(}一2),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会减少30%”。“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添置汽车,而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危害”。

二、汲取教训,借鉴经验

(一)时国外交通方式的比较分析

第一,在美国繁华的大城市到处都见到一排一串的小汽车穿梭般往来,它是美国最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世界上小汽车最多的国家,拥有小车1.2亿多辆。50年代以来,汽车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了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小汽车不无弊病:一是汽车数量过多,交通拥堵,效率低下。二是车祸较其它交通工具多。尤其是高速公路行驶,撞车事故时有发生。为此,警方配备了专门的交通巡逻车,对超速行驶都课以罚金。三是增加城市的噪声和大气污染。这是美国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大问题,它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四是停车场不敷使用。除特许外,马路边一律不准停车。有的公共场所附近没有停车场或者车场太小,车主不得不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在停车时需按时交费,过时罚款,这一切给人带来不便。

第二,布达佩斯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城,街道比较狭窄,蜿蜒迁回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北京笔直的大道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令人惊奇的是,布达佩斯市区以公共汽车、电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各种车辆居然鱼贯穿梭,畅通无阻。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布达佩斯每年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人占全市人口的84%。布达佩斯公共汽车市内线全长700公里,全市共有公共汽车6000多辆,全部为国产的“伊卡鲁斯”牌客车,日载客17万人次。无论是否高峰,公共汽车到站均比较准时,候车不超过巧分钟。这一点多数城市是做不到。公共汽车路线将到站时间表印在站牌上,公之于众,方便乘客,人们可以按时到站,不浪费候车时间。有轨电车在布达佩斯的使用率很高。有轨电车与无轨电车的线路加在一起全长240公里,全市共有1100多部车运行。虽然有轨电车开起来噪声大,快速行驶中不太平稳,但由于牵引力大、载客多,时至今日并未拆除。交通文明属于个性因素范畴,同等经济实力交通模式仍会有巨大差异。这种模式差异,有的能够反映经济实力上的差别,有的则不能,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以上国外小车客运方式与公共交通客运方式的比较结果,充分说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尤为重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第三,土地能源缺乏更为凸显。新发展需求出现了,而新生活方式占用更多资源和空间所产生的矛盾也出现了。家用轿车在给人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固有的弱点。它的运行能耗高.占地多、污染大。轿车载客的社会费用比公共汽车高6一8倍,能耗高3一4倍,空间占用量高9倍,环境损失高9倍,上述缺陷在人口密度大、土地与能源缺乏的中国更为凸显。

第四,公交优先是必由之路。据统计,在一个信号控制的平交路口,一个有效绿灯时长(50s)内总共通过57辆小汽车,其平均车头间距5.26m,车内共乘载116人,经换算,57辆小汽车占用道路的动态空间长度约为300m;如果让这一16人乘l辆大型公交车,则仅需占用17m的道路空间,两者相差17倍以上,至于每人每公里消耗的能源和带来的空气污染,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9倍以上和27倍以上,从定量角度证明了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

(二)借鉴俄法经验解决乘车难问题

1.借鉴苏联经验,缓解高峰拥挤,保证车辆正点行驶。高峰时,可借鉴苏联的“牵引无轨电车”,在基辅行驶着一种“牵引无轨电车”,它是两辆相同的、又各自独立的车辆连接而成,第二辆装有集电器,由连接前后车辆的电线给两辆车的发动机供电,两辆车一个驾驶员,高峰小时有30%的车辆用此办法调剂车辆,这样保证了全线车辆正点行驶。

2.学习借鉴法国经验,开辟“公交专线”。在法国,解决“乘车难”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开辟公交专用线,二是装置公共汽车优先行驶信号系统。此外,对公交实行优惠政策,公交费用的50%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补贴,而老年人乘车享受免票或半票乘车。

(三)世界各国的交通政策值得借鉴

1.不同城市采取不同的交通政策。在国外通行的做法中,国外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缓解堵车的交通政策,新加坡最为典型,以市中心为圆心,从外往里分为几个环,小汽车在环外畅通无阻且不收费用,每进一环收费一次,且一次比一次高,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纽约私车一律停在郊外,否则即重罚;华盛顿用公交车送官员上班,政府规定工作时间有急事回家,可由公交系统提供免费出租车;巴黎公交优先,轿车分单双号入城;东京地铁至上,_上下班乘地铁,只有总经理和董事长才有车位;伦敦停车费高昂,抑制轿车停车。

2.新加坡城市繁华区课以阻塞税。为缓解汽车阻塞,1975年规定限制汽车驶入地区有610公顷(11A),1994年迄今则扩大为725公顷。凡驶入该区车辆课阻塞税,给予通行证。各限制区进出口均有黄、绿两色相间的门标志与验证室,路侧附近商店代售通行证。这项阻塞税原为欧洲提议,但实施者当前仅新加坡。某些国家鉴于其实效,近年有效仿趋向,因据统计,新加坡不仅日交通量达到畅通均衡,且年收入50亿新元。

三、公交优先的应对途径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交通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全国不少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正困扰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乘车难”仍是所有大城市面临和巫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若干对策。

(一)坚持‘‘公交优先”原则

一是改善公交乘车条件是对私人小汽车发展的抑制,采用经济上优惠,吸引市民乘坐高速公交车,以提高使用率。二是构建轨道交通网。在繁华地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形成轨道交通网络,用最大的运量来疏导客流。在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城市,应建设快速交通网络,规划公交专用道,提高其车速,而不应寄希望于私人小汽车。

(二)对公交客运交通要实行投资倾料政策

要定期更新超龄车辆,更新小马力车,增加车辆及运力。并要调整现行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投资方式,建立多渠道、稳定的投资来源体制,打破由国家筹款的单一投资方式,广泛开辟各种投资渠道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同时把新线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结合起来。对公共客运交通建设在资金、税收及车辆、燃油、原材料供应上从优、从先。

(三)深化改革公共客运交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要建立公交的发展经营机制,定期调整票价。公共交通企业内部要建立激励机制,改善服务与经营。公交企业要努力拼搏实现三个目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运营质量、提高乘客动量。通过改革,使公交企业成为具有活力的独立自主的企业。同时,抓好公共电汽车线网及站点的优化调整,使场站队布局逐步趋向合理,消灭新区没有公共交通区的状况。提高公共电汽车线网覆盖率,改善乘车条件。

(四)实行现代化公交企业管理制度

要树立大公交营运观点,应将优化、调整大公交线网作为重点,将市辖县区的公共交通纳入城市公交总体管理范围,使各城镇的公交事业与市区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五)彻底解决“乘车难”的问题

选择客流大、道路交通条件好的路段,建立大站距的“准快”公共汽车系统。“准快”系统选用大马力、大容量、快速的新型公共汽车,其运送速度可比目前公共电汽车提高30%一40%。凡有条件的路段均推广港湾式停靠站。

(六)调整小公共汽车的经营方向

发挥运行灵活和对道路条件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小街小巷和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区增辟线路网,或新辟定点专线,为居民上下班服务,作为公共客运交通网的补充。为此应调整小公共汽车的经营政策,从投资政策上扶持为居民上下班、上下学的小公共汽车,实行与大公共汽车类似的政策:对于旅游服务的小公共汽车,则实行“优质优价”、自负盈亏的经营政策。同时,加强小公共汽车的管理体制及场站建设。随着小公共汽车的数量增加,其场站和保养设施应相应配套。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制度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法律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法律环境可区分为硬法律环境与软法律环境,即正式法律制度与非正式法律制度,它们对经济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正式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确定产权,确定经济交易规则,构建经济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通过非正式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而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所以,在目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时期,必须注意同时做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正式法律制度与非正式法律制度的建设工作。

一、法律环境及其“硬”、“软”经济作用的内涵

(一)经济发展外部法律环境的内涵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人们的经济行为受着两类经济制度的约束,一类是正式制度,另一类是非正式制度。所谓正式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建立起来的与经济发展相适用的具体经济制度,它可以通过文字准确的表述出来。所谓非正式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和文化的甚至包括宗教信仰方面的传统、风俗及习惯,它是一个难以通过文字所记载清楚的但对经济发展有深刻影响的内容。

经济发展外部法律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法律体制、执法环境、司法环境以及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法律意识。法律环境所构成的独特制度体系也可以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类,亦可称作硬法律环境与软法律环境。这里,硬法律环境即正式制度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建立的具体法律制度,在我国就是指建立的以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大法律部门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软法律环境即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在实际生活中,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上。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否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用的水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是否具有现代法治社会应有的法治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法律环境的“硬”、“软”经济作用内涵

广义上,法律环境就是一种制度,它由正式制度——法律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等组成,所以,经济发展与法律环境的关系类似于经济发展与制度的关系。这里的正式制度即法律制度,由于其作用的发挥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支持和保障,故而,我们可把它对经济的作用称之为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相应地,由于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作用的发挥更多地要靠人们内心深处对法律的理解与信仰,所以,它的作用的发挥比较间接,我们可以称之为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

从经济发展与制度的关系上来说,无论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生活都有重要作用。事实上,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制度对社会结构加以历史性的限制,它转而于个人行动中加上了结构性的强制作用。”同时,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价值取向相吻合时,两者才会发挥更大作用,正式制度的效果才会真正实现。所以,无论法律环境的“硬”作用还是“软”作用,只有当它们的价值取向相吻合时,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及其环境的优化

(一)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

法律环境的“硬”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确定产权、确定经济交易游戏规则、构建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来:

确定产权就是指确定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在市场经济社会,所有经济主体的交互行为从其本源上来说都是围绕产权而展开的,明确的产权安排一旦通过法律程序被确定下来以后,它就会对社会资源及其衍生的利益的分配格局产生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正是通过法律制度确定不同性质的产权,才为资源运用上的配置提供保障。比如,针对私有产权,就能完全通过自由市场协调的、自愿的双边交往做出资源运用上的决策。

确定经济交易游戏规则是指法律制度能够确定经济交易的游戏规则,从而使社会按照某一特定的规范运行,发挥规范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为经济交往主体提供较为准确地预测,保障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

法律制度对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组织的构建是为了有效地对活动过程加以控制,以求交易能够顺利地、低成本地施行。比如,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构建主要得益于法律制度的作用,这体现在法律所确定的企业准入市场制度、企业的资本管理制度、企业的登记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企业的债券制度以及企业的变更与终止制度等等均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使之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制度能够降低经济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制度的源泉。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将交易成本作为分析法学的最基本的工具。他们认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制度将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败是存在的,但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制度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内生性与稀缺性,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任何社会交往都需要支付成本的,制度的“使命”就是要减少无序的交易状态,促成有序的交易行为,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对于现实中的交易,不同法律、政治、社会制度中的经济行为会有很不同的结果,而最好的制度安排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交易成本。政府节约交易成本的做法是制定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就是说制定法律制度,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从而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

以上法律环境的“硬”作用正说明了建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分析:为什么中国的卓越技术,尤其在宋代的技术,从未转变为一次工业革命?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缺乏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前提,即缺乏一定的制度。

(二)关于“硬”法律环境的建设

硬法律环境的建设实质就是指法律制度的建设问题,在我国,就是指要建设好以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如何建设完备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体系呢?对此,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法律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国际法与国际标准。尽管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样,但是,各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内容却是有着相似标准的。法律制度作为世界文明成果,其基本原则、基本理论要符合国际法与国际标准。现代社会,闭关锁国、自我孤立,仅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制定法律制度,其发展前景必将是渺茫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海洋法系国家,都在注意相互学习,其法律制度的建设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其内涵、其价值取向更是趋于一致。

第二,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要与一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用。尽管一国法律制度的内容应遵循国际法与国际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法律制度具有同一的模式。一国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要与该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用。健全法律制度固然重要,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有立法规划。立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停滞不前,要考虑一国国情。实际上,一国最重要的国情就是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法律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与推进作用,法律环境的“硬”作用是通过发挥法律制度的功能展现出来的,但“硬”作用的效果如何,还依赖于法律制度是否与经济状况相匹配。所以,一方面,要依靠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分步骤、有计划的健全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发生实质性改变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内容当然也应随之改变。

第三,要保持诸法律制度间的协调性。任何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有着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国根据本国整体法制建设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分别构建符合各国实际的法律制度体系,并按各国的构架,推进整体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律制度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从整体上建设诸制度,不要孤立的看待每一个制度,各个制度的法律条文问应尽量减少冲突。对此,需要在立法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提高立法技术,努力发挥法律制度的合力作用。所以,在单独运用某一法律制度时,特别是运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时,要注意与其他制度问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整个法律制度的功能才能发挥,法律制度的建设也才会卓有成效,最终实现制度建设的应有目的。

三、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及相应环境建设工作

(一)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

法律环境的“软”经济作用实质就是指以公民法律意识、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为核心的非正式法律制度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非正式法律制度有助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形成与运用,并提高交易者的交易信心。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基本原则,被称作是民商法的“帝王条款”。这个基本原则要求交易者双方诚实、真诚、善良地相互对待,它是一种软约束,更多的是约束人们的道德,通过法律本身很难具体化,主要依靠人们内心深处自我的约束予以实现。一国发达的非正式法律制度正是由公正、公平、诚实、正义等基本法律价值为核心所构建的,所以,建设非正式法律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交易习惯,是有助于公平、正义、诚信等法律价值的实现的。而正是这些法律价值为人们所颂扬,成为一种法律文化后,必然会主导社会的道德文化主流,进而对经济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交易者提供安全的交易信心。

第二,非正式法律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理清政府与公民的权力界限,减少交易成本。现代社会,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该是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透明政府,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有法治观念。在这些方面,非正式法律制度的效能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由于非正式法律制度主要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上,因而,人们通过共同的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能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判断,这样就会容易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理清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界限,防止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冲突。在经济社会,非正式法律制度所带来的人们对法律的共同语言,所带来的人们内心深处积淀的共同价值判断,必然会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第三,非正式法律制度能够提供社会和谐的氛围,有助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分工。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活动的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是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而要做好这个工作,建设好非正式法律制度是关键。非正式制度的“软”作用是通过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来实现的,而法律意识的水准对人们经济生活会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分工使人们已经远离家庭作坊式的小商品生产交易时代,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更加丰富了,因而,需要有更多人共同遵循的交易规则。这种交易规则实际上就是符合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制度,它不仅需要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需要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而非正式法律制度的作用也正在于此。非正式法律制度通过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烙下痕迹,形成基本的符合经济规律的交易习惯,并随着法律意识水准的提高,准确地通过外在的合法、合理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准确地表现,必然会增进社会的和谐,进而促进经济活动的更进一步交往。

(二)建设优良的“软”法律环境

1、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及其培养的必要性就像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一样,人人也都有自己的法律观,亦称作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对法,尤其是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心理和态度的总称。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人们的法律要求及人们对法律的了解程度等等。法治观念属于较高层次的法律意识,它主要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运用公共权力过

程中的遵法、守法观念。作为“软件”的法律意识贯穿于人们法律活动的始终,被视为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要实行依法治国,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本国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官员树立起现代法治观念。只有人人都懂法、知法、用法,官员有了法治观念,作为“硬件”的法律制度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来。

在我国,重视全民法律意识培养,重视官员法治观念树立尤为重要。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较长,传统法律模式是礼法结合、国法与家法的融合模式,传统的中国法律文化对全民法律意识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人们的法律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情大于王法”的色彩。在法律运用中,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实行重刑轻民以及残酷的刑讯制度,使人们对法律充满恐惧感,很多冲突和纠纷都力争通过法外的礼教去解决。因而,法律的重要性受到削弱,人们疏远法律,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现实中,人们轻视法律而导致不守法,甚至违法的现象非常普遍。对国家公务人员来说,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存在着“权大于法”的观念,并且根深蒂固。所以,对手中握有公共权力的公务人员,法治观念的培养与树立是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

最近这些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树立,经过普法教育,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全民法律意识正在日益提高,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干部队伍的法治作风也有很大改善,但是,也要认识到,很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确实残缺不全,甚至存在很多法盲,官员违法乱纪、“权钱交易”仍然普遍存在,所以,我国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还是低层次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负面影响还是很深的,在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完全清除。因而,培养健全的法律意识,尤其树立官员的法治观念是我国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只有全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法治观念树立了,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法律环境才会是健康的,才会使法律环境的“软”作用发挥出来,保障经济的发展,有所作为。

2、培养全民法律意识,树立国家公务人员法治观念的措施

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治观念的树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代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继续在广大群众和干部队伍中普及法律常识。通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可以把人民群众零散的不系统的法制观念变为完整的系统的法律意识,并且可使国家公务人员切实意识到,他们是人们的公仆,他们所享有的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运用一定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与要求。

其次,重视法学教育和研究。法学教育和研究发达与否直接决定着法律意识的发达程度。一个法律知识丰富的人,才能较好地向全体公民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尤其对手中握有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才是守法、遵法的基础。所以,要重视法学教育,培育法律人才;要重视法学研究,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法律。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环境 影响 协调发展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些科技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而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何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同时保持经济的稳步的、可持续的增长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2013年国际市场形势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变化很大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实现了预期目标,进出口总额增长7.6%,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7.3%,进出口贸易达到4.16万亿美元,在货物贸易方面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进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必然带来有利的影响。首先,通过进口污染型产品来替代生产,从途径上控制污染程度;其次,通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及各种资源,提升我国环保设施及环境管理的水平。发展对外贸易是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及各种资源,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的是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要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依靠对外经贸这一点来完成。出口贸易收入一方面是节约能源、助理污染的外汇基础,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政策及标准都相对较高,提高出口额又恰恰需要满足这些标准,因此这就促使我国有关部门用更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来降低能耗,这也将会大大改善我国环境。此外,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得大家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培养人们与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努力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三、协调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与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

1、改革现有的环境规制制度

改革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在经济发展和环保决策中进入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盲目的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停滞,应该兼容实现二者的发展。第二,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第三,加快建设我国激励性生态补偿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建立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2、加强引资的产业和区域导向

我们应该有导向有目的的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应该将其导向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导向于绿色环保的领域,从而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比高、资源消耗低、污染小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内项目,少引进或不引进国家产业政策中限制内产业项目,坚决杜绝引进“二高一资”即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的国家产业政策内禁止内的产业项目,全面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加强监控,把好引进企业建设关。对所引入的企业,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行,都严格监控环保工作,避免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从而获得了招商引资和环境保护双赢。

3、促进并充分吸收外溢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方面会产生许多有利的影响。政府应该促进并充分吸收外溢,努力协调外商投资与环境保护。第一,让市场说话,打破市场垄断,促使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理竞争,这样有利于扩大外商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加速技术进步。第二,在加强和完善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吸引外资公司在本国建立研发机构。第三,在努力争取外溢的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术扩散方的相对利益。

4、矫正政府失灵

“招凤引凰”离不开先进的硬件、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条件,更离不开公开、公平、稳定的投资环境。要想在招商引资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需要地方在制度建设方面、在投资环境方面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而招商引资往往又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在确保招商引资的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保证引资数量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配套的干部政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使地方政府真正成为招商引资意识的树立者,招商引资战略的制定者,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者,招商引资平台的建设者,招商引资工作的监管者。

5、提高规制效率,建立“伙伴关系”模式

我们要努力转变投资公司方的角色,合理进行政府干预同时又要保持投资者的自主性,使其从投资方转变成合作方,为其提供长远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改变其技术外溢的供给方式,最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6、国际投资规则创新

不同的国家制定了不同的环境标准,因此不同的企业执行的标准不一。因此,那些执行更高的环境标准的企业反而花费了更多财力,也承担了更多的成本和竞争压力。这种不公平严重阻碍了外资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十分的不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国际投资规则中为外商直接投资公司设立一致性的强制性的环保标准。这种门槛的设置不仅有利于不同外商投资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也能保障了投资的质量和环境效应。

小结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党玉婷,万能,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J].山西财经人学学报,2012(8)

[2] 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02排放量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3(7)

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锅炉 燃烧 煤粉炉 改造

工业锅炉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设备,工业锅炉的用煤量在每年4―5亿吨左右,是我国的第二用煤大户。其大多数以原煤为燃料、技术发展滞后,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现以天津某药厂动力车间中压蒸汽链条炉的高效清洁改造为例,通过对实践中出现主要的问题:一是由于燃料燃烧不完全、排烟热损失大等造成的锅炉热效率不高;二是烟气排放难以达标问题,分析提出将该炉改造为高效煤粉炉的方案,主要方法如下:一是选用低硫、低灰、高热值的清洁煤粉;二是调整炉膛结构安装3台煤粉燃烧器、烟道加装换热器,保证高效燃烧、降低排烟温度;三是采用SNCR+SCR联合脱硝工艺、高效除尘脱硫装置,使烟气达标排放。进行链条炉改为高效煤粉炉的可行性研究,为同类锅炉高效清洁技术改造提供参考,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概况

天津某药厂由于生产需求、节能减排及环保需要,现将原有传统燃煤锅炉房一台锅炉及其系统改造成新型节能环保煤粉锅炉集中供汽站。

根据现场调查,现阶段生产用汽参数为:压力:0.5Mpa温度150℃用汽量:现阶段实际蒸汽平均用汽量约为30t/h,随着生产用气量的波动,峰值用汽量会达到50t/h,持续运行时间约5―7t/h;谷值用汽量约10t/h,持续运行时间月7―10t/h。

注:经核实该企业用汽量不稳定,高峰和低谷用汽量偏差大于40t/h,年生产约7920小时(330天,24小时)。

此次锅炉改造方案,采用更加经济、更加环保的改造措施,以满足该企业生产用汽实际情况。

二、锅炉的选型

根据天津市环保要求,使用煤粉锅炉是较好的选择。根据该公司投资规模要求,将现在使用的一台蒸气式链条锅炉改造为煤粉锅炉最为经济实用。 通过比较现在使用的供汽锅炉情况,煤粉锅炉具有明显优势。

与同装机容量的燃气锅炉相比,在投资和运行上有一定的区别:

1、燃气锅炉投资很小、控制自如灵活、运行方便、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但其高额的运行费用、巨大的燃气消耗量对于天然气供应紧缺的天津经济开发区来说,无疑是较大的挑战;

2、蒸气式链条锅炉改造为煤粉锅炉投资相对略大,但运行费用低、燃料消耗少,符合当地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控制自如灵活,更方便快捷。

三、链条炉改煤粉炉后的技术参数

通过对各地用户现场观摩、现场询问、查看运行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察,各类煤粉锅炉都呈现出运行稳定、点火自如、炉内煤粉燃烧充分、炉膛火焰明亮等特点。

蒸气式链条锅炉改造为煤粉锅炉,排放情况:

天津市经济开发区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非常严格,即烟尘浓度限值10mg/m3、二氧化硫浓度限值20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150mg/m3。从煤粉锅炉系统运行监测数据来看,新型高效煤粉锅炉排放的烟尘经布袋式除尘器后,烟尘排放浓度均在30 mg/m3以下,经过脱硫后,烟尘排放浓度在15mg/m3以下,经过湿式静电除尘器后,烟尘排放浓度可控制在10mg/m3以下;烟气经过脱硫塔后,通过设定浓度的碱液脱硫后,二氧化硫平均排放浓度均在50 mg/m3以下,经过湿式静电除尘器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可控制在20mg/m3以下;烟气经过SNCR和SCR脱硝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可控制在150mg/ m3以下,符合当地排放标准。

四、评价与结论

1.节能环保效益评价

本次项目选择新型高效煤粉锅炉,其燃烧方式为悬浮燃烧,燃料为三类烟煤,污染治理良好,达到当地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对于节约能源,控制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效益。

2.济效益评价

环保节能高效锅炉的安装使用,属国家重点扶持的节能减排新技术项目,项目实施后,该区域将产生较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项目合理可行

建设链条锅炉向煤粉锅炉的节能改造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环保、节能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政策和环保政策,对改善区域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节约能源,美化城市,节约人力物力并减少城市交通运输等各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节能效益明显。本项目合理、可行。

参考文献:

[1]史美中,王中铮.热交换器原理与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8.

[2]蔡增基,龙天渝.流体力学泵与风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陈志刚,张旭.浅析工业锅炉节能降耗的EMC方法[J].工业锅炉,2009,3.

[4]吴味隆等编著.锅炉及锅炉房设备[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5]陈听宽.节能原理与技术.北京[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6]刘茂俊.燃煤工业锅炉节煤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