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物种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湿地植物;种群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43-2

生态位(niche)这一概念是现代生态学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位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动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农业等方面。目前,生态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演替、种群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研究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态位理论在鸟类生态的研究中应用的实例较多,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则较少,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在湿地生态学研究中偏少。近年用生态位理论来研究湿地植物种群生态位已成为湿地生态科学的热点内容之一。

1 生态位研究进展

1894年,密执安大学的Streere观察了在菲律宾各岛的鸟类分离而生活的“生态位”现象,没有做更加详细的解释;1910年,Johnson最早用了niche术语:“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可以占据环境中的不同生态位”,Johnson没有给出生态位定义且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1917、1924、1928年J.Grinnell在研究加利福尼亚长尾鸣禽的生态位关系时,使用生态位术语并首先给以定义,他将生态位定义为“某一物种在群落种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实质是一个物种所占有的环境地位,即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后来研究者称它为空间生态位(space niche);1927年,C.S. Elton,给生态位下的定义是“一个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后来研究者称它为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或功能生态位(functional niche);1957年,G.E.Hutchinson提出生态位的n维超体积(n-dimensional hyper-volume)模式,他认为生态位是每种生物对环境变量(温度、营养、湿度等)的选择范围,因为环境变量是多维的,称为超体积,后来研究者称为超体积生态位(hyper-volume niche)。Odum(1959)、Whittaker(1973)、Colinvaux(1986)、张光明、王刚(1984)等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给出生态位的定义。目前,对生态位下定义研究者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当推C.S.Elton、J.Grinnell和G.E.Hutchinson三人,后来研究者分别称他们所下定义为“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

2 生态位理论在湿地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应用

2.1 在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宜性研究中的应用

物种生态位宽度的宽窄决定于物种对环境资源的适应能力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变化与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环境改变引起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变化。对湿地植物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测定值较好地反映了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水、氮、磷等矿质元素对湿地植物的分布生长造成影响,当这些元素发生改变时,湿地植物的分布生长也会发生改变。土壤水分能够分配和调节水资源、营养元素以及氧气的浓度的有效性,两典型样地土壤水分的差异影响湿地植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有效利用,引起湿地植物对水、氮、磷等矿质元素环境的生长适应性产生差异。湿地土壤的营养及水分因素是影响湿地植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影响着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以及湿地植物物种对环境生态位适应的程度。如果湿地植物受到这些生态因子的长期影响,那么这些湿地植物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水、氮、磷等环境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物种的生存适合度,可使物种对资源利用分化或生态位发生移动,从而使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降低,在环境资源范围变窄时,广布种往往扩展其生态位,而特化种一般收缩其生态位宽度。

2.2 在湿地植物种群种内或种间竞争研究中的应用

种群竞争与生态位重叠的关系是一个及其复杂的问题。生态位宽度较窄的湿地植物种群与其它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小,生态位宽度较宽的湿地植物种群利用资源能力较强,分布较广,与其它湿地植物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但具有较窄生态位宽度的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低,具有较宽生态位宽度的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高。当不同湿地植物使用同一环境资源资源维度时,湿地植物种间发生生态位重叠,一般在环境容量饱和的情况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的现象,从而会导致种间竞争排斥,最终造成生态位相似的湿地植物生态位位移或置换特征而生存或导致部分死亡。生态位重叠值大小能够说明湿地植物种群间在环境资源维度上分布的重叠程度,也能说明湿地植物种群在环境资源维度上的使用情况。具有近相似环境资源维度要求的湿地植物种群或生态学特征相似湿地植物种群,在湿地植物群落中生态位重叠较宽。

2.3 在湿地植被恢复研究中的应用

在湿地植被恢复时应该要考虑各个种群之间的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以及湿地植物种群之间是否有利用性竞争的生态关系,如果是竞争性的生态关系,那么至少要求将如土壤盐分的某一资源维度的不要重叠。在湿地植物种群修复时,应充分研究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特征,避免原有湿地植物与引入湿地植物之间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防止湿地植物种群间出现激烈竞争。基础生态位窄的湿地植物种群适宜于生长在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的生境、资源丰富中,基础生态位宽的湿地植物种群能在严酷的生境中生存。为加快湿地植被的演替,则应合理地选择,引入基础生态位较窄的种群,因此,在滩涂地上恢复湿地植被,一般应选择基础生态位较宽的湿地植物种群。

2.4 在湿地群落演替动态中的应用

湿地植物群落是对资源环境梯度的集合现象,随资源环境梯度变化而湿地植物群落自身的生态特性也变化,随资源环境梯度变化在群落演替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可依据湿地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宽窄、重叠程度高低及其动态变化,确定湿地植物泛化种和特化种,以及湿地植物在不同演替阶段内的变化。湿地植物群落包括建群种和优势种的数量功能变化、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以及资源环境梯度演化等。

3 结语

在湿地植物种群研究中生态位理论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依据对湿地植物种群之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的计算,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湿地植物种间或种群内的竞争,更深入理解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解释湿地群落演替动态机理生态位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鸿良,齐哗,胡涛.生态位理论及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拓广与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04).

[2] 袁志忠,何丙辉.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种群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4(02).

[3] 李自珍,赵松岭,张鹏云.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4).

[4] 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5] 林开敏,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03).

[6] 李鑫.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7] 黄梓良,胡永颜.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02).

[8] 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19-01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供应链协同;系统自组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解决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和价值。由于供应链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这些特征与生态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所以生态学理论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具有适用性。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的动因与策略。

一、供应链企业的协同动因

1.系统自组织。生态学理论强调系统元素的自组织性,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的自调节,进化的结果是生物本身结构复杂性的提高。生物进化总是导致新物种的出现和结构的复杂化——即有序性的增加。有学者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满足一定条件时生物可以自发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适应周围环境。这种适应既包括暂时性的适应反应,如条件反射;也包括永久性适应,即产生遗传性变异。把这个生物进化自发性条件称为自适应函数。生物界的生物自适应对社会领域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目前,供应链已从分散式管理转变到协同式管理,本文研究的是有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演化过程。供应链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产生序参量,都会引起涨落。正是由于有不断的序参量产生,有不断的“涨落”出现,供应链系统才得以不断创新。

2.自然选择。生物学中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定义为生物体繁殖引起了资源的稀缺,从而形成了消灭不够适应变种的压力。进化论学家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与机理来自生物具有一种不断地增加结构复杂性和完美性的天生趋势,生物具有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其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机制,强调经济体能否适应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在《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中论证了市场竞争倾向于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生存下来,最有效率企业的行为都基本上做到了使其利润最大化。面对有限的资源,现代的竞争形式以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行业里的各条供应链在接受着经济自然选择。那些能够很好地整合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实现无缝协同的供应链往往经受了自然的选择,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所以供应链协同是环境赋予的供应链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模式。

3.生物进化动力:协同基因。大量生物实验和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有竞争和合作,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互惠共生机制。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在此我们把控制物种分工与合作的性状的基因称为协同基因。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供应链系统内部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企业之间若为上下游关系或相关产业,则其收益相关性一般比较大。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竞争,资源规模有限,其实协同合作是他们的需求和内在愿望即他们携带有协同基因。正因为如此,供应链理论一经实施,便得到了很好地响应。所以供应链系统也采用了协同进化的方式来建立相互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以提高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

二、供应链企业的协同策略分析

(一)生态位与供应链协同进化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生态位概念相对抽象,一些数量测度指标如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体积及生态位维数等帮助理解生态位概念。从而,引出企业生态位概念,明确这一概念对于正确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的作用,以及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供应链成员构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应链是相互联系的多个企业集合体,与生物种群非常相似,呈现一种网络组织结构,称之为企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定义为企业的生态链,生态链上的企业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和共生关系,这就存在一个供应链的“最适密度”问题。描述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相互关系的“阿利规律”同样适用于供应链系统,即在一定条件下,当供应链上企业密度处于适度大小时,供应链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由相互竞争资源造成的供应链内耗太大,会对供应链生长起抑制作用。所以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应该建立在企业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之上。企业对资源的需求越相似, 产品和市场基础越相近,它们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程度就越大,竞争就越激烈。因此,在进行供应链的成员选择时,企业考虑入选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不仅减少了竞争,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提供了条件,使供应链由有序进化到更深层次的有序。

(二) r选择、k选择与供应链生态策略

生物学家们根据不同物种按照栖息、环境和进化选择将进化分为r选择和k选择。r选择是指环境气候变化大、资源相对短缺、灾害较多的系统对生物种群的选择;k选择是指环境气候稳定、资源丰富、灾害稀少的系统对生物种群的选择。根据对应的选择将进化策略分为r策略和k策略。从物种适应性出发,进一步将k选择的生物种群称为k策略者,r选择的生物种群称为r策略者。在生存竞争中,k策略者是以“质”取胜,r策略者则是以“量”取胜,k策略者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r策略者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

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形成的进化策略。与经济学家提出的最优化理论相对应,生物学家认为自然选择是一个最优化过程,一个现存物种表明了它是其对环境各种可能适应方式中的最佳选择之一。实际上供应链的进化过程亦是典型的环境选择的过程。有时处于减少风险考虑,会增加同类合作伙伴,但是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企业未必越多越好,它也遵循进化的生态策略。因为供应链所处的行业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超出环境的承载力,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优化生态策略的途径有: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要实现由r策略者向k策略者的转变;企业不能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大和低成本战略,要向创新和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的战略上调整;要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自觉遵循“适者生存”的市场生态竞争法则。

(三) 演化博弈策略

供应链类似于生物有机界的食物链,是企业生态链的载体,也存在着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循环发生联系并由此相互作用。种群生态理论研究的方向就是探讨生物群落的适应与变迁的过程。演化博弈理论最早源于Fisher、Hamilton等遗传生态学家对动物和植物的冲突与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他们研究发现动植物演化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不依赖任何理性假设的前提下用博弈论方法来解释。

在该理论中,核心的概念是“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ESS)。复制动态实际上是描述某一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数或频度的动态微分方程。根据演化原理,一种策略的适应度或支付(Payoff)比种群的平均适应度高,这种策略就会在种群中发展,即适者生存体现在这种策略的增长率(1/xk)(dxt/dt)>0,可用微分方程给出:(1/xk)(dxt/dt)=[u(k,s)-u(s,s)],k=1,…,k 。其中,xk为一个种群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u(k,s)表示采用策略k时的适应度,u(s,s)表示平均适应度,k代表不同的策略。如果u(k,s)>u(s,s),在一定时期内是演化稳定策略(ESS)。由此可见,一个物种的进化可能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从而引起其他生物的适应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所以,两个或多个组织的自身进化常常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协同进化系统。这种复制动态的微分方程可以描述协同演化的过程,可以为供应链协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三、结束语

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以自适应、自然选择、协同基因和生物进化动力为切入点研究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得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链优势,使供应链协同成为必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协同基因等论点。相应于内在动因提出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供应链协同策略有必要的生态位分离、k选择者的供应链生态策略和演化博弈策略。通过以上的研究为供应链协同内在动因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韩福荣,徐艳梅.企业仿生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 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

[3] 毛凯军,田敏,许庆瑞.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企业集群进化动力研究[J].科研管理,2004(7):110-115.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效益;风景园林设计;能源发展;可持续发展

伴随不断强化的公众生态意识以及不断进步的相关设计理念,所有人的心中逐渐深入了生态理念,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认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对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充分掌握生态学的设计手法,工程技术以及各专业会更多支持未来的发展中的生B设计,使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进步得到促进。

1、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1.1生物多样性原则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

生物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区域、时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的总称,这种多元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为了提升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效益,必须保持一定区域内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实现该区域内动物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实现生物物种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生物多样性设计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模块。目前来说,园林设计界对生态位原理的说法并不同意,有的学者认为生态位原理就是生境生态位概念,生境主要指生物群体所依存的生态地理环境,生物群体的生活环境对于生物来说意义重大,在风景园林设计环节中,需要重视这种生境生态位理念,进行生物群体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生态位原理是一种功能生态位理论,这种理论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功能作用,不同的功能对于生物群体的影响不同,这些不同的说法都不同程度上诠释了生态位原理概念。在我国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模式中,生态位主要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1.2生态位理论概念复杂多变

无论是什么模式的生态位理论,其核心都包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等概念,为了解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需要,需要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区域全部物种的了解,这包括生物的生长周期、营养需求、生长特性等等,从而进行区域环境中物种的合理选择及种植,避免出现区域环境中生态物种结构的不均衡,避免园林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构造合理性的自然生态结构,提升风景园林的整体功能性,实现自然物种结构的分化、整合。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物种搭配的工作,进行物种生长阶段次生资源的利用,通过对次生资源的利用,实现区域环境内不同物种关系的协调,提升区域环境内物种结构的稳定性。

2、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策略

2.1分析场地特征

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很小心很认真地遵守当地的场地特征,在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地形地貌得不偿失的破坏,保留下场地的人工特征和自然特征,经过设计,予以强化。做设计遵循场地特征,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在实体与人们的关系上,以及文化层面和外形上,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法,对相互交织的现状条件最大限度地调研、观察和综合事物的各种情况和联系,使做出来的人工环境就像场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与周围的环境共同友好生存。

2.2营造出乡土气息的植物群落

植物最主要就是生态效益作用,比如对空气、土壤以及水质进行净化,使城市中的噪音得以降低,城市之中的小气候更好的改善,减少环境的污染等。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基础是地带性植被类型,科学性和观赏性要兼顾,同时要保证种植的这些植物本身带有的生活习性要和准备栽种地区的湿度、气候等达到吻合的条件。配置的植物如果主要是具有乡土气息的,那么就要尽最大力把这个地区植物的主要特色很充分的体现出来。我们实际实施植物配置的时候,植物之间的单位是群落,结合乔、灌和草相互很合理地进行搭配,形成一个复合的群落稳定同时功能齐全的生态结构。使种间的相互补充更有利,从而达到相互协调的群落与环境、种群与种群。

2.3保护与利用水资源

对水的处理从生态因素方面来看,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一般集中在对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形成人工湿地系统,对雨水的收集过程中,再就是对水质的过滤清洁以及地表水的不断循环等方面。

2.4利用废弃材料

一些景观设计师在后工业时期提出并尝试了设计思路―对场地最小干预,在改造废弃地的过程中,生态发展的进程与场地的景观特征要尽量尊重。这些设计当中,尽可能地循环利用场地上的能量和物质,很多供市民的日常休闲城市公园是由工业废弃地到从荒野再到工业区转变而来,而景观建筑的良好材料则由场地中的破瓦残砖、工业废料、土堆矿渣、混凝土板、铁轨等组成,它们的使用最好证明了“自然界是没有‘废弃物’的”,同时很贴切场地的历史氛围。

2.5尊重自然过程

生生不息的自然系统,需要提供各种过程和条件来维持人类生存和需求。自然是具有自我设计或自组织能力的。盖亚理论表明,自然在整个地球之中无处不在,它自己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自我完善设计、生存并延续。一个很普通的水塘,常年累月没人照管也会自己形成一个由藻类、杂草以及各种生物组成的完善的自然系统,逐步形成生物链。如果经过人工以化学物质维护或用水泥护衬,则不会形成这种群落。由此可见人的设计能力与神器大自然系统的自我繁衍、完善能力差距还很大很大。具备这种自我设计能力自然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例如在建立城市中地域性生物群落中、治理水污染以及恢复废弃物等。目前污水处理系统之中广泛应用了湿地因其对污水的净化能力。

结语

作为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重要反映,景观是人与自然的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现代化园林景观也在不断的加快,同时在生态学理论下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准则是园林景观设计进步的源泉,而且同样还是美化环境的选择。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必须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对园林景观行业进行全新的审视,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陶锋鹏.风景园林设计之我见[J].四川水泥,2017.

生态学物种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建设、环境、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园林建设中生态学的引进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日益加速,城镇建设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国民在享受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保护环境这个话题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要想使城市的环境得到改善,必须加强对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力度。目前城市建设系统中引用最多的是生态学,生态学的引入让现代园林建设的关注焦点逐渐从艺术性转变为环境性,从源头上改变了园林建设的出发思想。

生态园林是生态学中的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结合的产物,这种综合了生态学与园林设计的新型产物将乔、灌、草及藤本植物合理地摆放在一起,形成与自然界相融合相协调的园林景观。这种生态协调的景观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二、生态园林建设五大法则

(一)物种多样性法则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物种多样性可以直接映射出该城市现代生态园林建设水准。物种多样性能够使园林的观赏价值提升,使其更好地抵抗外界干扰并保持稳定性。不同的观赏习性、不同的环境条件及不同的生态效应造就了多样性的物种。

(二)根据生态位法则进行植物摆放

某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称为生态位。在现代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时,应首先考虑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态位,合理地进行分布。这样可以防止物种间的直接竞争、形成一个循环的互补的生态系统,并具有健全的生态功能及复杂的群落结构。

(三)物种协调性法则

完整的园林景观需要具备一定的协调性,所以各种物种在摆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充分思考如何配置才能使整体的协调性达到最高状态。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物种与配套硬件建筑的协调性及物种与活动物的关系。

(四)整体性法则

现代生态园林系统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并在整体上具备完善的综合功能。同时在局部上也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园林内部的所有因素互相作用,带来正面的影响。使各局部功能之综合小于整体的综合功能。整体性法则促使人们更多地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园林的设计。

(五)环境与人的和谐法则

实施环境与人和谐法则,才能真正实现现代生态园林建设的价值。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环境建设中,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本角度思考建设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们的休闲娱乐目的,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

三、现代生态园林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物种多样性实施方案

林地、草坪、水体、人工景观作为现代化生态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为生态原理提供了多种生物的生境。

但在物种与硬件建筑相辅相成的同时,也会互相造成一些干扰,此时应根据仿生学理论,最大限度地模拟恢复生物生境的自然状态,并通过一些人工手段和技术辅助其运行。从而为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保持其多样性。另外还可通过增加物种生境面积来实现物种的多样性,在提高面积的同时改变其机构与功能,帮助其维持物种多样性。而物种的多样性又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时刻保持最巅峰状态。

(二)现代生态园林的规划方案

在选择园林植物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地域性,选择与环境相适宜的物种进行种植。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与以往传统的园林建设不同,它以功能性为关注焦点,艺术性为辅助内容,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合结构的物种会比单一结构的物种具有更强大的生态功能,例如在同等面积的草坪当中,可选用多种绿化方式进行种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安全性。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植物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绚丽的视觉效果,但却同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有些植物会分泌毒素,危害人们健康。又譬如有些在马路旁边的植物种植高度不适宜,给司机的视角造成障碍,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另外,在各辅助建筑的材质选择方面也应该考虑其环保性,尽可能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原材料,节约资源将其使用性能最大化,并预防环境污染。在建设大型生态园时应尽量利用现存资源,避免使用环境脆弱区域进行建设。

四、结语

生态城市的建设已逐渐赶上了经济城市建设的步伐,新时代的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体验与释放。而现代生态园林景点的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它可以给城市带来更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建设的理念也会越来越深入人心,其建设方法也会越来越完善。城市生态园林的策划与建设应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发展要求,并维持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