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2011年7月收治新生儿惊厥患儿37例,男22例,女15例;其中因围产期因素直接入院12例,外院转入25例;早产儿19例,足月儿6例,过期产儿2例;出生体重:<1000g 1例,1000~1500g 3例,1500~2000g 11例,2000~2500g 10例,>2500g 2例。
围生期高危因素:经追问病史,剖腹产患儿22例,其中有围产期高危因素如下:母亲有有异常妊娠、分娩史5例;孕期有感染、出血史11例;有孕期合并片如合并妊娠高血压、慢性肝、肾及内分泌病者5例;产钳助娩4例,臀位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2例,脐带异常10例:脐带绕颈7例,脐带脱垂1例,脐带绕身1例,脐带短小1例Ⅰ羊水胎粪污染8例:Ⅲ度5例,Ⅱ度3例,有窒息史18例:重度窒息10例,轻度窒息8例,产妇妊高征5例,产前感染4例。无以上病史7例,有新生儿合并多种高危因素。
惊厥临床表现
按国内文献,新生儿惊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①微小型:发生此类型惊厥新生儿11例(29.7%)。多发生于睡眠或刚清醒时,发作时以面部动作为主,表现为眼部、嘴部动作异常如眼球位置偏斜、眼睑抽动及眨眼发生及咀爵动作,有时可出现四肢游泳及划拳样动作。因抽搐时动作幅度小,并与新生儿正常活动难以区分,易被忽视。基础疾病分别为窒息史并颅内出血5例,均在生后3天内发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低血糖1例,另有1例为颅内感染者,以微小型惊厥为首发表现,后出现肌阵挛。有9例患儿惊厥时伴随明显心率改变如心动过速或明显下降,伴血氧轻度下降者4例。国内研究认为微小型发作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1],且占新生儿惊厥发作形式50%以上,观察比例明显低于以上数据。有可能是这种发作方式与新生儿正常行为不易区分。而我们发现患者多有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合度改变。体会是如有基础疾病者,如患儿安静时出现心率明显改变及血氧饱合度下降,应仔细观察有无惊厥发生。对于有围产期高危因素者,应加强监护。②肌阵挛型:此类型惊厥发作患儿发生21例。此型可根据抽搐范围分为局部阵挛型、多灶阵挛型及全身肌阵挛型。局部阵挛型指阵挛局限于患儿身体局部,可扩大到身体同侧及其他部位;多灶型阵挛指多个局部阵挛,抽搐迅速从身体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全身阵挛型指肢体及躯干反复痉挛。后两者多伴有呼吸、心率及明显意识改变。其中以表现为局部阵挛7例,原发病分为低血糖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颅内出血3例;表现为多灶阵挛5例,原发病分别为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颅内出血3例;表现为全身肌阵挛型9例,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例,其中有1例因感染严重出现强直性惊厥;颅内出血及窒息4例,脑发育畸形1例,病因不明者1例,但伴宫内发育迟缓及肝大拟考虑代谢性疾病。③全身强直型:此类型发作患儿5例。多见于严重颅内疾病及重度窒息、大量出血及其他重症疾病晚期。此类型中有颅内出血及严重窒息5例,先天畸形1例,颅内化脓感染2例,合并其他畸形4例。
全身强直型与肌阵阵挛型因发作时患儿动作幅度,并且反复发作,发作时几乎都存在伴随症状,如发绀、气促、心率及血氧饱合度改变,故易被发现处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与新生儿正常行为不易区分,而微型发作者动作幅度小不易发现。因此,新生儿护士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有惊厥发作高危因素患儿应加强心率、呼吸、末梢循环等生命体征监测,最好在生后3天内常规予以心电及血氧饱合度监测。不能正常进奶的患儿应常规监测血糖,以防低血糖发生。与新生儿接触时应时刻注意患儿体温、面色、意识、反应、囟门张力及肌张力状态。因为有些新生儿惊厥发作时就可以以呼吸暂停、屏气、呼吸增强、鼾声呼吸、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或缩小,阵发性面红或苍白,流涎,出汗等自主神经性发作为惟一表现[3]。
新生儿惊厥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组织缺氧,迅速止痉及病因治疗四大环节。作为护理人员,在发现惊厥史应确保呼吸道通畅,如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并及时予以氧气吸入及建立静脉通道。有全身肌阵挛及肌强直时肢体不应制动,防止肌肉拉伤或骨折。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瞳孔、抽搐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反复惊厥不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给予脱水剂预防脑疝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有无休克与呼吸衰竭,以便及时协助抢救。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自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产科出生活产新生儿1589人,其中:男726人、女863人,诊断标准,新生儿窒息按照Imin Apgar评分标准,即出生1分钟O~3分为重度窒息,4~7分轻度窀息,8~10分为正常。发生新生儿窄息1 03例,窒息发生率6%,其中轻度窒息85例发生率为5%。重度窒息1 8例,发生率为1%。
1.2 方法严格执行ABCDE复苏方案,胎儿娩出后,立即挤净并吸除口、鼻内粘液,触觉刺激使其开始呼吸,观察心跳、呼吸及肤色,如有羊水1lI度污染者,为防止新生儿开始呼吸,双手紧箍胸部,大多数窒息儿,即可啼哭和正常呼吸,上述处理呼吸不充分,心率
2 护理要点
2.1 保温整个复苏过程必须保温,胎儿娩出或立即擦干身上的羊水,减少体表散热,使新生儿的新陈代谢,耗氧量处在低水平,有利于新生儿的复苏。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至呼吸平稳面色正常为止,低流量氧浓度不超过40%,防止氧中毒。
2.3 复苏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做好护理记录,一般情况如神志、唇色、肤色、肌张力、大小便次数、颜色,同时做好各项记录如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2.4 窒息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要保持安静,为防止出血加重,头肩部应稍抬高,尽量不要搬动患儿头部,患儿烦躁时给予镇静剂,有明显颅内高压时,应用脱水剂,并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
2.5 合理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少量多饮,重度窒息的新生儿,由于血氧分压和PH值下降,导致血液重新分配,使大部分血液入脑、心、肾上腺等生命器官,肠壁处于缺氧状态,如果过早经口喂养,会使肠壁缺血坏死加重,易造成肠坏死,故经口腔喂养应在缺氧改善后由少到多,以母乳最好。
2.6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勤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预防交叉感染,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3 结 果
103例窒息儿中,2例因脐绕颈、急性缺血缺氧,引起重度窒息复苏尚未成功;4例因胎粪吸入20分钟后呼吸仍不规则,出现抽搐,家长放弃治疗。其余均复苏成功。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护理
Nursing Care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ZHOU Dan,CHEN Li,HUANG Gong-li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Ji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points of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80 cases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2011 .1~ 2013.6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one side blue light treatment and nursing. ResultsAll 80 cases were cured, no case of nuclear jaundice.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process can prevent complicatio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Key words: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Blu ray treatment; Nursing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蓝光治疗(光疗)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其操作简便,且无严重副作用而被广泛采用。我院采用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男44例,女36;足月儿56例,早产儿24例;ABO血型不合溶血32例,败血症1例,脐炎2例,感染性肺炎20例,新生儿窒息2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颅内出血2例。
1.2 方法
1.2.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1]。
1.2.2胆红素检测方法静脉血测定血胆红素水平,经皮测量胆红素动态观察,1次/d。
1.2.3治疗采用戴维XHZ-90L单面黄疸治疗仪,根据黄疸程度决定蓝光照射时间,照射12h34例,24h32例,48h12例,72h2例。光疗同时给予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输注、茵栀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1.3护理措施
1.3.1光疗前护理光疗前检查光疗灯管是否全亮,若有灰尘要擦去,黄疸治疗仪要预热使箱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32~36℃),湿度保持在55%~65%。光疗前给患儿洗澡,这样可清洁皮肤,减少感染。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指甲要简短,防止抓破皮肤。对输液者双手要稍加约束,以防抓掉头皮静脉针。
1.3.2光疗中护理光疗过程中要增加喂奶次数,勤换尿布,脱水者按医嘱静脉输液,记录出入量。对特别好动者,可按医嘱肌注适量鲁米那钠,既可减轻黄疸,又可减少体力消耗及防止两足摩擦破皮。2~4h翻身1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患儿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黄疸程度变化、尿、粪颜色与性状、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患儿有无烦躁、嗜睡、发热、呕吐、腹胀、拒食,以及吸允能力和哭声变化等,如有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者应暂停照射,及时与医生联系,进一步检查原因,给予适当处理。吸氧者,注意氧气的温度与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1.3.3光疗后护理光疗后给患儿全身沐浴或擦身,检查皮肤有无破溃,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并观察黄疸有无反跳现象。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3.1严密监测体温蓝光治疗中新生儿体温要保持在36℃~37℃,每2h测量体温一次。发热是蓝光治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当在蓝光治疗中出现发热时,暂时关闭光源,并物理降温。本文80例蓝光治疗新生儿6例出现发热,体温38℃~39℃,给予物理降温,暂停光疗,体温正常后继续照射。
3.2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能量,防止脱水在蓝光治疗过程中,记录出入量,观察是否有脱水现象。蓝光治疗新生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2],且蓝光治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时刺激肠壁,引起稀便,使水分丢失更多。所以蓝光治疗期间应及时补充水分,每2h喂奶1次,如进食不佳者,应及时静脉补液,保证水分供给。
3.3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及新生儿红臀入蓝光箱前给新生儿剪短指甲,防止哭闹时抓破皮肤。蓝光治疗中,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刺激肠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红臀发生[3]。故蓝光治疗新生儿要勤换尿布,并加强臀部护理,采用鞣酸软膏涂新生儿臀部,能有效防止红臀发生。本文3例发生红臀,经以上方法护理臀部后红臀消失。
3.4预防感染新生儿抵抗力低下,易受细菌感染,故预防感染十分重要。护理人员要带口罩,在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并做好新生儿臀部护理、脐部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3.5预防呕吐,防止窒息蓝光治疗时新生儿的自动是仰卧位,新生儿胃呈水平位,易造成新生儿呕吐。而新生儿放射能力差,呕吐时的胃内容物易呛入气管造成新生儿窒息。护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儿呕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在喂奶时采取45°角,速度不能太快,进食后半小时内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这样使奶汁尽快进入十二指肠,减少奶汁在胃内过长时间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发生呕吐时,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新生儿哭闹烦躁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抚触,尽量使其安静后喂奶,必要时给予鲁米那镇静。
4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措施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6.
[2] 曹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0-81.
[3] 洪黛玲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117.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生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HIE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并且是我国伤残儿童重要病因之一,及时准确处理HIE是减少新生儿远期并发症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HIE45例(诊断标准,参照沈晓明主编,儿科学第7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足月儿HIE诊断标准)。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9例,女16例,最小胎龄27周,最大胎龄42周,平均胎龄42±2周,体重最轻的2500g,体重最重的4000g,平均体重为3230±330g。院时间为生后0.5-7h以内的20例,7h-24h以内的12例,24h-48h以内的2例。患儿均通过头颅超声检查头颅GT检查脑电图检查,确诊为HIE。结果41例患儿痊愈,3例自动出院,1例转院。
1.2 病因分析 围产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动过缓;重症心力衰竭。其中围产期窒息是本症的主要病因。
1.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意识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临床可分轻中重3度。①轻度:表情淡漠与激惹交替或过度兴奋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②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③重度: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松软,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本科45例中,轻度有37例,中度有7例,重度1例。
2 病情观察
2.1 面色及神态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和神态的变化,面色青紫或苍白,察看皮肤有无紫绀花纹发灰或黄染以及出现的时间程度等情况,并注意肢体有无硬肿。要注意低血糖反应,有无表情淡漠与兴奋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的发生。
2.2 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 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囟门张力、肌张力,皮肤色泽、弹足底的反应、开始哺乳时间及吸吮、恶心、呕吐情况,估算出入量。密切注意体温变化,保持新生儿处于最佳体温,严密进行心率呼吸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的准备。
3 护理要点
3.1 建立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入院时详细询问分娩经过:有宫内窘迫和窒息史的新生儿应给予吸氧6h以上;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选择用氧方法及调节氧流量。有胎粪吸入史的新生儿应保持安静,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头部搬动,以防颅内出血;对于有羊水吸入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急救用具。
3.2 保暖减少氧耗量 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下产热,氧耗量增加,代谢亢进,加重代谢性酸中毒。因此要加强保暖,新度处于最佳温度,即在36.5℃-37.4℃之间。
3.3 建立静脉通道 尽早建立静脉通道,防止低血糖及低血压。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液体渗漏,防止局部坏死,发现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局部用硫酸镁冷敷
3.4 合理喂养保证营养 对于病情较轻,能吸吮和吞咽而又无呕吐者,可试用母乳喂养;无吸吮能力、吞咽反射差而无呕吐者,可试用鼻饲母乳或奶粉喂养。每次进食前均应抽吸胃内容物,如残奶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则应减量或暂停1次喂奶,如持续有较大残留奶则可改用静脉营养;对于病情较重,惊厥频繁者应给予肠道外静脉营养,以保证充足的营养。
【关键词】 腋静脉; 留置针;早产儿
输液是早产儿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基地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并发多种疾病。临床上新生儿常选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留置针,但易发生渗漏、静脉炎,且保留的时间短。2013年我所在医院共有60例患儿经腋静脉穿刺置留置针,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在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共有60例患儿经腋静脉穿刺置留置针,日龄10 min~28 d,体重1300~4800 g,其中男38例,女22例。
1.2操作方法
1.2.1 穿刺方法患儿平卧,头偏向对侧,将穿刺侧手臂轻轻 拉直背伸,使之与身体纵轴成110°~160°,腋窝呈水平暴露,不用止血带,左手拇指与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常规消毒皮肤后将留置针在腋窝下方以8°~12°进针,见回血后采用单手送管退针芯法(用拇指弹送外套管,食指掌面退针芯),透明敷贴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位置。
1.2.2 证明穿刺成功与否的方法将留置针软管送入腋静脉内,拔出针芯回血通畅,证明穿刺成功,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手臂恢复自然位置。若误入动脉回血成冲击状,颜色鲜红,推注药液时阻力大,腋下局部皮肤呈树枝状苍白,应立即拔出,棉签按压3~5min。
1.2.3封管 严格无菌操作,采用输液泵以匀速输入静脉营养液,输液完毕用5U/ml肝素液3- 5 ml 正压封管.
2 结果
60例早产儿留置时间最长的达15天,最短的5天,其中大15天的5例,平均留置时间达10天以上,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且无明显原因的白细胞升高。
3 护理要点
3.1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腋静脉穿刺所引起的感染,穿刺前要常规消毒皮肤,范围应超过腋窝部分外1 cm,连续输液者,24 h更换头皮针和延长管,接头皮针前肝素帽常规消毒。留置针一般留置5~7 d,最长保留时间为15天,无红肿渗出静脉炎发生;而额正中静脉、手背静脉、桡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耳后静脉和颞浅静脉则留置时间较短,最短的时间甚至为1天,最长保留时间为5天。而且腋静脉虽未做细菌培养统计,但全部患儿均无不明显原因的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现象【1】。
3.2观察 留置后要保护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交接班时注意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情况,如有发红、渗血等,应立即拔除,并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腋窝组织松软,少量渗液时不易发现,应经常触摸对比两侧腋窝、腋下至腰际间范围的质感,以便及时发现渗漏,发现渗夜时及时给予拔针。
3.3预防堵管 每次更换头皮针时,应排尽管内空气;更换药液时,应将留置针内回血冲干净,以免在留置针管内形成小血凝块,引起堵塞。如输液不畅,切勿用力推注药液,以免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液循环中而发生栓塞的危险。
4、结论
腋静脉的优点 腋静脉管径粗大、走形直,留置针套管进入血液后漂浮在血管内,减少了留置针套管对血管壁长时间的机械性摩擦【2】,经腋静脉输液保留时间长平均9~12 d,而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管径细,穿刺保留时间短平均2~3 d。因此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减少了患儿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损伤,从而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利于长时间输液治疗,尤其对于早产儿、窒息伴有兴奋或颅内出血的患儿,采用腋静脉穿刺可避免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不必要刺激,使患儿保持安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经腋静脉输注高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钙剂、多巴胺、静脉营养液等外渗几率小,因为中心静脉粗大、血流快,可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从而保持了血管的完整性,减少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输多巴胺时局部皮肤无特殊改变,而经头皮或四肢静脉输注多巴胺时局部容易发白,长时间留置易出现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腋部的活动幅度相对较小,并且腋静脉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安全性较高,经x线观察即使手臂下垂留置针也不会打折【3】。。验证了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及液体外渗,堵管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头皮及四肢浅静脉,且抓掉及皮损的机率为零.所以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外周浅静脉,即减轻了病人痛苦、负担,又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临床护理杂志,R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