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2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Guan Kaiyun
(Communication Authority of Shanxi Province,Taiyuan030012,China)
Abstract:The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technology-bas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as entered the business of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Therefore,we need to explore the moder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role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making it better for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Enterprises;Organization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末,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互连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都日趋成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信息己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社会发生着一场变革,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是其主要内容,信息化管理则是利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所进行的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市场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现在LIMS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为接受,在美国每年要召开一次LIMS大会,讨论LMIS的有关问题。在国内,LIMS在九十年代开始为人们所知道,并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一些初步推广,但总的来说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当然也受到了各种条件的制约:体制、观念、经费等等,但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硬件基础条件和人们的观念[1]。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定义及发展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
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30年代,柏纳德就写书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同一时代维纳发表了控制论和管理,他把管理过程当作一个控制过程。50年代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1958年盖尔写到“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时数据处理一词已经出现。
信息管理系统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1970年,由Walert.TKeunvena定义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很明显这个定义是出自管理而不是计算机。他虽强调了用信息支持决策,但没有强调应用模型,也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所有这些均显示了这个定义的初始性。直到1985年,出现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一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当时达到的水平。它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在高、中、基三个档次上支持管理活动。但
人们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解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或部门)过去和当前运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来获得所需信息,从而达到控制企业行为并对企业的未来状况提供预测资料,从整体上辅助企业的领导进行决策的目的[3]”。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获取信息是否及时、信息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Intranet网络,并且利用Internet/Intranet实现企业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流,从而有效的管理企业。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设备更新速度快,人员和设备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实现人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无疑将给企业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在80年代即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大量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讯、交通、运输、商业、建筑等各个行业,通常被称为无纸化、无笔化管理工程。由于我国计算机硬件发展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经济发展过程相对滞后,计算机软件开发市场疲软,缺乏安全性,再加上软件开发人才稀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我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引进消化国外产品,对国外一些产品加以汉化、改造,但这些产品适应性差,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我国各行业生产的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对MIS系统的开发来探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思路。
三、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一)辅助分析
企业等对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以各种数据作为依据。在人工的数据处理方式下,只能提供定期的报表,难以根据需要提供各种综合分析的数据,使得企业的决策活动只能是依靠经验,往往带有盲目性。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低水平的运作,会造成大量的浪费,而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数据组织起来,可以随时提供各种所需的数据,能保证决策的准确、及时。
(二)规范化管理
企业等组织中的许多数据管理并不像财务管理那样有严格的制度,常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数据采集的时间、格式和计算方式等往往是根据经验和公式完成的,而且又不便于审核,容易引起混乱和错误。计算机系统则能为数据处理提供明确的尺度使之标准化、规范化[6]。
(三)节省人力
不仅大量的重复计算能由计算机处理,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在输入数据以后,所有的处理都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可以免去人工方式下许多中问的处理环节,达到减员的效果。
(四)信息管理系统可促进组织管理职能、结构优化
信息管理系统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我国一般组织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或各种组织原有管理职能分配、工程程序等是否科学、合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恰当等问题,因而需要进行管理职能、工程程序,乃至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
(五)信息管理系统能大大的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企业等各种组织的管理的工作量很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管理人员的时间与精力都只能放在大量的分类、登记和计算机等工作中,因而在很多场合只能简化管理。但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调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使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细化管理内容,扩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这有利于各层次管理者全面、深入地把握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进一步提管理水平。
(六)信息管理系统可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随着职能、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管理深度的提高,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随之越来越复杂,要使各机构有机的联系起来,依靠的是以责任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传递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可使信息这一重要的资源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七)信息管理系统能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其速度是人的几百倍、几千倍,将使管理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管理内部网络的建立,使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更加紧密,大大加快了业务办理的程度,从而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建设促进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在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数量少,而且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主力军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不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建成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要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才培养必须同步进行,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其作用、意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而且是时代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和深人,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计算机必将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迈进,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7]。
参考文献:
[1]周先涛.有状态的Web Services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2006
[2]杨静.基于NET平台的XML Web Services研究与实现[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5
[3]洪应.基于NET平台Web服务的实现[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5:48-51
[4]万亮.基于SOA与EDA的综合架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5]朱明磊,黄磊.基于SOA模式的企业级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71-74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治安管理;新型治安犯罪
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治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直面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牢牢掌握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保障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一、目前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目前整体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保障不足,缺乏科学的长效规划与制度设计。在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信息为主导的治安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转化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管控措施不力,公安机关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信息不能实现全面共享,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不够充分,创新能力不强,奖惩不到位。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组织推进不力,社会参与度不够。对社会治安犯罪特别是信息化的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手段单一。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
(一)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
所谓信息化是指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是指以信息化带动治安管理,实现治安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治安管理的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能力。
当前,信息化、技术型的高科技犯罪明显增多,传统的治安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信息研判实效性差而贻误战机的事件时有发生。只有运用信息化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符合社会治安现状的治安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才能够切实服务于社会治安管理实战的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化思维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有效配置,实现“信息制导”的有效防范和精确打击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公安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信息,切实掌握社会治安的整体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高效能的信息网络,科学地对获取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分析、研究,规范管理,整体互动,为社会治安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工作职责,社会治安管理各部门要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工作考核,明确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制定详细完备、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细则。完善奖惩机制,对社会治安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
以信息为主导,提升预警防控能力,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去伪存真,找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预警性的信息,提高信息的预警和先导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实战中,为实战服务。进一步规范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工作督办等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研判的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战斗力。运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强化网格化管理。将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科技手段的高度应用,以整合共享提效能,以实战应用促发展,不断提高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更好地驾驭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管理局势。
(三)运用信息化方式优化社会治安管理队伍
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的设备,更重要的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社会治安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人的因素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社会治安管理专业队伍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运用信息化方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优化,可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方式,依托互联网和公安内网的通信平台,创新交流渠道、扩展信息传递方式,为提高业务技能、交流学习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全流程、全时空地进行管理服务,打造出业务水平高、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社会治安管理队伍。为了切实提高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还需加强培训,优化人才结构,派遣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请专家、学者讲座,积极借鉴其他部门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采集、维护、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服务实战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断显现,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效地打击各类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势在必行,因为信息化可以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因素,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项目: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13。
参考文献
[1]周军.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公安研究,2010,(8).
[2]重庆:交巡警合――实现治安管控无缝对接[N].人民公安报,2010-02-08.
【关键词】 管理信息化 社会保障 云计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到小康社会体系之下,对社会保障服务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同样给社会保障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期间,不断寻求新技术与新手段已经成为重要任务,在确保社会保障部门数据资料能够被很好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推动了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云计算相关内涵与特点探究
1、云计算相关内涵。云计算属于一种信息资源处理方式,该种方式将信息数据分解布置到大量计算机服务器群组成的资源处理池当中,之后池中的各种应用系统,会对信息数据进行一定的转化,将其处理成以计算能力、存储空间与软件应用等形式为主的各种服务。用户也会依据自身的需求,利用网络终端来获取相应的服务,并不需要安装任何的应用系统。对于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将所需要的计算分配在较多的分布式计算机当中,利用互联网快速传输性能,将大量数据的处理,从单个的计算机转移到所设立好的计算机群当中[1]。云计算功能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数据资源存储能力,二是分布式计算能力。
2、云计算特点体现。第一,具有可靠性的特点。“云”的极端与存储能力比较强大。立足于技术应用角度,应用云计算要比其他设备更加可靠安全。第二,具有拟化的特点。作为云计算基础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虚拟化将云计算中的基础硬件设备容量扩大,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云计算平台,通过该平台将信息资源简化,并且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重新的配置[2]。第三,具有通用性特点。云计算支撑下的系统应用,可以随着云计算的变化而变化成新的应用,同时也可以通过相互组合,而形成新的应用。
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中云计算的应用研究
社会保障信息化是指,将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作为载体,与社会保障制度新的形式相结合,并在社会保障领域当中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如今,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中应用云计算,使得IT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应用云计算服务以后,IT环境功能实现以下几点:首先,实现了五保合一功能。由于在应用云计算以后,社会保障业务的各个系统集合到了一定的应用服务层,并实现了“五保合一”的目标,同时由低到高形成了三种形式,一种是共享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参保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库两个部分[3];第二种为合理调整公共业务,在该业务中有人员登记、资格申报以及费用征缴等方面的业务;第三种是参保人员与缴费单位的信息数据出现动态变动的时候,在五险中,信息便能够快速的变更,必要时还会出现联动情况。其次,实现了社会保障一体化功能。社会保障云计算平台高度软件、系统以及数据的统一,不仅实现了共享目标,同时也实现了使用同一个基本信息库、集中管理基本信息等目标。另外,实现了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功能。尽管我国应在很多地区开展了异地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但是跨统筹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工作,还讯在着一定的信息建设困难。可云计算的应用,给数据的合并与统一提供了一定条件,这不仅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出现人员两地奔波情况,同时在实现全国发行设备保障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应用云计算,不仅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改善服务标准,这给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要确保云计算应用的作用能够被充分的发挥出来,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平台层,这能够在构建社会保障云计算平台方面发挥这积极意义。当前,在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实施期间,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方面还缺少统一的、具有全国性质的社会保障支持技术系统[4]。这与英宝云,张玉瑛在《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一文中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在社会保障体系技术支持的背景之下,社会保障管理规范化进程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同时在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房间有着积极作用,在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进场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
总结: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已经被应用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云计算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IT环境,不仅实现了多样化的功能,同时其作用的发挥,也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国社会在发展期间,必须给予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用云计算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1]王晓琪.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中云计算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12):23-78.
[2]殷海华.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中云计算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1):95-96.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及时、真实、客观。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因覆盖性广、时效性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外部机遇和挑战,对利用好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SWOT分析;传播路径
DOI:10. 16083/j. cnlci. 22-1296/g4. 2015. 08. 00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17-03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依托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体形态。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快速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方式,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年龄层次跨度大,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受众中青少年居多。
(一)利用传统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阶段,利用传统传播方式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学校教育、制度规范、各级党委的学习、文化建设、传统媒体传播等,其中传统媒体传播主要包括新闻、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受众倾向于被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在微博、微信、手机应用软件等平台上对用户进行传播。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开始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其传播必定要结合社会实际,适应社会潮流,贴近社会生活。青年一代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更需要深入学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利用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更符合青年人的需要。
二、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SWOT分析(参见表1)
SWOT分析是一种面向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制定或修改组织的经营战略,使组织目标、管理意识、经营方法等适应组织及其变化。此分析方法在各种管理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其综合、系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制定科学、全面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主要依靠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结合,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 9%.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为83. 4%。庞大的受众群体造就了新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从广度来看,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每一个体,都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从深度来看,新媒体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关系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影响力,新媒体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确保传播的广泛性。
2.新颖而灵活的传播方式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有着受众广泛、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更多的是自发性传播,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可以引发参与者的讨论和思考。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与接收主体都十分广泛,传播方式更为灵活立体,限制因素少,传播效果更加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面深入的宣传,新媒体中微博的话题讨论、微信的文章推送、美拍的微视频都是很好的传播方式,并且能够通过评论、转发形成互动,带动全民广泛参与和学习。
(二)劣势( Weakness)分析
1.传播过程难以控制
新媒体的传播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只靠官方平台的是不够的。在消息被之后,网民的反应、参与程度、关注点都无法控制。网民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是否能够引起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较强,而网民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政治性信息的行为较少,参与度与关注度有待考量。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主要通过新闻的方式传播信息,信息源相对固定,信息传播的过程较好控制,要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需要用电视媒体、报刊等多加宣传。
2.新媒体环境中存在消极思潮的倾向
网络环境十分复杂,难以控制。在网络环境中,消极思潮关注度高,导向性强,网民容易受到感染。许多激进的、缺乏理性的参与者缺乏理性平和的参与精神,一味批判,群众的跟风心理也比较严重。相比之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很难吸引观众,在自由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提高其吸引力很有难度。
(三)机会( Opportunity)分析
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又一次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固定或移动多媒体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拇指族”的出现也推动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目前,类似于微博、微信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新形式的应用软件也在不断出现。比如,美拍的出现将微视频打造成信息传播的又一新途径。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受到人们的追捧,也能够有效缩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感,使之更为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2.上行下效的组织传播模式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提升,将其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目前,各层级党政部门都建立有官方信息平台,如官方微博、认证微信号,部分高校还设有大批网络宣传员。这样层级分明、队伍庞大的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信息,并形成广泛深刻的影响。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组织、有效率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四)威胁( Threat)分析
1.网络监管体系不完善
新媒体是新兴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由于出现时间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之网络环境相对自由,容易出现隐私泄露、言论偏激、信息庸俗等问题。
2.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生活层次的人群,因此,受众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差异必然存在。思想水平较低的人群更有可能会发出消极言论,出现非理性抨击的可能性也更高。如何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被不同思想道德水平的人接受,并且避免引起消极思潮,也是传播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三、基于SWOT分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传播对策
(一)充分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形成有组织的高效传播机制(s-0)
党和政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背景,充分重视新媒体宣传这一途径,把握好新媒体操作便捷、传播迅速的特征,充分发挥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党和政府应借助于新媒体受众广的优势,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人人参与。以高校为例,可以综合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机制。纵向应形成由高校党委、各级学生工作部门发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宣传,院系党委(支部)、团委及基层党支部、团支部配合宣传,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调动积极性,参加新媒体网络平台的讨论学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共享可以反馈到各上级,上级再根据大学生群众的反馈商讨下一阶段教育方案,从而形成由上级至下级宣传,下级向上级反馈这样一个循环机制,在不断循环中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横向应形成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动学习,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各高校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优势互补,形成高校交流教育网络,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互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着力完善网络监管体系( S-T)
针对网络环境过度负面化的现象,党和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出来的科学的思想,政府应对其大力弘扬,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同时,还应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对传播不良信息、发表偏激言论的行为进行惩戒。
(三)打造多途径传播模式,综合提升价值观影响力(W-O)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需要发挥新老媒体的合力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在公信力上有强大的优势。传统媒体信息时往往需要严格把关,并且拥有专业的媒体团队。而新媒体借助于网络优势,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的优势。在年龄层次方面,传统媒体的受众整体年龄偏大,新媒体的受众则多为青少年。因此,唯有将新老媒体有机结合,才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确立其主导地位。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企业时刻面临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特别是私营企业,由于工作节奏快,职工的压力较大,因而更具有特殊性。任何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营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但是私营企业往往无限度的给员工加压,这种压力不仅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负担等因素,也包括企业过度忽视员工的工作感受。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工作态度消沉,并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员工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大隐患。
工作不安全感是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1]。目前理论界对工作不安全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Greenhalgh和Rosenblatt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雇员在一个受到威胁的工作情境中,对于维持所希望的继续性的一种无力感。”[2]强烈的工作不安全感在不同程度上对于组织、家庭、以及个体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一些可以阻碍和减弱工作不安全感消极后果的缓冲或者调节变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社会支持。
目前,国内关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欠缺,在国内私营企业管理方式还存在很大缺陷的情况下,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总体状况如何?它对私企员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吗?社会支持是否能够减弱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损害呢?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工作不安全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华人心理健康量表对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员工进行现状调查,并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探索社会支持是否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1所示: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
随着员工身心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关注工作不安全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Sverke等人的元分析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对雇员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会形成极大的威胁,但相比之下,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身体健康,这说明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更大影响[3]。Cheng和其工作伙伴对中国台湾25-65岁之间的8705名男性雇员和5980名女性雇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在职业人群中的总体流行率达到50%,而且在调整年龄、控制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工作中的社会支持以后,雇员的工作不安全感仍旧与较差的健康状况之间仍存在强烈的联系[4]。Strazdins(2004)研究发现,存在工作不安全感的员工通常都有一定的抑郁、焦虑问题[5]。
相比于国外二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国内对工作不安全感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国内对于这两者之间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如冯冬冬等人对广州某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身心健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不安全感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6]。胡三??和李中斌(2010)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中国企业中的工作不安全感由五个维度构成,即工作丧失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工作执行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以及薪酬晋升不安全感[7]。
基于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1: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1:工作丧失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2: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3: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4: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H2-1-5: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1.私企员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已有一些研究指出,社会支持水平对员工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如高校图书馆员工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8]。另外龚德英等人(2008)在关于外企员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中也证实,员工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9]。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进行研究,该量表将社会支持分成三个构面,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率,在国内研究中被广泛的使用。研究表明,主观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0]。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2:员工社会支持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1:主观支持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2:客观支持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2-3: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
2.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Sverke等人在其工作不安全感整合模型中提出,社会支持可能在工作不安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检验如何减少工作不安全感的消极影响,特别要检验工作不安全感与结果关系中调节变量的作用。
国内学者如胡三??、佐斌等人对工作不安全感影响的因素及其各种后果变量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11]。但国内关于社会支持对工作不安全感和心理健康之间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极少,那么,在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下,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会如何呢?
基于Sverke(2002)的工作不安全感的调节变量整合模型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3: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1: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丧失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2: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3: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4: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H2-3-5:私企员工社会支持正向调节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按照随机取样原则,选取绵阳市私营企业中的员工共300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数据收集的过程是在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领导的支持配合下完成。
在此次调研中,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263份有效的问卷,回收率为87.7%。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3-1所示。
(二)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本研究尽量采用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
员工工作不安全感:采用胡三??与李中斌所编制的25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我害怕丢了现在的工作再难以找到与之相当的工作了”、“我害怕自己没有特别努力就会被单位淘汰”。员工基于likert-5点评分方法进行评价(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符合;5=非常符合)。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09,五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88、0.799、0.768、0.709、0、785,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员工社会支持:采用肖水源(1994)所编制的10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只选一项)”、“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有:”。员工进行评价的评分方法为:第1~4,8~10条,每条只选择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将四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果选择“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若选择“下列来源”,那么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659,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员工心理健康:采用我国杨廷忠教授经过中国大陆适宜性研究后,对台湾学者郑泰安所编制的量表进行调整之后的12个条目的量表,此量表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示例问题如:“请问您最近是不是觉得头痛或是颈部有压迫感?”、“觉得神经兮兮,紧张不安?”。员工基于likert-4点评分方法进行评价(1=比平时严重的多;2=比平时严重些;3=和平时差不多;4=一点也不)。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07,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控制变量:以往的研究表明,员工的背景变量(如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位层次、月薪)会影响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胡三??2010),工作不安全感又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将选取员工的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本章首先检验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其次,根据调节效应的判定原则,探讨社会支持水平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和员工心理健康之间关系中起到的交互效应。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进行考察,从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发现,各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私企员工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二)假设验证
1.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将可能会对心理健康有影响的性别、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等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第一层,再将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第二层,结果如表4-2所示。多重共线性的VIF检验值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说明进入模型的各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该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接受。
从表4-2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工作丧失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053,P?0.05,未达到显著,研究假设H2-1-1未得到验证;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人际关系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046,P?0.05,未达到显著,研究假设H2-1-1未得到验证;心理健康与工作不安全感的“工作执行不安全感”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154,P
2.社会支持对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检验
(1)社会支持对私企员工心理健康的关系检验
通过上述相关分析,我们了解了社会支持各个维度与员工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然而通过相关分析只能说明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无法说明变量之间具体有怎样的关系,也无法看出研究假设是否支持,因此,此部分将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层次回归的方法来检验各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及验证相关研究假设。
从表4-3数据运行结果来看,私企员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之间的标准化系数为0.292,P
(2)调节效应检验
值得说明的是,工作不安全感共有五个维度,社会支持共三个维度,因此,如果两两维度之间进行交互项讨论的话,就会产生15个交互项。在很多现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也经常把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整体构念来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会把社会支持视为一个整体概念,检验其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效应。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社会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将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自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将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第四步,放入调节变量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说明存在调节作用。为了避免在进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析时回归方程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需对交互项的各变量进行中心化转换。
模型1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的回归,F值为2.390,P值?0.05,模型不显著,模型1的调整后的R2为0.021,模型解释了员工心理健康2.1%的方差。
模型2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的回归,F值为9.547,P值
模型3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以及调节变量(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1.124,P值
模型4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调节变量(社会支持)、交互项(工作丧失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0.620,P值
模型6表示心理健康对控制变量、自变量(工作不安全感各个维度)、调节变量(社会支持)、交互项(工作执行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的回归,F值为10.628,P值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示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绘制社会支持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效果图4-1。
从图4-1可以明显看到,工作不安全感高的私企员工在获得较少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得分尤其高(即其心理健康水平尤其低);而获得较多社会支持的私企员工其心理健康虽然会受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但程度却并不大,即便是体验到高工作不安全感的私企员工在感受到高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得分也较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一结果再次说明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