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的范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泡沫风险 经济预警系统
虚拟经济是指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所引进的各种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以虚拟性为基本特征的 ,独立于实体经济,同时又必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
一、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三、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具体而言,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主要是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面影响
(1)增强资本营运功能。虚拟资本的运作能有效地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资本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际大公司乐于采用的经济手段,即利用票券、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衍生物。这些资本在持有和交易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活动又称为资本经济。当企业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并逐步转变为资本运营型时,企业大量利用并购手段来扩大资本,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就已经逐步使用了虚拟资本方式,如投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物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利率上限合约等手段。一方面扩大企业资本运作范围,另一方面扩大资本筹集能力、资本增殖能力。充分发挥资本的增殖手段是虚拟资本的主要功能。扩大企业利用虚拟资本参与竞争能力是目前国有大型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增殖是资本生存和合法性的依据,它也同样是作为资本特殊存在形式的剩余资本从事虚拟经济的直接手段和目的。
(2)扩大经营能力功能。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其虚拟性,而虚拟性经济表现为经济形态的虚拟性、经营形式的 虚拟性、过程控制的虚拟性几个方面,其主要作用在于扩大经营能力,借助外部实体经营企业发挥其运作功能。
(3)调节资源配置功能。虚拟经济的资源调节功能表现在运用虚拟经营的企业往往具有优秀的品牌,优质的关键资源和良好的管理经验,往往对某一类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专项控制,并能充分利用各项资源 进行有效的加工、生产、营销,从而达到合理配置有限资源,调节生产机能,实现资源优化组合。
(4)提高风险报酬的功能。虚拟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高风险性,最突出的是金融泡沫的形成、网络风险的产生等, 而高风险与高报酬是相辅相承的,高报酬的产生决定着风险报酬的高低,所以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形成高报酬,从而提高了虚拟经济的创造风险报酬的能力。
2.虚拟经济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
主要表现在:
(1)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础。
(2)虚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虚拟货币一旦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服务系统的循环,虚拟经济就进入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减少了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总体上来说,虚拟经济的适度和正常发展,是有助于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和提供融资支持的。但是,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过度膨胀时,在一定时期或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其作用就会走向反面。
(4)虚拟经济的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的产生,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
(5)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自由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长和快速扩张。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以各种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投机资本也应运而生,并迅速增长。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问题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充分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适度发展虚拟经济。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不能因为它们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或金融动荡而取消之。应该认识到,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
2.对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等理论要深思和慎行。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格利和肖曾反复论证了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好处,这一理论一度影响深广,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盛行。但自从爆发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对其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三化”理论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的质疑,以及在何种程度和哪些阶段实行的建议。一般地说,从经验来看,贸易自由化是没有问题的,而资本自由化则是有很大风险的。目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全面推进金融深化和自由化的条件,还存在着多种体制和机制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金融国际化势在必行。
3.正确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关系,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泡沫经济。只有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才会出现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投机虽然是重要的原因和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投机是泡沫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外在原因;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才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4.注意防范和控制我国经济的泡沫风险,抓紧化解已形成的过度经济泡沫 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的泡沫风险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股市。客观地说,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拟过度问题。二是房地产泡沫。三是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较大面积亏损造成的泡沫。它集中反映在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上。对已经形成的经济泡沫,要采取有力措施抓紧化解。
5.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为了使虚拟经济更好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必须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德] 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李方:金融泡沫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3](美)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Hiferding, R.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10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21世纪是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字: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 困难与预期 虚拟经济模式 全球化 虚拟经济的黄金时代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 economy, 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 economy, 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煤炭资源; 经济学分析; 路径构建; 外部性
作为国家战略物资资源的“煤炭资源”如何得到合理利用,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期需要直面的问题。我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着压缩产能水平、优化产能结构等诸多任务,且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上也构建起了许多举措。这就意味着,针对产能水平及结构的压缩和优化,需要规避对煤炭资源粗放式利用的状况;另外,对于支撑实体经济而言还需要拓展煤炭资源的使用价值,从而形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石。正因如此,在经济学视角下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路径展开经济学分析,便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从传统视域下来认识煤炭资源的利用路径,似乎应归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内所需讨论的问题。实则不然,工程技术领域固然与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产生联系,但若在忽视了“成本―收益”比较的话,这种合理利用仍然是不可持续的。可见,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一 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在“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下来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进行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建立在三个层面上的分析,将从国家、区域、企业等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析
借用经济学对“宏观”的界定,这里主要指向国家范畴。作为化石能源的煤炭,因其的生成期远远超过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所以我们一般把煤炭资源看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但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来说,煤炭资源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变形支撑着下游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煤炭产品――电能――实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由电能所延伸出的民用需求则关系到广大民生问题的解决。不难看出,在宏观层面上所进行的经济学分析更加关注煤炭资源所释放的外部性作用,而采取集约化的开采利用则将从整体上增大这种外部性。
(二)中观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析
中观层面在空间范围上主要指向区域,这种区域性在本文则主要是指一个省级行政区单元。从我国主要产煤区的分布来看,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区域深受资源型经济的束缚,主要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不足。因此,山西省一直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但转型的起点仍需要依赖于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大省需要在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关于这一点,对于那些其它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样如此。
(三)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析
微观层面则是以煤矿企业为考察对象,而展开的经济学分析。众所周知,受到下游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影响,上游煤矿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持续低迷。在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煤炭产品销路不畅、滞销煤炭产品大量库存。在这种资金循环受阻的状况下,煤矿企业将难以完成减能增效的目标。因此,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便表现为,优化煤炭产品深加工和废物利用等方面。
二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为下面的路径构建提供切入点,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反思。
(一)针对宏观利用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国家范畴针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加关注它的正外部性作用的发挥。这种作用的发挥与当前压缩煤炭产能水平并不矛盾,在引致需求导向下应建立起可持续开发的战略构想,而这种战略构想将实现煤炭资源有序、有利的循环应用。然而,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利用态势,仍局限在微观主体的利益驱动范畴下,因此唯有引入国家的公权力方能改观当前的窘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建立,宏观利用也将更应重视规避负外部性因素的存在。
(二)针对中观利用的现状反思
在财政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下,区域政府在面对煤炭资源利用时存在着多元目标函数,即融合的有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特别对于那些资源大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通过出售当地煤炭资源似乎成为了最为直接的地税来源。然而,随着塌陷区的日益增多和地区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基于这一现状的反思应更加关注煤炭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共生效应,从而建立起“既脱离单一煤炭经济但又利用煤炭经济”的辩证发展观。
(三)针对微观利用的现状反思
煤矿企业成为了利用煤炭资源的执行者,也是承担煤炭资源利用红利和损失的接受者。针对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应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压缩产能和优化生产利用的双管齐下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借助企业管理层的战略意识,也需要通过区域、国家层面的制度倒逼来强化。这样一来,实则就将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串联起来了。
三 反思引导下的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针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加强利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作为对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主管和指导部门,应加强对资源利用的成本收益分析。这里的成本不仅涉及会计成本项目,还应将隐性成本项目也纳入分析之中。特别对于“交易成本”需要得到重视,这是宏观面制定相关规制的出发点。这里的收益可以转换为“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其中,在代际传承目标下所进行的煤炭资源利用,一定要重视生态效益。关于这一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给予保障。
一个正在成长着的继承了理论精髓的与西方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中国式“新资本理论”,现将有关研究的主要方面作一综述,以飧读者。
关键词:虚拟资本;虚拟金融;金融危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99―05
一、国外“虚拟资本”研究述评
“虚拟资本”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银行家威・里瑟姆提出的。他在《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二版)中提出了“虚拟资本”一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这一点。而最早对“虚拟资本”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中,马克思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另一种形态是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各种信用票据,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马克思所分析的虚拟资本主要限于金融领域。此后,经济学家希法亭对股份公司与虚拟资本的形成和特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也在潜意识中,从货币金融资本的视角对虚拟资本问题进行过探讨。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工业与金融作了区分,他重新定义了一个经济实体,他不再沿用昔日惯用限的货物、劳务、工作作为计算单位,即不以实物作为经济实体。他对经济实体的分析用的是一些虚拟的符号,如货币或信用贷款等。凯恩斯是第一位认为货币与信用贷款拥有纯粹经济性控制能力,可以对经济活动有实质性影响的经济学家。显然,他对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已经有了理论上的准备,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赖以构筑的因素――不确定性、预期、投机等是虚拟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但他们的探讨仍未超越马克思定义的虚拟资本的范畴,主要局限于金融领域。此后西方学者对“虚拟资本”的研究归于沉寂。
最近国外的一些著名进步经济学家对“虚拟资本”问题的也开始关注。
2008年美国进步学者洛仁・戈尔德纳发表了题为《虚拟资本与资本主义终结》的文章,他将“虚拟资本”的定义归纳为:“虚拟资本不仅是超过全部剩余价值的纸质所有权凭证(股票、债券、土地和不动产租金),而且是超过其自身价值的全部能够产生收入的资产的资本化“现值”由现在重新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洛仁・戈尔德纳认为1973年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美国虚拟资本爆炸性增长,迫使日本、德国也采取金融化模式,这给世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也给世界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他认为,1973年以来的资本主义危机和以前危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的长期隐蔽萧条,资本主义进入慢性死亡阶段。
美国著名进步经济学家赫德森在《虚拟经济论:金融资本与通往奴役之路》一文中,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虚拟化,即泛金融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从全世界工人和产业资本那里吸走收入并以日益加重的债务将它们压垮。他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关键主张即不再区分生产性收益和非生产性收益是为了掩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劳而获,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倒退。他还认为,新自由主义指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是通往奴役之路,而事实上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给工人造成的沉重债务和失业才是真正的通往奴役之路。国外学者的这些论述的确引人深思。
二、国内“虚拟资本”研究述评
我国有关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要远远早于国外,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成思危教授与刘骏民教授就提出了虚拟经济、虚拟资本问题并展开了探讨。成思危教授在1999年第1期《管理科学学报》发表文章《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阐明了虚拟经济的五个发展阶段和虚拟经济系统的五个特点。此后,成思危先生一直在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并将其扩展到研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通货膨胀及紧缩等各个方面。1998年刘骏民出版了《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对资本主义国家“证券化”中的一些突出的现象进行了归纳,揭示了近20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和证券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对当代证券化中出现的“虚拟资本”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分类。
2000年10月在南开大学建立了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此后每隔二年召开一次的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吸引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加入了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行列,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只限于在金融范畴探讨“虚拟资本”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债券、股票、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品。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要素等微观层面。所以,迄今为止,有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探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范式。
1.关于虚拟资本内涵号性质的讨论
关于虚拟资本内涵的讨论,成思危先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概念归纳为两条:一是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二是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获取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可见,成思危先生首先是从金融视角来看“虚拟资本”,但“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又暗含在金融以外的领域也存在“虚拟资本”之意。成思危先生近年来也认为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都属于虚拟资本范畴。他呼吁要关注“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
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资本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循着“日益摆脱个别生产过程,从而日益与整个社会生产和世界经济状况发生密切关系的趋势”而发展的。同时,随着生产过程的高度社会化,一方面“造成了价值的独立表现形式――货币的虚拟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价值增值过程的相对独立化和虚拟化”。他认为“如果将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界定在‘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以内在的波动性为特征的价格体系的’话,它不但包括金融,还要包括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其他叫能长期或短期进入这种特殊运行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
徐鸣把“虚拟资本”的研究从金融领域引向了企业微观领域。在《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道”对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理论的隐喻》等多篇文章中指出:“人力资本、智力资本 理论的产生,本质上是从微观视角提出了“虚拟资本”问题,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就是对企业与员工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这些过去被看作是费用或成本的、不具备传统资本实物形态的东西进行“资本化定价,以决定其未来收入流的预期”。“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体现了当代社会经济中“资本化定价”的泛化。在当代企业的资本范畴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实体资本为一方的“硬资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等)和以虚拟资本为另一方的“软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两大部分,物质资本(资本1)、人力资本(资本2)、智力资本(资本3)是构成当代企业总资本的“资本三要素”,从“资本三要素”推解出一系列新的资本概念和形态,从中较清晰地辨别了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构架与层次,并可直观地厘清它们的边界与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理解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特性和功能”。徐鸣通过对“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经济学演变与哲学思考阐述了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特性和边界,并认为关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流派。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是一种价值。“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外,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活动方式获取利润的价值”。他认为:“虚拟资本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就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王建认为对当代国际资本运动的研究,必须分成两类,一类是产业资本,一类就是虚拟资本。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主体是产业资本,虽然也有股票、债权、基金等虚拟资本,但这类虚拟资本只是产业资本的附属品,因为虚拟资本的利润来源,只能是对产业资本利润的分割。
钟伟认为,不能将金融资本、虚拟资本(virtual capital)、虚幻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混为一谈。所谓金融资本,指的是除基础货币之外的各层次的金融资产,尤其是证券和金融衍生品;所谓虚拟资本,是不具有资本表象但实际上却完全具备资本特性的东西,例如股票就是对产业资本的虚拟。所谓虚幻资本是由马克思在讨论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时提出来的,以生息资本为基础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本。
戴明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虚拟资本就是以能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而存在的资本。马克思所提出的虚拟资本概念是带有贬义的,在英文中为“fictitious capital”,其实,应该翻译成“虚幻资本”、“虚假资本”似乎更为贴近马克思的本意。戴明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不具备资本的实物形态,而事实上却是具备资本本质特性的物品。在英文中,与这种含义上的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词汇是‘virtual capital’。虚拟资本是一个中性词汇,它所具备的特性,总的来说可概括为:这是一种’似非而是‘的资本”。
赵锦辉认为:马克思是沿着两种思路展开对“虚拟资本”的分析”:
第一种思路是以资本化为思路,能够资本化的收入就是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这里的虚拟资本特点:第一,这里的虚拟资本是相对于实体资本而言的,是幻想的、想象的资本。所谓实体资本是指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它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形式,而虚拟资本本质上不是资本,而是收入,是采用资本化形式定价的收入。第二,这里的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
第二种思路是派生化的思路,这个思路认为虚拟资本是通过整个金融体系派生或创造出来的。因此,虚拟资本就是金融资本。这里的虚拟资本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以整个金融体系为依托的。通过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派生或制造出虚拟资本。之所以讲是金融体系,而不仅仅是银行体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货币创造过程既与银行机构有关,也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关。第二,它是以各种票据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票据的多次流转,从而制造出虚拟资本。
2.关于虚拟资本的功能与作用的讨论
关于虚拟资本的功能与作用,我国学者作了多视角的探讨,不像国外学者那样一律持否定态度。
刘东从劳动、物化劳动、资本、现实资本(实体资本)、产权资本、虚拟资本的逻辑顺序,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积累形成物化劳动,物化劳动转化为资本,资本表现为现实资本(实体资本),现实资本(实体资本)转化为产权资本,产权资本以虚拟资本的方式持有,虚拟资本独立运行。论述了劳动的积累必须转化为资本、储蓄必须转化为投资,从而形成和发展“虚拟资本”的一个不断升级的轨迹,认为这是一条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
王雪苓认为:虚拟资本的运动方式决定了它对经济增长同时具有积极的和破坏的双重作用。有效的虚拟资本积累和运行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和杠杆,它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与此相对的,则是投机和泡沫等风险引起的消极作用。由于经济问题往往同利益问题缠绕在一起,于是虚拟资本因之也就有了投机、泡沫和危机的可能,继而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合理、有效地发展、利用虚拟资本毕竟是大势所趋。她总结了虚拟资本六大功能:(1)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2)联合生产要素的功能。(3)资本的激励和约束功能。(4)激活“储蓄”的功能。(5)补充宏观调控手段的功能。(6)资本外向扩张的功能。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就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当前虚拟资本还不算发达,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尚比较低的表现。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还需要更快发展虚拟资本,不但要增加各种有价证券的上市交易量,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发展虚拟资本的提法是不是不好听?应该说这是一个观念问题,由于我们过去认为虚拟资本只有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就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其实虚拟资本是一个相对于实体资本而言的中性词,合理发展虚拟资本的提法是没有问题的。
李恒光认为:虚拟资本市场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运行规律,即股市中所谓的“吉芬现象”。在人们的资产增值预期心理作用下,虚拟资本与实物资产的增长往往不同步,甚至相背离,发展演变的结果自然是“泡沫”的膨胀。虚拟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特殊的运行规律,正是导致金融资产脱离实物资产而飞涨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逻辑上说,消除“泡沫经济”最根本的措施便是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这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仅不能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而且还要大力推进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的虚拟资本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小。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既要发展虚拟资本市场,又不能形成“泡沫经济”。彻底解决这对矛盾尚无良策,我们只能是对虚拟资本市场实行有力度的调控,制订合理而有效的规则来规范和约 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扼制虚拟资本市场的消极作用,消除诱发“泡沫经济”的潜在因素,使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3.关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讨论
在关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的探讨中,有的学者初期将“实体资本”分别称之为“现实资本”(李恒光,1998;赵春学、黄建军,2000)、“实际资本”(唐恒照,2001)、“真实资本”(戴相龙、黄达,1998),目前学术界已经将其统称为“实体资本”。
赵春学、黄建军认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实体资本)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是否直接发挥职能,直接发挥职能者为现实资本(实体资本),不直接发挥职能者为虚拟资本。因此,现实资本(实体资本)指的是资本经营者拥有的,因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能直接发生作用,从而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实体。它是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是内容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一重存在。虚拟资本指的是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不直接发生作用,但因按约定依法拥有价值增殖索取权,从而能够分享价值增值的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它是依法索取的价值增殖流量的资本化形式,是从现实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形式意义和观念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二重或多重存在。
李恒光,认为,虚拟资本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尽管有些虚拟资本能部分地代表现实资本,但它无论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与现实资本迥然不同。从量的方面来看,一部分虚拟资本虽然能代表现实资本(如股票),但在量上和现实资本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一,虚拟资本有自己价值的独立运动和决定方式。它的价值是由利率推算出来的,受当时利息率的影响,却不受它代表着的实际资本价值的约束。其二,在量的大小上必然不一致。虚拟资本的价值量一般总是大于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量。其三,量的变化不一致。虚拟资本价值量的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量的变化,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歪曲的反映。
唐恒照认为,虚拟资本和实际资本,不论从质还是从量的方面来说都是不同的。从质的方面看,实际资本本身有价值,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职能。它处于实物形式――一机器、厂房、原材料、待售的商品,或是处于货币形式,都是职能资本。而虚拟资本本身既无价值,又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资本职能。它只不过是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复本”。从量的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资本掺水,股票票面价值大于企业实际投入的资本量。同时,股票价值通常又比它的票面价值高,所以虚拟资本的数量总是大于实际资本。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取决于各种有价证券发行量和它们的价格水平,它的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以实体资本为基础”,“虚拟资本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虚拟资本有自己的独特运动规律”。
赵春学、黄建军认为:由于虚拟资本是基于现实资本产生的,是现实资本的派生形式,因此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上,现实资本是第一性的,虚拟资本是第二性的,其中现实资本对虚拟资本具有基础性和内容性的决定作用,虚拟资本则对现实资本具有的派生性和形式性的反作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是调控社会总资本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4.关于资本化定价问题的研究
“资本化定价”是虚拟资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要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提出了资本化定价问题。南开大学刘骏民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拓展性研究,他提出:“我们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虚拟经济领域被多数人界定为“金融”,有些人还要加上“房地产”。我们没有从行业区分的角度为虚拟经济下定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行业来界定虚拟经济就会误导虚拟经济研究的特殊性。”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会计;作用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涵义。实体经济是指产品和服务的产生、流通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交易活动。从实质上来看,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估值过程转化为未来的符号价值体系,随着经济形式的日益增多,虚拟资产交易方式随之复杂化,但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依然保持着相互联系,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与依存,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体系。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互动。预期收入决定着虚拟资本价值,这说明虚拟经济实质上是根据实体经济利润的变动而变动的。企业经营业绩越好,其虚拟资本的预期利息收入就会随着企业利润率的提升而变得越高。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下,虚拟资本的经济符号随之增多,尤其对于衍生金融产品而言,逐渐模糊了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但是这仍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价值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预期收益和折现率仍是企业股票、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价值评估的基础;证券预期收益和折现率是资产担保证券、证券基金的重要依据;预期社会平均资本收益与折现率是利率、政府债券的确定依据。通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价值联系,可以推导出两者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实体经济若发生产品积压、资金回收困难等情况,会导致实体经济的收益能力降低,进而引起虚拟经济的附和价值波动;虚拟经济的交易时间短、反应迅速,受金融政策、投资主体预期、市场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虚拟经济的交易价格时常与其真实价值背道而驰;在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益偏低,市场消费能力不足,阻碍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的情况下,虚拟经济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出现经济泡沫,易引起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影响。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会计体现的作用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需要对其进行价值评估,而会计能够如实反映投资对象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以及投资对象在某一经营期间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些信息能够为投资者进行虚拟经济的符号估值提供依据。虽在虚拟经济的符号估值中,投资者需要搜集多方面的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最强。1.有利于传导价值信息。会计是联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桥梁,在两者互动中起到信号传导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对证券价格能够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股票计价模型可以推导出,会计账面价值和未来盈余的现值对证券的市场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因其自身具备的即时性、连续性等特性,提升了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应用价值,使其与股票的关系更加密切;二是投资者可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偿债情况进行评估,在决策是否持有该企业债权时,可根据评估结果对衍生证券进行估值,将估值作为决策依据;三是通过汇集微观的企业会计信息,可从宏观的视角掌握整个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利率、基金、股指的估值提供衡量依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是证券投资预测的重要基础,其实质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传导有价值的信息参考依据。2.有利于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下,将会计目标定位于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做出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反映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会计目标实际上反映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方向,特别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由于其能够脱离实体经济运行,所以通常会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这就促使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满足保护财务报告使用者利益的根本要求。企业会计目标的选择受企业利益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这一关系的制约下,企业会计会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政策选择、会计监督审计等工作。3.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会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由业绩计量转向资产价值计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引导作用,让投资者能够准确评估投资价值、识别信贷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与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实现与经济体系的互动,体现会计的社会性。4.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会计与经济体系的互动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的信息传导方面。在市场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处于波动的状态下,可以有效结合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变化情况,充分反映企业权益变化。会计主要通过微观经济的运行,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国家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有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企业会计报表以披露市场价格为主,通过调整企业预期收入,可对国家投融资决策和市场价格变动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会计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进行信号传导,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投资价值,减少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充分体现会计的使用价值。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中会计体现的局限性
1.会计计量以市场价格为计量依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投入价格与脱手价格都与市场价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市场价格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市场的管理以及对相关商品价格的干预都会对市场价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价格有很大差异,电能、电信、石油、地产的价格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监管,所以无法证明其公允性。由此可见,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其资产定价的“公允性”未必相符,换言之,对它的计量结果无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企业的投资价值。2.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会计信息是个体通过理性的处理过程所获得的一系列数据,虽然受到会计准则和审计的监督,但会计计量过程仍然归属于个体理的范畴,正因如此,对它的盈余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就公允价值而言,它是以市场参与者的视角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价值进行估计,要达到“公允”,就必须要求会计应当以独立的立场对企业的资源和收益等进行准确计量,由于会计很少能站在独立的立场完成计量工作,所以会计信息必然存在现实的偏差,公允价值则会被借以操纵会计盈余,这样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3.会计信息披露滞后。会计信息中所反映的交易和事项全部都是已经发生的,并为使用者提供报告日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价值。会计分期假设虽然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获得了一定保证,但从目前的情况上看,会计信息披露仍相对滞后。一旦会计信息被披露,其中的内容便会被投资者用来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未来的收益能力,但由于时间与决策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会计信息具有了增大市场价格波动变化的可能。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信息通过反映企业实际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虚拟经济的预测信息,建立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价值联系,在经济体系中起到信号传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价值,应引入科学合理的会计计量方法,降低会计计量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耀华.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传导机制分析[J].中国商论,2015(11):101-102.
[2]王亚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3]张凡.欧元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测算[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李卫东,韩海龙.强化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建议[J].中国财政,2014(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