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脐疝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手妈妈疑惑:带着宝宝出院两周左右,我在给宝宝洗澡时看到宝宝脐窝里的脐根部长出白色的东西,用酒精也擦不掉,于是赶紧抱着宝宝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脐肉芽肿,经过搔刮上药后,几天才痊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新生儿的脐部,若在接生时消毒不严格,或家长在护理时不注意,就很容易引起脐部发炎、出血、渗出、有脓液、脐轮红肿等症状。若有上述症状出现,尤其是脐轮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那就是脐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缺乏,有可能很快地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约有30%~50%的败血症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症,如硬脑膜下积液、低钠综合征、失明、失聪、癫痫或痴呆等。所以妈妈对宝宝的小肚脐护理绝不能掉以轻心。
新生宝宝肚脐会凸出来怎么办?
肚脐也会发生疝气,所谓“肚疝”是指在小孩哭闹或用力的时候,肚脐会凸出的病症。正常的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其肠道是膨出在脐带中的,在10周左右才会慢慢回缩腹内,腹壁也会逐渐密合。如果肚脐处的腹壁肌肉较薄弱,支撑力不足,当婴儿用力时会使腹内脏器鼓出,而形成脐疝。
脐疝气不具危险性,大部分的患者会在1~2岁内自行痊愈,所以通常不必开刀。若小孩大于两岁还没愈合,或腹壁缺损直径大于2厘米,或另有其他因素,就要考虑以外科手术来治疗了。
新生儿脐部该怎么护理?
用酒精消毒
在新生儿出生脐带脱落前后,通常需要用95%酒精加以消毒,加速脐带的干燥,避免细菌感染。在正常的照顾下,脐带在宝宝出生后约七至十天之后,就会自然干燥脱落。在刚脱落的肚脐处,可能渗出一些血水,妈妈们不需要太紧张,它会像一般的伤口一样渐行愈合,此时仍依脐带处理规则继续处理就行了。
如果脐带脱落不完整
有些脐带脱落的不完整,可能仍留一点在肚脐上,使肚脐经常是湿润的,这样的情形,很容易引起慢性发炎及肉芽组织增生,称为脐息肉或脐肉芽。
脐息肉芽若持续两、三个星期都没有消退的现象时,可以找医生用化学物质,如硝酸银或电烧灼破坏肉芽,待5-7天后,脐息肉芽就会逐渐干化并掉落。这些虽是小问题,但如处理不当,会引起细菌感染,也不可掉以轻心。
尿布勤换消毒
同时尿布要勤换消毒,尿布不要覆盖在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预防脐炎,最好能为小儿创造一个洁净的、近乎无菌的环境,母婴最好采用抗菌系列产品,如抗菌织物制成的床上用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
在新生儿出院3~7天内,医生及时上门访视十分重要。第一次和母子接触,称为“初访”。初访要了解母子健康状况,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母亲哺乳、护理、防病和如何发现异常。近些年又增加了对婴儿智力、听力、视力异常的筛查和对早期教育的指导等内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5岁以下儿童死亡最常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期;婴儿死亡的60%~70%发生在28天内的新生儿期;而新生儿死亡70%发生在出生7天内的早期新生儿身上。为了防止新生儿死亡,访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 询问
了解新生儿生产史,是否足月,是否顺产,娩出后是否会哭,有无窒息等。难产的婴儿往往有产伤,如头皮血肿,头皮挫伤。面瘫,有窒息的新生儿易并发吸入性肺炎,颅内内出血等。且易继发感染。同时适应了解婴儿吸吮力,母乳是否充足,如奶足是有1-2个奶阵,喂奶后新生儿能安静熟睡,一般新生儿每天应睡20个小时左右,生后24小时应有胎便排出,应询问大便的性质,生后是否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等等。
2 检查
在给新生儿检查时,应做全身检查,主要看发育生长是否正常。新生儿尤其在生后7天变化较大,检查有无畸形,具体检查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2.1哭声及反应:新生儿哭声应响亮,如出现哭声小,哭不出声为不正常,哭声单调呈尖叫,方颅内压增高。正常新生儿反应,在受惊时应出现拥抱反射,切勿误诊为抽搐。不要捆绑婴儿,否则影响发育生长。
2.2体温: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育不成熟,在寒冷的季节出现体温不升,体温不升易出现硬皮病,必须检查四肢,腹部及面颊的皮下脂肪有无硬肿几浮肿。在炎热的环境下,新生儿可出现体温升高。易出现脱水热,特别在生后3-4天时更引起注意,这主要是体温高,水的摄入量不足的因素,在判断清楚后,给5%葡萄糖水,体温可降至正常。
2.3皮肤:新生儿的皮肤生理特点上是非常娇嫩的,无防御能力,易擦伤,特别皮肤皱褶部位易出现糜烂,应该注意保护。另外,半数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后2天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在7天内开始消退,10天内退净,早产儿可延期至三周,黄疸过早出现及过晚消退,均示有病变可能。
2.4脐带:新生儿脐带在出生后2分钟内开始结扎断掉,在结扎断掉后,查看有否出血及渗出,如发现及时给予重新处理。
一般新生儿脐带在3-7天干燥自行脱落,在脐带脱落时应检查是否有分泌物,应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粘稠度,如有尿液出现,应考虑脐尿瘘的存在,同时也应防止脐炎出现。
2.5头颈部:检查头部有否产瘤及头皮血肿,骨缝是否重叠,眼、鼻、耳、口腔都需检查,不要把两颊部的正常脂肪垫误诊为病理性肿胀,也不能把牙床上的白色上皮细胞珠(上皮细胞堆积)当作马牙,切忌用针挑及用布擦,否则会引起继发性感染而致败血症。
2.6胸部:有否呼吸急促伴青紫及呼吸“三凹症”,如出现应考虑先天心脏病及吸入性肺炎的存在。新生儿乳房可能出现肿大且有乳汁,此时不能挤压,其可自行消退。
2.7腹部:看腹部有否包块及肠形,同时还可观察呼吸情况,因新生儿呼吸主要是腹式呼吸为主,早产儿常有脐疝出现。
2.8四肢:注意四肢的活动情况,有否畸形及瘫痪,有无多趾存在。
2.9生殖器及:个别女性新生儿可出现假月经,1-2天即可消失,正常男婴双侧应降入阴囊,并注意有无闭锁,直肠尿道瘘等畸形存在。
3 指导
在指导上也很重要,其中包括新生儿的喂养,清洁护理及生活卫生等三个方面。
3.1喂养:新生儿的喂养,最好是母乳,因母乳内含新生儿需要的营养物及元素均衡,不易损伤新生儿的肠道,温度适宜易吸收消化等优点。在喂养时注意保护干净卫生,还要防止皲裂及乳腺管堵塞,因乳腺管堵塞可致急性乳腺炎及化脓,影响新生儿哺乳和易患肠道病。在喂母乳前先挤出数滴弃出。用温开水洗净。每次喂奶最好吸完一侧,再换另一侧。初生新生儿开始吃奶,每次约5分钟,以后根据需要逐渐延长时间。但不宜超过20分钟,因开始时乳汁中含蛋白质多,最后部分含脂肪多,喂养时间过长,易出现腹泻及消化不足,如母乳不够时,可于喂母乳后再添补牛奶,在混喂时,不要先给牛奶.乳母应注意饮食中营养切忌进刺激性食物,尽量少用药物.乳母感冒时应戴口罩.如出现母乳喂养困难时,改喂牛奶,原则是先稀后浓,(开始2:1配制),一个月后可改吃全奶,先少后多(从开始每次10-30毫升逐日加量,14天后即可增加到120毫升/次.在牛奶中加5-8%糖即可,在采用牛奶喂养时注意补足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D的补给。
3.2清洁护理,正常成熟的新生儿第二天即可洗澡,但不能洗脐部。可用含硷少的肥皂或用温水清洗皮肤皱折处,洗完后并撒以消毒过的粉剂如痱子粉。大便后应清洗臀部。女婴在洗澡时先从前向后洗,防止臀部潮红。如发现潮红即在面部涂抹香油及红霉素软膏,尿布及衣服要柔软,吸水性强,不要用带有纤维性质的布包裹。每天要用清水及乳汁洗脸,眼部有分泌物。可用小儿滴眼药清洗,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奶瓶及时消毒,喂奶,喂水时注意不要注入耳内。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98-02
病毒性肝炎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最主要的传染病,孕妇作为特殊人群感染肝炎病毒后,不但 对自身健康造成损坏,而且胎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妊娠晚期,因处于特殊的生理状 态,可使原有的肝病加重,容易发展为重症肝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妊娠合并重症病毒性肝炎17例,其中初产妇14例,经产 妇3例。未做产前检查的6例,院外转入我科的有9例。年龄22~35岁,平均29.5岁。分娩方 式:剖宫产12例,顺产5例。17例均治愈。
2 护理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且变化快,该病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 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样的治疗手段在早期应用就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护理中应 严密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协助医生早期诊断和处理 。
2.1 警惕肝性脑病发生及护理
如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欣快多语及定向力障碍等 性格行为异常的症状,而血压正常或偏低,则应考虑为肝性脑病 。肝性昏迷应严密 观察神态、情感的变化,若出现性格改变、精神错乱、定向障碍、嗜睡、膝反射亢进、肌张 力增高、扑翼样震颤、肝臭,均提示进入肝昏迷,应积极采取抗肝昏迷措施。除应用抗肝昏 物外,护理方面应严格控制蛋白摄入,包括含氮物质;积极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遵医嘱及时清理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防止感染和出血等诱发肝昏迷因素,如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严格控制人员的探视,做好基础护理及饮食指导等;做好患者安全防护工 作,必要时上床栏及约束带;如有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 警惕肝肾综合征发生及护理
注意出入量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及时执行医嘱;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出入量,若每日尿量<400ml要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 如出现精神淡漠、嗜睡、烦躁、厌食、恶心、呕吐、呼吸深大,警惕肝肾综合征发生。
2.3 积极防治出血,预防DIC发生
防止出血要做到发现苗头,治疗在先,尽可能减少大出血。密切观察患者身上 有无淤点、淤斑,有无牙龈出血,注射部位有无渗血,有无黑便等,有异常情况,要报告医 生,积极防治DIC发生。
2.4 预防和控制感染
2.4.1 严格无菌技术 肝功能严重受损后,肝脏解毒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低下,对细菌 的清除灭活功能均较健康人差,任何病毒及细菌的感染均可威胁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命,因此 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技术。
2.4.2 预防产褥感染 重症肝炎常引起凝血机制障碍,产道损伤容易引起感染,护理人员 要注意观察恶露量、性质、持续时间,及时发现产褥感染。
2.4.3 预防继发感染 患者应住在单间,保持室内通风,注意会及伤口 的清洗,防止感染;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口腔护理,每餐前后要注意口腔 卫生,用生理盐水漱口,以消除肝臭味,增进食欲,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
2.4.4 皮肤护理 水肿好发的部位是在患者的臀中、外阴、下肢,可用棉垫 或气圈保护 ,防止褥疮发生。有皮肤瘙痒者应设法止痒,防止因皮肤破损而引起感染。按时翻身、拍背 、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肺部感染、皮肤破损或发生褥疮而加重病情。
2.5 排便的护理
便秘可使腹压增加发生脐疝,因此多给患者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发生便秘,给予缓泻剂。忌用肥皂水灌肠,以免诱发肝性脑病。
2.6 饮食护理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患者可出现顽固性频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应给予 清淡、新鲜、含丰富维生素、低脂肪、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腻、生冷、 煎炸、硬固性食品。有腹水患者应低盐饮食,并限制饮水量;有肝昏迷症状时限制蛋白质, 严禁含氨药物。
2.7 产科的观察与护理
严密观察产程,记录产程进展情况,按时测脉搏、血压、胎心音 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2.8 心理护理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心理上承受双重压力,既担心自己生命安危,又 担心胎儿健康,精神十分紧张。再加上病情危重,症状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失去信心 ,所以医护人员应耐心宣教,对病情的解释客观而严密,消除心理顾虑,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有可能发生死胎、死产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性医疗措施。
2.9 做好隔离及预防
做好床边隔离。分娩时,新生儿应在严格无菌技术下结扎脐带,并注 意脐带消毒,严防交叉感染。如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出生后24h之内注射乙肝 免疫球蛋白200IU,同时注射乙肝疫苗5μg,之后1月和6月龄再分别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5 μg。新生儿应与母亲隔离,禁止母乳喂养。
3 讨论
3.1 妊娠期患重症病毒性肝炎者,由于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热卡、维生素、蛋 白质等,肝脏内糖原代谢增强,负担加重,肝功能的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在妊娠晚期患此病 者,病死率高。在分娩过程中,出血、手术创伤、麻醉以及体力消耗等,均可加重肝炎的症 状。如果并发妊高征时,则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加重对肝脏的损伤,可引起大面积坏死, 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3.2 妊娠早期患重症病毒性肝炎时,可加重妊娠反应。在妊娠晚期患病时,妊高征的发 生率高于非孕期。妊娠期同时并发妊高征,后果严重。由于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受影响,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增高。在妊娠早期患病,新生儿畸形发生率未见增加,但晚期患病,早 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的病死率明显增加。
[关键词] 个体发育支持护理;早产儿;生长发育;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6-01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upportive care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80 premature infa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enteral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nutrition supportive care. The IgM, IgG, and IgA levels, changes of CD4+, CD8+, and CD4+/CD8+ levels, growth rate of height, growth rate of weight, and changes of bone mineral content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gM, IgG, and IgA level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upportive care; Premature infa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mmunologic function
S着新生儿科诊疗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针对早产儿的远期并发症则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1]。其中生长发育不良是导致早产儿体格发育、器官结构及神经运动系统等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其对患儿神经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患儿家庭稳定[2]。有研究报道[3-5]出生后不适当喂养或营养支持是导致早产儿生长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故适当且有效的营养支持与供应是满足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重点。鉴于早产儿出生后无早期吸吮力量,且其消化道发育不成熟,同时可能受多种外界因素感染,进而引起喂养困难,同时早产儿对热量需求相对较高[6],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故无法承受所需营养量,故有效加强早产儿胃肠外营养支持十分重要。目前探索有益于早产儿健康的营养管理策略,为更好的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成为提高早产儿预后的重点亦是难点[7]。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早产儿早期的营养支持护理的成果,并统计早期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为更好地制定有利于早产儿营养与护理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所有患儿均于出生后12 h内入组,且入组前与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胎龄均小于32周,排除多胎妊娠者、出生肉眼可见畸形、合并脐部相关疾病如脐炎、脐疝、坏死性结肠炎、腹膜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监护人签字拒绝入组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胎龄28~32周,平均(30.1±1.1)周,出生体重1550~2480 g,平均(2005.5±25.5)g,出生Apgar评分5~9分,平均(6.3±0.3)分;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胎龄28~32周,平均(30.2±1.1)周,出生体重1550~2480 g,平均(2005.0±25.0)g,出生Apgar评分5~9分,平均(6.2±0.3)分,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出生Apgar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营养支持干预方法 所有入组者均行经口早产儿配方奶进行肠道营养同时还给予肠外营养辅助补充液体和能量,应用原则按照2013版《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开展营养支持工作。于早产儿生后第1天即可开始肠内喂养(存在肠内喂养禁忌证者除外),不足部分可由肠外营养补充供给(A级)。肠外营养补充热量计算公式为:PN=(1-EN/110)×80,其中PN、EN单位均为kcal/(kg・d)(110为完全经肠道喂养时推荐达到的热量摄入值,80为完全经肠外营养支持时推荐达到的热量摄入值),对于小早产儿热量不足时还可以适当增加补充。
1.2.2 观察组营养支持方法 标准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方法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病、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尽早开奶;出生体重>1000 g者可于出生后12 h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生期窒息(Apgar评分5分)、脐动脉插管可适当延迟至24~48 h开奶。微量肠道营养(MEN)应生后尽早开始,以输液泵持续或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配方奶或母乳10~20 mL/(kg・d)。肠外营养(PN)支持护理:于生后即可输入浓度不超过12%的葡萄糖,从小剂量开始,营养液选用“全合一”方式由专业人员统一配制,(All-in-One)脂肪乳剂、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各N营养素在无菌条件下混合于一个容器中采用输液泵经外周静脉20~24 h匀速输入,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注。肠外营养的液体,要先计算出总量,从第一天80 mL/kg开始,以后每天增加10~20 mL/kg,使其逐渐达到120~150 mL/kg。每天的总液体量减去当天奶量即为当天肠外营养的液体量,保证每日热量可以达到80~100 Kca/(kg・d)。
1.2.3 对照组营养支持方法 传统方法营养支持 主要经口或鼻饲早产儿配方奶进行肠内营养,经口喂养时按需喂养,而鼻饲喂养从30~40 mL/(kg・d)开始,添加速度为mL/(kg・d),期间每日液体量不足部份给予个体化(非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治,即传统的营养支持,在出生后24 h内只予葡萄糖,48 h后再加用氨基酸,72 h后再加用脂肪乳剂,并且均是单独应用。并按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中的微量元素补充方案适时补充电解质与维生素。
1.3 护理方法
1.3.1 开展重症监护期间早产儿护理干预 (1)环境干预包括:①减少噪声对早产儿的影响;②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影响。(2)多感官刺激训练包括:①视觉训练;②听觉训练;③触觉刺激;④前庭运动刺激;⑤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训练。(3)适度运动锻炼和合理的。(4)鼓励婴儿父母参与出院护理。
1.3.2 护理操方式 两组患儿入科后均放置在NICU的暖箱中保暖,留置胃管。将早产儿入室后安静4 h,头侧向一边,使口内黏液向外流,以后每(2~3)小时换1次。氧的使用以有呼吸困难或青紫、情况欠佳者为限,勿以氧吸入当作常规。禁忌吸氧浓度过高,时间过长,以免损伤早产儿的眼及肺。减少强光刺激,遮光毛毯罩住温箱,遮盖双眼、减少噪音污染,仪器设备设定最小音值,入室更换软底拖鞋。喂奶及集中操作前定时播放轻柔的胎教音乐、提供鸟巢式支持,促进屈曲,使其有安全感,把手放在口边发展手嘴综合能力,并促进身体的对称性避免姿势变形,疗程10 d。采用间歇性鼻饲配方奶,每两小时开展1次,每次喂奶时间15 min。新生儿抚触从头面部至足底的顺序对皮肤给予适当的压力,抚摸他们的头面、颈肩、背部、上肢和下肢各1 min,再将患儿仰卧位,活动四肢,如进行四肢的被动屈伸运动,每天给予3~4次抚触,10~15 min/次。
1.4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后两组IgM、IgG及IgA水平与干预后CD4+、CD8+、CD4+/CD8+水平变化,干预后身长增长速度、体重增长速度及骨矿物含量变化情况。
1.5 评定方法
体液免疫功能测定采用使用酶联免疫法,分别对体内IgG[(23.6~9.6)mg/L]、IgA[(3.14~4.66)mg/L]及IgM IgM[(3.05~3.85)mg/L]水平进行测定,细胞免疫主要测定其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CD4+/CD8+比值,通过美国BD FRCS Calihur流式细胞仪行自动分析及计算;对所有入组者均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使用同一电子秤对其身长、体重进行测定,计算体重和身长的增长值,同时对入组者干预前后左前臂尺鹰嘴下方1/3处骨矿物含量进行测定,使用仪器为SD-1000型骨矿物测定仪。
测量身长、体重 对低体重或连续2次随访体重不增加或下降的儿童,要分析原因,提出干预办法,适时转诊。
运动发育评估 处于月龄相对的运动发育内容,落后者转诊。
视力 眼球有良好的水平和垂直追随运动,有意识的注视。
听力 有惊讶反射。
行为 颈部肌肉逐渐增强,可俯卧抬头90°,可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
若抬头仍然不稳,建议转诊。
社交 自发地发声和微笑,并容易被逗笑。
初次发现发育评估落后的孩子要教给家长如何给予相应的刺激。应在4个月龄时追访,其方式可以是电话或预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原始反射 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仍存在,但开始逐渐减弱。
儿童3个月年龄段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状况
体格 体重每月增加600 g左右。
感觉和运动 3个月时可以有目的地抓物;俯卧位时,前臂支撑体重;抬头很稳。
语言和行为 能玩弄手,笑出声,有时将手放入嘴;喂食能张嘴,目光追随物体迅速移动。
常规指导
继续坚持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要注意防止婴儿肥胖,要添加果水、果汁、菜水等。
提醒家长不要随便给新生儿用药(包括西药、中草药、中成药),患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继续合理添加维生素D和钙剂。
提醒家长在天气晴朗时带孩子到户外,要让婴儿呼吸室外新鲜空气,将局部皮肤暴露出来接受阳光照射。最好每天≥2个小时。
母亲要注意喂奶时与婴儿的交流,父母要在婴儿情绪愉快时多与婴儿说笑,逗引婴儿发音。可多与孩子用不同的语调说话,使婴儿感受多种声音、语调,促进婴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提醒家长注意防止婴儿受到意外伤害。婴儿会翻身后,单独睡时床上要加上栏栅。带孩子乘车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婴儿的头部,防止撞击,防止热水或食物烫伤等。
针对性指导
厌食牛奶 本来喂牛奶的婴儿,忽然不爱喝牛奶,但果汁和白开水还爱喝。如果不是因为感染、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了食欲不佳,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牛奶喂多了,可以把牛奶兑稀一点再喂。
腹股沟疝气和脐疝 对有疝气的孩子应注意护理,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便秘、咳嗽时治疗要及时,避免因腹压增高而使疝气加重。
发热 天气热的时候,婴儿会因散热不好而一时性地发热;若婴儿发热同时哭闹不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哭闹孩子要鉴别肠套叠 尤其是一些不典型病例常常容易误诊,要高度警惕。
专家提示
肠套叠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常见于3个月~6岁之儿童,约80%病例发生于1岁内,男性发生率约为女性的2倍。
分类急性肠套叠:指发病时间在72小时内;慢性肠套叠:指病程延续在>2周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复发性肠套叠:指小儿急性肠套叠反复发作>2次者;手术后肠套叠。
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与饮食改变、回盲部解剖因素、病毒感染、肠痉挛、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原发性肠套叠>95%,继发性肠套叠<5%。
诊断结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首选B超:横断――靶环征、同心圆征;纵断――套筒征。诊断准确率可达100%。
肠套叠典型的症状为突发的阵发性烦躁,哭闹不安,常并有呕吐,双腿屈曲。当阵发性疼痛过后,婴儿会显得倦怠、苍白或出冷汗。另外,于发作几个小时后,可能会出现粉红色果胶样大便,在腹部可摸到类似腊肠之质块。临床症状以呕吐最常见(83%);其次是血便(75%),这包括了果胶性血便、肛诊及大便潜血反应阳性;腹痛或烦躁不安(73%);腹部肿块(50%)。临床上如有上述症状出现,诊断当然容易;但具备≥3项症状者仅达68%,而亚急性(症状持续3~14天)或慢性肠套叠>2周病儿的症状则没有这么典型,通常只以单一症状来表现,症状毫不典型,常常只以间歇性腹痛为表现,或只表现不安与焦虑。一般来说症状大多轻微,1天内可能只有1~2次发作,刚开始家长并不在意,求诊时亦多被认为是肠胃炎、腹胀或便秘所引起,作血液检验或腹部X线检查亦大多正常。另外,有些只以呕吐为症状,呕吐物不一定含胆汁,刚开始可能被诊断为胃炎、胃食管逆流或上消化道阻塞,但若有考虑到肠套叠的可能性而安排腹部B超检查,便能早期诊断。
保守治疗 可选择X线下气钡灌肠复位法, 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法。
复位禁忌证:一般状况差,精神萎靡,休克表现,严重脱水,高度腹胀,有腹膜炎体征。
复位过程中注意事项:一般需应用镇静剂,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压力≤100 mm Hg,X线或B超下监测肠套叠图像和注水压力情况。
复位成功的临床标志:患儿很快入睡,不再有阵发性哭闹,腹部触诊原有包块不能再触及;患儿排气排便,排出较多黄色粪便,复位后口服碳末,6~8小时后排出。
复位成功的影像标志:回盲部半岛征消失,水从结肠进入小肠;包块消失,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肠纵断呈沟壑样改变,横断面呈铜钱样改变;小肠呈蜂窝状改变。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一般状况差,精神萎靡,休克表现严重脱水,高度腹胀,有腹膜炎体征,水压灌肠复位失败,一般病程较长,>72小时。
采取术式:肠套叠手法复位术,肠切除肠吻合术。
其他
下次随访仍然需要家长带婴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婴儿保健,时间为婴儿满6个月时。
填写健康检查记录表。对给出转诊建议的婴儿要在2周内电话随访,询问家长是否到上级医院就诊,并记录在“其他”栏内。
儿童早期发展指导见表1。
预防接种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灰疫苗)
禁忌对象 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和抗生素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发热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及过敏者。
注意事项 本品系活疫苗,应使用<37℃温水送服,切勿使用热水送服。
禁忌证 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患慢性疾病者,有惊厥史者,过敏体质者。
常见接种反应 个别人有轻度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吸附无细胞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百破疫苗)
禁忌对象 已知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注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
禁忌证 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患慢性疾病者、有惊厥史者、过敏体质者。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