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深入解读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一词,最早见于《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有效教学》一文。最近几年,有效教学在中小学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如火如荼。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如果学生没有发展,哪怕教师教得很辛苦,都是无效教学。因此能否让学生在轻负担的前提下取得进步和发展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中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类:有人认为是让学生尽可能会做题,尽可能得高分并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也有人更关注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变化。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前者虽然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后者不仅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相吻合,还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摆脱当前的困境,因此我当然认可后者并一直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选择
在认可“有效教学”是为了高效地促进学生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就该首先从类似中考科目的、以获得高分为“高效”的教学“习惯”中脱身出来,然后站在促进学生高效愉快发展的角度上重新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教学,最终获得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良好效益。
(一)信息交互多元化策略
在常见的初中生物课堂中,信息交互较为单一。信息输入方式以听讲为主,信息输出方式以口答为主,其他方式相对较少。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容易冲动,情绪表现强烈;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还不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识性兴趣开始形成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提高;以注重父母、老师夸奖转为注重被同伴所承认和尊重。
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单一的信息交互方式已无法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相吻合。上课不专心听讲、走神开小差、答非所问、“对抗”教师等情况也就随之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依靠教师个人的严格管理或能收效,却很难收到长效。改单一信息交互为信息的多元交互,是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首要因素。
1.输入方式和信息源的多元化
除教师口授外,还必须选择耳听、阅读、观察、观看等多元化的信息输入方式,以此缩减初中生处于同一活动的时间,使其在每一类活动中都能处于自控状态。
除生物教科书外,可通过多种媒体,选择与生物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度较高、初中生较为关注的信息,构成多元化的信息源。这样不仅满足了初中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有利于知识性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可以用动物世界的片段、大自然传奇的视频、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日记等,使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以期激发好奇、激发探究。
2.输出方式和接受者的多元化
除口答外,还必须选择书面或黑板、语句或图像形式等多元化的信息输出方式,以此促进初中生的思维走向独立、走向严密。
除教师外,还应让其他学生,甚至网络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让学生不仅获得来自教师的评价,还能从同学甚至更大范围获得评价,让初中生更多地获得来自同伴的承认和尊重,对其课堂输出起到更大的正反馈作用。
3.信息交互立足生本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初中生物课堂信息交互多元化的趋势,可能会出现过度追求“趣味化”、弱化生物学科教学的不良倾向。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坚持多元化信息交互始终为生物学科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能力,因而有不同的理解力、想象力,在具体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采用实验探究、观察思考、比较解析、合作谈论、小组汇报等手段,帮学生理清概念、掌握差异、了解过程,从而使生物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
(二)学法指导科学化策略
在常见的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获得学法指导的机会较少。即便有,也以记忆指导偏多,其他指导较为少见。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虽然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仍起较大作用,但有意识记日益占主要地位;也能意识到除记忆法外的、不少已达自动化的智慧技能,以及被认为是好学法的一些认知策略的存在。初中生物教师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化指导,是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核心因素。
1.指导记忆方法习得
初中生物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知识,教师会较多地指导学生用机械读背的方法进行记忆,但从高中生物教师处获得的反馈来看,学生不能形成长时间记忆,而且常常概念之间会混淆,可见平时指导还不够科学。在不完全丢弃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在学生读背时指导他们将重点的地方划圈,读背后增加课堂检测等;告知或让学生发现简易的记忆方法、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等;告知或让学生逐步发现记忆项目的共同处、逐步学会画出概念图等,都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逐步习得一定的记忆方法,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正反馈。
例如,我在完成“生物体的结构”教学内容后,将相关的概念和内容整理绘制出概念图。学生看了之后提议,把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也在概念图上体现,最后我们一起汇总出如下的概念图。
■
2.指导智慧技能习得
初中生物学习中的智慧技能,分辨别、概念、规则三类,初中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都有涉及。但从高中生物教师处获得的反馈来看,这些指导在学生学习中的体现是模糊的,应该是指导不够系统和科学。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应用扩大关键特征,对比、强化和反馈,发挥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等手段,促进辨别技能的发展;指导学生更多地通过熟悉形象的例子、通过完成教师提供的多样化的变式练习等手段,促进概念学习技能的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初中生物学习实例中的规则应用,对规则应用有一个感性认识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的窍门,减轻学习负担,增加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它们要么在字面表述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正确地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我们平时教学中如果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教学也会更加有效。
我在上能量与呼吸一章节中,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
3.指导认知策略习得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认知策略这种高级技能的感性认识是很模糊的。也因为认知策略的内隐性,给初中生物教师的指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高中生物教师处获得的反馈也证实,刚上高中的学生对认知策略的意识是模糊的、发展水平是较低的。但这并不表示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就不能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仍可告知学生一些基本认知策略的规则化描述。要强调的是,必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运用认知策略带来的效益,才能让学生对认知策略形成一定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在学习中主动运用。
在平时教学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了结构的顶端位置,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体材料。生物学教学中也应该按照这一原则呈现教材,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策略由浅层向深层转化。比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时,先讲新陈代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再讲植物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这样渐进分化,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
(三)情感激励常态化策略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 则可发挥到80%~90%……”
激励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高层次的需求。情感是最基本的动力系统,是比内驱力更强有力的驱动因素,是一种最高级的激励形态。
虽然初中生的知识性兴趣开始形成和发展,但它还不足以让他们在生物学习中维持长久的兴趣。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常态化的情感激励,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此处的情感激励,可称为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催化剂。
在适当保留来自教师的激励的基础上,在多元化的信息交互中渗透来自同学的激励,再逐步习得程序性知识,特别是认知策略习得的过程中,伴随元认知发展出现的自我激励等,都能使激励走向常态,并让学生喜欢上这样的生物教师,期盼上这样的生物课。
多元化的信息交互让初中生感受生物课堂的魅力,科学化的学法指导让初中生发现学习方法的价值,常态化的情感激励让初中生体验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自觉投入生物课堂,进而真正热爱生物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90-02
引言:
当今生物的教学目标要求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导致许多初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使生物学困生出现。所以,怎样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素养,是学生、教师、家长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初中生物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生物学困生往往不能将导致其该现象的原因正确地归纳出来,由于他们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该现象恶化。一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有一些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教学方法、模式等有一些改变,使他们在学习上往往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学习的动力匮乏,会在受到批评后感到失望、自卑,进而使他们在学习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叛逆心理。另一方面,学生们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当之处就是学习方法。生物是学生们进入初中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在刚开始学习生物的时候,很多学生是由于内心世界的好奇,忽略了学习的本质与重点,只是简简单单地看表面,不能进行分析和思考,大脑中的知识框架是残缺的、凌乱的、有误的。又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生物是一门知识点比较杂、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不能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有效方法,所以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为不积极,而且考试成绩较低。这使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生物带给他们的快乐,致使他们自暴自弃,对生物的学习失去了信心,还可能产生厌倦。
2.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途径。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引导学生与之共同学习的重要前提。当今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现象,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灵活。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只懂得把知识点用强行灌输的方法让学生们接受,本质上的内容,不懂得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消化,致使课堂氛围紧张、沉闷、无趣,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感染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忽略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不能充分、详尽了解学生学习生物的态度、方法等,不清楚学生们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生物学困生。不懂得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使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致使学生们对生物学产生了厌倦。
3.家长协助方面。家长是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便捷联系桥梁,他们是将学生的主要学习信息汇总给教师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在课外环境内监督、观察学生的主要人员。家长协助方面,也同样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有一些家庭环境不适合学生在家里学习。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的受教育时间已经达到了他们所能学习的时间程度,所以没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家长们忽视了与教师沟通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在学校内有老师管教不发生意外就可以了,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关心孩子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又一方面,家长不能及时和自己孩子进行沟通,只是知道孩子在自己的视线内是安全的,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想法。
二、新时期初中生物学困生转化策略
1.充分培养学困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不是讨论的过程,而是在教师讲析问题时的语态是否生动,是否在他们生活中了解到类似的问题,减小实际问题与生活的差距,让学生对知识了解生动化是其教学的重点掌握要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作为讲课的手段,以及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动脑,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生物学就在身边,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生物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2.注重对学困生情感交流与鼓励。学困生不能因为他们在学习方面不如人就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他们也需要鼓励和关爱,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尊重、关心这一类学生。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他们在学习等方面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尽自己的能力给予有效的帮助和鼓励,正确地引导学困生,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家长们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关怀,并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给予孩子适当的激励,哪怕是一点进步,家长应该回以更大的鼓励。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可以成为学困生进步有效的正催化剂。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整体成绩。根据学生们成绩的差异将优生和学困生进行合理组队,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学困生共同进步。当优生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时,会主动帮助学困生投入到其中,让学困生体会到温暖而不是歧视,教师可以给予做得好的小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鼓励,这样会调动每个小组的积极性以及配合程度,有效地帮助了学困生。
4.合理设计学困生作业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本质上的区别安排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让优生和学困生体会到生物学的乐趣,根据课上内容,针对学生作业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不知道答案的学生可以留空,但不可以抄袭。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准确的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5.构建有效家校联系方式。学校与家政应该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这样有益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清楚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能力以及活跃状态,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局面,让学困生有机会走进优生的队伍。
结语:
对于初中生物学困生的教育,以及其对生物学习方法的改观是一个比较烦琐、持久的任务。身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应该用丰富的生物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从内心深处去感化学生,用切合实际的方法理论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对于初中生物学困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有力指导,以及实际有效的帮助。教师、学生、家长树立共同的目标,让学生从生物学困生走向生物学优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效率;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是风声大雨点小了,而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全面实施了。以后的高考大形势是不分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都得好好学好好考,那么长期占据学生心中“副科”的位置的生物学科教学效率如何保证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包括生物学科教学在内的每个豆芽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基础,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例如在学习“人的由来”时,学生不仅知道了人的由来,知道了胚胎的发育过程,更明白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与分娩的痛苦,从而增强了感恩之情,对宏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学习了“人的性别遗传”后,就很好的了解了生男生女决定于男性,这对于“重男轻女”思想传统观念无凝是最有力的抨击。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后,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对男女平等的认识,还可以广为宣传,对促进家庭和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它与医学、现代农业、林业、牧业上和渔业等方面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年都有一些天灾,像干旱、水灾、火山爆发、地震等,最令我难以忘怀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触目惊心的破坏和死伤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在各种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那些面对地震能保持良好心态,懂得利用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自救的人给我们关注灾区灾情的人们带来一次次意外惊喜。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震起了中国全民族空前的团结,震醒了人们面对自然灾难渴望学习预防灾难和在面临灾难如何自救等知识。通过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强化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优化教学课堂,向课堂要效率
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我认为要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1)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生物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例如:我们在讲授“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子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回忆:你有哪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你父母相似?在大家所列举的性状中有哪些性状可以遗传,哪些性状不可以遗传?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提上去了,汇总学生列举遗传性状和非遗传性状,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要问为什么有的性状可以遗传,而有的性状不可以遗传?学生根据己有的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2)借助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
(3)借助投影、视频等有效教学。
生物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也可以利用投影、视频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中,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生物教学语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我们知道生物教学语言是指生物学语言和一般课堂教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有机结合。虽说初中生物主要讲述的是学生最熟悉的动植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的有关的浅显知识知识。可由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影响,在初中学生的脑海中储存着很多不完整、不系统、似是而非的生物学知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时会遇到“理解容易,表达困难”的麻烦,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要进一步的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是注意使用正确的生物教学语言。例如:“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正确,但仔细一想就不对了,因为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如果照前面的说法,病毒就不属于生物了。又如:羊和草的关系,我们平时可以说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用生物学术语应该是捕食关系。总之生物学语言在初无论是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的以前,还是在现代教具、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生物教学最后都必须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
(三)优化反馈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08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其中就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探究的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下面笔者结合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学生的问题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促进他们思考;而科学探究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认真观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例如,搬动庭院中的花盆、砖块等,常常会看到一些鼠妇,这些小动物似乎总是在阴暗的角落里生活,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很少看到。那么,光照条件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呢?问题提出后才能着手进行科学探究,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
二、作出假设
假设不是胡猜乱想,假设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的解释过程。例如,探究“蚂蚁的通讯”,生活经验: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然后蚂蚁大军就会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蚂蚁不会出声,是靠什么进行通讯呢?是依靠气味,还是依靠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显然,合理的假设为进一步制订计划进行探究指明了方向。当然,有时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这时候要适当地调整假设。
三、制订计划
在探究活动中制订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例,可制订如下计划:第一步,取4个洁净的塑料瓶或玻璃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号标签。第二步,在每个瓶中放入脱脂棉,在脱脂棉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第三步,1号瓶不倒水,2号瓶和4号瓶倒入少量的清水,使脱脂棉湿润;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4个瓶都拧紧瓶盖。1、2、3号瓶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比如20℃),4号瓶放在低温处(5℃,冰箱内或瓶周围放冰块)。第四步,3~4天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
四、实施计划
在制订计划后就要根据制订好的计划实施计划。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例,小组成员要准备适合观察种子萌发的瓶子4个,为避免结果的偶然性,每个瓶子里的种子数目是10粒,为每个瓶子里的种子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2号是满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要使种子保持湿润,温度适宜(20℃),空气充足;1号要探究“一定水分”,因此应保持干燥;3号要探究“充足的空气”,应种子始终浸没在水中;4号要探究“适宜的温度”,瓶子放置在冰箱或在周围放上冰块。1、3、4号瓶其他条件与2号相同。
之后进行观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观察种子萌发的粒数,连续观察一周,在已准备好的表格中记录下来,同时小组成员进行拍照和摄像,以更好地观察和对比。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立起新的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更好地学习了各种方法与技能,比如观察、记录、汇总、拍照、摄像,甚至于视频的剪辑等,他们完成这些探究活动是主动的而且是快乐的。
五、得出结论
在描述现象,对现象进行分析,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例,分析4个瓶所探究的环境条件及相应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有时候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或不合理的,此时就要对假设或计划进行再次修订并重新实验,以寻求合理的结论。
六、表达与交流
一、分组教学优点
我这里所说的分组教学主要指以相同学习内容、相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方法和媒介的分组,是以班级教学为主要形式,为了因材施教,采用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作为辅助的教学形式。优点在于:(1)它面向全体学生,能照顾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更好地实现常规编班下的因材施教,从而发现并培养各方面的人才。(2)便于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生物课堂教学气氛。(4)优化学生的生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5)促进师生、生生互动,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
二、初中生物教学特点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定并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对知识的要求有了解、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层次,达到要求则学生相应地要进行阅读、识记、描述、收集材料、思考、讨论、记录、练习、检查、反馈等活动。要达到技能和情感的要求,往往也需要学生进行操作、体验、交流等活动。学生活动完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分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种教学的需要。
三、分组教学原则和要求
分组教学的应用有一套原则和要求,应用不当会突显其负面影响,例如使优等生在学习上骄傲自满,后进生自暴自弃等。而生物教学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教师要注意将分组教学的要求与生物教学的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1. 分组方法
在适当兼顾自愿的前提下,将全班学生按照学科成绩、能力、性别和性格诸方面的差异进行常规分组。一般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可容纳4~6人,其中包括成绩上的“学优生”1人、“中等生”2~4人、“后进生”1人,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要求。这样既便于组内的合作互助,又便于组间的竞争激励。常规的课堂讨论、探究实验常用这种分组方式,这种分组有利于学生协助教师检查学习情况。有时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组织临时分组。
2. 小组内要有明确分工合作
一般应有组长、检查员、记录员、交流员等。首先要明确交流合作的责任:组长保证组员保持合作,遵守参与规则,发现需要帮助的组员,并解决组内提供帮助的人选,时刻提醒组员的参与;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记录员将小组答案写到小组答案纸上,加以汇总或者是记录小组中疑难问题以便提交全班师生解决,记录本组得分情况便于评价;交流员根据情况临时指派,将小组获得的材料或形成的结论等向全班展示。其次要有互助的责任:全组人员有义务互相帮助、检查、督促,特别是对后进生,应把后进生的进步作为本组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 制定目标,增强学生责任感
在小组组建之后,我们积极鼓励各小组制定本小组的包括学业和个人成长方面的目标、小组名称、小组座右铭以及小组公约等,以便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强化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
4.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和形式
在探究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单纯为了课堂的活跃,为了体现课堂的合作形式而搞表面的合作。教师应当从生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和适当的形式。
(1)讨论的时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讨论是比较耽误时间的,如果过于频繁地讨论,就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所以讨论应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需要启发的时候、教学内容需要深入的时候进行。
(2)检查的时机。在课堂上,教师基本可以通过问答,在大体把握学生掌握的情况安排下一步教学活动,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我们可以让各小组在课后进行组内相互检查,并把情况反馈给老师,这便于督促补救。特别重要的内容也可以当堂展开组内检查及反馈、补救。
(3)互助协作的时机。无论是讲堂教学、实验操作还是课外活动,以及在师生、生生之间,都离不开互助协作,因此把握互助协作的时机和形式尤为重要。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从实施实验到观察再到现象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所以这个实验最好用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课分组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的步骤,让学生分组在课外用两天的时间完成方案的实施。再用一节课讨论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在这每一步中,都离不开师生和生生的协作互助,只有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进步。小组积分规定如下:(1)课堂回答问题每人每节课第一次回答得3分,第二次回答得2分,第三次回答得1分,以后不得分,记入小组成绩,意在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回答。(2)要求按时掌握或完成的内容,如作业、练习、要求识记的内容、要求准备的材料等,未完成者每人次每天扣小组积分3分,意在督促后进生。(3)违规每人次扣小组得分3分,包括违反课堂纪律、小组规定等。(4)每次考试得分在90%以上者每人次得20分,80%以上者每人次得15分,70%以上者每人次得10分,60%以上者每人次得5分,记入小组积分。各小组记录员,负责本课时本小组积分的统计,下课后交给老师汇总。时时公布小组成绩,并在每个月评选一次优胜小组,给以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