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指导

阅读教学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指导

阅读教学指导范文第1篇

综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各个字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范读、领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二、入境入情练朗读

入境是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

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其次,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课堂肯定也会被“撬动”。这个支点就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恰到好处的激励和评价。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气氛,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即使朗读有缺欠的同学,如朗读不自信、不准确,教师也要一样尊重,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人人在课堂上充满自信,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在学生朗读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是容易的,我们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朗读好的学生,还要从那些朗读稍差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声音小,教师要鼓励他声音洪亮;朗读不准确,就表扬他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他们享受朗读的乐趣

阅读教学指导范文第2篇

一、要走出传统语文阅读的误区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还是要帮助学生“看懂应用书籍”。阅读教学的尴尬就在于,学生尽管在中小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阅读学习,但当他们拿到教材以外的文字时依然是“一知半解”或根本“看不懂”。问题就在于这十几年的阅读课我们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去读。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所施行的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只是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步伐跟着教师走,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人格发展、情感培育则不在教师关心的范围内,师生间缺乏基本、有效的互动。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学生依靠查阅资料、合作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少之又少;教师经常布置机械操作式的书面作业,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本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要。可见这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

(一)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

人文素质,特别是文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教学方式改革的提出可谓是恰到好处,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彻底摆脱“教书先生”的形象,在“解惑”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这一本质性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教学生所需,;而在新型阅读教学方式指导下的学生也能自主地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团结互助,探求知识,从而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师生共同创造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画面。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新课程

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新课程力图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的转变,也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针对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来说,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的在于通过多角度的阅读体验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并加强训练。

阅读教学指导范文第3篇

一、教师范读至关重要。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教学指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方法。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就成了必然趋势。同样,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已成为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学法指导的探索。

一、着力培养阅读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的“良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的“益友”,讲台上是“良师”,讲台下是“益友”。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善于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了解学生的困难。通过这些努力,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隔阂,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期盼感。阅读可以让孩子们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学习之路,可以让他们默默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更可以让他们获取智慧经验,并体验情感过程。

二、精心研读文本

教师精心研读文本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只有精心研读文本,才能领会编者的意图,领悟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深入理解教材,自由驾驭课堂。纵观众多优秀教师的课,无一不是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而且,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精心设计教案,才能在对话时恰当引导学生,才能在总结中提升文本内涵。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站在何种角度设计教学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有所得。如果仅站在老师如何教的角度设计可能使教学有序进行的教案,那么学生与教师真正的收获就很有限。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他在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解读文本尤为重要。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良好的阅读习惯终生受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由实践积累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程序等的通称,即适应阅读需要的熟练的行为方式与思维定式。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见到喜欢的片段有了临触发的感想就及时记录下来,或摘录感受最深的语言文字制作成小卡片放到自己的收藏夹里,方式可以自定,经常如此就可以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在保证阅读时间的基础上保证知识的吸收。

四、巧妙设计主问题

要巧妙设计的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发全体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的作用之一是引领学生的活动。巧妙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会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五、读与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阅读的双翼,可以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小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探究、品赏、评价等方式进行思考式阅读。“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阅读反思的开始。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深入探究、思考,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视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历经中总结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探求新知。

可见,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科学的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可贵的精神财富。

七、恰当运用多媒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学新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和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逐步跟进。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立足在文本基础上的。

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老师要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文字,与文本不断对话,因此不可能脱离文本教学,而文本常常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才方便操作。多媒体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展示语言文字也好,展示课堂任务也好,再也不用拎着一大堆小黑板进教室上课。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八、夯实每个环节,积累学习方法

阅读教学指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4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有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同时,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必要前提。

一、注重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朗读,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全身心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范读要抑扬顿挫,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语速,轻重缓急,让学生进人意境。特别像《怀念母亲》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深的爱,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体会不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自己必须学会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认真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

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时,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就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的晴朗和开阔,叫人心情特别愉快。学生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去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对于说明文,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就可以了。

三、着重抓好重点段落朗读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会读会写会说,任何一堂阅读课都不可以脱离这个“第一要务”。以理解、品味句子为教学重点,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写优美句子,学会读写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的重点段中,一般用词准确,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怀念母亲》中的第一自然段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懂句中蕴含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泰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无畏,对己团结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快学生对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