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赵寨子镇位于山东省西部,是高唐县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中国平板精密机械装备产业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文明乡镇”。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有51个自然村,总人口3.4万余人。

赵寨子镇地处济南、聊城、德州三个大中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北距青银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东距济南国际机场100公里,南到京九铁路聊城站38公里,省道316线与省道322线(高临路)交汇于赵寨子镇境内,辖区内村村通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该镇文化底蕴深厚,有报恩寺、陈都督墓、千年古树等人文景观,还有炉头古酒、“蒋沙窝”西瓜、赵寨子肉饼和羊肉串等特色食品。随着“农家采摘”“乡村一日游”的发展,赵寨子镇逐步成为一个集兴业、康居、美食、休闲于一身的乡村都市。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赵寨子镇高标准、规范化综合文化站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备文化站站长1名,文化专干2名。站内有排练大厅、民乐室、图书阅览室、非遗展厅、多媒体活动室等。室内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室外广场面积1000多平方米。它的建成既改善了赵寨子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了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稳步推进。全镇已有49个文化大院、45个文体广场和18个定点农家书屋,设备齐全,发展村级文体组织51个,培养文体活动爱好者近2000人,同时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在赵寨子镇中学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二)文化产业逐步壮大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赵寨子镇逐步形成了印刷业、书画业、文化用品销售也、文化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群。这既提高了全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又在促进赵寨子镇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扩大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16年,全镇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7家,从业人员20余人。其中镇书画协会1个,会员10人,主要包括退休干部、退休老师以及书画爱好者;书画院1家,从事书画装裱和书画培训,每年办3期书画培训班,每期招生20人。镇驻地网络文化服务1家,文化用品销售3家,全镇51个村每村有1家便民超市,包含文化用品销售。

二、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赵寨子镇党委、政府紧抓文化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挑穑以建设“党建文化小镇,平板产业之乡”为目标,把赵寨子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和谐有序的高唐文化特色乡镇。

(一)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借综合文化站新址启用之东风,全镇各村全部完成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加大村文化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夯实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争取上级支持,吸纳社会资金,力争新建一个适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文化场所。

(二)以党建、美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牵引,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以乡村旅游业吸引社会资源。构建森林小镇、党建小镇等,发展乡村旅游业。对接高唐文化强县的发展举措,使赵寨子镇美酒、美食和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重点开发好党建一条街、王辛孔繁森驻村历史、蒋沙窝西瓜等优势资源,将赵寨子镇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开发旅游资源,引领饮食、商贸、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强娱乐文化业监管

加大对KTV、游艺、培训班等娱乐文化业的引导力度,打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品牌。

(四)做强非遗产业经济

以赵寨子镇倪堂“落子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契机,加大非遗项目挖掘力度,建立保护、传承与开发基地,做大、做强非遗产业经济,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三、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结合当前镇文化产业的现况看,其发展不充分,特别是社会化产业规模少、程度低,需要大幅度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范围和效益。阻碍全镇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缺乏认识

发展文化产业拥有美好前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对这一点缺乏认识。思想依旧落后,缺乏产业意识,存在靠、等、要观念,太怕困难和风险。因此,不注意、不主动发展文化产业。

(二)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缺乏

由于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资金,而且无法靠自身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文化产业创业、管理及文艺人才匮乏

赵寨子镇缺少专业地文化产业创业、管理及文艺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底下。目前,镇文化市场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能力差、缺乏文化专业人才等现象。

(四)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赵寨子镇文化底蕴深厚,村风朴素,还拥有省级非遗落子舞。但是,没有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包装,未挖掘出文化内涵,未体现出文化商品、人文景观和艺术表演的价值。

四、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文化部门要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开发文化产业的领导水平。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会议和文件精神,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强化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办企环境,加强服务,鼓励、吸引从事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进入赵寨子镇。另一方面加强政府投入。镇财政不仅要向上级财政提出资金支持,而且自身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漳台;养老产业;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台湾地区养老产业基本概况

(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制度提出了挑战。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发生较早、老龄人口比重较高。建立一个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照护制度,对于一个老龄化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台湾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台湾地区的一份老年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老人夫妇同住及独居的比例不断升高,更加肯定了社会照顾网络与社会服务提供的重要性。为此,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以经济安全、健康维护、生活照料三大规划方向为主轴,对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构建起一个社区照顾和机构安养并重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台湾现行的居家服务政策理念独具特色。在老年型社会里,如何使老年人维持尊严和有保障的生活,成为台湾地区整个社会包括老人本身、家庭、民间组织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台湾现行的居家服务政策理念可概括为:(1)服务提供以失能评估为基础;(2)重度、极重度失能者才能予以机构安置辅助,其余较轻度失能者,鼓励其使用居家养老及社区照顾;(3)持续推广“使用者付费”观念,依据经济能力来调整付费,政府不强制规范服务提供者的收费,仅参考市场机制,决定公共部门的辅助标准;(4)重视居家服务人员的工作权益,开放长时数补助、最高可达每月160小时。为减轻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给他们一定的休息时间,体现人性化的特征,发展“喘息服务”,为老人的亲属提供短期的代管看护。此类服务虽然也见于欧美国家,但均没有像台湾这样将其单列开来,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以经济安全、健康维护、生活照料三大规划方向为主轴,对养老服务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构建起一个社区照顾和机构安养并重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台湾地区养老模式的启示及借鉴

(一)我国养老模式现状。我国当前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政策,未来全国将有90%以上的老人在家养老,与台湾小区化照顾为主的概念雷同。

1、制定专项“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显示党与国家对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的服务仅限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缺乏特色和个性化服务,对老年人身体康复、心理慰藉、精神赡养、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需求的供给不足。另外,部分养老机构或硬件设施投资不足或收费较高,使得老年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与满足日益增加的老人照顾需要,政府积极介入与参与,并力求社会力量的全力关注,近年来经常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养老机构代表、金融保险、老人社福专家学者、民政单位以及民间团体组团积极探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交流先进经验、研究老人建筑设计等多个议题,借以促进中国养老产业、养老地产之开发与经营管理,使老人能获得老有所养之目标。

2、建立符合国情的老年人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快速老龄化虽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蕴含广阔商机。不过目前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很少,市场需求大、供给却不足,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大都未建立,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政府已察觉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的开发必要性与发展性,除了积极主导,投入资金发展老年人系统建设、筹集土地、制定税收支持政策和产业标准,也不断采集他国经验,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入养老产业。2015年,我国城镇养老服务业产出占当年GDP的比率已达9.11%,而且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的加快,养老服务业产值也将快速增加,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长期稳定的产业。

(二)启示及借鉴

1、政府应当吸引更丰富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产业发展上,避免以开发商为主导的过于功利和短视的养老地产模式。目前,大陆最大的问题是开发商在做的养老产品都是针对健康老人的,而针对非健康老人的后半段服务层级无人做。这一方面源于观念,以大陆开发商为主的养老产业开发模式,“赚快钱、赚大钱”仍是首要目标,而养老产业本身是一个更具公益性的低收益行业;另一方面在于大陆缺少专业的运营机构,难以为非健康老人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与台湾相比较,目前大陆地产商开发养老项目的痛点之一就是如何能够持续经营,尚未想清楚提供哪些服务内容、怎样找到服务团队、如何保证服务品质、整合何种医疗资源、配套由谁经营等问题。

2、建立全覆盖的多层级照顾服务体系。当前大陆逐步推广居家养老模式,与台湾有更广泛深入合作,体现了“汲取台湾在养生、保健、养老的优势”。政府应当对养老服务提供多层级的优惠政策,合理制定各层级养老服务产品的政府和个人出资比例,促使养老服务向低收入老人和非健康老人市场拓展,避免在当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市场化的养老服务过度集中在高端健康老人市场上。除了大型综合中医医院联手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外,如福建省民政厅近日亦出台《福建省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办法(试行)》,以星级制评定推动养老机构建设水平,从规模、运营情况、环境、设施设备、管理和服务六大方面,对二星级到五星级养老机构的评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福建省内具备条件的台商投资区,正在积极引进台湾知名养老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主动承接台湾养老服务业转移。

3、尽快研究制定养老行业服务标准。避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养老服务参差不齐导致服务不到位埋下安全和纠纷隐患;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事业,解决养老产业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在台湾,一个养老专业运营团队要由医生、药剂师、护士、护理员、社工、心理辅导师、复健师、营养师、厨师、工务人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律师共同组成。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有助于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团队软件建设上,注重作业规范、人力招募、品质监控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但这需要长时间经验累积和摸索。

三、全面推进漳台养老产业合作探索

在漳州,“富美乡村”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互为拉动,两者既能深度融合,又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其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把漳州市建设成乡村养老的重要基地,既可以有效解决漳州市养老难题,也可以满足城里返乡养老的需求,同时又能吸引台湾、厦门、泉州、广东等周边地区老人到漳州养老,带动漳州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漳台深化海峡两岸养老产业合作开发呼之欲出。借鉴台湾经验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业独具“五缘”优势。闽台血脉相通,有着相同的文化、语言和便捷的大三通优势。在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占75%,讲客家话的占13%,两种语系的人口构成了台湾族群的社会主体。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为两岸养老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天然纽带。在台湾同胞中,还有不少老人因为历史原因年轻时离乡赴台,有着强烈的思乡情结和落叶归根的意愿。漳州养老产业如果能够满足这些老人的愿望与需求,打造优质的养老产品,并提供完备的服务让更多台湾老人来漳养老,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服务项目。为此,通过创设漳台老龄服务业合作机制,可大大提升漳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借鉴台湾成熟的养老产业模式,开展养老服务业合作正当其时,而文化同源性恰是漳台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文化基础。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两岸养老产业所呈现的交集相对较小,人口老龄化为两岸养老产业发展及其模式借鉴提供了合作的动力基础,而不同时间序列下两岸整体养老产业在速度、质量和模式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岸养老产业在技术水平上的互补性,为漳台养老业建立合作机制提供了很大的产业空间。当前,探索适合漳州市情的养老新路径,即“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二)“富美乡村”是发展漳台养老产业的最佳载体。近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富美乡村”建设,把“富美乡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开展“双百”行动,积极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打造出像田头、三坪等一大批“富美乡村”示范村。漳州市的“富美乡村”由于资源集中、基础良好,具有吸引大量外地人、城里人观光旅游、养老休闲的巨大潜力,无疑是发展漳台养老产业的最佳选择,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富美乡村远离城市,没有城里的喧闹,而且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越,有山有水有田园,有的甚至拥有森林、温泉等养生资源,老人可开展种植、养殖、采摘、垂钓等活动,贴近大自然,满足自己的田园梦,快活自在,丰富养老内容;二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富美乡村”大多拥有古村落等历史古迹,文化内涵丰富,加以挖掘,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就可以打造成文化休闲、生态宜居的特色乡村,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升养老品位;三是低廉的养老成本。在乡村养老,生活成本较低,比在城里养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经营灵活多样,只要加以引导,一定会吸引深受“城市病”困扰的都市退休老人以及广大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群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乡村养老,享受美丽的“田园生活”。

(三)把“富美乡村”建设与漳台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扩大示范效应。富美乡村是展示漳州特色和魅力的主要窗口,也是发展乡村养老产业的重要依托,它的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潜在养老客源的吸引力。因此,应根据乡村养老产业的特点,不断加强“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着力营造休闲氛围,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突出生态、休闲、养老特色,尤其是要增加各种无障碍设施,创造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农村环境。可以适当开发诏安、长泰、漳浦、云霄、平和、南靖、华安及漳州港开发区的乡村养老基地。也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田头、三坪等村落作为示范点,结合“富美乡村”建设,集中资源全力打造“农家乐”式的养老示范村,以农户为基础,由村里成立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规范服务,为客人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也可以考虑整村开发的模式,将村民整体搬迁,以企业为主体,采用出让、合作、租赁、村民入股等方式进行整村开发,建成较高档次的休闲养老村,进行酒店式经营。

2、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给力支持,所以抓紧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促进社会资本有效进入,对于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漳州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开发适应乡村养老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研究探索适合企业的融资授信形式,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本地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在注册资本、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放宽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可以在政府指导下成立老年人事业投资公司,以乡村养老模式为基础,投资、建设、营运专业化养老服务实体,促进乡村养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减轻企业负担。可以按照建设规模、床位数量等,给予企业补助,减免相关行政性收费;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对新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开办补助,对养老服务机构代养的城市老人每月给予一定标准的专项补助。出台政府资金统筹使用办法,统筹使用乡村养老产业所涉及行业的政府扶持资金,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是保障土地供给,提高审批效率。国土部门要按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做好土地预留,对生态产业项目要在用地指标上优先安排,对投资规模达1亿元以上的项目可通过一事一议确定供地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确保土地供应不拖后腿。鼓励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和闲置的乡村学校、粮库等国有(集体)房产,兴办乡村养老机构。

3、积极拓展市场,打造养老品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大胆设想,编制一批独具漳州特色的乡村养老项目。坚持内外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政府网站、微信等各种公共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吸引有投资意向、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投资乡村养老项目,积极拓展客源市场,扩大漳州乡村养老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度也逐渐增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是目前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那样的有效机制,总体工作力度不够。因此,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农必须要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此前提下,进行农村地区林业资源建设。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