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

为了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更快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或者高效课堂,一线教师需从以下两个基本点着手: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关系。教材的逻辑顺序主要包括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技能的训练顺序、学生态度培养的逻辑顺序等;而学生的心理顺序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力发展的顺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顺序等。因此,初中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可以安排在后面讲解,当学生的认知顺序与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发生冲突时,就需要以学生的认知顺序为准,适当地调整教材的讲解顺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普适性和区域性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材的版本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在遵循普适性教材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和内容做适当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因材施教。

二、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

教学方式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内容,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应用决定了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需要一线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努力。一是处理好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少教师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养,需要让学生多探究、多实践,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陷入了不进行接受性教学,只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殊不知,接受性教学方式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技能和素质;二是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技能、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头脑风暴中取得更好的成?,而不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呈现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三、从教学手段层面来看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比较青睐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说,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的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陷入滥用和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误区,而是能够真正地做到恰到好处,让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工具,为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贡献力量。

四、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教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地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反思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境制约,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完成题目,而对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放、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5.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作业反思

一节课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探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另外,要让学生在作业中也进行认真反思,尤其是对批改之后的作业,要让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内涵及应用

当前,初中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着,教学模式一直是专家和家长关心的重点。学案式教学是从新的课程理念出发的,是一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案与新式的学案之间有很大差别。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学生对老师如何教课和教的内容一无所知,完全是被动地在接受上课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按照老师的流程和标准走,没有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正确地学习,也不能进行独立思考。

二、学案教学模式的诠释

学案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来的。老师不再以课本为中心,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方法来上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在学案式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起主要引导作用的是方案,老师更多的是提供学案所需要的外在条件和留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中,应用学案式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初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独立思考,而学案式教学刚好符合了学生对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课前的备课和组织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求老师进行教学理论和内容的深入整理,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这是实行学案式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编写出了能够实行且有效的方案,才能进行学案式教学。

2.课堂的引导和辅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初中数学中,采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别,课堂教学也应该让学生在自学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的引导和辅导。

3.布置适合学生的课后作业

数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练习,所以课后作业不能少。但是只有适合学生的作业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有梯度,要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性;策略

一般来讲,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程度. 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学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效率低,有效性较差. 初中数学教学在整个中学教育体系当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有效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借鉴广大数学教师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自身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若干见解.

一、强化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知识、方法、情感. 想要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教学知识内容繁多,经常出现一堂课下来,数学基本内容并没有讲完;第二,单纯地去追求某种特定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效果,使教师和学生疲惫不堪;第三,不仅教学目标未能顺利完成,连最为基本的知识学生都没有弄明白. 所以,要想真正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一定要提高教学效率. 只有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成教学任务.

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诸多策略分析

1. 避免单纯追求“气氛活跃”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已经明确,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应尽量将教师的诸多讲解转化为学生愿意去主动回答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较为简单,没有一个很好的梯度,大多出现诸如“对不对”这类问题,这样一来,从表面上看来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深度. 安静有序、赋予挑战性的课堂,更是初中数学教师须要追求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和组织教学上下工夫,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设置多样化作业

从以往初中数学作业形式来看,主要是以笔答式的作业为主. 此种作业形式较为单调,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怎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作业形式多样化,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因为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阅读材料的作业,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历史的了解,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技能. 引进一些其他作业形式,诸如:观察实验、制作数学周报、写数学小论文,等等. 制作数学周报往往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料作为支撑,在装饰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 设置这样的作业是提升多样化能力的主要方式,对学生阅读、设计、探索等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3. 教学引趣

初中数学教材具备知识系统性,编写较为简单. 因为数学研究对象的诸多特点,因此在教材的叙述上较为抽象,这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可结合授课内容,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在上课之前向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 引趣能够在概念的教学当中,也能够在命题教学当中,同时还能够在解题教学当中. 例如在平面几何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为什么存在几何这门学科,几何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这些讲述,学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几何是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生产实际发展而来,应用较为广泛. 这样一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了解,并对其产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4. 层次化作业

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依照学生的差异,设置多层次的作业,因材施教,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分层是相对的,主要是指:第一,分层是教师心目中的分层;第二,是对具体知识进行分层,在对待学生方面一视同仁,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避免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要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第三,在应用分层时,教师须要减少对内容的讲解,更主要是一种启发. 分层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数学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避免盲目教学. 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细致观察,掌握深度.

5. 做好合理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从对学生客观评价转化为对其进行不定时鼓励;对于学生评价的时间不应该在学期末,需要在整个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应该单纯的限制于评语,或者语言上的表扬,应该包括具体的行动,例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新颖的思路,可以让其亲自给大家讲解;或者对于一些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将其作业应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等等. 总之,教学评价是鼓励的一种方式,是教学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特别对于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来维持整体知识的牢固,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有效性是教师须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希望数学教师能够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上轻松且有效.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起步较晚,在国内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作为一个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才开始在我国兴起的词汇,学术界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释义广泛却又模糊,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重点参研教学大纲的核心论点与目标指向,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的效用[1]。那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目标是什么?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发挥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效用而贡献力量。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性探析

1.什么是信息技术

当前,学术界将信息技术定义为“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对信息的管理,其二是为处理信息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在当代社会,信息是除却人力资源之外的第二要素,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获取信息也许并不困难,而困难的是将信息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而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程诞生的根本目的。

2.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涵

中国的信息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在国内的普及而形成的,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含义是计算机课程,而计算机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当前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宇航、工业、金融系统、服务等多领域。在当代,可以说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而信息技术课的主旨是为如何通过计算机建立信息、接受信息、分享信息及发送信息,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是讲述计算机的使用及计算机的掌握,如图片、表格、浏览器、幻灯片、Word及Word文档编辑等,这正是全面掌握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因此,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涵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其与信息技术构成了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探究环节,笔者择取了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为例,本节共分为三课时,分别由“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的编码”三节组成。

1.“信息”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课堂实践过程分为课题导入、主题探析与实践验证三个部分。

其一,课题的导入:

首先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图片,并以问题导入课题。

师:这些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生:自然界和人们的社会活动。

师:“看图”是你们了解图片内容的唯一途径,即,说明图片向大家展示了某些信息。那么,信息的概念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课堂活动,请同学们体会信息的含义。

其二,主题探析:

课堂活动:让学生观察课室内所有能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信息。

师:信息是什么?

生1:信息是能看到的、听到的及感受到的。

生2:信息是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生3:信息是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师(板书):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

其三,实践验证: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信息来源、信息的构成及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课堂实践:

其一,导入课题:

师:我们现在上的是什么课?在上一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生:信息技术课,在上节课中,学到了信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其二,主题探析:

用多媒体播放信息技术在当代的应用,并填表:

表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当代各领域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应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取每一组答案进行比较,并对错误理解的小组进行额外引导,从而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

其三,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向学生简要介绍语言文字的产生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电话的发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3.“信息的编码”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信息编码的概念、意义及其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堂实践:

其一,导入课题:

师:计算机仅是一台设备,它既“看”不见文字和图片,又“听”不懂人类的语言,更不能自主处理这些信息。所以,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将其翻译成计算机能“看”或“听”懂的语言,才便于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其二,主题探析:

多媒体展示:二进制数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述的数,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为“逢二进一”。

运算规则为:0+0=0;0+1=1;1+1=10……

字符编码:(1)各种字符在计算机内均以二进制编码表示;(2)一个西方字符与一个确定的编码相对应;(3)一个汉字字符则与一组确定的编码相对应。

其三,让学生认识信息的编码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提示:假如没有信息的编码,那么计算机将如何运作?正如人类的大脑,假如没有大脑,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生产、生活?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本文的第二个核心论点,笔者对上述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了细致的反思活动,以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其一,针对“信息”一课,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深化了学生对“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信息”的概念;而欠缺之处在于从“信息”向计算机的过渡,对信息的论述相对独立,应在课堂上补充相应的计算机元素,深化学生对信息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系认识。

其二,针对“信息技术”一课,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表格的应用。首先以多媒体播放信息技术在当代的应用,其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表格形式进行阐述,可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彰显本课教学效用;而不足之处在于导入课题过早,在上一课“信息”与本课“信息技术”之间,应构建相应的知识链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认识过渡。

其三,针对“信息的编码”一课,成功之处在于开篇课题的导入,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信息编码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足之处则在于对信息编码的意义解析,需作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强化教与学的双向作用,只有构建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连通的桥梁,才能构筑起完善的教学体系,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才能得到提高,彰显教育效用。